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中班幼儿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

浅谈中班幼儿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

浅谈中班幼儿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

而幼儿时期正是孩子形成人格、性格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班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浅谈中班幼儿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理论依据1.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合作分享合作与分享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家庭到社会,都需要合作与分享。

而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也需要与老师、小伙伴进行合作与分享,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友谊和快乐,还可以培养其学会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重要品质。

2. 与人交往的必备品质合作与分享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质。

良好的合作与分享意识与行为可以使孩子学会倾听、尊重、信任他人,培养其沟通交流技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3.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当今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合作与分享能力,这对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及获得成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合作与分享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中班幼儿正处在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培养其合作与分享意识和行为,将有助于其未来的发展。

1. 模仿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合作与分享。

比如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做游戏、做手工、让幼儿亲身感受到合作与分享的乐趣。

老师也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分享与配合。

2. 观察倾听通过观察倾听,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孩子们在合作分享方面的行为,了解他们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老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和想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促进他们在合作分享方面的成长。

3. 分类引导老师可以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分类引导,让幼儿明白哪些是合作与分享的行为,哪些是不合作与不分享的行为,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分组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分享成果,从而让他们理解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强调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及分享精神。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和学习到分享的快乐和重要性。

我在班级中设置了一个分享区域,主要是让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玩具、图书、手工作品等分享给别的小朋友。

在这个区域,我注重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激发幼儿的分享兴趣在区域布置中,我将分享区域放在了最显眼、最受欢迎的玩具角,这样方便孩子们来回拿玩具,并且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布置时,我还会特别强调分享的概念,并借助故事、歌谣等形式,向幼儿灌输分享的概念和意义,让孩子在玩耍中体验分享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二、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学习分享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幼儿是具有主动性的。

当幼儿将自己的玩具、图书、手工作品等放到分享区域时,我会及时鼓励他们,认真观察他们的分享行为,并在孩子犯错时,采用引导而不是批评的方式。

当幼儿分享时,我会抓住机会对他们进行得体的班级表扬,并借机鼓励其他幼儿也来分享自己的玩具、书籍、手工作品等。

这样,在班级中分享的行为能够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值得学习的行为,而不是幼儿之间的竞争和争抢。

三、教育幼儿的交往技巧因为交往技巧也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分享区域的安排中,我会配备若干份提示莫儿们如何礼貌的、充满爱心的与伙伴进行交流。

同时,我也会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在“练中学”中发展出良好的交往习惯。

四、积极与家长相互配合在分享行为的教育中,学生家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资源。

我将分享区域与家长相连,让他们意识到幼儿园有关于分享的理念和活动,鼓励他们在家里也进行一些分享行为的适当安排,如让孩子与兄弟姐妹一起分享想法、玩具、书籍等,这些行为对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和创造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点的实践,我在班级中营造出了一个健康、积极的分享氛围,每个孩子也学会了分享和合作,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人际关系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引言分享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够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培养。

家园合作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1. 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特点中班幼儿正处在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享行为呈现出一些特点。

他们的自我中心较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私的行为,比如不愿意分享玩具、食物等;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他们在分享行为中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更多的是追求自我满足;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尚未成熟,往往缺乏对分享行为的理解和意识。

3.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1)情感沟通家长和老师需要通过情感沟通来引导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传递分享的正能量,比如在家庭聚餐时分享食物、在购物时与他人分享购物心得等,这些都是对孩子的积极引导。

而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沟通来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比如表扬那些乐于分享的同学,给予他们一些奖励与肯定。

(2)游戏引导通过游戏引导的方式来培养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一些分享类的游戏,比如“玩具交换”、“小组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和意义。

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中设置一些分享类的游戏,比如“家庭聚餐游戏”、“家庭小组活动”等,来引导孩子主动学会分享。

(3)角色示范家长和老师要做好自身的示范,成为中班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分享的观念,并且在行为上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而老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自身的示范,比如在班级中积极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激励幼儿模仿学习。

4.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效果评估了解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中班教研活动幼儿行为(3篇)

