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产业转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转移途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6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影响因素 2 预测 1 非自主性位移 1 非物质文化传承 1 隐喻拓展 1 问题及对策 1 转移结构 1 转移强度 1 路径 1 西部民族贫困地区 1 耕地流转 1 经济结构 1 税收服务体系 1 税收征管效率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1 研究述评 1 知识转移 1 知识传导 1 留守劳动力 1 生产本地化程度 1 比亚迪 1 武陵山区民族教育 1 武陵山区 1 机制 1 新型农民培养 1 新产品开发 1 技术转移与扩散 1 成都 1 思想政治教育 1 征纳交易费用 1 征管资源配置 1 干中学 1 实证分析 1 实证 1 媒介素养教育 1 媒介信息 1 大城市 1 大众传媒 1 外资企业 1 外商直接投资 1 城镇化进程 1 均衡型城市化模式 1 国际产业链 1 发展方式转变 1 原州区 1 劳动密集型产业 1 劳动力转移 1 动词带宾语"被"字句 1 农民收入 1 农民工群体 1 农村劳动力转移 1 农村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国内价值链 1 创新能力 1 分配 1 农村经济 1 农村教育 1 农村成人教育 1 农村居民消费 1 农村剩余劳动力 1 农村 1 全球价值链 1 借词 1 信息空间 1 企业 1 产品内国际分工技术转移技术外溢技术进步 1 产业结构升级 1 产业梯度转移 1 产业梯度 1 互惠性偏好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 1 两阶段转移 1 东北地区 1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11年52号文)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合政〔2011〕52 号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如下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设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支农资金范围,实行预算管理和总量控制。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农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央、省、市、县区按5:3:1:1 比例筹集建设资金。
列入全国专项规划建设的小型水库,中央、省、市、县区按3:4:1.5:1.5 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省级计划建设的小型水库,按省与市(含县区)1:1 比例承担建设资金。
4.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列入省计划的新建农村客运站,市财政按省补标准1:1 配套,累计补贴最高不超过本项目决算金额。
5.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凡列入市级的土地整治项目:宅基地复垦整理按新增耕地面积,市财政每亩给予 6 万元补助;其他市级土地整理项目,市财政按有关规定承担。
6.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经国家、省批准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财政按照规定安排足额配套资金,农民筹资部分,由市县财政代筹。
7.整合巢湖湿地保护、粮食大县、油料大县和生猪大县奖励等项目和资金,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三、推进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
8.市农委每年初制订农业产业化投资重点领域指南,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发布一次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向社会公示征询意见,市农委、市财政局根据公示的反馈信息审定后建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并向社会公布。
县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实施方案
县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县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实施,本方案旨在提出相关措施和具体步骤,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措施1. 建立产业转移对接平台建立县级产业转移对接平台,整合政府、企业、产业园区等各方资源,提供信息发布、需求对接、合作洽谈等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对接的顺利实施。
平台建设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和便捷性。
2. 制定产业转移政策和引导措施制定针对县域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和引导措施,包括产业扶持资金、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同时,加大政府与企业的协调力度,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动选择产业转移。
3. 加强产业配套服务为转移至县域的产业提供配套服务,包括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鼓励企业在县域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提升产业转移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来企业和项目落地县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
政府可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提供一揽子服务,增加企业投资的吸引力。
5. 建立合作机制与周边地区、产业园区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产业转移对接的跨区域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实现产业互补和互利共赢。
三、实施步骤1. 平台建设启动产业转移对接平台的建设,包括系统建设、网络搭建、数据整合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2. 政策制定制定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和引导措施,明确支持条件、申请程序等,并公布于市县政府官网和平台上。
3. 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发布产业需求信息和县域优势资源信息,吸引企业关注和合作。
4. 需求对接根据平台发布的信息,与对接双方进行沟通和对接,促成产业转移的合作。
5. 合作落地推动合作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确立投资意向,并协助解决后续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梯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科研热词 辩证法 否定 发展 产业转移 随机波动率 西部大开发 股东知情权 股东查询权 绿色运营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 线环架构运营模式 梯度标准体系 梯度产业转移 核心劳工标准 期权定价与保值 显式解 教育结构 损失函数 指数 影响因素 强制信息披露 局部风险最小化 对口支援 套餐救助 头指消解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地租 可持续发展 反梯度 区域梯度 区域增长极 区域发展格局 关联聚类 公司调查制度 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承接环境 产业结构 产业内贸易 中日贸易 三大基本梯度
科研热词 产业转移 高寒草甸 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 顺梯度 非均衡集聚 青藏高原 防治对策 阅读理解试题 重庆 配置效应 配套产业 郑州市 遗传算法 逆梯度 跨国企业 责任共担 调查 覆盖城乡 覆盖 西北丝绸之路区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 级差地租 粘性 竞争优势 空间格局 空间可达性 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 石油 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工程学 流域经济 流场 流动轨迹 流动 活动层 泉州 河道型消落带 民族自治地区 民工荒 比较优势 武川县 欠发达地区 模糊聚类 梯度理论 梯度模式 梯度推移 梯度开发
梯度差异 核心与边陲 栅格成本加权距离 服务外包 最佳运行参数 景观格局 日本游客 旅游城市 建设用地 对抗性利益关系 对外直接投资 多年冻土 外在动力机制 基地城市 城市扩展 地理梯度 地域分布 土壤水分 因子分析 响应 可持续性 县域 单位劳动成本 区域 劳动力成本 利益互补与共享机制 刘易斯拐点 出口导向型 农牧交错带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户 内容效度 养老保险 全要素生产率 入境旅游 企业迁移 人口集聚 人力资本投资 主导因子 中小企业 中国 个人责任 三峡水库 一致性检验 uasb nmet kendall协和系数 fdi bp神经网络 3s
35 工业分散和产业转移—备战2020高考地理核心素养52项提升练(解析版)
