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豫赣 清水会馆
北京历史街区的市民水治
北京历史街区的市民水治
董晓萍;赵娜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4)005
【摘要】当前在国家现代化或城市化进程中都涉及用水问题,北京城市用水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北京古城中,历史街区是一个基本用水单元,从民俗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一些为以往学界所忽略的问题,如宗教公共管理用水、私井用水、政府公共水站和自来水入户等不同时期的用水民俗,以及由它们之间各种关系所构成的北京城市水管理中的政府水治和市民水治的矛盾与协调的不同模式等.北京市民有很强的首都市民意识,现正转向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公民意识,开展这类研究,有利于促进北京优秀用水文化的建设和现代城市文明建设.
【总页数】12页(P94-105)
【作者】董晓萍;赵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北京六项“治堵新策”征求市民意见
2.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本市民族宗教领域行政处罚决定前举行听证相关标准
的规定》的通知(京民宗[2021]85号)3.划地而治以法治界——访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孟钧4.春节期间北京市区供水1257万立方米——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确保市民用水安全5.让更多市民喝上市政自来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已完成565家小区(单位)自备井置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砖美术馆分析
在观了很多之前只在案例里看到过的地方。
建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SOHO建筑作为改造项目是很优秀的,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细分析的是红砖美术馆,总体来说是震撼的,赣的主持下得以形成今天的面貌:怀拥园林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当代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Red Brick Contemporary Art Museum红砖概况项目名称:红砖美术馆项目地点:北京市顺义区孙河乡顺白路一号地国际艺术园项目功能:美术馆基地面积:3900㎡总建筑面积:6000㎡建筑、8000㎡庭院设计师:董豫赣一、设计师简介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与童明、葛明、王澍一起被业界称为“园林四友”。
为教师,亦为建筑师。
主要作品有水边宅(2003)、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红堡(2006)、祝宅(2007)、清水会馆(2007)、红砖美术馆(2013)。
其中,水边宅入选2002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2008年德国“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
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研究,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契机。
水边宅(2003,河北遵化)清水会馆(2007,北京)二、红砖美术馆简介建筑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简陋而巨大。
临街墙面阵列着的六米见方洞口,将内部墙壁侵蚀得不成样子,简易钢架棚顶上,贯穿南北的条形天窗,虽是光线充足,但直射的阳光和投影,外墙改造是最关键的问题。
改造后的功能为美术馆,庭院部分涵盖餐饮、办公、北部园林则提供游憩。
美术馆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以红砖为基本元素,辅以青砖和屋瓦,打造出了一座半室半园的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
在这里,供游客观赏的不仅是馆内的展品,整个美术馆都能作为一个艺术品,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独特的建筑语言与创新的园林景观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发生、碰撞、呈现,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多种可能性。
清水会馆(最佳建筑奖提名)
清水会馆[最佳建筑奖提名]清水会馆提名人:王明贤提名理由:以砖的语言,建造了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住所,展示了建筑空间的魅力。
在疯狂的拜金主义浪潮中,清水会馆的出现是个奇迹。
它既简单纯粹,又有很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普通的、常见的砖这种材料的研究,营造出一种建筑的美。
在秩序感很强的空间中加入生活,使房子变得更有趣。
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人们对材质、对建筑、对空间有了新的认识。
建筑师简介:董豫赣董豫赣,1967年生人。
先后就读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依次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因年幼淘学,家境贫寒,及长时方知书中天地之大之妙。
