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素也是词义所蕴含的意义 ,具有某个义素也就是蕴含某个意义 。义素的有无与语言的使用
者的看法有关 ,有的词义中并不蕴含某个意义 ,但说话人却认为其中有该意义 。以“去除”义 (也有 人叫“致失”) 为例 ,文献中所说的去除动词包含以下三类 : (1) 表示“使 …消失”义的动词 ,如“擦”、
“吃”“、咽”“、杀”“、埋”“、扫”等 ; ( 2) 表示“使 …位移”义的动词 ,如“搬”、“挪”、“牵”、“赶”、“撤”、
+
-
-
站
+
-
-
-
+
-
蹲
+
-
-
-
+
+
从这个义素矩阵中可以看出 “, 着地”,也就是“附着在地”,是这几个词义共同的义素 ,其他义素 的差别 ,则是附着方式的差别 。只有具备这个义素的动词才可以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处所词 + 动 词 + 着 + 名词”格式中出现 ,可见 ,这个义素对动词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也对这个句法格式的变换产 生了影响 ,因而可以成为语义特征 。
WAN G Hong2qi
(College of t he Humanity ,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234)
Key words : semantic feat ure ; syntagmatic/ paradigmatic relation ; grammatical form/ meaning Abstract : A group of content words in t he same syntactic position have similar meaning , such as se2
2002 年 第6
12 期
月
Chinese
汉语学习 Language L
earning
DecN.o,.26002
动词的某些语义特征也是词义的义素 ,是可以从词义中分析出来的 。例如 ,可以在表示“存在” 意义的“处所词 + 动词 + 着 + 名词”格式中出现的动词都具有[ + 附着 ]的语义特征 ,如“挂”、“贴”、
① 参见朱德熙《句法结构》《, 中国语文》1962 年 8 - 9 号《; 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 中国语文》1986 年第 2 期 。 ② 参见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 中国语文》1981 年第 2 期 。 ③ 参见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 方言》1979 年第 2 期 。 ④ 参见陆俭明《“V 来了”试析》《, 中国语文》1989 年第 3 期 。
① 参见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汉语学习》1991 年第 1 期 。 ② 参见邢福义《说“NP 了”句式》《, 语文研究》1984 年第 3 期 ;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 中国语言学报》第 3
期 ,商务印书馆 ,1991 年 。 ·8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语义特征是在同样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实词的词义密切相关的 、且 对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制约作用的语义因素 。 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点 : (1) 语义特征是特定句法位置上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组实词密切相 关的 ; (2) 语义特征对特定句法位置上的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影响 。 语义特征分析就是从在同一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中提取出它们共同具有的语义因素 , 并且以此来解释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差异 、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差异 、这些实词所构成 的句法结构的意义表达上的差异 。 1. 3 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涉及多个层面 ,我们逐一分析这些语义特征的性质 。 1. 3. 1 语义特征是词义的义素 义素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 ,是在词义系统中通过对比 提取出来的 。词的每个理性意义 ,也就是义位 ,从理论上来说都可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 ,即义素 ,那 些可以对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语法形式产生影响的义素 ,都可以成为语法学 中的语义特征 。文献中很多常见的语义特征都是词义的义素 ,我们也将重点分析这类语义特征的 性质 。下文先分析名词的语义特征 ,再分析动词的语义特征 。 众所周知 ,名词最常见的义素有以下几对 : [ ±具体 ] 、[ ±生命 ] 、[ ±动物 ] 、[ ±人 ] 。具有这几 种义素的名词在分布上是有差异的 ,比如非具体名词不可以在表示感觉的动词如“看见 、听见 、摸 到”之后作宾语 ,而具体名词都可以 ,无生名词不可以在动作动词如“走 、跑 、跳 、吃 、睡 、爬 、游”等之 前作主语 ,而有生名词都可以 ,动物名词不可以在“批判 、表扬 、鼓励 、嫉妒 、猜测”等具有智力意义的 动词之前作主语 ,而指人名词都可以 。再如 ,[ + 顺序 ]或[ + 推移 ]义素也是名词的语义特征 ,如“小 姑娘 - 大姑娘”、“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小学生 - 中学生 - 大学生 - 研究生”等都具有顺序 义或推移义 。在这些名词中 ,除去表示起点的名词外 ,其他名词都可以在“N P 了”这种格式中出 现 ,不具有顺序义或推移义的名词则不可以在这种格式的句子中出现 ②。
一 、语义特征的性质 1. 1 在汉语语法的文献中 “, 语义特征”这个概念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是用于聚合 ,针对在某个 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而言 ,如本文引言中所列举的语义特征的几种作用都属于这种用法 ;第 二种是用于组合 ,指某种句式的意义 ;第三种是用于某个词 ,指某个词的意义 。“语义特征”的第一 种用法最普遍 ,本文只在第一种用法上讨论这个概念 。 1. 2 目前 ,语法学界尚未给语义特征一个定义 ,根据我们的理解 ,语义特征应该这样定义 :
tax.
