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真题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1)

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资治通鉴》载,春秋时期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遂请求襄王允许自己死后按隧礼(天子葬礼)下葬,襄王不许王章也。
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
不然,叔父有地而链,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
据此可知A。
天子的权威仍然至髙无上B.分封制仍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C.晋国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D。
襄王时僭越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
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
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A.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
国家的统—日益成为政治现实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3.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4。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
这些现象反映出A。
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
懦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D。
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5、《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A、重大改革推动发展B、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7。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新部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45分)1. 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A. 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B. 洋货所占比例的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C.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D.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市场商品总值是一直增长的,这种情况下,洋货却并不是持续增长。
洋货比重下降是在1920年,这是因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一直持续进行,故A符合题意。
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在1908年,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的时候应该是1920年,其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故B的说法错误;D中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D。
2. 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
材料表明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C.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D.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
A项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B. 政治改革的条件C. 社会教化的作用D.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答案】D【解析】材料表达的是“教人”和“人伦”“风俗”……“国家”的关系,强调的是教化的作用,故选C。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8月)试卷真题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8月)试卷一、选择题1.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 . 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B . 古人对丧葬的轻视C . 丧葬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D . 丧葬制违反宗法制2.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 .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 .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强化D .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3. 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
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
这说明当时()A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B . 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C . 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D . 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4. 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
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
这说明宋朝通判()A . 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B . 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C . 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D . 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5.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
明淸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
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
这折射出当时苏州()A . 社会秩序严重混乱B . 城市经济发展繁荣C . 传统文化保存良好D . 社会风气积极向上6. 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
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
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
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1、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标准至少应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国土完整、主权完整,以及有效保护公民权利;(2)积极维护直截了当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之关键部门、产业和经济安全;(3)防范与控制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安全—-经济的、政治的与军事的;(4)与周边国家、地区搞好共同安全合作体系、据此可知( )A、经济安全被提到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B。
国家安全主要来自外国的进攻或武力威胁C、应与周边国家结盟以确保国家安全 D、需防止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答案】A【解析】国家安全的威胁来自国内国际两个方面,B错误、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C错误。
经济全球化中的资本扩张只能顺应,趋利避害,不能防止,D错误。
【考点】经济全球化2、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由饼状图的比例构成能够看出唐代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子弟垄断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才选拔范围,A、B、C错误。
【考点】科举制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ﻩB、首辅权力失控 C。
内阁取代六部D。
君主集权加强【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关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 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因此排除A项。
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截了当受皇帝统领。
B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4。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周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福建高三历史2018届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暑期考高三文科历史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照题号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
)1. 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①楚失华夏②吾本生西南,为学慕齐鲁”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A. ①③④B. ①③C. ①②③D. ①④⑤【答案】A【解析】“华夏”指中国,故①正确;“西南……齐鲁”不是指中国,故②错误;“海内、天涯”代指中国,故③正确;“九州”也指中国,故④正确;“芙蓉国”不是指中国,故⑤错误。
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选A。
2. 政治象征是指几乎所有的政治系统都依赖于一些象征符号、仪式行为或特殊话语来维持其运转。
下列是殷商时期的政治象征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①②③D. 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殷商时期的政治象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属于青铜器,是商代的典型象征,故①正确;②属于碑帖,不是商代的象征,故②错误;③属于甲骨文,属于商代象征,故③正确;④属于原始社会马家窑彩陶,故④错误。
故①③组合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商代有代表性的文明象征,学生应该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反映了A. 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交纳贡赋义务B. 周幽王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严密C. “以藩屏周”观念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
D. 周幽王荒淫无道。
【答案】C【解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什么当时诸侯仍然具有拱卫周王室的观念,体现了“以藩屏周”观念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纳贡赋义务,故A项错误;周代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不严密,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周幽王荒淫无道,故D项错误。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第2套真题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
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A .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 .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 .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 .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2.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 . 宗法制度的瓦解B . 分封制度的崩溃C . 等级制度的颠覆D . 礼乐制度的破坏3.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A . 限制权力滥用B . 防止官员腐败C . 培育权利观念D . 增强责任意识4. 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A .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B .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C .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D .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5.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Siegfried Lauffer)曾强调:“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
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B .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C . 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D . 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民的特权民主6.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第1套真题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
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
……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
”意在说明嫡庶关系的确立()A . 扩大了周朝国君统治的区域B .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 .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D . 消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2.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 . ①②③B . ①②C . ③④D . ①②③④3.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
其中有“东市买逡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
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A . 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B . “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C . 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 . 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4. 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
”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②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③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A . ①B . ①②C . ①③D . ①②③5. 布洛斯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晚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一个贫困的雅典公民,下列关于他的政治活动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 他作为第四等级的公民无权担任任何公职B . 在公民大会上抽签当上了将军的官职C . 通过选举成为四百人会议的一员D . 参加公民大会还能领取津贴6. 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文科综合试卷真题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文科综合试卷一、选择题1.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
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A .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 .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C .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 .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2.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
”这一论述()A .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B . 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C .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D . 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3. 阿尔贝蒂(l404~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
”他本人的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格言。
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登山运动员。
他的言行()A . 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B . 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C . 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D . 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4. 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A . 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 . 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 . 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 . 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5.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 . 批判神权统治B . 构建民权政府C . 鼓吹人性解放D . 主张平等自由6. 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B . 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C . 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D . 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7. 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
