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流行性腮腺炎
LOREM IPSUM DOLOR
2、变证, ①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腮肿痛,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头痛,呕吐,舌红,苔 黄,脉洪数。(腮腺 炎脑炎) 辨证:本证以高热腮肿及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为特征。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散加减。(生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 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清热镇惊开窍;抽风频作者,加服紫雪丹解毒平肝熄 风。
• 3.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等。
• 4.血象正常,继发细菌感染则升高。
• 5.尿、血淀粉酶增多,与腮腺肿胀相平行。
四、鉴别诊断
•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为发颐,腮腺肿大多数为一侧,表面泛红, 疼痛拒按,按压腮部可见腮腺管口溢脓,无传染性,血WBC升高, N上升。
• 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腮腺炎、巨细胞包涵体腮腺炎、艾滋腮 腺炎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可依据病毒分离加以鉴别。
三、诊断
• 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中度为多),腮腺肿大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 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后对侧亦肿大,部分可伴颌下腺肿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 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疼痛感,表面皮肤不红,腮腺 管口红肿。
五、辨证论治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法则,宜采用内服药物与外治法结合 治疗。 1、常证 ①邪犯少阳 证候:发热不高,微恶风寒,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咽红,舌
质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辨证:本证属痄腮初起,以轻微发热,腮部漫肿疼痛及伴见风温表证为特征。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柴胡、天花粉、葛根、黄芩、桔梗、黄连、牛蒡子、 石膏、甘草、升麻)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对社会公共卫生影响
传染性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通过 飞沫传播,患者在潜伏期 和发病期均可传染给他人 ,易造成疫情爆发。
群体免疫缺失
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的免疫水平普遍较低,易 出现大规模感染和传播。
医疗资源占用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数量增 多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 ,如床位、医护人员等, 给医疗系统带来压力。
耳聋
腮腺炎病毒可侵犯内耳,导致听力损 失,严重者可致耳聋。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01
02
03
疼痛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腮腺肿 胀、疼痛,影响正常进食 和言语,给患者带来极大 的痛苦和不适。
社交障碍
腮腺炎患者面部肿胀变形 ,影响外貌美观,可能导 致患者自卑、焦虑等心理 问题,影响社交活动。
学习工作受影响
腮腺炎患者疼痛不适、发 热等症状可能影响学习和 工作效率,甚至需要请假 休息。
临床治疗与药物研发
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同 时也在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研发与应用
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流行性 腮腺炎疫苗。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
基于基因测序和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实现针对个体的定制 化治疗方案。
多学科交叉融合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目录
•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与危害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 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
发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人体 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 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引起 腮腺肿胀和疼痛等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病毒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腮腺的炎症和肿胀。
以下是有关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
1. 病因和传播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通过口腔、鼻腔或咽喉的分泌物传播给他人。
此外,接触受污染的物品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也可能传播病毒。
2. 症状和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的一般症状包括腮腺的肿胀和疼痛,疲劳感、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
少数病例可能出现并发症,如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脑膜炎等。
3. 预防和控制措施:
- 注射腮腺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
- 避免与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病程的早期和感染最严重的几天内。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经常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
- 注意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使用纸巾或肘臂遮挡口鼻。
4. 治疗和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大多数情况下会自愈。
患者应遵循以下护理原则:
- 休息好,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咀嚼食物。
