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0fec5ac5727a5e9846a6143.png)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部编版九年级上课下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部编版九年级上课下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e45194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e.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部编版九年级上
课下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部编版九年级上课下注释
这份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课本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进行详细注释。
下面是对课文内容的简要介绍和相关注释。
课文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由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中描述了他在山东兄弟与共同抗日的战友时光中的难忘情感。
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革命战争时期的深切怀念和对战友情谊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注释
1. 九月九日:指中国的重要节日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农历九月九日。
在中国文化中,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寄托着祈求健康长寿、安康平安的意愿。
2. 忆山东兄弟:回忆起在山东与兄弟们一起共同战斗、生活的情景。
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味着不论时光如何流转,青山总会被遮挡,流水总会不断东流。
这里可以理解为不论时间怎样流逝,战友之间的情感与回忆将永存。
4. 浮云蔽白日:浮云挡住了白日的光芒。
这里可以理解为世事无常,遮掩了真实的光芒,暗喻战争时期的艰难与波折。
5. 化为青山:表示战友们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青山并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6. 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对战友的思念和盼望。
明月则象征了光明与希望,希望战友们能够继续保持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
以上是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的概要及相关注释。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毛泽东对战友情谊的珍视和对革命时期的深切怀念。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735fb66bec0975f465e250.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练习题一、我知道。
(选出正确答案,只填序号)1.农历九月九日是( )节。
A.端午B.清明C.重阳D.中秋2.山东是指( )A.山东省B.华山以东C.山的东面3.异乡是指( )。
A.山东B.他乡,外乡C.不同的家乡二、咬文嚼字。
(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1.倍:____________2.独:____________3.遍:____________4、逢:____________. 5.忆:____________ 6、遥:____________三、登高望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a781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5.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729ec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4.png)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
【注释】[1]亲:古人多用以指父母双亲,也可用以泛指亲族,而以指父母为常见,此泛指亲族。
[2]登高:指重九登高的风俗。
《续齐谐记》载: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
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告诉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桓景便于九月九日举家登山,晚上回家,发现家中鸡犬尽皆暴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947f41aba0d4a7303763a90.png)
【原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識點】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穀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
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創作背景: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作者簡介: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
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賞析: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
下麵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
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
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
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e4994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0.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词句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鉴赏: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e40bb4bf46527d3240ce0ee.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知识点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d4237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9.png)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知识点《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一、生字组词旧ji(怀旧、旧事、念旧)符f(符号、相符、音符)欲y(食欲、欲望、欲罢不能)魂h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借ji(借口、借书、借钱)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何h(何时、何地、何苦)牧m(牧童、牧民、牧场)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独d(单独、独自、独立)异y(异乡、异地、奇异)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二、多音字行hng(银行)xng(不行)少shǎo (少人)sho (少年)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家。
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
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四、问题归纳1.《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这首诗写的春节。
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2.《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清明节。
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重阳节。
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三年纪下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难点课堂笔记
![三年纪下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难点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b90635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9.png)
三年纪下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难点课堂笔记1.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
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2.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例:我认为独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例: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1.读了这首诗,你对小娃有了怎样的认识。
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2.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小娃偷采白莲会被发现,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可看出。
3.读了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例:诗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幼稚、调皮可爱的小娃,可以感受到纯真美好的童趣。
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问题归纳:1.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
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2.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4、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问题归纳:1.《夜宿山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5、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问题归纳:1.《敕勒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画面?写了大草原、阴山、天空、草、牛羊等景物。
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080a7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f.png)
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梳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85b6a85acfa1c7ab00cca6.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4、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9de029cc7931b764ce1518.png)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2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3少一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一陽一节,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一习一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
2倍:加倍,更加。
3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一陽一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一个人在外漂泊,是异乡的客人,没有归属感。
每逢欢庆佳节,看到别人一团一圆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
我想今天家中的兄弟们应该会登高吧,大家都插戴茱萸,只少我一人。
【亲情之美】只有漂泊在外的人,才能明白家的可贵。
这首诗就是王维在外漂泊时所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句是游子们每逢佳节时,自然而然会想到的诗句。
过节的一习一俗本来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可新奇的,但是因为有家人在身边陪伴,所以觉得格外有趣,这就是亲情之美。
【赏析】“倍”字有成倍的意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格外想念亲人;“农家少闲月,五月倍忙人”,就是特别的忙碌;“零落残红倍黯然”,就是比以往更加暗淡;“秋来秋色倍萧萧”,就是萧瑟到最萧瑟处……含有“倍”的诗句很多,想一想我们日常怎样使用这个字?【启示】亲情是身在其中的人没有感觉、不在其中的人欲求不得的东西,它也是人一生中最稳固、最可靠的一种感情。
有一句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说孩子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要以为自己长大了给父母买东西才是孝顺,平时在生活中应尊敬他们、对他们有耐心。
等到离开父母的时候,他们会回忆起你所做的一切,并感到幸福。
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abfd9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1.png)
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
忆山东兄弟是一篇描写作者忆起与山东兄弟相聚的回忆的作文。
以下是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的知识点:
1. 作文的开头:可以使用引语、问候语或者直接陈述主题,来引出作文的内容。
2. 描写内容:可以在作文中为读者生动地描述山东兄弟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例如:他们个子高大,笑声宏亮,友善热情。
3. 描写场景:可以描写作者和山东兄弟一起玩耍的场景和活动,例如:一起在山河边放风筝,一起登山观景,一起品尝山东特色美食等等。
4. 描写感受:可以通过描述作者与山东兄弟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友谊和共同成长等等。
5. 结尾:可以总结全文,表达对山东兄弟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可以表达作者对未来与山东兄弟继续保持联系和期望再相聚的愿望。
以上是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的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作文写作有所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973f13d84254b35effd346c.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
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练习题:
一、我知道。
(选出正确答案,只填序号)
1.农历九月九日是( )节。
A.端午
B.清明
C.重阳
D.中秋
2.山东是指( )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
C.山的东面
3.异乡是指(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二、咬文嚼字。
(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1.倍:____________
2.独:____________
3.遍:____________
4、逢:____________. 5.忆:____________ 6、遥:____________
三、登高望远。
(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 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四,找朋友。
(连线)
1.端午节A.菊花酒
2.中秋节B 月饼
3.重阳节C 汤圆
4. 元宵节D 粽子
参考答案
一、1.C 2.B 3.B
二、1.更加2.独自3.都4.碰到5.思念6.在远方
三、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游子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