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棉花的生物学特性,掌握棉花的生长发育过程。
2. 使学生了解棉花栽培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整枝等。
3. 培养学生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4. 使学生了解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棉花的种类与分布棉花的生长发育过程棉花的生物学特性2. 棉花栽培技术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整枝技术3. 棉花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4. 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高产量的措施提高品质的措施棉花栽培新技术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棉花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产量品质提高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到棉花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观察、操作和学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棉花栽培实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棉花栽培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棉花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产量品质提高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棉花种植基地的实际操作表现。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棉花栽培学的问题,测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课时: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2课时2. 棉花栽培技术:3课时3. 棉花病虫害防治:2课时4. 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2课时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3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作物栽培学》棉花部分的相关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棉花栽培学课件。
3. 视频资料:棉花生长发育过程、病虫害防治等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棉花种植基地的实地考察。
5. 网络资源:相关的棉花栽培学网站和论坛。
七、教学步骤: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介绍棉花的种类与分布,讲解棉花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物学特性。
2. 棉花栽培技术:讲解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整枝技术。
3. 棉花病虫害防治:介绍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讲解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和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第一章:棉花栽培基础知识1.1 棉花的起源与传播1.2 棉花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3 棉花的生长周期与生育时期1.4 棉花的主要品种及其特性第二章:棉花的播种与育苗2.1 棉花的播种技术2.2 棉花的育苗技术2.3 棉花苗期管理技术2.4 棉花壮苗指标及培育方法第三章:棉花土壤管理与施肥3.1 棉花的土壤要求3.2 棉花的土壤耕作技术3.3 棉花施肥的原则与方法3.4 棉花营养诊断与调控技术第四章:棉花灌溉与排水4.1 棉花需水特性与灌溉时期4.2 棉花的灌溉技术4.3 棉花排水技术与方法4.4 棉花抗旱保水技术措施第五章:棉花病虫害防治5.1 棉花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5.2 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5.3 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5.4 棉花病虫害防治的农药使用技术第六章:棉花的整枝与打顶6.1 棉花整枝技术6.2 棉花的打顶技术6.3 棉花打顶与整枝的作用及意义6.4 不同品种棉花整枝打顶的差异与应用第七章:棉花的收获与加工7.1 棉花的成熟度判定7.2 棉花的收获技术7.3 棉花的加工与储藏7.4 棉花收获机械的选择与使用第八章:棉花栽培的生态与环境保护8.1 棉花栽培的生态问题8.2 棉花栽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 棉花栽培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8.4 棉花栽培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九章:棉花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应用9.1 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构建9.2 棉花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9.3 棉花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9.4 棉花栽培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第十章:棉花栽培实践案例分析10.1 棉花栽培成功案例介绍10.2 棉花栽培失败案例分析10.3 棉花栽培关键技术环节的优化策略10.4 棉花栽培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棉花的基本生物学特性难点解析:棉花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较为复杂,涉及基因表达、激素调控等多方面知识;棉花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研究,需要结合生理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12节).doc

教学
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概述
1棉花主副产品的重要用途
1.1棉纤维
1.2棉短绒
1.3棉子壳
1.4棉子油和棉子饼
2棉花生产概况
2.1世界棉花生产
2.2中国棉花生产
2.2.1概况
2.2.2我国棉花生产优劣势
2.3河南省棉花生产
课程
名称
作物栽培学
章节
第六章棉花
笫一节概述
笫二节棉花栽培的牛•物学基础(部
分)
I I ?早下I
分析
重点
1、我国的棉区分布
2、棉花的栽培种
难点
棉花四个栽培种的特点
关键点
棉花四个栽培种的形态特点、产量品质特性及对环境要求
教学
目的
1、让学生了解棉花主副产品的重要用途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耍性,激发学习兴趣。
2、让学生了解棉花的生产及分布情况,为栽培打下基础。
第二节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部分)
章节
分析
重点
1、棉铃和棉纤维发育阶段及其对外界条件的要求。
2、棉花的蕾铃脱落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难点
1、棉花的生育特性
2、棉花的蕾铃脱落的原因
关键点
1、棉纤维发育阶段及其对外界条件的要求。
2、棉花的蕾铃脱落的防治途径。
教学
目的
1、让学生理解少其它作物相比,棉花生长发育及栽培的特点。
1.3亚洲棉(粗绒棉)
1.4非洲棉(粗绒棉)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方法 与
