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班级:博雅1204

姓名:王新

学号:1230020187

2013/11/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

前言

初拜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本子,觉得钱先生有极为深厚的国学功底,一言一语都极富有极深国学的积淀。用字之简练,每字皆为所指,钱老用词的谨慎细致可窥一斑。至于内容,由于是演讲稿的形式,较钱老其他著作的文言写作,晦涩难懂,此本小书浅显易懂,言简意赅,较易理解。在随后的几遍细读之后,更是受益匪浅,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其一,全书的分析思路将中国古代政治的研究集中在“人事”和“制度”两大维度上。包括有四个层次,分别为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和兵役制度。行文想借助这些制度的沿革来浅窥我国古代的政治得失;其二,全书的论述特点为以朝代划分为主,各类制度划分为辅,注重分析比较分析;其三,在书中十分注重辩证法及研究历史方法.钱老在书中提到了研究历史的方法,尤其是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的关系,这些历史逻辑对我的启发很大。

以“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的辩证为主的全书辩证分析逻辑

将之作为全文的第一个小标题是想突出其的重要性。在分析一本书之时,尤其要重视全文分析逻辑,把握论述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叙述全书时的用语和措辞,及作者的思路和全书的重点线索。把握住全书的思路,对于理解全书大有裨益。故,在谈全书之前,我还是想就全书线索及论述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钱老在此书的引言部分,提出自己对历史分析方法的意见。稍加提炼,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矛盾论、发展观、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的辩证统一等几种方法上。

就矛盾论而言,钱老认为“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个分裂,绝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1这句话可谓十分精炼。我们在分析每个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时有必要将之放在那个时代的制度整体体制下作通盘考虑,如果忽视制度之间的联系,必然会陷入割裂的分析观中,不能全面的认识整个政治制度的得失。“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然无疑的。”2在政权的运行过程中,诸如政治改革,政策推出皆有其目的。必然当世有某种社会或官僚阶层内部的矛盾而采取的诸多政策改动。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2页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2页

就发展观而论,钱老在书中谈到政治制度是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制度虽像勒定成文,某一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其中必有渊源。制度随着人事变动而变动,它的逐渐创始在当时必有某种需要,而钱老在书中将之阐述为当世的一种人事需要。故他在书中论述到:“某一项政治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下文将会提到人事与制度),逐渐在酝酿;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虽为少数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3分析整个政治得失时就要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制度的利弊。具体实操应集中在用历史的沿革追溯政策的创立、施行、灭亡,最后评估其历史价值的层面上。

最后,也是本书我认为的最具有启发的方法,就是“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首先,解释何为“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历史意见”当指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而相对应的,“时代意见”当指当代对历史上的制度实施的意见。其次,在这里将“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提出来是有所考虑的,这种考虑就是在分析历史事件尤其是分析事件影响及评判时应该坚持的观点。历史意见不尽然都是正确的,同样的,时代意见也不尽然全和真理,但我们不该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钱老明确地指出:“即如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了,我们不再需要一个皇帝,这是不必说的。但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个皇帝,皇帝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摇篮是睡不得的。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4钱老在此段论述时,引用了两个例子,无非是想表达他对于“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认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辩证发展观。而“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历史意见”:在一个过去特定的节点中曾为“时代意见”,“时代意见”亦是由“历史意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某个节点所形成的。因此,就中国历史而论,如今所传历代名臣奏议之类,便是极该重视的材料。不了当时之事,仅以当今之事浅评论史上事之得失,实为愚蠢。而得到对历史错误的认识也是在情理之中了。故重视时代意见的同时亦要重视历史意见,将二者辩证结合,分析历史之重,实为上策。

就全书的分析逻辑,我想分为以下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沿着传统的历史路线走的,即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沿革规律的。第二条是就人事和制度两个政治构成要素的发展沿革来叙述的。第一条线索中钱老之所以会选取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作为中国古代朝代的代表是出于一定的考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第2页

量的,这种考量的方式钱老在书中提到:“唐宋元明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只讲此五个朝代,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过程。”5

从中央政府组织的沿革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发展变迁

在书中提到的历代中央政府的沿革严格说来可以归为一条线,即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的逐渐衰落,直至相权完全屈于皇权。这个历史节点出现在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之后,君主专制可以说完全达到历史的顶峰,而相权则衰落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以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及内廷及外廷的关系上浅窥这个线索。

先谈下书中提到的五个历史朝代的中央机构形成。首先,在汉朝,中央机构有所谓的三公九卿。三公即政府的行政官员,七卿6照名义上是皇帝的内廷官员。这是大概,更有一点有趣的就是,以上的这九卿全部隶属于宰相,即政府。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难道在汉代皇室都得要隶属于政府么?这个问题不难作答,钱穆先生在书子里提到:“本来封建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到了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的正式首长。”7这里阐述了一个逻辑,以前家天下时,宰相的存在即是整个家庭的管家,在仆人的等级中处于最高地位,掌管整个大家庭的方方面面。当这个大家庭沿革成为国家之时,封建家庭的控制范围逐步扩大,相辅相成的是国家政权机构的形成及不断扩大。那么形成一个有力地管理整个封建国家的政府也就应运而生,大家庭的管家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处理家庭事务到承担起了政府首脑的角色,做好本分(管理皇室)又履行其职责(管理封建国家)。那时的宰相和皇室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皇帝有什么事,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专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交中丞,在转入内廷。”8此为当时皇室与政府的关系之大概。

在书中对此处的论述中,我留意到一个小细节,拿出来简单谈谈。钱老在书中提到:“因此讲中国中国传统政治,可以径从秦汉讲起,以前暂且不论。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上是秦代之延续。所以秦代暂且不讲,而只讲汉代。”9钱老将秦汉作为一体展开的形式,与黄仁宇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先生坚持其大历史观,将中国古史分为三大帝国及诸多过渡阶段。而秦汉作为古史第一帝国10,相互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秦汉的特征当讲,“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着贵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页

6注1:七卿是除大司农和少府的,除七卿外还有两卿,分别是少府和大司农。少府主管皇室开销,大司农主管政府经济。

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5页

8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2页

9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6页

10黄仁宇(美)(1918-2000)从其大历史观出发,宏观上将我国古代上的朝代主要划分为三个帝国,分别为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唐宋)、第三帝国(明清)。观点详见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赫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