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3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以及意识形态诸方面的问题。民族随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时,总是把民族和民族问题融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因为它的解决,紧紧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前途、 命运相联,它也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 个重要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马克思 主义学说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 3、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联合; ❖ 4、揭示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根源、性质、任
务和实现的手段;主张多民族应在无产阶级 政党的领导下建立统一的国家。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过程
❖ 1、初创阶段(19世纪40年代到1848年) ❖ (1)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1844) ❖ 《神圣家族》(1844) ❖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 (2)主要观点:①提出犹太人的民族平等问
题;②初步研究民族的形成问题;③明确提出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内 部的生产力”的观点。④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必 然经历三大过渡。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过程
❖ 2、确立阶段(1848年到19世纪80年代)
❖ (1)代表作:《共产党宣言》(1848,2) 《论波兰》(1848)《论波兰问题》(1848)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中国革命 和欧洲革命》(1853)《支持波兰》(1875) 《流亡者文献》(1874—1875)
一、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 策的学科体系
❖ 1、民族理论的界定
❖ 2、民族理论的学习方 法与意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引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探讨,分析其基本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并评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述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的本质、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
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2.1 民族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群体。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结果,是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民族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生存、发展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上。
2.2 民族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中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民族通过不同形式的斗争和交流,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国家和文化。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2.3 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是要保障民族的平等权益和发展空间。
这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主义思想和种族歧视,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民族的共同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3.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3.1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这意味着各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不受任何歧视。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推动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3.2 加强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还强调加强民族团结。
国家应该加强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在考研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再探讨民族政策的内容和实施。
一、民族理论1. 民族概念:民族是指在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有地理分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2. 民族特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包括血缘关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
这些特征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3. 民族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包括包容、融合、共生以及矛盾和冲突。
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政策1. 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则,即各个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平等既是符合人权和社会正义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2. 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它既是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自治依法行政,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权益和自主权。
3. 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政策的核心任务。
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关系1. 民族理论的基础:民族理论是指导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它对于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为民族政策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2. 民族政策的目标: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团结与认同。
只有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3. 相互促进与落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的具体化和落实,而民族理论则为民族政策提供指导和基础。
通过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归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认识到民族政策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
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
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10、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单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民族压迫)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对口支援)。
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和谐)。
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C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和平与发展)。
D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D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赵朴初居士)。
G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G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J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1亿多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3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实践
中国的民族概况
中国民族构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拥有56个民族。汉 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 数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边疆和山区,呈现 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发展历程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长 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结词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民族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民族如何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
详细描述
民族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在形成过程中,民族会逐渐形成 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地域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也会发生演变,包括文化融合、语言演变、社会变革等。
02
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 。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 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 视。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路径与策略
加大扶贫力度
针对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加强教育公平
保障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 的发展与繁荣。
05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未来发展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属性(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6、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1)必要性: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民族理论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名词解释民族理论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民族的起源、发展、性质和特征等问题,旨在理解不同民族在共同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以下是对民族理论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民族:民族是指一群人在共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并且自认为拥有共同身份和历史的群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多元性的基本单元,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
2. 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共同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的,使个体和群体感到归属感,并与民族其他成员形成共同认同。
3. 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指在一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民族特征包括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语言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4.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特定民族独有的艺术、习俗、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它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书籍、艺术品、音乐、舞蹈等方式传承和表达。
5.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依据的国家形式。
它是一个由共同民族组成的政治实体,具有独立的政府、领土和主权。
民族国家的建立通常追求民族自决和民族自主,使民族成为国家的主体和权力的归属者。
6.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追求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它强调民族的独特性、优越性和相互竞争关系,并主张民族利益高于其他利益。
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冲突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 民族冲突:民族冲突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因为权益、历史、文化等问题而导致的敌对、对抗和暴力行为。
民族冲突可能包括民族矛盾的加剧、民族分离主义的抬头和民族仇恨的升级等情况。
8. 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和政策倡导,强调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它认为多元文化是社会的财富,提倡实行平等待遇、包容性和多元审美的社会制度。
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及民族关系的理解
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及民族关系的理解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
民族问题的处理,关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
制定出一套的民族政策。
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党的民族政策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优先安排建设项目。 2、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五)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3、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4、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5、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6、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四)坚持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推进 共同繁荣发展 1、现代化康社会 3、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贫困 群体发展等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五)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 强省 1、1996年建设民族文化大省,2007年建设 民族文化强省 2、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事业 3、开发民族文化产业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 同(民族团结的心态基础)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6、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以云南为聚居区的25 个少数民族在省级机关至少有一个厅级领 导干部的目标。 7、迪庆州率先制定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条例 8、迪庆州率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9、率先在中小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10、率先制定实施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专项规划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六)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1、向上和向下双向挂职锻炼 2、先进后出 3、小步快跑 4、破格提拔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1、确定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学校 2、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 日活动 3、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示范社区 4、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向基层延伸 5、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
