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关系史资料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048601ed0975f46527d3e110.png)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
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
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
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
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
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
《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
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
★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
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
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782d7229647d27284b7351a2.png)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992420355901020207409cfb.png)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8761d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b.png)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6bd66c66137ee06eff918b7.png)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近年高考,关于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一直是命题的重点,2008年恰逢新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无疑会在明年的高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中国对外关系
![中国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b9a892933687e21ae45a941.png)
资料: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妥善解决分歧。
一、中美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
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
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
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方在经贸、安全、公共卫生、能源、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和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拥有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
特别是在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而且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中国领导人一再向美方指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鲜明立场使美方进一步理解了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多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和宣布“独立”的言行。
2006年4月20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时,布什总统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
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关切,不希望看到台湾当局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动损害中美关系。
二、中俄关系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
1991年8月苏联解体,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中国与前苏联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2591ae97375a417876f8f31.png)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https://img.taocdn.com/s3/m/8bbbac4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a.png)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PPT)
![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b212fb0700abb68a982fb75.png)
会议主席卡迈勒击槌通 过中国入世。
2001年上海APEC会议
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领导人会议
【知识链接】 我国现代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两会大幕甫落,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开始聚 焦习主席开始的俄罗斯、非洲之行,从中国发 展新方略转向中国外交新开篇。
玄奘
鉴真
马可.波罗
郑和
三、我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和条件
2. 条件: A. 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B. 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 海陆交通发达 D. 科技发达 E. 杰出人物的作用
思考:综上所述 ,我国历史上对外 政策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给我国什么启 示?
说明:开放则国强!闭关锁国则 导致落后!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中美正式建交 ——实现正常化
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78年后)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我国现代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001年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召 开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 审议并表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中国代表团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 会,却遭到了战败国的“待遇”,这个“待 遇”是什么?后来,我国代表并没有在《凡 尔赛和约》上签字,这是由于什么原因?
答:拒绝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还无理 地将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 本;五四爱国运动斗争的结果。
图 三 尼 克 松 访 华
(3)图三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之 前两国最直接的对抗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整理版]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ca9d00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9.png)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140c5296bd97f192279e979.png)
清代前中期闭关锁国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决定对外锁国。 2、政治原因: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方崛起之际,清统治者对西方的戒备之心 3、文化原因: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清统治者不知世界大势,固守天朝上国观念,自大保守心 态与无知。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征: ——从被动开国到主动学习西方。
近现代中国全球化进程中的三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鸦片战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 三次开放,从本质意义上说有什么差别?
鸦片战争是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是一种野蛮的 侵略,中国的被动开放伴随民族屈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是主权国家主动走向世界 的重大举措,出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国入世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性一步。
时势: 19世纪上半叶,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加速对外扩张。 经济、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4-18世纪末中西对外关系对比与演变
14世纪,西欧自给自足庄园经 济开始衰败,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后期,明太祖海禁政策
1500年前后,西方开辟新航路, 1500年前后,明代中国依然海禁 早期殖民活动,走向海洋,积 极扩张,世界市场初现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时代特征(统治者对开放的态度)?
史实: 2、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媒介? 3、对外交流的相关重要事件? 4、对外交流的成果?