语义特征分析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汉语语法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大体上有 以下几种作用 : (1) 解释相同的句法格式何以有不同的变换式 ,比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变换成 “主席团坐在台上”,而“台上演着戏”却不能变换成“戏演在台上”①; (2) 解释具有同样句法格式的 句子何以在句义表达上有差异 ,比如在“动词 + 了 + 时量宾语 + 了”的格式中 ,时量宾语的语义所指 可以做不同的解释 ②; (3) 解释具有相同语法性质的实词何以在分布上有差异 ,比如在“送给他一本 书”这种格式中 “, 递”“、交”、“还”等可以出现 ,而“买”、“要”、“领”等却不可以出现 ③; (4) 解释同样 的词类按同样语序排列的句子何以有不同的层次和语法关系 ,如“V 来了”这种格式的句子可以有 “V/ 来了”和“V/ / 来/ 了”两种可能的层次 ,也可以有述宾 、述补和连动三种可能的语法关系 ④。
“坐”“、趴”“、蹲”等 ;可以在“动词 + 给 + 名词1 + 名词2”这种格式中出现的动词都具有 [ + 给予 ]的 语义特征 ,如“送 、寄 、让 、扔 、递”等 ;可以在表示具体的趋向义的趋向动词前出现的动词都具有[ + 位移 ]的语义特征 ,如“跑”“、爬”“、走”“、扔”“、搬”等 ;可以带小句宾语或动词宾语 、在“V 来了”中出 现时与“来”或“来了”构成述宾关系的动词都具有[ + 心理 ]的特征 ,如“认为”、“怀疑”、“同意”、“希
语义特征分析揭示出了语法形式背后的语义基础及其在句法中的作用 ,也促使人们在句法描 写时注意语义解释 ,这就突破了美国描写语言学只研究语言形式而回避意义的研究范式 ,使更多的 汉语语法事实和规律得以发现 。因此 ,这种方法不仅过去为汉语语法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今后还 将会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作用 。但是 “,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目前尚缺乏理论总结”①,比如语义特 征的性质 、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 、语义特征分析的特点 、语义特征分析的局限等问题还不清楚 。 一种研究方法不能从理论上做出说明 ,就不能自觉地 、有效地 、恰当地得到使用 ,本文的目的就是对 语义特征分析这种方法进行理论总结 ,以期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在这几个问题中 ,语义特征的性 质 、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是最重要的 ,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讲清楚 ,其他几个问题都可在此基础 上水到渠成地给出回答 ,因此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个问题 。
望”“、决定”等 。上述语义特征是动词的义素 ,是可以通过义素分析法从动词的词义中提取出来的 。
下面我们仅仅分析几个表示身体姿势的“坐”“、跪”“、趴”“、躺”“、站”“、蹲”几个词义的义素 :
身体姿势 臀着地 膝着地 身体着地 两脚着地 胸朝下 腿弯曲
坐
+
+Leabharlann Baidu
-
-
-
跪
+
-
+
-
-
趴
+
-
-
+
-
+
躺
+
-
-
·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2 年 第6
12 期
月
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
DecN.o,.26002
tic analysis in t he st udy of Chinese grammar. This met hod relies on t he dependency of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 , t 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mmatical form and meaning. These two kinds of re2 lationship make t he met hod static and discrete. It can only be applied to t he internal st ruct ure of syn2
[ 摘 要 ] 在同样句法位置上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些实词密切相关的语义因素 ,如义素 、感
情色彩 、预设意义 、情状意义 、语用意义 、推断意义等对这些实词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会产
生影响 ,借助这些语义因素可以对有关的语法形式做出解释 ,这就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分析 。
这种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
mantic feat ures , figurative meaning , presupposition , sit uation , pragmatic and inference meanings. These meanings influence t he grammatical form of t he content words and t he phrases involved in con2 tent words. Wit h t hese semantic factors , we can explain some grammatical forms. That is t he seman2
样的客观基础决定了这种方法是静态的 、离散的 ,只能解决句法结构内部的问题 。
[ 中图分类号 ] H146.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 7365 (2002) 06 - 0007 - 07
Semantic Feature and the Objective Base of Semantic Analysis
2002 年 第6
12 期
月
Chinese
汉语学习 Language L
earning
DecN.o,.26002
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
王红旗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234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济南 250014)
