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的病害

合集下载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目第一章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任务是什么?2.水产动物病害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如何?3.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原)有哪些?4.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互相关系怎样?5.如何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6.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有哪些?7.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包括哪些内容?8.我国目前渔业水质的状况如何?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2.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其结构特征怎样?3.病毒的基本结构有哪些?4.病毒的分类原则和病毒命名规则最主要包括哪些?5.病毒复制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6.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其传播方式有哪些?7.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有哪些?8.病毒有哪几种感染类型?9.绘出细菌细胞构造的模式图,注明其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并说明各构造的生理功能。

10.什么叫细菌的生长曲线?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期的有哪些主要特征?1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如何?12.细菌的致病机理怎样?13.细菌的感染途径如何?细菌感染后出现哪几种感染类型?14.真菌有哪些基本特点?15.多细胞真菌的基本形态构造怎样?16.真菌的繁殖方式怎样?17.寄生虫有哪几种寄生方式?18.寄主可分为几种类型?其特征如何?19.寄生虫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感染?20.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第三章免疫学基础1.鱼类有哪些主要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何?2.抗原的定义是什么?抗原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3.免疫佐剂的生物学作用和作用机理怎样?4.抗体的定义是什么?抗体的机构和功能怎样?5.抗体有哪些生物学活性?6.抗体的血清型怎样?7.xx多xx抗体?xxxx抗体?8.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有哪些特点?9.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如何?10.疫苗的种类及其应用怎样?第四章药物学基础1.药物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阐述渔药药学在药物学中的地位。

人工养殖的鱼虾蟹贝为何易得病

人工养殖的鱼虾蟹贝为何易得病
缺乏营养
养殖水体的底质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无法满足鱼虾蟹贝等水 生动物的生长需求,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池塘条件
池塘结构不合理
池塘的形状、大小、深度等结构不合理,导致水生动物的生活空间受限,水质恶 化快,容易引发疾病。
池塘管理不善
池塘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管理不善,如投饵不当、消毒不彻底等,导致水 质恶化、病害传播快等问题。
西药使用不当
使用西药时,药物用量、用药时间等控制不当,易导致药物中毒 、耐药性产生等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不成熟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鱼虾蟹贝疾病的 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 形成完善的治疗体系。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池塘养殖鱼类大规模死亡事件
01
02
03
养殖密度大
为了提高产量,池塘中养 殖密度过高,导致水体中 的溶氧量不足,影响鱼类 的正常生长。
VS
饲料投喂不当
养殖者可能因为缺乏科学投喂知识,导致 饲料投喂不当,使鱼虾蟹贝容易感染疾病 。例如,过度投喂可能导致肥胖和代谢障 碍,进而引发疾病。
药物使用问题
滥用药物
部分养殖者滥用药物,如抗生素和抗菌剂 等,以试图治愈鱼虾蟹贝的疾病。然而, 这种做法往往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并导 致耐药性菌株的出现,使得疾病更难以控 制。
水温变化
养殖水体的水温变化过大,超过 了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的适应范 围,导致其生长受阻,抵抗力下 降,容易感染疾病。
水质污染
养殖水体受到外界污染,如工业废 水、农业污水等,导致水生动物生 病。
底质问题
底质恶化
养殖水体的底质污染严重,如残饵、粪便、死亡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分解过 程中产生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底栖生物无法生存,从而引发疾 病。

螃蟹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螃蟹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螃蟹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常见问题】螃蟹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图:螃蟹养殖【专家解答】一、水肿病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惊扰,免其受伤。

●治疗方法:(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

(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0.1—0.2PPM。

二、烂肢病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越冬期间,此病发病率较高,付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至黑,该病是因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2)放养前将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数分钟后投放。

●治疗方法:(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

(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呈0.1—0.2PPM。

(3)生石灰全池泼洒呈15—20PPM,连施2—3次。

三、腐壳病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

(2)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15—20PPM。

●治疗方法:用漂白2PPM全池遍洒,燕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0.1—0.2克,连喂3—5天。

