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常见的量课后反思

常见的量课后反思

《常见的量》课后反思杨林桥镇中心小学吴玲春5月8日—10日秭归县为了进一步推进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展示高效课堂研究成果,在秭归县实验小学举行了“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成为提供研讨课教师中的一员,执教内容是《常见的量》的总复习。

复习课的核心是“整理与练习”,恰当地处理好整理与练习的关系,也是复习课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量的计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掌握学习技能。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量的计量知识网这块,但这个教学过程又不是绝对的,它是随着学生的交流即时调整每一板块的交流顺序,随着学生自主交流的不断展开,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复习每一类计量单位。

精心的预设,灵活地处理生成,师生的合作恰到好处。

而生生的合作更多的体现在学生通过再现原有的知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并相互补充。

这是良好的课堂学习的表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以呈现鲸的资料从中找出常见的量,开门见山的导入这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多次让学生通过比一比、说一说、估一估等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多方位的理解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复习中还能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更深层地挖掘数学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进行疏理,让复习的内容更上一个台阶。

反思一:在复习授课中,我一直被上课时间不够用这个问题所困扰着,为了突破这个问题,我昨天就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对常见的量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整理,达到了知识的早再现,从而也就节省了上课的时间。

一节课下来,感到本节课成功之处有: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补充,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常见的量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1学生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本应对六年级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性的体系,然而,却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运用和掌握仍然模糊不清,或出现不同单位的错位运用,或出现相同单位的模糊使用,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我仔细分析了教材和调查了学生之后,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知识属于空间观念方面的内容,学习比较抽象,难掌握;二是教材编排上没有很好地沟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性的甄别。

因此,我尝试设计此课。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为通过复习旧的知识,能学到新的知识。

纵观当前的复习课,无论是阶段性的复习,还是六年级的总复习,教师通常的做法是简单的复习旧知识,进而布置大量的练习,最终,只要学生会做题就可以了,丧失了复习课应有的意义。

于是,我尝试改变。

1.在这堂复习课中,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知识都是学生已有的,学生学过了,并应用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再去做过多的重复。

课始,我直接引导学生:“我们学过哪些常见的量?有哪些计量单位?”由于很长时间不接触有关量的知识,学生有些遗忘了。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勾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再现出来,交流展示整理的结果,加深印象。

2.复习课应该不仅仅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回顾,更重要的是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展示用不同形式整理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后,我还注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提问“你能举例说明1米大约有多长,数学上是如何规定1平方厘米的大小?”等,让学生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关的概念。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常见的量”这一主题,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涉及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常见的量”教学的几点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具体、明确。

在教授“常见的量”时,教师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不同的量度单位,如米、厘米、平方米、立方米等,并能够将这些单位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教学目标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度能力。

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先从长度单位的教学开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长度概念和单位转换,然后再逐步引入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

在教授“常见的量”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动画、视频等,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如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或者计算物品的体积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评价与反馈的及时性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和测试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反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教学“常见的量”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量具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量的概念和单位,提高教学效果。

跨学科的整合“常见的量”不仅仅是数学问题,它还与物理、地理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反思点评第一篇: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反思点评《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反思、点评大民中心校张英军一、课前思考思考一: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让他们收获什么?复习课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让学生乐学?思考二:常见的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种/容积、质量、时间、货币,这么多的复习内容如何在一节课中全部复习完并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思考三:不是本班学生,课前也没有与学生接触,如何快速的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思考四:习题如何设计?是每种量都涉及到还是每种题型都涉及到?二、思考后需要掌握的原则原则一: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如何达到温故而知新。

原则二:学生会的我不讲;学生不会,但一看马上就会的,我不讲;学生不会,我讲完学生也不会的我不讲。

原则三:内容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以点带面,以长度为主,带面积、体积,轻质量、时间、货币。

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梳理常见的量,包括量的单位及其进率和字母表示。

2、通过长度的复习,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进行重点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运算计量单位间的进率(二)教学重点:1、复习梳理、易错题纠正2、如何引导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四)教学过程:1、谈话交流,熟悉学生。

同学们,你们好!以前在这上过课吗?什么感受?猜猜这个字念什么?有时,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希望大家学会思考!上课!2、思考题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们来看一道思考题,在括号里填什么都可以,只要使等式成立就可以。

(学生自由思考找答案,然后教师出示答案)像厘米、分米、米这些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长度是我们小学经常用到的量,像这样的量还有许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常见的量(板书:常见的量)除了长度,我们小学还经常用到哪些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货币)那关于这些量你都了解哪些呢?这些量都有哪些计量的单位呢?请你将自己回忆起来的写在练习本上,全部写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更多的收获?3、引导思考,拓展知识。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常见的量》教学反思许争晖我一直认为复习课最好开门见山,这节课我也是这样做的。

