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教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合集下载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考古资料,形成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中华文明起源或早期国家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五千年》、《大国崛起》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600字。观后感需体现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感悟。
1.学生对史前文化的认知程度:学生已了解一些史前文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其地域特色、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有待加强;
2.学生对早期国家的认识:学生对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认识需要深化;
3.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但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的时空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史前文化的比较,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把握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考古等资料,探讨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问题探究:针对中华早期国家的形成、制度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特色。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影响早期国家的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一、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

二、教材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

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新课教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分析这些历史时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强调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夏、商、西周三个时期在政治制度上有何特点?
b.这些制度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有哪些影响?
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解读,撰写一篇分析性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c.设计一份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知识问答卷,要求包含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3.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分析这些制度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史实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上学期,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中华历史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具体史实、历史制度的认识尚显模糊。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深入的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
3.布置开放性作业,如让学生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认识,并撰写采访报告,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观点表达,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如在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论证,共同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报告。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如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如在讲解秦朝的统一时,先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六国?”让学生思考秦朝统一的原因,然后再提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了解统一的过程,最后提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何在?”让学生深入剖析统一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等历史事实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情境创设、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更迭时,我提出问题:“夏商西周三个时期,哪个时期的国家治理最为稳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三个时期的国家治理特点,从而得出结论。
在课程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讲授新知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培养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主要难点是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脉络,如何分析早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如何评价早期国家的文化成就和对外交流。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一般对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知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记忆负担重、思维方式单一、判断能力欠缺等。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历史视角和历史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可以通过本课学习,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增进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青铜器、甲骨文等方面。

2.理解并掌握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3.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4.通过学习本课,增强对中华文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对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热爱和珍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包括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等方面,以及它们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3.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发展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以及它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第0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0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道开放性的论述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认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关键点。同时,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建议。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注考古新发现,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知识的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整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时间线,标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授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
接着,我会深入讲解夏商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我会强调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诞生,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些讲解,学生将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三出几个关键问题,如:“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这些早期国家的文化成就对后世有何影响?”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接着,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们认为炎帝和黄帝真的存在吗?他们的故事对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意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主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按照时间顺序,从炎帝、黄帝开始,详细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首先,我会讲述尧舜禹的禅让制度,解释其在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分析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掌握炎帝、黄帝传说,尧舜禹的禅让制度,以及夏商周的历史更迭。
2.掌握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早期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化成果,理解它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
3.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掌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请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协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周政治制度等内容。
(3)案例分析:选取甲骨文、青铜器等实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3.教学评价:
(1)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提高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评价,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起源与发展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千头万绪,而且教材在叙述中逻辑不甚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中华文明”为主题,通过对其起源和发展的梳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脉络和地理位置。

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如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良渚文化遗址、甲骨文等,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引导: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世界古代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世界古代史,那么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
4.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凝聚力。
6.评价方式,多元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之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3.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如夏、商、西周等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与文化。
2.夏商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3.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维度理解,包括地理、气候、人文等多方面因素。
2.夏商周三个早期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课堂练习环节。这些练习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脉络。练习题会涉及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重要遗址、历史人物、政治制度等。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我也将进行巡回指导,为学生解答疑问。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及其代表文化。
2.熟悉夏商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预习教材,自主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完基础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中华文明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夏商周三个早期国家的社会制度比较”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2)夏商周三个早期国家:分析夏商周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强调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事件还原成情景剧,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激发学生思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结合了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其次,通过引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此外,我还采用了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能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认识早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掌握历史研究的的基本方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手段,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2.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调整。
3.强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时空坐标: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的同学说人由“猿进化而来”;有的同学说“女娲造人”。

科学研究解释困惑我们良久的疑问,神话传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

我们学习历史,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意识。

那么,华夏大地的远古时期是什么样的,中华文明又是如何起源的呢,接下来,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

新课讲授:师:“原始社会”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国历史发展的早期时代,那么具体是什么时候呢?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年~距今约1万年)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顾名思义,是指以石制工具获取和生产食物的时代。

但石器时代只是个时间区段概念,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活动。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阅读并讨论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师生互动:教师查看并点评知识点归纳: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代表:元谋人和北京人生产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1)概况代表:仰韶文化、大沽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生产生活: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2)代表【课堂练习】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

周王赐予圭瓒是()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2、《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据下表可知当时()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绘制本课思维导图,并完成课后练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了解?”;
2.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张神秘的古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相关图片、地图、文物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
3.创设讨论话题,如“如果你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领导者,你会如何治理国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4.组织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如“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是什么?”、“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有哪些?”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你认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建立背景、主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以及灭亡原因;
3.组织课堂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表达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纪录片、采访历史专家等,获取更多一手资料;
5.总结性评价,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详细讲解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以及灭亡原因:如“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由大禹建立。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世袭制。夏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文化方面则有灿烂的夏代文字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以及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重点知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掌握黄河、长江流域原始社会的主要文化成就,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以及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基本情况。
2.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中华文明早期国家的特点。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4.能够通过地图、文物、古籍等史料,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史料阅读和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总结归纳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和更替,掌握古人类古文化遗存的分布,古代中国从部落到国家的知识和商西周的相关史实。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始终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过程。

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史料,帮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向学生展示新时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原始人类分布、夏商周的地图,以及周朝形势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早期国家的历程。

3.史料实证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石器时代的人类演变过程及文化遗存和夏商周时期的相关知识,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了解古人类和古文化的分布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学会解释其中的原因和西周典章制度的区别联系。

5.家国情怀通过向学生传授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和更替,古人类古文化遗存的分布,古代中国从部落到国家的知识和商西周的相关史实,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的特点,夏商周的制度,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生产力、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早期国家的特征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总体:悠久性,本土性,兼容性,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记忆)①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广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③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化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研讨法板书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其命维新——中外的交流与新生二、辉光日新——东西方的转型与进步三、万象更新——中华文化的智慧与方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以文化与文明的名词辨析开始今天的新课·文化(Culturecultivate)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包括金石并用时代的原始部落人类遗迹。