然沉迷于专业,便无意于其他。
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因无意参加取得学位必须的英语六级考试,未获博士学位。
为教师,亦为建筑师。
专职为教师十二载,著有专著两本,分别为《极少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3月第一版,9月重印)、《文学将杀死建筑》(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第一版,11月重印);在《建筑师》、《时代建筑》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辅业为建筑师二十载,盖房子三幢,分别为“水边宅”(1999年~2002年设计,2003年建成,位于河北遵化)、“祝宅”(2003年~2006年设计,2007年建成,北京)、“清水会馆”(2003年~2006年设计,2007年建成,北京)。
“水边宅”入选2002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2008年德国“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
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研究,“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契机。
作品简介:“清水会馆”的设计与我当时同时展开的博士论文《动境·意境·化境》是相互交替的两件事情,一者为建筑意理的追究,一者为建筑意象的实现,一者为心,一者为手。
至于心从中国山水里所察觉出的关于“对仗”的意理,相对于西方古典主义的“对称”,它将有能力对“不对称”进行评价——而“不对称”正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试图宣扬却无力评价的意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规定的“反对为上”的意理标准,因为要求将差异性意象并置将直接导致“不对称”的结果,它所暗示的“因借”标准不但可以导向计成在《园冶》里的核心——借景,还以其“因借性”区别于建筑学传统的“自明性”,它不再将设计寄托在建筑本体上,而是要假借一切周遭景物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北大考研-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董豫赣 Yugan DONG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董豫赣Yugan DONG董豫赣YuganDONG时间:2010-11-1615:50:13来源:作者:YuganDONG副教授董豫赣,男,1967年生,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一、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1991年—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学学士1991年~1992年—辽宁锦西市建筑设计院1992年~1993年—北京泛华工程公司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工学硕士1996年~2001年—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讲师1999年5月~8月—《中国合作新报》专栏作者2001年9月~12月—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建筑人物”专栏策划2001年~2003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讲师2003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至今2004年5月~6月—中国美术学院访问教学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设计艺术学博士2005(因英语未过六级,学位没拿着)二、著作成就2.1专著目录《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文学将杀死建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007年11月重印《极少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2003年9月重印独立主编“青年建筑师‘从’丛书”,目前已出版三本:1.董豫赣著《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2.童明著《从童话到神话》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3.不王昀著《从风景到风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与童明、葛明合编“与会”以及“与会”丛书,已出版:《园林与建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2.2学术论文董豫赣.眼睛•镜子•照相机[J].文景,2010,4:66-71.董豫赣.从冯纪忠的何陋轩谈起[J].新观察,2010,5:18-22.董豫赣.隅角之诗[J].城市•空间•设计,2010,5:108-113.董豫赣.相关自然的几种自然观[J].艺术评论,2010,5:62-71.董豫赣.层出不穷[J].时代建筑,2009,5:140-145.董豫赣.捕风捉影[J].时代建筑,2009,4:112-116.董豫赣.触类旁通[J].时代建筑,2009,3:112-117.董豫赣.位置经营[J].时代建筑,2009,2:110-115.董豫赣.相反相成[J].时代建筑,2009,1:41-46.董豫赣.