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研究

摘要: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内外联系,并根据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和要求,对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知识流、影响流的构建给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从原先的卖方市场转换成买方市场,但与此同时,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紧缺。因此,当前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的边缘学科,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雷明(L.A. Cremi)。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为:教育生态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以教师、学生、行政辅助人员为核心,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动态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组成成分——要素,二是配置状态——结构,三是要素之间的联系——流。

1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构成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命题,可以理解为高校当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实现向环境进行反馈——即成为合格的人才,而依靠环境的资源进行生活和学习,并且根据环境的要求而改变自我的行为模式。在存在共同目标,并且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基础上,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核心,同其相关环境要素共同形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系统的结构,二是系统的组成成分,三是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

1.1系统的结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有层次性的,每一个系统可被视为是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据此,本文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专业内子系统、高校内子系统和社会系统,如图1 所示。

1.2系统的组成成分

计算机专业内子系统是高校内子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因此在研究后者的组

成成分时,研究的对象应是高校内同计算机专业相并列的成分;同理,在研究社会系统的时候,研究的对象是应是社会中同高校相并列的成分。

本文将系统当中的组成成分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或包含人的组成成分,另一类本文是不包含人的组成成分,但却是由第一类成分创造或控制的,本文将其通称为资源环境,如设备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具体的组成成分如图2 所示。

1.3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流的形式进行相互的联系,这些流的形式主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本文认为,为实现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这一系统目标,系统当中的各组成成分以直接或间接的流的输入形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产生影响。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显著影响的是物质流和信息流,其中物质流包括了对于人才培养有作用的实体物质的产权或使用权的流动,如教学资源、生活资源等;而对于信息流,本文将其拆分为两类进行研究,一类是知识流,即信息传递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个体中将继续保持原有的形式或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知识,另一类是影响流,即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为了影响或改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内在行为。

2教育生态系统在高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的应用

2.1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当前,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人才需求的一个新方向,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高校当中的学习,是成长的初期阶段。当前,很多高校的理论工作者对初期成长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本文认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毕业时所具有的特征应为:

(1) 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2) 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3) 懂得计算机在某些具体领域当中的应用;

(4) 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并能将知识应用于新的领域;

(5) 拥有追求创新的精神。

为了使得毕业生具备以上的特征,系统当中的组成部分应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输入相应的流,保证其在资源上的相应需求,并影响其改变自身行为模式。下面具体分析系统当中其他的组成成分共同作用,向学生输入三种流的结果。

2.2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物质流方面,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资金和相关设备支持之外,物质流方面的输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环境。

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特别是某些高级应用,需要在大规模计算机上完成,这样的设备只可能是学校或专业内的实验室拥有,因此,学校和专业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科研的情况下,尽可能开放实验室,使得学生能在实验室当中的设备上进行操作。

(2) 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的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同校外的企业协作,二是在校内建立。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并激发创新潜质。

(3) 创新基金的设立。

设立创新基金,资助学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以在研究中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才能。

2.3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知识流

我国高校传统方式上对学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的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这样的方式,不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本文认为,在知识的传递上,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1) 培养体系的改进。

计算机是应用类学科,创新、应用的能力应在实践当中加以获得,因此在培养体系方面,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鼓励和协助学生更多参与同学科相关的实习工作;

教师在从事应用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参与;

学校设立专门应用科研项目,面向学生招标,学生形成团队共同完成;

对于毕业设计方面,更多强调实践性,而非当前常见的理论上的综述。

(2) 课程设置的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