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渠长根内容提要 19世纪后半叶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西方势力的强力渗入打破了幕府的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形成了巨大压力;幕府的倒台与明治政权的建立,集中实现了社会变革的价值;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渐次解体,则为日本的变革与崛起提供了双重动力———中华民族的全面危机激发了日本发愤图强的意志和决心,清王朝的腐朽堕落激起了日本步西方后尘走对外扩张之路的野心和行为。
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日本对华态度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亲和膜拜理念,加入了疏离、贬抑的色彩,继而采取窥视、试探的手法,最后孤注一掷地发动了甲午战争,向中国的权力和权威挑战。
导致这种渐变的原因是复杂的,日本社会各界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方式炮制出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国的扩张思想主张,并最终付诸实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
这些扩张思想来自于日本社会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对明治政府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们通过酝酿、传播,或包容于政治家、学者、文学艺术家及其他社会权威人物的言论作品里,或流布于国民教育、战争动员、道德评判、社会规范之中,或潜藏在民间人士的野史絮语中,甚至广泛地渗透于国民的心理意识、风俗习惯里。
它们间处杂陈,相与为进,共同写实了侵略中国基调下的近代中日国家关系。
关键词 日本 19世纪后半叶 对华政策 思想根源 19世纪后半叶日本渐改传统的对华政策,从一种状态走向一种极端,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渐次加深的过程;也不是无端的、随意的,有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激发、诱导的历史背景。
其中,越来越明朗、系统、坚定化的离华、反华、侵华思想是极其重要的精神性因素。
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的渐变19世纪后半叶时值日本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天皇政府的确立和鼎盛时期。
众所周知,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东方文化的中心地位,引领着整个东方世界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方向,成为该地区公认的权威和顶礼膜拜的对象。
对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
对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作者:王颖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7期日本的政治传统演变是十分复杂的,文化又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知识、法律等的综合体。
本篇文章所研究的日本传统政治文化,是关于日本的天皇制以及武士道文化的研究。
日本在最初诞生之时并没有自身的文字跟语言,都是不断吸收邻国中国以及西方的外来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甚至都来源于与其相邻的中国。
之后的日本如同一只饥渴海绵体,不断吸收着外来文化,所以日本的政治发展也带着外来文化的印记。
一、日本天皇制文化1. 天皇一词的由来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中,国家元首的称谓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以“天皇”命名的。
“天皇”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673年—688年前后由天武天皇制定的《飞鸟净御原令》中。
天皇”这个称号的开始使用,完全是由其思想基础决定的。
①”纪元3世纪末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不断传入日本,其中儒家学说的君主思想与日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天神地祗思想相结合。
从而天皇逐步成为日本民族精神权威的象征。
自天智天皇开始,将天皇神化的地位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近江令》、《天武令》、《大宝律令》本身撰写的目的就是把天皇的集权政治体制法律化,其核心内容就是“天皇就是神”的思想。
②而且它融合吸收了当时发达中国的思想、文化,并不是完全吸收的,是融合了日本本身固有民族的信仰,文化而形成的结果。
2. 天皇的发展历程以及精神权威从公元前9世纪伊始,随着日本班田制度的不断瓦解,很多享有特殊权利的贵族慢慢掌握了政治权力,天皇的政治权威也不断的遭到削弱。
直至12世纪,武士这一阶层的不断兴起以及壮大,天皇的权力越来越微弱,直至后来对政府失去了统治,虽然他们的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威,武士这个新但是天皇仍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存在着。
之后的7个世纪里,天皇一直作为精神象征但实际被武士所掌握着来统治日本。
但是纵观日本历史,无论天皇的实际精神权威、政治权威和思想价值如何的在日本历史长河中逐渐败落,但是天皇始终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宗教权威却一直存在至今,现今其本身所赋予的内涵并不是政治上的,而是对于整个日本民族的精神信仰。
日本政治文化的个性与特点
摘要: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
从文化源流的角度看,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吸收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
这种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日本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
从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看,上述三个文化源流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又先后占据主导性地位,使日本文化的发展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从内容构成上看,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
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本政治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基本要素林晓光(法学博士)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
