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在政治方面,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

在政治方面,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

在政治方面,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随着中日关系的紧张,许多人开始思考:中国和日本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对这个问题做出简要回答。

一、政治制度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是以共产主义原则为指导思想,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

而日本则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天皇是国家元首,但实际上,该职位只是象征性的。

二、对外政策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和日本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始终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并且强调和平共处的原则。

这反映在中国外交政策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支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而日本采取的对外政策则有所偏好,其政府更倾向于美国和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针对中国领土争端问题,日本国家领导人的态度极为强硬。

三、建设现代化社会中国和日本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路上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中国国家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而日本则更强调环保和科技创新,尤其注重在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上下大力气,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断试图领先于其他国家。

四、政治文化差异另外,中国和日本在政治文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对于虔诚的信仰和对于道德的强调也非常重视。

相对而言,日本更加现代化,它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新意,注重时尚与创新。

而日本和中国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政治的发展。

总结以上就是中国和日本在政治方面的几个不同点。

然而,这些不同并不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合作,双方仍然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这也说明了政治上的差异只是两国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两国存在差异,但两国仍然应该在对于区域安全、环境卫生、共同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更好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共同努力!。

了解不同国家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外交教案

了解不同国家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外交教案

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文化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等方面所形成的普遍意识、观念、习惯和价值体系。

这些因素将深刻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决策、思路、方法和风格等方面。

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下,每个国家制定的外交政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强调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政治文化,它的外交政策也将注重推广这些价值观念,并将把它们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

相反,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稳定、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的政治文化中,外交政策将更注重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实现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

此外,政治文化也会影响到不同国家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手段。

例如,美国更愿意采用一些硬实力手段,如制裁、军事干预等,来强制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

相反的,中国更愿意使用柔性力量,如文化外交、经济合作等,来推动外交进程。

当然,不同政治文化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和摩擦。

例如,对于基于人权和自由的外交政策强调的美国和一些重视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等,将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采取不同的反应和反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将会影响到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通过对各国政治文化的深入了解,来更好地理解各国的外交政策,尊重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外交风格,并在发展外交关系时,注重相互尊重和合作。

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发展。

从日本的政治文化看其对钓鱼岛的觊觎

从日本的政治文化看其对钓鱼岛的觊觎

从日本的政治文化看其对钓鱼岛的觊觎摘要: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外政策。

日本对我国钓鱼岛的觊觎和其政治文化有很大联系。

“岛国特性”使其对钓鱼岛格外敏感,“集团意识”使其妄图以钓鱼岛为突破口向国际社会表明其“领土”诉求,“耻感文化”使其在钓鱼岛问题上颠倒黑白。

从日本的政治文化看其对钓鱼岛的觊觎,有助于我们在探索对日方针政策制定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以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日本;政治文化;对外政策一国的对外政策总是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体现该国的政治文化。

在国家层面上,政治文化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在个人层面上,政治文化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

从一国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国对外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性与其对钓鱼岛觊觎的关系著名的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民族的特点比作“菊与刀”。

她认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应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贞不贰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1]。

日本民族的自大心理使其对钓鱼岛争端带来的严重后果缺少清醒的认识。

日本没有意识到当今的国际形势已经不是过去,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今非昔比。

自大心理使日本右翼势力产生幻想,妄图像过去一样侵略中国的固有领土,必然是徒劳无果。

日本民族的自卑心理。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日本是个生存条件极差的国家,资源匮乏又自然灾害频繁。

强烈的自卑感使日本民族形成了过分的防御心态和戒备心理,极具危机意识,往往会将别人的正常行为敏感地认为是针对自己,具有“神经质”的特征。

钓鱼岛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岛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本害怕中国开发钓鱼岛,认为对钓鱼岛的开发可能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这种自卑的心理促使日本对中国拥有自己固有的岛屿竟感到极度敏感。

这种神经质的反应不得不让人警惕。

“集团意识”是针对以个人为主体的西方文化而言的。

日本的幕府时代

日本的幕府时代

日本的幕府时代日本的幕府时代,指的是从1185年到1868年,也就是鎌倉时代末期到幕末时期,期间日本实行幕府政治制度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幕府成为日本政治的核心,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幕府的起源、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外交关系等方面来探讨日本幕府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一、幕府的起源日本幕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85年的鎌倉时代末期。

当时,平家和源氏两大武士家族的争斗导致了平氏政权的垮台,源义经建立了鎌倉幕府,开启了幕府时代。

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政治权力的转变,武士阶层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导力量。