- 吃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保持水分摄入。
- 使用冷敷物缓解腮腺的肿胀和疼痛。
- 如果出现并发症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请注意,健康教育的标题应能准确概括内容,以吸引读者的兴趣,但在正文中请避免使用完全相同的措辞。
17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
科目:儿科护理学
考点导航: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血清、尿淀粉酶:发病早期增高 ,第2周左右恢复正常。 3.血清抗体检测:血清特异性l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4. 病毒分离:病人的唾液、尿液、脑脊液、血中可分离出病毒。 四、治疗原则 本病是自限性疾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五、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有关。 2.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等。 12:09:10
E.让患儿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
12:09:10
科目:儿科护理学
考点导航: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
4.患儿,女,6岁。患流行性腮腺炎第3天,高热不退、头痛、呕吐,该患儿可能并发了 D
A.喉炎
B.胰腺炎
C.心肌炎
D.脑膜脑炎
E.支气管炎
5.患儿男,4岁,发热、腹痛3天,一侧腮腺肿大,外周血检查基本正常,护士还应重点关注的检查是 E
A.腮腺炎并发脑膜炎
B.腮腺炎并发胰腺炎
D.腮腺炎并发卵巢炎
E.腮腺炎并发胃肠炎
C.腮腺炎并发睾丸炎
2.为进一步诊断应立即协助医生做的检查是 C
A.尿常规 B.血常规
C.血、尿淀粉酶
D.便常规
E.脑脊液
12:09:10
A.血糖和尿糖 B.尿常规检查 C.肝功能检查 D.胸部X线检查 E.血及尿淀粉酶检查
12:09:10
科目:儿科护理学
考点导航: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
(共用题干)患儿,男,6岁。发热伴右耳下疼痛3天,腹痛半天,人院,查体:体温40C,右腮腺肿胀压痛 明显,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流行性腮腺炎,又称为腮腺炎或者腮腺病,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
一、病因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感染者在发病前1到2天及发病后的9天内是最具有传染性的。
二、症状1. 发热: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往往会浮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可达到38℃以上。
2. 腮腺肿胀:患者的腮腺会浮现肿胀,一侧或者双侧腮腺均可受累。
腮腺肿胀通常在发病后的2到3天内达到最大,并伴有疼痛。
3. 咀嚼难点:腮腺肿胀可能导致患者在咀嚼食物时感到疼痛和难点。
4. 其他症状:部份患者还可能浮现乏力、头痛、咽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者说话时,病毒会通过飞沫进入空气中,其他人吸入感染者呼出的含病毒的飞沫后,就有可能感染流行性腮腺炎。
四、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方法。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腮腺炎疫苗可供使用,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者飞沫。
3. 避免密集场所: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停留,特殊是在流行性腮腺炎疫情高发期间。
4. 避免共用物品: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子、毛巾等个人物品。
五、治疗方法目前,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1. 歇息:患者应尽量歇息,避免过度劳苦。
2. 饮食:饮食应以软食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腮腺肿胀引起的疼痛。
3. 退热药物:如果患者浮现发热症状,可以适量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4. 症状缓解:局部冷敷可以缓解腮腺肿胀和疼痛,口腔漱口水或者含漱口水可以缓解咽痛。
总结: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其主要症状为发热、腮腺肿胀、咀嚼难点等。
为了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我们应当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密集场所和共用物品。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流行性腮腺炎,又称腮腺炎或风疹样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有关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疾病。
腮腺炎病毒属于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后,人体会产生免疫力,但并不意味着终身免疫,因为病毒有多个血清型。
二、传播途径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病毒的飞沫。
其他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容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
此外,流行性腮腺炎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唾液或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三、症状1. 腮腺炎:患者腮腺区域肿胀,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常伴有疼痛和压痛。
肿胀通常在两天内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轻。
肿胀可持续数天至一周左右。
2.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咽喉痛、乏力、食欲不振、头痛、肌肉痛等症状。
四、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有单独的腮腺炎疫苗和联合疫苗可供选择。
儿童在1岁时接种第一剂疫苗,然后在4-6岁时接种第二剂疫苗。
成年人如果没有接种过疫苗或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可以考虑接种疫苗。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接触到患者的唾液或被污染的物体后,要及时用肥皂和水洗手。
3. 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减少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尤其是在患者发病期间。
4. 避免共用物品:不共用餐具、杯子、毛巾等个人物品,以防止病毒传播。
五、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烧药、止痛药等。