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重点问题结合黑板板书。
《作物栽培学》水稻教案

1、水稻高产、稳产。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水层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发生。
2、稻米的品质好,是人们喜爱的粮食之一。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人吸收的Pr成份较多。
▲栽培稻的起源和类型
(一)栽培稻的起源
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我国常见的栽培稻都属于普通栽培稻。栽培稻是野生稻进化而来的,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为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泥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我国云贵一带有许多野生稻种)。
3248
1545
单产(Kg/亩)
415
409
428
365
349
485
535
402
457
面积最大的省(市)依次是湖南、四川、江西;均在4000万亩以上。单产最高的是辽宁,平均亩产518kg。
我国还是水稻科技强国。
•世界矮秆稻育种的“绿色革命”源于我国;
•我国的杂交水稻更是举世闻名;
•我国水稻的栽培技术也是突出的。
(二)普通栽培稻的类型
1、栽培稻分为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
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亚种,籼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平原,粳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及以南的高寒山区。
2、每一亚种根据生育期长短又分为早、中稻和晚稻两大类
凡全生育期(播种一成熟)125天以内的叫早稻,125—150天为中稻,150天以上为晚稻。
Ⅳ.华北单季稻作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单季春稻及稻麦两熟,中梗为主。
《作物栽培学》水稻教案

“三性”的强弱—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早、中晚稻。
水稻“三性”示意图
(二)水稻“三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1、栽培上应用
品种的搭配:感温性强的早熟品种,栽培管理上应突出早字,适期早播种、早插、早施肥管理,并适当密植,尽量减少生物量不足引起的产量不高;南方的晚稻类型品种,感光性极强,在热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出穗期比较稳定,早播并不早熟,栽培上要注意培育长龄壮秧和安全齐穗期。
▲栽培稻的起源和类型
(一)栽培稻的起源
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我国常见的栽培稻都属于普通栽培稻。栽培稻是野生稻进化而来的,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为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泥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我国云贵一带有许多野生稻种)。
(二)水稻生产重要的原因
1、水稻高产、稳产。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水层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发生。
2、稻米的品质好,是人们喜爱的粮食之一。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人吸收的Pr成份较多。
2、土壤营养:在N、P、K三要素中,N对根系发育影响最大,缺N或N素过量,根量均减少。
3、土壤温度:稻根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低于10℃生长停顿。
4、土壤水分:稻田长期淹水,根分布浅、分枝少,落干晒田可促进根系发育。
总之,主要通过水层管理和肥料促进根的生长发育。
分蘖的生长
(一)分蘖发生的规律
一般栽培条件下,地上部4—5个伸长节与茎秆基部2个节(芽鞘节、不完全叶节)不发生分蘖,由接近地表、紧缩在一起的几个中间节位发生分蘖。
农学《作物栽培学》(玉米)教案

1.茎的组成
2.茎的生长
3.茎秆的节间粗度
4.茎秆的节间长度
(二)茎的功能
1.运输水分和养分
2.支撑叶片,使其合理分布于空间, 均匀接受光照和尸首 二氧化碳。
3.储存养料,后期转移到果穗和籽粒。
4.茎秆具有向光性和负向地性, 可以使倒伏的茎秆后期弯 曲向上生长,减少损失。
结合挂图
(一)
二.雌穗的分化过程
(一)
第五节 玉米类型
一. 根据籽粒的形体和结构划分 二.根据生育期划分 三.根据株高、籽粒颜色、用途划分
第六节 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一.玉米丰产的土壤条件1.土层深厚,结构良好;
2.土壤疏松通气;
3.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速效养分含量高;
4.土壤渗水、保水性能好;
5.土壤稳温、保温性能强;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发现了玉米,并将其带回西班牙, 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玉米生产得 到了迅速发展。
2.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用现代的遗传学理论改良玉米
改进栽培技术
现代化的经营与管理
3.玉米生产的现状
二.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1.不同叶片生长之间的关系
2.不同叶片生长与其它器官的关系 (四)叶片生长与植株生长及栽培管理的关系。
(五)※不同节位叶片与其叶绿素含量和三要素含有率的关系
第
课目
第三节 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目的
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玉米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重点
难点
玉米开花基本特性;种子的形成过程。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第一章:棉花概述1.1 棉花的起源与传播1.2 棉花的经济价值1.3 棉花的生长周期1.4 棉花的生长环境需求第二章:棉花的品种与繁殖2.1 棉花的主要品种2.2 棉花的繁殖方法2.3 优质种子的选择与处理2.4 棉花的育苗技术第三章:棉花的栽培技术3.1 棉花的播种与布局3.2 棉花的灌溉与排水3.3 棉花的施肥技术3.4 棉花的田间管理第四章:棉花的病虫害防治4.1 棉花的主要病害4.2 棉花的主要虫害4.3 病虫害的防治方法4.4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第五章:棉花的收获与加工5.1 棉花的成熟标志5.2 棉花的收获方法5.3 棉花的加工与储存5.4 棉花的质量评价与分级第六章:棉花的产量构成与产量提升6.1 棉花产量的构成因素6.2 提高棉花产量的关键措施6.3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要点6.4 棉花产量监测与评估第七章:棉花的品质调控7.1 棉花品质的主要指标7.2 影响棉花品质的因素7.3 提高棉花品质的栽培技术7.4 棉花品质的检测与评价第八章:棉花的逆境生理8.1 棉花的主要逆境因子8.2 棉花逆境生理反应8.3 棉花逆境抗性育种8.4 棉花逆境栽培管理技术第九章:棉花的生态栽培9.1 棉花生态栽培的原则9.2 棉花生态栽培技术体系9.3 棉花与生态环境的关系9.4 棉花生态栽培的实践案例第十章:棉花栽培的可持续发展10.1 棉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0.2 棉花栽培的环保措施10.3 棉花产业的循环经济10.4 棉花栽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第十一章:棉花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11.1 棉花栽培技术的新发展11.2 分子标记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11.3 