二、幕府政治制度幕府政治制度是幕府时代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在幕府时代,日本的政治权力集中在幕府手中,幕府将全国分成若干个地区,设立守护使来管理,确保幕府政权的稳定。

幕府还设立了将军来统领全国武士阶层,将军的地位被尊崇为最高的权力象征。

此外,幕府还采取了严格的军事统制措施,例如禁止农民和商人携带武器,这种措施有利于维护幕府政权的稳定。

三、经济文化幕府时代是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经济方面,由于幕府采取了稳定的政权和军事统制措施,国家安定,社会秩序得到保障,这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农民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商人阶层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文化方面,幕府时代是日本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日本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迅速发展,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版。

四、外交关系在幕府时代,日本的外交关系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与邻近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并与中国、朝鲜、琉球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日本还经历了几次对外战争,如元寇战争和对琉球的征服,这些战争对日本的经济和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幕府时代日本也发生了对外封闭的政策,即鎖国政策,限制了外国文化和宗教的传入,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文化因素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和对策

文化因素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和对策

ABSTRACTBeing a studying area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the concept of narrow sense of culture is “spirit production of human being social group which was created during a long period of social practice”. Culture element is a invisible “soft power”, it can be advantageous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lso be one of reason that cause conflict. So the culture element is exerting an imperceptible influence to foreign affairs and behavior. Especially after the Cold War, culture has become “the Fourth Mainstay” as same a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independen tly. That is “Culture Power”. This article has studied from the influencing of culture in the area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gave the countermeasure of foreign policy of our country.In the globalization time of today, the “soft power”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First, culture is one of basic element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powerful country always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Second, the conscious and religion element in the culture concept can influence the leader of the country. The third, culture is an very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destination and the biggest benefit of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e element is also the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the method of political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Cold War, there were several international theories which are studying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Diplomatists always believe that if you want to study the diplomatic policy of the big country, you must contact with its traditional politics, value senses and even the culture. In the somewhat peaceful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 the sense of “worry people and country” means we must protect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keep independence. The traditional se nse of “harmony is precious” lead our Chinese government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overeignty and independence of ourselves, but also the peace of the whole world. The diplomatic sense of “seek same and keep difference will help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nd benefit the peace and stable of the world. At the time that it has great change, the “strategy idea” make our Chinese diplomatic policy reachthe principle, flexibility and reality unify dialectically. There are also the elements of repelling to hegemony and sympathizing to weak country. Our opinion is that solve the problems on the base of equal and respecting each other.Through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can learn that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strategy of contemporary diplomacy of China is active, deep and obvious. As a great power in political issues, China has set up the image of a responsible great power, proper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countries with harmony coexistences with the border countries.Com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with constant changes of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ramework of the world, it is a very realistic problem in this turbulence how to give play to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elements on diplomacy policy and obtain wider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harmonious world. After deep analysis, the author points out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strength, intensify cultural independence, actively improve the national coherence in the cultural globalization, create the new traditional culture, refer excellent cultures, integrate the varied cultures, form own voice, striving to make Chinese culture into mainstream cultures of the world and build a multiple world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when China makes diplomacy policy. Meanwhile, we should make carrying on Chinese culture and extending cultural exchange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diplomacy of China in the peaceful situation.In a word,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of the world, China need shoulder great responsibilities. We should deeply excavate the soul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five thousand years, make correct diplomacy policies and create a peacefu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Reform & Opening-up of China.Key Words:culture element; soft Power ; harmony world目录前言 (1)第一章文化的概念 (2)第一节文化的内涵 (2)第二节文化与国际政治的相关性 (3)第三节国际政治理论中对文化因素的关注 (6)第二章影响我国外交政策的文化因素 (10)第一节“忧国忧民”意识与国家主权和独立 (10)第二节“以和为贵”与国际和平 (12)第三节“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 (13)第四节“谋略思想”与灵活务实 (14)第五节“兼相爱,交相利”与反对霸权主义 (16)第三章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中国外交现状 (18)第一节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 (18)第二节曲折发展的中西关系 (19)第三节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 (20)第四章发挥文化优势,推进中国外交实践 (22)第一节重视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主,积极在文化 (22)全球化中提高民族凝聚力 (22)第二节创新传统文化,借鉴优秀文化, (24)努力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24)第三节整合多元文化,形成自己的声音,从文化的角度建立多极世界 (25)第四节弘扬中国文化,扩大文化交流,将是和平环境下的中国外交内容 (26)结束语 (29)参考文献 (30)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安倍晋三个人因素对其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论安倍晋三个人因素对其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论安倍晋三个人因素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内容提要:2012年安倍晋三成功当选日本首相使其成为日本自战后重立日本国宪法以来首位下台后时隔数年再次当选首相的政治家。