患者应多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2. 避免传播: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在发病期间。
同时,患者应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咳嗽或打喷嚏,以减少飞沫传播。
3. 就医咨询: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并发症,患者应及时就医咨询。
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
总结: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流 行 性 腮 腺 炎
鉴别诊断(4)
其他原因所致腮腺肿大
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 发作史,且肿大突然,消肿迅速。
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
可借助于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以及流 行病学调查来确诊。
治疗(1)
一般治疗
休息,流质饮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注意 口腔卫生。
抗病毒治疗
早期可利巴韦林:1克/日,儿童15mg/kg, 静滴,疗程5~7天。 亦可使用干扰素治疗并发症,如睾丸炎。
可确诊。 6.病毒分离:如采用脑脊液、唾液等接
种分离。
化脓性腮腺炎
鉴别诊断(1)
常一侧腮腺肿大,挤压腮腺可有脓液自
腮腺导管开口流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
粒细胞明显增高。
外耳疖症
致耳前、下及颈淋巴结炎,振耳疼痛;
肿块位置非耳前下方为中心。白细胞计数
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淀粉酶活力正常。
鉴别诊断(2)
颈淋巴结炎
主要见于儿童,可依据其引流区原有病 变、肿块可以移动等加以区别。
无症状腮腺肿大
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 检查为脂肪变性。见于代谢病及营养不 良者。
鉴别诊断(3)
阻塞性腮腺肿大
既往有腮腺炎病史。腮腺肿痛时间短, 不发热,可自行消退。
其他病毒所致的腮腺炎
甲型流腮病毒,1、3型副流腮病毒,单 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引起,作 病原学或血清学诊断。
止痛(安乃近口服,普鲁卡因封闭)。
中药
如意金黄散外敷。
预防(1)
管理传染源
呼吸道隔离7~10天或腮腺肿基本消退。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食醋熏蒸。
预防(2)
保护易感者
1.被动免疫: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或丙种球 蛋白。5天内使用有效,维持2~3周。
儿科学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精品版)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并发症型。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标准包括:腮腺肿痛 或其他唾液腺肿痛与压痛;腮腺管口红肿;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阳性。
鉴别诊断
需要与化脓性腮腺炎、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症状性腮腺肿大等相鉴别。具体 鉴别要点包括发病季节、腮腺管口情况、血清学检测等。
睾丸炎或卵巢炎
局部冷敷或热敷,酌情 使用止痛药物,继发细 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
疗。
其他并发症
根据具体并发症情况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04 预防策略与措施
疫苗接种政策及效果评估
我国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政策
介绍我国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疫苗接种政策,包括接种对象、接种时间、接种剂 次等。
疫苗接种效果评估
家长三
希望医院能多开展类似的健康讲座和交流活动,让我们更 好地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疫苗覆盖率不足
尽管有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但在一些地区,疫苗覆盖率仍然不足, 导致易感人群增加。
并发症风险
流行性腮腺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胰腺炎等,对患者 健康造成威胁。
诊断和治疗挑战
卵巢炎
病毒侵犯卵巢,引起卵巢炎,表现为 下腹部疼痛、月经失调等症状。
其他系统并发症
胰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侵犯胰腺,引发胰腺炎,表现为腹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
心肌炎
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失常 等症状。
对患儿生活质量影响
疼痛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可引起腮腺 肿痛、头痛、腹痛等疼痛 不适症状,影响患儿的日 常生活和学习。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03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 毒随飞沫传播给他人。
接触传播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 可经口-口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
病毒在空气中存留时间较 长,可经呼吸道感染。
02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流行 性腮腺炎的最有效方 法。
疫苗接种应优先考虑 儿童和青少年等高风 险人群。
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 染风险和减轻疾病症 状。
需要及时就医检查,针对不同 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 食习惯。
05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疫苗接种宣传与推广
制作和发布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 种的宣传资料,包括宣传册、海报和 视频等,向公众普及疫苗接种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与媒体合作,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 等渠道广泛宣传疫苗接种信息,扩大 宣传覆盖面。
能。
提供在线咨询和热线服务,解答 公众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疑问和 困惑,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和能力。
加强疫情监测与防控措施
建立健全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为 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如隔离治疗、消毒等,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 延。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如教育、卫生、交通等部门,共同做好流 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