其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有本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浸润,也有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对于古代东方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东、西两大文化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上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使其政治文化具有多源、多重、多样的特点。
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
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
因此日本政治文化的要素构成和结构特征又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二是外来文化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具有压倒性、主导性的作用和地位。
三是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利用、融会贯通的同时,基本上保持了本土的原生性文化的精髓。
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
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主体部分。
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日本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台,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行为特征、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外政策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政法学院思政班学号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1、神道教理论教义。
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
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
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
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
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
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
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
日本的政治与文化现象
日本的政治与文化现象日本是一个既有着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元素的国家,其政治和文化现象十分丰富多彩。
从政治上来看,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象征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其政治体系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
而从文化上来看,日本的动漫、游戏、电影等文化形式已经深入到全球各地,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来探讨日本的政治与文化现象。
一、政治现象1. 君主立宪制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象征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的最高元首为天皇,但实际上天皇没有政治权力,是一位象征性的人物。
政治实权则被内阁、议会等机构所掌握。
这种政治体系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也是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的不同之处。
2. 党派政治日本的政治是以党派为基础的,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纲领和政治主张。
在日本,自民党和民主党是两大主要政党,但还有许多小政党。
在议会中,各个政党之间的协商、争论等情况非常复杂。
3. 和平主义作为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对于和平的追求始终是非常强烈的。
日本宪法规定了不进行战争的原则,并将自卫队定位为仅能进行自卫性质的军队。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人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但在大部分民众的反对声中还未得到通过。
4. 社会保障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发达,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养老保险是最受关注的,因为日本的老龄化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政府正在加强对养老保险的管理,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文化现象1. 动漫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流行,包括日本的动画片、漫画、游戏等。
在这些动漫作品中,往往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精美的画面和独特的文化元素。
许多动漫作品也成为了全球流行的文化产品。
2. 游戏文化日本的游戏产业非常发达,包括家用游戏机、移动游戏、电脑游戏等。
许多知名游戏品牌如任天堂、索尼等也是源自日本。
日本的游戏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玩法、精美的画面以及紧张刺激的情节。
3. 电影文化日本的电影产业也非常活跃,获得了国际上的许多奖项。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在古代日本,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古代日本的发展和演变。
一、政治体制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君主制为基础,其中天皇扮演着中心角色。
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被认为是日本国家和民众的象征。
然而,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天皇的权力相对较弱,由政府中的重臣和贵族阶级掌握。
1. 贵族阶级贵族阶级包括氏族(源氏、平氏等)和官僚集团。
他们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主要来源,在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贵族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联姻关系,常常导致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2. 政府体制古代日本的政府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设有各种部门处理政务。