评价: 5、对外交流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A、汉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代特征:开放、包容、唐代最盛
汉代:交流途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交流史实:①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②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控制。 ③东汉佛教传来 交流成果:器物交流为主。 唐代:交流途径:陆上丝路的繁荣 (海上丝路也有) 交流史实:①安西、北庭都护府 ②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东西方文化融汇) ③遣唐使、东亚文化圈(新罗、日本、越南) 涉及国家:波斯、大食、天竺(伊朗、阿拉伯、印度) 朝、日、越 交流成果:文字、建筑、科举、政治制度、学者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eb4a4fe5700abb68a982fb67.png)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指南针、火药及武器传到阿 拉伯和欧洲。 特点:第一,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 在世界名列前茅。第二,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 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 主,贸易不营利 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 促进开发 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俞大猷,1565 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 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 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 特点: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 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 略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涟源六中
颜灿玉制作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 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 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到欧洲、非洲。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近 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 接往来。 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 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 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安敦派使正式 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5) 与中亚西亚的交往 a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 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②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 b隋唐和波斯的往来 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 来求援。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c隋唐和大食的往来 ①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②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d唐宋元时许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长期杂居、 通婚,元朝形成回族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d176d9c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c.png)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难以磨灭的传说: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令世界恐惧的帝国--中华帝国。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跨越了几个世纪,曾经受到过多种文化的影响,又曾经驱散过多种势力。
在古代,中华帝国的影响力遍及周边地区,与附近的国家和部落形成了紧密的外交关系。
因此,中华帝国的外交历史可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帝国的外交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令中国成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处。
随着中国政治势力的扩大以及丝绸之路的建立,中华帝国与周边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外交关系日益加强,从而形成了中华帝国独特欧亚文明外交文化。
例如,在今天,可以看到伊斯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第一次中外交活动是在公元前770年,即西周时期,中国封建王朝要求氏族首领提供实物作为礼物,以表示礼节。
此外,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中国封建王朝曾发出过许多政治倡议,要求臣属帝国进行外交活动,以维护边界统一、社会稳定和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帝国的外交关系发生了诸多变化。
在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蒙古国家及波斯国家之间保持着紧密的外交关系,甚至还派遣使节前往这些国家,以传达中国对它们的礼遇和善意。
在宋朝,中华帝国的外交活动进一步扩大。
宋朝君主派出使节采取谨慎的政策,以控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把西方文化纳入中国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宋朝般若”的独特文化特色。
从明清时期开始,中华帝国逐渐开放,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更多的外交关系,派遣外交使者负责外国关系,外国客商游客不断涌入中国,引起了文化大潮,中国历史也因之发生了巨大改变。
中华帝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外交政策也是足以让世界其他国家好奇的。
