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政治使命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迫于功课的压力,笔者凭朦胧的印象,去翻寻一些关于古希腊的文字记载,有幸开始接触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笔者在对古希腊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还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的情况下,就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
苏格拉底(∑ωκρτη; 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①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每天都在街头,与不同阶层的公民聊天、争辩,传播自己的哲学,却几乎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著作。
身为雅典的公民,苏格拉底被持不同理念者(政敌)安虞多、梅雷多和吕贡等三名原告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告上雅典法庭,最终被判处死刑。
而在被送上法庭,在面临雅典公民代表的有罪与否宣判时,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政敌进行了最后的申辩和对真知的坚持,并且希望用自己的死,来警醒雅典的公民。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拜读此作后,笔者亦有所思,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知,追求真知;二、为真知,大无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无知之知,追求真知当时的雅典,是文化的圣都,人们热衷于对文化的学习,热衷于对人与自然的探讨,并且百家争鸣。
苏格拉底是幸运的,生长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
作为当时的雅典公民,苏格拉底的父亲从小就对苏格拉底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一方面是关于体育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关于音乐的教育,对苏格拉底的教育,父亲抓得很紧,决不放松。
实际上,关于古希腊雅典的音乐教育,其内容不只是音乐本身,而且还包括文学、艺术、戏剧(含悲剧、喜剧、羊人剧等)、诗歌、天文及科学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两者都包含在内。
教育家苏格拉底是谁

教育家苏格拉底是谁苏格拉底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智者,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家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
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苏格拉底主张得就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
在她瞧来,人得道德本性,与道德价值体系,就是政治得基础。
公民们有了良好得道德修养,就会有良好得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会安定有序。
苏格拉底有一句最著名得论断“美德即就是知识”,城邦应该由具有专业知识得人来进行城邦管理,从而改善公民得灵魂,使她们有知识与教养,过理性生活,追求善。
苏格拉底与孔子一样把道德瞧作就是政治得基础,瞧作就是政治得出发点与归宿。
她从“无知即罪恶”、“知识即美德”等哲学命题出发,提出来治国者应懂得治国艺术与掌握相应得政治知识,城邦应注重教育。
苏格拉底主张建立一种精英治国或专家治国模式,她反对把国家权力分散在没有知识得、被人操纵得公民手中,也反对那些有权有势而不学无术得人当权。
苏格拉底得主要政治主张与理想,见于柏拉图得对话以及色诺芬得著作中。
她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雅典奴隶民主制得选举制度,对于统治者得产生,苏格拉底并完全不赞成民主制,更反对僭主得专制,其所主张得就是一种贤人政治与专家政治,统治者本身应当就是高超得智慧、真实得知识、完美得德行与绝对得最高权力得结合。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政府官员由这样得公民大会来选举产生就是不明智得,她对整个公民议会组成人员得构成表示不甚满意,认为这样得代表构成根本不会产生出真正得民意。
在这里,苏格拉底把判断事物得标准定为知识,而不就是人数得众多,也就就是说,要以真知为准,而不能以众人之见为绳。
因此,城邦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得公民,使民主投票决策质量得到一定保障。
苏格拉底所主张得“好人政体”、“贤人政治”,就是有着特定得阶级内容得,她所说得有知识有德行得人显然就是指少数奴隶主,大多得奴隶与一般劳动者由于没金钱与闲暇时间接受教育、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具备掌权治国得能力。
可见,她得学说首先就是为奴隶主贵族得统治作论证得。
但同时又必须瞧到,当时雅典得选举制度确实存在着严重弊端:随着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得衰落,选举得情况非常腐败。
苏格拉底名词解释政治学

苏格拉底名词解释政治学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苏格拉底式的思维方法,主张通过对话和讨论来寻找真理。
苏格拉底对政治学的名词解释可能是指研究政治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在政治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政治权力、政治制度等的学科。
它探讨政治行为、政府运作、公共政策等问题,并从政治与社会、政府与市民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政治学包括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公共行政学等多个专业分支。
苏格拉底可能会强调政治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他认为政治应当以公正和正义为导向,政治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
