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要素成本上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
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整理: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 出口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实证方法肯定了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作用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一个重要的助推器。
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因素来拉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然而,要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使经济迅速发展。
1978年我国的GDP为3624.1亿元,到了2005年我国的GDP就增长到了182321亿元,是1978年的50.3倍,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二十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奇迹”。
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尤其是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1978年出口额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20亿美元,27年的时间出口额增长了约78倍,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额的增长曲线大体一致,二者都是经历了一个平稳增长期(1978元~1990年),然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较快增长,1991年GDP为21617.8亿元,1993年为34634.4亿元,1996年为67884.6亿元,2001年为97314.8亿元,2005年为182321亿元,这15年时间增长了约8.4倍;我国的出口额也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91年出口额为3827.1亿元,1993年为5264.8亿元,1996年为12576.4亿元,2003年已达到36299.5亿元,2005年为63067.3亿元,15年间增长了约16.5倍。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2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
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
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
压缩生产要素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压缩生产要素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压缩生产要素成本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这篇文章将探讨压缩生产要素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压缩生产要素成本的必要性对于企业而言,压缩生产要素成本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生产要素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劳动力、能源等投入的成本。
这些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如果生产要素成本过高,企业的产品价格将会偏高,从而影响市场销售。
此外,高昂的成本也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竞争。
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来压缩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降低成本,如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用能、降低人力成本等等。
二、降低生产成本的具体措施1. 优化生产流程生产流程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可以针对自身的生产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消除流程中的浪费和瓶颈,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 推广先进技术新型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节约用能能源是企业生产的重要成本,通过合理地使用能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来节约能源,如合理调节温度和湿度、优化设备运行模式等等。
4. 降低人力成本人力成本是企业生产的重要成本之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人力成本来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企业可以采用灵活的用工制度,增加员工的工作弹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等等。
三、压缩生产要素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压缩生产要素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无可厚非的。
成本的降低可以使企业的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力,从而促进销售,并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
要素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要素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之一是成本上涨。
成本上涨对制造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可能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产能下降以及价格上涨等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成本上涨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
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更小。
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可能使得我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工厂可能会选择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这对我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成本上涨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产能的下降。
一方面,成本上涨可能导致企业规模的减小。
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难以承受,导致规模的萎缩甚至倒闭。
另一方面,成本上涨可能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高昂的要素成本可能使得企业对新设备和技术的投资产生犹豫,进而限制制造业的升级和创新。
第三,成本上涨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的上涨。
如果企业无法承受要素成本的上涨,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使产品价格上涨。
这可能导致消费者需求下降,减少了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此外,价格上涨也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份额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面对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有一些解决方案可以采取。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政策来缓解企业的负担。
降低企业的税负和社会保险费用可以改善企业的利润状况,提高产能和竞争力。
其次,我国制造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强创新能力来降低成本。
通过引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对成本的依赖。
此外,与制造业相关的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应该得到重视。
通过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士,我国制造业可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和企业可以合作,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及应对举措
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及应对举措作者:张继行张茜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5期摘要:外贸企业作为外向型企业,同时参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双重影响。
如何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采取合适的应对举措对于外贸企业尤为重要。
本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外贸企业现阶段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外贸企业经济环境外部需求融资约束一、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外部需求乏力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始终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各国经济未能得到有效恢复。
2016年7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再次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经济体增长41%。
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增长动力,市场需求偏弱,新兴经济体也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
在全球经济放缓、需求萎靡的背景下,全球货物贸易的增长也在放缓。
2012年,发达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为2165万亿美元,相比2011年下降08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66万亿美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456%。
2014年和2015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进出口贸易额的下跌:2015年,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货物总额为1963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下跌了115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为1309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下跌了1273%。
此外,根据2016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前2个月全球71个经济体(出口总值占全球贸易总值90%)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5%,比2015年同期降幅进一步回落0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增长低缓,势必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
国际贸易形势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与挑战
