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概述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的供给、需求以及相应的决策和政策。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理论研究方法1. 抽象模型劳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常常使用抽象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和行为。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和简化,以推导出一些关键结果和结论。
劳动力供给、需求、工资决定等都可以通过这些模型来解释。
2. 动态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劳动市场中的变化和动态性,劳动经济学借鉴了动态经济学的方法。
通过引入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因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捕捉到劳动市场的复杂性和变化。
这包括对劳动力流动、职业选择、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分析。
实证研究方法1. 数据分析实证研究是劳动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实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问题。
数据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用于验证和检验理论模型以及提供政策建议。
2. 自然实验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自然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利用社会、经济和政策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获得一系列实际数据并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或政策变化前后的数据,来评估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 实地调研为了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现状、问题和变化,实地调研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以丰富和验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
方法的局限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有其优势和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局限性: 1. 数据的局限性: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往往受限于可获得的数据和数据质量,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方面和细节。
2. 假设的限制: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通常基于一些简化的假设,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实际情况和复杂性。
3. 因果推断的难度:在实证研究中,确定因果关系是一项挑战,因为劳动力市场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变量的复杂交互作用。
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引言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经济学借鉴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实验经济学通过控制实验环境和变量,提供了一种可控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在实验室或野外环境中模拟劳动市场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对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劳动经济学实验研究的关键环节。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常见的劳动经济学实验设计方法:1. 实验条件设定实验条件设定是指通过人为设置实验环境的各种条件,以模拟真实的劳动市场环境。
例如,可以设定一些基本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等,以探究不同条件下劳动者的行为和选择。
2. 变量设定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设定一些变量以观察其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
常见的变量包括工资水平、工作时长、工作内容等。
通过设定不同的变量值,可以研究不同变量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
3. 随机分组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以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实验的劳动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
这样可以尽量减小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和干扰因素。
实验对象劳动经济学的实验对象通常是劳动者,包括雇佣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等。
实验对象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
数据分析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意义的结论。
数据分析是实验研究中最关键的一步,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
1.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可以通过计算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指标,以及绘制图表来展示实验结果。
统计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关系。
2. 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劳动经济学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研究劳动力资源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的学问,就业事业,劳动时间,生产力,收入,工资,物价,余暇时间,就是人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于结果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物质货币因素的行为反应。
2、劳动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答:1)实证研究方法2)规范的研究方法3)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具体方法3、与普通经济学相比,劳动经济学有哪些特性?答: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于劳动力市场必须作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比参评市场更加复杂。
从供给来看,工作的非货币因素非常重要,从需求来看,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对参评生产需求所派生和引导出来的需求,不能摆脱商品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研究。
4、我国劳动经济存在哪些问题?答:现实热点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问题,人力资本投资体制与制度问题),劳动力经济学研究需注意的问题(对劳动力的经济学分析不够,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研究和处理劳动力市场问题,注重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兼并和收购对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第二章1、劳动需求的含义?答:指一定时期内,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2、劳动需求的特征有哪些?答:是一宗派生需求,是市场需求量与价格水平密切相关,是有效需求。
3、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技术,时间长短,企业目标,社会制度安排。
4、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需求分析中的基本假设有哪些?答:完全竞争;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利润最大化目标;生产技术水平不变;劳动力同质假设。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劳经复习资料第⼀章: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在效⽤最⼤化假设下,劳动⼒资源的投⼊产出机理。
第⼆: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需求和供给的⾏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法:第⼀:实证经济学分析⽅法:在⼀定的假设前提下,⼈们的⾏为是怎样的。
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规范经济学研究⽅法:⽤⼀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第⼀:将问题的注意⼒投向了⼈们的⼯作范围第⼆: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的进⾏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范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均受益,⽆⼈受到损失。
例如:企业⾼薪聘⽤经验丰富,能⼒⾜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来说此⼈将给企业带来相当⼤的价值,对个⼈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第⼆: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受益但⽆⼈受到损失。
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双⽅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
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
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利⼤于弊。
第⼆章:名词解释:1.派⽣需求(简答题):是指对⽣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产的产品的需求派⽣出来的,⼜称“引致需求”,即对⼀种⽣产要素的需求来⾃对另⼀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单位量劳动⼒所耗费的成本,即⼯资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单位量的劳动⼒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4.使⽤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单位劳动的使⽤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由的流动6.买⽅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市场是垄断者,⽽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8.替代效应: 劳动使⽤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资本代替了劳动。
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工资、就业和劳动力供求等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
实验研究作为劳动经济学的常用方法之一,在研究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研究的基础,是指设计实验的目的、实验对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
在劳动经济学中,实验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例如劳动力供求关系、工资层次和就业结构等。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选择实验对象和对比组。
选择实验对象时应考虑其代表性和可比性,对比组应与实验组具有类似的特点和背景。
实验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实验结果应具有明确的统计意义,并应能反映实验组和对比组之间的差异。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指实验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劳动经济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有以下几种:随机分配实验法随机分配实验法是劳动经济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
在随机分配实验中,实验对象将被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对比组中。
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实验对象之间的差异,使比较结果更加可靠。
随机分配实验法在实验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例如在研究不同工资层次下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时,可以使用随机分配实验法来确定实验对象的工资水平和就业状态。