中班教研活动幼儿行为(3篇)

第1篇一、引言中班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教研活动以中班幼儿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幼儿行为特点,探讨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中班幼儿行为特点分析1. 生理特点中班幼儿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力量、耐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学会自己穿衣、洗手、整理玩具等基本生活技能。

2. 情感特点中班幼儿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他们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体贴他人。

3. 认知特点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开始学会分类、比较、判断等思维活动。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更加丰富,好奇心、求知欲较强。

4. 社交特点中班幼儿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协商等。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学会与不同性格、兴趣的人相处。

三、中班幼儿行为教育策略探讨1. 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1)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2)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3)开展情感教育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情感。

2.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1)鼓励幼儿参与决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2)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如时间管理、物品管理等。

(3)开展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锻炼自主性。

3.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1)开展团队游戏,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

(2)组织社交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人沟通、协商。

(3)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提高社交能力。

4.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1)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开展探究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

(3)鼓励幼儿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5.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1)制定明确的规则,让幼儿了解规则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分享快乐——浅谈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分享快乐——浅谈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分享快乐提高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分享快乐有助于提高中班幼儿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分享快乐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语言、表情、 动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有助于 锻炼他们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分享快乐可以帮助中班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通过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历,幼儿可以与他人建立共 同话题和兴趣点,从而更容易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探讨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中班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积 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意识。
分享快乐作为社会性发展的手段
通过分享快乐,幼儿能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感受,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 展。
分享快乐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分享快乐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纵向研究的缺乏: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未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长期 的跟踪观察。未来研究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深入探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 态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变化。
X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分享快乐可以促进中班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 分享快乐,幼儿可以与他人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 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交 流和合作。
分享快乐增强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分享快乐有助于中班幼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陌生人。当幼儿学会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历时 ,他们可以更容易地与新环境中的人建立起联系和信任,从而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需求,从而提升自我意识水平。
XXX
PART 02
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
REPORTING
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01
02
03
认知能力增强
中班幼儿开始具备初步的 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 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 序。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交流环节的实践研究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交流环节的实践研究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交流环节的实践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扮演他人角色、模仿他人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或替代材料,以及幼儿自身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教师的介入与指导等方面已有很多的实践与研究,并总结出了相关的研究结果,而关于幼儿角色游戏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介绍不多。

但是,笔者认为角色游戏的交流与分享也很重要,对中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

1.分享环节是角色游戏发展的需要。

随着年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发展。

相较于小班幼儿,中班幼儿的游戏主题有了扩展,反映日常生活的内容较为宽泛,情节也渐趋复杂。

此外,中班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增强,角色扮演的态度也更认真,开始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因此,当游戏结束时,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应适时地抓住机会,把游戏中开心的、好玩的或具有创造性的、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细节展现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幼儿提供交流经验、展示创意的机会,让幼儿体验游戏的成功和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和热情。

2。

分享环节是幼儿身心发展与社会交往的需要.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大都能参加到相应的主题中去,并大胆尝试扮演角色,角色间开始出现了相应的交往关系,并初步能以他们对角色职责的理解制定相应的、简单的、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在游戏后的谈话活动中他们也更积极主动。

因此,游戏结束后的谈话往往是他们介绍、评议、争议游戏的好机会。

在教育观念日益更新的今天,应更注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对游戏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分享、对游戏中产生的矛盾进行评议、对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把游戏分享变成更有意义的活动。

3。

分享环节是教师了解幼儿与专业水平提升的需要。

通过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在观察与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幼儿需要,从幼儿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互动,以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促进其游戏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幼儿学会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游戏发展进程和价值取向,掌握分享与交流的指导方法,积累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二、实践与研究角色游戏交流分享活动是角色游戏结束后的延伸,是由教师组织的幼儿之间的互动,由幼儿自发或在教师启发下,向同伴分享活动中的过程、细节、创意、情感等内容,提升角色游戏的寓教于乐的教育价值.(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的内容角色游戏交流与分享的内容往往是生成的,进行分享的幼儿往往也是随机的。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探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探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探究一、引言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园合作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中班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分享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合作意识,增强社交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因此,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园合作的方式1.家长参与课堂活动家长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示范分享行为,引导幼儿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2.家园分享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家园分享活动,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