四、蟹奴病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状虫体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良,被蟹奴严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噬菌蛭弧菌在虾蟹养殖中的使用

噬菌蛭弧菌在虾蟹养殖中的使用

噬菌蛭弧菌在虾蟹养殖中的使用噬笛蛭弧菌是自然界的有益菌之一,它可以寄生于致病菌中裂解细菌。

噬菌蛭弧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且能发挥作用,受光照、天气变化影响较小,适应性较强,特别适合高温季节使用,不会造成水体缺氧。

噬菌蛭弧菌为广盐性,海水、淡水水域均能生存;噬菌蛭弧菌既能在酸性环境中生存,也能在碱性环境中存活,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

噬笛蛭弧菌虽然在防治虾蟹病害、促进生长上有显著的作用,但须采用科学的使用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适时使用在虾蟹病害的防治上,使用噬笛蛭弧菌,不论是浸泡、泼洒或内服,都只是起到一个”接种”的作用,即向养殖水体或虾蟹体内输入一定数量的菌种,让其利用合适的环境、丰富的营养快速繁殖,逐步成为养殖环境或虾蟹体内的优势菌落,通常这段时间需要3~5天。

而噬笛蛭弧菌大量吞噬有害细菌,抑制或消灭有害细菌群,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尤其是当有害细菌数量过多时,这个过程则更长。

为此,我们在使用噬笛蛭弧菌来防治虾蟹病害时,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虾蟹发病规律和病情预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把握时机,提前5~10天使用,使之在病害大举侵袭前就形成优势菌群,将病害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根据虾蟹发病规律用药,科学使用虾蟹发病通常有以下四个因素:一是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如温度的变化、溶氧的不足以及水体过肥等,都会导致虾蟹发病;二是病原体因素,消毒不彻底使养殖环境带有致病菌,或周围养虾蟹的塘口发病,通过流水传染;三是种质因素,虾蟹苗种不纯,本身带病菌,或体质瘦弱适应环境或抗病能力差;四是人为因素,饲养管理不得法;投喂饵料不足,营养太差;敌害的侵袭和人为的惊吓也会使虾蟹致病。

通常虾蟹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是5、6月份幼体发病高峰期;二是7、8月份高温发病期。

因而,在使用噬菌蛭弧菌防治虾蟹病害上,一定要根据发病的原因、流行的规律及发病高峰期,抓住关键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噬菌蛭弧菌的防病治病功能。

虾蟹类的寄生虫病--SS课件

虾蟹类的寄生虫病--SS课件
3. 栖息地: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 ,形成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闽 江水系4个种群。
7
8
b虾蟹类的寄生原虫病
1. 虾蟹类共患的原虫病: ① 微孢子虫病 ②固着类纤毛虫病
9
➢微孢子虫病(M icr o s p r id ia n s)[微粒子虫病]
一种人畜共患病,易感人群包括免疫缺陷者、带 隐形眼镜者及老年人,近年来发现HIV感染者或艾 滋病患者常并发感染微孢子虫,也是引起HIV感染 者或艾滋病患者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20
虾蟹类已发现的常见病害现状
病害类型: ①病毒性 如 中国对虾杆状病、河蟹颤抖病、疱疹状病毒 ②细菌性 如 红肢病(红腿病)、烂眼病、烂鳃病、气单胞
菌病、白黑斑病。 ③真菌性 如 虾蟹中最常见的是链壶菌、离壶菌 、假丝酵
母菌属酵母菌 ④ 其他生物性疾病 如 虾疣虫病 海藻附生病 ⑤ 非寄生性疾病 如 白黑斑病 痉挛病 软壳病、黑鳃病
4
中国对虾
河蟹(青蟹)
斑节对虾
5
6
Ø河蟹 个体简介
1. 其他名称:螃蟹、毛蟹、清水大闸蟹,学名 中华绒螯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节肢动 物门、甲壳纲、绒螯蟹属。该属以螯足密生 绒毛而得名。
2. 主要特征:
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 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 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 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性 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
• 在1975年,Lightner等。发现这种寄生虫的孢子最初在虾 肌肉纤维之间内寄生发育,最后转移到肌肉组织内
• 在1990年,Sindermann,发现这种微孢子虫感染范围增加 到虾的心脏、鳃、胃神经系统和性腺组织内