THANKS。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或死亡。
脑膜炎通常在腮腺炎发病后1-2周内出现,需要积极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降低颅 内压、对症治疗等。
心脏疾病
01
02
03
04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会影响人体 的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
流行性腮腺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流行性腮腺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流行性腮腺炎概述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其他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英文名称:epidemic parotitis,mump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痄腮。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口腔,头部。
常见症状:腮腺区肿胀、疼痛。
主要病因:感染腮腺炎病毒。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脑脊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重要提醒: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患病后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特点三、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于感染腮腺炎病毒而引起,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造成流行。
另外,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共用餐具、杯子也可感染病毒而发病。
基本病因:1、病原体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的单链RNA病毒,呈圆形,大小悬殊,直径在100~200nm之间,只有一个血清型。
该病毒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敏感,来苏、甲醛溶液(福尔马林)等均能在2~5分钟内将其灭活,紫外线照射也可将其杀灭,加热至56℃、20分钟即失去活力。
2、发病机制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
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繁殖后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并侵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进而播散至腮腺,甚至全身其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睾丸、卵巢、胰腺等)。
危险因素:1、未接种腮腺炎疫苗如果未接种腮腺炎疫苗,则对腮腺炎病毒没有抵抗力,增加患病风险。
2、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密切接触流行性腮腺炎可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密切接触流行性腮腺炎者的发病风险较高。
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表现
潜伏期8~ 天 一般2~ 周 潜伏期 ~30天,一般 ~3周。 前驱期症状一般较轻 可有轻、 症状一般较轻, 前驱期症状一般较轻,可有轻、中度 体温升高,头痛、肌痛、 体温升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及纳差。 及纳差。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前驱期后 ~ 天腮部肿痛 天腮部肿痛, 腮腺肿大 前驱期后1~2天腮部肿痛,常 前驱期后 一侧先肿, ~ 天后对侧亦肿 天后对侧亦肿, 一侧先肿,2~3天后对侧亦肿,或仅有 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大。 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大。腮腺肿大是以 耳垂为中心的漫肿 边缘不清, 的漫肿, 耳垂为中心的漫肿,边缘不清,触之有 弹性感,张口、 弹性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 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 天达到高峰 天达到高峰, 时疼痛加重。肿痛在 ~5天达到高峰, 一周左右消退。 一周左右消退。
并发症
1.脑膜脑炎 男女之比3~5:1。发病机制:① . 男女之比 ~ : 。发病机制: 是腮腺炎病毒感染神经元; 是腮腺炎病毒感染神经元;②是感染后脑炎 为高热、 伴有脱髓鞘病变。临床表现为高热 头痛、 伴有脱髓鞘病变。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 嗜睡、颈项强直、呕吐等。脑脊液压力增高, 嗜睡、颈项强直、呕吐等。脑脊液压力增高, 细胞数大多<500×106/L,亦有 细胞数大多 × ,亦有1000×106/L × 以淋巴为主,蛋白正常或增高, 者,以淋巴为主,蛋白正常或增高,糖及氯 化物正常。一般预后良好,大多1~ 周内恢 化物正常。一般预后良好,大多 ~2周内恢 脑炎可能留下永久的后遗症或死亡。 复。脑炎可能留下永久的后遗症或死亡。
并发症
3.卵巢炎 青春期女性患者有 . 7%可发生卵巢炎。表现有发 %可发生卵巢炎。表现有发 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 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 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流行性腮腺炎(蛤蟆瘟,痄腮,腮腺炎,流腮)
流行性腮腺炎(蛤蟆瘟,痄腮,腮腺炎,流腮)【病因】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与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
病毒直径约为85~300nm,平均140nm。
对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来苏、乙醇、0.2%福马林等可以在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本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
-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时其活力可保存2个月,37℃时可保持24小时,在55~60℃的条件下20分钟即会死亡。
该病毒只有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殖。
猴对本病最易感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腮腺炎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 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