对照实验法对照实验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该方法在实验设计中同时设置实验组和对比组,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劳动经济学中,对照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就业和工资差异,以及实施不同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方框实验法方框实验法是一种新近发展的实验方法,通过在实验对象的身上植入数据记录芯片,对劳动力市场等问题进行研究。
该方法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使用方框实验法研究劳动力市场时,需要考虑保护实验对象的隐私,避免对实验对象造成侵犯。
实验数据分析在实验研究中,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是实验评估和比较的必要过程。
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实验组和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性和显著性。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由于消费这些资料,人们的需要和愿望才得到满足,社会才能存在与发展。
但人所共知,生产或形成赖以消费的资料均需劳动,均需消费各种资源才能做到,而人类社会没有足以满足全部需要的资源。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加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无限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以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一定时期,社会可支配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量有多大,但总是一个既定的量。
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训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
若消费各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
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由于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在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式这种客观存在的所决定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试题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试题库(共310题)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填空题1.劳动力供求关系有三种类型,即(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
2.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3.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5.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8.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9.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是(供求)和(价格)。
10.市场经济国家受法律保护的三个制度结构:(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
二、单项选择题11.对于下岗现象的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A)。
A 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出现的B 经济发达国家共有的C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特有的D 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12.周期性失业属于(A)。
A 需求不足性失业B 结构性失业C 摩擦性失业D 技术性失业13.国外的“就业服务”是指(A)。
A 职业介绍B 就业政策C 就业训练D 失业救济14.在我国失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B)。
A 结构性失业B 增长差距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周期性失业15.分享制工资是(B)。
A 由工会的努力和斗争而来B 由反经济滞胀政策而来C 由边际工资理论而来D 由工资谈判论而来16.(A)是影响中观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A 工资竞争力B 人口因素C 劳动参与率D 劳动时间17.( D)是生产单位使用人力资源的根本原因。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完整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单选15×1分多选5×2分判断10×1分名解5×3分计算2×5分分析4×10分1、劳动经济学:对劳动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简单来说,是对劳动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研究方法:p9a.实证研究法: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理论。
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稀缺性和人是有理性的。
b.规范研究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和出发点: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各方都受益;或一些人受益,而无人遭受损失;或收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
c.妨碍互惠活动的因素:“不知情”、“交易障碍”、“市场缺位”、价格扭曲3、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p59 课件第三章第30张4、生产要素的三个概念: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独立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A价格的变化,数量的增加对生产要素B的价格及数量没有任何影响,这两种生产要素就被称为独立的生产要素。
5、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p616、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p85 课件第四章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
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数学模型
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劳动经济学现象及其规律,如供需模型、成本模型等。
模型分析法
模拟分析
通过模拟不同的政策或经济环境,分析其对劳动经济学的影响和效果。
优化分析
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寻找最优解或最优策略,提高劳动经济学的效率和效益。
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
04
就业选择
职业选择与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社会保障
劳动经济学为政府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为政府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福利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劳动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劳动经济学概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劳动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劳动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劳动经济学概述01来自劳动经济是指对劳动力的供给、需求以及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研究。
劳动经济涉及劳动力的参与率、就业、工资、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影响
新技术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研究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劳动力市场的薪酬灵活性等。
劳动力市场安全性
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安全性,包括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劳动力的就业安全以及劳动力的职业发展路径等。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的社会生活中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通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涉及有形的物质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通过消费这些资料,人们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社会才能存在与发展。
但我们都知道,生产或形成可供消费的资料均需劳动,均需消耗各种资源才能做到,而人类社会没有足以满足其全部需要的资源。
资源的有限性也称作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就被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亦即劳动力资源或人力资源,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具体劳动能力,可能或实际的劳动能力,它等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拥有的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
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是相对的稀缺性。
一定时期,社会可支配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量有多大,它总是一个既定的量。
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
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耗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耗各种资源的产物。
若消耗各种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
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能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现代劳动经济学正是基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开展研究的。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要点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梳理(*为重点,&为一般)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概念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地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支付能力手段的稀缺(相对)*2、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3、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某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2、劳动力供给概念: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Es)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ES=(△S/S)/ (△W/W)ES=0,供给无弹性。
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给固定不变;ES→∞,供给无限弹性。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ES=1,单位供给弹性。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ES>1,供给富有弹性。
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S<1,供给缺乏弹性3、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趁势:.15-19岁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4、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5、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大卫李嘉图通过对工资性质和工资决定问题的研究,提出著名的工资 理论,成为劳动经济学关于工资运动的规律以及劳动供给决定工资观点的 直接基础。
2024/1/9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4
⒉历史和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历史学派盛行于德国,同时制度学派在美 国得到发展。历史学派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满足自身物质方面的欲望,还有为 满足高尚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欲望。例如,劳资关系就不仅是经济关系还 是伦理关系。
