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实验——猪丹毒杆菌的检测

合集下载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4期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SE)也叫钻石皮肤病(diamond skin disease)或红热病(red fever),是由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1]。

临床与剖检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性和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2]。

该病呈世界性广泛分布,是影响欧洲、亚洲、澳洲和美洲大陆经济的一种重要疾病[1]。

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猪丹毒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为我国主要的猪传染病之一,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试验按常规方法从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经常规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动物试验,确诊为猪丹毒病。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病料来源。

病料来自昆明地区某猪场,疑似猪丹毒病死猪,采用无菌手续采取脾脏等组织备用。

1.1.2生化试剂。

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麦芽糖、菊糖、D-甘露糖、木糖、鼠李糖、木糖、靛基质、M.R.、V-P、H2S、尿素、明胶、枸橼酸盐斜面、过氧化氢等。

1.1.3培养基。

鲜血琼脂培养基、马丁肉汤、马丁肉汤琼脂培养基。

按常规方法制备备用。

1.1.4试验设备。

小试管、培养皿、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电子分析天平、生物显微镜、高压灭菌锅、低温冰箱等,均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兽医学实验室提供。

1.1.5试验动物。

ICR系20日龄健康小白鼠17~20g,2只,购自昆明医学院;家鸽2只,兔子4只,均购自昆明市盘龙区龙头街市场。

1.2试验方法1.2.1病原分离培养。

无菌取肝、脾、淋巴结等病料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48h后,挑取可疑菌株再接种于马丁肉汤琼脂培养基作纯培养和生化试验鉴定[3]。

1.2.2分离菌株鉴定。

具体步骤如下:①镜检。

将分离菌株纯培养物直接涂片,火焰固定后革兰氏染色,镜检。

②糖发酵试验。

将分离菌株按常规方法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菊糖、棉籽糖、鼠李糖、D-甘露糖、木糖半固体培养基,37℃培养24~48h,观察其对糖的利用情况并记录结果。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用接种环从该病猪肝、脾、肾无污染采集细菌,分别接种于 血清营养琼脂平板上,置37℃的恒温箱培养24h。培养基按常规方 法配制。 2.2 细菌的纯化
从血清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三株分离菌的单一菌落,分别接 种于新的血清营养琼脂平板上做纯培养,置37℃的温箱培养24h, 观察三株细菌的形态区别及生长情况。 2.3 染色镜检
2003:108-119. [2] 倪语星,洪秀华.细菌耐药性检测与抗感染治疗[M].北京:人民军
医出版社,2002.
110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ES)也叫钻石皮肤病(diamond skin disease)或红热病(red fever),是由红斑毒丝菌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1]。 1 材料
2019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新引进母猪10头和育肥猪50头,饲 养2月左右,有4只猪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送检病猪 1例,该病猪体温升高至41℃,精神萎糜,喜卧地,食欲时好时 坏,被毛无光,贫血下痢,背上还有红斑。剖检后可见全身皮下 脂肪及筋膜严重黄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周边出血,心包积 液,心肌出血,肺充血、水肿,肝肿大,局部郁血,胆囊萎缩, 肾皮质有较多出血点,膀胱点状出血,肠系淋巴结肿大并周边出 血,胃底大面积出血,盲肠出血,疑似猪丹毒病例。分别对病猪 的肝、脾、肾进行了采样,作为实验材料以备使用。 2 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
挑取2.2中纯化的单个菌落加入10μl的16S-free H2O中,煮沸 10min后,离心取上清,按照16SrDNA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PCR Kit(宝生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方法操作,PCR扩增出 1个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后,用Agarose Gel DNA Extraction Kit(Roche公司)回收,回收产物由金斯瑞生物科技进 行测序。 2.5 生化试验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对猪类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一、猪丹毒的鉴定方法:
1. 临床症状观察:猪丹毒的患病猪通常表现出食欲下降、发热、呼吸急促、消瘦、皮肤出现出血点等症状。

2. 病理学观察:猪丹毒的病变表现为全身性血管内凝血和组织淤血,脾脏肿大,肝脏和肾脏出现出血病变。

3. 实验室检验:可以通过猪血清的鉴定和病毒分离鉴定来确定是否感染猪丹毒病毒。

二、猪丹毒的防治措施:
1. 强化养殖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饲养场的消毒管理,严禁外来猪只的进出,做好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2. 疫苗接种:猪丹毒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猪场应根据养殖类型和区域性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3. 健康检疫:引进猪只前必须进行健康检疫,排除携带猪丹毒病毒的猪只,防止病毒传播。