国际贸易形势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与挑战近年来,全球贸易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国际贸易形势对中国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必须面对来自国际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形势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 国际贸易形势对中国企业的挑战1. 市场准入壁垒上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开始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市场准入壁垒越来越高。
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们需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高关税以及其他非关税措施。
这些壁垒影响了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
2. 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加大了中国企业的经营风险。
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可能导致进出口限制、关税提高,甚至是制裁措施。
中国企业需要应对贸易摩擦造成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
3. 价格波动和汇率风险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会导致商品价格的波动和汇率的波动。
中国企业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价格风险,同时还需要应对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这些波动可能对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以及资金流动带来影响。
二. 国际贸易形势对中国企业的影响1. 开放市场带来机遇尽管国际贸易形势存在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推动形成开放的市场环境。
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机会。
2. 技术创新与发展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促使中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
通过与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和合作,中国企业能够吸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企业升级和转型。
3. 拓展国际市场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促使中国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中国企业能够减少贸易摩擦的影响,并实现更好的风险分散。
同时,通过打造自有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三. 应对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策略1. 多元化市场中国企业需要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积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
近年来加工贸易遭遇要素成本上升
近年来加工贸易遭遇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和管理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珠三角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在2009 年底举行的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上,省长黄华华提出了推动全省加工贸易销售市场、生产方式、产地和发展方向“四个转型”,实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集聚配套“四个升级”的新思路,并明确了2012 和2020 年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深圳市宝安区作为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开展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区之一,加工贸易出口占深圳市的“半壁江山”,约占广东省的1/4 及全国的1/10;本文以该区为例,对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进行研探;一、宝安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一宝安区加工贸易在珠三角和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宝安区地处珠江口东岸,濒临港澳,具有先天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宝安区以发展“三来一补”为突破口,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外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加工贸易是宝安区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达90%以上;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2004 年为亿美元,2007 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8 年达亿美元;从增长速度来看,2004- 2008 年宝安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从加工贸易出口的地位来看,2008 年宝安区加工贸易出口亿美元,占深圳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占广东省和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及%;从外贸依存度来看,2004- 2008 年宝安区加工贸易依存度和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平均高达%和%,虽整体呈现稳步下降的态势,但依然可以反映出加工贸易对宝安区经济影响巨大;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1980 年代初期,宝安加工贸易产品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或初级的原材料加工,这种初级国际分工格局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 年代初期;进入90 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近年来加工贸易增值率持续提高,宝安区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转变;从加工贸易增值情况来看,2004~2006 年加工贸易增值率为30%左右,2008 年已达到%,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本身已表明宝安区加工贸易产业加工环节在增多,正在不断升级;从加工贸易产品的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宝安区外贸出口增长的支柱;2008 年,宝安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亿美元,占宝安区出口总额的%;其中,2008 年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亿美元,占宝安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占宝安区加工贸易出口的%;经过30年的发展,宝安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与邻近的东莞一起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通讯和机电设备生产综合体”;三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结构呈现优化之势宝安区加工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与外商投资是分不开的;2008 年宝安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亿美元,占深圳市的30%;2008 年,宝安区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 年上半年,已有33 家世界500 强跨国公司落户宝安,在宝安区投资设立了81 家企业;比较着名的世界500 强企业有:艾默生电气、富士施乐、东芝、佳能、富士康、西门子、拜尔等,绝大多数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此外,根据2008 年宝安区企业发展调查报告:接受调查的三资企业中,有792 家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占全部被调查三资企业的比重为%,高出内资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企业的比重个百分点;②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加强研发活动,使得宝安区加工贸易产品的更新换代与国际同类产品可以保持同步,这对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实现技术本地化具有重要意义;四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宝安区的加工贸易主要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自2001 年进料加工业务量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中超过50%以来,进料加工一直呈扩大趋势;在出口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属于受托性质的来料加工业务,在宝安区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反映加工贸易已实现由受托性的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性的进料加工为主的转变;鉴于进料加工对国内产业配套能力的带动和促进能力大大高于来料加工,来料加工比重的下降和进料加工比重的持续上升,本身就显示出近年来宝安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富有成效;此外,宝安区加工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龙头,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和塑料制造业为辅助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集群,这些行业的国内采购配套比例不断上升,其突出的表现在保税深加工结转即“转厂”形式,已成为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大大促进了加工贸易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层次发展;二、珠三角加工贸易发展问题再探讨一加工贸易对地方的贡献是否被低估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总体仍处中低端环节,因其附加值偏低、劳动密集度较高,近年一直为理论界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所诟病;表面上看,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贸易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然而,加工贸易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容忽视;笔者采用贡献率分析法对宝安区近 5 年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进行了测算③,结果显示2004- 2008 年宝安区加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分别为%和个百分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宝安区加工贸易出口增幅出现一定下降,加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仅为%,即宝安区当年%的经济增长当中仅有个百分点是由加工出口增长拉动的;可以预计,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出口市场的缓慢复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加工贸易仍将会是宝安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但出口贡献率和拉动能力的持续下降也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此外,“免抵调库”也可视为加工贸易对地方经济的一大贡献;鉴于企业可因出口获得退税,又因企业缴纳增值税与退税免抵,产生中央库与地方库调库现象;而调库部分可视同出口企业缴纳增值税,地方政府因此可获25%的分成;来自深圳市税收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 