虽然时间变迁,但中华帝国的外交史仍然是一个可以思考的话题,它更是中国历史尤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看台。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574a14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d.png)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中国作为人口和土地面积都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对外关系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变化,本文将梳理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对外关系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
在周朝时期,中原文化逐渐扩散到周边各地,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和割据使得诸侯国之间的地理边界不断变化,也使得各国之间重整阵脚,对外关系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汉朝时期,中国先后与东南亚、中亚的诸多国家交流。
最著名的就是与罗马帝国的贸易,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唐朝时期,多个外国使臣来到中国,在文化和军事上与中国展开了交流。
其中,唐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推动,对拉近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种种,都彰显了中国在古代时期对外关系的广阔和多元性,与世界其他各古文明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二、近代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中,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地位遭遇了最大的考验。
1842年以后,中国在与列强的战争中屡屡败绩,最终签署了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在此之后,中国逐步脱离了世界主流,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新兴势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自身发展的进步,中国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走向独立和自主描绘了全新的发展图谱。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战争、与美国的朝野磨合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节点。
1970年代,中国在与美国的接触中,逐渐消弭了彼此间的疑虑和隔阂,建立起了互信,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崭新的大国。
中国还与邻国和西方国家展开经贸往来,开始走向全球化发展。
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对外关系的现状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也出现了新的挑战。
中国对外交往的史料
![中国对外交往的史料](https://img.taocdn.com/s3/m/616e591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8.png)
中国对外交往的史料
中国对外交往的史料流传甚广。
历史上,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与周边国家及远方文明进行交流。
这些史料中包括古代的外交文书、贸易记录、官方公函等证明中国历史外交往来的文件。
古代中国的外交往来主要以丝绸之路为主,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的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其中,《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外交史料。
例如,《史记》中记录了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外交联系,如汉朝使节张骞出使西域,为中亚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往来的重要联系。
而《汉书》中有记载了公元2世纪中期,中国与罗马帝国的交流,如汉朝船队出使印度洋沿岸地区,与罗马帝国进行贸易。
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往来进一步扩大,有关对外交往的史料也相对丰富。
明代开国皇帝洪武初年,朱棣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先后与东南亚国家、阿拉伯、非洲等地建立起外交联系。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有大量中外文书互通,包括两国朝廷的官方文书和使者的交流记录,这些文书被整理成《德宗实录》和《世宗实录》等文集。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外交往来的文物资料。
如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图、清代康熙皇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文物,这些实物都成为了研究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史料。
总结起来,中国对外交往的史料主要包括古代的文书、文献、地图等文件,以及相关的文物资料。
这些史料记录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世界各地的外交联系,对研究中外关系、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对外交流历史材料题
![中国对外交流历史材料题](https://img.taocdn.com/s3/m/9f895d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3.png)
中国对外交流历史材料题1. 唐朝时期的交流:760年唐玄宗派遣王秀楚出使朝鲜,进行友好交流,加强两国间的往来。
这次使团对朝鲜的文化、建筑、服饰以及农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录。
2. 清朝时期的交流:1793年清朝派遣团队出使英国,进行了所谓的马戛尔尼会晤。
此次交流主要就贸易、领土划分以及海上安全等问题进行讨论。
3. 新中国成立后的交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派出了包括中国电影《伤城记》在内的优秀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电影艺术成就。
4. 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开始了两国间密切的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5.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流:2000年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形成了全面合作的格局。
中国积极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援助、科技合作等领域,为非洲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 中国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与亚太国家携手推动地区安全与稳定。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活动,并主办了2014年的APEC峰会,加强了中国与亚太国家之间的外交交流。
