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艺术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他们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很大的益处。
本文就课堂阅读中如何使提问更具艺术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艺术性阅读教学发散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一定的好处。
一、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保证。
以往的语文课,老师的教学步骤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即介绍文章背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老师讲析课文—安排作业。
整节课中都是老师在说,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激情。
这样的一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一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老师提问的艺术性越强,课堂效果就越好,越能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堂上老师的巧妙提问对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每次学习都是在一种半懂不懂的状态下,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课堂上便不认真听讲,这时老师如果提出疑问来,会激起他们的思考、求知的欲望。
合理的提问使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也能凭此掌控教学。
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如何使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更具艺术性1.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提出问题的目标要明确。
设置课堂提问要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找准方向,学会重点内容,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略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要 让 学 生 “ 一 跳 , 得 到 ” 使 学 生 回 答 问题 时 感 到 可 望 又 跳 摘 . 可 及 , 不 因 为 问 题 过 难 望 而 却 步 , 不 因 为 问 题 过 于 简 单 既 义 而 骄 傲 自满 。 教 师 有 序 地 提 出 问题 . 有 助 于 学 生 理 解 和 正 既 确 运 用 知 识 , 养 思 维 的逻 辑 性 , 避 免 了语 文 教 学 杂 乱 零 培 又 散的弊病。 ( ) 抓 住 时机 , 时设 问 , 机 应 变。所 谓 “ 时 ” 是 四 要 适 随 适 就 所 提 出的 问题 与 学 生 的思 考 、 疑 相 “ 合 ” 并 在 学 生 有 思 、 质 吻 , 有 疑 正 要提 出问 题 而 苦 于 不 知 怎 样 表 达 之 时 。设 问不 是 把 学 生 问 倒 , 不 是 作 为 花 絮 点 缀 课 堂 , 创 设 ” 生 活 动 的形 式 , 更 “ 学 而 在 于 解难 释 疑 , 握 新 知 。 否 适 时 发 问直 接 影 响着 课 堂 教 掌 是 学 效 果 。 早 发 问 , 成气 氛 紧张 , 生 内心 茫 然 易造 成 课 过 造 学 容 堂 冷 场 ; 晚 发 问 , 生 勿需 思 考 就 能 对 答 如 流 , 问 题 成 为 过 学 使 “ 子点灯 , 瞎 自费 蜡 ” 毫无 价 值 可言 。 外 , 师 还 要 善 于根 据 , 此 教 实 际 情 况 , 整 问题 的难 度 、 入 的 角 度 、 问 的 方 式 , 凋 切 提 以把 握 知 识 要 点 、 练重 点 和 教 学 过 程 训 “ 问渠 哪 得 清如 许 , 有 源头 活 水 来 ” 语 文课 堂 是一 方 方 为 。 清 澈 如 镜 的水 塘 , 堂 提 问 就是 使 水 塘 清 澈 的源 头 活 水 , 它 课 对 适 时 、 妙 的 运用 , 定 会 使 语 文 课 堂 呈 现 “ 高 任 鸟 飞 , 阔 巧 一 天 海 凭 鱼跃 ” 美 妙境 界 。笔 者 根 据 教 学 实 践 的 体 会 , 列 几 种课 的 下 堂 提 问 方式 , 以供 参 考 。 ( ) 住 关键 词 发 问 。为 了避 免 问 题 的空 泛 和学 生 思 考 一 抓 问 题 的 笼 统 、 略 , 学 生 的 思 维 触 觉 引导 字 里 行 间 , 文 章 粗 把 对 的言语作深入细致 的品味 、 析 , 分 以形 成 严 谨 、 在 的 思 维 品 实 质 , 师 应 注 意抓 住 关 键 词 发 问 。 《 教 如 山中 访友 》 一篇 构 思 奇 是 特 、 象 丰 富 的 散 文 , 造 出 一 个 如 诗 如 画 的 童 话 世 界 , 达 想 营 表 了 作 者 对大 自然 的热 爱 之情 。 学 时教 师 从 关键 词 人 手 发 问 : 教 “ 章 所 写 的 都是 景 物 , 什 么不 说 山 中 观景 而 说 山 中访 友 ?” 文 为 作 者 将 大 自然 人 性 化 了 , 友 ” 文 眼 , 文 章 的 切 入 点 , 者 “ 是 是 作 把 大 自然 当成 自己最 亲 密 的朋 友 和 家 人 .达 到 了 人 与 物 的交 融 、 谐 、 一 , 者 是 用 心 和 大 自然 交 流 , “ 景 ” 看 景 和 统 作 而 观 是 物 , 亲切 。 不 ( ) 回设 问 。 是 不 按 习 惯思 维 从 正 面设 问 , 从 问题 二 迂 就 而 的 侧 面 人 手 . 导 学生 在 更 宽 泛 的 意义 上 去 思 考 问题 。 有 利 引 这 于 拓 展 学生 思 维 , 不易 形 成 思 维 定 势 。 比如 讲 《 福 》 祝 一课 时 , 在 老 师 分析 祥 林 嫂 死 后 , 四老 爷 骂 的那 句 话 时 , 鲁 问道 : 不 早 “ 不 迟 , 偏 要 在 这 个 时 候 , 就 可 见 是 一 个 ‘ 种 ’ 从 这 句 话 偏 这 谬 , 里 可 以 看 出鲁 四老 爷 是 怎 样 的 一 个 人 ? ” 过 思 考 , 生 仍 然 经 学 答 不 上 来 . 师 可 采 取 迂 回法 . 且 存 疑 , 侧 面 提 问 : 同学 老 暂 从 “ 们 想 一 想 ,鲁 四 老 爷 在 偏 偏 要 在 这 个 时 候 的 后 面 理 应 说 什 么 ?” 生 中有 的可 能 说 “ 了” 有 的 可能 说 “ 学 死 . 老爷 为 什 么不 说 ‘ 了 ’ ” 的可 能 说 : 因 为 老 了含 有 尊 重 死 者 的意 思 。 问到 老 ?有 “ ” 这 里 . 四老 爷 这 个 既 不 能 犯忌 讳 , 不 能 丢 了 传 统 的 老朽 形 鲁 又 象 也 就 活脱 脱 地 站 了起 来 , 于从 这 句 话 里 可 以看 出“ 四老 至 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例谈