年1~11 月深圳“免抵调库”收入为245 亿元,占国内增值税的%;其中,宝安区的免抵收入约占深圳全市的四成;二如何正确看待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宝安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虽然反映出宝安区拥有强大的制造竞争力,但也可能会夸大宝安区的产业和技术发展水平;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显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有较高的比重,并非完全反映中国的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认为中国的出口结构明显高于中国实际收入水平和发展阶段应有的结构;张燕生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仍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即使是高技术产品出口,也有着低增值的特点,研发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仍是中国企业目前发展的最薄弱环节;③另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外资企业在宝安区加工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却大大低于国内企业;事实上,近年来宝安区工业增加值率的持续下降,正是由于部分大企业增加值率太低,拉低了宝安区的工业增加值率;而据深圳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测算,2008 年宝安区内资民营和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增值率分别达%和%,大大高于外资企业%的水平;不过由于国内企业加工贸易的规模小,影响了宝安区从加工贸易发展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此外,宝安区加工贸易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过去几年已日益显现出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企业采取非独立法人形式,无资本帐户和经常项目帐户,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构成政府规范化监管的模糊地带;加工贸易占用资源、耗费能源多,其经营模式导致加工工业膨胀、加工能力过剩和产能配置重叠;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容易出现行为短期化、管理不规范,较少承担社会责任,容易引发一些社会不稳定问题等;三珠三角加工贸易是否将失去竞争优势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是逐利资本迫于先发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为赢得更丰厚的回报,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所采取的必然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规律;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些企业向广东省两翼和国内其他地区转移的现象;同时,长三角地区等东部沿海省份凭借后发优势,比珠三角起点更高,整体规划布局更为合理,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对珠三角加工贸易发展的竞争压力正逐步加大;以江苏省为例,2008 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的%,较2000 年上升了个百分点;而同期广东省占全国的%,较2000 年下降了个百分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已失去竞争优势;对此,应冷静分析,不能妄自菲薄;事实上,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已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并且积累了大量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能人才资源;以宝安区为例,由于加工贸易代工生产模式具有“进境作业”以及“特许经营”的特征,除了加工装配产品成品,还有条件生产各种各样的中间品以及特殊零配件,具有加工的广泛性和深度,正是由于这种产业功能,促使加工贸易在宝安区大量聚集,这就为宝安区产业和国际产业提供了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和特殊层面的产业配套生态,形成比较明显的产业配套效益;三、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一鼓励大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关联协助中小企业建立由政府资助、由行业龙头牵头组建的产业链合作联盟、市场合作联盟以及研发合作联盟,无疑是加工贸易中小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一条现实路径;在我国,并不缺乏产业策略联盟的实践;2008 年底,威盛电子联合微软在深圳宣布成立“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该联盟将整合超便携笔记本电脑供应链,通过威盛、微软等上游芯片、软件厂商协作,让下游厂家进入超便携笔记本电脑产业“快车道”,将目标直接锁定为中小装机厂;威盛和微软利用其在各自行业中的领军或龙头地位,以创新的产业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笔记本电脑产业链条中分散的资源,以期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有鉴于此,珠三角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协助关联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卫星厂,发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研发、品牌经营和低成本加工、市场应变等方面的各自优势,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利用大企业现有的检测、技术培训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工作;鼓励中小加工企业为知名大企业做贴牌加工,利用这些大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营销网络联手占领国内市场;笔者在宝安区调研时也了解到,一些企业确有这方面的需求,例如知名企业艾美特就反映有同行企业愿意将自有生产线交给艾美特代为营运管理;二把推动外资加工企业根植本土与发展民营加工企业结合起来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虽然短期内推动了珠三角外贸和经济增长,但由于外资加工企业在经济结构上属于“外部植入性的”,具有很大的“漂移性”;而且由于外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输入,可能不利于在珠三角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这也限制了在珠三角从加工贸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为推动外企扎根本土,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奖励办法,积极为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上下游配套厂商牵线搭桥,鼓励建立股权合作关系,推动具有较高资质的配套企业在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推动外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根植珠三角;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引导和创业指导,扶持符合珠三角产业发展导向的龙头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竞争优势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促进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分工协作;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孵化资金支持珠三角高成长民营科技企业,全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在深交所上市融资,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世界级企业,增强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的本地根植性;笔者在调研中也注意到,一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存在异地拓展需要,但却担心失去本地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利用珠三角一体化契机,探索异地工业园的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向土地空间充裕的珠三角欠发达城市和珠三角两翼转移;三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与打造行业公共品牌并举按照微笑曲线的理论,由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转变是加工贸易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途径;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引导,重点培育或引进电子信息类工业品牌与优势传统行业类工业品牌,形成一批体现珠三角制造水平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贴牌生产企业建立自有品牌或并购品牌,逐渐转移到以品牌为主导、以战略领先、技术创新、经营管理为基础要素的综合优势竞争;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鼓励企业开展消费者行为研究,强化企业产品创新及工业设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鼓励企业发展品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加工企业都要走培育自主品牌之路;毕竟品牌经营并非一日之功,从专注于制造环节到发展自主品牌绝非易事,甚至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包袱;为此,应积极考虑加强行业品牌与公共品牌的建设,大力实施行业品牌战略,探索建立“共担投入、共享利益、协调运作”的品牌培育运作机制,依托区域特色经济优势,积极创建和注册珠三角集体商标、区域品牌、培育知名品牌;同时,有关方面要广泛组织出口企业学习内贸的运营体系、管理机制和政策导向,引导珠三角出口企业逐步熟悉国内市场;四把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推动制造流程创新突破结合起来自主创新缺失是多数加工贸易中小企业的一大弱点;这些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并无能力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技术层面的升级转型不易实现;政府部门应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通用性”、“跨领域”技术及相关计划的扶持力度;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目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创新高端环节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难以突破;但珠三角地区在制造工艺和制造流程方面,特别是电子制程方面却可能取得突破;为此,应鼓励业界设立电子制程创新联盟,加快建设电子制程技术和方案的公用平台;例如,表面贴装技术SMT是任何电子产品都必须具备的板级组装技术;有关部门可考虑将SMT 设备的制造列入科研攻关计划,对珠三角SMT 设备制造企业予以政策扶持,并在立项贷款方面给予优先,力争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使SMT 