4. 彻底消毒:猪丹毒病毒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在猪舍清洁消毒时,应选择有效杀灭病毒的消毒剂进行处理。

5. 合理饲喂:猪场要保证猪只的营养充足,特别是饲喂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的饲料,有助于增强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6.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猪只出现了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和病毒传播。

猪丹毒的早期鉴定对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养殖管理、疫苗接种、健康检疫、彻底消毒、合理饲喂以及及时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猪丹毒的发生和传播。

实训13猪丹毒的检疫.

实训13猪丹毒的检疫.
实训项目:猪丹毒的检疫
一、实训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猪丹毒的细菌学检查方法 。
二、实训材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疑似猪丹毒病猪及病料、鸽、豚鼠,鲜血琼脂平板,明胶 培养基,生理盐水,瑞氏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剪刀,镊子 ,一次性注射器,接种环,玻片,研钵,显微镜,恒温箱。
三、实训方法
1.涂片镜检 急性败血型取高热期的耳静脉血涂片,亚急性或慢性型病 例取肝脏、肾脏组织涂片和心内膜赘生物触片,如皮肤有疹块 时可在疹块边缘部挤取血液或渗出液涂片,经瑞氏或革兰氏染 色镜检,可见细小、平直或稍弯曲、多单在或成对或成堆的革 兰氏阳性小杆菌,在心内膜赘生物中多呈长丝状菌体。
三、实训方法
2.细菌分离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上,置37℃培养24h,可见针尖 样菌落,菌落周围可形成狭窄的溶血环。挑取可疑菌落染色镜 检,若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再挑取菌落作明胶穿刺37℃培养, 经3~4d后呈试管刷样生长,不液化明胶。
三、实训方法
2.动物接种 将病料研细,用生理盐水按1:5~10制成乳剂,血液或菌液 可直接注射。经胸部肌肉接种鸽子2只,0.5~1.0ml/只;同时 经皮下或腹腔接种豚鼠2只,0.5~1.0ml/只。 若病料中含有猪丹毒杆菌,鸽子于接种后1~4d死亡,豚鼠 不表现任何症状。剖检死亡鸽子,可见脾脏肿大,肺脏和肝脏充 血, 肝有时有坏死小点。死亡鸽内脏涂片镜检,可见有大量猪 丹毒杆菌,也可从内脏中分离出猪丹毒杆菌。
四、实训内容
1. 涂片镜检 2. 细菌分离培养 3. 动物接种
五、实训作业
3~5人分为一组,对疑似猪或实训动物进行涂片镜检、细 菌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根据实训情况,写一份猪丹毒检疫 实训报告。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227摘 要:为确诊导致石林县某养殖户饲养的生猪发生疫病而死亡的原因,本研究通过采集病死猪的肾脏、脾脏、淋巴等组织,经细菌的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动物试验等方法,确定分离菌株为猪丹毒杆菌,致病性较强,引起养殖户饲养的生猪发病的病因为猪丹毒;通过对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确定分离菌株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青霉素类仍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猪丹毒临床病例有增多的趋势,广大养殖场(户)应重视猪丹毒的防治工作,降低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丹毒杆菌;分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1]。

1876年Koch首次从患有败血病小鼠的血液中分离出本菌,1882年Louis Pasteur首次从病猪体内分离到本菌[2]。

目前该病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分布,呈散发或流行性发生,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生长猪发病率最高,牛、羊、马、犬、家禽及一些鸟类均可发病,也能危害人类健康[3-4]。

临床病例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表现为体温急剧升高至42℃以上,病猪突然死亡,在颈部、耳后以及胸腹侧等处的皮肤上出现形状不同的红斑,手指按压会褪色;亚急性型表现为,在颈部、背部、胸侧以及四肢外侧等皮肤上出现不同大小的深红色疹块,扁平凸起,彼此间存在清晰界限;慢性型表现为皮肤坏死,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5]。

猪丹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分为细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6-7]。

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疑似猪丹毒发病死亡的生猪进行解剖,采集肾脏、脾脏和淋巴结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通过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动物试验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来进行诊断和分析,为猪丹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病料 石林县某养殖户临床疑似猪丹毒发病死亡的生猪,经解剖,无菌采取肾脏、脾脏、淋巴结等组织待用。