学生自己根据所学过的内容简单回忆,整理复习。

由于很长时间不接触有关量的知识,学生整理起来不很顺利。

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成果小组交流、补充和完善,再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

为了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更有序、更准确,我接下来出示了一个表格,在这个表格中,我把计量单位的意义这一学生自己整理时忘记的但不是重点的知识点特别揭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科学的表述。

那怎样记住这么多的进率呢?在学生边填表格的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发现进率规律,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进率。

同时它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一节课下来,感到本节课成功之处有: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补充,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有: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进行学前调研,认为学生对于整理这样一个常见量的表格也就是15分钟左右(课前找一名中等生实验过了),可是,这个整理过程拿到课堂上,竟然是那样的蜗速。

学生用了20分钟还没有整理完,导致习题训练的相对较少。

反思一:这节课为什么会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呢?可能由于自己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进率而在时间安排上出现了不合理。

课堂中发现学生整理计量单位时不太顺利,如果能把学生整理这部分知识作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先整理复习,这样学生可以在家里查阅更多的资料,复习到的东西会更全面。

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小组交流补充,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为计量单位的改写留下比较充足的时间。

反思二:复习课不仅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要让学生达到知识的提升,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没有很好地体现。

原因之一是自己在的设计教案时就忽略了这一点。

原因之二是复习课知识的提升是自己上复习较为迷茫的一点,因而不能有效地去完成。

反思三: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还需要继续培养,特别是对于整理过程中遇到疑难,怎么办的问题?课堂中,学生遇到疑难,不敢举手,不敢小组合作讨论,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还是不善于合作学习的,这是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复习课是学生在学习某一阶段数学知识之后,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

绝不是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程式化的再现知识,也不是能力的机械训练,教学方式的被动接受。

复习“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整理”,二是“改写”。

因此,我认为复习时应当在个人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先提出小组合作分类整理的要求,然后让各组自行整理,再组织全班交流。

复习不同数量单位的改写,可以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上的“做一做”,再汇报交流改写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7页“常见的量”整理复习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常用的计量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进一步建立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目标:1、在经历自主梳理常用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弄清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2、在生活化的复习应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复习题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

教法设想:课初我选用一篇源于生活而又“笑话百出”的日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开心一刻时,感受到学习常见的量的重要性,课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计量单位,引起学生对以往所学计量单位的主动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以往复习方法进行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谈谈自认为复习“常见的量”应复习到哪些知识点。

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整理知识。

在经历自主梳理常用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弄清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明确不同计量单位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最终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全新关系图、表。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常见的量”教学设计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小学徐野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7页“常见的量”整理复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梳理常用计量单位的过程中,知道计量单位及进率,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用生活化的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复习题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常用的计量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进一步建立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每天上学,是用什么方式来到学校的?生1:我家离学校不远,走路来的,十多分就到了。

生2:我家离学校也就是体育老师测验一百米那么近,一会儿就到了。

生3:我得乘校车,等车加坐车得用20分。

生4:我上下学骑自行车,7、8分钟就到了。

师:大家刚才说出了很多的数据,那么它们都是什么量呢?生答。

师: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旦进行各种量的计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

(板书课题:常见的量)【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合作整理: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计量单位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

你们预习的时候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呢?现在请你拿出预习时做的整理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补充、完善。

(一)小组合作(学生自主讨论、复习)(1)你整理了什么单位,是计量什么用的?(2)常用单位有哪些?进率各是多少?(二)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讲解计量单位的进率和意义。

并适当板书,老师作点拨处理,强调各单位间的进率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发言同学提出建议或者意见。

(每个小组汇报i种量)I'长度。

关于“常见的量”教学的思考

关于“常见的量”教学的思考

关于“常见的量”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数学老师来说,我对“常见的量”的教学一开始感觉无从下手。

常见的量一般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在生活中处处用的到知识,所以我尝试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开始入手。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我以教材设置的情境:雨天放学后,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几点到家,激发起学生学习认识钟表的的迫切感觉,进而能用心学习对整时、半时的认识。

认识时间后,我又设置了“我的一天”这个拓展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说一说什么时间起床、上学、放学、睡觉……通过这样的现实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一些时间观念。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让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并在找钱、换钱的的活动中了解人民币单位的十进制关系,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

课后我还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并自己付钱。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怎样付钱,体验把知识用到现实生活中成功的喜悦。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吸取专家的经验,采用更多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常见的量的教学,相信我也会慢慢成长起来。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第【1】篇〗本周数学教研组进行常规教研活动,活动形式进行听评课。

