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二十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考点知识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二十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考点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af6042816fc700abb68fcf2.png)
二十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①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②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
⑤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举行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再次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惟一合法政府。
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⑤中美建交后,1979年春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中日建交: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28d6424af1ffc4fff47ac01.png)
[键入文字]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历史网整理了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大家请仔细阅读。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50年代)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内容:“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最大成就:中苏建交,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第一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提倡“求同存异”方针。
二、打开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背景: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增大;中国内政外交取得的
1。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f32e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c.png)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一个注重对外关系的国家。
特别是近现代中国,根据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变革,对外关系显得更加重要。
以下是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知识点的总结。
1.不平等条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主权和领土,并被迫开放多个港口和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
2.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进行了一场由于对朝鲜独立引发的战争。
中国以惨败告终,签署了辛丑条约,使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
3.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了一次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次革命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思想和政治结构,并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变。
4.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北京发动了一次反对《凡尔赛和约》的示威活动。
这场运动在中国引起了一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潮流,对中国后来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5.国共合作: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党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崭露头角。
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6.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这场战争被誉为二战东方战场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7.中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
正式建交后,两国之间开始了一系列的合作和交流,包括贸易、文化、科技等领域。
8.港澳回归:1997年,英国将香港回归给中国,结束了近150年的殖民统治。
1999年,葡萄牙将澳门回归给中国。
这两次回归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一次重要转折。
9."一带一路"倡议:2024年,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998a3c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a.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
2、毛泽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在国际关系中,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反对外交上的一切压迫和欺凌,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尊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1、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
2、中国政府采取了“双轨外交政策”,即一边与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合作,一边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以求取双赢。
3、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平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军备竞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
4、中国政府采取了“多边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参与国际多边谈判,推动国际关系多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外交政策1、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外交政策,即采取“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努力实现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2、中国政府采取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政策,即努力建立和平、安全、发展、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
3、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b0712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4.png)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北大国关中国对外关系史笔记
![北大国关中国对外关系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cf59cafc77da26925c5b046.png)
中国对外关系史期末复习一、统一王朝的外交体制及其思想遗产•参考书目:李扬帆:《涌动的天下》,第一卷,第36-68页。
1,中国为什么能在2500年间保持其文明的延续性?2,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及中国的身份认同3,传统对外关系留下了什么遗产?中国文明的延续性及“中国”的概念•文字亚细亚生产方式王朝循环与东亚专制主义对权利的消解(权利意识的边际递减)独尊儒术(意识形态)科举制度参考书目:李扬帆:《涌动的天下》,第一卷,第三节,第68-87页传统对外关系体系及其崩溃: 十九世纪后期传统对外关系的两大支柱:天下(all-under-the Heaven)观念和朝贡体制(the Tributary System)天下观念:以天下观天下,自我中心,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作为儒家道德治国的理想途径和境界,成为当代中国对外思想的渊源.抑或成为现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渊源.从天下观念到“大同世界”,“共产主义”到“和谐社会”,是中国外交的持续不断的最终追求。
朝贡体制:在西方到来之前,东亚国际关系秩序是以礼治体系为核心,追求“万邦来朝”的道德理想。
历史的遗产1, Loyal or treacherous?忠还是奸?2, The patriotic and the traitorous issue 爱国与卖国3, The xenophobia and the fawning-on-foreign nations problems 仇外还是媚外4, War or peace 战还是和5, The West and the East 东方还是西方6,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nations 弱国与强国7, Modernity and pre-modernity 现代与前现代8, Reform and Revolution 改革与革命参考书目:李扬帆:《涌动的天下》,自序,第1-34页。