、
要提 出一 个能够 统率全 文的核 心 问题
核心 问题 的提 l ,力求 体现 整篇 文章 的重 点 、 叶 j
中心 , 具有 提纲 挈领 的作用 。大 问题 又可牵 连 出若
干 小 问题 ,引 导学 生 对 全文 有 更 细致 的 理解 和 把
的事 吗? 是怎 样面 对的 ? 你 能说 说你 的想 法 吗? 问 此
作为语 文 教师 , 想在课 要 在课 前 做 充分 的 准备 。首 先, 深入 研读 教 材 , 握 教材 的 主 旨 、 容等 , 教 把 内 对 材有 完整 、 刻 、 的理解 , 授课 准备 。其 次 , 深 准确 做好
收集有 关教学 的相关 资料 , 好知识准 备。再次 , 做 根 据 学生 的 生活 实 际 、 理特 点 和认 知 水 平 , 好 心 心 做 理 准备。
初 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例谈
● 浙江省玉环县清港 中学 彭子木
心理 学 家指 出 , 思维 是 从 问题 开 始 的 , 问 在 提
教学 中起 着重 要 的激发 、 引导作用 。语 文课 堂上 的 提 问 , 够激 发 学生 学 习语 文 的兴 趣 , 展学 生 的 能 发
对 阿长 的感 情 是 有 变化 的 ,即经 历 了 “ 厌一 敬一 憎一 敬一念 ” 的变 化过 程 。围绕这 一核 心 问题展 开 讨 论 ,学生 不仅理 解 了作者 对阿长 的感情 变化 , 而
探 究兴趣 。例如钱梦 龙老师在教学 《 石壕 吏》 有这 时 样 一 个提 问 : 有人 认 为《 壕吏 》 石 不是 一 首好 诗 , 因
成败, 与教 师的 “ 密切相 关 。教师 如果能 熟请 提 问” 问技 巧 ,就能 有效地 激发 学生 强烈 的求知 欲望 , 从 而使 学生 产生 学 习热情 , 极主 动地投 入 到学 习 当 积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索

初 中 语 文 课 堂 提 问 的 艺 术 性 探 索 明光 明 安 2 94 ) 3 4 1
摘 要 : 计 良好 的 提 问 , 开拓 学 生 的 思 路 。 设 能 开发 学 生 的 潜 能 , 高 学 生 的 分 析 、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而 达 到 较 好 的 提 解 从 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 中语 文 课 堂提 问 艺 术性 初
一
的不 良 习惯 。 因此 , 师在 设 计 问题 时必 须难 易适 中 . 能 超 出学 生 的 教 不
3 6
知 识 和 能 力 范 围 , 符 合 学 生 的 知 识 发 展 水平 , 与 教 学 目标 要 并 紧密 结 合 。 3调 控 课 堂提 问的 等 候 时 间 . 长 期 以来 , 论 是 传 统 的课 堂 教 学 , 是 现 代 多 媒 体 教 学 无 还 都 存 在 一 个 普 遍 问 题 : 师 在 提 问 后 只 停 留很 短 时 间 就 开 始 教 点名 。 学生 由于 思 考 时 间 不充 分 、 精神 紧张 、 准备 不 足等 原 因 , 通 常无 法 回答 或 者 仓 促 回答 导 致 错误 ,教 师必 须 花 费更 多 的 时 间给 学 生 提 示 或 者 纠 正 学 生 的错 误 ,如 此课 堂 教 学 任 务 不 易完 成 。 浪费 时间 又 容 易 导致 学 生 的反 感 。 今 提 倡 用 多媒 既 而 体教 学 , 突 出 特 点就 是 教 学 目标 多 , 学 任 务 重 。 教 师 为 了 其 教 达 到 教 学 目的 , 往 问 题 一 提 出 , 案 就 显 示 出来 , 少 留 给 往 答 很 学 生 思考 时间 。这 样 只 能 造 成 学 生 惰 性 , 维 形 成 固定 模 式 , 思 反 正 老 师会 总 结 。 因而 , 们 要 根 据 问 题 的 难 度适 当控 制 问题 我 的 等候 时 间 ,教 师 在 提 出问 题 后 应 该 给 学 生 留 有 一 定 的 思 考 时 间 , 般 自提 出 问 题 到 指 定 学 生 回 答 。 少 等 候 3 秒 。如 一 至 —5 果 教 师所 提 出 的 问题 是 开 放 性 的 ,那 么 留给 学 生 等 候 时 间 以 1秒 左 右 为宜 。 0 这样 才 能 提 高 学 生 问答 的准 确 性 , 高课 堂教 提 学效率。 4 注 意课 堂 提 问 的 管 理调 控 . 每 一 位教 师都 喜欢 在 教 学 中 营造 活 泼 快 乐 的氛 围 。充分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性 ,发 挥 他 们 的 主动 性 。轻 松 地 完 成 教 学 目 标 。当 然 这些 和教 师 的 态 度 息 息相 关 。教 师 提 问 时 。 让 学 生 要 感 到 亲 切 , 是 以权 威 者 的 姿 态 出 现 。 样 学 生 会 感 到 陌 生 害 不 那 怕 。 师 的表 情 要 自然 、 蔼 , 近 师 生 之 间 的 距 离 。 得 学 校 教 和 拉 记 组 织 的一 次公 开课 , 师 只提 问 举 手 同 学 , 注 面小 。有 的 学 教 关 生频 繁 发 言 , 的从 不 举 手 发 言 。 节课 就 变 成 了少 数 同 学 的 有 一 天下 , 使其 他 同学 懒 于 思 考 懒 于 回答 。学 生 回答 不 出 问题 时 , 教师 情 绪 化 . 同学 冷 嘲 热 讽 , 样 使 学 生 更 不 敢 回 答 。 结 果 对 这 可想 而知 , 教学 效 果 不 太 好 。 师 授 课 时 , 注 意 自己 的表 情 、 教 要 体态 、 动作 等肢 体 语 言 . 到 “ 声 胜 有 声 ” 效 果 。 教 学 中不 达 无 的 断 地 给学 生 表 现 机 会 , 平 地 对 待 每 一 个 学 生 , 他 ( ) 自 公 让 她 们 己 主 动举 手 回答 问 题 。 待 回答 问题 的学 生 , 论他 ( ) 对 不 她 回答 正 确 与 否 , 不 予惩 罚 。 都 如果 学 生 答 对 了 , 便 用 “ 我 很好 ”非 常 “ 不 错 ” 进 行 表 扬 。 果 答 错 了 , 其 是 不 经 常发 言 的 学 生 , 等 如 尤 我 便 会 旁 敲 侧 隐地 提示 他 ( ) 仔 细 想 想 , 者 让 他 ( ) 下 她 再 或 她 坐 思考 , 学生鼓掌表示鼓励。另外 , 让 当教 师 发现 课 堂气 氛 不好 时 应 有 意 识 地 注 入 一 些 快 乐 、 就 轻松 的 “ 母 ” — 如 幽 默 的 酵 — 话 语 , 意 的玩 笑 等 激 活 课 堂 , 活 学 生 思 维 , 他 们 积 极 参 善 激 让 与 到 课 堂 学 习 中来 。 