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
S抗体于起病后第7d即出现并于二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流行性腮腺炎被称为腮腺炎,通常被称为腮腺炎。
它在四季都很流行,在冬季和春季都很常见。
它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也会涉及其他唾液腺。
常见的并发症是病毒性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和卵巢炎。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
患者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吸入作为主要传播途径。
与患者接触后2~3周。
流行性腮腺炎的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耳垂的一侧或两侧,向前、向后、向下肿胀,肿胀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晰,表面发热,有疼痛。
7至10天后消退。
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仍缺乏特殊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
一般的预后都很好。
腮腺炎病毒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属于核糖核酸(RNA)类型,1934年从患者唾液中分离,成功感染猴子和猴子"志愿者"。
病毒直径约85~300nm,平均140nm。
对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非常敏感,1%来苏,乙醇,0.2%福马林等~5min内部灭活;暴露在紫外线下迅速死亡;该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大的抵抗力。
-50~-70℃一年以上,四年以上℃其活力可保存2个月,37℃55小时保持24小时~60℃死亡将在20分钟内死亡。
病毒只能在人类中发现,但可以在猴子、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子的组织培养中增殖。
猴子最容易感染这种疾病。
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腮腺炎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具有可溶性抗原作用(S抗原)其外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糖蛋白(V抗原)。
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应的抗体。
S起病后第7种抗体d也就是说,出现并在两周内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可以保持6~补体结合法可在12个月内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
V抗体发病较晚2~3周才能测量,1~2周后达到峰值,但可长期结合补体、凝血抵抗和中和抗体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佳指标V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腮腺炎病毒感染后,无论发病与否,都会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的患者很少。
腮腺炎症培训讲解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传染源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源主 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化脓性腮腺炎的传染源主 要是患者。
传播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 沫传播,化脓性腮腺炎主 要通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 青少年更容易感染流行性 腮腺炎。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 头痛、食欲不振、腮腺肿胀疼痛等, 化脓性腮腺炎的症状包括发热、腮腺 肿胀疼痛、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康复与护理
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遵医嘱治 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
心理支持
对于腮腺炎带来的心理压力,提 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监测与复查
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同时根据需要定期复查。
04 腮腺炎的案例分享与经验 总结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张某,男性,25岁,因右侧腮腺肿胀、疼痛就诊。经检 查,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发病前两周曾与患有腮腺炎 的同事共进午餐。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
病毒通过呼吸道或直接接触传播,进入人体 后在腮腺等部位增殖,引起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
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抗原产生免 疫反应,导致腮腺肿胀、疼痛等症状。
脑膜炎
腮腺炎病毒可引起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呕吐、 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心脏疾病
部分患者可能会并发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疾病, 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
腮腺炎症培训讲解
目录
• 腮腺炎概述 • 腮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腮腺炎的治疗与预防 • 腮腺炎的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01 腮腺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流行性腮腺炎讲课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手段。 避免接触:避免与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人接触,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 保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注意口腔卫生,增强免疫力。 及时就医:如有疑似流行性腮腺炎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Part Four
定期加强免疫,提高抗体水 平
合理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
及时接种腮腺炎疫苗,预防 疾病发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减少病毒传播
加强疫情监测与控制措施
