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抗体DOC版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免疫组化 定义和原理

免疫组化 定义和原理

免疫组化定义和原理免疫组化,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的名字呢?其实呀,它就像是微观世界里的一个超级侦探呢!那免疫组化到底是啥定义呢?简单来说,免疫组化就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对组织细胞中的某些特定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技术。

你可以把组织细胞想象成一个超级大的社区,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居民,这些居民呢就相当于不同的抗原。

而免疫组化就像是拿着特殊的“身份证”(抗体)去这个社区里找特定的居民(抗原)。

比如说,我们想找到社区里那个穿红衣服的居民(特定抗原),那我们就拿着专门识别穿红衣服居民的“身份证”(特异性抗体),在这个大社区(组织细胞)里找呀找。

再来说说它的原理吧。

这原理可有趣啦!抗原和抗体就像是一把锁和一把专门开这把锁的钥匙。

每一种抗原都有它独特的结构,就像每一把锁的锁芯都不一样。

而抗体呢,就是根据抗原的这个独特结构制造出来的特殊“钥匙”。

当我们把含有抗体的试剂放到组织切片上的时候,这个抗体就会像小侦探一样,在组织细胞这个微观世界里到处寻找和它匹配的抗原。

一旦找到了,它们就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就像钥匙插进锁里一样严丝合缝。

那找到之后怎么能让我们看到呢?这时候就有一些神奇的“小助手”出场啦。

比如说,我们可以给抗体带上一个有颜色的标记,就像给小侦探戴上一个彩色的帽子。

当抗体和抗原结合的时候,这个有颜色的标记就会显示出来,我们就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啦,就像在社区里看到那个穿红衣服的居民头上顶着一个彩色的气球一样显眼。

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标记方法,像用荧光标记,在特殊的光线下,结合的地方就会发出漂亮的荧光,就像在黑暗里发现了闪闪发光的宝藏一样。

免疫组化在医学上可帮了大忙呢!比如说在肿瘤的诊断中,它就像是一个火眼金睛的小助手。

肿瘤细胞就像是隐藏在正常细胞中的“小坏蛋”。

免疫组化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来确定这个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从哪里起源的。

这就好比是发现了一个捣乱的家伙,然后通过他身上的一些特殊标记,知道他是从哪个地方来的,是小偷小摸的小坏蛋(良性肿瘤),还是特别危险的大坏蛋(恶性肿瘤)。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免疫组织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1.发展简史——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一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Nakan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一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一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各个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分成:①贴片染色;②漂浮染色。

(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成:①直接法;②间接法;③多层法。

(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成:①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ABC法);③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

3.标记物(1)必要性:组织细胞内Ag—Ab结合反应一般是不可见的,若在镜下检测,则必须具有可视性标记物。

(2)常用标记物①荧光素:最常用的是异硫一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四乙基罗达明(rho—damineRB200)——荧光显微镜下发橙红色荧光;②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③生物素:(Biotin)④铁蛋白金等: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

其他:如同位素(因涉及污染和防护难一般不用)4.应用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反应来检测或定位特定分子的方法。

它主要基于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高亲和力,能够识别并结合到抗原上。

免疫组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固定组织、抗原还原、孵育抗体、洗涤、孵育二次抗体和检测。

具体步骤如下:
1. 固定组织: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形式固定剂或冷冻剂进行固定。

2. 抗原还原:对固定组织进行抗原还原处理,以破坏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的形态学阻滞并使抗原更易于与抗体结合。

3. 孵育抗体: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抗体溶液加到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上,允许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此时,如果组织中存在目标抗原,抗体就会与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4.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减少干扰性信号的产生。

洗涤通常使用磷缓冲盐溶液或其他缓冲溶液进行多次冲洗。

5. 孵育二次抗体:加入标记有酶、荧光物质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的二抗溶液,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一抗复合物发生反应。

二次抗体通常是对多种一抗的特异性抗体。

6. 检测:使用相应的技术,如酶标记法、荧光标记法或放射性
探测等,检测二次抗体与抗原-一抗复合物的结合情况。

通过信号的产生和可视化,可以确定抗原的存在位置以及其表达程度。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反应,实现对目标抗原的检测和定位的方法。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识别和鉴定。

免疫组化基本步骤

免疫组化基本步骤

免疫组化基本步骤
免疫组化是一种在组织中检测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方法,以下是免疫组化的基本步骤:
1. 取得组织样本:从活体或已固定的组织中,取出薄片状的组织样本。