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2.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或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A.限制商业活动 B.抑制商业兼并C.加强商业监管D.鼓励商人竞争3.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A.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B.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D.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4.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
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
这主要是因为A.政府的大力提倡B.思想启蒙的需要C.政治变革的推动D.白话文通俗易懂5.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
它反映出国民政府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6.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7.古代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谏君王,而李贽却说:“死而博死谏之名,则志士亦愿为之……避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顾,况无其害而且大有利乎!”李贽意在A.分析古代文人死谏的原因 B.说明文人加强修养的必要C.揭示借道德博名利的骗局 D.批评以死谏者的愚昧无知8.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真题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这反映商朝末期()A . 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B . 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C . 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D . 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2. 《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A .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 . 强调变革和法律C .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 . 重视规则和秩序3.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 . 百家争鸣的结束B . 思想兼容的走向C . 国家统一的实现D . 各种学派的诘难4.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A .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 .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 .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 .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5. 《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表明()A .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 .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C . 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D . 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6. 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读史拾沈》中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人魔道。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11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材料旨在说明A. 分封制的必要性B. 宗法制的合理性C. 立嫡制的合法性D. 世袭制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必要性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重视血缘宗族,没有体现爵位世袭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 《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B. 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C. 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D. 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批评,而是体现了对官吏腐败的认识,故A项错误;顾炎武提出要解决吏治腐败,主要是增加官员的收入,这不是解决廉政问题的根本途径,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到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重要性,并没有揭示吏治存在弊端的社会根源,故C项错误;从汉书中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廉政,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3.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2018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真题

2018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 . 统一性与集权性B . 分散性与松散性C . 统一性与制衡性D . 独立性与落后性2.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 .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3. 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上述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据此可知()A .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B . 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C . 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D . 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4.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
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这反映了()A . 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B . 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C . 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D . 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5. 《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说明()A . 察举制有较大弊端B . 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C . 汉书记载有失公正D . 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6.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 .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 .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C .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 . 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7. 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扫描版)(2021年最新整理)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扫描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扫描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扫描版)的全部内容。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扫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A .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 .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 . 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 . 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2. 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材料强调的是A . 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 . 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C . 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D . 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3. “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 . 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 . 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 . 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 . 本质上是爵位之争4. 《礼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A . 军功B . 门第C . 品德D . 才学5.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
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
”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 . 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 . 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 . 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 . 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6.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十三名刺史。
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材料表明刺史制度()A . 加强了中央集权B . 调整了地方行政区划C . 以巡视的方法监察地方D . 防止了官员腐败7. 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A . 汉朝B . 魏晋南北朝C . 隋朝D . 唐朝8.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创立于()A . 汉朝B . 隋朝C . 唐朝D . 宋朝9.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政治时说:“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前后仅十五年。
然开后世一统之局,定郡县之制。
其设官定律,均为汉所因袭。
其在政治上之设施,关系可谓极大。
”以下朝代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A . 西周B . 唐朝C . 隋朝D . 元朝10. 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 .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 .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 .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11.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其意在说明()A . 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B . “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C . 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D . 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12. 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这反映出()A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 . 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 . 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 .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13. 古代中国社会有“出妇”之道,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随夫,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
这种现象根源于()A . 宗法制的父系血缘继承原则B . 宗法制的宗族森严原则C . 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原则D . 早期政治制度的“家国同构”原则14.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 .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15.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ɡuǐ)。
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A .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 .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 .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 .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16. 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
秦王朝这一做法()A . 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 . 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C . 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D . 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17.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 废除分封制B . 增强地方权力C . 加强中央集权D . 打破世袭特权18. 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
这一举措()A . 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B . 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 .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 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19.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A . 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 . 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 . 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 .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20.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 .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 .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 .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21.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 .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B .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C .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D . 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22.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 .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 .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 .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2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A . 地方无选举权B .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 察举制的弊端D .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24. 《东汉会要》记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
”这主要体现了东汉()A . 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B . 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C . 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D . 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25.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A .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 . 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 .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 . 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二、非选择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材料二: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材料三: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2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