设备制造的发展适应珠三角全球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应积极引入香港的专业服务在珠三角地区构建若干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珠三角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营销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业务拓展及战略规划服务、法律事务服务、审计服务以及专业技术服务等综合性产业指导,加快推动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有关项目可考虑纳入“深港创新圈”等粤港创新共同资助计划;注释:①宝安区贸易工业局:宝安区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报告,2008 年6 月28 日;② 出口贡献率= 出口增加值增量÷GDP 增量×100%,出口拉动度=GDP 增长率×出口贡献率;鉴于国内现行的统计体系中并无“出口增加值”指标,需要对其进行大致估算,具体办法为:出口增加值= 出口产品产值×工业增加值率;③张燕生: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711- 12;人民币升值被普遍认为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出口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出口效应问题也成了政府政策制定和学术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主流国际经济学强调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J曲线效应”,这意味着由于弹性的不同,汇率变动对不同商品的出口影响也是不同的;因而国内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总量的影响; 另一类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不同商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在第一类文献中,徐明东利用1997—2006 年的月度数据发现人民币升值会同时减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量1; 李辉则发现人民币升值仍然会促进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量2; 范爱军和张雄辉以及王自锋和邱立成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波动不会对出口贸易产生过大的影响3-4;在第二类文献中,郑恺利用中美双边贸易数据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影响5; 田旭利用协整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在长期内会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6; 王宇雯利用1999—2008 年月度数据发现人民币升值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值有显着的提高作用7;尽管现有文献较多地讨论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总量及不同商品出口结构的影响,但是较少有文献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不同企业性质和贸易方式出口结构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正是试图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利用2005—2008 年间月度数据对人民币升值对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 年7 月实行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自此人民币对美元便一直处于升值中,人民币兑美元的间接汇率从2005 年7月的1 单位人民币兑0. 120 9 单位美元一直升值到2008 年10 月的1 单位人民币兑0. 143 5 单位美元图 1 ;由于私营企业的出口行为以及竞争力均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加工贸易出口行为也不同于一般贸易出口,因此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在贸易结构上影响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从图 1 中可以发现在人民币升值期间,私营企业出口占比有小幅度提高,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有小幅下降;从直观上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解释为私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大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加工贸易出口的竞争力则较弱;为了更为详细地对此进行分析,本文利用VAR 模型研究人民币升值对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的短期及长期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会减少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并增加加工贸易出口占比; 但是在长期内,人民币升值则会提高私营企业出口占比的同时减少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本文同时也对该计量结果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图1图1 人民币间接汇率和贸易结构数据二、实证分析1. VAR 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为了通过VAR 模型分别研究人民币升值对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的实证影响,建立如下两组VAR 模型:1EPR= α+ αEPR+ … + αEPR+ βR+ … + βRR= α+ αEPR+ … + αEPR+ βR+ … + βR2EPO= γ+ γEPO+ … + γEPO+ λR+ … + λRR= γ+ γEPO+ … + γEPO+ λR+ … + λR方程组 1 是研究人民币升值对私营企业出口占比的影响,方程组 2 则为了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Rt为用间接汇率表示法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即每单位人民币兑换的美元数;EPRt为私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 EPOt为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 下标t 为时间变量,p和q 分别为两组VAR 模型的滞后期数,本文利用似然比检验和AIC 准则发现两组方程的最佳滞后期数均为 3 期;本文的样本数据为2005 年7 月至2008 年10 月的月度数据,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数据来自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私营企业出口占比数据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数据则来源于商务部网站见表1 ;时间总出口私营企业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人民币直接汇率人民币间接/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百美元/人名币 /汇率%。
企业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8)》的主题是探讨企业成本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企业成本上涨?对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企业而言,该问题比较简单,无论是企业员工工资、原材料、燃料动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收成本任何一项上涨,都可以说企业成本在上涨。
但对于全部行业及企业而言,上述的判断不够准确。
如不考虑进出口的影响,或者将全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除去员工工资及税收成本以外,一个企业的成本就是另一个企业的收入,因而对于全部企业而言,企业成本的上涨主要表现为工资、资金等要素成本以及税负成本上涨。
对于开放的经济体系而言,如果该国大量进口原材料而出口制成品(中国目前就是如此的进出口结构),则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可以表现为企业成本的上涨。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化如何衡量企业的成本结构呢?大部分研究是以企业各项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测算的。
但我们认为上述方法不够准确。
因为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本期发生的成本都要计入本期,而不论该成本对应的产品是否已经销售。
例如,企业为生产一种产品支出了员工工资1000万元,产品即使仅有60%销售出去,1000万元的人员工资也将全部计入当期成本中。
而本期销售的产品可能是当期生产的,也可是上期生产的。
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与销售收入实际上是不匹配的,特别是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量形成库存,而未形成销售收入时,用企业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衡量企业成本结构误差就较大了。
当然,当企业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当期都销售出去时,上述方法的误差就很小了。
因此,本文在研究企业成本结构时,采取各项成本占总产值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成本结构。
企业成本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燃动力、生产工人工资、生产设备折旧)、各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各种税费(包括各种流转税及附加)等。
从最终分配的角度看,包括员工工资、税收、折旧、支付给其他企业的费用等。
要素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2 0 1 1 年 的一项新研究成果—— 《 增长新要素源泉 :无形
资产 》中,明确提 出包括 R & D、员工技能、软 件、设计
和营销在 内的无 形资产是经济增长 的新要素源 泉 ,并且 通过研 究表明OE C D国家在不 断增 大无形资产 的投 资强
对产业竞 争力的直接影响取决于价格变化 ,利润率 的变
升 级 所 必 需 的 高 级 要 素 ,进 而 提 升 产 业 发 展 水 平 ,形 成
新 的竞争力 ,是一个值 得深入研究 的命题。
要素成本 上涨对产业竞争力的总体 影晌 经过 改革开放3 0 多年 的持续 快速 发展 ,我 国经济水 平 不断提高 , “ 中国制造 ”的技 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不 断增 强。但近年来 ,我 国也出现 了原材料和劳动 力成 本 以及环境保护成本等 陕速提高的现象 。
成 本、原材料成本 、能源成本 、环境成 本、物流成本 、
商务成 本和行政成本在 内的广 义要 素成 本的上涨 ,已经
材 料和 人工成 本上涨的影响。研究发现 ,能源矿 产类原
对我 国的产业增长 、产 品进 出 口和产 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 生重要影响。特别是 国际金 融危机 的冲击 ,使得我 国
圈
点 聚 焦
要 素成本上涨 对我 国制造业 的影 组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充分利用低成 本优势 ,形成 了
世界规模 的) j u z ̄ J , 造业。但是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和 国 内 外经济 关系的变化 ,我 国产业发展 的条件和环境 也在不 断 变化 。近 年 来 ,包 括 劳动 力成 本 、资 本成 本 、土地
材 料成 本上涨迅速 ;劳动 力成本上升速度快 于原材 料价
格 上 涨速 度 。
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阅读思考一、第一章案例分析:外贸“双顺差”难题如何破解〔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中国外贸顺差产生原因、影响及对策〕答: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
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1.我国外贸顺差产生原因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两个方面分析。