7. 中国与欧洲的交流:20世纪以来,中国与欧洲的交流不断加深。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欧洲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欧洲各国的经贸合作,推动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
8.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交流: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交流频繁。
中国积极参与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领域,为中拉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对外关系史
![中国的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16f106d684254b35effd3403.png)
我国的对外关系一、秦汉1、辰韩被称为秦韩【三韩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2、东汉光武帝: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3、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4、丝绸之路的形成(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走这条路,与中亚、西亚和南亚都有往来。
5、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
(出广东、沿印支半岛,绕过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到印度)6、安息和大秦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到大秦,未成功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到了东汉。
犀角(同欧洲的直接往来)二、隋唐1新罗是唐朝的留学生中最多的。
崔致远2大化改新(留学唐朝的人策动的)吉备真备3以佛教为纽带,中和天竺的交往密切。
郁金香和菩提树义净4 唐朝时,波斯遭大食的侵略。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
5 东罗马和非洲三、宋元1、北宋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2、南宋与阿拉伯人联系最多。
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
3、元朝,对外贸易扩大了在各港口设市舶司。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第一位访欧的旅行家。
四、明清1、1405年-1433年,郑和下西洋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满足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主动外交。
不是发展海外贸易。
不计经济效益。
2、华侨开发南洋(郑和下西洋以后)从唐朝就开始了3、私人海外贸易被限制。
1553年——1565年台州戚继光(浙东)福建和广东俞大猷3、1553年借地晾晒。
租借澳门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军队修筑炮台4、1661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5、1685年-1686年雅克萨之战。
1689年《尼布楚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1、天下观念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
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
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
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
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
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
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
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
该体制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第二个顶峰。
“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传统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
根据朝贡国与中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 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物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进行安排,确立双方的政治关系形态;朝贡贸易与朝贡往往混杂在一起;朝贡中涵盖了一定程度的礼仪安排。
朝贡体制影响了中国军事国防战略,体现为“天子守在四夷”的国防理念和“塞防重于海防” 的观念上。
中国同意王朝钟情于采取防御型战略文化,因为通过对华夏边缘地区保持朝贡有助于加强中国的身份认同。
传统的作为中国天下观念之制度表现的朝贡体制,在西方“欧洲中心观”的解释下日益僵化。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朝贡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古代国际关系史中曾经长期存在朝贡关系,而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念上的差异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政治思想的差异的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传统外交体制和思想,其内容非“朝贡体制”能够简单涵盖,朝贡体制的存在与发展和中原帝国的分合存在密切的联系;传统东亚的国际关系存在以中国为中心和以“海上中国”为平台的两条线索;“地域经济”在东南亚和东亚所起的作用,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朝贡体制的地位,使其只存在于最上层的统治集团的意识中。
事实上,从明末清初开始,传统的朝贡体制即在发生内在实质性剧变,而并非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冲击。
东亚内部的相互关系,是最终瓦解朝贡体制的动因。
3、东方主义东方主义在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中具有负面意义,大意是指研究者以欧洲帝国主义的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指外来人对东方文化及人文的带有偏见的理解。
萨义德在《东方学》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东方主义以殖民者的高姿态来看待东方,并没有给东方一个正常的历史地位。
中国自己的历史观念受到了东方主义的影响,我们把西方当作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以此为基础来书写自己的历史。
4、葡、西、荷、英未能冲击明朝在中国和西欧列强的第一轮交往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未能推行其在拉丁美洲同期推行的殖民政策。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被殖民关系。