自小泉纯一郎连任两届并宣布不再寻求连任以来,日本政局一直持续动荡。

于2006年9月接任小泉的安倍晋三则在初次上台后秉持温和地睦邻政策,极力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强了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邻国的政治互信与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在内政特别是内阁成员任用上的丑态百出,导致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落败,自己则黯然请辞。

在2012年大选中获胜后,安倍晋三的外交政策的决策风格发生了豹变,不仅对中韩俄在领土争议问题上步步紧逼,频繁示威,在修改《和平宪法》第9条关于取消其对日自卫队军备限制的相关条款的同时还跃跃欲试要废除“军售三原则”,亟不可待地寻求日本在亚太地区政治与军事影响力的扩张。

本文试图从对安倍晋三重新上台前的相关背景以及其上台后相关外交政策制定结合其个人经历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等个人因素分析对其外交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对中日外交上下一步走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安倍晋三】【外交政策】【个人因素】一、安倍外交政策的提出背景(一)国际环境2012年安倍再度执政前,日本外交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

2010年于钓鱼岛附近发生的中国渔船与日本海岸自卫队军舰发生的冲撞事件,日本政府强行扣押中国船员导致中日两国关系交恶。

在处理对美关系上,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上台伊始便将“使美军普天间基地迁出日本本土,至少也要将其迁出冲绳县境内”作为其政治目标之一。

1此举招致美方的不快并使日美关系陷入紧张。

而在与韩国关系上也因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问题上的争端以及安倍在当选自民党总裁后表示,针对“慰安妇”问题将修改“河野谈话”与“村山谈话”,这等于间接否定了此前日本关于慰安妇问题的认错态度。

此举招致韩国朝野一片骂声,根据《产经新闻》报道,韩国政府甚至将为应对朝鲜核武危机的核武器瞄准东京与大阪。

刍议日本的文化外交

刍议日本的文化外交

刍议日本的文化外交【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文化外交在国家的外交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化外交是日本战略外交的一部分。

从二十年来看,日本的文化外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外交;历程;文化外交特点二战后,日本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他们为了振兴经济,提升国际形象和地位,提出了文化外交战略。

近年来,日本以动漫为依托,将动漫形象作为“外交大使”,不断向其他国家输出其价值观,来提高国家的形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如今这种“软实力”一方面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面对世界的复杂局面,日本积极地进行文化外交政策,是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的。

一、文化外交的定义及意义1.文化外交的内涵。

狭义的文化外交是指交涉和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活动协议、条约的过程;广义的文化外交是指在文化协定实施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些国际性文化活动方法,以及它所带来的国际影响。

2.文化外交的意义。

第一,文化外交可以作为国际协作的媒介,通过它可以较好的改善国际关系。

各国的文化在一起碰撞、交流、融合,能够加深国际社会的共识,更好的为国际协作打好基础。

第二,文化外交对缓解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不同的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国际间才能有效达成共识,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文化外交还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家综合国力。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能够释放文化感染力,获得国际的认同,它甚至会“渗入”到政治经济领域,为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

战后初期,日本主要考虑如何振兴经济,重新加入国际社会的问题。

虽然有人在当时提出了文化国家建设,但经济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顾及不到文化事业。

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崛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为了第二大经济强国后,他们在经贸合作中的摩擦让他们意识到文化外交的重要性,于是想通过文化事业建设的角度来更好的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

中日建交以来两国间文化外交的历程与评析

中日建交以来两国间文化外交的历程与评析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信息交流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是指中国和 日本之间开展的以媒体为主要对象的 交流与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 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电影制作等方 面的合作与交流,旨在加强两国媒体 之间的合作和促进信息交流。
要点三
成果与影响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对于加强两 国媒体之间的合作和增进信息交流具 有积极意义。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提 高两国媒体的专业水平和相互了解, 还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 的机会和平台。
发展阶段:1990-2000年
总结词:多元化发展、深度 交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日本经 济的高度发展,中日文化外 交得到了快速发展。两国之 间的文化交流开始呈现出多 元化和深度化的趋势。
1992年,中日两国政府共同 设立了“中日文化交流推进 委员会”,旨在加强两国间 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外交逐渐涵盖了艺 术、文学、教育、学术、体 育等多个领域,双方的文化 交流活动逐渐丰富多样,包 括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学 术研讨、体育比赛等。
VS
教育交流
中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 化。例如,中国多所高校与日本著名高校 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 ,增进两国青年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媒体合作与报道
媒体合作
中日两国在新闻、影视等领域的媒体合作不断加强,为两国间的友好交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例如, 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电视台的合作项目,共同制作纪录片并开展新闻报道方面的合作,增进了 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艺术展览
艺术展览是展示两国文化特色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平台。自建交以来,中日两国在艺术展览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如在中国举办的“日本美术展”和在日本举办的“中国美术展”,都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文化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