比如,幼儿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书籍或玩具与其他幼儿分享,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和价值。

3.家园分享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让家长们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经验和方法。

同时,学校也可以向家长们提供一些培养分享行为的指导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幼儿。

四、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1.示范和鼓励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和鼓励幼儿分享。

比如,父母可以与幼儿分享自己的食物或玩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表扬那些乐于分享的幼儿,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行为习惯。

2.情境引导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情境引导幼儿分享行为。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团队中分享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合作能力。

3.故事教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传递分享的价值观念。

故事可以让幼儿进入角色,体验分享的乐趣和意义,从而主动培养分享行为。

五、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效果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幼儿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都接受到分享行为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文献综述)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文献综述)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学前教育专业一、相关概念界定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亲社会行为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之一,因此在研究分享之前,我们要先对其上位概念进行阐述。

目前而言,对分享一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阐述。

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2004)把分享定义为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

①其资源就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王海梅,陈会昌等(2004)认为分享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它有助于幼儿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②张莉(1998)认为幼儿之间的分享就是指幼儿在群体生活中,把自己拥有的物品或者情感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③通过归纳总结前人关于分享的定义,我们可知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其分享就包括了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

(一)分享意识分享意识就是幼儿自身内在对分享的态度、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支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

④是幼儿道德观念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⑤(二)分享行为幼儿的分享包括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两个大方面,分享意识对分享行为有支配作用,分享行为是幼儿分享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

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2004)定义的分享行为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其持有的东西给予他人部分地使用、享有或直接送给他,也就是把其持有的东西和他人一起使用、一起享有或者一起拥有。

⑥但菲,刘彦华(2008)具体到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指与同伴共同分享食物、玩具等。

⑦3.操作性定义本文通过综合前人的阐述,并结合本研究,对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分别进行了界定,将分享意识定义为幼儿在听分享故事时能够认同故事中具有分享行为的①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幼儿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58.②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幼儿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58.③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1):26-32.④李幼穗,赵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39-41⑤岑国桢,刘京海.5-11岁幼儿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2):⑥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等.7~11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27(3):571-574.⑦但菲,刘彦华.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7.主人公,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玩具让他人玩或者和他人一起玩以及馈赠给他人的意识。

中班幼儿在活动中分享行为的实践研究报告

中班幼儿在活动中分享行为的实践研究报告

中班幼儿在活动中分享行为的实践研究报告在中班的活动中,分享行为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说到“分享”,大家肯定会想到那些小朋友拿出玩具,或者分享自己的零食给小伙伴们吧?分享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

你看,很多时候小朋友们还处于“我才不和你分享呢”的阶段,尤其是自己的东西,似乎永远都是最宝贝的。

可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一些有趣的活动后,大家突然发现,孩子们似乎慢慢理解了什么叫“分享”,并且也开始喜欢分享了。

你要知道,孩子们的心里其实有很多小小的世界,特别是中班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的时期。

说得直白点,他们觉得“我有的东西,怎么能给别人呢?这不是自己的东西吗?”但是,随着老师和同伴们的互动、引导,慢慢地他们开始意识到,分享不仅仅是给别人一个玩具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和别人建立联系的方式。

你看,那个平时不怎么愿意分享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主动把自己的玩具递给了旁边的小朋友,甚至还带着微笑。

哇,真的让人很惊讶!就像是看到了小小的奇迹一样。

而且你别看他们年纪小,但其实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心理变化。

刚开始,孩子们分享,可能还是带着一点点的“功利心”,比如“我给你,你也得给我”那种交换式的分享。

可当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他们的心态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有个孩子刚开始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可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因为没有玩具而皱着眉头,他也会突然觉得,“哦,原来分享能让别人开心”。