第二卷,第172-226页。
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84b311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e.png)
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对外关系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本文将就中国对外关系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
一、“一带一路”的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推动的重要战略。
该倡议的核心是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促进贸易、投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
通过建设贸易通道和经济走廊,中国希望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促进区域内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二、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国一直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声权和代表性。
中国提出了“正确义利观”和“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张国家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合作,推动南南合作迈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
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中国也积极开展交流与对话,推动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
四、台港澳问题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也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管理制度。
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在香港和澳门实施“一国两制”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集中体现在台港澳问题上,通过各种方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联系,推动解决相关问题。
五、国际事务参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公正、包容的国际秩序。
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始终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中国的对外关系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台港澳问题以及国际事务参与等。
七年级中国对外关系知识点
![七年级中国对外关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69d27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b.png)
七年级中国对外关系知识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其对外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也有助于对中国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七年级中国对外关系知识点,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对外关系的认知。
一、周边国家周边国家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中国与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对于这些国家的了解非常必要。
此外,中印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关系也备受关注。
二、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WTO成员国之间进行的贸易关系非常复杂,需要对WTO的基本规则、原则、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三、“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行的一项外交政策,旨在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该倡议还涉及到与更广泛的地区进行合作,如中欧、中非等。
七年级学生可以了解这些国家的经济情况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四、“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政府推行的一个外交政策,旨在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国情、发展现状等方面来了解中国梦的背景。
五、金砖国家与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这五个国家。
上合组织则是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六个国家的组织。
这些国家和组织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了解这些组织的背景、成员及合作领域等方面。
六、外交礼仪作为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外交礼仪一直备受重视。
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与外国代表的会晤、礼仪程序等方面,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精髓。
七、国际峰会国际会议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这些国际会议都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
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参与这些会议的背景和应对策略。
中国对外关系史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b73c5eff524ccbff12184b0.png)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1、天下观念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
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
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
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
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
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
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
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
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0c9447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a.png)
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外交史是考研历史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涉及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外交政策、外交手段以及外交背景等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的归纳:一、古代中国的外交1.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主要体现在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敌对关系上。
例如,列国互相通婚、互相结盟,以及进行礼节性的使节活动等。
2. 中央集权时期的外交:在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外交活动也由各个诸侯国转变为中央政府的任务。
汉武帝时期中国与匈奴的外交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3. 唐宋时期的外交: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期。
唐朝通过修建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贸易,以及接受外国使节的礼遇,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宋朝时期则通过和吐蕃、辽、金等国的外交手段维持边疆的稳定。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分水岭,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并签订了《南京条约》,之后又签订了《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戊戌变法扩大了对西方的接触并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技术,同时也是顺应新的国际关系和外部环境走向民主和近代化的努力。