可以使用福尔马林或其他固定剂来固定组织。

2. 去除蜡块:如果组织样本是固定在蜡块中,需要将薄片状的组织样本从蜡块中剥离。

可以使用刮片或其他工具进行此步骤。

3. 抗原恢复:组织样本经过固定处理后,抗原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因此,需要进行抗原恢复步骤。

抗原恢复的方法包括热处理、酶消化、酸碱处理等。

4. 抗体染色:选择适当的一抗体来检测目标抗原。

一抗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并且应该针对目标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一抗可以标记有荧光染料、酶、金标或其他物质。

5. 二抗染色:将与一抗起反应的二抗添加到组织样本中。

二抗可以与一抗结合并形成复合物,用于增强抗原的检测信号。

6. 可视化:根据二抗的标记物不同,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酶标仪或其他工具来可视化抗原的表达情况。

荧光染料会发出荧光信号,而酶标记会产生染色反应。

7. 图像分析:对可视化的图像进行分析,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自动计算或手动计数标记的细胞或组织区域。

以上是免疫组化的基本步骤,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能会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而有所不同。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生物样本中的特定分子。

下面我会给出大致的免疫组化操作步骤,供你参考。

1.样本处理:将生物组织或细胞样本获取并处理成合适的形式,如切片或细胞悬液。

2.预处理:对于组织样本,可以使用甲醛等固定剂或冰冻保存。

对于细胞样本,也可以用1%的乙醇醋酸钠或甲醛冷冻保存。

3.抗原结构暴露:对于组织样本,可以使用抗原恢复液如缓冲盐水或热诱导抗原恢复等来暴露抗原结构。

对于细胞样本,可以用洗涤缓冲液洗涤,以去除细胞外蛋白质,并暴露出内部抗原。

4.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使用非特异性结合物(如牛血清白蛋白、大肠杆菌蛋白等)进行阻断,以减少非特异性的背景信号。

5.抗体结合:加入目标抗体,与待测分子特异结合。

6.洗涤:洗涤掉未与抗体结合的废液,减少背景信号。

7.二抗结合: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与目标抗体结合,形成目标抗体-二抗复合物。

8.再次洗涤:冲洗掉未与二抗结合的废液,减少背景信号。

9.底物添加:加入染色底物,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产生可见信号。

10.反应停止:停止底物活性,如加入酸性溶液。

11.显微镜观察:将样本放置在玻璃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12.图像分析:使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获取图像,使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技术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免疫组化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都有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病原体、免疫相关分子等,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质
的表达和定位。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再通过
染色或荧光标记等方法来检测抗体与蛋白质的结合情况。

免疫组化方法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制备:将组织或细胞样品固定、切片或涂片
等处理,以便于后续的抗体结合和检测。

2.抗原修复:对于某些抗原易于
失活或难以检测的样品,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处理,如加热、酶解等,以恢
复抗原的结构和活性。

3.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加入样品中,与目标蛋
白质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或多克隆,也可以是直接标
记或间接标记的。

4.洗涤:用缓冲液洗涤样品,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杂质,以减少假阳性的干扰。

5.检测标记:将荧光标记、酶标记或金标记等标记
物加入样品中,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以便于检测和定位。

6.显色或荧光:
通过染色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观察样品中的免疫复合物的分布和定位,
以确定目标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情况。

总之,免疫组化方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
发等领域。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的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在免疫组化中,通常将目标抗原(如某种蛋白质或多肽)作为待检测物,通过特定的抗体与之结合,再利用标记技术使抗体可视化,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免疫组化的标记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将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直接标记在抗体上,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后直接显色。

间接法则是利用未标记的抗体(一抗)先与目标抗原结合,然后再通过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与一抗结合,最终实现显色。

间接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

二、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标本处理: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标本,并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制备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

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防止抗原丢失;脱水则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水分,便于后续操作;包埋则是将组织块包裹在支持物(如石蜡)中,便于切片。

2. 抗原修复:由于固定和脱水等处理过程可能导致抗原表位的遮蔽或改变,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前,需要对抗原进行修复。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热修复、酶修复和酸修复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验需求和抗原性质进行选择。

3. 阻断内源性酶活性:为了避免组织内源性酶对后续显色反应的干扰,需要使用相应的阻断剂(如过氧化氢)对内源性酶活性进行阻断。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假阳性常见原因
06
04
02
07
失 败
05
技 术
03
基 本
01






