猪丹毒杆菌的检验

猪丹毒杆菌的检验

动物实验
病理解剖和细菌分离 病理解剖,观察小鼠的内脏病理变化;无菌取小鼠的脾脏,触于血清平板, 37℃培养12~18h。记录结果。
1
2
四、操作步骤
结果与报告 综合以上生化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实验的结果,报告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猪丹毒杆菌。
实验六 猪丹毒杆菌检验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0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2
(四)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猪丹毒杆菌的检测步骤
反应条件: 95℃,5min 95℃,1min 63℃,1min 40次循环 72℃,1min 72℃,10min
以无菌操作将各菌分别穿刺接种至SIM培养基中,将所有试管置于37℃下培养24-48小时。
自TSA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2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刺。
生化实验
四、操作步骤
如试管5:本试验可观察乳糖和葡萄糖发酵产酸不产气(变黄);产生硫化氢(变黑)。
将被检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于20℃培养7天,逐日观察明胶液化现象。如室温高,培养基自行溶化时,可与冰箱内放置30分钟,然后取出观察结果,不再凝固时为阳性。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影响猪的生长和繁殖,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尤其在传染病较为普遍的地区更容易出现。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丹毒,养猪户必须了解猪丹毒的鉴定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就猪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定和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原微生物猪丹毒的病原微生物是丹毒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

丹毒杆菌是一种潜伏在自然界中的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够存活数月甚至数年。

它主要存在于土壤、粪便和烂草中,是导致猪丹毒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二、临床表现猪丹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欲减退:患病的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的现象,不愿进食或者食量明显减少。

2.运动不适:患病的猪在行走时出现明显的蹒跚,甚至无法站立,显得非常疲乏。

3.腹泻:患病的猪常常出现腹泻的现象,粪便呈水样便或者稀便,甚至伴有血丝。

4.皮肤黏膜出血:患病的猪的皮肤和黏膜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的还会出现皮下出血。

5.发热:患病的猪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体温普遍升高。

三、鉴定方法1.临床症状鉴定:通过观察猪的临床表现来初步鉴定是否患有丹毒。

养猪户可以通过观察猪的食欲、体温、粪便和皮肤黏膜等情况来判断猪是否患病。

2.病原学鉴定:将疑似患病的猪的组织样本(如肝脏、脑组织等)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学鉴定,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来确定是否感染了丹毒杆菌。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学试验来检测猪血清中是否存在丹毒杆菌的抗体,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丹毒。

四、防治方法1.疫苗预防:现在有专门的丹毒疫苗可以用于预防猪丹毒,养猪户可以在猪的生长过程中定期注射丹毒疫苗,以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2.消毒防治:养猪场的环境和设施要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干净卫生,减少丹毒杆菌的传播和生长。

3.饲养管理: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饲料和饮水要干净卫生,避免猪的压力过大,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

4.隔离治疗:一旦发现猪患有丹毒,要及时将其隔离治疗,避免病情蔓延,以免影响到其他猪的健康。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克隆氏菌属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的皮肤和组织上。

本文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和防治措施。

1. 病理鉴定:猪丹毒的病理特征为皮肤出现红斑、水疱和坏疽,严重时出现溃疡和溃疡性皮炎。

皮肤切片病理学观察可见真菌孢子团。

2. 细菌学鉴定:从患猪的皮肤或淋巴结中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细菌培养、免疫荧光染色、PCR等。

3. 血清学鉴定: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克隆氏菌。

常用的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

4. 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DNA测序等,对病原体的基因进行检测和鉴定。

1.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定期清理粪便和废弃物,减少克隆氏菌的滋生环境。

2. 营养保健:提供合理的饲料和营养,加强对猪的抵抗力,增强其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克隆氏菌的机会。

3. 疫苗预防:猪丹毒的预防性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定期给予猪接种疫苗,提高猪的免疫力。

4. 隔离防控:对于出现猪丹毒的猪群,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进一步感染。

5. 使用药物治疗:在出现猪丹毒症状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土霉素等。

6. 动物检疫:进口和交易猪只时,应进行严格的动物检疫,确保禽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7.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猪的养殖管理,定期进行体检和隔离检疫,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总结:猪丹毒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对猪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疫病的鉴定和防治工作,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是一种由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猪食用含有丹毒菌的饲料或食物而感染。