经常项目顺差方面,材料中主要总结为以下四个原因:1〕储蓄率过高,内需不足。
材料中提到储蓄-投资=经常项目顺差。
而我国的储蓄率一直远高于投资率,导致经常项目顺差。
其次高储蓄低消费,会引起产能过剩而内需不足,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
2〕国内外经济的周期性变动。
材料举了两个例子,1993年中国经济过热,同年中国贸易出现逆差,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IT泡沫破灭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造成重要影响。
2005年,特别是200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相对疲软,进出口增长速度受到影响,因而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
3〕中国的出口股利政策。
包括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政策以及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等。
4〕出口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占支配地位。
在当前的国际生产网络的价值增值链中,由于中国所处的特定位置,不管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如何,也不管宏观经济周期如何,由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加工和装配地位所决定的加工贸易是一定要创造贸易顺差的。
资本项目顺差方面有以下原因:1〕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和利润前景,引导外国投资者的投资。
但国外直接投资的外汇应该没有被用于购买外国机器设备、技术和管理,转化为直接的贸易逆差,而是转变为外汇。
换言之,这些投资者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2〕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得上述外资流入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扩大外资流入。
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影响及对策
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影响及对策摘要:自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生产要素的相关条件也在发生一定改变,劳动力的供应越来越紧张,导致工资成本、企业资金成本以及土地开发建设成本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的制造业的低成本的优势不复存在,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使我国经济以及出口换挡速率变慢。
故需要对制造业的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进行了解,分析影响因素,提出针对策略。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变化;影响因素;针对策略根据2014年的一项报告发现:2004年到2014年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前25位的工业制品的出口经济体的工资增长率、劳动的生产率逐渐发生改变,并且将美国作为基础,对不同经济体的成本竞争力得分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制造业成本指数提升10分,这也表示我国的制造业的成本和美国无限贴近,导致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面积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一、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化制造业的生产要素成本包括直接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外部交易成本。
直接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等,流通成本包括物流成本以及汇率成本,外部交易成本包括环境成本、整体营商环境成本、政府廉洁程度成本。
和国际机构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因素进行分析,确认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情况。
(一)劳动力成本近些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
首先,受到人口结构的改变的影响,适龄的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值越来越高,劳动人口的绝对量越来越低,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改变,导致大幅提升了企业用工成本。
其次,《劳动合同法》既能够保证劳动人群的合法利益,还会将企业对于员工社保支出量大大增加。
第三,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人们对于闲暇的需求越来越高,劳动时间降低,会使劳动力供应逐渐紧张。
第四,因为有部分职业女性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工作,导致就业率越来越低。
(二)资金成本通过国际研究发现:2014年国内一年的贷款基准利率为5.6%,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更高,但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更低。
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
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引言出口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的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的对策。
1. 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a. 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率通过出口贸易,中国能够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销售到国际市场,这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持。
出口贸易带来的外汇收入也能够促进国内的投资和消费。
b. 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的产业能够不断提升其竞争力。
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加强创新能力,这些都是通过出口贸易实现的。
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c.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国通过加入和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
这有助于推动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我国的出口贸易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a. 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贸易摩擦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强了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和打压,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这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困难。
b. 高端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中国在一些传统行业的生产和出口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高端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这导致了在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领域中,中国的竞争力不足。
c.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口贸易带来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结构使得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挑战。
此外,一些国家对环境标准要求的提高也对中国出口产生了影响。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及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及转型升级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困境。
实体经济是指生产性企业所形成的经济实体,包括工业、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实体经济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效率不高、市场竞争激烈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研究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及转型升级对策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困境1. 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产业领域。
这些产能过剩导致了市场供求失衡,企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企业利润不断下滑,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停产、倒闭的情况。
由于产能过剩,企业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导致整个产业的利润率降低。
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也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2. 成本上升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
环保要求的提高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这些成本上升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中低端产品的生产领域,成本上升使得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竞争,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退出市场的情况。
3. 效率不高问题我国实体经济还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包括生产效率、管理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
一方面,我国的企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一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内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这些都导致了企业的效率不高,使得企业难以在市场上长期生存和发展。
4. 市场竞争激烈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这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仅要面对来自国内同行业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国外同行业的竞争。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不仅要应对自身的问题,还要应对外部的竞争压力,这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二、转型升级对策研究1. 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要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关键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变。
大连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受到的阻碍