文化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

文化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作者:吴其军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9期[摘要]文化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在确定国家实力、制定对外战略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文化因素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自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入到从文化角度去研究国际政治中。

冷战结束后,文化一词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频繁出现的概念,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不断加强。

本文试以“集团主义”和“町人根性”为例,论述文化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并拟就该研究的意义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文化因素相关性政治一、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在国际政治中,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施加着独特的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背景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倾向。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因素会不自觉地影响其行为模式,一个民族或国家也不例外。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往往会影响该国对外政策的倾向。

而作为国民一分子的决策者,其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也受到特其民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不仅在确定国家对外政策目标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国家对外政策手段、方式和风格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文化研究时,应注意到文化是国家政策制定的背景,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倾向,并极易导致一定的外交风格和外交传统。

此外,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一项政策之后,文化又往往成为掩盖其真实利益企图、推行对外政策的工具。

第二,文化因素作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其作用越来越突出。

冷战时期,国家实力更多地表现为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

但随着冷战格局结束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消失,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表现,其作用越来越突出。

美国的克林顿政府就曾明确提出,“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

(王晓德,1995<12>:28)诚然,在某一高度文明的社会中,其文化的扩散性和吸引力会给该国带来一定的“软权力”,使其他国家自觉追随其文化模式和意识形态,美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

浅析日本政治大国战略关键词: 政治大国战略每一个国家都随着国情变动战略,而所有战略都根源于国家利益需要。

二战中,日本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土地,资源,而这些为的是让日本成为领土意义的大国,战败后,日本战略转向经济,认为自己需要的是经济繁荣,成为经济大国,80年代, 日本认为自己需要的是成为政治大国.一、政治大国战略提出的背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

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

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1974—1991年中速增长期。

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

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

1982年11月当选为首相的中曾根康弘,于翌年接连发表了关于争当政治大国的言论。

1983年7月,中曾根康弘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这是日本首相首次用“政治大国”的概念代替“国际地位”的提法。

目前是世界经济大国。

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

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1999年8月,执政的自由党党首小泽一公布了其《日本宪法改正案试案》,对第九条增加"不妨碍日本对第三国的武力攻击先例自卫权及其为此保持战斗能力"的内容。

二、政治大国战略的表现1.政治表现——以修改宪法为重点,突破战败国的法律制约。

日本公共外交演化过程、主要途径和制肘因素

日本公共外交演化过程、主要途径和制肘因素

日本公共外交:演化过程、主要途径和制肘因素内容提要:战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宜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在达成外交目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受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日本;公共外交;文化交流;历史问题公共外交是信息时代争取“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提升本国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争取他国民心的公关活动,作为战败国,战后日本不仅失去了对外实施军事外交的可能性,政治能力也大为削弱。

因此,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增强自身的“软实力”、改变外部世界特别是以中、韩为代表的亚洲民众对其根深蒂固的看法,就成为日本扬长避短的战略选择。

一、日本公共外交的演变战后日本的“公共外交”,随着日本外交目标的变动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战后初期,面对美军的直接占领和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的国际背景,日本外交围绕着“结束占领体制”、“回归民主社会大家庭”的目标而展开,重点是加强同美国及其盟国的关系,消除国际社会对自己的疑虑,为达上述目标,日本大力开展对美国公共外交,希望通过扩大对美宣传,表明日本政府正按照美国占领当局的指导思想在国内各个领域推行民主改革,建设所谓“民主和文化的国家”,不会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

进入60年代,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和加剧,美国和苏联在国际上层开激烈的对抗,日本作为美国的忠实盟友,在外交战略上完全倒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成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

因此,日本格外重视加强与亚洲所谓“民主国家”的相互理解,把恢复与它们的关系当成外交工作的重点,以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由于这些国家在二战中大都受到日本的侵略,对日本存有很强的戒心,日本政府为打消它们的顾虑,希望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仍而使“国际文化关系”成为促进“自由主义阵营”相互团结的“黏合剂”和增进各国对日理解的“催化剂”,日本充分利用1964年在东京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大力宣传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此来塑造日本和平发展的形象。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海南大学毕研韬摘要:日本舆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其外交政策,并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的走向。

