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技巧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问,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

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也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浅问,化难为易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

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四、拓展,提供话题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

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以后,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提问技巧,合理提问,激发兴趣,积极评价,使学生真正悟透了疑点,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