大连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受到的阻碍作者:张宇航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33期當前出口贸易显然已成为大连市发展的关键力量,对城市经济以及相关产业链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国家支持政策影响,出口贸易结构以及相应规模也得以扩大,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往来关系,拥有了成熟的海外市场链,重工业产品、加工贸易、高科技产品都有所发展。
但由于世界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大,发展动力略显不足,且国内港口城市竞争日益严峻,这意味着大连市在出口贸易方面面临着比以往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压力。
本文将基于大连市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对其发展趋势以及受到的阻碍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可行对策,为大连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一定动力。
一、大连出口贸易发展趋势2007~2020年,2012年迅猛增长是因为外贸企业2012年享受出口退免税,大连在出口贸易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出口贸易额相较此前已有的明显上升,再加之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因此得到了政策帮扶助力,贸易结构转型正在平稳推进。
大连市出口贸易总额呈现出的是稳步增长的正面态势,但在2014年之后,受辽宁省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出口额一度急剧下降,直到2018年才因“一带一路”政策影响再度回归正轨,2018~2020年,大连市出口贸易总额再次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地理位置与优越的区位条件也为其带来了许多先机发展条件。
当前大连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出口贸易与贸易相关的产业拉动,今后的发展态势也是相对较理想化的。
不过与此同时,由于辽宁省经济发展速度相较以往出现了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再加之,辽宁省结构转型尚处于推进过程中,这会直接导致出口贸易额即便没有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
除此之外,现如今东北老工业基地仍在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会直接导致环渤海港口的贸易竞争比以往更为激烈,而大连作为三面环海的港口城市,发展形势也显得尤为严峻。
在辽宁省经济去产能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连市急需通过出口贸易拉动整体经济发展,提升贸易竞争力,在促进区域经济自由贸易化的同时确立更为重要的经济地位。
制造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制造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中国逐渐以制造大国享誉全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制造业,备受冲击。
一方面,制造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
另一方面,原材料、人工成本持续上升,限制企业发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必须立足于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发展之道。
其中,重视成本控制是首选。
因为在制造业的诸多问题中,成本控制问题突出,带来的影响最大。
故而,基于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对应的应对策略,是制造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意义(一)成本控制的概念和特点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某个时期提前制定的成本管控目的,由成本控制的负责人在自身职权内,在未产生生产消耗之前,在整个的成本管控过程中,对可能影响到成本的各种条件和因素,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调控和预防措施,实现最终的控制成本目标的行为。
制造企业的生产需要投入很多的资源,如人工、原材料、设备等,综合成本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而且,制造业深受各种要素成本上涨的影响,如税费成本、物流成本等。
因此,精细化的成本控制是制造业适应现代经济形势的关键。
(二)成本控制的意义1.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成本控制和企业的生产小组、车间等工作密切相关,同时各部门的销售、采购等活动产生的费用,也是成本控制的对象。
从成本控制的层面,合理管控每个管理环节,是提高企业管理活动效益的途径,也是分析、控制成本目标,落实相关举措的关键,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2.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成本控制的宗旨是使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成本更为合理。
一般来讲,企业利润涉及成本、收入和费用,盈利能力和成本高低直接相关,因此,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有助于减少支出,防止资金滥用。
成本费用是衡量企业内部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它直接决定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2016国际贸易形势
(一)外部环境低增长局面难有根本改变。
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尚未找到新的强劲增长点,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减速,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经过多年的政策宽松后,各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积极效应普遍递减,而负面影响上升,不少国家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
在全球经济总体弱势复苏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状况的差异扩大。
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从低谷缓慢爬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增强;新兴经济体难以恢复到前几年的较高水平,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资本外流等还可能加大其下行压力。
IMF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仅略有提高,为3.6%。
其中,发达国家增长2.2%,较2015年上升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5%,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美联储加息可能引发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新一轮震荡。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美联储加息时点日益临近。
美联储加息可能推动美元进入较长的升值周期,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引发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深度调整。
从历史经验看,在美元升值周期,大宗商品价格易跌难涨,新兴金融市场往往经历资金净流出局面。
新兴经济体在调整中首当其冲,一方面能源资源出口收入锐减,另一方面资金外流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货币贬值。
目前不少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处于困难阶段,结构性改革进展迟缓,经济增长动力欠缺,财政金融状况比较脆弱,在美联储加息的冲击下,部分国家和地区不排除发生区域性危机的可能。
国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自动制造、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在制造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缩短全球供应链。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国内生产能力提升。
受这些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作用下降。
在经贸规则领域,多边贸易体制艰难推进,2013年底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议”尚在落实之中(见专栏二),多哈回合仍面临较大阻力。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2007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及影响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对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粗放、进出口结构不合理、顺差过大的矛盾依然存在,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优化进出口结构,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努力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2007年,中国在前几年加强进出口调控的基础上,继续对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主要措施有: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降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继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扩大了限制类和禁止类加工贸易商品目录;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加征或提高了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降低了部分国内需要的资源性产品和涉及百姓生活的日用品的进口暂定税率;取消了包括钢材、钢坯、塑料原料及部分机械设备、装备、仪器在内的338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
同时,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政策调整有利于遏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抑制外贸顺差过快增长;有利于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及稀缺资源,促进资源性产品、国内稀缺商品及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进口。
这对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实现进出口均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2007年,中国政府扩大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同时加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准入管理,将环保、能耗、用工、设备水平等指标纳入了加工贸易企业核查范围。
加工贸易门槛的提高,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提高,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企业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出口贸易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出口贸易的能力和实力,这种竞争力不仅与企业的产品品质、技术水平、市场营销等直接因素有关,还和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产品品质出口贸易的关键是产品的品质,产品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提升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形象,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二、技术水平现代化的技术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要不断改进技术,更新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技术开发,推陈出新,不断拓展产品线,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扩大市场份额。