棉花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实践11.4 未来棉花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第十二章:棉花生产的经济与管理12.1 棉花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12.2 棉花生产成本控制12.3 棉花市场的营销策略12.4 棉花生产的政策与环境第十三章:国际棉花栽培技术与市场13.1 国际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13.2 主要棉花生产国的栽培技术特点13.3 国际棉花市场分析13.4 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十四章:棉花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14.1 棉花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性14.2 棉花栽培技术推广的策略与方法14.3 棉花栽培技术应用的案例分析14.4 棉花栽培技术普及与农民培训第十五章:棉花栽培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15.1 棉花栽培学课程目标与内容安排15.2 棉花栽培学教学方法与手段15.3 棉花栽培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5.4 棉花栽培学课程评价与教学质量提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作物栽培学》中关于棉花栽培的教案,内容涵盖了棉花的概述、品种与繁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加工、产量构成与提升、品质调控、逆境生理、生态栽培、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生产的经济与管理、国际棉花栽培技术与市场、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及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
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

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3. 熟悉作物栽培中常用的农业技术措施及其作用机理。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作物生长观察、诊断和栽培管理;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如调整作物栽培措施以适应环境变化;3. 能够设计并实施一套合理的作物栽培方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本课程针对大学农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作物栽培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时期划分、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等基本理论。
2. 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分析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生育阶段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讲解作物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4. 环境因素对作物栽培的影响:探讨气候、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5. 作物栽培模式与优化:介绍国内外先进的作物栽培模式,如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探讨作物栽培的优化策略。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安排,具体如下: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概述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第三章:作物栽培技术措施第四章:环境因素与作物栽培第五章:作物栽培模式与优化课程进度安排:共计16周,每周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作物栽培学教案共94页

作物栽培学教案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绪言一、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须的生活资料。
作物生产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是由于作物生产不但直接供给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供给农业中的畜牧业、渔业等所需的饲料。
可见,作物生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吃饭穿衣的大事,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古人曰:“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可见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人民生活中所消费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由作物生产提供。
穿衣在人民基本消费方面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服装原料的80%来自作物生产,合成纤维仅占20%左右。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保安全意识的加强,人们将会越来越喜欢可以再生的、经济的植物纤维。
由此可见,作物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目前,我国约40%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有些轻工业,如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的原料只能来源于农业,且主要来自作物生产业,所以农产品在我国工业原料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未加工的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下降,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目前人们直接消费的某些农产品今后需要加工后才能进入消费。
可以预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轻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状况。
因此,发展作物生产业,必将推动我国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后者的发展反过来必将促进作物生产业进步。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术要点。
2. 学生能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生能了解作物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适的作物栽培计划。
2. 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进行作物栽培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操作。
3. 学生能分析并解决作物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作物栽培中的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作物栽培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物栽培基本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 教材章节: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 内容列举:作物生长发育、生育周期、环境因素影响。