这种情感的转变,真的挺让人感动的。

你看,分享并不只是为了让别人开心,自己也能从中获得一种愉悦和满足感,慢慢地,这种行为就变得越来越自然了。

分享行为的改变离不开老师的引导。

老师们并不是单纯地要求孩子们“你们要分享哦”,而是通过一些游戏、互动,让孩子们从实际体验中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比如,一开始让孩子们轮流玩一个玩具,慢慢地他们就习惯了分享的过程。

有时候老师还会设计一些小小的情境剧,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我把玩具借给你,你也能借给我”的平衡感。

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的研究——以中班为例

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的研究——以中班为例

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的研究——以中班为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前教育年级:XXX级完成日期:指导教师: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的研究——以中班为例摘要:分享与合作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以关爱同伴和同伴一同获取快乐的较高层次的行为。

而目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的培养没有一套系统的教学内容,老师的教育限于说教,幼儿并不能很好的接受。

绘本是深得幼儿喜爱的一种图画书,它颜色亮丽,文字简洁,又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绘本教育理念的熏陶和影响。

我们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绘本阅读对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的促进,为教师的绘本教学及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的策略提出一些教育建议,使他们能够在指导幼儿的绘本阅读时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Picture book reading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children's sharing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development -- a shift forexampleAbstract:Sharing and cooperation are children's close groups, overcoming self -center, and taking care of their peers and Companions to gain a higher level of happiness. At present, there is not a systematic teaching content for children's sharing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ers' education is limited to sermon, and children can't accept it well. Picture book is a picture book that children enjoy. It is bright, concise, and embodies certain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Young children can be influenced and influenced by picture book education idea in the process of imperceptibly. We use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study the picture book reading on children's share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for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teachers and provide effective guidance for children's parents were put forward some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in picture book reading strategies, so they can guide the children's picture book reading is more effective in promoting the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behavior of the children the development of.Keywords: picture book reading; children; sharing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目录一、问题的提出 (6)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6)(二)、绘本 (6)(三)、分享与合作行为 (7)(四)、促进幼儿行为发展 (7)三、相关文件综述与分析 (7)(一)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7)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7)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7)(二)绘本阅读的浅析 (8)(三)关于绘本阅读对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的影响 (9)(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0)1.研究深度浅薄 (10)2、研究对象单一 (10)3、研究成果不全面 (10)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一)研究目的 (11)(二)、研究的意义 (11)1、现实意义 (11)2.理论意义 (12)五、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一)研究内容 (12)1、对中班幼儿的分享与合作行为现状进行了解 (13)2、在中班幼儿学习过程中,绘本教学的方式对分享与合作行为培养的影响 (13)3、提出促进中班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的绘本教学的教育建议 (13)(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3)1、研究对象的确定 (13)2、研究过程 (13)3.走入研究活动现场 (13)4、与参与活动老师、家长进行交流访谈 (13)5、资料收集 (14)6、资料分析 (14)(一)研究结论 (14)(二)研究建议 (15)1、需要教师细心、仔细 (15)2、建议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 (15)3、根据幼儿在思维、想象、注意、记忆等方面的特点选择绘本 (16)4、绘本选择应该结合实际生活 (16)5、绘本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策略 (16)6、家长应重视关注幼儿的绘本阅读学习 (16)(五)、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7)1、研究范围较小,缺乏普遍性 (17)2、研究工具单一,存在主观性因素 (17)3、实验时间有局限,无法完成后续研究 (17)致谢 (20)一、问题的提出阅读作为学习的基础,是现代人应必备的技能。

(文献综述)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文献综述)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学前教育专业一、相关概念界定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亲社会行为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之一,因此在研究分享之前,我们要先对其上位概念进行阐述。

目前而言,对分享一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阐述。

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2004)把分享定义为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

①其资源就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王海梅,陈会昌等(2004)认为分享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它有助于幼儿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②张莉(1998)认为幼儿之间的分享就是指幼儿在群体生活中,把自己拥有的物品或者情感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③通过归纳总结前人关于分享的定义,我们可知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其分享就包括了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