例如,枢密院负责决策和行政事务,各个官职分工明确。
此外,各地设有府、县、郡等地方政府机构,为地方行政和税收提供支持。
3. 地方豪族在政治体制中,地方豪族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地方社会的权力代表,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收集税收。
地方豪族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常常导致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二、文化传承古代日本的文化传承在政治体制的框架下发展,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洋溢着浓厚的日本特色。
1. 皇室文化作为政治体制的核心,天皇和皇室成员的宫廷生活和仪式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皇室文化充满着庄严与仪式感,强调礼教和忠诚。
2. 佛教文化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深深扎根,成为日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精神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3. 文艺复兴在政治稳定时期,日本的文艺复兴达到巅峰。
诗歌、绘画、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呈现出独特的日本特色。
例如,和歌和能剧就是当时繁荣的艺术形式。
4. 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忠诚、勇气和荣誉。
武士道的精神影响了日本的战争观念和道德准则,成为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总结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日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
日本特色政治体制分析
日本特色政治体制分析日本的政治体制常常被人们所关注。
因为日本在政治上的一些特色,让它成为了一个集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独特国家。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日本的政治体制,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领导体制日本的政治领导体制呈现出了独特的民主特色。
其以天皇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实行的是符号君主制,相当于宪政国家中的国家元首。
天皇虽然没有实权,但由于日本一直保持着对天皇的敬畏和传统的仪式化崇拜,天皇在国内政治舞台上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日本的政府实际上由一个内阁系统组成,内阁总理大臣是实权最大的重要政治领袖。
内阁总理由国会选出,他是日本国内最高领导者,代表日本政府在国际社会中发声。
日本内阁采取“内阁制”模式,这种形式强调内阁成员具有共同责任和义务。
所以在内阁中,任何一个人的离职都会对内阁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除了内阁总理,日本的政治制度还有“代议制”。
在代议制中,每个议员代表着不同地区或者某个政治团体的利益,通过选举来进入国会议员。
国会议员可以提出行政、立法和预算建议,或者支持反对政府提议。
一般来说,代议制系统更具有平民色彩,能够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意志。
二、政党竞争日本的政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日本的议会制度和代议制政治允许多个政党在民主选举中互相竞争。
与其他许多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的政党选举通常同时进行。
这使得选举日被称为“选举祭日”,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由于日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政党之间的联盟相对灵活。
这种政治组织结构的影响深远。
一方面,它促进了政党领导人的互动;另一方面,它使党派委员会和党内集团成为重要的力量,或者最终决定谁将在选举中获胜。
日本政党中还有几个比较突出的政治党派。
其中自民党是日本最大的政党,几乎无间断地控制了日本最高领导层20多年,是相对稳定的规定型政党。
在最近的政治变革中,自民党的政治地位一度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随后不断挑战的自由民主党再一次成为了执政党。
三、公民社会机构日本的公民社会机构也是其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政治体制以及五五体制
日本的政治体制以及五五体制一、日本的民主改革1、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起因(1)国际原因(国际力量):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
1947年6月19日,由参加对日作战的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荷兰、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11个国家组成的盟国远东委员会通过了《对投降后日本之基本政策的决议》。
决议规定:为了“建立国际安全与安定”,“保证日本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必须“消灭军国主义势力”,“并在其政治、经济与文化各领域内建立民主原则”,“使日本军国主义不能复活。
”日本投降后,接受了《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协议关于改革日本的规定。
相关阅读:此文件乃对投降后日本之一般政策之声明。
但并未涉及一切关于占领日本所需之政策决定, 凡本文件未包括或未充分述及之事项, 将另行分别处理之。
序言1945年9月2日,日本对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现在此等国家之部队, 正在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之下,对日本加以军事占领。
......各代表深知此项安全与安定,端赖下列各项: 第一、完全摧毁日本之军事机构。
因此机构为其数十年来实行侵略之主要手段; 第二、设置政治经济诸条件, 使日本之军国主义不能复活;第三、使日本人彻底了解其战争意志, 征服计划,以及达成此种计划之方法, 以使彼等濒于毁灭。
各代表团因此决议:日本在决意放弃一切军国主义, 愿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平相处,并在其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各领域内建立民主原则之前,不准其管理其自身之命运。
......各代表对日本采取下列基本目标与政策:第一部分最终目标一. 对投降后日本之政策应依据下列最终目标:(甲) 保证日本不再成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之威胁。
(乙) 尽速树立一民主和平之政府, 一履行其国际责任, 尊重他国权利并支持联合国之目标。
