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的比较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的比较和分析我们本次写生考察的地点是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市,杭州市和时尚之都——上海市。其中在苏州市停留时间最长,因而也对苏州市有了加深了解的机会。在几天的考察写生中,由于自身专业的原因我对苏州的建筑,景观设计特别感兴趣,尤其是苏州拙政园和苏州市博物馆这一老一新的两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给我的印象最深!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了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的意境。因地制宜,以水见长;园林景观,花木为胜;庭院错落,曲折变化;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是它的主要特点。
而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建筑最大特点。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
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在这两个优
秀设计作品的细节上下功夫分析研究,
比较它们的异同,联系才能更好的达到
考察学习的目的。以下就是我根据实际
考察和收集资料所总结出的几个具体实
例:
1.整体布局和色调。
作为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拙政园
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
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
园艺术。它采用的是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是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的产物,优美的园林风光被院墙圈起来只供少数有身分有地位有钱的特权阶层享受。而作为现代公共空间的博物馆新馆面向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当然要有着不同于私家园林的开放,亲和的姿态。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博物馆的大门设计上,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向内微凹,似乎在鼓励着人们走进。为了使博物馆融入周围的古建筑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
府格局十分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设计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城市肌理上的嵌合。
拙政园的整体色调是江南传统的灰白色调,园中除了花红柳绿和碧波荡漾以外屋瓦的灰色和墙的白色就是它最重要的颜色。作为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同样沿用了这种承载着深厚历史积蕴的灰白调(见上图)。
2.植物水景的应用。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同时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与拙政园不同的是苏州博物馆是以展览为主要
功能的建筑,植物和水景的运用必须是在满足博物
馆展览功能的前提下稍作点缀。在公共空间中恰到
好处的加入水和植物,既是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继承
又是对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公共空间的现代设计思想
的具体诠释。
拙政园以水景和植物为主,而苏州博物馆以水
和植物为辅,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3.漏窗的运用。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见右图)。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在苏州博物馆的廊窗设计中也有体现,博物馆采用的是更加简练的正六边形,同时出于保温的需要加装了玻璃,但"移步换景"的作用却丝毫未减弱。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见左图)。
4.假山照壁的应用。
在拙政园,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
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
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
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
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
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
作用。
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贝聿铭先生搬来了江南传统民居中的照壁又加上了他根据米芾水墨画得来灵感而独创的石片假山景观。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形容水一点一点漫过石砾,石片从水中浮出的景象――“可以是一条线,也可以是任何形态,可以像草原,也可以像沙滩”,而从水面下晕染上来的白色,“好像雾一样”,实在是妙不可言(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