5课 堂提 问要 学 会 延 伸 拓 展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当地 延 伸 拓 展 问题 , 以 让 学 生 更 好 地 适 可 开 阔思维 , 胆 地发挥 想象 , 角 度地思考 , 得 更可 能多 、 大 多 获 新 、 的答 案 。 奇 我 在 上 《 塑 生 命 》 , 大 家 联 系 自己 的 阅读 体 验 , 再 时 让 以及 古 今 中 外 那 些 付 出艰 辛 卓 绝 努 力 而 成 功 的 残 疾 人 士 的事 迹 , 从 他们 身 上 你 学 到 了 什 么 ? 如 果 你 以后 也 遇 到 了 不 幸 或 者 灾 难 , 会 和 他们 一 样 吗? 个 问题 一 出 , 动 了他 们 的 想 象 力 , 你 这 调 激 活 了思 维 能 力 。大 家 踊 跃 发 言 , 得 都很 深 刻 , 仅 加 深 了 谈 不 对 课 文 的理 解 。 锻 炼 了语 言 组 织 能 力 。 还 总之 , 无 定法 , 无 止 境 。 堂 提 问 既 是一 门学 问 , 教 学 课 �
抓契机巧点化促升华——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
虽然善变 、 多变 , 但始终有一点没变 , 是什么呢? 因为学生有一定
的思维基础 , 不难 回答 出“ 见风使舵 ” ; 最后 , 教者因势利导 , 乘难
、
艺 术 地 设 计 提 问
1 . 抓住关键 , 明确 目的 提高课堂提 问艺术性 的关键在于钻研教材 , 了解学生 , 多动
抓契机
— —
浅谈初 中语文课 堂提 问的艺术
王州市睢宁县新世 纪 中学
“ 学起 于思 , 思源于疑 ” , 要求 学生善于释 疑 、 解疑, 教师必 况 , 既不 因为问题过难使学生望而却步 , 也不 因为 问题过于简单 须要善 于设疑 。语文教师要根据初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 文学 使学生骄傲 自满 。如教《 变色龙》 时, 先提问 :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 科 的教学规律 , 抓契机 、 巧点化 , 提 高课 堂提 问的艺术性 , 不 断培 性格是什么? 这个 问题较易 回答 : “ 善变” ; 然后再问 : 奥楚蔑洛夫
一
《 孔 乙己》 一文 中 , “ 孔 乙 己是站着喝 酒而穿着长衫 的唯一 的人 ”
是 文章的关键句 , 而其 中的“ 唯一 ” 又是这一句中的关键字 眼 , 教
师则 可据此 提问 :什 么样 的人才站着喝酒?穿长衫的是怎么喝 酒 的?“ 唯一” 指 的是什么 ? ( 3 ) 由浅入深 , 循序渐进 , 环环相扣
什么启示? 你有没有这样 的亲身体会 呢? 讨 论交 流后 , 学生很快
开始了探究学习。
2 引 导艺术 : 课堂上 , 遇到不 同意见 , 需训练发散思维的 , 宜
组织讨论 ; 需 训练求 同思维 , 宜 明确正确 的意见 , 再 深究 “ 为什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及形式,是师生间双边交流与沟通的最佳方式。
而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务必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确保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在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交流沟通的有效形式,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能紧紧围绕教学展开,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对教学进行调整,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的针对性要强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必须注重问题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实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紧扣重难点。
这样的提问,方能充分达到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
针对性强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从而顺利落实教学任务。
否则,只会是浪费时间,导致整个语文教学不得要领。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关于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的理解,是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简单理解为“清闲的人”,显然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提问:闲人其实很多,为什么作者却觉得如自己一样的“闲人”很少呢?作者又是怎样的一个“闲人”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探索,从而结合苏轼当时的具体遭遇来理解到他虽然遭到贬谪,但是仍然有着闲适乐观的心态,“闲人”一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胸襟。
这样,通过针对性很强的这一问题,就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析摘要:新课改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最显著的是“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提问就是一门艺术,并且是讲究技巧的,如何让学生在问中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了。
因此不少的语文教师,开始研究提问的方法,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提问艺术在不断的发展。
传统的教师的问,学生的答,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智力水平的开发。
一、语文课堂提问是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提问,是教师将问题出示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由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回答。