苏格拉底会重视个体的参与,提倡民主和广泛的公众讨论,以求达成最佳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公平。
苏格拉底对政治学的名词解释可能还涉及一些具体的概念和理论,例如公民参与、权力分立、政府合法性、社会契约等,这些概念和理论在政治学中被用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和运作方式。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迫于功课的压力,笔者凭朦胧的印象,去翻寻一些关于古希腊的文字记载,有幸开始接触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笔者在对古希腊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还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的情况下,就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
苏格拉底(∑ωκρτη; 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①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每天都在街头,与不同阶层的公民聊天、争辩,传播自己的哲学,却几乎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著作。
身为雅典的公民,苏格拉底被持不同理念者(政敌)安虞多、梅雷多和吕贡等三名原告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告上雅典法庭,最终被判处死刑。
而在被送上法庭,在面临雅典公民代表的有罪与否宣判时,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政敌进行了最后的申辩和对真知的坚持,并且希望用自己的死,来警醒雅典的公民。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拜读此作后,笔者亦有所思,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知,追求真知;二、为真知,大无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无知之知,追求真知当时的雅典,是文化的圣都,人们热衷于对文化的学习,热衷于对人与自然的探讨,并且百家争鸣。
苏格拉底是幸运的,生长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
作为当时的雅典公民,苏格拉底的父亲从小就对苏格拉底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一方面是关于体育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关于音乐的教育,对苏格拉底的教育,父亲抓得很紧,决不放松。
实际上,关于古希腊雅典的音乐教育,其内容不只是音乐本身,而且还包括文学、艺术、戏剧(含悲剧、喜剧、羊人剧等)、诗歌、天文及科学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两者都包含在内。
苏格拉底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苏格拉底政治哲学思想研究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古希腊和现代政治哲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德性和个体的责任,在这方面,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贯穿着他的伦理学观点,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这也是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
在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思想中,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介绍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思想,每一个方面都将有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1.自由和掌权自由和掌权是苏格拉底政治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贤者来担任,而不是由小人物来担任。
他认为,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智慧和品德,他们应该去学习和修养,而不仅是争夺权力。
这种思想也是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的一种批判。
例子:苏格拉底的好友克里托说服他去逃跑,以免被国家处决。
苏格拉底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他在这个国家中生活了一生,享受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他应该为这个国家做出牺牲。
他殉道了,以此证明他的观点。
2.正义和不正义正义和不正义也是苏格拉底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我们必须遵循正义原则来行事,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行事。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公正的政治秩序建立在对于正义的善待上。
而不正义的行为会导致社会、政府的瓦解。
例子:在《萨克拉特斯的辩护》中,苏格拉底在被审判的时候,拒绝以不正义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即使他知道他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他的死亡,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妥协。
3.人的德性人的德性也是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性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道德基础。
他认为,人必须在恰当的环境中来培养自己的德性,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然而,他也指出,这个过程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的。
例子:在苏格拉底的《雅典论》中,他将人分成了两类:一类人只关注自己的私利,而另一类人则更加关注公共利益。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苏格拉底主张的就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