2024/1/9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14
⒊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如何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的学科,所以作为西方经 济学的分支的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使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学 科。
⒋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 人们在生产中将作出什么样的劳动投入决策。
2024/1/9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16
四、研究劳动经济学的意义
㈠ 理论意义 ⒈有利于提高经济性理论发展水平。 ⒉有利于建立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桥梁。 ⒊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学科地位。我国的劳动经济 学存在着“二低二少”的现象,即整体研究水平低、学科地位低、研究 机构和人员少、研究成果少,这是与国外相比的。从对市场经济的研究 内容上看,与物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相比,同样存在着数量的严重不足和 优秀成果少的现象。
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的行为、劳动成本等问题的一门经济学科。
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劳动经济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实验研究基本概念实验是科学知识发现和推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所研究领域内构建模型和通过实验验证,可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和假设的正确性。
相对于观测和调查方法,实验可以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
劳动经济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如下: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劳动经济学实验研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环节。
实验设计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选取不同的实验方式和实验对象,固定和控制实验条件,建立实验场景。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指参加实验的人员或个体,可以是普通人、某一职业人员、特定群体或动物等。
实验对象的选取应与研究假设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实验条件实验条件是指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的、影响实验结果的方方面面。
在劳动经济学实验中,包括工资水平、劳动市场信息、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
实验研究设计在劳动经济学实验研究中,实验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设计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对象,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劳动经济学实验设计的要点如下:研究目的和问题的明确在进行劳动经济学实验时,首要的问题就是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的明确需要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入手,研究问题的明确则需要从实验的基本问题出发。
实验因素的选取实验因素的选取是实验设计的关键,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出发选取影响因素。
实验因素包括工资水平、工作时间、职业选择、劳动市场信息等。
实验对象的选择和抽样实验对象的选择和抽样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实验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实验对象应该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内,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设计的方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实验因素和实验对象,制定实验流程和时间,并考虑实验的难点和创新点。
毕业论文中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毕业论文中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劳动行为、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的经济效应等问题。
在毕业论文中,分析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且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劳动经济学在毕业论文中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劳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析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公平性等方面。
首先,劳动供求理论探讨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素质和收入等。
其次,劳动力市场分析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流动性和劳动力市场机制等问题。
最后,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议题,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并实现公正分配。
二、劳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际数据和经验观察,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来验证和解释相关理论。
实证研究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劳动力市场等。
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实证模型建立和实证检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劳动经济学中各种概念和理论,并从实证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劳动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例如制定劳动法律法规、调整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其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也对雇主和员工的决策行为有指导意义,例如招聘与解雇、薪酬体系设计和劳动力流动等。
此外,劳动经济学在教育和培训、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挑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数据的来源和质量是关键问题,如何获取可靠的数据并准确分析是研究者需要面对的难题。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给研究带来了挑战,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能力。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目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第二章劳动法 (5)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7)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13)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7)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
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4、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了非货币收益方面。
5、在收入循环模型中,该经济系统由居民户和企业构成;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
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8、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9、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B、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10、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4)验证1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劳动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并依照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劳动力市场现象的普遍联系中,概括和归纳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所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与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虽有渊源关系,但却是有差异的。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目的在于创立用以说明经济现象的理论。
因此,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过程,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劳动经济学研究经济过程中的市场主体在劳动力市场的行为,由研究对象的特征所决定,试图把所有复杂因素都包括进去,显然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为此,必须对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进行设定。
当然,所假设的条件有一些是不现实的,但没有这些假设条件则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必须正确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假说是对现象进行客观研究所得出的暂时性结论,也就是未经过证明的理论。
假说是对存在的经济现象经验性的概括和总结,但还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4)验证。
在不同条件和不同时间对假说进行检验,用事实检验其正确与否。
检验包括应用假说对现象的运行发展进行预测。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必须坚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需要经济学知识和均衡分析、市场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还需要逻辑学、数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分析工具。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
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离不开价值判断。
这里的价值概念不是仅指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而是指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
规范研究方法,就是从上述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并研究如何实现上述标准。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
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
惠的交换不能实现。
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①信息障碍。
由于信
息缺陷、信息偏误、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
②体制障碍。
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
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实现。
③市场缺陷。
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
上述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
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
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
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但是两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劳动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
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它无法摆脱规范问题,也就是无法回避
价值判断问题。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
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因此,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