虾蟹类的寄生虫病

虾蟹类的寄生虫病
2 、症状: 少量感染无显著症状,严重时,鳃、体表和附肢上有一层灰黑色绒 毛状物,病蟹的鳃部、头胸部、腹部和四对步足都有大量纤毛虫附生( 图3、4)会影响鳃丝对氧气的交换,使虾、蟹对缺氧的忍耐力下降及摄 食和蜕壳机能。所以当水中溶氧稍有不足时,可引起虾、蟹的大批死亡
3、流行情况: 全球性疾病,对育苗和养成都有危害,尤其危害虾蟹的幼体
3.产地: 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天 津市沿海是对虾的重要产地。
中国对虾
斑节对虾
河 蟹 ( 青 蟹 )
?河蟹 个体简介
1.其他名称: 螃蟹、毛蟹、清水大闸蟹,学名 中华绒螯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节肢动 物门、甲壳纲、绒螯蟹属。该属以螯足密生 绒毛而得名。
2.主要特征:
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 。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 ,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 ;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 性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
3.栖息地: 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 ,形成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闽 江水系4个种群。
? 在1990年,Sindermann,发现这种微孢子虫感染范围增加 到虾的心脏、鳃、胃神经系统和性腺组织内
? 1994—1996年期间,印度科学家P.Ramasany、Jayakumar 和英国科学家G.P.Brennan等合作,对狄鲁汉微孢虫引 起印度对虾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发现感染 狄鲁汉微孢虫的对虾通常在腹部肌肉呈现白垩色,并带有 坏死现象。严重感染的病虾游泳呆滞、行动迟缓身体虚弱 和萎靡不振。病虾肌肉在显微镜下发现其肌原纤维变质, 细胞结构被严重损坏,在肌肉组织问遍布有大量微胞虫的 孢子)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第一章水质管理所有的水产养殖动物都不能离开水而生存。

都需要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溶解氧)进行呼吸活动,有些品种的皮肤、肺已经能进行气体交换(龟、鳖、鳗、黄鳝、泥鳅、乌鳢、河蟹等),但仍离不开水的滋润;水生动植物(称浮游生物),水生高级动植物,都要进行光和作用和呼吸运动,对气体交换产生影响;有机物碎屑、残饵、死亡的动植物尸体;海湖入口河叉的农业化肥农药残留物及毒物;海区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水质变化,如密集滩涂养殖引起的富营养化;某些旺生藻类或水生生物排泄的毒性物质,俗称赤潮,都对养殖水体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天气突然变化的水体分层、泛池、低气压、暴雨、久旱等等都可在短期内造成水产养殖的巨大损失甚至全军覆灭,血本无归。

因此水质是水产养殖业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指标。

观察检测水质,调控水质是养殖业者每时每刻都不敢松懈的日常工作内容,是养殖成败的技术关键。

1、如何培育优良水色?水色是指溶于水中的物质(包括天然的金属离子、污泥腐殖质、微生物、浮游生物、悬浮的残饵、有机质、粘土以及胶状物等)在阳光下呈现出来的颜色。

培养水色包括培养单胞藻类和培养有益微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

良好的水色标志着藻类、菌类、浮游动物三者的动态健康平衡,是健康养殖的必要保证。

要求肥水的同时要同时培养活菌,活菌类的产品有“EM金露”、“超浓缩EM 露”、“水产清道夫”或“EM菌旺”。

良好的水色有下列优点:A、可增加水中的溶氧。

B、可稳定水质,降低水中有毒物的含量。

C、可当饵料生物,提供养殖对象的天然饵料。

D、可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抑制丝藻及底藻的滋生。

透明度的降低有利于养殖对象防御敌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E、可稳定水温。

F、可抑制病菌的繁殖。

优良水色种类(一):茶色、茶褐色水(如图)这种水色的水质肥、活、浓。

水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如三角褐脂藻、等边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灌、圆筛藻等,这些藻类都是养殖对象苗期的优质饵料。