在她瞧来,人的道德本性,与道德价值体系,就是政治的基础。
公民们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有良好的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会安定有序。
苏格拉底有一句最著名的论断“美德即就是知识”,城邦应该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进行城邦管理,从而改善公民的灵魂,使她们有知识与教养,过理性生活,追求善。
苏格拉底与孔子一样把道德瞧作就是政治的基础,瞧作就是政治的出发点与归宿。
她从“无知即罪恶”、“知识即美德”等哲学命题出发,提出来治国者应懂得治国艺术与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城邦应注重教育。
苏格拉底主张建立一种精英治国或专家治国模式,她反对把国家权力分散在没有知识的、被人操纵的公民手中,也反对那些有权有势而不学无术的人当权。
苏格拉底的主要政治主张与理想,见于柏拉图的对话以及色诺芬的著作中。
她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雅典奴隶民主制的选举制度,对于统治者的产生,苏格拉底并完全不赞成民主制,更反对僭主的专制,其所主张的就是一种贤人政治与专家政治,统治者本身应当就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政府官员由这样的公民大会来选举产生就是不明智的,她对整个公民议会组成人员的构成表示不甚满意,认为这样的代表构成根本不会产生出真正的民意。
在这里,苏格拉底把判断事物的标准定为知识,而不就是人数的众多,也就就是说,要以真知为准,而不能以众人之见为绳。
因此,城邦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公民,使民主投票决策质量得到一定保障。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好人政体”、“贤人政治”,就是有着特定的阶级内容的,她所说的有知识有德行的人显然就是指少数奴隶主,大多的奴隶与一般劳动者由于没金钱与闲暇时间接受教育、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具备掌权治国的能力。
可见,她的学说首先就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论证的。
但同时又必须瞧到,当时雅典的选举制度确实存在着严重弊端:随着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衰落,选举的情况非常腐败。
经典励志故事:苏格拉底的心境

经典励志故事:苏格拉底的心境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他的思想深刻而卓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追求智慧的旅程中,苏格拉底遇到了各种艰辛和挑战。
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智慧充满自信。
他相信自己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并开始寻求真理和智慧之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
苏格拉底经常与人进行深入的思想对话,通过提问和追问,他试图寻找真理。
他相信,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知道所有的答案,而在于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持续地探索和学习。
然而,苏格拉底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赞赏和支持。
一些人嘲笑他的思考方式和对真理的追求,甚至质疑他的智慧。
有一次,一个自以为是的政治家对苏格拉底说:“你总是在思考,估计你是无法让自己开心和满足吧。
”苏格拉底沉思片刻,回答道:“你说得对,我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无知和愚昧,我追求的是智慧和真理,这是我生命的使命。
”虽然苏格拉底的思考方式引起了争议,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
无论是受到赞扬还是嘲笑,他都坚定地追求智慧和真理。
正是这种坚持和毅力,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然而,苏格拉底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经担任过雅典的公职,但最终因政治争斗失去了这个位置。
后来,他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传统信仰的质疑引起了当局的不满,他被指控玷污青年思想,并被判处死刑。
面对死刑的威胁,苏格拉底依然保持了他的冷静和勇气。
在他被判处死刑之前,他举行了一次著名的辩护词,称自己的工作是充满敬畏和责任感的,他追求的并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公正和真理。
最终,苏格拉底选择了饮食毒药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思考。
他的思想和哲学被后人广泛传承,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智慧和真理并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
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所困扰,也可能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
然而,只有坚定地追求智慧和真理,我们才能超越自己的局限,成长和进步。
名人苏格拉底人物介绍简短

名人苏格拉底人物介绍简短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格拉底介绍,希望大家喜欢!苏格拉底介绍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τη?,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生平儿时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
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
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
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年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