CONTENTS
目 录
质量控制
试剂的质量控制
➢ 抗体特异性、敏感性测试 ,抗体最佳稀释度的选择 ,稀释剂 ,抗体孵育温度、
时间。
仪器的质量控制
➢ 相关技术设备、仪器和器具定期校对、消毒。
操作过程质量控制
形态和结构;②保持组织细胞的抗原性;③防止细胞层脱落;④去除 细胞内的脂类(妨碍抗体结合);⑤防腐。
➢ 注意事项:①组织块不宜过大;②固定液的量一般以组织块大小的30
倍为宜;③必须选择对组织渗透力强,同时又不致使组织过度收缩或 膨胀的试剂;④固定时间一般以24小时为宜。
➢ 固定液的选择:所有的标本固定必须根据其性质及所进行的组织化学
基本概念
抗原(Antigen, Ag)
➢ 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等,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 质。
抗体(Antibody, Ab)
➢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特别是浆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能与
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06
04
02
07
失 败
05
技 术
03
基 本
01



免疫组化简要步骤

免疫组化简要步骤

免疫组化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抗原的方法。

以下是免疫组化的简要步骤:
1. 样本固定:将待检测的组织样本或细胞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福尔马林或乙醇等化学物质进行固定。

2. 抗原恢复:对于一些组织样本,固定后的抗原可能会变性,需要进行抗原恢复步骤,以使抗原恢复其天然的形态和可检测性。

抗原恢复可以通过热处理、酶解或化学处理等方法实现。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进行免疫染色之前,需要使用一种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以减少假阳性结果。

4. 抗体结合:将特异性的一抗(一般为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加入样本中,与待检测的抗原结合。

一抗可以是直接标记的,也可以是未标记的。

5. 洗涤: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一抗,以减少背景干扰。

6. 二抗结合:加入与一抗来源不同物种的二抗,该二抗能够与一抗结合并标记有荧光素、酶或其他可视化标记。

二抗的选择取决于一抗的
种类。

7. 再次洗涤: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8. 可视化:根据二抗的标记方式,使用荧光显微镜、酶标仪或其他适当的设备对样本进行可视化。

9. 分析和解释:观察和分析样本中的标记信号,并根据标记的位置和强度来解释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免疫组化步骤可能会因实验目的、样本类型和使用的抗体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上步骤仅为一般性的简要流程,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试剂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试剂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试剂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学的原理,能够在组织切片上定位和检测抗原,并通过染色方法将抗原可视化,从而实现对抗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的步骤通常包括固定、脱脂、抗原修复、抗体和检测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操作和常用试剂。

1.组织固定:组织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结构完整并固定细胞的抗原。

常用的固定试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10% 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NBF)和乙醇等。

2.脱脂:脱脂是将组织切片中的脂质去除,以提高抗体对抗原的结合效率。

常用的脱脂试剂包括二甲苯、甲醛和乙醚等。

3.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为了使被固定的组织恢复原样,增强抗原的可检测性。

抗原修复的方法包括热处理、酶解法和pH调整等。

常用的抗原修复试剂包括热解剂例如EDTA缓冲液、Tris-EDTA缓冲液,酶解剂例如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以及甲酸、盐酸等酸性溶液。

4.抗体:5.检测:检测步骤用于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视化。

这通常通过染色方法完成。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免疫酶标记、免疫荧光和免疫金标记等。

免疫组化实验所需的试剂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试剂:1. NBF(10% 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用于组织固定,保持组织形态完整。

2.二甲苯:用于脱脂步骤,去除组织中的脂质。

3.甲醛:用于脱脂步骤。

4.乙醚:用于脱脂步骤。

5.EDTA缓冲液:用于抗原修复的热解剂。

6. Tris-EDTA缓冲液:用于抗原修复的热解剂。

7.胰蛋白酶:用于抗原修复的酶解剂。

8.蛋白酶K:用于抗原修复的酶解剂。

9.盐酸:用于抗原修复的酸性溶液。

10.一抗:选择特异性良好的一抗抗体,常用的有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

11.二抗:用于检测一抗结合的抗体,常用的二抗有反兔、反小鼠或反人的多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定位

免疫组化定位

免疫组化定位
免疫组化定位是一种生物化学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分布。

其原理是利用特定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染色或荧光标记等手段进行可视化,从而确定目标蛋白质在组织中的位置。