同时提问具有双向性,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开动脑筋提出问题,或者对教师的讲述提出质疑,发表独特的见解。
在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过程中,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与生之间互问互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的集中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打破学生“思维缺席”现象,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场景中,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中,能够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文科与理科不同,语文学科的问题尤其明显,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提出的问题完全不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提出,不急于给学生定论,采取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的办法,让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在反复的训练中,让学生自我设疑,学会解疑释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活与学习中必须具备的求异思维。
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在给学生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窗》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与自读能力,我让学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并对文章进行质疑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反思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提问的方法是很多的,关键在于“激疑”和“诱导”。
如何才能达到以疑启思的目的呢?须在“导”字上做文章。
《学记》上说“道而弗牵”便是对诱导的强调。
在提问中相机诱导,更是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进行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交流、争论,这样,学生会在逐个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中感受到探索的欣喜,学习情绪高涨,能力逐步增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任务所规定的高度。
下面就几种设问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在关键的内容上提问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关键字句章节、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全文,体会感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在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后,设问: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基本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照和关爱,问题一出,学生结合上面的理解,很容易就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理解了作者详细描写父亲背影的原因,体会到了那深沉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再如学习《怀疑与学问》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有两部分构成,他们是通过那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的关系如何?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过渡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且理解二者的关系是递进关系。
这样,学生也就从宏观上掌握了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二、于比较之处提问善于分析综合,学会比较鉴别,从矛盾中发现问题,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又一标志。
比较也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思维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际教学中,比较可以是一篇文章中,比如,在《故乡》一文中,既有同一人物的比较(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昔日年轻漂亮的杨二嫂与现在消瘦的圆规),又有不同人物之间的比较(杨二嫂与闰土),还有人物群像的比较(我与闰土之间的友谊与宏儿和水生之间的友谊的比较)。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口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三中 刘 静
有 效 的课 堂 提 问能 诱 发 学生 思 维 的兴 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教者在此基础上 , 维 的纵 深 发 展 ,
趣 ,使 提问真正 问到学生们 的心 “ 窍 ”上 。
接着 顺势利导学 生认识孔 乙己没有名字 的深
师导人新课 时可 以这样 设计 问题 :同学们 , 学生分析 红军 战士 在第 二天吃早饭 “ 抢 了一 么原 因使 他一变 又变 ?作 者为什么要 塑造这
人 们常说 “ 上有天堂 ,下 有苏杭 ,桂林 山水 碗就 吃”中 “ 抢”字用 法时 ,学生可能 一下 个 形 象 ?