所以,改造舆论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的必由之路。

笔者认为,要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舆论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国际政治传播学的建构。

关键词:舆论;外交政策;全球治理;意象;国际政治传播一、日本舆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的走向在回顾美国1935年至1979年间公众舆论和政府政策的变化时,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1发现:在2/3的情况下(包括对外经济政策问题),公众舆论的变化导致了外交政策的变化;政策的变动方向与舆论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此外,政府更愿意按照公众舆论好恶的方向变动,而不是公众倾向沿着政府政策的方向变动。

笔者在分析近期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时也有类似的发现:例一:日本政府在东海油气资源上的对华政策受到了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公共舆论的深刻影响。

覃里雯在“中日海域专属经济区分歧亟需解决”2中写到:此次矛盾于今年6月初浮出水面,日本的几家主要媒体忽然对中日两国的东海分界线问题以及在其中的油气资源开发进行炒作,……。

6月9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发表社论,强烈批评日本政府“对中国顾虑太多,因而对中国紧锣密鼓地开发东海海底资源的举动反应迟钝”,“有损国家利益”。

甚至要求政府彻底修改海洋战略,“毅然决然地向中国表明自己的态度”。

就在《读卖新闻》发表社论的当天,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上对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中国在东海开发“春晓油气田”很可能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并要求中国方面尽快提供东海专属经济区调查和开采石油天然气的相关数据。

中国拒绝了这一要求。

那么,日本政府对媒体批评的回应是否是日本政府事先策划的呢?覃里雯随后写到:“日本方面对中国油气田的反应更像是迫于媒体压力做出的反应,因为春晓油田开采之前,中国在东海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矿藏开采。

安倍政权以来日本“价值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安倍政权以来日本“价值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安倍政权以来日本“价值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安倍政权的上台,日本的外交政策开始强调传统和国家核心利益,强调“价值观外交”的观点。

第7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7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 转自铁血社区 / ] 重光葵,(7年),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 ,假释后于鸠山一郎内阁服务
东乡茂德,(20年),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死于狱中 判决前病死
永野修身,海军元帅,日本前海军军令部总长(1947年1月5日逝世) 松冈洋右,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1946年6月27日逝世) 免予起诉 [ 转自铁血社区 / ]
25200

20000
10000 0
10085 250 500 1000 2042 4078
年份 56 61 66 70 73 79 90 94 96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
日本在微电子技术、新材
料技术、生物技术、高性能半

导体技术、核聚变的炉心技术、

航天器制造和发射技术等领域,

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鼓吹天皇崇拜和国家主义,拒绝承认侵略历史, 谋求战前“大日本帝国的辉煌”。
一目确立政治大国战略
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
(一)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进程 (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有利条件 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题目
(一)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
1、日本人的大国意识由来已久
明治天皇:为尔亿兆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 四方。 福泽谕吉提出“脱亚论”。 近代以来日本的“脱亚入欧”与“脱欧入美” 的战略选择。 当前日本“美亚兼顾”、走向政治大国的第 三次战略选择。
一目确立政治大国战略
16 个被判决终身监禁。三个(小矶国昭、白鸟敏夫、梅津美治郎)死于狱中,而其他的于 1955年 假释出狱。 荒木贞夫 陆军大将,,日本前文部大臣
梅津美治郎 陆军大将,日本前陆军参谋总长、前关东军司令 大岛浩 日本前驻德国大使
冈敬纯 海军大将,日本前海军省军务局局长、海军次官 贺屋兴宣,日本前大藏大臣

文化视域下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文化视域下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张 铎
( 吉林 大学 行 政学 院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1 2 )
[ 摘 要] 近年来横亘在 中 日关 系中的历 史问题与文化冲突严重阻隔着 两国关 系的正常发 展。文化
已经成 为外 交研究 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 构 建健康稳 定 的中 日关 系需要 两 国加 强 文化交 流 、 融合 、 互
补 。中 日两 国需要在较 高意识 形态和文化互动层面上进 行多元 、 多维 的战略互 惠与战 略协 作 , 缩小 认知偏差 , 减少战略误判和误解发生 , 积极探 寻处 理两国关系的软路径 。 [ 关键 词] 日本外交 ; 文化 战略 ; 中 日关系
[ 中图分类号] D 8 2 9
[ 文献标 志码] A
第3 6卷第 1 期
V0 J - 3 6 No . 1
长春 师范 大学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e h u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7年 1月
J a n . 2 0 1 7
文化 视 域 下 的 日本 外 交 与 中 日关 系