我幸聆听李琳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主要有以下收获:1、李老师的课堂安静有序,环节呈现明晰合理,板书必要直观,从中不难看出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对于学科知识理解把握。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听课中很容易看出*时对学生的指导训练,学生书写整洁美观,学习过程合作默契2、本课出彩之处在于对“神七的速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进行质疑。

源起于疑,进而思考、探究……生活实际中反映两者速度根本不同,为什么都表述为“8千米”呢?引导明确神七速度是8千米每秒,自行车是8千米每时,从而引出对速度单位为复合单位的讲解3、习题设计层层深入体现层次性,A路程相同比时间,B时间相同比路程,C路程时间都不同,可以:转化为相同时间比路程或者相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转化为比速度。

建议: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学生能够看见教学内容,可以侧身站在一侧,不要下蹲边讲述边操作电脑;语言指向性再明确些,“用不同长短的纸条表示动物速度”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精力集中杜绝口误;刘翔的速度为8.5米每秒比教室长度短。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第【2】篇〗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熟悉。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同意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常 见 的 量反思

常 见 的 量反思

《常见的量》大家都知道复习课比较难上,一般的复习课都是先梳理知识、再练习反馈、最后总结与作业指导,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而一课《常见的量》又繁又多,他们之间有无多大联系,确实有点难上。

我以“小马虎”的日记为载体,以此为教学切入点,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情有味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这堂复习课主要凸现以下几个亮点:1.制造日记中的错误,激发积极学习的欲望。

教师以“小马虎”的日记,组织学生读出用错具体的数量及单位,寻找其中常见的量,纠正其错误。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目的是使学生感悟学习常见的单位重要性,激发学生“纠正其错误”的急切心理,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思维。

2.纠正日记中的错误,举一让学生反三。

在纠错日记中,用日记中常见的单位帮助学生延伸到更多相关的单位,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资源共享,构成计量单位的知识网,更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学会自我反思,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巩固,在应用中深化,有助于记忆强化的效果和记忆的持久性。

3.拓宽续写日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尽可能多的计量单位,续写“小马虎”在超市买礼物的情景。

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有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空间,从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价值,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学生真正体验了量与单位的实际意义,并且真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一篇数学日记”为载体,围绕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融会贯通、循循善诱地有序、有效展开。

既重视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又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学生在纠错改错中领悟量与单位及其关系的重要性和数学与生活结合的紧密性,激发他们热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张冠鑫2014-4-2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节 常见的量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节 常见的量教案与反思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有条理,做到每个种类的计量单位分开讲,不要混淆一起进讲解。分开讲可以使学生明确每一种计量单位的特点,根绝自己的理解总结一定的规律,便于学生对每个单位的进率的记忆,学生记的准确,信心就会增加,课堂气氛就会活跃。
246kg:一头成年老虎的体重;一头猎豹的体重……
(三)
(1)一个鸡蛋约60();于老师的体重约是110();卡车的载重量约3()。
(2)绕操场一圈约用5();火车提速后“子弹头”客车从北京到郑州约需5();从班级前门走到后门约需5()。
三、达标检测
一,填一填
(1)1.7吨=()千克1.2时=()()分
40元=()分3.5日=()日()时
2.5分=()秒3吨40千克=()吨
(2)一个月分成()旬、()旬、()旬,
平年二月下旬是()天,一月()旬是11天,
平年的第一个季度是()天。
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脑筋急转弯
(1)小明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今年他才过第三个生日。你知道他今年几岁?他是几月几日生的呢?
北师六下总复习
第5节常见的量
课题
常见的量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分析
在本课中,教材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信息中含有时间,重量,长度等单位,通过习题回顾这些量及其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对常见的量的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让学生再一次体验这些量的意义,提高解决跟常见的量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
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常见的量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也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额换算,会结合量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策略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精品3篇)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精品3篇)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精品3篇)常见的量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计量单位汇总在一起,通过整理和对比来进行复习。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合作式和讨论式的教学。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知识,通过让学生自我整理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地点拔调控将知识系统整理总结最终建立知识网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收集整理关于量的计量的相关信息,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分类、讨论、交流。

首先提出“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学过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

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口头描述一下等形式感悟一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说出不一般的进率以及区分闰年和平年的方法。

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等活动中,掌握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名数的改写,学生通过做题总结出改写名数的方法。

我在习题的设计上尽量从易到难,形式多样。

总之,我尽量让枯燥的复习教学更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愉快。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在对比计量单位、沟通联系这一环节上处理的不到位,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2)复习课的核心是“整理与练习”,恰当地处理好整理与练习的关系,也是复习课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毕业班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量的计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不觉得复习课枯燥乏味呢?我选用一篇源于生活日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开心一刻时,感受到学习量的计量的重要性,课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