2. 作物栽培技术:详细讲解播种、施肥、灌溉、中耕、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 教材章节:第二章《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播种技术、施肥原则、灌溉方法、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
3. 常见作物栽培实例分析: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为例,分析其栽培技术要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水稻、小麦、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生长发育特点。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作物栽培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作物栽培实践》- 内容列举:实践操作安排、操作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组织与安排。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课程代码
03085-03086
总学时120
讲课:90学时
实验:30学时
实习:1周
学分
5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对象
农学专业
教材和
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胡立勇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文钰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1.1.2作物生产的特点
1.作物种植的地域性
2.作物种植的季节性
2.中国作物网:http://
3.中国农业网:/
4.中国作物科技信息网:http:///caw/zuowu_c.htm
5.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包括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137个县、市。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川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2县,共129个县、市。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2.1作物的起源
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第一章:棉花栽培基础知识1.1 棉花的起源和分布1.2 棉花的基本形态特征1.3 棉花的生长周期1.4 棉花的生长发育习性第二章:棉花种子处理与播种2.1 棉花种子的选择与处理2.2 棉花的播种技术2.3 棉花播种后的管理2.4 棉花壮苗培育技术第三章:棉花施肥技术3.1 棉花对养分的需求3.2 棉花的施肥原则3.3 棉花施肥技术3.4 棉花施肥注意事项第四章:棉花灌溉与排水4.1 棉花的水分需求4.2 灌溉技术4.3 棉花排水技术4.4 棉花水分管理注意事项第五章:棉花病虫害防治5.1 棉花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5.2 棉花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5.3 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5.4 棉花病虫害防治的注意事项第六章:棉花的整枝与打顶6.1 棉花整枝的意义与方法6.2 棉花的打顶技术6.3 棉花打顶后的管理6.4 棉花整枝与打顶的注意事项第七章:棉花的收获与加工7.1 棉花的成熟期判定7.2 棉花的收获技术7.3 棉花的加工与储存7.4 棉花收获与加工的注意事项第八章:棉花栽培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1 棉花栽培的生态环境问题8.2 棉花栽培的可持续发展策略8.3 棉花栽培的环境友好型技术8.4 棉花栽培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第九章:棉花栽培新技术与发展趋势9.1 棉花栽培的新技术应用9.2 棉花栽培的生物技术发展9.3 棉花栽培的智能化管理9.4 棉花栽培的发展趋势分析第十章:实践操作与技能训练10.1 棉花栽培的基本操作技术10.2 棉花栽培的实践案例分析10.3 棉花栽培技能训练项目10.4 棉花栽培操作技能的评价与提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棉花的基本形态特征补充说明:棉花的根系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具有深入土壤的能力,有利于吸收养分和水分。
棉花茎叶茂盛,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棉花的花果繁多,需要合理调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二、棉花的生长周期补充说明:棉花生长周期包括播种至出苗、出苗至现蕾、现蕾至开花、开花至吐絮等阶段。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

植物生产原理(2)教案农学院农学系史纪安第十八章棉花(引言)第一节概述一、棉花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
棉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纺织品具有吸湿性强、透气性好、手感柔软、穿着舒适等优点。
因此,棉纤维为化学纤维所不能代替。
在我国纺织工业中,棉纤维一度占纺织工业原料的60%以上,近年占50%左右。
因此,棉花生产的丰欠,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发展。
棉子仁含有十分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剥绒棉子含油率一般可达18%~20%,棉子仁含油率高达35%~46%,精炼后的棉子油色清透明;棉子仁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0%~35%,棉子饼也是良好的饲料饲料。
棉短绒由短纤维和断纤维组成。
一类绒(12~16mm)可生产棉毯、绒衣、绒布等纺织品,还可生产蜡纸和铜板纸等高级纸张。
二类绒(3~12mm)可制成硝酸纤维素,用于生产无烟火药或推动火箭的固体燃料。
三类绒(3mm以下)可生产粘胶纤维和醋酸纤维。
同时土废绒还可以栽培蘑菇。
.棉子壳是生产多种食用菌的天然培养基,经加工可生产出糠醛、丙酮、酒精、甘油、植物激素等十多种有用产品。
棉秆可制造火药、纤维板、装饰板、贴面板等。
利用棉秆可以代替进口木浆生产牛皮箱板纸。
棉酚是一种多酚化合物,它是棉属植物所共有,游离的棉酚对人体和单胃动物有毒,但在医药和化工方面有重要用途。
精制棉酚可用于生产治疗肺癌、肝癌、子宫肌瘤等疾病的药物。
二、棉花的起源与分类棉花(学名:gossypium L)在植物分类学上属被子植物,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
棉属植物多为一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
根据Fryxell(1992)的最新分类,棉属分为4个亚属、50个种。
其中有草棉(G.herbaceum)、亚洲棉(G.arboreum)、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4个栽培种。
草棉原产于非洲南部,是非洲大陆栽培和传播比较早的棉种,又称为非洲棉。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doc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作物栽培学1 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进一步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3、熟练掌握作物的分类及其各类型中代表的作物;同时理解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我国和广东省种植业区划和农业区划, 以便同学们能够指导农业牛产实践。