此项政府应根据日本人民自由表达之意志而建立之。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脉路探析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脉路探析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近代日本的对外扩张思想脉路进行探析。
一、历史因素
但在19世纪,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日本开放,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特权和利益。
这使得日本国内出现了对外膨胀的情绪,认为通过扩张领土和影响力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
略是必要的。
二、文化因素
日本长期存在着封建等级制度和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这反映在日本国民的价值观和
行为中。
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国内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以儒学为基础的“义利双赢”、“扩张主义”等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传统文化中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弱化个人自由和人权等倾向,这也为日
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经济因素
19世纪末,日本走向现代化,工业发展速度迅速。
与此同时,国内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寻求外部市场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因此,日本需要通过扩张领土和影响力
来获取资源和市场。
此外,在西方列强已经完成对亚洲殖民的抢夺之后,日本仍然拥有完整的独立领土,
因此通过扩张来实现经济利益和保卫独立也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
四、政治因素
19世纪末,日本政府开始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国民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趋势对外也表现为强势的扩张政策。
在军国主义政府掌权后,日本采用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政策,如发起侵华战争、侵占
东南亚地区等。
这是军国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当时许多日本人所持有的民族主义情绪所推
动的结果。
关于日本政治的一点思考
关于日本政治的一点思考【摘要】如何理解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日本政治是最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然而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差距使不少中国人在“面对和思考”日本时,往往冲动超越理智,情绪甚于平静。
本文尝试从等级制度,明治遗策,靖国神社等问题的某些方面解读日本政治,这对客观理解中日关系是有裨益的。
【论文关键词】等级制度明治遗策靖国神社新思维等级制度日本人对人际关系以及国家间关系所抱的整个观念都是建立在对等级制度的信赖之上的。
“尊王攘夷”即“还政天皇,驱除夷狄”的战斗口号把日本引入了近代世界,为“明治维新”来开了序幕。
然而在明治政府掌权的政治家却极力反对任何在日本废除等级制度的想法,这场改革应运而生的是天皇重新被置于等级制度的风口浪尖,但这并非意味着改革的软弱与妥协。
恰恰相反,明治政治家们的改革目标是被再三权衡,趋利避害之后才最终登上历史舞台的。
19世纪80年代,日本掀起了学习学习西欧政治体制的热潮,伊藤博文派代表团携酝酿已久的英文宪法远赴西欧听取大家之言。
其中,英国的斯宾塞就日本面临的诸多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并以书面形式转交给了伊藤。
关于等级制度的问题,斯宾塞写道,在日本传统社会结构当中有对民族幸福无比有力的基础,因此务必加以保存和培育。
他特别强调对“长上”(长辈,上级)服从与忠诚,并认为这种绝对服从和上行下达的统治方式能带领日本民族踏实地向前迈进而且可以规避那些在个人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的国家里不可避免的困难与灾难。
对于这样的确认,明治政治家欣然接受,等级制度在日本的延续业已成为定局。
在这里我要直接深入探究的并不是日本政治家如此信赖等级制度背后的原因或者说日本社会当中留存已久的等级制度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独特性而是要了解日本的等级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后对日本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什么。
简而言之,等级制度的确立使日本人对自己定位失真以及由于扩张失败造成的感情透支给日本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遭遇惨痛失败埋下了伏笔。
浅析日本儒学的政治伦理思想
浅析日本儒学的政治伦理思想摘要:日本儒学进一步抑制了中国儒学中本来就不甚发达的抽象的理性思维,吸取并拓展了社会实用功能。
因此,比之中国儒学,日本儒学具有非理性且重实用的特点,其哲理思辨色彩十分淡薄,而政治伦理色彩却更加浓重,与国家政治的结合也尤为紧密。
这就为日本历史上国家政权的操控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儒学中的尊卑秩序来控制民意、推行国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日本儒学伦理文化儒家思想进入日本社会后,首先参与了日本的政治,成为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体制建设中的活跃因子。
公元604年,圣德太子(574—622)制定了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十七条宪法》,列出朝廷大臣应遵守的规则共计2l项,其中有19项都源自中国的儒家典籍。
日本早期儒学的影响集中于立国治民的政治理论层面,主要为统治阶级的皇室成员和贵族知识分子所接纳和提倡。
可以说,日本儒学自始至终都承担着发挥政治功能的作用。
而神道思想的现实功能性,又进一步使得与之结合的日本儒学与国家的现实利益之间,保持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最终沦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理论基础。
日本儒学的政治伦理性质在武士阶层统治的时代得到了极大发展。
镶仓幕府的成立,标志着武士作为重要的社会阶级的崛起和自立。
此后一直到江户时代的漫长历史阶段,国家的政权和意识形态的统治权都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武家统治者在想方设法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过程中,从中国儒家的朱子学说那里挖掘出了符合武士本位的理论一严格的阶位等级制度。
中国儒学所强调的长幼尊卑的秩序,恰好符合了武家政权的利益,所以被日本儒学全面接受并严格落实为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最充分地发挥着实用功能。
德川幕府时代,朱予学说己被尊为“国家学术”、“官方哲学”,因为德川幕府本来就是在将军武士的征伐之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它必然要借助阶位等级制度来维护下不犯上的统治秩序。
提倡君臣各尽其责、各守其职。