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为“爱智”而死的苏格拉底

为“爱智”而死的苏格拉底作者:娄钰瑶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7期“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这是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这本书记录了苏格拉底在被审判期间所作的申辩。
苏格拉底作了三次申辩,但最后仍然被判处死刑,讲出了上面那句话,这难道是他辩护失败的结语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他对于那些所判的罪行作了辩护,面对那些欲加之罪,他在申辩中揭穿对方的缺陷,甚至一步步地说服了雅典人。
但是很可惜的是,雅典人仅仅是在理性的道理上被说服了,最终仍然是投以他死刑。
他的审判的结果如下:第一次申辯结束,大家投票。
结果以二百八十一票对二百二十票宣告有罪。
他再发言。
审判官去判决,结果判他死刑。
他再发言。
结束时说道:“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至此,苏格拉底的死完成了他的申辩,而他本人,被以民主公平著称的五百人陪审团判以死刑。
最初,一个叫迈雷托士的年轻人指控苏格拉底,说他:一不敬畏神,引进新的神灵;二教唆青年,败坏青年。
苏格拉底在审判中作了三次辩护:第一是所谓的真正的辩护;第二是关于减轻刑罚的较短的陈辞;第三是最后预言性的责备与忠告。
他所作的申辩,是针对两批人的——没错,原告之混杂,使得苏格拉底在申辩时将他们分成了两批进行辩护。
第一批是无名氏的,即大众的意见。
大家都早就听说苏格拉底是诱惑青年的。
第二批是公开的,是前一批的代言人,他们的话也是在法庭上实际公诉的话。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提要中是这样写的:“第一批说,苏格拉底是作恶和好奇的人,追求地以下、天以上的东西;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并以此传授他人。
第二批说,苏格拉底是作恶和蛊惑青年的人,不信国教的神,引进新神,后一批的话是实际公诉中的话。
前一批的话,大众意见的槪栝,也成了同样的法律程式。
”那么,苏格拉底的罪证,真的足以为判处他以死刑的罪证吗?我们来看看他的罪名起源于何,书中提要道:起于他承担了一个特派的使命。
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与雅典政治
• 苏格拉底曾参与政治活动,主张民主制度 • 与政治家克里昂、伯里克利等人有过交往 • 因批评雅典民主制度而遭到审判
02
苏格拉底的思想体系
苏格拉底哲学的主要观点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 通过提问引导别人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无知 •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知行合一
• 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实践 • 提倡道德行为,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社会矛盾与价值观冲突
• 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传统价值观受到质疑,新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 • 苏格拉底站在时代的前沿,探讨道德与伦理问题
苏格拉底在雅典的足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日常生活
• 喜爱在市场、运动场等公共场所与人交谈 • 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别人思考问题 • 不重视物质生活,专注于哲学思考
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名
• 不敬神:苏格拉底被认为亵渎神明,腐蚀青年 • 提倡新神:苏格拉底被指控提倡新的神,破坏了传统信仰 • 腐化青年:苏格拉底被认为误导青年,使他们走向堕落
苏格拉底的审判过程
• 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进行了自我辩护 • 最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 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自尽,结束了他的生命
• 对哲学发展的启示: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思考方法和启示 • 对民主政治的推动:通过探讨道德与伦理问题,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完善 • 对教育的影响:启发式教学法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对道德与伦理的看法
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 提倡道德行为,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认为美德是道德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美德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为例摘要:东西方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人事、道德、思想教育等方面问题诸多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也反映出两位鼻祖各自的思想倾向对比。
由此比较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们主要表现为注重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
强调德治与强调法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方面的区别。
