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忆异佳逢 倍遥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 吴均著 《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 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 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 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 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 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 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 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 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 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 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增长一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忆:回忆,想起。 山东:华山以东,家乡蒲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五月五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五月五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作者:佚名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鉴赏导语: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作者简介]王维(698-759 ,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 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Y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篇一: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及赏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及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1],遍插茱萸少一人[2]。
【赏析】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
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
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
”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
《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
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
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
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王维的诗,有字句不苟、浑然天成、音调谐美的特点,这已在他的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
宋人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兄弟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兄弟意思》
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特别是其中“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兄弟”可不是简简单单地指哥哥弟弟哦。
王维当时一个人在他乡,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他特别想念自己的亲人。
这里的“兄弟”,其实是包括了他的哥哥、弟弟,还有其他的亲人。
比如说,咱们有时候放假不能回家,心里是不是特别想念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呀?王维当时的心情就是这样。
想象一下,王维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周围没有熟悉的亲人陪伴。
看着别人都一家人团聚,一起登高、插茱萸,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他想起以前在家的时候,和兄弟们一起玩耍,一起过节,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叫明明,他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很远的城市读书。
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回不去老家,明明就特别想念老家的小伙伴们,尤其是他的堂哥堂弟。
他想起以前过年一起放鞭炮、一起拿压岁钱的日子,心里就酸酸的。
这就和王维想念“兄弟”的心情有点像。
咱们再回到这首诗,王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他知道兄弟们都去登高了,可就少了他一个。
这里面满满的都是他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同学们,当我们离开家,离开亲人的时候,可能就会更明白王维诗里“兄弟”的含义。
也许是在学校生病的时候,也许是在晚上一个人睡觉害怕的时候,就会特别
想念家里的亲人。
所以呀,“兄弟”在这首诗里,代表的是王维深深的亲情和对家乡的眷恋。
大家现在是不是对这首诗里“兄弟”的意思更清楚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鉴赏【作品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兄弟们登高的时候,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最好的十首诗
王维最好的十首诗王维最经典的10首诗词,句句如诗如画,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1、最脍炙人口的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下这首诗时,王维才十七岁,当时,他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恰逢重阳节,他思念故乡亲友,于是写下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其中的千古名句,更是道尽中国人在节令时思乡的共通情绪,所以,受到无数人的喜爱。
最绝的是,明明是王维思乡,可王维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王维早已走远,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却伴随着思乡的情绪,陪伴了中国人千年。
2、最相思的诗:《相思》《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
还有人说,这是一首友情诗,是王维写给李龟年的。
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相思伴着红豆已经深入人心。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相思,从不只存在于爱情中,还有友情,还有亲情。
我磨了一个骰子,安了一颗红豆,想送给那个人,最后挂在了我的床头。
3、最清新秀丽的秋日诗:《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众所周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的特点,《山居秋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全诗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让人读来如临其境,心旷神怡。
王维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他能将山水之美写出来,呈在你面前,而丝毫不损其美,令人叹为观止。
4、最深情的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览胜处,飞霞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靠近家乡难免总有一点悲凉,每至重阳佳节不辱使命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解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并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览胜:古有重阳节览胜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N53SI241SV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下了诗人在异乡的寂寞之美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富豪之家”、两个“异”字,可知诗人出外猛烈的异地作客之美感,出外越是寂寞,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猛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架空线,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太少,所以相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存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诗人返回生活多年的家乡至异地生活,自然深感陌生而孤独。
诗人平静地描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涵盖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王维最出名的十首诗
王维最出名的十首诗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 《桃源行》(节选)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9. 《老将行》(节选)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10.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节选)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1.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2.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3.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4.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5.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6.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7. 《田园乐七首·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六月六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六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独在异乡为异客②,
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⑤处,
遍插茱萸⑥少一人。
——唐·王维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一带。
写这首诗时王维客居在长安,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
②异客:在外地生活的人。
③倍:加倍,更加。
④遥知:遥远地料想到。
⑤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⑥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香的植物,即草决明。
古代风俗,重阳节时在身上佩戴这种草,可以驱邪避恶。
解读翻译
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
每到欢庆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
大家都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寂寞的感受。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了节日这种思念就更加深沉。
“倍”字写出了思念之深、思念之重。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
全诗语言朴实,非常感人。
唐诗三百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9月9忆山东兄弟完整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
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作品名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年代:唐朝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王维作品风格:思乡、悲伤、沉重作品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yú〕少一人。
作品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3)每:一到,每一次。
(4) 佳节:美好的节日。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7)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作品译文译文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戚。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一人。
韵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王维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
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词句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诗词欣赏:《九月九日忆东山兄弟》
诗词欣赏:《九月九日忆东山兄弟》诗人简介王维,字摩诘,出生于河东蒲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
他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诗人、画家。
苏东坡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喜欢诗经礼乐,参禅悟理,喜欢歌咏田园风光,晚年时他无心仕途,专心奉佛,有“诗佛”之称。
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描写秀美的景色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故而世人将王维和孟浩然合称“王孟”。
精彩故事在那个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正在长安考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这个渴望功名的少年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但他也是一个游子,对于客居他乡的游子来说,越是这热闹非凡的地方,越是让他感觉孑然一身,孤独而又飘零。
看着街道上高高挂起的灯笼,听着沿街小贩的叫卖声,王维提笔写下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家乡在蒲州,蒲州位于华山以东,所以题目为“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自一人远离家乡,成为他乡的客人,难免感觉孤独而凄凉。
两个“异”字的出现把这份孤单突显得更为淋漓尽致。
那个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思念也变得很长。
当你离开家乡时,你会发现语言、饮食、风俗等等都变得不同了,自己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浮萍。
其实王维这份思乡之情时时刻刻都有,只不过在重阳佳节时爆发了。
看着身边的人相聚、相拥、相守,王维心中也回忆起家乡的亲人,爸妈做的饭菜,弟弟妹妹的呼唤。
真想为他点歌一首——《常回家看看》。
可惜,王维此时无依无靠,他只能独自吃饭,独自喝酒,独自写下这首诗。
重阳节时,全家老小要一起去爬山,据说在爬山时佩戴茱萸可以避灾去难,保佑全家平安。
王维这个含蓄的诗人,思念家人却不直说,反倒要告诉大家,远在家乡的亲人是如何思念他的。
王维的后两句并没有写自己因为不能阖家团聚而伤心,也没有写远离家乡的孤单寂寞,而是写出了家人对自己的那份思念和牵挂。
从“遥知”两个字就能看出,这些都是王维的一种想象,却给手捧这卷诗的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