一、什么是民族理论?民族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二、什么是民族政策?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
中国的民族政策:(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属性(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6、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1)必要性: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导向性、知识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1、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原则、途径和方式的学说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特点:1、从国家宏观决策讲,是党和政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的前提2、从解决民族问题的技术层面讲,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3、从国民凝聚力的微观层面讲,是保证各民族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基本条件民族政策: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即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政策分类:1纵向:总、基本、具体2、横向:政治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3内容: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政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马克思的书: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论波兰、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列宁的书:关于民族问题的批判意见、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党在民族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的书: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通过向各族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国情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1、坚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方法2、坚持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3、坚持唯物的看问题的方法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物产众多、资源丰富;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社会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关注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认同和政策制定。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探讨民族问题,并对其重要性和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在理论层面,我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出发,对民族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学术见解,从而深化对民族多样性的认识。
其次,民族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多民族社会中民族问题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待、和谐合作和共同发展,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等差异性,力求实现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制定民族政策时,需要充分了解民族之间的特点和需求,依法治国,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都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和困境。
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移民流动增加,带来了更多的民族交融和文化冲突。
因此,通过开展民族理论研究,加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涵盖了56个不同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命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和实施。
中国以“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注重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民族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等。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中国为各民族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环境,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四)
第二节 民族主义
四、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3.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
这是一种积极的民族主义,基于对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的 维护而表现于爱国主义层面上。
五、中国共产党对待国内民族主义的基本政策
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积极培育和引导表 现于爱国层面上的民族主义。
思考: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危害性?
民族主义的类型
2、经济民族主义
一般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 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的以经济独立(控制本国自然 资源和经济命运)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 ·是与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 ·是各个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必然产生的结果 ·一般不会引发暴力和战争,多数以贸易战或经济摩擦等 形式出现
第一节 民族观
三、两种不同民族观的内容和特征
1、资产阶级民族观
(1)核心: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属于历史的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史作用: 1)在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民族主义作为积极的思潮, 以“平等、自由、博爱”的观念为思想,激发了民族的意 识和斗志,推动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2)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民 族主义开始表现出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惰性,对待异 民族采取歧视、剥削和压迫的政策; 3)到帝国主义时代,民族主义走向反动,成为殖民主 义侵略扩张的旗帜,并以其来掩盖资产阶级剥削异民族, 政府不同民族国家的事实。
第二节 民族主义
四、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2.地方民族主义
又称“狭隘民族主义”,是一种以孤立、保守、排外为特 征的民族主义。 (1)历史根源:各民族各占地盘,各自为政,实行封建割 局的思想体现 (2)现阶段的表现: 1)过分强调本民族的特殊性,只注重本民族局部的、暂 时的利益,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本民族利益的一致性; 2)不支持和乐意,甚至反对国家对本民族地区的资源开 发和利用; 3)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和学习其他民族有 益的经验和帮助; 4)对外来干部表示不欢迎,甚至有排挤的情绪; 5)对历史上遗留下的民族问题耿耿于怀,不愿意化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
C
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D
地域渊源:就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
它就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G
共同历史源渊:主要就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共同生产方式:主要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与行为方式的总与(1分)。
共同语言: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就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就是民族统一性与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共同文化:主要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与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与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1分)。
共同风俗习惯:主要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就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与行为方式(2分) 。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分)。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与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分)。
H
“华夏”:发源于中原地区、以黄河与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 就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夏禹的儿子夏启打破由各部落首领推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周人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周。
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
M
民族观就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瞧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与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与方法上民族:民族就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
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民族识别:就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分)与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分)。
民族结构:就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与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与组合。
民族素质:就就是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内在的与显观的能力。
民族同化:就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民族强迫同化:就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与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民族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
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民族分化:就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民族组合:就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策,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
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就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就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感情等诸多内容。
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现于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于民族内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就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民族与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与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政策中。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民族平等就是最基本的理论原则。
S
“四裔” : 先秦及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
东边的民族被称为“夷”,西边的民族被称为“戎”,南边的民族被称为“蛮”,北边的民族被称为“狄”。
“四裔”与“华夏″相应,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Z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就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与发展起来的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与道义。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各民族一百多年梦寐以求的神圣目标,也就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庄严口号,更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极大地激励着全国各个民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就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的辉煌,而就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
它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关系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自治机关: 就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 就是指自治机关既就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有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干部民族化,即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职务;二就是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族体渊源:就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
就是民族的精神纽带,就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