免疫组化定位可以在细胞和组织级别上进行蛋白质定位分析。

一般的步骤包括固定细胞或组织样品、抗原修复、孔隙堵塞、抗体孵育、洗涤等,最后使用染色剂或荧光标记进行显色或荧光显微镜观察。

通过可视化的结果,可以确定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器、细胞膜、细胞核等位置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定位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如研究细胞分化、细胞增殖、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此外,免疫组化定位还可用于诊断疾病,如肿瘤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病毒感染细胞的鉴定等。

通过免疫组化定位,可以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观察和研究蛋白质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定位,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免疫组化标准

免疫组化标准

免疫组化标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样本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定位情况。

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目标蛋白质进行识别并标记,使其在组织切片中可视化。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需要使用一系列试剂和设备。

以下是常见的免疫组化标准及相关参考内容:1. 标本制备:- 收集组织样本并将其固定在适当的组织固定剂中,如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并在适当时间内进行固定。

- 将固定的组织样本加工成薄切片,通常为4-5微米厚。

- 将切片贴附在玻片上,通常使用聚-L-赖氨酸涂层的玻片。

2. 抗原恢复:- 如果抗原已被固定或掩盖,需要进行抗原恢复步骤,以增强蛋白质的可检测性。

- 常用的抗原恢复方法包括热诱导抗原恢复、酶诱导抗原恢复和化学诱导抗原恢复。

3. 抗体选择:- 选择合适的一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 需要对一抗体进行充分的优化实验,包括适当的浓度和反应时间。

4. 标记物选择:- 常用的标记物有酶标记、荧光标记和金标记等。

- 选择合适的标记物需要考虑可视化要求、信号持久性和试剂耐久性等因素。

5. 染色步骤:- 彩色染色法:通常使用二抗(与一抗特异结合)来增强免疫反应,并使用染色剂如二亚甲基蓝(DAB)或新洋红等来产生可视化信号。

- 荧光染色法: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志物的定位。

6. 阳性和阴性对照:- 需要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实验,以验证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

- 阳性对照通常是已知表达目标蛋白的组织样本,而阴性对照则是将一抗体或二抗体替换为非特异的抗体。

7. 图像分析:- 使用合适的显微镜观察和记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可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定量和定位分析。

8.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和图像分析。

- 将结果以数据表格、图形和图片的形式呈现。

以上是免疫组化标准及相关参考内容,这些步骤和指南可用于免疫组化实验的设计和执行,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和重复性的结果。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于分析生物组织或细胞的实验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和染色试剂,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的蛋白质或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在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诊断疾病、研究细胞生物学过程以及评估药物的疗效。

免疫组化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的核心概念,即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互相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分子,而抗体则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可以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免疫组化利用这一原理,使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的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染色试剂的辅助作用,使该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形成可见的沉积物。

在实际操作中,免疫组化通常需要以下步骤:取得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或细胞样品,首先进行固定和切片处理,以保持样品的形态结构。

然后将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组织中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增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效果。

接下来,样品与特定的抗体进行孵育,抗体与待检测的蛋白质结合。

为了可视化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染色试剂的作用,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可见的染色沉积物。

染色沉积物的颜色和位置可以反映出目标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目标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空间分布信息。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癌细胞中增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帮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此外,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免疫反应以及发育过程中关键分子的定位和表达。

然而,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由于不同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严格的抗体验证,确保其特异性和可靠性。

其次,免疫组化的结果通常是主观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解读和分析。

此外,由于样品处理和染色过程中多个步骤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重现性可能受到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免疫组化技术也不断更新和改进。

例如,引入了自动化设备和图像分析软件,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h-score分级

免疫组化h-score分级

免疫组化h-score分级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H-score是一种常用
于评估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方法,特别是在肿瘤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H-score是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根据染色强度和
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来计算得出的分级结果。

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通常会对切片中的细胞进行评分。


分的标准可以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来确定。

通常,染
色强度可以分为无、弱、中和强四个等级,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则是
指在切片中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

H-score的计算方法是将染色强度的分级(0-3)与相应强度的
阳性细胞百分比相乘,并将所有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的H-score。


个得分的范围通常是0-300,其中0代表完全阴性,300代表完全阳性。

H-score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定量
分析,特别是在肿瘤研究中,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分子特征和预后。

同时,H-score也可以用于评估药物治疗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对
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H-score分级是一种定量评估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方法,通过对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比的综合评定,可以为肿瘤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免疫组化怎么做