日本 外 交的 文化规 约
文 化是 多元 、 多维 的价值 观 念 , 它 根植 于世 界各 个 国家 和 民族 的血 液之 中。在 国际 政治 理论 分析 过程 中 , 文 化正 日益 成为学 理性 研究 的重 要 因素 , 它 不 仅 彰示 民族 传 统 特 性 , 也 成 为 国家 对 外 战 略制 定 的重 要 依 据 。 王 缉思 曾指 出 : “ 研 究一 个 国家 , 特别是 大 国外交 政 策 , 必 须联 系该 国的政 治传 统 、 价 值 观念 、 以 至广 义 上 的 文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研究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研究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为了能够保护国家的利益,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措施,来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以及不断变幻的国际大环境,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外交政策模式。

一、民国时期的国际背景民国时期,国际大环境的变化非常明显,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革。

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之间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据,让中国面临极大的压力。

民国时期的国际形势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2年到191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政府建立的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国家主权、寻求承认和保障华侨权益为主要目标;第二个阶段是1919年到1927年,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列强控制下的国际秩序带来的新挑战为主要特征,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反帝国主义、反特权为主要目标;第三个阶段是1927年到1931年,这个时期主要是国内问题与国际形势相互作用,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受到国内政治状况影响;第四个阶段是1931年到1937年,这个时期是日本侵华战争之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抵制战争为主要目标;第五个阶段是1937年到1945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与盟国结盟、推动国际战争为主要目标。

二、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的基本思路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基本思路是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争取国际地位,捍卫国家尊严。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以应对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2、外交政策的实践(1)草签外交——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一度采取了草签外交的办法,触及到其他国家的利益。

国际社会上掀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政府也因此遭受到了同行的抨击和非难。

(2)联合国外交——为了争取国际地位,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加入国际组织,主动发言,争取机会,讲述中国的故事,向世界表达中国的声音。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核心提示:中日邦交恢复正常以来,中日关系总体上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但过程却迂回曲折。

至此,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来研究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在两国关系的处理上,这些因素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日的文化差异来研究中日关系交往中的问题,并对中日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历史悠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1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中国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这样一种半封闭的大陆大河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

而黄河流域有利的农耕地理条件是中国地缘文化产生的主要根源。

良好的农耕条件,致使统治者向来重农轻商,“民以食为天”成为统治者的执政政绩的唯一考核标准,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亘古不变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因此中国文化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就由此派生出来。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远远超过了周边大陆国家,而对更远的海洋国家一直以来知之甚少,随着所谓的“九州”观、“天下”观逐渐膨胀,使得其以“天朝上国”自居。

这种既然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又没有物质缺乏的困境感,那么中国人所具有的温和、平实、“兼爱、非攻”、求安定的性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居乐业”,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自古就移植于农业民族的中国人身上。

1.2概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使得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底蕴,在这里,结合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来概说一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日本社会与文化

日本社会与文化

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摘要: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

文化与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外交的进行自始至终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自然,日本的政治文化也是如此。

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是长期而深入的。

就像一幅图画的背景一样,无论图画怎么变换,底色是很难置换的。

日本的外交政策就是在其政治文化的背景之下,不断调整变换的。

关键词:日本文化外交1.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在外交上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日本外交姿态与走势的多变和不可琢磨的特点以及其外交语言的隐晦性与多义性是其对华关系两面性的外在表现。

日本外交姿态与走势的多变和不可琢磨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日本对华关系方面。

以目前中日关系为例,日本把中日关系当作新时期日本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因素,并称之为日本亚洲外交的一大支柱。

面对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的对华政策产生了矛盾心理。

即一方面是务实的,能够从现实出发,体现在小泉首相多次强调不赞成“中国威胁论”,主张以双赢的观点积极看待中国发展,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范围推进日中经济合作。

另一方面,日本官方在有关对华政府开发援助问题、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等问题的表态,又显示了对中国的戒心乃至敌对的心理。

总之,日本既想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保持中国的稳定,又担心中国强大;既想将中国拉入国际社会以多边合作制约中国,又担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以扩大;既希望两岸加强对话与合作,又怕中国实现统一。

这种心态导致日本在对华外交政策的不断摇摆、日中关系的不稳定。

2.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日本在对外交往中寻求维护“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秩序,是与其国内文化中强调的等级观念相联系。