本文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方法和防治措施。

猪丹毒的鉴定主要分为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两部分。

临床观察包括对患猪的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和病程观察。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嗜睡、体温升高、呕吐、腹泻等。

在病理方面,可见胃肠道充血和溃疡,并可从病死猪体分离到丹毒菌。

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对猪体组织、饲料、水源等样品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来确认病原体。

通常采用细菌培养基进行培养,待菌落出现后,可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来确定是否为丹毒菌。

猪丹毒的防治主要包括病原体控制和环境管理两个方面。

病原体控制主要通过严格管理饲料和水源,确保不含有丹毒菌。

饲料和水源应保持清洁卫生,避免受到霉菌或其他细菌的污染。

应注意饲料的保存和处理,避免发生变质。

环境管理方面,需要做好猪舍的清洁工作,定期进行消毒。

消毒剂可选择有效杀菌且对猪无副作用的产品,比如氯化钠、过氧乙酸等。

保持合理的猪舍通风,控制空气湿度和温度,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

在发现猪丹毒疫情时,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于轻度感染的猪只,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比如青霉素、四环素等。

而对于重症病例,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提供营养补给、输液等,以帮助猪只恢复体力。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需要综合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早期发现和隔离感染猪只,做好饲料和环境的卫生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猪丹毒的发生。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研究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研究

125
示为革兰氏阳性、细长杆菌(图 3)。
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str.Fujisawa在同一分 支,亲缘关系较近(图 5)。结合菌落形态和生化 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分离菌株为猪丹毒杆菌。
图 1 绵羊血培养基上分离菌的菌落形态
表 2
生化试验结果
项目 乳糖 葡萄糖 甘露醇 肌醇 山梨醇 鼠李糖 蔗糖 海藻糖
图 5 GroEl基因进化树分析
2.4 动物试验结果 攻毒后小鼠先后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不
愿活动、被毛蓬乱、身体蜷缩、喜闭眼等表现;3d 后全部死亡。表明该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力。 经计算得到分离株的 LD50为 1.6×105 cfu/mL。 对死亡小鼠进行解剖,发现其肝脏、脾脏等多处内 脏肿胀充血。在死亡小鼠腹腔内用接种环取菌, 在血平板上划线,37℃恒温箱培养 24~48h,细菌 生长情况和感染菌株形态一致(图 6),革兰氏染 色可见短杆状阳性菌(图 7)。取该菌提取 DNA 模板进行 PCR扩增后电泳,可观察到大小 377bp
猪丹毒杆菌菌体细长,大多数呈直或稍弯曲 状。该菌血清型复杂,目前有 26种血清型,对养 猪业危害较大的血 清 型 有 1a、1b、2a、2b等。1a
亚型多从急 性 病 例 中 分 离 到,2型 多 从 亚 急 性 或 慢性病猪中分离到[3,4]。
猪丹毒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为神经氨酸酶, 目前尚未发现有外毒素的产生。在神经氨酸酶的 作用 下,宿 主 组 织 黏 蛋 白、血 纤 维 蛋 白 原 等 被 除 去,因此 黏 蛋 白 对 机 体 的 保 护 作 用 大 大 减 弱[5]。 急性型血液中存在大量神经氨酸酶,引起全身各 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或产生血栓,从而表现出 败血症相应症状。急性败血型在养殖过程中比较

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指导:猪丹毒的诊断

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指导:猪丹毒的诊断

实验十八猪丹毒的诊断目的掌握猪丹毒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和实验室诊断要点。

内容及方法一、临诊诊断及尸体剖检诊断1.临诊诊断要点猪丹毒主要发生于架子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每年4月份或5月份开始发生,7~8月流行达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减少,在南方冬季仍有散发病例发生。