三、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好的市场营销能够有效地推销企业和产品,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政策研究和市场分析,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国际形势的稳定将会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出口贸易。
企业要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根据世界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制定适应的出口策略。
五、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同样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政治变化和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出口贸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是不可控的,企业应该关注国际政治形势,及时做出反应,调整策略,积极应对。
六、国际法律法规出口贸易需要遵守国际法律法规,成为“诚实守信”的企业。
企业要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严格遵守国际商业交易规则,防范风险,提高出口贸易的合规性和竞争力。
总之,企业出口贸易竞争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企业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变化,积极应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风险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风险摘要:中国有着产业规模大、技术基础好、产业配套强、创新要素全等独特优势,近年来产业升级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中国产业升级也面临诸多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国货信心不足带来的“低质量陷阱”风险,也就是说尽管既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也有对高质量产品的潜在需求,但企业还是陷入低质量竞争的困境;二是由于综合制造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以及发达国家推进“再制造化”,带来的制造业出口增长停滞甚至萎缩的风险;三是市场竞争不完善和劳动力流动性过高等原因带来工匠精神不足、生产能力难以提升的风险。
防范产业升级风险,需要着力优化和完善市场秩序,大幅度降低成本,加强创新能力,还需要多措并举,提升企业家、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转型升级,质量提升,风险近年来,中国经济遇到了需求增长缓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但从国际经验看,转型升级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少数国家如日韩新加坡等成功跨越了这一步,进入了高收入社会,但大多数国家在这一阶段都没有顺利实现升级,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长期难以自拔。
中国有着产业规模大、技术基础好、产业配套强、创新要素全等有利于升级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内部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新产业比重有所提高。
但转型升级中也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工匠精神不足等制约因素,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就有可能会被打断、中高速增长的态势就可能不能维持,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着力克服挑战,塑造有利于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
总体来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面临三大风险。
一、消费者对国货信心不足带来的“低质量陷阱”风险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拉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源动力,体制机制不完善可能制约这一动力的发挥。
(一)消费升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国产品数量增长对实体经济的拉动能力已经明显减弱。
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贸易战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通过实施关税、限制进口等手段来争夺贸易优势、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经济政治手段。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贸易战的风险再次凸显出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美贸易战。
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出口减少: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物征收的关税,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大幅减少。
由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种类多样且规模庞大,关税的影响将不可忽视。
这将对中国的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造成较大冲击。
二、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贸易战可能会导致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关税增加将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制造业和出口企业的发展。
许多中小企业可能无法承受这样的成本压力,甚至可能面临倒闭。
三、经济增长放缓:由于贸易战对出口和企业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可能会减弱。
出口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如果出口下降,整体经济增长势头可能会受到影响。
消费者的信心也可能受到影响,进一步减缓经济增长。
四、金融市场不稳定:贸易战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进而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外资的流入减少,股票和汇率等金融资产的价格可能受到波动,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面对贸易战带来的挑战,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加强国内市场:中国可以进一步加强国内市场,促进内需增长。
通过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减少贸易战的冲击。
加大对消费者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消费者信心,稳定经济增长。
二、加强创新能力:贸易战的冲击将迫使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中国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减少对外技术的依赖。
三、拓宽贸易伙伴:中国可以积极推动多边贸易合作,寻找新的贸易伙伴。
通过拓宽市场,多元化贸易伙伴,减少对某个市场的依赖程度,降低贸易战的影响。
四、稳定金融市场:中国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通过监管和政策干预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要素成本上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国际贸易我国要素成本上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董海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低廉的要素成本优势提升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能源、环境、物流等在内的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已经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出口企业,尤其是那些风险抵抗能力较差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企业,在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在不断下降,甚至导致了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纷纷倒闭。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的低劳动力成本、低技术含量、低环境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在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加快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这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主要课题。
一、我国要素成本的变动趋势分析(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我国迅速发展为世界加工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用工荒及工人维权等现象频频出现。
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来缓解用工荒对经济的冲击。
2013年全国有27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7%。
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对以廉1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低附加值产品的影响甚大。
(二)能源价格高位运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工业的产能趋紧,能源缺口变大,能源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图1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缺口始终居高不下,2007年的年缺口额达到历史最高的3.3亿吨标准煤,此后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缺口额虽有所下降,但是2013年的缺口额仍然高达3.6亿吨标准煤,能源供求关系不平衡是导致我国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我国能源税收、能源补贴等改革方案的逐步推出,我国的能源价格也开始向市场价格回归。
从统计分析数据来看,我国近年来的主要能源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
(三)土地价格连年升高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土地供给价格必然具有上涨的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GDP的高增长,实行了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工业用地政策,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以此来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但随之而来的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又不断使得土地价格不断攀升。