免疫组化怎么做

免疫组化怎么做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在组织切片中使用抗体标记的方法,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下面是免疫组化的一般步骤:
1. 固定组织:采集组织样本后,使用适当的组织固定剂将组织固定,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2. 切片制备:将固定的组织样本进行蜡块包埋或冷冻切片,并进行切片制备,以获得薄片。

3. 抗原恢复:在切片上进行抗原修复,以恢复抗原的免疫活性。

这通常通过热处理(如在高压锅或微波炉中加热样本)或酶消化来实现。

4.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使用一定的阻断剂,如动物血清或蛋白质阻断剂,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

5. 一抗反应:将待检测的一抗加入切片中,使其与靶蛋白结合。

一抗通常是通过小鼠或兔子产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6. 二抗反应:加入与一抗同种动物种属产生的二抗,如小鼠或兔子抗小鼠或兔子的二抗。

这些二抗可以与一抗结合,从而形成复合物。

7. 可视化:使用适当的检测系统(如酶标法、荧光法或金标法)来对二抗进行可视化,以显示靶蛋白的定位和表达情况。

8. 盖玻片:将切片洗涤并用透明包玻片覆盖。

9. 观察和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检查靶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切片进行定量分析。

以上是免疫组化的一般步骤,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试剂的不同进行一些微调和优化。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

第一抗体就是能和非抗体性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

种类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第二抗体是能和抗体结合,即抗体的抗体,其主要作用是检测抗体的存在,放大一抗的信号。

二抗是利用抗体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的性质,去免疫异种动物,由异种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的针对于此抗体的免疫球蛋白。

用抗AIV H5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兔抗AIV IgG为第二抗体。

免疫组化是融合了免疫学原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组织学技术(组织的取材、固定、包埋、切片、脱蜡、水化等),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对组织(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主要是定位)。

样本是细胞或组织,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可能出现膜阳性、质阳性和核阳性。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到了免疫学原理和化学反应显色,待测的样品多是血清、血浆、尿液、细胞或组织培养上清液,因而没有用到组织包埋、切片等技术,这是与免疫组化的主要区别,操作上开始需要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从而使后来形成的抗原-抗体-酶-底物复合物粘附在载体上,这就是“吸附”的含义。

免疫组化和elisa所用到的原理大致相同,只是因为所检测的样品不同,从而在操作方法上有所不同。

Elisa多用于定量分析,其灵敏度非常高。

western bolt先要进行SDS-PAGE,然后将分离开的蛋白质样品用电转仪转移到固相载体上,而后利用抗原-抗体-标记物显色来检测样品,可以用于定性和半定量。

免疫学三大工具,免疫组化、Western、ELISA,分别用于定位,定性和定量。

以下western 和Elisa的区别不是原创,是找的资料。

western blotting 可以看到特异性的条带,但是定量比较烦elisa可以直接读出浓度,但是如果抗体有非特异性结合,那得到的数值就不可信。

WB只能半定量,但是可以检测细胞膜蛋白,这点ELISA做不到ELISA可用定量方法检测蛋白,也就是说可以观察不同浓度刺激物对目的蛋白的影响WB所检测的一般是抗原,而Elisa抗原抗体都可以检测。

免疫组化pdca案例

免疫组化pdca案例

免疫组化pdca案例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
标本中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PDCA(Plan-Do-Check-Act)是一种持续
改进的管理方法。

结合免疫组化和PDCA方法,可以在临床和科研领
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想要研究一种特定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
达情况,并且希望通过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来优化实验流程。

首先,我们需要制定计划(Plan)。

这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抗体、优化染色条件等。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考虑实
验的整体设计和所需的资源。

接下来是执行阶段(Do)。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进行免疫组化
实验,使用选择的抗体对肿瘤组织标本进行染色,并进行显微镜观察。

这个阶段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然后是检查阶段(Check)。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评估实验结果,检查染色的质量和准确性。

我们会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确保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最后是行动阶段(Act)。