根据病程可分为败血型、疹块型和慢性三种。

败血型猪丹毒常见病猪突发病、高温、皮肤充血,指压退色,最急性往往突然死亡,致死率很高。

疹块型猪丹毒见身体各部皮肤出现方形、菱形凸出皮肤表面的疹块,初期充血,后期瘀血,指压不退色,在疹块发生时体温升高,症状比败血型缓和,死亡率约25%~50%。

慢性猪丹毒主要表现关节炎、心内膜炎的杂音、皮肤坏死。

2.尸体剖检特点胃和十二指肠充血、出血、脾脏肿胀、充血、樱红色。

淋巴结急性肿胀、充血。

肺充血和水肿。

肾充血肿大有“大红肾”之称。

慢性者除关节炎和皮肤坏死外,心内膜炎的菜花样疣状增生。

二、实验室诊断1.直接涂片染色检查自耳静脉或刺皮肤疹块边缘采血。

或尸体的心血、脾、肝、淋巴结、肾等组织直接涂片,凉干后用瑞氏或革兰氏染色、镜检。

病料中丹毒杆菌呈细小杆菌、散在、成对、成堆。

革兰氏阳性。

2.分离培养取病猪的血液、脾、肝、淋巴结等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

对死亡过久的尸体,可取骨髓作分离培养。

接种后置37℃培养24h,可见针尖样细小的菌落,经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阳性细小杆菌。

再挑选典型菌落作纯培养后,作明胶穿刺培养,3~4天后呈试管刷状生长,明胶不液化。

也可在培养基中加入叠氮钠和结晶紫各万分之一,制成选择培养基,只有猪丹毒杆菌能在这种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其它杂菌受到抑制。

3.血清培养凝集试验在3%胰蛋白朊肉膏汤(或肝化汤)中,加入1:40—1:80的丹毒高免血清,同时每毫升再加入400μg卡那霉素、50μg庆大霉素及25μg万古霉素(缺乏抗生素时,可加0.05%叠氮钠及0.0005%结晶紫,制成丹毒血清抗生素诊断液(分装安瓿管在4℃冰箱可保存2个月)。

一株猪丹毒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猪丹毒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扬 州 大 学 兽 医学 院 , 江 ¥ 8 5 8 . 2 8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0 4 1 4 ( 2 0 1 3 ) 0 1 — 0 0 4 8 - 0 2
摘 要 实验通过细茵分 离培养 , 1 6 s r DN A基 因序列分析 ,生化试验鉴定 , 药
养 的3 8 只母 猪 , 已发病死亡8 只, 送检1 只发病猪 到扬州 大学兽 医学院就诊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0
温为4 2 . 5 ℃ 。已使 用头 孢 噻呋钠 , 柴 胡. 黄 氏多 糖 等 药 。 发 病 猪 的 耳 , 腹 部 和 四 肢 内侧 广泛 出现 紫 斑 .有 气 喘 现
红热 病( r e d f e v e r ) , 是 由猪 丹 毒 杆 菌 引
起的一种急性 , 败 血 性 传 染 病 …。该 病
呈 世 界 性 广 泛 分 布 .也 为 我 国 主要 的 猪 传 染 病 之 一 。猪 丹 毒 杆 菌 在 世 界 范
毒 杆菌 .并 通 过 药 敏 试 验 对 其 耐 药 性
敏 试验 等 方 法对 江 苏海 安 某养 殖 场 病 猪 的 致 病 菌进 行 分析 。 细 菌 培 养 结 果 显 示 在 血 平 板 上 有 大量 针 尖样 茵 落 , 挑 取 单 个 茵 落 在L B 培 养 基 和 麦康 凯 上 纯培 养 后 , 可 见 该 菌 株 在L B 培 养基 上 生 长 不 良 , 麦康凯上不生长。 镜 检 后 可 观 察 到该 菌株 为革 兰 氏 阳性 杆
膀 胱 黏 膜 组 织 等 以 无 菌操 作 在血 液琼
脂 平 板 上 划 线 ,经 3 7 ℃培 养 2 4 — 4 8 h 后, 观 察结 果 。 挑 取 典 型 菌 株 再 接 种 于

1株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株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养殖与饲料2016年第10期摘要无菌操作采集某规模养猪场疑似感染猪丹毒杆菌的病死猪肺脏等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从中分离出一株病原菌,经细菌分离培养、形体特性及生化鉴定,确定为猪丹毒杆菌。

通过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阿莫西林、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高度敏感,为临床用药防治猪丹毒杆菌病提供科学根据。

关键词猪丹毒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1株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李艳梅青海省西宁市畜牧兽医站,青海西宁810003收稿日期:2016-06-24李艳梅,女,1980年生,助理兽医师。

2015年8月,青海省西宁市某规模养猪场多头育肥猪出现急性病死情况,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病突然,病猪体温升高达42℃,全身皮肤发红,尤以四肢内侧、胸腹部、颈部和耳部等处发红明显,且在四肢末端和腹下等处出现紫色斑块。