(一)分享意识分享意识就是幼儿自身内在对分享的态度、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支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

④是幼儿道德观念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⑤(二)分享行为幼儿的分享包括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两个大方面,分享意识对分享行为有支配作用,分享行为是幼儿分享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

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2004)定义的分享行为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其持有的东西给予他人部分地使用、享有或直接送给他,也就是把其持有的东西和他人一起使用、一起享有或者一起拥有。

⑥但菲,刘彦华(2008)具体到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指与同伴共同分享食物、玩具等。

⑦3.操作性定义本文通过综合前人的阐述,并结合本研究,对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分别进行了界定,将分享意识定义为幼儿在听分享故事时能够认同故事中具有分享行为的①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幼儿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58.②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幼儿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58.③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1):26-32.④李幼穗,赵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39-41⑤岑国桢,刘京海.5-11岁幼儿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2):⑥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等.7~11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27(3):571-574.⑦但菲,刘彦华.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7.主人公,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玩具让他人玩或者和他人一起玩以及馈赠给他人的意识。

《2024年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范文

《2024年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范文

《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幼儿教育中,分享行为的培养对于中班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乎幼儿的社交技能,更是其未来融入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通过在不同游戏中的实践,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培养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中班阶段的幼儿正处于社交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分享行为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使其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

其次,分享行为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其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分享行为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其形成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性格特点。

三、不同游戏中的分享行为培养1. 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是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途径。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仿和体验来学习社交规则。

教师可以设置需要合作的任务,如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或共享资源,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和合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使其逐渐形成习惯。

2. 集体游戏集体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这需要他们相互协作、互相帮助。

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设置需要分享的环节,如共享玩具、轮流使用器材等,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团队竞赛等形式,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分享和合作。

3. 创意游戏创意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创意游戏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以培养其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让他们在互相欣赏和学习中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成果。

四、教师的指导策略1. 观察与发现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存在分享行为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幼儿区域活动后集体分享环节的组织方法

幼儿区域活动后集体分享环节的组织方法

幼儿区域活动后集体分享环节的组织方法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区域活动被广泛应用于幼儿的学习与成长。

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幼儿的情感、认知、语言、社会等多个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而幼儿区域活动后的集体分享环节,是加强幼儿之间交流和启发他们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幼儿区域活动后集体分享环节的组织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幼儿分享并促进他们的综合学习。

首先,在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集体分享时,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并把握住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在纸上记录下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亮点,以备在集体分享环节中使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或话题,以引导幼儿分享并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在集体分享环节中,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幼儿们轮流分享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经历和学习成果,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一起进行集体讨论,让幼儿们听取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通过集体讨论,幼儿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分享,让他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这样的互动分享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互动分享机会,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除了以上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和展览来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集体分享环节。

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个展示区域,让幼儿们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例如,幼儿可以展示自己绘制的画作、制作的手工作品等。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随着学龄前儿童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注重培养学龄前儿童团队意识的教育理念已经在逐步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部分。

同时,幼儿教育的留守与背井离乡现象越来越突出,家园合作培养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园合作培养在学龄前儿童学习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在中班幼儿中进行了行为分享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而家庭则是孩子情感发展的主要阵地。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要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形成是需要依靠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协作的。

当前,各个幼儿园都注重家园合作培养的重要性。

家长与幼儿园师资力量的联合,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二、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杭州市某幼儿园中班儿童及其家长共84对家庭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并对其中17名儿童进行实地观察。

研究工具:调查问卷和观察记录表。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家长对儿童日常生活行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描述,调查结果通过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观察记录表主要记录了儿童在幼儿园学习中表现出的行为,包括行为的形态、频率、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描述,并进行分析比较。

三、研究结果1. 在问卷调查中,家长的综合评价,有足够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日常行为和规律生活习惯的儿童家长占80%以上。