毕生服务于幕府统治的林罗山则模仿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编撰了《本朝编年》,宣扬“上下定分而君有君道,父有父道。
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是一个充满了独特魅力的话题。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系主要由朝廷与武士阶级组成,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古代日本,朝廷是政治的核心。
朝廷的权力集中在天皇手中,天皇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然而,天皇实际上并不直接参与政治,而是由一系列的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些官僚机构包括左右大臣、参议、御史等,他们负责制定政策、管理财政、处理司法事务等。
朝廷的政治体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重视礼仪、仁爱和忠诚,这为日本古代政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与朝廷相对应的是武士阶级。
武士阶级是日本社会的军事统治者,他们以武力为基础,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武士阶级以家族为单位,家族的长者被尊为家族的领导者,他们负责保卫领地、管理土地等。
武士阶级的地位是通过世袭来继承的,他们之间的地位差距很大,上层武士享有丰厚的土地和财富,而下层武士则生活在贫困中。
武士阶级的核心是武士道,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敢和荣誉,这些价值观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廷和武士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朝廷依靠武士阶级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武士阶级则依赖朝廷来给予他们合法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日本古代政治中起到了平衡的作用,避免了过度集权或者武装叛乱的发生。
然而,日本古代政治与社会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朝廷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和失效。
其次,武士阶级的统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上层武士享有特权,而下层武士和平民则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社会不平等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总的来说,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朝廷和武士阶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然而,这个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对于现代的日本社会来说,了解古代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日本的政治与社会。
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表现、根源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浅谈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是国际上一直十分关注和议论的问题,它是由长期以来存在在日本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思想以及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极端的右倾化思想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会谈论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现象的根源、表现以及其对中日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一、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根源(1)思想根源首先从日本国内形势来看,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了培育日本民族性格的土壤:“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
”[1]这种奇特的民族性格使得日本人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狭隘的排外心理,一方面,国家主义观念和对政府理念的强烈认同使日本人持守着对国家、民族的“报恩”意识和现身精神,另一方面,近代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国家经济、军事实力使日本公众对政府机构的诚实和美德抱有信心,面对政府日益右倾的言行,日本国民用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没有抨击和职责,更遑论抗议。
”(2)历史根源日本战败投降以后,盟国对日本实施“单独占领”和“间接统治”,这种占领方式本身存在着重大缺陷。
“单独占领”容易使日本人产生一种错觉,即美军就是盟军,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日本人对侵略行为的全面反省。
同“直接统治”相比,“间接统治”在心理上对日本民众的压力要小得多,精神压力小,自然对日本民族反思侵略行为、增强加害者意识不利,这也是日本人至今缺乏战争加害者意识的重要原因。
1951年9月8日签定《旧金山和约》没有解决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直到占领日本结束,作为战胜国的亚洲各国,与战败国日本的关系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由于盟军占领方式的缺陷和改革的不彻底,日本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其右倾的政治传统也被保护下来。
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表现就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来看,日本政治右倾化可以从以下表现中看出:首先,当前日本政坛业已形成以首相安倍晋三为代表的一大批右翼政治家集团,就之前参拜靖国神社一事而言,多位内阁官员及重要政治人物迫不及待地表明了前往参拜的“强烈意志”,这样则变相的激进了日本政治问题的演变。
探日本文明和侵略思想根源
探日本文明和侵略思想根源:大陆强则“忍”弱则“刀”值此甲午战争120周年忌,中国和日本的固有矛盾再次凸显。
这种矛盾是超越战争创伤之外的,是地缘特征的冲突,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较量,本文试图客观地对千百年来日本的民族特性和侵略思想的特点和渊源进行总结,并与同时代的中华文明进行对照,为这一对矛盾庖丁解牛。
第一、日本文明的精髓是注重精神力量和进攻思想,产生环境与中华文明有根本不同。
日本文明从一开始就和中华大陆的文明不同。
中华文明的产生土壤是大河农耕文明。
在西有大漠、东有大海的保护中,物产丰富,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自我认知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