无菌采集病死猪肺脏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判定为猪丹毒杆菌,经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有效控制了疫情。

1材料与方法1)材料。

病料来源:青海省西宁市某规模养猪场病死猪的肺脏等组织。

培养基:兔鲜血琼脂平板,含100mL/L 小牛血清的普通肉汤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

试剂:微量生化鉴定管和药敏试纸。

2)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将病死猪肺脏组织无菌接种于兔鲜血琼脂平板划线,37℃(恒温恒湿)培养24h ,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再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进一步纯培养;挑取纯化菌落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对细菌形态特征进行观察。

生化鉴定:将分离纯化的菌株分别接种于含有葡萄糖、硝酸盐、硫化氢、尿素、蔗糖、果糖、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阿拉伯糖、麦芽糖以及乳糖等培养基的生化鉴定管中,然后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 ,对生化鉴定管中培养基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药敏试验:本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菌对药敏纸片的敏感程度。

在兔鲜血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分离菌株,使用无菌镊子夹取药敏纸片均匀平贴在平板上,37℃(恒温恒湿)培养24h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

一株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实验

一株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实验
※通 讯 作 者 : 余兴 龙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力 ,加之其宿主的多样性使得该病 很难被彻底消 除 。据报道 , 丹毒杆菌能广泛存在于牛 、 羊、 鸡、 火 鸡、 鸽子、 鹦鹉 , 甚 至 是海 洋生 物l 2 1 。 将 感染 猪丹 毒致 死 的病 死猪 深埋 于地 下 1 . 5米 , 1 4 0天 后仍 能 分 离 到该病 原 。 近5 年来 国内大型猪场 陆续再次发生猪丹毒 疫情 , 而且有 的还表现为极高的死亡率 , 给养殖业 造成 严重 的 经济损 失 。同时 , 近 年来 该病 在 日本 和 美 国的 中部地 区规 模 爆发 同 , 并从 2 0 0 9年 开始 抬 头
比不 添加 组能 多增 重 2 o g / ( 头・ 天) , 以母 猪 2 l天 断
用【 J 】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 0 0 4 , ( 4 ) : 5 2 — 5 3 . 【 3 ] 李福长, 刘梨平. 2 0 1 4我国抗 生素滥用 现状及其对策【 J ] . 临 床合理用 药, 2 0 1 4 , 9 ( 7 ) : 1 7 5 — 1 7 6 . 【 4 ] 刘 燕, 黄凤 兰. 新型“ 超 级细菌” 的研 究进展及 防治【 J ] . 内蒙
参考文献 : [ 1 】 蔡 鹏, 孙 志 良, 曾建 国, 等. 不 同剂 量 博 落 回提 取 物 对 断奶 仔
【 8 】 郭小清, 康莉平, 聂建超, 等. 博 落回的药理作用及其 在动物

保健 中的应用[ J ] . 中国动物保健, 2 0 0 5 , ( 4 ) : 2 4 — 2 5 .
『 9 ] 郭小清. 博落回的研 究进展【 J ] . 兽药研发, 2 0 0 5 , ( 5 ) : n一 1 2 .

一株猪丹毒丝菌的分离鉴定

一株猪丹毒丝菌的分离鉴定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strain of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Yuting Cheng (Guangdo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 Swine erysipelas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E.rhusiopathiae.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s are acute sepsis type, subacute rash type and chronic multiple arthritis type or endocarditis type. When the disease suddenly occurs in pigs, once the veterinary couldn't make a correct diagnosis and work out effective treatment quickly, then it often brings grea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farmers by sudden deaths in the group. An acut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septicaemia and sudden deaths occurred in feeder pigs aged 14-15 weeks in a large pig farms of Chaozhou, Guangdong, which was finally diagnosed as E.rhusiopathiae by means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Keywords: E.rhusiopathiae; Bacteria; Identification; Isolation; Swine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A型肉毒杆菌引起的瘟疫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该疾病可引起猪群大面积死亡,对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措施。

猪丹毒的发病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诊断。

以下是常用的猪丹毒鉴定方法:1. 细菌培养和鉴别采集猪体部位的组织或卵巢液,在培养基中培养肉毒杆菌,观察细菌的生长和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2. 毒素中和试验将怀疑包含肉毒杆菌的组织或卵巢液与特异性抗肉毒杆菌抗体混合,观察毒素中和的结果。