35 工业分散和产业转移一、选择题(共44分)(2018全国卷Ⅱ1~3题)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A.提高附加值B.降低人工成本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A.基础设施好B.交通便利C.销售市场大D.信息通达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A.打造自主品牌B.扩大生产规模C.产品款式多样D.增强国际影响【答案与解析】1.A 关闭自有生产厂的目的是将产业发展的重点由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环节,提高了附加值。
2.D 与温州相比,上海为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服装产品研发和销售。
3.A 由“加盟”“专卖”“研发”等信息可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
(2016海南地理,7~9)某中德合资大型汽车企业总部设在吉林省长春市,从1991年成立至今,已形成长春、成都、佛山、青岛等生产基地。
长春基地原来生产高中低档各种车型,现主要保留高档车型的生产,中低档车型的生产大部分转移到其他基地。
据此完成4~6题。
4.长春基地高档车型的合理市场定位是A.吉林省市场B.东北市场C.全国市场D.欧洲市场5.与保留生产中低档车型相比,长春基地保留生产高档车型可以A.减少运输成本B.降低生产成本C.获取更多利润D.扩大市场占有率6.该汽车企业在成都等地建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A.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B.抢占当地的消费市场C.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D.借助当地的科技优势【答案与解析】4.C 高档车型价格较高,故需要较大的市场,欧洲经济发达,人均汽车占有量高,汽车市场不如我国广阔,因此长春基地高档车型的合理市场定位是全国市场。
5.C 长春基地生产的高档车型主要面向全国市场,与生产中低档车型相比,高档车型价格高、利润更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大学技术转移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科研热词 自主创新 技术转移 外商直接投资 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 空间分析 机制 显性知识 挤出效应 图书馆 北京 人力资本 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 领导企业 鞋业 非线性 非正式制度 非农业工资成本 集群化 转移蒂伯特选择 自主创新能力 能值综合分析 结构分析 粮食 科学发展观 福州 福利补偿 福利效应测度 社会资本 知识资源建设 知识共享 省际人口迁移 特殊金融合约 激发式发展 演化博弈论 浙江 治理机制 河南省 沙县小吃 模仿创新 核心技术 样方 服务业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利益分配 利润转移 分类经营 农村经济 农村环境 农村失业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生产 内生农业技术进步 共同愿景培育 全球价值链 全模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化课程文化 例u曲线 仿真 价值链 价值网络 人力资本 京东方 产学研结合 产品引进创新策略 产品内分工 互惠性偏好 事权 中美贸易顺差 中美贸易失衡 不确定性 pcse稳健估计 harris-todaro模型 "小三角"地区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 农产品加工业 1 农产品价格 1 农业发展 1 信息技术 1 作用机制 1 企业行为 1 企业空间集中 1 人民币升值 1 产品内国际分工技术转移技术外溢技术进步 1 产出规模效率 1 产业集聚效应 1 产业集群 1 产业转移 1 产业网络 1 产业结构升级 1 产业梯度转移 1 产业梯度 1 习俗惯例 1 两难困局 1 东营市 1 专利保护模式 1 star 1 fdi 1 "三张订单" 1 "三农"问题 1
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发展
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由
于资源、市场需要或竞争比较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地方 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目前,世界已经完成了三次产业转移
第一次: 20世纪5源自~60 年代,主要是美国将淘汰的钢铁、纺织
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日本等国,成就了日本经济的 辉煌; 第二次: 20 世纪60~80 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 产业转移至东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亚洲四小龙”; 第三次: 20 世纪80~90 年代,发达国家又将劳动密集型企业 转移至中国东南沿海,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 位。 当前第四次产业转移与前三次都不相同,受到新型国 际分工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谢谢!
2.外包的快速发展带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3.产业转移的区域集聚能够提高我国产业集中 度; 弊:1.资源的全球配臵增加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 2.外资垄断性并购将危机我国产业体系的安全; 3.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将产生“挤出效应”。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节能低碳”积极发展新型重化工业; 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推进产业转移的双向移
政策进一步引导 加速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西部地区高校和教育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年)
第二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58-1977年)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年) 第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2001年以
后)
未来的20年中,中国产业发展突出的主 题是生态、智能、低碳、环保,加快产业链 的高端化、价值链的高值化、技术链的高新 化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 主线。在科学发展观、价值观、政绩观的指 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新的工业文明。
2019人教版高二地理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同步测试卷语文
人教版高二地理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有关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产业转移指的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B.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廉价的原料C.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D.在同一个国家境内不存在产业转移2. 下列关于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50年代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B.90年代后期转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C.6070年代转移到日本D.80年代转移到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3.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①劳动力因素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③市场因素④国家政策⑤环境污染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⑤4. 关于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企业家总是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高的区位投资建厂B.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高,内部交易成本低C.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D. 20世纪80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成为发展中国家降低企业内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5. 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B.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C.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第 1 页D.