监测手段: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病例报告和监测数据的分析
控制措施: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 防性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的 并发症包括脑膜 炎、心脏疾病等, 对儿童和青少年 健康造成严重威
胁。
接种腮腺炎疫 苗是预防流行 性腮腺炎的有 效手段,家长 应按时带孩子
接种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 的早期症状包 括发热、头痛、 肌肉疼痛等, 出现症状应及
时就医。
加强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腮腺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和疫苗接种服务。
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
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可能导致脑部受损、智力障碍等。
睾丸炎:男性患者易患,可能导致不孕不育。 卵巢炎:女性患者易患,可能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 胰腺炎: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的严重并发症
脑膜炎:流行性腮腺 炎病毒会影响脑部, 引发脑膜炎,表现为 头痛、呕吐、发热等 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全
一般不影响生育能力。
❖ 胰腺炎:常于腮腺肿大数日后发生,可有恶心、呕吐
和中上腹疼痛和压痛,发病率低于10%。
12
六 实验室检查
(一) 常规检查:WBC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
有并发症者WBC可以升高。有肾损害者尿中可出现 蛋白和管型。
(二) 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的患者
8
腮
单
腺
侧
导
腮
管
腺
开
肿
口
大
红
肿
9
下颌下腺肿大
10
五 临床表现
脑膜炎
并发症
其他
睾丸炎
卵巢炎
11
胰腺炎
五 临床表现
❖ 脑膜炎:患者出现头痛、嗜睡和脑膜刺激征。一般出
现在腮腺炎发病后4-5d,有的患者脑膜炎先于腮腺炎 ,一般症状在一周内消失。
❖ 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又出现发热,睾
丸明显肿胀和疼痛,睾丸炎一般为单侧,约1/3的病 例为双侧受累。急性症状持续3-5d,10d内逐渐好 转。
流行性腮腺炎
感染科
1
目录
1
概述
2
病原学
3
流行病学
4
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
5
临床表现
6
实验室检查
7
治疗原则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后与预防
2
3
一 概述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 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 主要临床特征是腮腺肿胀和疼痛
4
三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飞沫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典型临床表现
腮腺肿胀
常为双侧性,以耳垂为中心,向 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触
之有弹性感及压痛。
疼痛
腮腺局部疼痛,咀嚼或吃酸性食 物时胀痛加剧。
发热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 温可达39℃以上。
其他症状
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特殊类型及其特点
并发症型
可并发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此时症状较严重, 需及时就医。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01
02
03
血清学检查
通过检测特异性IgM抗体 可确诊近期感染,IgG抗 体可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 行病学调查。
病毒分离与鉴定
从患者的唾液、尿液或脑 脊液中分离出病毒,并通 过PCR等方法进行鉴定。
并发症相关检查
根据受累器官不同,可进 行相应的检查,如胰腺炎 相关酶学检查、睾丸炎的 超声检查等。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 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 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
的物品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 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和
青少年。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 春季为主,呈周期性流
行。
临床表现及分型
01
02
03
04
潜伏期
一般为14~25天,平均18天。
预防措施及疫苗应用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加 强室内通风换气等。
疫苗应用
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该疾病的有效手段。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 降低感染风险。目前常用的疫苗有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和单独 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发热、咀嚼受限,亦可累及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
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病因和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仅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本病毒唯一宿主。
腮腺炎病毒抵抗力弱,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一般室温2~3日即可失去传染性,加热至56oC20分钟、乙醇2~3分钟能灭活。
该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和淋巴结中复制并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
病毒在此复制后再次侵入血流,并侵犯其他尚未受累的器官,临床上出现不同器官的相继病变,因此腮腺炎实质上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疾病。
腮腺因非化脓性炎症而肿胀,腮腺导管阻塞唾液淀粉酶贮留并经淋巴管入血流,使血、尿中淀粉酶增高。
睾丸、卵巢、胰腺甚至脑也可产生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流行病学】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腮腺肿大前6日至肿大后9日均具传染性。
经飞沫传播。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在儿童机构可形成暴发。
患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