关健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孔子;苏格拉底;比较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自古有之,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中心,政治要求寓于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中,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把伦理教化和政治教化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大多体现在个人经验和直觉感悟,具有一定的感性色彩;而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大多注重科学研究和逻辑分析,理性色彩浓重,并具有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说起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鼻祖,人们不禁会想起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两位圣贤在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难分伯仲,他们都是用“述而不作”这种方式表达思想——格言式的孔氏“论语”是孔门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辩式的苏氏“论语”则是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记载下来的。
不过,两位圣贤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孔子怀有强烈的入世之心,为了重返仕途,曾多年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国;苏格拉底始终安心做一个职业的雕刻技师,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漫步雅典街市,自由闲适地找人谈天。
此外,孔子晚年的基本身份是教师,招收的学生比较多,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相比之下,苏格拉底的朋友比较多,在交往的过程中,平等的争辩随处可见。
由于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中西方薪火相传,影响深远,将他们的部分思想作一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
政治思想史之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民主政体并非最善
民主政体可能会让民众的 愚鲁和怯懦发生作用。而后果 是很严重的,其破坏程度不亚 于独裁者的暴政。
权力败才 制度监督
苏格拉底说,人都是在法律的 强迫之下,而走到正义这条路上 来的,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 “即使是一名年轻英明的统治者, 权力也能够把他变成暴君”。 对管理者的约束是十分重要 的。人性的弱点,使掌握权力的 人,尤其容易作恶。在政治上, 也不要过分相信政治家的智慧和 良心。在道德上抑恶,主要靠理 性的自律,在政治上抑恶,必须 靠法制的约束。
他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贤人政治的理 论原则,即主张选拔一些真正有专 门的治国知识和才能的人,让他们 建立强有力的统治。
法治立国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 城邦的事务按法律治理,任何人都 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权力。一般地 说,人们接受和服从法律,就是服 从神的意志。 苏格拉底认为,法律就是正义, 作为一个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当然, 他认为,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是 人人从内心守法,而不是被迫的守 法。达到这样境界的公民,他们既 是自制的,又是自由的。
德为国本 贤人治国
苏格拉底特别注重探讨诸如:什么是正义, 何为国家,政治家应尽的职责,怎样才是为国 为民的政体,这类问题。 他既尊奉雅典的民主制度, 也主张研究斯巴达的贵族政体结构。 他既不支持贵族寡头政制, 也反对非法篡权的僭主统治。
他主张的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 价值体系,是政治的基础。公民们 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有良好 的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就会安定 有序。
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

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对正义和道德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
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他主张人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德,坚守正义。
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堪称是古代思想史上的典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在苏格拉底看来,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应该服从正义的准则,人们在做出决定时应该考虑到正义的因素。
他认为正义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的本性。
他坚信人性本善,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
苏格拉底的这种理念对后世的正义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经典之一。
苏格拉底坚守的正义是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和真理是密不可分的,正义的实现是基于对真理的价值追求和不断的思考。
苏格拉底在他的对话中经常强调对真理的追求,他不停地向他的学生和同行提出问题,通过对话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以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他强调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实现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关注到对真理的探求和对正义的追求之间的联系。
苏格拉底坚守的正义是对于道德的坚守。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不仅仅是对社会制度和法律的服从,更重要的是对于道德的坚守。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心灵和思想上与道德和正义相一致,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为此,苏格拉底强调了批判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信念,以期发现其中的道德和正义的不足。