教学重点及难点: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和特点;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向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休系和技术体系)。
3、作物栽培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4作物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物分类依据、植物学与农业生产学相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分类代表的作物。
5、我国种植业区划和广东省农业气候区划以及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问题课时安排:8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PPT课件相结合参考书目:1、作物栽培学总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曹卫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作物栽培学概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萤树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
3、作物栽培学总论(血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董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4、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木),杨文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5、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刁操銓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
作业和思考题:1、什么是作物栽培学?其作用、任务和特征是什么?如何学好作物栽培学?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那些方面?3、为什么说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可以有选择的引进国外作物栽培技术,但不能替代具有屮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的理由是什么?4、作物栽培学的基木和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主要有那些,其异同点是什么?5、现代作物栽培学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6、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冇那着本质的区别?7、作物的狭义和广义概念是什么?8、作物分为那四大部门十大类?各门类有那些代表作物?9、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和种植业现状。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棉花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掌握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
2. 学习棉花的播种、施肥、灌溉、整枝等栽培技术。
3. 了解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2. 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3. 棉花的播种技术4. 棉花的施肥技术5. 棉花的灌溉技术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棉花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播种、施肥、灌溉等技术。
2. 实践操作:安排田间实习,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棉花栽培技术。
3. 案例分析:分析棉花栽培中的实际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四、教学步骤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1)介绍棉花的起源和分布(2)讲解棉花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2. 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1)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2)蕾期、花期、铃期和成熟期(3)温度、光照、水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3. 棉花的播种技术(1)播种时间的选择(2)播种密度和深度(3)播种方式4. 棉花的施肥技术(1)氮、磷、钾肥的施用(2)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配合使用(3)施肥时间和方法5. 棉花的灌溉技术(1)灌溉时期的选择(2)灌溉量的控制(3)灌溉方式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棉花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田间实习中的操作技能。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棉花栽培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六、棉花的整枝与打顶1. 整枝技术的目的:去除无效枝条,调整植株结构,提高光照和通风条件,减少养分消耗。
2. 整枝方法:摘心:在棉花生长的早期,去除主茎的顶端,促使植株分枝。
摘叶:在生长中期,去除部分老叶和病叶,减轻植株负担。
摘蕾:在花期,去除部分早期开放的蕾,调整花期分布。
3. 打顶的作用:控制植株高度,防止倒伏,提高棉花品质。
七、棉花病虫害防治1. 常见棉花病害及其防治方法:棉红蜘蛛:使用有机磷农药进行防治。
棉铃虫: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棉花黄萎病:种植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
作物栽培 教案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标题:作物栽培教案目标:1. 了解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作物栽培的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作物栽培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合理选择作物栽培的条件和环境。
2. 如何进行作物栽培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
2. 作物栽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种植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作物栽培的话题,向学生展示一些作物栽培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作物栽培吗?为什么需要进行作物栽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的选择和管理。
2. 讲解作物栽培的步骤和技巧,包括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
三、示范操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作物进行栽培。
2. 示范给学生看如何进行作物栽培的操作,包括选种、播种、浇水等。
3.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物栽培的操作。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按照示范进行实践操作,完成作物栽培的各个步骤。
