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摘要】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我积极思考,学习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做法,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将课本学习与考试结合,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得到“实惠”;注重内容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挖掘文言文的现实意义,贴近现实生活。经过这样一个文言文教学的指导过程,我也深深感受到,只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文言文教学指导过程效果
教师费力地讲,学生认真地听,这是以前在教文言文时常用的方法。诚然,文言文教学强调的是文言知识点的落实,但这种传统的死教硬记的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甚至让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既“实”又“活”,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我积极思考,学习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做法,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谈谈。
1.将课本学习与考试结合,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得到“实惠”
文言文阅读是考试必考题目,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却并不感兴趣。反思我以前的教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将课本所学与考试结合起来,学生没有从课文学习中尝到甜头。如今,我改变了以
往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由老师的准确传授变为学生的多样展示。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文言文时,鉴于学生的能力有限,简单的句子我引领学生翻译,较难的则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再由我指出每句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逐步积累文言知识。在学习必修五的文言文时,我所带班级学生的文言文理解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我则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一篇课文全部交给学生完成,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例如学习《陈情表》时,我在黑板上列出每段的重要句子,小组合作探究,最先解决的小组即可上黑板展示。小组展示时,先勾画出这一句的重要知识点,然后做解释,最后面向全体同学翻译句子,如有问题再由其他小组补充完善。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能较准确地找出每句的知识点,或词类活用,或特殊句式。这样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同时在加分机制的影响下,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较好。在学习《劝学》时,受其他老师的启发,在落实了文言知识点之后,我又结合当时正在练习的议论文写作,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很好。我想学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热情,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而是主动地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知识。
2.注重内容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只注重文言知识点,忽视了对内容、情节的分析,学生体会不到文章的美。加之文言文故事情节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的生活阅
历有限,这些都给学生解读文本带来了困难。为了改变枯燥、沉闷的气氛,我将知识落实与情节分析相结合。例如《荆轲送秦王》“易水送别”这一段要求背诵。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快速背诵,我请班上一位同学描述当时送别的情景。他是这样说的:太子和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祭过路神荆轲就要上路了,这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倚歌而和,声调悲凉凄切,士兵们都垂泪哭泣。当荆轲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又变得慷慨悲壮,战士都瞪大眼睛,似乎要发泄心中所有的怨恨,这时荆轲头也不回地走了,是如此的决绝、悲壮。这位同学的描述虽不是十分生动,但从大家的神情看,他把同学们带进了那个情境,学生在心理上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了。又如学习《蜀道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描写的蜀道的艰难、险阻,我在开课前先问同学们走过山路没有,大家争着说走过,于是我请一位同学描述他走山路的经历,当他说完后,其他同学争着说自己走过的更难走,这时我顺势引出本文,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学习课文,形象可感,便于理解。
3.挖掘文言文的现实意义,贴近现实生活
将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挖掘它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句话:数罟不入湾池,意思是细网不进池塘,我问学生:“为什么细网不能进入池塘呢?”有的同学一脸茫然,不明白我怎么问这个问题,但是有的同学则抢着说:是为了不破坏鱼的生长。我点头表示赞同,于是我又接着
说:“孟子离我们如此遥远,但他的思想却很先进,知道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现代的我们是否更应保护环境呢?”同学们脸上都带着笑意,流露出赞同的神情。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却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记得在学习《过秦论》时,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即贾谊认为的,秦国不施行仁政而灭国。有的学生不能理解,提出:不行仁政就能灭国吗?恰巧当时玉树发生了地震,我说:“当地震发生时,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胡锦涛主席中止了对其他国家的访问,回国后就紧急赶往灾区,那么大家试想,如果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不管不问,老百姓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呢?这样看来,人民重要不重要?不施仁义又能否灭国呢?”经我这样一番解释和启发,之前有疑问的同学都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作者的思想。
现在学习文言文时,我常常会很感动,感动的是同学们预习得十分充分,在未学课文之前都将课本批注得密密麻麻。我想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乐意去学,这样恐怕比老师费力的讲要好得多。经过这样一个文言文教学的指导过程,我也深深感受到,只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