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发热、咀嚼受限,亦可累及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因和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仅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本病毒唯一宿主。腮腺炎病毒抵抗力弱,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一般室温2~3日即可失去传染性,加热至56oC20分钟、乙醇2~3分钟能灭活。该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和淋巴结中复制并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病毒在此复制后再次侵入血流,并侵犯其他尚未受累的器官,临床上出现不同器官的相继病变,因此腮腺炎实质上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疾病。腮腺因非化脓性炎症而肿胀,腮腺导管阻塞唾液淀粉酶贮留并经淋巴管入血流,使血、尿中淀粉酶增高。睾丸、卵巢、胰腺甚至脑也可产生非化脓性炎症改变。【流行病学】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腮腺肿大前6日至肿大后9日均具传染性。经飞沫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在儿童机构可形成暴发。患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