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2017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诵读诗歌1. 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吟诵,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ǎ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加强个别指导,关注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方面的进步。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潼关》,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之美、分析诗词结构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潼关》的背景、作者、诗意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的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词背景及作者介绍:了解《潼关》的作者谭嗣同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掌握诗词创作的相关历史情况。
2.诗词朗读:学会正确朗读《潼关》,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以《潼关》这首诗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诗词朗读的指导。在课堂上,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诗词时,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在这一环节的指导还不够到位,今后需要更加细致地教给学生如何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体验诗词的美。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探讨如何有感情地诵读。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1.读准字音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3.学习吟诵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

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群诗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基础(一)教材分析1、先从文体出发。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短小精悍,朗读时断句为2\2\3;重音落在动词和形容词上。

2、再说本文特点。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作方法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或乐观豁达,或情意绵绵,或慷慨悲壮,或意气风发,同一个季节勾画了不一样的秋景,抒发了不一样的秋情,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诗作风格。

(二)学情分析1、就知识结构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也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并且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刘禹锡、李商隐、陆游的诗作,对他们比较熟悉,而对谭嗣同相对陌生。

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之前也都有所涉及。

2、从语文经验分析,通过诗歌学习如何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以及运用借景抒情这一方法进行文学创作,还是能力的空白点。

3、另一方面,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授本课的时候,一定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在教学环节的推动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1、教学目标的确定(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教学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学习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重点: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学习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诗诵读《潼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诗诵读《潼关》教案
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创意写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对《潼关》的理解。但从作品来看,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仍需加强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的技巧。因此,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我将重点关注这两个方面,通过示范、指导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于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至关重要,但学生可能在这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示范和指导。
举例说明:
-对于意象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潼关地形图和黄河波涛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进而理解诗人用词的精妙。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诗人为何会对潼关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通过分析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从简单的意象分析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创意写作和深入探讨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思考的态度。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注意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避免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的现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自然景象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果你是诗人,站在潼关之上,会有怎样的感受?”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busy》《spring》《moon》《mountn》《fisherman》等十一首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都是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既有韵律美,又有意境美,对学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

这些古诗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咏物的,有narrative 的,对学生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语的基础知识,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词。

2.能够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大意,领会作者的情感。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2.难点:古诗词的专业词汇和特殊的句式结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3.欣赏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件,设计教学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逐一呈现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表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词的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过程:《峨眉山月歌》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夯实基础1.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2.创作背景《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1.听录音、朗读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诗意速通(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

3.小游戏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来吗?看谁找得最全最快!预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4.诗歌赏析(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析:第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夜雨寄北》的背景、作者李商隐的情感表达以及诗词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的是《夜雨寄北》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思念亲人或朋友的经历?”(举例说明)这种情感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商隐如何通过诗词表达思念之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素养,使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夜雨寄北》的意境美、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掌握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方法,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
- 诗词的朗读技巧: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 诗词的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未有期”),意象(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以及修辞手法(如对仗、用典等),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 诗词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寄托,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 诗词背诵与默写: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学生可能会遇到记忆困难,教师需教授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通过理解背诵、分组背诵等,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 诗词情感体验: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如李商隐在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对友人的思念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增强情感共鸣。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1课时◆任务一:学习《秋词》(其一)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

碧霄:蓝天。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通过吟诵,这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

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3.知人论世,领悟诗情(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含着深意。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意境的深度理解:学生对古人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难以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离愁别绪的深刻情感,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词应用:如何将所学诗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创作或表达情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教师应提供具体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跨文化理解:在了解诗词背景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礼仪等缺乏了解,教师需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的理解。
-在诗词应用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夜雨寄北》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在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唐代书信往来的礼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雨寄北》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有过在夜晚思念亲友的经历?”这种感觉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商隐如何通过诗词表达离愁别绪。
举例说明:
-在讲解意象时,教师可以提问:“‘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和‘秋池’分别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去体会。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比较“君问归期未有期”与“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不知道”两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
-在探讨情感体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进而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古诗词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我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古诗词的影子,体会诗词的魅力。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更多互动和表达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有五个篇目,分别是《观书有感》、《题临安邸》、《长相思》、《己亥杂诗》和《山水田园诗四首》。

这些篇目既有古诗词的经典之作,也有反应现实生活的佳作。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的《观书有感》和《题临安邸》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对一些简单的诗词意境和情感能有所理解。

但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审美情趣尚需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朗读、背诵,使学生熟练掌握《观书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词;2.难点:分析并理解两首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观书有感》、《题临安邸》的原文及注释、译文;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词,了解作者背景,初步理解诗词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观书有感》和《题临安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自然景色和作者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观书有感》和《题临安邸》,学生跟读,注意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朗读、背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两首诗词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教师引导学生从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包括《观书有感》、《春日》、《绝句》、《过故人庄》四首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古诗词意境和表达方式。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深奥的诗词意境和表达方式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四首古诗词的大意和基本意境。

3.能够领悟四首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4.能够运用四首古诗词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大意和基本意境的理解。

2.难点:四首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的领悟,运用其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四首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大意和基本意境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

2.示范法:教师对四首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模仿和跟读,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四首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创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四首古诗词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四首古诗词的文本和注释,以便进行讲解和指导。

2.教师准备四首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音频,以便学生模仿和跟读。

3.教师准备四首古诗词的相关讨论话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教师准备一些创作素材和题目,以便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四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秋浦歌十七首·其五》、《夜泊牛渚怀古》等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审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难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的情感和审美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情怀和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

2.难点: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主题。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所学的古诗词,了解其内容、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信息。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所学的古诗词,尽量理解其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同学们,你们读过古诗词吗?你们觉得古诗词有什么魅力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夜雨寄北》: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
播朗读音频,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
4.品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诵读过很多优秀诗文,能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且,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恰当的方法和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七年级的诗文学习中,学生要多阅读诗歌,能够大体把握诗意,能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思维的发展多于形象思维。基于丰富的阅历,七年级的孩子基本能够想象诗句所描述的意境,进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他们对诗文的朗诵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把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来。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心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难点: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课题
学科
语文
版本
人教版
设计者
ZXZ
课型
课外诵读指导
班级
702
课时
2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入选了四首古诗:《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秋词(其一)》是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直接赞扬了秋天的美好,说秋日胜过春天,并借对鹤直冲云霄的描写,用短短28个字,否定了千古悲秋的老调,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诗歌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四、教法设计
1.反复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学习《秋词》:
(一)导入
集体背诵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请学生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生答,师总结:悲凉、忧愁。)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年近七旬。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越是悲愤,他对理想越是执着;对理想越是执着,他的悲愤也越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诗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的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现。
《夜雨寄北》侧重抒发诗人——李商隐内心的情感。这首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