2. 在实地观察中,研究发现,与家庭支持度高的儿童相比,家庭支持度低的儿童在团队协作能力上普遍存在不足。

在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家庭支持度低的儿童容易表现出不愿意参与团队活动、不喜欢与他人交流的行为。

3. 在问卷调查中,家长的行为示范在幼儿园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7成的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教会和示范孩子如何做事、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且重视爱心和耐心。

4. 在实地观察中,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能力,对于儿童学习行为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至少每周有一次家长参加幼儿教育活动的家庭中,孩子的团队意识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而那些无法经常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家庭,孩子的团队意识能力普遍较差。

中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分享行为现状研究

中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分享行为现状研究
李幼穗、赵莹(2008)的研究中发现年龄是影响幼儿产生分享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王文江(2011)在研究3-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时发现,幼儿的年龄增长,分享行为也会增加,且其出现的次数逐步增多。
许多国外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分享行为与幼儿的年龄呈正相关,即分享行为会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大的幼儿比较慷慨且愿意分享。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所选幼儿园的中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分享行为,收集所需的资料,了解该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分享行为的现状,在分析分享行为产生的差异和影响因素后,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并给予一定的教育建议分享行为的研究,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情况,揭示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分享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特定情境下的分享行为类型、特点、及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相关理论。
1.3.2实践意义
通过此研究,促使幼儿工作者对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开展引起重视,帮助和指导幼儿教师科学地布置活动区域,设置活动主题、投放活动材料,增加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促进幼儿分享能力,为区角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提供参考或建议。
2.文献综述
2.1概念定义
2.1.1中班幼儿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中班的幼儿年龄设定为4周岁至5周岁。中班年龄段的幼儿智力处在迅速发展阶段,认识能力提高,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求知欲增强,言语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可以用语言清楚地向同伴表达自己交往的意愿。同时,幼儿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增长了,行为的冲动性相对减少,自觉性相对增加,而且幼儿的行为开始能比较自觉地控制、调节,有良好的同伴互动。但这一阶段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仍然占据中心地位,在同伴交往中较少考虑他人感受,并且也刚开始发展分享的行为和观念。
本文将幼儿园区角活动定义为: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结合幼儿教育目标,将幼儿园室内活动区有计划有目的地分为几个区域,如美工区、图书区、建构区等,并在其中投放适合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区角,在对材料和环境的操作探索、与同伴的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与发展。

《2024年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范文

《2024年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范文

《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篇一一、引言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分享行为作为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班幼儿阶段,教师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而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分享行为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不同游戏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不同游戏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具有不同的作用。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游戏及其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1. 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幼儿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会分享角色、分享玩具,从而培养分享行为。

2. 合作性游戏:合作性游戏需要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而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3. 竞技类游戏:竞技类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努力争取胜利。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规则和策略的引导,让幼儿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从而培养其分享精神。

四、教师指导策略1.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营造安全、舒适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发挥、自主探索。

2. 观察与评估: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分享行为的发展水平,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 正面激励与引导:教师应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和表扬,强化其分享意识;同时,通过故事、儿歌等途径,引导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和价值。

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分享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但分享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有意引导而逐渐形成的。

在引导的过程中,儿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里倾向,将喜欢的物品、食物等分享给其他幼儿是适应社会集体发展的进步过程。

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受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制约,分享行为单一,在发展时需要通过容易理解的游戏教学方式进行引导。

以此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正常发展,形成正确的分享意识。

关键词:游戏教学;中班幼儿教学;分享行为引言:从小培养幼儿分享意识,能帮助幼儿协调生活和学习中与人合作的能力。

所谓分享,就是指幼儿愿意把喜爱的物品、愉悦的心情和朋友共同享的过程;是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把对分享的认识从被动转向主动的过程,也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表现。

但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受到很多局限,教师不能灌输式教育,要通过游戏教学方式进行情境教学,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发展。

1.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一)认知发展水平低,分享行为被动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局限性。

学前儿童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对分享的概念理解不全面。

分享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利他行为,带有很强的主动性。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分享的对象和物品,但因为自身理解能力弱,将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分享行为误认为是将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等送给其他小朋友。