其它都是蛮夷边帮,唯此是天朝上国。
求和,求稳,无需开疆扩土,大一统就是万世基业,守成特点明显。
日本文明的产生土壤却是富于冒险的海洋文明。
资源匮乏的岛国,无战略纵深,发展空间受限,东有大洋,只有西边才有发展的空间,但西边又有强大的大陆文明的客观存在。
无论大陆文明是否主动威胁,都成为岛国发展的障碍。
使岛国时刻充满危机感和进取心。
而在物质资源匮乏的背景下,神道教的传统使日本文明对精神力量有一种原始崇拜,物质匮乏精神补。
注重精神的力量,为了生存而进攻和侵略的特性,从日本民族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定的了。
第二、日本文明的特点是学习性强但没有原创性,产生机理与中华文明根本不同。
中华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与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一样是独立产生的,具有原创性。
自我发展,自成系统,自我更新。
但历史的和传统的惯性较大,崛起和衰落的周期都较长。
日本文明比起隔海相邻的中华文明,它要晚的多。
公元57年,倭奴国使者拜见汉光武帝刘秀,受“汉委奴国王”金印。
当时日本有成百个小国,倭奴国只是其中之一。
从此,日本开始向中华强盛文明学习,一直持续了上千年。
19世纪被美国叩关以后,通过明治维新,又全面向西方学习。
相比于中华文明,日本船小好调头。
一个历史时期中的全面落后,是日本国民特性具有强烈耻感文化的根源之一。
也正是因为全面落后,没有包袱,非常容易学习外来的一切,也敢于全面学习外来的一切。
日本大正时代政治思想述论
t nzdteJp eesceya p ae . i , t eo s u t no ee p s no eJ p eei eil m, efs i whc d o i i a a s o it p e d T r wi t b t c o fh x a i fh a a s o e h n r h d hh r i t n o t n mp rai t acs s h m iha v-
A s at h a yut e (9 2 12 ) a ei — o n ig m s A rta tecr ci f ep tm o e a d l M i bt c: e i o m s 1 1- 9 6 w sh m dmimn e. t s s o et no so s fh t mid e i r T Ts i t s i t i f , h r o d i t le e j
ZHAO -y De u
( akiU i r Tajn30 7,hn N n a n es v i i 0 0 1 i n C a)
Ke r s T iy ut s p o l- a e m; o il m;a c s y wo d : as o me ; e p e b s d i i s s cai s fs im
a dt p rs o y e oen n, e rd cd raif ec e a aee ot atog tae e a. n e upes nb vrmett y ou e etn uneo t pn s l c u s f rh r hs i h t g h p g l nh J p i l h h t t w i
ct eptm i e ayad nain n p s net n laoe Atog eew ogtfdda a i e ndfc ae dso s t n l vs d xa i e a y _s. l u t s o uhsae w y wn t t io e t d i n r l n i o a e n o x rl r h hh t t h o g oh r w es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获奖科研报告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获奖科研报告摘要:“世袭政治”这种独特的政治现象虽非日本所特有,但日本作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其“世袭政治”现象比西方国家要多得多,这种现象体现了日本政治的特色,并且与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世袭政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违反了民主精神,并且导致政治腐败的弊端尤为明显。
近年来,日本社会对“世袭政治”的反对呼声愈发高涨,本文主要从日本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并简要分析“世袭政治”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世袭政治日本日本政治传统文化民主二战以后,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在接受了美国的民主化改革后,日本实行了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
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民主实践,日本也以成为政治大国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是在日本特有的政治生态环境下,西方的民主制嫁接在日本的土壤里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世袭政治”现象就是民主政治变质的一种表现,现代政治的世袭有违民主的平等原则,在日本这个实行西方民主制的国家,其世袭议员的数量之多、职位之广是其他西方国家所不能比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何谓世袭议员从“1955年体制”建立后的鸠山一郎内阁到2009年鸠山由纪夫内阁的55年间,日本内阁共有26届,包括改组内阁在内共组阁76次。
每五年内阁中世袭议员的平均人数逐渐增加,20世纪50年代后期约为2~3人,80年代一举达到7~8人,进入21世纪进一步升为9人,民主党建政后才降为3人。
若从内阁中世袭成员的比例来看,除去1989年宇野政权的特殊情况外,鸠山一郎内阁的世袭比例约为16.7%,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达到35.2%。
2001年省厅机构改革后,内阁成员减少了2~3名,在世袭议员绝对人数增加的情况下,世袭比率显著提高,小泉内阁时为47.8%,福田内阁时为50%,麻生内阁则进一步飙升为64.7%,2009年鸠山由纪夫内阁才又降到16.7%[1]。
关于世袭议员,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一般意义上指接替三代以内亲属的选区或者借助其影响、力量而当选为国会议员的政治家。
日本政治思想史
日本政治思想史
日本政治思想史以古代的“天皇制”为基础,在不同的时期中发展出多种思想体系,形成
了日本特有的政治文化。
第一,古代日本的政治思想受“天皇制”主导,天皇默认仁政,不再干涉政治事务,实行
臣民礼俗,重视传统价值观,以和谐宗庙共存为准则。
古代日本的专制势力及宗教至上主
义思想也影响了日本政治思想发展。
第二,古代日本的政治思想逐渐演变为汉字主义,汉字主义以学习儒家思想及其智者政治,推崇秘传家传,注重法律不法双重性,强调协调式的政治以及道德治国为其特征。
第三,从17世纪末起,日本政治思想出现了急剧变化,受西方启蒙运动影响,日本政治
思想出现了民主言论,民主理念以及宪法观念被提出,认为全民平等义务,政府对全民负责,斗争着要求民主自由化。
第四,20世纪初,日本政治思想更加强烈地反对西方宪政主义思想,以自立民族主义理想取替,崇尚统治法制,把民族本质和日本的传统文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日本政治思想史是由天皇主导,汉字主义、西方启蒙运动和自立民族主义理想
发展而来,影响着日本人心目中对政治的看法,为形成日本特有的政治体制,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日本政治论文范文(2)