在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步伐6. 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业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读下图,分析C所处阶段()A.开发期B.增长期C.成熟期D.衰退期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B.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C.在转移国,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D.转移对象国的环境状况得到改善8. 新加坡、香港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B.气候适宜,环境优美C.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走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之路D.经济基础好、技术水平高9. 我国对台资产生很大吸引力的经济区是()A.珠江三角洲B.闽东南经济区C.环渤海经济区D.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0. 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①临近原料地②靠近市场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④临近机场和高速公路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③④11. 图58是我国汽车销售量的增长图,图59是我国和部分国家的乘用车普及率图(2019年),读图回答。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面临的共性难题。
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过程,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同时又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也是发达国家过剩产能五次消化的过程。
第一次产业转移(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
输出地是英国,输入地是欧洲大陆和美国。
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从英国向美国的第一次变迁,催生了新兴的工业帝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年代)。
产业输出地是美国,输入地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
此次国际产业转移对次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巨大,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产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次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基本上把资本缺乏、科技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产业转移进程之外,其结果是把全球分割为两类不同的生产体系:一面是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的全球生产链,一面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体系。
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70年代),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输入国是亚洲“四小龙”。
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通过两次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国内产业得到了两轮“废旧建新”的重构。
亚洲“四小龙”一方面积极承接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将自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
与此同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到东盟,由此形成了产业的梯次转移结构。
第四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90年代)。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美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输入国是发展中国家。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第2课时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2.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两个方面。
一、促进区域①调整1.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②时间,加快③的进程。
二、促进区域④与合作1.发达国家发展处于⑤和⑥期的产业。
2.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处于⑦或⑧期的产业。
三、改变区域地理环境1.改变了区域的⑨。
2.伴随着⑩的转移和扩散。
四、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1.发达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会减少,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2.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
1.产业转移一定会促进转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吗?2.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分布有何影响?探究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互动探究] 1.读教材图5.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及图5.16“日本产业转移影响举例”,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日本二战后主导产业的发展历程。
(2)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给日本的劳动力就业和地理环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2.读教材图5.13“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和图5.14“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重点发展哪一发展阶段的产业?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应发展哪一时期的产业?(2)“微笑曲线”揭示了现阶段产品在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的附加价值的什么规律?(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为什么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环节?(4)按照两图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对此你作何评价?3.模拟产业移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居民,讨论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完成下表。
【一轮复习】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52产业转移
0考点52 产业转移考点热度★★★★☆一、产业转移概况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3.目的: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4.产业转移的原因【特别提示】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特别提示】产业转移并非只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同时,也存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图文拓展〗1.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主要驱动因素:(1)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2)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3)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2.广东部分地区的产业转移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
在广东省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也很丰富。
近些年来,广东省边远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了显著改善,许多地方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