西方不是以一种殖民的姿态进入东方,而中国也没有出现被奴役、被侵略的迹象。
相反,中国却将它们一一纳入中国的世界观中去对待。
在这对关系中,中国成为主体,而西欧成为“他者”,产生了强烈的被动感,这是他们的困惑。
明清两代中国人对于欧洲国家的认知是混乱的。
四国在与明朝的初步交往中充满投机性质,而明朝也以机会主义的手段处理与他们的关系,通过现实主义的策略将其纳入中国的天下秩序,最终未能使西欧的投机者获得平等经商的政治地位。
葡萄牙人将贸易伪装成朝贡最终失败,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人利用朝贡贸易引荐葡萄牙人,说明当时的朝贡体制已经走样,成为边民联络朝贡国共同获利的手段。
明朝联系西班牙打击海盗但获得失败,暴露了其天下秩序的内部问题,在机会主义的驱使下对西班牙利用却不给予正式身份,对应该保护的海外华人采取蔑视态度。
在荷兰人到来后,明朝一方面以朝贡关系处理与荷兰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力图支持葡萄牙人打击荷兰人,具有“以夷制夷”的性质。
而英国的国书从未送达。
在第一波与欧洲殖民者的交往中,均发生了低烈度的军事冲突,几乎在所有的冲突中,明朝最终均获胜。
这说明在王朝根本利益受到威胁时,机会主义并不是其全部对外手段的根本导向。
明朝不排除以武力手段解决问题,同时说明明朝有强大的理由维持其天下秩序。
文化、历史、生活和军事上的困惑,使西方国家并没有能够冲击中国的明清两朝。
东方主义所描述的历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历史,而中国以殖民体系来描述自己的历史也不符合中西方交流的历史。
为了突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代替了明清两朝五百年的整段历史。
5、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主要有三种范式。
其一为现代性范式。
此种论述认为英国虽然在后来的对华关系中采取了枪炮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但在马戛尔尼访华时期,毕竟代表了当时的世界大势。
访华的失败源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固步自封,清朝的皇帝和体制拒绝走向现代化。
现代性范式的潜台词即,马戛尔尼代表了现代文明。
现代性范式是东方主义的一种表现。
1793 年的中国和欧洲,处于两种不同的帝国构建历程,英国代表着海上帝国,中国代表着陆地帝国。
而这两种构建历程,何者代表着先进,当时的人无法预知这一发展方向。
而先进和落后,是后人对其的评价。
清朝前期致力于陆地帝国的构建,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这是建立多民族国家的最高阶段。
况且,晚晴帝国是不是拒绝开放本身也是值得探讨的。
晚清所采取的“限关”与闭关不同,一个口岸的开放依然满足了对外贸易的需要,十三行所经营的对外贸易逐年增多,并没有比过去四个口岸少。
同时,英国在18 世纪的全球贸易也并不是所谓“自由贸易”,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不能说是中国拒绝“自由贸易”所致。
其二,文明冲突范式。
这一范式认为,两次文明的初次相遇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博弈。
正如欧洲人进入印加帝国一样,双方并没有进行充分准备。
实际上,中国的地位跟印加帝国是不同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实体。
与欧洲碰面的时候,欧洲仅仅处于民族国家阶段,欧洲的单个国家都不足以中国这一文明实体相提并论。
而且,在1793 年前,英国已经多次尝试和中国联络,并且双方的贸易关系也一直在朝贡贸易的总的框架下进行,欧洲人已经对中国有了相当的了解。
在扩大贸易的动机下叩关中国,不能视为好无准备的异质文明的冲撞。
其三,后现代主义范式。
这一范式把“后现代式的解释与新的档案材料”结合起来,将马戛尔尼使团受命访华的动机解释为如何建立大不列颠与中华帝国之间的主权平等关系,而商业利益的考量实际上位居次位。
双方产生“礼仪之争”冲突的原因,并不在于跨文化的误解或文化冲突,而在于双方对主权观念和建构权力关系的方式持有相互竞争,互不相容的观点。
中国的朝贡安排类似于欧洲的国际法,中国运用礼仪希望把欧洲置于礼仪之下,但是却失败了。
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应该还是和内容有关,而礼仪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
纠结礼仪的重要原因是要使皇帝满意。
清朝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两个拒绝原因,一是天朝不以贸易为重,一是恐其他国家效仿英国。
第二点原因说明英国提出的要求的确超过了以往所有中国与欧洲贸易的既定条款和原则,这令清朝深感担忧和恐惧。
从中国的角度而言,马戛尔尼事件并非是一次使中国错失了对外关系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清朝以体制为由进行自我保护,反倒是中国避免了过早悲惨的“印度化”。
6、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被赋予沉重的历史价值: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对外屈辱交往的开端。
然而,走出近代屈辱情节的时代已经到来,鸦片战争并不能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内部的视角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真正促成中国的全面“觉醒”即世界观的全面转变,只是在地理观念上有一定的促动作用。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并没有认识到禁烟行动的意义到底何在,仍然是在天朝体制的规定范围内处理。
而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的主张,动机也具有双重性:其一,是针对帝国内部事务的国内对策,而非外交政策;其二,是彰显传统天下观念的大好契机,不是转变中国世界观念的大好契机。
士大夫阶层对1840 年发生的事件充耳不闻,而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底层社会的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
一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地方政府的数据仍然保持着明万历年间的状况。
而从对外的层面上,虽然表面上看英国人用战争的形式进入了中国,但鸦片战争并未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
虽然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最后被迫开放港口,割让香港岛,但是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清廷上下对于从陌生世界过来的敌人,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从1842 年之后沿海开放口岸的绅民和地方官反对洋人入城,朝廷拒绝洋人进驻北京的对外态度来看,鸦片战争更没有打开中国人的心扉。
无论是割地、条约还是文化传播,我们都不能从鸦片战争看到一个新的阶段。
葡萄牙16 世纪开始就占据了澳门,英国在17 世纪攻打了我国的虎门炮台。
在中俄之间的战争中,我们也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割让了部分领土并签订了条约,中国君主派去的使团给俄国女皇下跪。
而明朝时来中国居住的利玛窦等传教士传播了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历史本身没有时间段的概念,历史的时间段就是对历史价值的重新判断。
因此,我们仅仅是将思绪寄托在鸦片战争上。
7、三元里抗英斗争与中国的民族意识鸦片战争时期对英国入侵的抵抗中,最为国人津津乐道的是三元里抗英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