2. 教师和助教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栽培的作物,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教师总结作物栽培的要点,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作物栽培实践,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2. 组织学生参观农田或农业示范园,了解更多关于作物栽培的实际情况。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对作物栽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作物栽培记录和心得体会,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
2. 作物栽培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种植工具和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作物栽培的步骤和技巧。
作物栽培学大豆教案(1-2节)

1.3大豆的品质
1.3.1脂肪和蛋白质的积累
1.3.2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积累的因素
第五节大豆的栽培管理技术
1大豆的轮作倒茬
1.1轮作倒茬增产的原因
1.2主要的轮作方式
2播前整地
3科学施肥
3.1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3.2施肥的方式
4合理灌溉
4.1需水规律
4.2灌溉方式
5高质量播种技术
5.1种子处理
5.2适期早播
5.3合理密植
6.田间管理技术
6.1查苗补种
6.2间苗定苗
6.3中耕培土
6.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使用生长调节剂
6.5防治病虫草害
7.科学收获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穿插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进程
1、点名。3分钟
2、简要回顾上两节所学内容,并提问。3分钟
3、组织学生讨论。4分钟
《作物栽培学》大豆教案(1-2节)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章节
第八章大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大豆高产的条件
章节分析
重点
1、我国的大豆分布
2、大豆的生物学器官
难点
大豆的生物学特性
关键点
大豆栽培种的形态特点、产量特性及对环境要求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大豆的重要用途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2.1脱落原因
2.2.2防治脱落的途径
第三节大豆高产的条件
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对土壤的要求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2学时
《作物栽培学》大豆栽培教案

第一节概述一、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大豆作为主食营养价值很高每斤大豆产热量为2055千卡,同量的小米产热量为1810千卡,小麦面粉为1780千卡,稻米l745千卡。
大豆蛋白质含量几乎高于所有其他粮食作物,而且质量好。
大豆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种类全,特别是大豆蛋白质中含赖氨酸多,大豆蛋白属于“全价蛋白”,易被吸收。
如以标志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生理价”表未,小米蛋白质的生理价是57,玉米蛋白质是60,而大豆蛋白质为65。
若以40%玉米面、40%小米面和20%大豆粉混食,可使食物中氨基酸互相补充,从而使“生理价”提高到73。
大豆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盐,钙的含量比小麦高12倍,磷比小麦高2倍,铁比小麦高2.6倍。
这些矿物盐是保证人们正常神经和筋肉活动、骨胳形成以及碳水化含物代谢所不可缺少的。
大豆除维生素C含量较少外,其他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维生素B族含量特别高,对防止脂肪肝和肝萎缩硬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大豆所含碳永化合物与禾谷类不同,其淀粉含量很少,主耍含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和纤维素,因此大豆可作为宜食低淀粉食物的病人如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食品。
大豆价值可与肉、鱼、蛋等食物相媲美,是能代替动物性食物的植物产品。
大豆作为我国人民主副食对增进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2.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大豆含油量虽然不及其他油料作物,但大豆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大豆油约占植物油总产量的1/6。
大豆、花生、油菜、芝麻为我国四大油料作物。
大豆总产量的1/4用于榨油,长期以来大豆油是我国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主要食油。
动物油、蛋黄、奶油含胆固醇较多。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胆固醇渗入到动脉血里凝集成微粒团;逐渐形成不透明的粥样症结即粥样硬化,进而发晨成血管硬化、心脏病、风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严重疾病。
大豆油只含有脂醇而没有胆固醇,因此大豆可代替肉类,防止血管硬化。
3.大豆是良好的饲料随着养猪、养鸡等畜牧业的发展,大豆作为饲料的用途将越来越重要。
云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教案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授课班级:XX级XX专业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云南省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以及其对作物栽培的影响。
2. 掌握云南省主要特色作物的栽培技术要点。
3. 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一、云南省地理与气候特点1. 介绍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等基本概况。
2. 分析云南省的气候特点对作物栽培的影响。
二、云南省主要特色作物栽培技术1. 大蒜栽培技术- 土壤选择与改良- 种子处理与播种- 栽培管理- 病虫害防治2. 石斛栽培技术- 栽培基地选择- 栽培管理- 病虫害防治3. 茶叶栽培技术- 土壤选择与改良- 栽培管理- 茶树修剪与采摘- 病虫害防治三、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1. 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2. 分析生态农业的特点与优势。
3. 探讨如何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云南省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气候对作物栽培的影响。
2. 提出课程主题:云南省特色作物栽培技术。
二、讲授1. 详细讲解云南省的地理与气候特点。
2. 依次介绍大蒜、石斛、茶叶等主要特色作物的栽培技术要点。
3. 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
三、实践操作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特色作物种植基地,了解实际生产情况。