甲天下 ,桂 林美在 山水 ,苏州美 在园林 ,苏 子难 以理解 ,那么可 以换个角度来问:“ ’ 抢’ 五、 “ 横看成岭侧成 峰”的发 散型思维
州 园林有什 么特点 呢?它美在何处 呢?下面 字是 否说明 了红军 战士不遵守 纪律呢?” 当 的 提 问 。
同学们 齐读 《 苏州 园林 》之后 ,回答 老师 的 学生 给予否定 回答 时 ,义进一 步启 发学生 :
问题。 ” 这样设疑导入 , 即创 设 了问 题 的 情 景 ,
点 的理解 自然 也水到渠成 。如 《 死海不死 》
一
没说 完就停住 ,是 不是她不知 道爸 爸到 哪里 精 神 ? 能具 体说 说 他 们 的感 人 事迹 吗 ?这
文 。一开篇可让 学生思考 :题 目中的两 个 去了 呢?” 当学 生给予否定 回答时 ,又继续 几个 思 维发 散 的 提 问都 是在 原有 知 识 的 基
如 《 变色龙 》一 文 ,可 以采用 这种分层
在接 受新知 的过 程 中始终学 生感到 “ 柳 暗花 刻性 ,解决本 文的教学难 点。可见 ,抓住 契 设问的方式 进行教学 。教 者先提 出问题 :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
个 问题 : 这篇文章的情 节是环环相扣 、 向前发展 的, 那么我们 起来说说看 , 这辆小火 车是如何一节扣一节地 向前滚动的呢?
一
时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能力。
第二 . 恰 当的拓展 , 培养 了创新能力 语文的外延是 和生活等同的 . 我们的教学要十分注意这点。 在所听 的课 巾, 由于我们的老师精心备课 , 查找资料 , 拓展 的很
学 生的能力 , 所 以给我 的印象很深。
总之 . 提问是一 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 又是- -I ' ] 教学艺术 。希 望广大教师也试 着用核心 问题来组织教学 . 不要将那些 优美的
义章“ 精讲” 得支离破碎 , 让那优美的旋律在课堂上 回荡 。唯其
只学 课文 , 而是和 自己的实 际生 活联 系起 来 , 特别是有 些老 师
期 日, 我们全家都要衣冠楚楚地来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由于栈
桥散步 , 就看到了“ 喷着黑烟从海边驶过来的轮船” , 这必然勾起 都是 让我们 的学生动手表 演感受一下 , 比如 《 范进 中举 》 中表 现
菲利普 夫妇想起一个 人 : 于勒叔叔 。文章顺理成章地交代 了于 胡屠 户市侩性 的那几个形象动词“ 攥” “ 舒” “ 揣” 等, 老师让学 生 表演 , 形象生动 , 栩栩 如生 . 人物的性格不 用老师再 强调 , 学 生 就掌握 了. 课堂气氛也迭 I 此而活跃 。紧接着 , 教师布置用动词来
i
初 中语 文课堂教学 中的提 问艺术
江 苏省 淮安 市钦 工镇初 级 中学 韩 志勇
对于课堂提问的艺术 , 在几年的工作 中 , 我有 了一 点体会 . 现提 出来与各位 老师共同探讨。我认为 , 课 堂提 问. 最关键 的是 要严格控制提 问的数量和质量 。一 堂课 , 一篇 文章通过设计一 两个 核心 问题 , 计 学生整 体地感 悟 、 品味 , 做到 牵一 发而动 全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探索篇•课改论坛试论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陈剑飞(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甘肃陇南)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适当进行较为艺术的提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且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知识。
结合本人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一、注意把握问题难易度,使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较难或者较易的学习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问题失去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特点、每节课的重点和疑难点,认真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让问题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钥匙,并且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问题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大部分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
就像果树上的果实,在树下并非伸手可得,但又不会望而却步,只需要跳一跳就能摘到。
能够让学生“跳”的跳板就是教师设计的思考阶梯。
在课堂中设计不同难易度的问题,巩固型的问题就选择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发散型、创造型的问题主要选择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也可设计小组讨论,学优生带动学困生积极思考,拓宽思路;较为中等的问题,适合让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全面调动班级整体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坚持激励性、有效性原则在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
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和进步较大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创造性的回答予以夸赞,对较为内向、羞涩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一时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要耐心并给予希望。
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应当有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中热烈的气氛来提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往往没有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习效果,应当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艺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可见,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能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
但是,教学过程中,有的提问只能“吹皱一池春水”。
这样的提问显然与提问的有效性是违背的。
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算有效呢?根据近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提问有效。
一、精心准备,以问导思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设计问题,应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和教法出发。
设计问题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原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高处,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一)抓住目标,提出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应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理清作者思路,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并跳出作者思路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课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
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之前,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欣赏独具特色的意象就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于是提出问题:以前学过的诗句中,有写到柳树这个意象吗?它代表什么寓意?学生想到已学诗句,“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惜别怀远的意思,因此学生理解“金柳”这一意象就顺理成章了。
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生动的比喻蕴含着什么意思?这一问就“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那河畔的金柳,让他回想起往日偎依柳树下读书的情景。
这位“夕阳中的新娘”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让学生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以及“新婚而别”的凄美情景,体会到徐志摩此情此景作别“新娘”的心情。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

对待学习 。
以上 这些 做法 ,严重 挫伤 了学 生 的求知 欲和 好奇 心, 限制 了创 造性 思维 的发 展 , 使课 堂提 问这 一教 学方
法 的优势得不 到体现 , 导致 的后果令人 担忧 。鉴 于 以上
叫什 么?我们从《 呐喊 》 朝花夕拾 》 与《 中学 了哪
些 文章? 两本选集在文体上有什 么不 同?” 这 这
样 , 学生七嘴八舌 的回答 中 , 堂教学就会很 在 课 自然地 进入相应 的教学情境 。
2 . 关键词发 问。为 了避 免 问题 的空泛 抓住 和学生思考 问题 的笼 统 ,把 学生的思维逻辑引
初 中 语 文 课 堂 提 问 艺 术 的 探
操。 引 导 之 去 贵 在 善 3. 间 问。语 文教学 中的 比较 寻 找 比较 因素提 着鼻子 走 , 他们 哪有时 间思考下一个 问题呢?