3. 辛亥革命与外交政策: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观察中国命运的钥匙”;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提出“以邻为伴,以友为辅”的外交原则。
三、现代中国的外交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外交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坚固的友好关系。
2. 文化大革命与对外关系: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紧张,同美国发生了中美“乒乓外交”等一系列重要事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孤立。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68344f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b.png)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1、天下观念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
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
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
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
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
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
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
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311fdb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8.png)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成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根底上另建新的同等外交关系使我国变更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稳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同等互利外交关系的根底。
一边倒坚决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二:和平共处五项根本原那么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相同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根本原那么2.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内容:相互敬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扰、互不干预内政、同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与,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4.意义:①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加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根本原那么。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根底。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根本准那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涵性和开放性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时间成就意义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标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参与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与1955年参与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三: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睬的常任理事国。
高中历史 我过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中历史 我过的对外关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c92c4ba8956bec0975e33f.png)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949年以来的中国)一、建国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一)外交方针(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外交内容:(分三个阶段)1、建国初50年代1)背景:①国际:●社、资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美帝孤立、封锁、包围中国。
②国内:●历史原因:帝’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交关系。
●现实原因:百废待兴、基础薄弱,国力不强。
2)表现:①另起炉灶(废旧条立新约)。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后结交)。
③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外交的外交方针?这和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有没有矛盾?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正式建交意义:打破美等帝’孤立、封锁政策。
2、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内容、意义(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中国首次以大国(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形象和地位。
4、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首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新兴力量已在崛起。
(又称“国际种族会议”)“求同”:共求反对霸权主义、根除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与平等,保卫世界和平。
“存异”:允许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2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首次接受国:1954年,印度和缅甸。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历史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基,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70年代外交成就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扬眉吐气):②中美关系正常化(跨洋握手):③中日建交(冰释雪融):1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扬眉吐气):原因:●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与要求;●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外交上的努力。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e773cfda58da0116c17497a.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实行外交方针(108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0世纪50年代)(A)(109-110页)(1)(1949-1950):与17国建交,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A)(2)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问题的基本准则。
(B)(3)1954年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分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A)(4)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成就)(B)(113-114(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正式建交。
(4)影响:①在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②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4、新时期外交成就。
(20世纪80年代)(B)(114-115页)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第9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美苏两极格局:(1)形成的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2)形成的过程:①政治上: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目的),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目的)。
高中历史我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我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_](https://img.taocdn.com/s3/m/5bc710caa32d7375a51780e6.png)