图2显示近几年来,除了2008-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四类用地价格增幅有较大回落,甚至还一度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最近两年的增速又明显加快。
2013年国土资源部对全国105个主要城市的用地价格进行了监测,工业、住宅、商业、综合地价分别为700元/平方米、5033元/平方米、6306元/平方米和3349元/平方米。
四类用地价格的环比增长率分别是1.3%、2.6%、2.3%和2.1%,同比增长率分别是4.5%、9.0%、7.9%和7.0%。
(四)融资成本总体趋高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导致了企业融资成本总体趋高,部分财务状况欠佳、财务实力不强的企业可能出现经营困难,进而引发倒闭、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
以银行间的7天回购利率为例,2011年之前多数在3%以下波动,2011-2012年上行至3%-4%之间波动,2013年以来进一步上行至4%-4.5%,说明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还在不断上升。
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不易得到银行贷款而借道民间融资渠道,而民间融资由于风险比较大,融资成本比较高,这对日渐微利化的中小型出口企业更是难以承受之重。
(五)环境成本压力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迫切的政策选择。
从表1数据分析,我国的环境治理投入呈现整体增长之势,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例,其投资完成额从2005年的4581909万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5004573万元,其中2007年甚至高达5523909万元。
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支出作为同劳动、资本、技术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最终由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承担,企业的环保投入增加,生产成本3由此上升。
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的生产还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赚取的利润原本就很微薄,环境规制的提高将进一步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要素成本上升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一)出口企业的经营效益下滑劳动力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增加,这是导致目前我国出口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图3显示,2005-2013年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毛利润率呈现总体下滑,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平均亏损额则呈现总体上升,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毛利润率仅为15.56%,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平均亏损额则高达0.12亿元。
同时我们对江苏省重要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92.3%的被访企业认为是“原材料价格走高”;有94.5%的被访企业认为是“劳动力价格走高”;53.3%的被访企业认为是“融资成本增加”(其中被访企业中,有融资行为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增加”的比例达到78.6%)。
由此分析,除了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下降等因素,出口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也是导致出口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从国际竞争力角度来看,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产品质量(品牌)和产品价格,而要素成本上升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变化。
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产品出口主要依靠的是成本价格优势,而要素成本的普遍上涨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出口价格可能也会较大幅度的上涨;而在出口议价能力缺失的情况下,产品出口的利润水平就会下降,这就进而导致出口企业的创新投入减少和产品质量的下降(见图4)。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玩具等低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下降,我国制造业在低端市场上的优势不断弱化(见表2)。
5(三)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加大随着劳动力和能源等要素价格高涨,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成本激增,出口经营难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在所难免。
表2显示,从2003-2013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排名有了显著变化,作为传统出口大户的纺织业从2003年的第2掉到了2013年的第5,比重也从8.35%下降到了3.88%;另一传统出口大户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更是彻底退出了前五的行列;而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交货值排名显著提升,比重也显著增加,成为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导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群。
(四)外资制造业海外转移加快要素成本价格上涨导致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明显减弱,以劳动力成本为例,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的绝对成本已经超过部分周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竞争程度比较高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国家的投资门槛降低、投资吸引力增加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外资制造业的海外转移规模和速度都有增加。
表3数据显示2005-2013年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金额增加的同时,外商撤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而且撤资金额占当年直接投资金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5.88%上升到了2013年的17.08%。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成本优势已经不能维系,适当调整外资政策、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
三、应对之策(一)加快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减轻要素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当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背景下,要想维持我国的竞争优势可以从提高我国的劳7动生产率入手,而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一要通过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要用现代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从源头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适应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通过技术创新增加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并提高产品附加值产品同质是导致出口企业压低价格、挤压利润的一个重要原因。
出口企业必须要在产品的形象、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增加跟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具价格话语权和更具竞争优势。
对于经营能力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可以考虑开发高端产品,因为高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较强,不会轻易受物价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的销售量虽然会有所降低,但是其销售额和销售利润反而会增加。
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也应加大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差异化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这样出口企业在面对政策和成本上涨压力时才会更具主动性,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会更具竞争力,出口产品才会更具利润空间。
(三)加强出口营销管理,重视出口产品的自有品牌建设在产品的供应环节中,营销和设计开发同属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我国多数出口企业擅长制造但忽视国际市场营销,以致利润空间很小。
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应抓紧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主要客户的需求,及时得到市场反馈信息,从而为企业的战略调整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在拥有了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以后,出口企业还可以利用细分市场的战略加强定价的主动性。
同时为增加利润,改善贸易条件,出口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企业只有创设自己的品牌,才能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才能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
在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出口企业更应加大创新研发,建立自有品牌,实现从贴牌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高,美国、日本、欧盟等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但是出口目标市场的过于集中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
例如欧债危机发生时,欧洲经济低迷、整体购买力下降,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盟的出口企业承受了很大的出口压力。
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适当降低市场集中度,减少产品出口对欧美等市场的过分依赖,分散出口市场风险。
出口企业在以传统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开拓亚、非、拉美等新兴出口市场,扩大总体市场规模,改善出口市场结构,降低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的风险。
另外,在要素成本上涨和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影响下,出口企业可以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拓展国内市场,实行内外销并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