根据检查阶段的结果,我们可能需要调整实验方案,优化染色条件,或者重新选择抗体。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持续改进实验流程,确保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PDCA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特定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时,通过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优化实验流程,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种方法可以在肿瘤学、免疫学和其他医学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
死亡时间推断
根据组织中蛋白质的降解程度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推断 死亡时间,有助于法医学中的 死亡时间推断。
05
技术发展与展望
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与智能化
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免疫组化技术正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
发展,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多指标并行检测
02
通过多指标并行检测,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
80%
疾病预测
对特定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可以 预测疾病的发病风险和进展趋势 ,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
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死亡原因鉴定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检测 死者体内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有助于推断死亡原因和死因 调查。
致伤工具推断
通过检测创口组织中特定蛋白 的表达,可以推断致伤工具的 类型和作用方式,为法医学鉴 定提供依据。
03
免疫组化与特殊染色的比较
技术特点比较
免疫组化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标记抗 体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位和 定性分析。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
特殊染色
利用不同化学染料对组织或细胞的不 同成分进行染色,以便观察组织或细 胞的形态和结构。具有简单易行、成 本低廉等优点。
应用范围比较
免疫组化
主要用于肿瘤诊断、鉴别诊断、预后评估等方面,也可用于某些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诊 断。
特殊染色
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组织学等领域,如观察细胞形态、鉴别细胞类型、检测组织内化学成分等。
优缺点比较
免疫组化
优点在于高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准确定位和定性分析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缺点是操作复杂、成本较高,需要 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药物研发与疗效评估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定位、表达及定量的方法。

其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通常需经历如下步骤:1. 取样与制片:从待研究的组织或细胞中取得样本,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或切片上,以便后续的实验处理。

2. 抗原恢复:某些样本经过固定处理后,可能会造成抗原的损失或掩盖。

因此,为了使抗原能更好地被抗体识别,常需要进行抗原恢复的步骤。

一般而言,常用的抗原恢复方法包括加热处理、酶解或化学处理等。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为了避免非特异性的结合,需使用一些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胶原蛋白等)来阻断待测抗体结合样本中的非特异性位点。

4. 抗体标记与孵育:选择特异性与待测抗原结合的一抗体,并将其标记上可视化信号或发光染料等。

在将该标记抗体和样本一同孵育的过程中,待测抗原会与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5.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与抗体无关的非特异性结合物,以减少背景信号的干扰。

6. 可视化和显色:对于免疫组化实验,最终需要将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或抗体定位,并使其可视化。

这可以通过结合染色剂、酶标记或荧光标记等方法实现。

7. 评价与分析: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分析等手段,对标记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与分析。

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定量分析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总之,免疫组化的原理在于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与定位。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样本取样与制片、抗原恢复、非特异性结合阻断、抗体标记与孵育、洗涤、可视化和显色、评价与分析等一系列步骤。

这些步骤均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必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抗体手册.极品灵儿1AT(ɑ-1-Antitrypsin) 胞浆可以标记组织细胞与网状组织细胞。

临床诊断中作为诊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标记物,甲状腺乳头状癌中AAT 表达阳性,而正常甲状腺组织AAT 表达阴性。

Actin 肌动蛋白(光谱) 胞浆肌动蛋白是一种具有收缩能力的微丝蛋白,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的肌型细胞中。

Actin (HHF35)是一种光谱的肌动蛋白,主要用于检测骨骼肌、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心肌何肌源性肿瘤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横纹肌肉瘤以及肌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瘤等。

Actin (Sarcomeric )肌动蛋白(肌原节) 肌动蛋白是一种具有收缩能力的微丝蛋白,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的肌型细胞中。

Actin (Sarcomeric )是一种标记横纹肌的肌动蛋白,主要用于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但必须与其它横纹肌标记物如myosin 、myoglobin 、MyoD1等同时检测,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Actin (Smooth Muscle )肌动蛋白(平滑肌) 胞浆Actin (Smooth Muscle )是一种标记平滑肌的肌动蛋白,可以与平滑肌肌动蛋白ɑ异构体反应,但与骨骼肌、心肌的肌动蛋白无交叉反应。

用于标记平滑肌及其来源的肿瘤。

也可以标记肌上皮及其来源的肿瘤。

在判断乳腺、唾液腺、汗腺恶性病变时观察肌上皮的分布和存在与否,可作为以上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

Adrenocorticotropin (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胞浆主要用于垂体肿瘤的功能性分类以及原发性和转移性垂体肿瘤的鉴别诊断。

亦可用于检测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如嗜铬细胞瘤和类癌等)的激素细胞的分布。

AFP (ɑ-Fetoprofein )甲胎蛋白 胞浆AFP 是由胚胎卵黄囊细胞,胚胎肝细胞和胎儿肠道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主要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细胞癌、肝样胃癌和性腺或性腺外某些生殖细胞肿瘤(如内胚窦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AFP 敏感度较低,特异性强,大约60%左右的肝细胞肝癌阳性,在低分化肿瘤中常呈阳性表达。