[ 关键词 ] 语义特征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
者的看法有关 ,有的词义中并不蕴含某个意义 ,但说话人却认为其中有该意义 。以“去除”义 (也有 人叫“致失”) 为例 ,文献中所说的去除动词包含以下三类 : (1) 表示“使 …消失”义的动词 ,如“擦”、
“吃”“、咽”“、杀”“、埋”“、扫”等 ; ( 2) 表示“使 …位移”义的动词 ,如“搬”、“挪”、“牵”、“赶”、“撤”、
+
-
-
站
+
-
-
-
+
-
蹲
+
-
-
-
+
+
从这个义素矩阵中可以看出 “, 着地”,也就是“附着在地”,是这几个词义共同的义素 ,其他义素 的差别 ,则是附着方式的差别 。只有具备这个义素的动词才可以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处所词 + 动 词 + 着 + 名词”格式中出现 ,可见 ,这个义素对动词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也对这个句法格式的变换产 生了影响 ,因而可以成为语义特征 。
WAN G Hong2qi
(College of t he Humanity ,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234)
Key words : semantic feat ure ; syntagmatic/ paradigmatic relation ; grammatical form/ meaning Abstract : A group of content words in t he same syntactic position have similar meaning , such as se2
2002 年 第6
12 期
月
Chinese
汉语学习 Language L
earning
DecN.o,.26002
动词的某些语义特征也是词义的义素 ,是可以从词义中分析出来的 。例如 ,可以在表示“存在” 意义的“处所词 + 动词 + 着 + 名词”格式中出现的动词都具有[ + 附着 ]的语义特征 ,如“挂”、“贴”、
① 参见朱德熙《句法结构》《, 中国语文》1962 年 8 - 9 号《; 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 中国语文》1986 年第 2 期 。 ② 参见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 中国语文》1981 年第 2 期 。 ③ 参见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 方言》1979 年第 2 期 。 ④ 参见陆俭明《“V 来了”试析》《, 中国语文》1989 年第 3 期 。
① 参见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汉语学习》1991 年第 1 期 。 ② 参见邢福义《说“NP 了”句式》《, 语文研究》1984 年第 3 期 ;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 中国语言学报》第 3
期 ,商务印书馆 ,1991 年 。 ·8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语义特征是在同样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实词的词义密切相关的 、且 对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制约作用的语义因素 。 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点 : (1) 语义特征是特定句法位置上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组实词密切相 关的 ; (2) 语义特征对特定句法位置上的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影响 。 语义特征分析就是从在同一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中提取出它们共同具有的语义因素 , 并且以此来解释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差异 、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差异 、这些实词所构成 的句法结构的意义表达上的差异 。 1. 3 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涉及多个层面 ,我们逐一分析这些语义特征的性质 。 1. 3. 1 语义特征是词义的义素 义素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 ,是在词义系统中通过对比 提取出来的 。词的每个理性意义 ,也就是义位 ,从理论上来说都可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 ,即义素 ,那 些可以对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语法形式产生影响的义素 ,都可以成为语法学 中的语义特征 。文献中很多常见的语义特征都是词义的义素 ,我们也将重点分析这类语义特征的 性质 。下文先分析名词的语义特征 ,再分析动词的语义特征 。 众所周知 ,名词最常见的义素有以下几对 : [ ±具体 ] 、[ ±生命 ] 、[ ±动物 ] 、[ ±人 ] 。具有这几 种义素的名词在分布上是有差异的 ,比如非具体名词不可以在表示感觉的动词如“看见 、听见 、摸 到”之后作宾语 ,而具体名词都可以 ,无生名词不可以在动作动词如“走 、跑 、跳 、吃 、睡 、爬 、游”等之 前作主语 ,而有生名词都可以 ,动物名词不可以在“批判 、表扬 、鼓励 、嫉妒 、猜测”等具有智力意义的 动词之前作主语 ,而指人名词都可以 。再如 ,[ + 顺序 ]或[ + 推移 ]义素也是名词的语义特征 ,如“小 姑娘 - 大姑娘”、“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小学生 - 中学生 - 大学生 - 研究生”等都具有顺序 义或推移义 。在这些名词中 ,除去表示起点的名词外 ,其他名词都可以在“N P 了”这种格式中出 现 ,不具有顺序义或推移义的名词则不可以在这种格式的句子中出现 ②。
一 、语义特征的性质 1. 1 在汉语语法的文献中 “, 语义特征”这个概念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是用于聚合 ,针对在某个 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而言 ,如本文引言中所列举的语义特征的几种作用都属于这种用法 ;第 二种是用于组合 ,指某种句式的意义 ;第三种是用于某个词 ,指某个词的意义 。“语义特征”的第一 种用法最普遍 ,本文只在第一种用法上讨论这个概念 。 1. 2 目前 ,语法学界尚未给语义特征一个定义 ,根据我们的理解 ,语义特征应该这样定义 :
tax.