最终 , 只能不假思索地忙着 回答 和应付 。
2 单的 问和简 单 的答 。 . 简 没有 思考 价值 。
绩突出) 问题。久而久之 , 回答 其他学生对 学业 越来越没 兴趣 , 在课 堂上开小差 , 从而导致集体 斗志的丧失 。 4答案 的唯一 性。 . 语文学科是一 门相 当灵 活的学科 ,
平 中见奇 。如教 学《 愚公移 山》 一文 , 学生在小学 时就 已 经接 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则 寓言 , 如果 我们按传统 教学模式按 部就班
文 ,教 师就可 以提 出这样 的问题 :鲁迅 的原名 “
主、 合作 、 探讨 学习的双边活动 。 这其中 , 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探析

【 摘
要】 传 统的初 中语文课 堂教 学遵循 的 3 P模式 , 强
调 以教 师 为 中心 , 课 堂教 学 围绕 如 何 “ 教” 展开 , 忽视 了学 生 在教 学活动 中的主导地位 , 不太关注学生如何“ 学” 的问题 , 学 生在 初 中语 文 教 学 中创 新 潜 能发 挥 的 机 会 很 少 , 阻碍 了 学习者创新能 力的提 高 , 学生的积 极性 、 主动性 受挫 , 长此 以往 也 使 得 学 习 热情 大减 。
WE N U D A0 HANG
初 的 时候 , 如 果 语 文 教 师 随便 进行 提 问 , 比如 说 问学 生 这 一 段 体 现 了 战 士 的什 么 精 神 ? 这 一 个 问题 的提 出无 疑 是 个 呆 板 、空 洞 并且 让 学 生 乏 味 的 问题 ,如 果 我 # r i l l 够 将 “ 三笑” 抓住来进行提 问 , 问学生 , “ 笑 了笑” 、 “ 笑起来 ” 以及 “ 笑着 ” 这三个笑能不能调换 ?这三 = 三 笑都表现 了什 么思想感 情 ? 这 样 的 提 问 就 变 得 十分 细 致 , 并且生动有趣 , 学生 的思 维 也 会 变 得 十分 活 跃 。 三、 提 问变 直 为 曲 。 引 人入 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 味地直来直去 , 启发性就不强 , 久而久之 , 学生 对 这 样 的提 问 会 感 到 索 然 无 味 , 并 在 一 定程 度』 二 妨 碍 了思 维 的发 展 。 假如 我 们 把 问题 换 成 “ 曲问 ” 、 “ 活 问” 的方式 提 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 并 且要求他们 在 思维 卜 “ 跳一跳” 才能 回答 卜 。如在《 老山界》 一文巾 , 引导学 生 分 析 红 军 战 士 在 第 二 天 吃早 饭 “ 抢了一碗就吃” 中“ 抢” 字 用 法 时 ,学 生 可 能 一 下 子 难 以 理 解 ,那 么 可 以 换 个 角 度 来 问: “ ‘ 抢’ 字 是 否说 明 了红 军 战士 不 遵 守 纪律 呢?” 当学 生 给 予 否定 回答 时 , 又进一 步启发学生 : “ ‘ 抢’ 在这里该如 何理 解?例如小 明今 起来晚 了, 当妈妈煮好早餐后 , 他抢 了一 碗就吃 , 然后急急忙忙 学去 , 小 明的 ‘ 抢’ 又说 明了什么?” 到这里 , 经过教者设置的“ 曲问 ” 和 引导 学 生 的类 比 分 析 , 学 生 对红 军 战 士 “ 抢” 这 一 动 作 的理 解 自然 明 确 了 。所 以说 , 这 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剑答案 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 维的 浪花 , 有 时 甚 至 产生 “ 投石 击 破水 底 天 ” 的教 学 效 果 。钱 梦龙 先生在教学 中的“ 曲问” , 可 以说 是 创 造 了 提 问 的 最 高 艺 术 境界。他在讲授 《 愚公移I 1 1 》 一文 巾就有两处成功 的“ 曲问” ( 就是关于“ 龀” 宁和“ 孀” 宁的琊解 ) , 结 果效果是明 的。因 此, 因势利导 、 富于 技 巧 性 的 提 问 , 能 有 效 地 培 养 学 生 维 的各种综合能力 ,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 因人 施 问 因 材 施 教 是 一 条重 要 的教 学 原 则 ,应 用 于语 文课 堂提 问 中, 则 应 该 因人 施 问 。基 于 这 一 认 识 , 在 选 择学 生 回答 问 题时, 应该 因人而异 : 难 度 较 大 的 问 题 由优 等 生 回答 , 一 般 的让 中等生 回答 , 较容易的让差生 回答 , 比较 专门的问题则 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 。在教学过程 中 , 教师和学生 、 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 系 ,如果教 师对教育 工作有 正确 的认识 , 有强 烈的责任感 , 他就会热爱学生 , 热爱所教 的学 科, 他对 教育 工作 所 产 生 的感 情 就 是 积 极 的 , 否则 就是 消 极 的。而教师 的情感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 。比如说 , 在进行《 愚公移山》 这一个文章 的教授过程 中, 笔者提 出了 “ 为什么作者先写土屋以及太行 这两座山的坐 落位置 、 高度 以及广度?对愚公移山决心进行描写主要是通 过哪些情节?” 等 问题 , 最后 , 要求提问内容必须要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 ,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根据语文教育教学 的内容 , 针对 其难 点、 重点 以及学生认识模糊 区域来进行启 发 性 问题 的 设计 。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方 法正确 得 当,才 能够很 好地激 发学 生的 理还 较稚 嫩 、欠成熟 ,承 受能力 比较弱 , 思 维活 动 ,达 到启发 式教 学的 目的 。提 问 所 以针对 这 一 理 结构特 征 ,在 作 出总结 方法是 多种 多样 的,现在 撮取 几种最 重要 评 价 时,若 方法 不 当,评 价过激 ,极可能 会使学生的 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 ,甚 的也是最 常见 的方法介 绍一下 。 至会形成学生怕【 笞问题,怕讲锚 的心理障 1抓 住关键 问题 突破 法 . 碍 这种心态 ,会使课堂重新回到死气沉沉 能否 抓住关键 问题进行提 问突破 ,决 定 了~ 堂课 的教学 成功 与否 。教师要 善于 的状态 ,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 的惰性 。所 抓 住关 键 问题 ,打 开缺 口,让 知识 的水流 以,在总结学生的回答 问题时,要以激励 为 主,适 当指 出不足为辅 ,要经常用 “ 这位 同 奔涌 而 出。这就要 求 教师真 正吃透 教材 ,
比如可 以从结尾 入手 。有 的文章 段落之 间 有清 晰 、明确 、完整 的认识 。这 无疑会 使 课堂提 问的效 果大打折 扣 。 大致 是一 种并列 关系 ,有不 少的 共同 点,
教 师 就 要 从 教 学 目标 出发 ,确 立 一 个 核
对 于学生 的回 答,教师 进行评 析总 结
心 , 以此 来设 计一个 由浅 入深 、 由此及 彼 时 ,不宜 直截 了当告 诉其答 案就 算完事 , 而应 该用委 婉 的 口吻 告诉他 们 回答的合 理 的提 问和教 学序列 。
三 、教师 课堂提 问的 方法