2.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大蒜、石斛、茶叶等作物的栽培实践操作。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2.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总结课程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云南省地理与气候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主要特色作物栽培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4. 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的认识。
教学反思:1. 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课程代码
03085-03086
总学时120
讲课:90学时
实验:30学时
实习:1周
学分
5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对象
农学专业
教材和
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胡立勇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文钰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难点:明确作物生产的原理,掌握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基本理论,作物合理群体结构及其调控与关键技术措施。
教学进程
第次课
(春季)
第1-2次课
第3-4次课
第5-6次课
第7-9次课
第10-16次课
第17-20次课
第21-22次课
第23-24次课
春季合计
(秋季)
第1- 5次课
第6-7次课
第8-10次课
第11-12次课
2.点名互动:初步了解
3.学习要求:纪律、学时安排、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实习、结业考试)
4.提问:
(1)作物有什么用途?举出你所了解的农作物用途?
(2)作物栽培的历史有多长?
(3)那些作物是我国起源的?
(4)你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那些农作物?
(5)为什么千千万万的农民能够完成农作物的种植过程?
备注
章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
目的:明确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的特点。了解农业的起源和作物的起源,我国作物多样性的特点和现状,作物的分类。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作物的种植业分区情况。
要求: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了解作物栽培学的特点,掌握研究作物起源的目的、作物起源中心的概念和主要作物的起源地、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6.作物栽培学各论.刁操铨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7.中国作物栽培.中国作物学会等编.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8.作物栽培学概论.杨守仁,郑丕尧.农业出版社.1990
9.作物栽培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参考网站
1.作物栽培学精品课程:http:// /kech/zwzpx/
2.中国作物网:http://
3.中国农业网:/
4.中国作物科技信息网:http:///caw/zuowu_c.htm
5.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
(6)你知道哪些作物栽培的新技术?
5.板书:重要专业概念、容易模糊的字词、配合课程内容的举例。
6.作物图库。
授课提纲: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1.1作物的概念
1.1.1作物的概念
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广义的农业,中义的农业即农业产业。狭义的农业可称为农业生产业,仅指农业产业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主要参考资料
1.王维金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
2.作物学通论.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作物学.苏广达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农作物概论.王璞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5.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具备基本的实验观察能力,田间技术操作能力,作物生长发育诊断能力及指导区域性农作物生产发展的能力。
5.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
教学难点
重点:掌握作物的概念及分类、主要作物的生长发育基本规律与生理代谢特点,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教 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作物的概念;研究作物起源的目的,主要作物的起源地,我国作物多样性的特点。作物栽培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难点: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课堂组织与教学法
1.课程介绍:英文名称、内容进程、参考资料与网站
11.中国农网:http:// www. web. com. cn
12.中国兴农网:/cnan/
教学目的和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产量与品质形成、基本栽培技术等共性知识,以及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甘薯和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苎麻、油菜、花生、烟草等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指导作物生产与开展作物生产研究的能力。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1.1.2作物生产的特点
1.作物种植的地域性
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农作物的起源及精耕细作技术要点,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成就与发展趋势。
2.掌握作物的概念及分类、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生理代谢特点,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规律与特点,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3.明确作物生产的原理,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基本理论,作物合理群体结构及其调控与关键技术措施。
第13-14次课
第15-16次课
秋季合计
授课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第三章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
第四章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第五章水稻
第六章小麦与大麦
第七章玉米
第八章甘薯
第九章棉花
第一十章苎麻
第一十一章油菜
第一十二章大豆
第一十三章花生
第一十四章烟草
学时
4
4
4
6
14
8
6
4
50
12
6
8
4
4
6
40
6.中国农业信息网:
7.智能农业网:
8.中国农技推广网:
9.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http:// www. caas. net. Cn
10.中国农业科技环球网.:http:///caw/caw_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