3. PCR检测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肉毒杆菌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进行诊断。

4. ELISA检测利用特异性抗肉毒杆菌抗体与猪血清反应,检测其是否含肉毒杆菌毒素。

以上鉴定方法均有各自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 疫苗预防疫苗是预防猪丹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疫苗包括多价肉毒杆菌疫苗和单价肉毒杆菌疫苗。

前者可以预防5种肉毒杆菌的感染,后者仅预防A型肉毒杆菌感染。

疫苗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方法进行,确保猪只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2. 环境控制猪丹毒的传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养殖环境对于防止疾病传染至关重要。

保持猪舍内的卫生,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减少饲料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3. 饲料管理肉毒杆菌的繁殖和毒素的产生与饲料的存储和管理密切相关。

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饲料的保存和使用,定期清理饲槽和配送设备。

4. 两头抓在疫苗接种和环境控制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及时处理已感染的猪只,包括隔离和治疗。

总之,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威胁猪产业的瘟疫性疾病。

及时的鉴定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丹毒病的检疫、实验室检验与防治措施

猪丹毒病的检疫、实验室检验与防治措施

猪丹毒病的检疫、实验室检验与防治措施作者:王阳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11期摘要:猪丹毒病是由于感染猪丹毒杆菌而导致的一种热性、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任何品种、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大于3月龄的架子猪感染后具有最高的死亡率。

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炎热、高温、多雨的夏季比较容易发生。

现概述该病的检疫及防治措施,供广大养猪户参考。

关键词:猪丹毒病;病因分析;活体症状;宰后剖检;试验室检查;疫情处理;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 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11-01/10-011 病因分析该病主要是猪容易发生,人也能够感染,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

北方地区通常在气候炎热和多雨的夏季达到发病高峰,而南方地区一般在冬春季节ILIJ现流行。

该病往往呈散发性或者地方流行性,有时会呈现暴发。

主要是4~6月龄的架子猪容易感染该病。

该病流行初期,通常在猪群中突然有1~2头体格健壮的成年猪发生死亡,之后会有较多猪出现发病或者死亡。

如果及时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效果往往较好,从而控制疫情。

随着养猪业朝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一味追求最大的利益,使饲养密度持续增大,造成病原体更容易传播,加之猪群往往处于易感状态,更容易暴发该病。

一般来说,气候突变、高温潮湿、突然更换饲料、混群、转圈、机体过度疲劳等应激凶素,都能够诱使猪群发生该病;没有严格消毒,供给不卫生的饮水、饲料,或者日常管理不当,如没有及时清除粪便、垫料、舍内通风较差、病原污染饮水系统以及蚊虫叮咬等,也都容易诱使该病的发生。

2 活体症状急性型。

主要特征是突然暴发,容易死亡。

病猪表现出持续高烧,精神萎靡;呕吐,停止采食;结膜充血;初期排出干硬粪便,并附着黏液,后期发生下痢。

另外,病猪颈部、耳部、背部皮肤出现潮红,甚至发紫,特别是临死前腹内、腋下、股内存在无规则的鲜红色斑块,用手指按压褪色且相互融合。

猪丹毒杆菌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猪丹毒杆菌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猪丹毒杆菌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专业:动物医学中国·大庆2011年 1 月猪丹毒杆菌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摘要:2007年11月10日,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某猪场爆发传染病,110头猪以急性败血为特征,死亡及淘汰率达21.8%。

养殖户把病猪送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院剖检。

主要剖检变化:皮下出血、下颌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心肌出血,肝脏充出血,呈红棕色,脾出血肿大,肾脏出血并有坏死灶,胃肠粘膜出血并有溃疡等。