日本民族对外在世界的秩序一直保持有一种敏感的洞察,并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改变与己不利的国际等级秩序,同时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秩序。

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摘要]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集团主义”表现为在国际交往方面十分谨慎和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

文化与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外交的进行自始至终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无论是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还是对外交往政策的制定过程,文化始终是在幕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政治文化是文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突出。

政治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政治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也是一国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一国外交总是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体现该国的政治文化,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

[1]从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国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政治文化入手,来分析其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内容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吸收的政治文化。

纵观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文化中蕴藏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从古代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到近代以来,“脱亚入欧”口号的提出,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过程中,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吸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日本政治文化不断学习汲取和模仿其他先进文化的图画,因此有学者又把日本文化称作“混血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集团主义”表现为在国际交往方面十分谨慎和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

文化与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外交的进行自始至终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无论是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还是对外交往政策的制定过程,文化始终是在幕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政治文化是文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突出。

政治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政治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也是一国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一国外交总是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体现该国的政治文化,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

[1]从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国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政治文化入手,来分析其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内容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吸收的政治文化。

纵观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文化中蕴藏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从古代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到近代以来,“脱亚入欧”口号的提出,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过程中,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吸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日本政治文化不断学习汲取和模仿其他先进文化的图画,因此有学者又把日本文化称作“混血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虽大量汲取东亚文明中心的文化要素,具有东亚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它在自身历史积淀中却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有用性”的选择原理和日本式的审美意识,一边吸收一边改造。

日本民族文化摄取了中国儒学,挖掘了它的合理内核,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儒学讲求分析事物的“格物”思想,并逐渐将它改造为经验论性质的学术思想。

日本民族在东亚文明总体框架之中创造了民族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东亚地区文明的撞击中锻造形成,并不断取得飞跃的。

[2](69)在对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的功利性更为明显。

如果说在学习中华文明时,日本是被先进文明所主动吸引,那么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成分则很明显。

日本是在幕府锁国状态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

对其学习是在感受到与西方差距的刺激下,由学习“兰学”开始的。

所谓“兰学”即西学,主要指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技。

而到了幕府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尤其是目睹满清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的政治制度方面。

明治维新初期,政府即派出大批皇室成员及官员,赴西欧等国进行考察,考察的内容涉及教育、经济、军事及政治等各个层面。

而随后进行的改革,吸收了西方的义务教育制度,提高了国民的素质;经济上鼓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则引进了西方的一系列政治体制和民主。

但是由于明治维新是一场由脱胎于封建武士阶层的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其改革并不彻底。

这些改革,维护巩固了日本天皇的神圣地位,同时经济上仍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封建残余和财阀实力。

日本政治文化包含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外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3](31)著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早在50多年前其名著《菊与刀》中就曾从文化和人类学的角度专门分析过日本,她认为日本是“唯一真正彻底的等级国家”。

[4](19)无论是从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的归纳,还是日本著名人类社会学家中根千枝关于日本“纵式社会”的论述,都突出了日本文化中等级观念的存在及影响。

日本人的等级意识是从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等级特点。

这种在家庭内部培养起来的等级观念和意识,随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活动,逐渐扩展影响到日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使日本人在遇到问题时,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等级,同时按照等级来区别对待不同的事务和人。

等级制度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个是中根千枝所强调的“纵式结构”,人们在集团中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出序列;另一个则是在这种制度下对权威的服从。

对内日本社会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运行,而对于国际社会,日本人的“序列”意识同样在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其关于国际秩序的观点是:每个国家在国际秩序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等级。

“世界各国应统一于一个用国际等级固定起来的世界中”,[4](19)各民族应“各守本分”。

当然日本认为的“国际等级制度”是日本领导下的等级制度。

2.强调神人一致,肯定现实的神道教在日本政治文化中,神道的影响和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日本土生土长的宗教,同时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宗教。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神道教已经成为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宗教、习俗、思想和制度的体系。

神道教在19世纪末即明治维新后发展成国教,也就是所谓的国家神道。

它明确指出天皇是全日本人的“神”。

由于神道是以日本神话以及对皇室的崇拜为基础,因此受到日本民族主义者的欢迎,成为统治者统一团结日本的工具。

神道教对日本民众的精神信仰和生活影响很深。

二战时期,由于法西斯主义者的操纵及宣传,神道教由普通的民间宗教发展成为国家神道,极力宣扬皇国史观,并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和借口。