高中历史我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_一、古代对外关系:1、基本特征: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对外关系格局基本形成;隋至元朝,对外关系的规模不断扩大;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折。
2、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对外贸易;学习外国文化;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3、发展的条件和途径:①、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开明,政策开放等;②、途径:官方和民间贸易;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和文化传播;战争;4、对外政策:①、对外开放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②、闭关锁国政策:A、含义:B、C、影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为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
5、外贸商路:①、秦汉:以陆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路线、交换物品;海上丝绸之路:路线;②、隋唐:分海、陆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最远可达波斯湾;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③、明清: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清康乾以后,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6、启示:①、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展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①、五口通商大臣;②、1858年,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③、1861年,设总理衙门;④、1901年,划北京东交民巷民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民国时期:①、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内容、目的);②、北洋军阀政府:A、《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上:C、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③、南京国民政府:A、从绝对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
中国对外交流历史材料题
![中国对外交流历史材料题](https://img.taocdn.com/s3/m/9f895d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3.png)
中国对外交流历史材料题1. 唐朝时期的交流:760年唐玄宗派遣王秀楚出使朝鲜,进行友好交流,加强两国间的往来。
这次使团对朝鲜的文化、建筑、服饰以及农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录。
2. 清朝时期的交流:1793年清朝派遣团队出使英国,进行了所谓的马戛尔尼会晤。
此次交流主要就贸易、领土划分以及海上安全等问题进行讨论。
3. 新中国成立后的交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派出了包括中国电影《伤城记》在内的优秀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电影艺术成就。
4. 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开始了两国间密切的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5.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流:2000年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形成了全面合作的格局。
中国积极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援助、科技合作等领域,为非洲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 中国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与亚太国家携手推动地区安全与稳定。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活动,并主办了2014年的APEC峰会,加强了中国与亚太国家之间的外交交流。
7. 中国与欧洲的交流:20世纪以来,中国与欧洲的交流不断加深。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欧洲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欧洲各国的经贸合作,推动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
8.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交流: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交流频繁。
中国积极参与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领域,为中拉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01347e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a.png)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中亚、西亚的关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对外交往密切。
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宋元时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启示: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bfd972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d.png)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个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就是分开过,针对的是国民政府;(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东西是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3)“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有哪些?(1)包涵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同等性:强调全部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同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溢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平安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宏大创举。
4.“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1)同:共同的遭受即被殖民和被压迫的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5.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复原的缘由是什么?提示:(1)根本缘由:中国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地位提高。
(2)客观缘由:美国霸权地位减弱,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
(3)干脆缘由: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4)历史缘由: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
6. 中美关系改善的缘由及影响是什么?(1)缘由:从美国方面讲:①已相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应付苏联的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1、天下观念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
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
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
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
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
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
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
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
该体制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第二个顶峰。
“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传统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