考向一 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产业转移的规律(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业和轻工业 劳动密集型产→ 资金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和→ 型产业技术密集(2)产业转移的方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2.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产业转移是构成美中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背景下, 各国产业结构越来越形成了一种相
互补充和依赖的格局, 并呈现出日 益强化的 趋势: 一方面, 产业的跨国转移把各国经济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 且分工明晰化并细化。发 达国家将致力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产业 结构日 趋高级化和“ 软化”他们主攻的是 , “ 知识产业” 。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发达国家 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 低附加值和技术密 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 也加 速了本国产业 由低级向中高级的提升与
上反映的是: 中国赢得了较大顺差, 美国却赢 得了较大的利润。
二、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导致美中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由于中国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都非常丰 富, 因此, 中国除了成为美国产业转移的首选 国外, 也已成为了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中心。 表现为: 低端产品的生产从东亚地区转人中 国: 中国从东亚地区进 口零部件— 产品在 中国组装或加工— 最终产品出口到美、 欧 等发达市场。 追溯起来,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大约发 生在上世纪6一7 年代, 0 0 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服装、 鞋帽、 玩具等初级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 计划 经济”较为封闭, , 而其它亚非拉国家还在为 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所以, 第一次国际产 业转移可供选择转移的地区相对有限, 西方 发达国家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实行资本主义 借此实现了经济腾飞, 很快成长为新兴工业 化国家和地区。 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腾飞, 劳动
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 国的跨国公司均是从本国进口原材料, 在中 国进行加工, 最后再由中国出口到美国。 据 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现在对美国 的贸易顺差, 除以上提到的有一半以上的 “ 贡献” 是由美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所为外, 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则是从东亚某些国家和
解读52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一、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的基础总体来看,2017年版的选择性必修1的特点是:2017年版2003年实验版变化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变化1:强调了结合实例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变化1: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改成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更加准确。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变化:删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强调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及与人类的关系。
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变化:阐述更加详细,实际没有变化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变化:新增了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化:不算新增的内容,之前是在水循环里讲,现在单独提出来了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变化:字面上增加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实际上2003实验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人类活动的影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思考1: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国家或 地区,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 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 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 我国大陆——朝鲜、蒙古。
思考2: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 但一般耗用的劳动量较大。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市场因素
思考1:汽车的生产虽然已实现了全球化, 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运费偏高,并且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 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等原因。
思考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 推动汽车市场销售,使我国具有广阔的潜 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阅读“中外大公 司的技术研发中心 加快向上海聚集”
• 4、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 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 一点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5、促使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
• 6、“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 产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 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需要 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3: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 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韩国的就 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转出地 转入地
污染减轻,环境变好 污染变严重,环境变差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 随着日本的企 业向国外转移, 失业率也节节 升高。
活动
• 阅读图5.6,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 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谢 谢!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 1、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 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 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 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业产品在国际上 的竞争力。
• 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 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 3、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国际市场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