由(1)改日记,(2)从日记中找出常见的量及计量单位,(3)再从日记中整理出单位的换算,三个环节的练习设计,围绕了本课的复习重点,唤起学生回忆,再现旧知,为本课系统复习常见的量及进率做好铺垫。

所以在课中,学生能在已有整理好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网络,并在易混淆的进率间加以注释,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理清质量、时间、人民币、长度、面积、体积(容积)量的计量单位,理清并掌握各类量相邻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

3、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感培养,使学生对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大小有理性的认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4、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理清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解决单位名数间的化聚。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出示课题1、课件出示: 134.3 1980 2262、这四个数据和一个非常有名的人有密切关系,他的身高、体重和出生年份就隐藏在这些数据中。

谁能找出来并添上合适的单位!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身高:226 厘米体重:134.3千克出生年月:1980年4、师: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姚明图片,向同学展示姚明的风采!5、揭题:在姚明的个人资料中,他的出生年份、身高、体重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量。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整个小学阶段一些常见的量(板书:常见的量)二、复习整理(一)分类整理师:我们还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所学过的量和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过程要求:1、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3、汇报交流。

(二)根据学生汇报整理:1、质量(重量):吨千克克斤两2、时间: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季度3、人民币单位:元角分4、长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尺寸5、面积: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亩分6、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容积):升毫升在学生回报交流过程中,体验一分钟、一秒钟长短;体验1克多少,体验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下表是我在2010年曾做过的一个小的统计通过上面的表格,非常容易的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化类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

为此,我还查阅了以往单元卷的质量分析情况,发现这类单元卷的平均成绩也要比其他单元低些。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和同事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做了如下的一些思考、分析。

(1)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

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此类题的影响有两种情况:第一,生活经验是否充足。

如果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相关知识,他就能在这一方面学的很好,第二,生活经验是否正确。

(2)与知识的再现率有关。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不断的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完成的。

一般说来,教材的知识再现率与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度成正相关。

(3)与对学生的要求有关。

有的练习册或试卷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设计的题目也比较难,超出学生的水平,学生的错误是被“逼”出来的。

问题的解决解决“常见的量学生易错”的问题,我们一线教师能做什么?针对以上分析出的原因,我思考了一些解决方法:1,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累数学学习的相关经验。

同时,可以争取家长支持,让家长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生活化意识,帮助孩子获得相关生活经验。

如让孩子帮助家中去买买东西;请他告诉爸妈几点了,问问他再过40分钟吃饭,那时是几点等等问题。

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他们把握经验的准确性,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2,在尊重教材编排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再现常见的量的知识,增加对这类题的训练。

实际操作时,我们可以结合现时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量的知识习题,也可以设计一些含有常见的量的知识的综合题,让学生适时、不间断地练习,达到强化知识、熟练技能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呢?在《克和千克》一课中我们应该注重依托现实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学习,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引入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给孩子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欧饰敏
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有关人民币的单位。

知道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是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目标。

教材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信息中有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回顾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时间单位的概念。

复习课的核心是“整理与练习”,恰当地处理好整理与练习的关系,也是复习课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明白准备练习的设计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授课的“生长点”。

本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为系统整理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及其进率。

难点为单名数、复名数互化。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合作式和讨论式的教学。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知识,通过让学生自我整理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地点拔调控将知识系统整理总结最终建立知识网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收集整理关于量的计量的相关信息,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分类、讨论、交流。

首先提出“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学过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

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口头描
述一下等形式感悟一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说出不一般的进率以及区分闰年和平年的方法。

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等活动中,掌握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名数的改写,学生通过做题总结出改写名数的方法。

我在习题的设计上尽量从易到难,形式多样。

到六年级时,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量的计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不觉得复习课枯燥乏味呢?在上课时前,为避免复习的枯燥,我设计了符合本课的课后练习。

我选用一篇源于生活而又“笑话百出”的日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开心一刻时,感受到学习量的计量的重要性,课上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

由改日记,从日记中找出常见的量,围绕本课的复习重点设计,唤起学生回忆,再现旧知,为本课系统复习常见的量及进率做好铺垫。

所以在课中,学生能在整理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网络。

在整理归纳这个环节中,我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用知识结构图进行整理,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去感受常见的量及这些量的具体表象,在汇报交流结果时,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如:1千克大约有多重等。

由于复习课落脚点是查漏补缺,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有坡度的习题。

如单位换算这道题,有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的互换,涵盖着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然后再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

总之,我尽量让枯燥的复习教学更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更轻
松愉快。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在对比计量单位、沟通联系这一环节上处理的不到位,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