有表达。

AMACR/p504s胞浆该抗原在前列腺癌而不是良性前列腺组织中高度表达,在两种前列腺恶性病变如高度增生性前列腺上皮细胞内新生物(PIN )和不典型腺样增生中也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 p80) 胞浆/胞核主要用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阳性率大约为70%左右,还可以用于骨骼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

Androgen Receptor (AR ) 雄激素受体 胞核阳性者对抗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的检测,指导临床治疗。

Bax 胞浆是细胞凋亡的促进因子,可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

B cellB 细胞可以识别除浆细胞以外的所有B 细胞胞浆抗原,是B 细胞的一种通用型标记物,可以用于B 细胞和B 细胞发生的肿瘤的标记。

此外,它还与部分T 细胞和非淋巴细胞发生的肿瘤有交叉反应,诊断中需要联合应用。

Bcl-2胞膜或胞浆Bcl-2是B 细胞淋巴瘤-2的缩写,是一种抑制凋亡的线粒体内膜蛋白。

在正常的套区和边缘带中小B 淋巴细胞和一些T 细胞中有表达。

在Bcl-2在伴有t (14;18)(q32;q21)染色体易位的滤泡性淋巴瘤中出现过度表达。

研究发现85%的滤泡性淋巴瘤和20%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t (14;18)染色体易位,85%的滤泡性淋巴瘤中呈现胞浆阳性。

主要用于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以及与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的鉴别,肿瘤性滤泡多为阳性,正常和增生的滤泡多为阴性。

目前研究认为Bcl-2也是细胞凋亡的一种抑制因子,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亦可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Bcl-6 胞核Bcl-6是一种原癌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

在正常淋巴结中,Bcl-6表达于生发中心的B 细胞和少数的CD3/CD4阳性的T 细胞,主要用于反应性滤泡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Bcl-6在滤泡性淋巴瘤,纵隔B 细胞淋巴瘤。

20%-40%的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odgkin 病中有表达,并用于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ACA125 卵巢癌抗原胞浆是上皮性卵巢癌尤其是浆液性腺癌的主要标记。

对浆液性囊腺癌和粘液性囊腺癌的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Calcitonin(CT)降钙素胞浆主要用于C细胞增生和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

Calponin胞浆主要用于平滑肌肿瘤和乳腺等组织中的肌上皮细胞分布的研究。

Calretinin(CR)胞浆和胞核主要用于间皮瘤尤其是上皮性间皮瘤的诊断。

CD3 T细胞胞膜和胞浆CD3是T细胞的一个可靠的标记物,可以标记胸腺细胞,静止和活化的T细胞,但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髓细胞或者其它细胞不表达,小脑的浦肯野氏细胞有微弱的表达,在临床中CD3用于急性T 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的诊断,肿瘤性和非肿瘤性T 细胞的标记,以及NK细胞的标记。

CD3在一些覃样真菌,多形性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不表达。

CD4 T细胞(辅助/诱导T细胞)胞膜和胞浆CD4主要分布在辅助T细胞/诱导T细胞以及吞噬细胞,正常淋巴组织中,CD4的表达数量明显多于CD8,其比例约为4:1,主要用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菌样霉菌病以及对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后者不能作为区别肿瘤性或反应性T细胞的标记。

CD5(Mantle Cell Lymphoma Marker)外套层细胞淋巴瘤标记胞膜和胞浆CD5主要分布在胸腺细胞(95%)和外周血的淋巴细胞(72%),正常淋巴结中,CD5主要分布在T细胞区。

主要用于T细胞白血病、T细胞淋巴瘤的辅助诊断。

外套层细胞淋巴瘤常常为CD5阳性表达,而滤泡中心性淋巴瘤常为阴性。

CD6胞膜CD6是一种分子量为100~130KD的糖蛋白。

CD6表达于大部分外周T细胞、胸腺细胞和大约30%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约60%中心细胞淋巴瘤。

高度恶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中不表达CD6,因此,主要用于在低度恶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和T 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