噬菌蛭弧菌在虾蟹养殖中的使用

噬菌蛭弧菌在虾蟹养殖中的使用

要点二
频率
噬菌蛭弧菌的使用频率应根据虾蟹生长阶段和养殖环境来 决定。在养殖初期,建议每周使用一次,随着虾蟹的生长 ,可以逐渐减少使用频率,但至少每两周使用一次。在环 境变化或虾蟹出现疾病时,应增加使用频率。
使用时机和方式
使用时机
噬菌蛭弧菌的使用应尽早开始,最好是在虾蟹苗种放养 后立即开始使用。这样可以迅速建立噬菌蛭弧菌的优势 菌群,提高虾蟹的抗病能力。在虾蟹蜕皮、繁殖、运输 前后使用,也可以有效提高虾蟹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
05
养殖中的前景和挑

前景和应用潜力
生物防治
01
噬菌蛭弧菌能够有效地防治虾蟹病原菌,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保障虾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促进生长
02
噬菌蛭弧菌能够产生多种酶和营养物质,促进虾蟹的生长和发
育,提高养殖效率。
改善环境
03
噬菌蛭弧菌能够降解有机物和有害物质,改善水质和底质,为
虾蟹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抗病毒作用
噬菌蛭弧菌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疾病的症 状。
3
修复受损组织
噬菌蛭弧菌可以修复虾蟹受损的组织,促进虾蟹 的恢复。
提高产量
提高生长速度
噬菌蛭弧菌可以促进虾蟹的生长,提高产量 。
提高饲料利用率
噬菌蛭弧菌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浪 费。
提高繁殖率
噬菌蛭弧菌可以提高虾蟹的繁殖率,增加产 量。
噬菌蛭弧菌在虾蟹
03
养殖中的应用
预防疾病
增强免疫力
噬菌蛭弧菌能够增强虾蟹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改善环境
噬菌蛭弧菌可以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预防流行病
噬菌蛭弧菌可以预防虾蟹养殖中的流行病,提高养殖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七、丝状细菌病
1、病原:毛霉亮发菌、发硫菌 2、症状:附着在对虾卵、幼体体表和成虾鳃和体表,
不吸取营养,属外共栖生物,但可影响呼吸 “黑鳃”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3、流行情况:发生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中 4、预防:保持水质清洁,投饵适量,换水 5、治疗:对虾幼体:加大换水,投活饵
起步阶段:1978-1982; 大幅下滑阶段:1993-1994; 恢复与提高阶段: 1998-今;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二、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
1、病原: 对虾杆状病毒(BP) 属于 DNA病毒,具被膜,具三角锥形包涵体
2、症状: 摄食和生长下降,体表和鳃部常有生物附着
3、流行情况: 感染白对虾、墨吉对虾、桃红对虾、褐对虾等 二类传染病
4、诊断:依外观症状初诊 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
5、防治: 生石灰消毒 土霉素 、氟哌酸 、大蒜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二、烂鳃病
1、病原: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 2、症状:病虾浮于水面,鳃丝灰白,尖端基部溃烂,
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 3、流行情况:发生于各种养殖对虾 4、诊断:剪少量鳃丝作水浸片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高峰期8-9月,水温25-26℃。
环爪、倒立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一、红腿病
1、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 气单胞菌、假单胞菌
2、症状: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 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或浅红色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3、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 对成虾养殖危害较大 流行季节为6-10月,8-9月最常发生
感染病毒的细胞细胞核肥大 3、诊断方法:症状,LM细胞核肥大。 4、感染对象:主要侵害日本对虾的仔虾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六、河蟹颤抖病 1、病原:小RNA病毒科。无囊膜,形成包涵体 2、症状: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痉挛状颤抖;
病蟹环爪、倒立、拒食; 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 体内积水,肝糜烂。 3、流行情况:发病时间5-10月;
对虾血淋巴不凝固
4、流行情况:对全球对虾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 5、传播方式:主要经口感染 6、预防:
(1)清池 (2)培养健康无病的虾苗(3)放养密度要合理 (4)发病季节用循环水,停止从海区打水 (5)饵料要质优量适(6)鱼虾混养 (7)添加光合细菌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500,000 400,000
三、烂眼病 1、病原:非01群霍乱弧菌 2、症状:
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 眼球病变过程:眼球肿胀(由黑变褐) 眼球溃烂 (严重者脱落) 细菌侵入血淋巴,变为菌血症而死亡
3、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殖区均有发生
流行季节为7-9月,并以8月最为严重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四、甲壳溃疡病(褐斑病)
面 积(hm2) 产 量(t)
面积(hm 2)或产量(t)
300,000
200,000
100,000
0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年份
1977-2003年我国对虾养殖面积与产量
探索阶段:1977年以前; 快速发展阶段:1983-1992; 徘徊阶段: 1995-1997;
1、病原: 能分解甲壳几丁质的弧菌、假单胞菌、气单
胞菌、螺菌、黄杆菌
2、病因:
(1)上表亲虾发病的主要原因。
(2)先由其他细菌破坏了上表皮,然后具有几丁质分解 能力的细菌侵入。
(3)由营养不良引起,如龙虾的甲壳溃疡病。 (4)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引起的。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3、症状:甲壳发生溃疡,形成黑褐色的凹陷
常见于头胸甲和第1-3腹节背侧面
4、流行:主要发生在越冬亲虾 5、预防:防止亲虾受伤 6、治疗:福尔马林,土霉素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五、幼体弧菌病(菌血病) 1、病原:主要为弧菌 2、症状: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
病体因趋光性和游泳力差而沉于池底; 急性感染者体表干净,慢性感染者体表常有污物附着
第八章 虾蟹类的病害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三节 真菌性疾病 第四节 寄生虫病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疾病 第六节 非寄生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对虾白斑症病毒病(WSSV病)
1、病原:白斑症病毒 (WSSV )
杆状,属于DNA病毒,有被膜,无包涵体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2、症状: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头胸甲易剥离 3、诊断方法:头胸甲上有白斑;
养成期:泼洒茶籽饼,蜕皮后大换水 越冬亲虾:福尔马林浸洗,然后换水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八、红体病 1、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 WSSV或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 b. 弧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感染; c. 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d. 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四、黄头病(YHV病) 1、病原:黄头病毒(YHV) 属于RNA病毒,病毒杆状,有囊膜,无包涵体。 2、症状:头胸部变为黄色。 3、感染对象:主要感染斑节对虾等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五、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1、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 (BMNV)
属于DNA病毒,具双层被膜,不形成包涵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仔虾肝胰脏出现白浊症状。
4、诊断方法: LM下在肝胰腺等部位发现三角锥形包涵体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三、桃拉综合症病毒病(TSV病) 1、 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 (TSV)
属于RNA病毒,二十面体,无囊膜,有包涵体。
2、症状: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 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3、感染对象:南美白对虾。 4、传播方式:主要是水平传播
3、流行情况:全球性病;急性病;
蚤状幼体II期后发病最高
4、诊断:取患病幼体血淋巴镜检 5、防治:加强水质管理;治疗用土霉素全池泼洒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六、荧光病
1、病原:哈维氏弧菌 2、症状:夜间见病虾身体发出荧光;
明光下发光幼体附肢已部分或全部变白。 3、流行情况:急性病;
尤其危害幼体; 5-6月雨季为发病高峰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