苏格拉底的坚守正义的信念,对后世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持守道德准则和追求正义的榜样。
苏格拉底的坚守正义是对于公平公正的追求。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还意味着对于公平和公正的保护,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
在他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反复强调了人们对于公平和公正的坚守,在这种追求中,正义才能得以实现。
为“爱智”而死的苏格拉底

为“爱智”而死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他的一生都在探索真理、追寻智慧。
而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对雅典的年轻人提出挑战,使得他因“腐蚀雅致的青年,崇拜神灵和鬼魂的诱惑”而被控。
最终,他为了“爱智”而选择了死亡。
苏格拉底的一生,成为了“爱智”的典范,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人对智慧的追求。
苏格拉底在雅典并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受到精英阶层的教诲。
苏格拉底却有一颗好奇心,他对于人生、真理、道德等问题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他常常在雅典广场上向来往的人提问,关于美、善、正义等的讨论。
而这一举动,使得他被认为是一个“质疑者”,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诬蔑雅典的神祇。
苏格拉底却坚信,通过对话和辩论,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
他的行为和言论引起了雅典精英们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被指控并被判定为腐蚀雅典的青年。
虽然面临死刑,苏格拉底却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他在法庭上坚定地辩护自己,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启发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他说:“这些事我两心有所不同。
就是要把你们每一个人——不分贵贱——都在市政禁所里占有的并不是流行的美好,而是真正好的”。
苏格拉底坚信,智慧不能通过金钱、权力或者地位来换取,而是要通过艰苦的学习和思考来获得。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即使这样做会让他丢掉生命。
最终,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被判定为有罪,面对死刑的判决,他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
他选择喝下了被毒的葳蕤,并在几个小时后,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坚信,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灵魂得以解脱的开始。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比起因别的什么引起而怕死,还要因好人多一点,因唯独协调了真正的青年错多一点。
苏格拉底的一生,成为了“爱智”的象征。
他的追求和牺牲,激励了后人对智慧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他认为智慧是一种永恒的宝藏,它可以让人解脱,让人在内心深处找到平静和幸福。
他还强调,智慧是需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思考去获得的,而不是轻易可以被得到的。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一、真知治国苏格拉底主张的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价值体系,是政治的基础。
公民们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有良好的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会安定有序。
苏格拉底有一句最着名的论断“美德即是知识”,城邦应该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进行城邦管理,从而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生活,追求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把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看作是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从“无知即罪恶”、“知识即美德”等哲学命题出发,提出来治国者应懂得治国艺术和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城邦应注重教育。
苏格拉底主张建立一种精英治国或专家治国模式,他反对把国家权力分散在没有知识的、被人操纵的公民手中,也反对那些有权有势而不学无术的人当权。
苏格拉底的主要政治主张和理想,见于柏拉图的对话以及色诺芬的着作中。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雅典奴隶民主制的选举制度,对于统治者的产生,苏格拉底并完全不赞成民主制,更反对僭主的专制,其所主张的是一种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统治者本身应当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政府官员由这样的公民大会来选举产生是不明智的,他对整个公民议会组成人员的构成表示不甚满意,认为这样的代表构成根本不会产生出真正的民意。
在这里,苏格拉底把判断事物的标准定为知识,而不是人数的众多,也就是说,要以真知为准,而不能以众人之见为绳。
因此,城邦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公民,使民主投票决策质量得到一定保障。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好人政体”、“贤人政治”,是有着特定的阶级内容的,他所说的有知识有德行的人显然是指少数奴隶主,大多的奴隶和一般劳动者由于没金钱和闲暇时间接受教育、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具备掌权治国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政治使命西方的哲学家始终把苏格拉底当作他们的英雄。