CD8 T细胞(抑制/毒性T细胞)胞膜和胞浆CD8主要分布在抑制T/毒性T细胞,NK细胞阳性。

正常淋巴组织中,CD8的表达率明显少于CD4,主要作为T细胞亚群的研究。

在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一些T-ALL/T-LBL中CD8阳性。

CD8可作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辅助诊断。

CD9(motility-related protein-a)CD9与细胞的迁移和粘附以及癌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关,CD9在造血细胞,肾单位中广泛分布,主要用于如血液病、肾癌、绒癌等恶性肿瘤的研究。

CD10/CALLA胞浆CD10亦称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表达于上皮和非上皮组织中,最有意义的应用于某些恶性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如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Burkitt’s淋巴瘤等。

CD14单核细胞胞膜和胞浆CD14表达于髓单核细胞系包括单核细胞、吞噬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

主要用于正常和肿瘤性单核的检测。

CD15胞膜/胞浆CD15主要分布在成熟的粒细胞中,而早幼粒细胞染色多变,正常原髓细胞阴性。

活化的T淋巴细胞可以表达。

几乎所有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CD15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极少表达。

何杰金氏淋巴瘤中80%的R-S细胞和单核的R-S细胞CD15阳性,特异性的R-S细胞膜阳性。

主要用于何杰金氏淋巴瘤和粒细胞肉瘤的辅助诊断。

CD20B细胞胞膜CD20主要分布在B细胞、前B细胞后期和浆细胞之前的B细胞,一般不与T细胞呈交叉反应。

对B 细胞淋巴瘤和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有较好的细胞特异性,因此在恶性淋巴瘤尤其是T或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上,CD20是最常用的B细胞标记。

CD21胞膜/胞浆CD21又称2型补体受体和EB病毒受体,是补体激活调节剂家族的一员。

CD21主要分布在成熟的B 细胞、淋巴滤泡内树突状细胞、部分T细胞。

CD21的功能促进B细胞增殖,介导EBV转化B细胞,CD212参与免疫记忆。

主要用于滤泡状细胞瘤的诊断和免疫补体激活调节的研究。

CD23胞膜表达在生发中心活化的B细胞。

绝大多数低分级B 细胞淋巴瘤,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23阳性,套细胞淋巴瘤CD23阴性,部分何杰金氏淋巴瘤中R-S细胞偶见阳性。

CD24胞膜表达在B细胞发育的多个阶段,包括从骨髓的前B 细胞开始到分化成熟的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B 细胞均阳性。

浆细胞表达极少或不表达。

CD24还可以用于B细胞系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和B 细胞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的标记。

CD25(Imterleukm-2 Receptor)白介素2-受体胞膜主要用于与淋巴样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的研究。

CD27胞膜表达于大多数的外周T细胞,髓质胸腺细胞,记忆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主要用于淋巴系统肿瘤的研究。

CD30/Ki-1 Antigen胞膜/胞浆CD30主要标记活化T和B淋巴细胞,R-S细胞和部分淋巴滤泡间区细胞,主要用于检测何杰金氏淋巴瘤中的R-S细胞和不典型R-S细胞,故认为是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个特异性标记。

目前认为CD30亦是大细胞间变型淋巴瘤的诊断性标记。

CD31内皮细胞标记胞膜和胞浆CD31主要标记单核细胞,颗粒细胞,内皮细胞和某些T细胞,主要用于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亦可用于各种肿瘤间质中血管生成的研究。

CD34内皮细胞标记胞膜和胞浆CD34主要标记造血干细胞髓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主要识别内皮细胞分化,识别血管的敏感性与肿瘤的分级无关,85%以上的血管肉瘤和Kaposi’s肉瘤CD34表达阳性;与CD117联合用于鉴别胃间质瘤的诊断;一般在孤立性纤维瘤中CD34+可以与肉瘤样间皮瘤CD34—鉴别;和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CD34+,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D34—;乳腺中梭形细胞癌CD34—,与恶性叶状瘤CD34+的鉴别。

亦可用于肿瘤间质中血管生成的研究。

CD35/CR1(Fpllicular dendridic Marker)胞膜CD35抗原发现在红细胞、B细胞和一些T细胞、单核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中表达,主要用于滤泡树突状细胞标记和滤泡树突状细胞瘤的诊断。

CD37胞膜强表达于正常和肿瘤性成熟B淋巴细胞中,是外周成熟B细胞的有价值和可靠的标记物。

主要用于B 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和所有非何杰金氏B细胞性淋巴瘤的研究。

CD38胞浆CD38主要表达在浆细胞,90%的CD34+的细胞表达CD38阳性,胸腺细胞、活化T细胞、前B细胞和活化B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