课堂提 问方法 很重要 ,因 为只有 提 问
之 处是什 么 ,不足之 处是什 么 ,在肯 定成 绩 的基础 上 ,指 出其 足 。因 为中学 生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驱动力,恰当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
而发挥提问的作用。
在注意提问科学性的同时还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1 激趣设疑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
例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
教师同时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相机适时课堂上不能满堂问,而应在那些重点难点之处相机而问。
在教《祝福》时,指导学生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
对于感受,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
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的为学生所接受。
3 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0 5 3 5 0 0)
2 相机 适 时
课 堂上 不能 满堂 问 ,而 应在那 些 重点难 点 之处 相机 而 问 。在教 《 祝福》 时 ,指 导 学生 先理 清情 节 ,然 后要 求他 们复 述 故事 ,再 谈 感受 。对 于感 受 , 大部 分学 生只 是 简单 的下 了一个 悲 剧 的结论 。 此时 我提 了一 个 问题 : “ 勤劳、 善 良的祥 林嫂 如 果生 活在 今天 ,她 会死 去 吗 ?为什 么 ?’ ’ 石 激起 千 层浪 , 学生 的 思维顿 时 活跃 异常 ,“ 礼教 杀人” 的主 题 自然 的为 学生 所接 受 。 3 设 置 矛盾 学生 对每 篇 课文 的 学 习,不 是一 开始 就感 兴趣 的 ,为此 ,教 者应 当深 入 钻研 教 材 ,抓 住 突破 口,有意 地 给学 生设 置 问题 的“ 障碍 ” ,形 成他 们 心 理 上 的一 种“ 冲 突” 。 当学 生急 于解 开 这些 “ 冲 突” ( 问题 ) 时 ,也就 意 味着 进 行 了思 维训 练 ,对 课文 重 点、难 点的理 解 自然 也水 到渠 成 。如 《 死 海 不 死 》 一文 ,一开 篇 可让 学 生思考 :题 目中的两 个“ 死” ,是什 么 意思 ?“ 死”
与“ 不死” 矛盾吗?文末又说“ 死海真的要死了” , 这个“ 死” 又是指什么 ?这一 番 提 问,势必 能激 发学 生对 本文 的兴 趣 ,并 急切 地研 读课 文找 答 案 。最后 , 当 学生 理解 了“ 死” 的三 个不 同含 义 时 , 也 掌握 了死 海 的特 征 以及 形成 过程 。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提问艺术
彭玉智 ( 河北省 景县梁集乡中学
提 问是语 文 课堂 教 学 中师生 进行 双边 活 动 的重要 形 式 ,是传 递信 息 的 有 效途 径 ,也 是 启迪 学 生思维 的驱动 力 ,恰 当而 富有 艺术 的提 问是课 堂教 学成 功 的重要 因素 。因此 在课 堂 教学 中 。教 师要 善于 发挥 提 问 的作用 。而 发 挥提 问的作 用 。在注 意提 问科 学 性的 同 时还必 须讲 究提 问的艺术 性 1 激 趣设 疑 好 奇 心人 皆有 之 ,强 烈 的好 奇心会 增 强人 们对 外 界信 息 的敏 感性 ,激 发 思维 ,培养 学 生 的有意 注意 力 ,培养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意 识 。因 此 ,课堂 提 问要 讲 究发 问方 式 ,改 变提 问角 度 ,使 问题 提得 巧 ,发 人深 思 ,要 力求 新颖 ,讲 求 新意 。例如 :在 教 《 故乡 》时 ,教师 可设 计这 样 的 问题 :“ 谁埋 的碗 碟 ?” 这个 问题 很 新奇 ,很 容易 引起 学生 的兴 趣 。学 生为 了解 开谜 团 , 认真 阅 读课 文 ,努 力从 字 里行 间找 线索 。教 师 同时 诱 导学 生对 杨二 嫂 、闰 土这 两 个人 物 的言 行 、 品质 分 析 比较 ,加深 了学生 对这 两 个人 物形 象 的认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是 ”“ 不 对 ” 直 问性 提 问 , 人 感 到 索然 无 味 , 能 、对 等 使 不 激起 学 生 的情 趣 。提 问要 使 问题 能持 续 地 发展 下 去 ,
一
阴放 在 凑 书 上 . 么 都 没 学 会 . 也 会 做 不 好 这 样 什 官 来 . 调 动 了 学 生 探 索 的兴 趣 . 充 分 发 挥 了 他 们 既 义
等 方 面 都 能 起 到 积 极 的 作 用
一
皇 帝 ? 让 学 生 了 解 故 事 的起 因 , 识 皂 帝 的 形 象 ; . 初 2 两 个 织 同 然 是 骗 子 , 帝 、 臣 、 : 等 也 都 是 骗 皇 大 骑 j :
、
课 堂提 问 的 注 意 点
( ) 持 在 融 洽 的课 堂 氛 围 巾 提 问 。 师往 往 把 子 , 同意 这 种 分 析 吗 ?为 什 么 ?让 学 生 分 析 各 种 人 一保 教 你
浅谈初 中语文课堂 教学 中的提 问艺术
■ 江苏 省连 云港 市灌 云 县伊 山第 四 中学
语 文 教 学 是 一 门 艺 术 。 教 师 不 仅 需 要 专 业 的 知
识 技 能 .同 样 也 要 有 一 的 处 理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 技 定
谭 振 云
思 维 的 特 点 . 排 合理 的 提 问 顺 序 安
中 . 问 总 是 面 向 少 数 优 等 生 . 往 令 下 游 的 后 进 生 追 问 的 提 问 方 式 . 但 能 使 学 生 真 正 学 懂 知 识 . 且 提 往 不 而 发 在 没 有 思 维 的 紧 迫 感 . 期 不 提 问 他 们 . 生 认 为 上 课 有 利 于培 养 学 生 的迁 移 意 识 . 展 学 生 思 维 . 古 文 长 学
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艺术

浅析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艺术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用得最多却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一门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作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干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做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地从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审时度势,精心设计听老教师谈及工作经验以及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存在以下几种不足:1.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
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
2.提问的质量低而偏。
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3.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经常问“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课堂环节松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或兴趣缺乏。
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上课,也经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形式,在课前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二、以“度”为准,化难为易《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提问的艺术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首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好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比如,老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老师在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能力是不同的,老师要根据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再次,提问要具有挑战性。
良好的问题应该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有一定难度,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获得成就感。
最后,提问要具有互动性。
在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思想碰撞,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技巧,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好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
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发表时间:2016-09-14T13:57:35.82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作者:李泓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川省兴文县大河初中兴文 64440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提问艺术,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能力,形成让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
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是要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间导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或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西方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很有兴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已》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已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孔乙已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的问题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是要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后,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字在这里应该如何理解呢?例如小王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生去,小王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师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自然能理解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了。
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有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有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后,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实际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为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所以,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而且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是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文章的角度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喜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四是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广度。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少于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按其它标准来划分,又该如何分呢?哪种分法更好一些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
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总之,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