而幼儿在对玩具的接触中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这种情况下,分享行为变成了被动甚至强迫的情感分离,很容造成幼儿分享意识淡薄的情况。

另外,幼儿的分享多是“为了分享而分享”。

大部分的中班幼儿分享理由为“妈妈说小朋友要学会分享”、“爷爷说愿意分享的小朋友才是好孩子”等,幼儿行为多为家长的可以约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为什么分享以及分享的意义,从而缺少主动意识。

(二)中班幼儿对非物质分享缺乏意识,分享具有局限性(1)中班幼儿处在学前阶段,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认知经验不足,在理解分享的含义后,分享的内容也多为日常接触到的物质性玩具或零食。

中班区域活动后分享环节

中班区域活动后分享环节

观摩现场,老师们分组深入不同功能区域,以“白描”的形式对幼
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了细致地观察与解读,对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专注、自主以及创新的想法和相互的协作配合给予了肯定。

活动结束后,孙老师从班级区域设置、各区域近期目标以及分享环节进行了反思与总结,随后老师们也结合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现以及老师的分享环节给予指导建议,大家从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以及教师如何抓住幼儿
有价值的“闪光点”引发讨论。

学前教研员公冶繁玲老师和戴老师以中班角色区的关键经验为出发点,以“影楼”中几位“工作人员”间的“故事”为切入点,带领老师们进行深入思考与研讨并给予了专业性的指导。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为教师构建了一个相互研究、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平台,也能更好地解决年轻教师在区域游戏分享环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园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掘区域游戏分享环节的价值,在正确把握幼儿区域游戏核心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助推幼儿全面发展。

中班幼儿区域活动分享行为的现状及策略

中班幼儿区域活动分享行为的现状及策略

中班幼儿区域活动分享行为的现状及策略
中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分享行为是影响孩子学习、增进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很容易被忽视、走出活动的标准化路径或受到社会规范的反弹,使孩子的积极态度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注重幼儿的区域活动分享行为,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及正确参与区域活动,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首先,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区域活动,让他们更充分的发掘自我的潜力。

给孩子提供有趣的区域活动,借助舒缓的音乐、古典舞蹈、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活动的乐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习惯等。

其次,父母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孩子分享行为和乐善好施的能力上。

对于孩子主动提出帮助他人,一定要给予肯定,培养孩子担任责任、学会让步,尊重他人意见等。

除了参与各种聚集场所的活动外,孩子也可以参加像街道回收等公益活动,加强明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分享是一种快乐与幸福。

最后,父母可以把区域活动分享行为纳入日常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真实的社会实践机会,把区域探索的情景和孩子的生活熟悉的活动框架连接起来,使他们更有动力参与活动,并且形成良好的联系。

此外,家长应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用游戏、故事创作等活动,来激发他们对活动分享的热爱。

通过以上措施,父母与老师就能有效陪伴孩子参与区域活动分享行为,帮助他们实现学习上的突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健康的人生观,努力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

中班社会教案《分享》 (2)4篇

中班社会教案《分享》 (2)4篇

中班社会教案《分享》 (2)中班社会教案《分享》 (2)精选4篇(一)教材:小学中班社会教材教学目标:1. 了解分享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3. 提高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与分享相关的图片或故事。

2. 学生分享经验的小卡片。

3. 认知性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与分享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分享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分享的意义和好处。

2. 介绍分享:与学生一起讨论分享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明白分享可以带来快乐、友谊和互助。

3. 分享经验:请学生轮流分享自己曾经分享过的经历,可以是给予他人帮助、分享食物或玩具等,教师可以用小卡片记录下学生的分享经验。

4. 分享游戏:通过认知性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分享的乐趣。

例如,把一堆乐高积木分给学生,让他们组队共同搭建一座城堡。

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完成任务。

5.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分享的好处和重要性,强调分享可以带来快乐和友谊。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培养分享的习惯。

