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邹城市尚河中学孙军 2010年8月2日21:06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式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如何搞好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笔者就一年来的教学心得谈谈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大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疑问。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将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使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记得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句名言:“You hear, you forget;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learn.”翻译成中文就是:“你听,你忘记,你看,你记住,你做,你学会”,总的意思就是教育家们所倡导的“做中学”,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对“灭火的原理”一节的探究中,关于灭火的例子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听到很多,但并不十分明白其中的原理,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就不用说有意识的应用在生活中了,在本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就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发生燃烧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与同学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验证自己假设,最终得出结论。
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的发挥,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提高了他们的交流及合作能力。在这节课中,大部分的小组在15分钟内完成了实验,并填好实验报告,得
出结论,顺利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将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的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果时,教师不要急于小结,而是放给学生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似乎整个世界的真理都是他们发现的,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这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告诉学生在铁丝的前端一定要系一根火柴,因此教师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的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
例如:在《氧气的制法》这一节中,有的学生观察到过氧化氢在不加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试剂瓶壁上就有气泡产生,(该现象在教科书上没有提及)就提出疑问,这些气泡是不是氧气呢?通过进一步探究发现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而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却不能复燃,此时教师在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解释都将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验证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应该收集起来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说:如果氧气的量太少的话,比如空气中有氧气,但在空气中时,带火星的小木条就不会复燃,如果收集的多的现象会更明显,容易看清现象。我又因势利导,问应该用什么方法收集比较好呢?这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论不休,最后形成了两种观点: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我叫两个学生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为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影响实验效果,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凝成水,收集到的气体会比较纯净,所以应该用排水法。学生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可以说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在吃惊的同时不禁要为他们喝彩。最后,通过全班的讨论,一致认为乙方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我的帮助下,学生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在木条复燃的那一刹那,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和“吔”的欢呼声。此时,学生们发现原来发现是如此的有趣,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过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体会到三点:⑴学生发现了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⑵在实验中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气泡在水中的冒出速度很慢,为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⑶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的体会是: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和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