根据朝贡国与中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物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进行安排,确立双方的政治关系形态;朝贡贸易与朝贡往往混杂在一起;朝贡中涵盖了一定程度的礼仪安排。
朝贡体制影响了中国军事国防战略,体现为“天子守在四夷”的国防理念和“塞防重于海防”的观念上。
中国同意王朝钟情于采取防御型战略文化,因为通过对华夏边缘地区保持朝贡有助于加强中国的身份认同。
传统的作为中国天下观念之制度表现的朝贡体制,在西方“欧洲中心观”的解释下日益僵化。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朝贡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古代国际关系史中曾经长期存在朝贡关系,而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念上的差异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政治思想的差异的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传统外交体制和思想,其内容非“朝贡体制”能够简单涵盖,朝贡体制的存在与发展和中原帝国的分合存在密切的联系;传统东亚的国际关系存在以中国为中心和以“海上中国”为平台的两条线索;“地域经济”在东南亚和东亚所起的作用,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朝贡体制的地位,使其只存在于最上层的统治集团的意识中。
事实上,从明末清初开始,传统的朝贡体制即在发生内在实质性剧变,而并非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冲击。
东亚内部的相互关系,是最终瓦解朝贡体制的动因。
3、东方主义东方主义在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中具有负面意义,大意是指研究者以欧洲帝国主义的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指外来人对东方文化及人文的带有偏见的理解。
萨义德在《东方学》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东方主义以殖民者的高姿态来看待东方,并没有给东方一个正常的历史地位。
中国自己的历史观念受到了东方主义的影响,我们把西方当作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以此为基础来书写自己的历史。
4、葡、西、荷、英未能冲击明朝在中国和西欧列强的第一轮交往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未能推行其在拉丁美洲同期推行的殖民政策。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被殖民关系。
西方不是以一种殖民的姿态进入东方,而中国也没有出现被奴役、被侵略的迹象。
相反,中国却将它们一一纳入中国的世界观中去对待。
在这对关系中,中国成为主体,而西欧成为“他者”,产生了强烈的被动感,这是他们的困惑。
明清两代中国人对于欧洲国家的认知是混乱的。
四国在与明朝的初步交往中充满投机性质,而明朝也以机会主义的手段处理与他们的关系,通过现实主义的策略将其纳入中国的天下秩序,最终未能使西欧的投机者获得平等经商的政治地位。
葡萄牙人将贸易伪装成朝贡最终失败,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人利用朝贡贸易引荐葡萄牙人,说明当时的朝贡体制已经走样,成为边民联络朝贡国共同获利的手段。
明朝联系西班牙打击海盗但获得失败,暴露了其天下秩序的内部问题,在机会主义的驱使下对西班牙利用却不给予正式身份,对应该保护的海外华人采取蔑视态度。
在荷兰人到来后,明朝一方面以朝贡关系处理与荷兰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力图支持葡萄牙人打击荷兰人,具有“以夷制夷”的性质。
而英国的国书从未送达。
在第一波与欧洲殖民者的交往中,均发生了低烈度的军事冲突,几乎在所有的冲突中,明朝最终均获胜。
这说明在王朝根本利益受到威胁时,机会主义并不是其全部对外手段的根本导向。
明朝不排除以武力手段解决问题,同时说明明朝有强大的理由维持其天下秩序。
文化、历史、生活和军事上的困惑,使西方国家并没有能够冲击中国的明清两朝。
东方主义所描述的历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历史,而中国以殖民体系来描述自己的历史也不符合中西方交流的历史。
为了突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代替了明清两朝五百年的整段历史。
5、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主要有三种范式。
其一为现代性范式。
此种论述认为英国虽然在后来的对华关系中采取了枪炮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但在马戛尔尼访华时期,毕竟代表了当时的世界大势。
访华的失败源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固步自封,清朝的皇帝和体制拒绝走向现代化。
现代性范式的潜台词即,马戛尔尼代表了现代文明。
现代性范式是东方主义的一种表现。
1793年的中国和欧洲,处于两种不同的帝国构建历程,英国代表着海上帝国,中国代表着陆地帝国。
而这两种构建历程,何者代表着先进,当时的人无法预知这一发展方向。
而先进和落后,是后人对其的评价。
清朝前期致力于陆地帝国的构建,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这是建立多民族国家的最高阶段。
况且,晚晴帝国是不是拒绝开放本身也是值得探讨的。
晚清所采取的“限关”与闭关不同,一个口岸的开放依然满足了对外贸易的需要,十三行所经营的对外贸易逐年增多,并没有比过去四个口岸少。
同时,英国在18世纪的全球贸易也并不是所谓“自由贸易”,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不能说是中国拒绝“自由贸易”所致。
其二,文明冲突范式。
这一范式认为,两次文明的初次相遇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博弈。
正如欧洲人进入印加帝国一样,双方并没有进行充分准备。
实际上,中国的地位跟印加帝国是不同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实体。
与欧洲碰面的时候,欧洲仅仅处于民族国家阶段,欧洲的单个国家都不足以中国这一文明实体相提并论。
而且,在1793年前,英国已经多次尝试和中国联络,并且双方的贸易关系也一直在朝贡贸易的总的框架下进行,欧洲人已经对中国有了相当的了解。
在扩大贸易的动机下叩关中国,不能视为好无准备的异质文明的冲撞。
其三,后现代主义范式。
这一范式把“后现代式的解释与新的档案材料”结合起来,将马戛尔尼使团受命访华的动机解释为如何建立大不列颠与中华帝国之间的主权平等关系,而商业利益的考量实际上位居次位。
双方产生“礼仪之争”冲突的原因,并不在于跨文化的误解或文化冲突,而在于双方对主权观念和建构权力关系的方式持有相互竞争,互不相容的观点。
中国的朝贡安排类似于欧洲的国际法,中国运用礼仪希望把欧洲置于礼仪之下,但是却失败了。
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应该还是和内容有关,而礼仪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
纠结礼仪的重要原因是要使皇帝满意。
清朝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两个拒绝原因,一是天朝不以贸易为重,一是恐其他国家效仿英国。
第二点原因说明英国提出的要求的确超过了以往所有中国与欧洲贸易的既定条款和原则,这令清朝深感担忧和恐惧。
从中国的角度而言,马戛尔尼事件并非是一次使中国错失了对外关系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清朝以体制为由进行自我保护,反倒是中国避免了过早悲惨的“印度化”。
6、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被赋予沉重的历史价值: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对外屈辱交往的开端。
然而,走出近代屈辱情节的时代已经到来,鸦片战争并不能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内部的视角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真正促成中国的全面“觉醒”即世界观的全面转变,只是在地理观念上有一定的促动作用。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并没有认识到禁烟行动的意义到底何在,仍然是在天朝体制的规定范围内处理。
而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的主张,动机也具有双重性:其一,是针对帝国内部事务的国内对策,而非外交政策;其二,是彰显传统天下观念的大好契机,不是转变中国世界观念的大好契机。
士大夫阶层对1840年发生的事件充耳不闻,而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底层社会的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
一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地方政府的数据仍然保持着明万历年间的状况。
而从对外的层面上,虽然表面上看英国人用战争的形式进入了中国,但鸦片战争并未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
虽然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最后被迫开放港口,割让香港岛,但是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清廷上下对于从陌生世界过来的敌人,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从1842年之后沿海开放口岸的绅民和地方官反对洋人入城,朝廷拒绝洋人进驻北京的对外态度来看,鸦片战争更没有打开中国人的心扉。
无论是割地、条约还是文化传播,我们都不能从鸦片战争看到一个新的阶段。
葡萄牙16世纪开始就占据了澳门,英国在17世纪攻打了我国的虎门炮台。
在中俄之间的战争中,我们也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割让了部分领土并签订了条约,中国君主派去的使团给俄国女皇下跪。
而明朝时来中国居住的利玛窦等传教士传播了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历史本身没有时间段的概念,历史的时间段就是对历史价值的重新判断。
因此,我们仅仅是将思绪寄托在鸦片战争上。
7、三元里抗英斗争与中国的民族意识鸦片战争时期对英国入侵的抵抗中,最为国人津津乐道的是三元里抗英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