语义特征分析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汉语语法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大体上有 以下几种作用 : (1) 解释相同的句法格式何以有不同的变换式 ,比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变换成 “主席团坐在台上”,而“台上演着戏”却不能变换成“戏演在台上”①; (2) 解释具有同样句法格式的 句子何以在句义表达上有差异 ,比如在“动词 + 了 + 时量宾语 + 了”的格式中 ,时量宾语的语义所指 可以做不同的解释 ②; (3) 解释具有相同语法性质的实词何以在分布上有差异 ,比如在“送给他一本 书”这种格式中 “, 递”“、交”、“还”等可以出现 ,而“买”、“要”、“领”等却不可以出现 ③; (4) 解释同样 的词类按同样语序排列的句子何以有不同的层次和语法关系 ,如“V 来了”这种格式的句子可以有 “V/ 来了”和“V/ / 来/ 了”两种可能的层次 ,也可以有述宾 、述补和连动三种可能的语法关系 ④。
“坐”“、趴”“、蹲”等 ;可以在“动词 + 给 + 名词1 + 名词2”这种格式中出现的动词都具有 [ + 给予 ]的 语义特征 ,如“送 、寄 、让 、扔 、递”等 ;可以在表示具体的趋向义的趋向动词前出现的动词都具有[ + 位移 ]的语义特征 ,如“跑”“、爬”“、走”“、扔”“、搬”等 ;可以带小句宾语或动词宾语 、在“V 来了”中出 现时与“来”或“来了”构成述宾关系的动词都具有[ + 心理 ]的特征 ,如“认为”、“怀疑”、“同意”、“希
语义特征分析揭示出了语法形式背后的语义基础及其在句法中的作用 ,也促使人们在句法描 写时注意语义解释 ,这就突破了美国描写语言学只研究语言形式而回避意义的研究范式 ,使更多的 汉语语法事实和规律得以发现 。因此 ,这种方法不仅过去为汉语语法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今后还 将会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作用 。但是 “,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目前尚缺乏理论总结”①,比如语义特 征的性质 、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 、语义特征分析的特点 、语义特征分析的局限等问题还不清楚 。 一种研究方法不能从理论上做出说明 ,就不能自觉地 、有效地 、恰当地得到使用 ,本文的目的就是对 语义特征分析这种方法进行理论总结 ,以期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在这几个问题中 ,语义特征的性 质 、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是最重要的 ,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讲清楚 ,其他几个问题都可在此基础 上水到渠成地给出回答 ,因此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个问题 。
望”“、决定”等 。上述语义特征是动词的义素 ,是可以通过义素分析法从动词的词义中提取出来的 。
下面我们仅仅分析几个表示身体姿势的“坐”“、跪”“、趴”“、躺”“、站”“、蹲”几个词义的义素 :
身体姿势 臀着地 膝着地 身体着地 两脚着地 胸朝下 腿弯曲
坐
+
+Leabharlann Baidu
-
-
-
跪
+
-
+
-
-
趴
+
-
-
+
-
+
躺
+
-
-
·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2 年 第6
12 期
月
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
DecN.o,.26002
tic analysis in t he st udy of Chinese grammar. This met hod relies on t he dependency of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 , t 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mmatical form and meaning. These two kinds of re2 lationship make t he met hod static and discrete. It can only be applied to t he internal st ruct ure of syn2
[ 摘 要 ] 在同样句法位置上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些实词密切相关的语义因素 ,如义素 、感
情色彩 、预设意义 、情状意义 、语用意义 、推断意义等对这些实词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会产
生影响 ,借助这些语义因素可以对有关的语法形式做出解释 ,这就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分析 。
这种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
mantic feat ures , figurative meaning , presupposition , sit uation , pragmatic and inference meanings. These meanings influence t he grammatical form of t he content words and t he phrases involved in con2 tent words. Wit h t hese semantic factors , we can explain some grammatical forms. That is t he seman2
样的客观基础决定了这种方法是静态的 、离散的 ,只能解决句法结构内部的问题 。
[ 中图分类号 ] H146.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 7365 (2002) 06 - 0007 - 07
Semantic Feature and the Objective Base of Semantic Analysis
2002 年 第6
12 期
月
Chinese
汉语学习 Language L
earning
DecN.o,.26002
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
王红旗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234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济南 250014)
[ 关键词 ] 语义特征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