经实验室染色镜检,该细菌为革兰氏阳性成不分支的长丝状菌。

生化试验结果显示此菌为猪丹毒杆菌,经动物实验证实该菌为致病菌,进而确定该猪场为猪丹毒杆菌病,药敏试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吩等高度敏感。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猪丹毒杆菌;急性败血;病原;鉴定;防治Abstract:November 10, 2007, Daqing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o Zhouxian outbreak of a pig farm, 110 pigs with acute septicemia is characterized by death and the elimination rate of 21.8%. The pigs to the farmers of 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Animal Hospital planing inspection. The main pathological change: subcutaneous bleeding, jaw swollen lymph nodes, ascites, bleeding heart, liver filling bleeding, reddish brown, swollen spleen hemorrhage, renal hemorrhage and necrotic lesions,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ulcers and so on. 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showed the bacteria to swine erysipelas bacilli,The animal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at the strain is pathogenic, and to determine the erysipelas bacteria of the pig disease, susceptibility testing to penicillin G, ampicillin and other highly sensitive cefaloti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ffective control methods.Keywords: Pig erysipelas bacillus, Acute defeated blood, Pathogen, Appraisal; prevention目录前言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2)2.1流行病学调查 (2)2.2 剖检病变观察结果 (3)2.3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3)2.4生化试验结果 (3)2.5药敏试验结果 (4)2.6动物实验结果 (4)2.7 确诊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4)参考文献 (6)致谢 (7)附录 (8)前言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红斑丹毒丝菌,E.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E.rhusiopathiae是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菌,属胞内寄生繁殖菌[1],E.rhusiopathiae是人兽共患传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丹毒杆菌检验
1 实验目的
了解猪丹毒杆菌的检验方法
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2.1 冰箱:2℃~5℃。

2.2 恒温培养箱:36℃士1℃,42℃士1℃。

2.3 恒温摇床:30-200RPM
2.4 凝胶成像系统仪器
2.5 显微镜
2.6 振荡器。

2.7 电了天平:感量0.1 g。

2.8 无菌锥形瓶:容量500 mL,250 mL(各6个)。

2.9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刻度)、10 mL(具0.1 mL刻度)或微
量移液器及吸斗。

2.10 无菌培养皿:直径90 mm(12个)。

2.11 无菌试管:10 m m×75 mm(45个)。

2.12 无菌毛细管。

2.13 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2.14 接种环、接种针(各6个)。

2.15 载玻片
3 培养基和试剂
3.1 缓冲蛋白胨水(BPW)
3.2 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培养基
3.3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
3.4 胎牛血清
3.5 三糖铁(TSI)琼脂
3.6 乳糖发酵管
3.7 半固体琼脂
3.8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
3.9 SIM培养基
3.10 硝酸盐培养基
3.11 硝酸盐还原试剂(甲液:氨基苯磺酸;乙液:甲萘胺)3.12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
3.13 甲基红
3.14 1%明胶
3.15 香柏油
4 检验程序
5操作步骤
5.1增菌
以无菌操作取检样25 g( mL),加在225 mL 营养肉汤中,以均质器打碎1 min 或用乳钵加灭菌砂磨碎,或置于盛有225 mL BPW 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2 min 。

若样品为液态,不36℃±1℃
120r/min ,8h 四区划线,挑取单菌落
挑取2~3环于3mL TSB 培养基(加血清)中 革兰氏染色
显微镜检测
MR 实验、V-P 试验、靛基质
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 MR —、V-P —、硫化氢+、靛基质—、硝酸盐还原—、
明胶穿刺—、TSI (产酸,不产气,产硫化氢)
36℃±1℃,24h 共4个试管 硫化氢试验、明胶穿刺
试验、TSI 实验 PCR 检测,凝胶电泳,凝胶成像
报告
36℃±1℃ 24h
检样
TSA 培养基(加血清)
25g (mL )样品+225mL BPW
需要均质,振荡混匀。

无菌操作将样品转至500 mL锥形瓶中,如使用均质袋,可直接进行培养,于36℃士1℃培养8 h~10h。

5.2 分离和观察
分别用接种环取增菌液1环,四区划线接种于TSA琼脂平板(加入胎牛血清),于36℃士1℃分别培养18 h~24 h,观察菌落形态。

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观察。

5.3 生化实验
5.3.1 自TSA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2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刺。

5.3.2 以无菌操作将各菌分别穿刺接种至SIM培养基中,将所有试管置于37℃下培养24-48小时。

5.3.3 将被检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于20℃培养7天,逐日观察明胶液化现象。

如室温高,培养基自行溶化时,可与冰箱内放置30分钟,然后取出观察结果,不再凝固时为阳性。

5.3.4 MR 实验、V-P试验、靛基质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检验。

5.3.5 PCR检测,凝胶电泳,凝胶成像
6结果与报告
综合以上生化试验和PCR鉴定的结果,报告25 g(mL)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猪丹毒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