日本政治论文范文(2)日本政治论文篇二日本政治文明的精神分析摘要:政治文明是指历史地形成的政治积淀,它体现为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其核心是作为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生长基因的政治伦理观与政治价值观。
当代日本政治发展陷入窘境,根源在于其近代以来非理性的政治伦理观与价值观的积淀。
关键词:政治文明;政治伦理观;政治价值观;国家主义政治文明是民族化的历史性的政治积淀,它体现为有形的政治制度与无形的政治文化,其核心则是作为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生长基因的政治伦理观与政治价值观。
不同的政治文明会将国家导向不同的发展道路,理性的选择与非理性的选择决定着截然不同的国家命运。
政治信誉是国家的政治生命,不良的国家政治信誉是历史地形成的,也可以历史地改变,前提是必须彻底抛弃畸态的政治伦理观与政治价值观,矫正扭曲的世界观、国家观与民族观,回归理性和正义。
如今的日本正处于其民族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何去何从,根本地取决于其对历史的态度。
诚然,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关键在于日本将怎样成为政治大国和成为怎样的政治大国。
所谓政治大国的基本特征是:基于传统的、现实的国家实力与影响力而获得的高政治认同度、高政治信赖度和强政治号召力与凝聚力。
这种政治认同度、信赖度、号召力与凝聚力不会仅凭经济实力甚至军事实力的强大而自然赢得,它的赢得与否,更根本地决定于国家的品格与国家的道德力。
一、和平宪法的危机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和平化改造与“民主改革”,其成果在法律上的集中体现,就是1947年颁布实施的日本国新宪法。
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诚实希求基于正义与秩序之国际和平,永久放弃由国家权力发动之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手段。
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之交战权。
”[1]40由于该宪法弃武非战的和平色彩,故被称为和平宪法。
在客观上,和平宪法为日本战后重建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日本重塑民族尊严、走出战败阴影并迅速提升国际地位赢得了广阔的外交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苑崇利(外交学院, 北京 100037)摘 要:针对近年来日本的政治现象和社会思潮,本文就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考察。
认为集团主义精神在表现出巨大的集体力量的同时,由于 村 意识的狭隘性和对个性的抹杀,导致日本民族性格带有从众心理的特点和 与强为伍 的倾向。
如此这些对集团主义无原则认同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当代日本人,而且在当今日本的国内国际政治上有所体现。
应该指出集团主义精神是日本政治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
关键词:日本;日本政治文化;集团主义精神中图分类号:D731.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3)02-0044-07在考察日本的政治文化现象时,有这样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即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上。
在诸多学者跨学科深层次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尝试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 村 意识的考察,分析日本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贯通与联系,剖析集团主义精神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试图将其与民族性格和思想根源联系起来加以评价,旨在对当今日本的政治文化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一、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日本的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政治历史、思想观念以及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要素。
总的说来,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年)是集团主义观念产生和形成的重要阶段。
这段历史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和地方处于幕藩体制之下,幕府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极力分化和削弱 藩 的地方势力,以维护德川家族实际上对全国的统治。
在思想上,立朱子学为官学,强调武士对 主君 的忠诚。
在人文方面,由于岛国的地理特征,加之以 村 为单位的生产、生活共同体的不断强化,使全国形成诸多互不往来的割据区域。
下面以 村 意识、 五人组 以及 村八分 等对集团主义形成有代表性的观念为切入点来进行考察。
1. 村 意识的由来集团主义的观念源于 村 意识。
这里所说的 村 ,并不仅仅是指地方和村落等行政区域意义的范围,在日本文化研究的层面上, 村 主要所指的是与个体相对应的小群体或狭隘的岛国心理的概念, 村 意识也就是指集团观。
首先,日本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像中国秦汉那样的大一统天下,从12世纪末期以来,全国长期处在 公武两立 一分为二的总体格局之中。
加之地方 大名 的各自为政以及武士的世袭制度,使得地方统治者局部观念很强,而不是像中国收稿日期:2003-04-20作者简介:苑崇利(1955-),男,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外交学院外语系讲师。
公即指天皇的朝廷,武即指武士将军当政的幕府。
从12世纪末期,日本进入朝廷和幕府政权并存的时期,直到明治维新为止。
德川幕府时期的大名,是指幕府将军的嫡系幕臣,在各地任地方官员,一般拥有一万石以上的收成。
那样的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的全国一体化的官僚体制。
德川幕府成立以后,幕府将军作为天皇授命的征夷大将军,将全国的土地除0.3%作为皇室留用、10.3%设为佛寺、神社属地外,将其余土地分给下级武士及各 藩 ,形成分封割据的社会格局。
虽然名义上是幕藩体制,幕府却非常担心 藩 的强大和各 藩 的联合,在 武家诸法度(1615年) 第五条中有这样的规定: 自今以后,国人之外,不可交置他国事。
凡因国其风是异,或以自国之密事告他国,或以他国之密事告自国,佞媚之萌也。
第七条又说: 于邻国有新结徒党,即应报告事 不守旧制,何企新仪乎 。
[1](P488)为防止再次出现日本历史上战国时期(1489-1590年)地方武装势力争夺天下的混战局面,幕府把各 藩 相称为国,加以隔断。
为此,到德川幕府中期,日本曾经最多被分成270多个藩,各 藩 之间互不往来。
这是 村 意识产生的历史要素。
其次,德川时代的思想统治依赖于儒学体系,特别是利用 朱子学 的 忠 和 名分论 ,向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灌输下级武士对上级的绝对服从的等级观念,在个人与集团的关系上主张 集团我 精神,特别是为了报答 主君 的恩赏,向主子尽 忠诚 的武士道精神。
这是在价值观和天命论方面的思想灌输,以至于形成个人与集团之间的关系定位、各等级之间的 大义名分 ,成为 村 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