确实,他向来被认为是我们的哲学典范,他不屈不挠地寻求真理,论辩几无败绩,最后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或许,所有这些都是实情,但是,除非我们能够理解他的政治立场以及他所处身的政治形势,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苏格拉底及其哲学。
他绝不是纯粹、超然的哲学家,也不是我们或颂扬或嘲讽的漫不经心、不擅交往的教授。
他是个有使命感的人,或许如他向来所说的那样,他最重要的使命是“拯救灵魂”,但他也有他的政治使命。
这包括反对民主制,不过,他似乎也同样反对所有不是由统治“专家”管理的政府体制。
至少根据柏拉图的说法,苏格拉底有完美国家的观念,即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
事实上,苏格拉底知道雅典的情形远非理想。
这个城邦一度为“三十僭主”统治,使同胞公民完全处于恐怖之中。
三十僭主的领导者是克里提阿,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因此,在三十僭主的统治被推翻、克里提阿被杀后,重新掌权的民主政体把复仇的怒气投向了苏格拉底。
本来,特赦法保证不对过去的政治犯起诉。
但是,正如我们当前的法律,那时的法律也有其漏洞。
于是,苏格拉底被控“不信雅典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
这些罪名看似毫无根据、极其荒谬,但如果我们真的这样认为,只能表明我们没有考虑到当时更大的政治背景。
苏格拉底最终还是受到了审判。
然而,陪审团成员是那些苏格拉底在漫长生涯中羞辱和得罪了的公民(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
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的回应和申辩—柏拉图在《申辩》(Apology)中的记录多少有些真实性—极具才华、傲慢且不乏讽刺,但偏离了主题。
他主要辩护的是,个人怎么能够为自己受到的不真实指控辩护呢?苏格拉底无礼地要求陪审团给他津贴,结果陪审团判处他死刑。
无疑,若从历史的眼光而不是正义的眼光来看,陪审团更想判他流放。
可是,苏格拉底用他那极具讽刺的言辞终结了自己的命运,在公元前399 年,他被判处死刑。
这确实是哲学史上的悲剧事件。
苏格拉底因“败坏青年”而被处死之际,雅典是希腊最民主的城市国家(或城邦),而且苏格拉底已经有了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声誉。
自那以后,他就成了捍卫崇高观念的孤独思想家的典范,并且以实际行动展示了这些观念。
此外,他强调德性是最宝贵的财富,认为真理存在于我们日常经验的“影子”之外,而哲学家真正的事业就是向我们展示真正认识的东西之少。
人们常说,苏格拉底至死都体现了这些德性,从未违背他长久以来提倡的观念。
照我来看,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
苏格拉底或许作为有德性的人而死,但他的政治倾向在当时肯定极为引人注目,只是如今已被大多数人忘记罢了。
而且,他自己向来也强调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死,即为了“灵魂的善”而死。
他极其卓越,但也令人捉摸不定。
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按照主题顺序写下他的观念,显然他也没有哲学体系那样的东西。
可以说,他在许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先知处于相同的传统,而且他也常被拿来与耶稣比较。
他是圣贤、智者,也是“牛虻”。
他亲自在雅典的市场上公开论证自己的哲学,展示自己的德性,因此冒犯了当局。
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别人的记录,而我们所知道的,也主要是他的“方法”,即探询式对话,他的辩证法。
在论证严密的对话中,他驳斥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点。
但是,就我们所知,苏格拉底只不过是公元前5 世纪雅典众多辩才无碍的牛虻之一。
正如其他智术师,他既擅于修辞,又懂得逻辑,很多内容都是借自富有独创性的巴门尼德和极为聪明的芝诺。
苏格拉底知道如何使表面上的自明之理陷于悖论而瓦解,让老生常谈陷入矛盾,他还知道如何扭转辩论,把锋芒倒过来指向发难者。
只要有必要,他知道如何设计并发明可能的案例,用“反例”去驳斥一般的说法,他也知道如何提出最难回答的问题,推出最具挑衅的理论,并对最受尊重的论证方式加以戏仿,直到把它们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更糟。
然而,苏格拉底的意图不只是在于摧毁他人的主张和论证,尽管他极少为自己的问题提供答案。
他的意图在于迫使他人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且,与其他智术师不同的是,苏格拉底似乎确信这些问题实际上有明确的答案。
我们已经指出,在他们迂回曲折的论证和富有技巧的修辞中,智术师常常会给出深刻的观点。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他们是“骗子”,他们的论证是纯粹的“诡辩”,但事实上,他们有大量要教导的价值。
确实,他们声称要教授德性。
对此,苏格拉底不同意。
他认为,德性不可教。
尽管如此,他与其他智术师一样认为德性很重要,并且模仿他们的方法。
总之,他们共同针对前苏格拉底哲学抽象的、有时还深奥难懂的困惑,以及常常随之而来的的绝对自信提供了一种健全的矫正方法,具体而言,这种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代表就是巴门尼德和芝诺。
反讽的是,“诡辩”向来被用作苏格拉底的对照物,而苏格拉底则被柏拉图塑造为所有哲学家的英雄和智术师们的克星。
的确,柏拉图把许多智术师塑造成苏格拉底的受害者、“对话者”和可笑的陪衬者。
在对话中,好台词向来只为苏格拉底保留,几乎不会落在智术师身上。
然而,事实上,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智术师。
相反,他用他们的修辞打败他们。
他指责他们急于宣称拥有知识,并批评他们说,作为教师却经不起严格的辩证法考验。
苏格拉底为知识设置了很高的标准。
因此,他总是认为自己无知,而且他还擅于揭穿他人的无知。
他是智术师中的佼佼者。
同时,他还相信某些东西。
正如命运安排的那样,他也是历史上最好的公众人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 或347 ),对他老师的活动和教义进行了改写。
柏拉图是个忠诚的学生,几乎可以算得上忠实的记录者和才华横溢的作家,这让我们(和苏格拉底的声誉) 感到非常幸运。
在他晚期的著作中,柏拉图开始融入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观念。
