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第3套)(学生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级语文分推系列(17)

文言虚词系列练习(三)

班级:姓名: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4.不如因.而厚遇之。()

5.因.击沛公于坐。()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9.因.拔刀斫前奏案。()

10.相如因.持璧却立……()

11.于今无会因.。()

12.蒙故业,因.遗策。()

二、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于.庭。()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4.业精于.勤、荒于嬉。()

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6.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

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8.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9.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0.燕王欲结于.君。

二、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3.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

4.与.尔三矢。(《伶官传序》)()

5.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8.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9.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10.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11.选贤与.能。()

1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1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风水相吞吐。()

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身作则.。()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此则.寡人之罪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欲速则.不达。()

1名词,“准则、法则”;2—3副词,“就是、乃”;4—6连词,表承接,“就、那么”;7连词,表假设,“假使、如果”;8连词,表转折让步,“却、可是”。

二、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4.此三者.,吾遗恨也。()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陈涉者.,阳城人也。()

7.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8.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0.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可以知之.矣。()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余之.力尚足以入。()

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2.顷之.,烟炎张天。()

1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