6. 课后延伸:布置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自己或他人的分享行为,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观察和记录的结果。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享经验和互动游戏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享意识和习惯。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但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控制课堂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和参与。

中班社会教案《分享》 (2)精选4篇(二)教案名称:《分享》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爱与关心他人的情感。

2.培养幼儿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分享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了解分享的概念及意义。

2.学习分享的方式和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片。

2.一些小玩具或食物作为分享对象。

3.幼儿乐园场地设置。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出示一张分享小朋友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分享?引导幼儿思考分享的概念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摘要
分享行为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本研究以区域活动为背景来研究幼儿的分享行为,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特点以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述。

经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总结了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性别差异;2.幼儿分享以以物品为主要分享内容;3.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4.分享主体主要以愉悦积极的分享为主;5.幼儿在接受分享时大都不会做出积极的反馈;6.幼儿发生分享频率的次数多为一次;7.幼儿分享形式主要以选择性分享为主;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主要受幼儿性别、性格、情绪态度和心理需要的影响之外,区域材料,教师,父母的分享观念以及幼儿同伴关系也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结论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区域活动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as the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taking the middle school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to share the children in the middle school area activ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and the causes of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fter analyz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On the one hand, 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in the middle school area activities: 1.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has sex difference; 2. Children share to share items with items; .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mainly occurs in close friends; 4. Sharing the main pleasure to actively share the main; 5. Children in the sharing of most will not make positive feedback; 6. Children to share the frequency of mo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occurrence of child care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gender, personality,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hildren, the regional materials, teachers, teachers, teachers, teachers, , The
concept of sharing of parents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lso affect the child's sharing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this conclu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hoping to inspire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Key words: children in the middle classes of kindergarten;,sharing behavior;,activities
前言
一、问题提出
(一)选题由来
幼儿分享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幼儿未来的发展。

相关研究发现,分享行为能够帮助幼儿交到更多的玩伴,学会与人共享,帮助幼儿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为幼儿今后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幼儿不愿意分享甚至是不分享的现象,尤其是在教师干预较少,幼儿自主性和自由度较高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分享,因为争抢同一个玩具儿发生冲突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在影响幼儿与幼儿之间亲密关系建立的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可见幼儿分享行为的健康发展对幼儿显得尤为重要。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很好的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学习与他人交往和分享的方式方法,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排他主义倾向。

在相关文献的搜寻结果中发现,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影响因素、发展现状以及培养策略方面,而关于某个年龄阶段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分享行为的研究较少,于是就选择了研究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发生的原因?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分享?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希望为研究中班幼儿在具体情境中的分享行为的教育提供借鉴。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幼儿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以区域活动作为背景来研究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是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的一部分,在区域活动中分析影响幼儿分
享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具体情境下的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得到补充和完善。

实践意义:通过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分析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区域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幼儿园对于区域活动教育教学的重视,从而营造一个适宜幼儿发展的区域环境。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从相关文献论述中可以看出,专家学者对于分享,幼儿分享行为以及区域活动的概念界定如下:
1.分享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理査德沃尔森博士认为:分享,即在没有明显个人利益获得的情况下,把部分个人所有物或财产与人享受。

合作,即为获得共同的奖励而采取有帮助意义的行为。

曾英、邢雯洁、胡晓颖认为分享是幼儿愿意和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或是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

庄洁在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中指出分享行为指的是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让另一个人部分的使用、享受或馈赠给他,即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与别人相互的享受或者相互拥有。

综上本研究将幼儿分享行为定义为在没有个人利益获得情况下,幼儿自愿和其他幼儿共同享用某种物品和玩具的行为。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这个名词来源于美国,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被称为“区角活动”。

研究者徐艳贞、赵汝萍指出区域活动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需要和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在活动室、走廊等地设定相对固定的区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一种自在宽松的氛围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和活动同伴,主动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一种活动形式。

李会敏、侯莉敏认为对区域活动的理解是从教师和幼儿两个维度出发,从教师的角度看,区域活动为“集体教学的延续”“分组活动”,站在幼儿的角度则被解释为“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