把天皇当作“现人神”吹捧,导致人们对天皇的迷信和崇拜,而系统化了的神道教又极力地鼓吹把为国献身的人当作神一样的敬仰和供奉,导致普通民众对战争的认识完全失去理性认识。

日本右翼势力更是充分利用了神道中“忠”的含义,宣扬为天皇而战,死而尽忠,同时,利用国家的影响来推广神道,由国家支持在日本各地建立神社,供奉那些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官兵。

二战后,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了自己的神格地位,占领当局也明确宣布政教分离,因此神道教的地位开始衰落,但是神道教的影响依然存在于广大的日本社会之中。

3道德感薄弱,依靠外部强制力的“耻感文化”本尼迪克特曾把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加以比较,她认为与西方依靠人内心的罪恶感约束人的行为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耻感文化”。

这是依靠外部的强制力即外部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来作用于人的心理进而反馈到人的行动的一种文化。

因此,耻感文化比罪感文化更具有现世性,在这种文化下人的行为更讲究灵活性———始终以避耻为目标。

“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日本人道德观念薄弱。

行为观念的是非与善恶不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从内心去评价,而是依据周围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映来判断,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律性,因此,“耻辱感”可以说是日本人决定思维与行动方式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

[5]同时日本人由于没有绝对的道德感,缺乏恒定的善恶标准,行动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容易给人以反复无常的印象。

耻感文化的产生究其根源是来自于日本民族的自卑感,由于自卑才过分地看重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日本人很注重名誉,对名誉十分敏感,有时把名誉看得比生命、正义还重要。

对传统日本人来说,“永恒不变的目标是名誉”,为了名誉,可以不顾事实,不分善恶。

[6](321) 耻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认为忏悔就等于自寻烦恼,[7]因此在“耻感文化”的指引下,日本人的忏悔和“罪感”的心理比较淡漠,所怀有的内疚及悔过,往往是因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

41内部追求与集体一致,强调“和”的集团主义在考察日本的政治文化现象时,有这样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即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上。

[8] 日本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在研究了日本社会之后,从社会集团角度研究日本人,提出了“纵式社会”的理论。

其理论是建立在日本社会是集团社会的基础之上。

所谓集团主义精神,可将之理解为视集团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集团的和谐优于或高于个人欲望的满足。

[9] 每个人几乎都要参加一个甚至几个集团,个人要忠于集体,个人的身份确定与社会承认直接与参加的集团息息相关。

日本人历来有一种传统,即崇尚集团主义,在一个集团中,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即中根千枝所谓的“纵式结构”)协调着人际和权力关系,使人们能有效合作,也就是说每个日本人都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个集团,作为个人应该为这个集团增光而不是抹黑,而且在集团内部,每个人应该尽量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强调“和”,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集团主义使人们注重内部团结,有时甚至需要压抑个性来迎合集体的“和谐”。

集团主义是日本民族力量的核心。

[10](117) 集团主义既能把个人的力量放大,也能把个人的责任缩小。

[11] 日本人通过集团而团结起来,而且在为集团奉献的同时,“集团主义”精神为整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对由集团所作的决定,只有集体可以承担责任,这就削弱了每个人承担后果的责任感。

集团主义在强调内部和谐一致的同时,对集团外部却有很强的排外性和封闭性。

二、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是长期而深入的。

就像一幅图画的背景一样,无论图画怎么变换,底色是很难置换的。

日本的外交政策就是在其政治文化的背景之下,不调整变换的。

1.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在外交上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日本外交姿态与走势的多变和不可琢磨的特点以及其外交语言的隐晦性与多义性是其外交两面性的外在表现。

[12] 这种两面性主要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一方面基于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自身政治文化的底蕴而言,日本从根本上来讲,更多的人倾向于把它作为一个东方国家;而另一方面,鉴于近代以来,日本所实行的对外战略基本上是与西方国家为伍,“脱亚入欧”的成果非常明显,使得日本在亚洲更像一个西方国家,而且其所作所为也受到亚洲其他国家的不信任。

因此日本的政治文化的内在与外表的分裂与矛盾,导致日本外交政策也在许多方面拥有两面性,给人一种表里不一的印象。

日本外交姿态与走势的多变和不可琢磨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日本对华关系方面。

以目前中日关系为例,日本把中日关系当作新时期日本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因素,并称之为日本亚洲外交的一大支柱。

但面对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的对华政策产生了矛盾心理。

即一方面是务实的,能够从现实出发,体现在小泉首相多次强调不赞成“中国威胁论”,主张以双赢的观点积极看待中国发展,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范围推进日中经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