·文明(Civilizationcivil)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高级阶段,相对于“蛮荒”“蒙昧”,主要标志是国家的诞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带着疑问,我们来看看“文化”与“文明”分别什么意思。

思考问题并回答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约2070年)(一)旧石器时代1、我们先看一下这副地图,书上第二页的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人类遗址发布有何特点?(空间上,北到辽河流域、南至珠江三家洲、东到大海、回忆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解读材料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知识,认识旧石器时代的西到青海的广大区域。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有数百处之多,分布广泛,集中在大河流域)2、结合所学知识我们来归纳一下旧石器时代的特点: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生活、能控制使用火。

从使用的工具来看,此时的生产力水平低,因此需要集体生活,共同劳动才能维持生活,所得也是共同分配,我们把这种生产方式称为公有制(二)新石器时代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来认识一下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遗存,同学们看一下书上那个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我们一起来走进新石器时代,看看各文化遗存的生活特点。

在新时期时代的遗存中,我们发现了磨制的石器、种子、家畜,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脱离茹毛饮血的动物状态,由狩猎和采集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生活,人类摆脱野蛮走向了文明,并形成了多个文化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授课对象高一学生课时一课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材分析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时期,讲述了从原始人群➡氏族➡部落➡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分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子目,时间跨度大,内容较为复杂。

因此,根据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本教学设计以“文明”这一概念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引领,通过历史传说与史料结合充分论证,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培育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等素养。

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授课对象为广东某普通高中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一上学期第1课至第5课中就已经学习了有关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部分知识,对中国早期人类,原始农业,炎黄部落,夏商周的更迭以及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要求对知识的掌握;高中要求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历史思维。

刚上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较弱。

心理特征:刚上高中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高中历史,对第一课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一时难以从初中学习模式转换到高中学习模式。

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教材,提取地图和文字信息,以表格或思维导图,归纳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相关信息。

2.经过研读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的相关史料,能够总结出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

3.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析,结合历史传说与考古资料,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

4.通过对内外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学习,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理解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珍惜当下、开创未来的使命感。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历史知识体系,特别是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发展脉络,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特点。
教学语言:“中华文明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成就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
教学语言:“现在请大家完成这些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2.练习题类型: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语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3.拓展作业:
a.阅读一本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书籍,如《中国古代史》、《中国文明史》等,撰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教学重难点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考古发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原因,理解其历史意义,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中华文明为何起源于黄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形成有哪些关键因素?”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国家认同感。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引导学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考古发现等。
2.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掌握,特别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记忆。
3.教师提出希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拓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在探讨历史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
此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分层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学习中都能获得提升。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掌握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教师总结后继续讲解新课。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①数量与分布:中国已发现的文化遗存有1万处,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②代表文化: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及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还有距今约5000年,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的红山文化及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
(2)五帝时代:
①华夏始祖: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②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成为“禅让”。
③万邦时代:即龙山文化时代,当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社会特征: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时组建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是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师】PPT展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部分内容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结。
【师】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都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那么这一称呼与什么人有关?大家知道么?
通过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历史的传承与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和社会特征
教学难点:1.王位世袭制;
2.分封制和宗法制;
3.井田制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PPT展示元谋人门齿化
科目
历史
课题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与
核心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和社会特征。
2.探究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变化。
3.掌握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周朝
(1)政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 称“ 封 建 亲 戚, 以 蕃 屏 周 ”。
(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3)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师】结合PPT具体讲解一下分封制和宗法制。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作业布置
把同步练习做完,并记忆书中勾画的知识点
板 书 设 计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
炎黄部落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从部落到国家
与早期国家 夏朝的建立
商朝的政治与文化
商和西周
西周的政治
商与西周的经济
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旧石器时代: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学生根据所学回答:
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
学生回答:
炎帝和黄帝
学生回答:
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一起打败了蚩尤。黄帝还发明了轩辕剑。
3、商周时期经济的发展
(1)特征: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表现
①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
②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各类繁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巢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学生思考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政治制度: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官职。
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这就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两个概念希望大家分清楚,不要混淆;然后学习了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这一部分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的内容要求大家重点掌握,这也是今天学习的难点,希望大家认真理解并掌握。有不懂的课下咨询老师。
(3)代表文化: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4)社会特征:①原始人群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人们过着群居生活。
②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师】那么同学们看这个图片(PPT),思考: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师】196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是当时我国境内 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那么,元谋人处于什么时代?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中国早期国家是怎样的形成与发展的?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
2.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对,结合PPT进行内容总结。
(三)商和西周
【师】 布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1.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最终定于殷。
2、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3、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师】结合PPT进行新课讲授。
【师】对,相信大家都听过炎黄战蚩尤的故事吧。谁能给老师大致说一下经过。
【师】对,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我们知道,这个其实算是传说,并不是史实。那么炎黄部落是怎么发展的?当时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二)从部落到国家
【师】布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师】结合PPT进行新课讲授。
1、三皇五帝
(1)三皇传说: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1,、商朝
(1)政治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②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文化
①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②青铜器:殷墟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师】设置问题安排同学自主预习。
1、石器时代分为那两个阶段?
2、代表性的文化有哪些?
【师】大家回答的不错。接下来大家跟着老师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播放幻灯片)
1、旧石器时代
(1)概念: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具有代表性的有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师】展示五帝关系,给学生一个清晰地脉络展示。
2、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传贤”变成了“传子”,“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
【师】那么通过有刚才的预习,老师找一个同学回答一下,夏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遗存分别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