同时, 村 意识的产生又强化了对集团主义无原则认同、对门阀的盲目崇拜以及屈服于强者的民族倾向。
再次,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来讲, 村 意识的产生是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影响,是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作为民族文化对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日本是个列岛国家,本州岛为最大的岛屿,主要人口都集中在这里,本州的地理特征是沿列岛纵向走势的中央山脉将本州岛一分为二,日本海一侧被称为 里日本 ,太平洋一侧被称为 表日本 ,本周岛的南部平原又分为关东地带和关西地带。
有史以来日本人大多分别居住在被山谷隔断的各个村落里,他们的 群 的概念就是日常所能见到的乡里乡亲,岛国的地理特征以及以村为单位的水稻的群体耕作特点,决定了日本人在生活以及水利灌溉等生产活动中,保持绝对的合作,他们对 和 的观念给以认同,认为这是在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之间需要的一种保障,并且在这样的意识形成过程中同时产生了否认 异质 的观念。
在岛国以及 村 为单位的自然人文环境下所形成的民族性格,使日本始终处于小范围的划分,小规模的一统之中。
这致使日本人喜欢在小的圈子里活动。
比如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要求学生必须按居住区划分,由高年级学生带领的小组为单位几个人一起去上学;又比如一天的工作结束,他们大多数都喜欢分成三三五五的小人群去喝酒聊天。
这种传统的小群体意识可以说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
村(mura) 和 群(mure) 在日语里是同一语源, 村 指的就是 群 的概念。
村 意识实质上是人群的集合,也就是指日本人的集团观。
在现代的意义来讲, 村 可以是组织、政党、团体、公司、部门以及一个地方或者大到指一个国家。
当然也包括指某个自然村落,因为 村 的最原始含义就是从自然村落引申而来的。
现在日本的行政区域分为47个都道府县(1都1道2府43县),各都道府县下边又分成市町村等相对独立的自治单位,各自分别采取地方自治的形式。
各自治体经济原则上独立,可是各自治体财政大部分是靠中央政府的拨款。
有的日本学者把这种体制称为 新的藩阀割据 。
针对这层意义来讲本文提到的 村 和行政区域末端单位的 村 是有区别的。
2. 五人组 和 村八分 的影响德川时代,幕府和各藩普遍实行一种叫做 五人组 的联保制,这是为便于在治安和税收上的相互监督而规定出来的每5户为一个单位的连带组织。
用一家出事其他4家共同负责的互相约束制藩 是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地方行政划分,相当于现在的都道府县。
和 的意识源于儒学,日本早在604年,圣德太子在 宪法十七条 第一条开宗 以和为贵 中就有所提起,以后,将日本的国名YAMATO用汉字 大和 来标记。
度,来达到加强对百姓统治的目的。
这样的制度将人们紧紧拴在集体之内,使之产生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共同行动的传统。
时至今日,日本社会也是处处体现出集团主义的社会结构 。
[2](P484)现在日本的保证人制度就是一例,不论外国人进入日本也好,日本的学生离开家乡在异地上学也好,都需要有保证人担保。
这样的连带保证制度的发达,可以说完全是 五人组 联保制在现代的延续。
在德川时代,还有一种叫做 村八分 的制裁手段。
这种手段是村落内部对违反村规的人家采用孤立、隔绝的方法而实施的一种惩罚手段。
后来演变为不仅是对违反村规的人家,而且成为对 少数 和 弱势 进行歧视和欺压的一种方式,群体一致地把与众不同者赶入绝境,使其失去做人的尊严。
这种所谓与众不同,不论你是否持有真理还是正确与否,只要你不是大多数,就难逃制裁。
这种多数为荣,少数为耻;以群体为强,以个体为弱;与强为伍,与弱疏远的个体与群体的观念,可以说至今还变相地存在。
中根千枝对这种做法认为:在日本历史上 最严酷的制裁莫过于使其 离群 。
它在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突出体现了 趋同 和 从众 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活动是 村 意识产生的根源之一,它最后导致集团主义的出现。
我们不难从电视或电影里看到日本的公司工作人员制服着装之一致,以至于使欧美人说,日本的公司职员千人一面,简直就像加工出来的机器人一样难以令人区分。
相反,如果不这样千人一面的话,情景会怎样呢?记得日本有一部电视剧,描写一位女高中生随驻外的父母从国外回到日本后在当地的一所高中就读所经历的故事。
她的学业很好,文体爱好哪方面都领先,只是因为她说得一口地道的英语,其程度与英语国家的人没有两样,她的 半路入 村 和与众不同的流利英语成了祸根。
她被周围的人孤立、嘲讽和冷落,身边没有朋友。
她万没想到回到久别的祖国,简直就像到了地狱。
因为她并不明白受欺凌的原因就是她与众人不同,所以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其实,不仅是文学描写,有关这样的 欺凌问题 方面的真实报道在日本是屡见不鲜的,不知有多少青少年,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小学生,因为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精神压力和人格侮辱,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欺凌问题 已经成了日本的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
仅仅是因为某些方面的差异和特殊,就会招致周围人的歧视和欺凌,这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个性化相之甚远。
不仅如此,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对差异的态度,不论好与坏,无标准、无差别地对待异己的做法,是否可以说这就是翻版的 村八分 的制裁呢?诸如由 村 意识所形成的从众心理;由 五人组 制度所产生的人与人的连带责任关系; 村八分 对与众不同者的制裁,以至于导致现代日本社会存在的 欺凌问题 等等,可以说陈旧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并影响着当代日本人。
这些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不仅规定着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同时对日本人个性的抑制以及对集团主义精神的无原则的认同仍然起着强压作用,当然包括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集团主义精神的实质有不少学者认为日本是以群体为本的社会,与同样是亚洲或者说东亚的其他国家的观念相比,日本人更加强调的是集团的重要性。
可以说集团主义是在个体对集体的绝对服从、个性做出牺牲的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集团主义精神代表了日本人对待集团的价值取向。
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赖肖尔曾讲到: 一般地说,日本人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最大差别莫过于日本人那种以牺牲个人为代价强调集体的倾向 。
[3](P107)在重视集团价值的同时,日本人尽一切努力将自己包裹在集团之内,在做自我介绍时往往先通过集团来体现自我。
比如说: 某某公司的山田 ,而不是说: 我叫山田 等,日本的公司利用集体智慧搞发明和专利,以至于在成果簿上却很难找到个人的名字,他们视 我 字似乎为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