确实,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苏格拉底,有多少实际上完全是柏拉图,直到今天仍是富有活力却莫衷一是的话题。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以及历史学家色诺芬和其他作家不那么忠实的描述)中得到苏格拉底的原初形象,我们就能够想象哲学史上最动人的情节必定是这样的:哲学出现在雅典广场(或市场) 的街道上,就像去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不是沉闷乏味的哲学研讨会。
现在,让我们把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和死亡置于时代背景,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学生以及从古至今的许多思想家将他视为“哲学家”。
当然,苏格拉底“第一哲学家”这个无可置疑的称号,指的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地位上的居首。
实际上,所有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包括德谟克利特,他实际上是比苏格拉底年龄小些的同时代人) 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即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这种做法就是对苏格拉底在哲学中的独特位置的显著认定。
就标准的哲学史而言,他们实际上被归为哲学的史前史。
不过,就常常用以把前苏格拉底的人物称作哲学家的主要标准而言,即系统性思考、富有争议的中心论点(最好以某种方式记录了下来)、摆脱了文学性和日常的谈话内容、对宇宙论和宇宙进化论这样的终极问题感兴趣,苏格拉底似乎并不符合标准。
苏格拉底的对话展现的从来不是单一的思想路线,也完全没有哲学理论的形式,有的只是苏格拉底不可效仿的风格和个性。
直到今天,学者们仍在争论苏格拉底到底有没有一以贯之的论点,又或者,他是否只是在应对身边不同人的论证,留下的只是问题。
苏格拉底从未写下他的哲学思想,而只是把它应用于他与学生以及同时代哲学家的活生生的对话。
苏格拉底的论证尽管富有独创性,而且常常极具洞见,却几乎没有呈现可以轻易当作哲学论点的东西。
此外,对于那些曾触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论题,他似乎也没有啥兴趣。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找到关于他的学说的丰富文献。
a 苏格拉底确实捍卫了某种类似于理论的东西,核心是极为特别的德性观念。
德性代表了人的最好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德性或理智德性。
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显示了这种意义上的德性。
正如亚里士多德后来论证的那样,哲学的首要德性就是不断追问、不断进行哲学活动。
不过,苏格拉底也强调自己“为了拯救灵魂”而放弃生命。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让随后两千年来的道德主义者着迷的哲学论题。
这意味着就像苏格拉底揶揄自己时说到的,他是自私的,只关照自己的利益(灵魂的好)吗?还是说,为了自己的灵魂行动(而死)就是至高的德性?又或者,因其本身就建立在对立面上而是个虚假的两难问题? 苏格拉底表现得最为含糊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边界问题。
苏格拉底声称有内在的声音,即“精灵”(daemon),使他不至于越界。
a 这个精灵再三告诉他,有很多事他还不知道,他非常无知,但是,只有知识能够拯救他的灵魂。
尽管如此,德尔菲的神谕却告诉苏格拉底,他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
这两种声音并置于前,你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智慧用冷酷的现实让你明白,你什么也不知道。
相比之下,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同胞公民,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却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民主分子,是十足的笨蛋。
他还自作主张去确保他们知道这一点。
比如,他通过询问“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知识?”和“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巧妙地表明哲学问题的困难以及他的民主分子同胞的愚蠢。
看似奇怪的是,至今我们仍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苏格拉底哲学的实际内容。
究其原因,当然又是他几乎没有主张什么观点。
他教导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拯救灵魂,好灵魂的标志是德性,最重要的目标是获得知识,即智慧。
然而,他主张德性不可教。
确实,他几乎从未尝试去“影响”他自己的学生。
他似乎不仅相信灵魂不朽,还相信灵魂轮回。
在这方面,他很可能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
当然,他相信自己的理念和理性的力量。
在所有的对话中,正如在他自己的一生中,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自己的无知和德性,尽管事实上,他的整个哲学中存在透彻的论点,即德性即知识。
不过除此之外,苏格拉底几乎再没有提出任何肯定的主张。
比如,众所周知,他的灵魂概念极其模糊和宽泛。
它显然不具有宗教性,似乎也没有预设什么形而上学和神学原则。
同样,它也不涉及任何自然或物理学的信念,像传统的观点那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气息”。
实际上,他在论证灵魂不朽这个主张方面也并不特别明显,因为他在《申辩》中只是说,要是灵魂不朽该多好啊!为灵魂而生(和死),它只与个人品格和正直有关,而与关于未来奖赏的期待无关。
严格来说,苏格拉底的关注是伦理性的,完全没有令其前辈着迷的宇宙论关怀。
因此,在各种苏格拉底式对话中出现的这个极为重要的德性观念(以及关于诸德性的分析),最多也就是一系列无序的例子和反例,以及相应的对如下观点的持续强调:要做好人、过好的生活,德性必不可少。
完全没有任何称得上德性“理论”的东西,或者说,就此而言,甚至没有关于什么可算作德性、什么不可算作德性的明确清单。
至于细节,苏格拉底也没有说,甚至在他的受害者彻底被击溃、眼看要陷入绝望而需要启迪之际,他也三缄其口。
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个人应该自己去寻找,因此我们从他那里几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