空间迷惘[J].时代建筑,2008,6:36-41.董豫赣.模棱两可[J].时代建筑,2008,6:78-83.董豫赣.活的中国园林[J].文景,2008,10:42-51.董豫赣.浑然天成[J].时代建筑,2008,5:134-139.董豫赣.出神入化[J].时代建筑,2008,4:101-105.董豫赣.类同还是型异[J].时代建筑,2008,3:90.董豫赣.同时空间[J].建筑师,2007,12:5-14.董豫赣.建筑漫步[J].建筑师,2007,10:5-11.董豫赣.预言与寓言[J].时代建筑,2007,9:60-65.董豫赣.虚问题[J].时代建筑,2007,5:52-53.董豫赣.小说中的时间[J].青年文学,2007,06:95-98.董豫赣.与人合作[J].时代建筑,2007,2:42-53.董豫赣.建筑物体[J].建筑师,2007,2:30-36.董豫赣.层出不穷[J].DOMUS,2006,10:54-61.董豫赣.时间六像[J].建筑业导报,2006,5:84-98.董豫赣.出神入化[J].新设计,2006,6:15-21.董豫赣.稀释中式[J].时代建筑,2006,5:28-35.董豫赣.身体与控制[J].今日先锋,2005,8:31-39.董豫赣.境心相遇[J].三联生活周刊,2005,9:34-36.董豫赣.旁敲侧击——建筑的它治性[J].建筑业导报,2005,1:60-62.董豫赣.触类旁通[J].文景,2005,7:88-92.董豫赣.文学将杀死建筑[J].文景,2005,8:80-84.董豫赣.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的穹隆[J].文景,2004,10:80-85.董豫赣.园林里的高瞻远瞩[J].三联生活周刊,2004,300期特刊赠送:12-15.董豫赣.园林里的委曲求全[J].三联生活周刊,2004,300期特刊赠送:16-17.董豫赣.白色住宅与玻璃住宅[J].缤纷,2004,5:18.董豫赣.透视空间[J].建筑师,2003,10:32-41.董豫赣.涪水沱园:正在开始的大地艺术[J].北京现代商报•时代地产周刊,2003-5-16:E2-E3.董豫赣.秩序是[J].建筑师,2003,4:91-94.董豫赣.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J].文景,2003,4:74-80.董豫赣.为谁设计[J].时代建筑,2002,11:31-35.董豫赣.最后的乡愁[J].文景,2002,8:78-83.董豫赣.包豪斯理念[J].文景,2002,5:23-29.董豫赣.六个递延的视域断片[J].新潮,2002,5:77-78.董豫赣.抽象与具象——天子大酒店杂谈[J].a+d,2001,12:64-66.董豫赣.批判的厚度[J].新潮,2001,7:30.董豫赣.材料的光辉[J].建筑师,2001,3:78-81.董豫赣.光影游戏的迷宫[J].时尚家居,2001,1:26.董豫赣.隙间[J].时代建筑,2000,6:57-59.董豫赣.神话[J].今日先锋,2000,1:42-47.董豫赣.魔方住宅——建筑初步教学实践[J].建筑师,1999,12.董豫赣.景观编织[J].装饰,1999,8:17-19.董豫赣.光之凝固体——廊香教堂[N].中国合作新报,1999-7-5.董豫赣.范思沃斯住宅[N].中国合作新报,1999-5-26.董豫赣.流水别墅[N].中国合作新报,1999-5-12.董豫赣.在浴场里[N].中国合作新报,1999-5-5;董豫赣.边非缘[J].方法,1999,2:54-57.董豫赣.空旷的运动[J].建筑师,1998,10:57-64.董豫赣.双关的双宅[J].装饰,1998,10:15-18.董豫赣.大师与中国[J].读书,1998,2:72-77.董豫赣.墙[J].建筑师,1995,6:23-27.三、会议报告2010年5月—“隅角之诗”,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5月—“方塔园”研讨会,上海方塔园2009年8月—“身体与建筑——得体与本体”,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2008年11月—“国际化背景下特色的中国园林”,同济大学建筑学院2008年11月—“园林研究”,南京大学建筑学院2008年8月—“现象学与建筑学研讨会”,苏州2008年6月—“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德累斯顿2008年5月—“空间迷惘”,苏州建筑与现象学研讨会2007年11月—“中国古典园林”系列讲座,云南理工大学2007年8月—“设计与园林”研讨会,南京2007年8月—“园林与建筑”、“相反相成•对仗•经营位置”,南京2006年11月—《建筑师》“清水会馆”研讨会,北京2006年10月—“动境•意境•化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6月—“建筑物体”,东南大学建筑系2006年3月—“时间六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10月—《时尚家居》关于“品质生活”研讨会,北京2005年9月—译林出版社《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学者品评会,北京2005年8月—《三联生活周刊》“物质审美主义分子下的中国式别墅”,北京2005年4月—“象山三望”研讨会,杭州2005年4月—“动境”,四川大学2004年5月—与王澍、王欣、葛明、周凌“五人讲座”,苏州大学2003年12月—“建筑基本问题”,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12月—“文学与建筑”,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10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国美术学院访问教学2003年3月—“视觉的分析”,东南大学访问教学2003年8月—北京绿化隔离带第二期研讨会,北京2003年8月—北京绿化隔离带第一期研讨会,北京2003年7月—“建筑的实验:本土的可能”,北京2003年1月—国际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2002年4月—“可能的建筑”,南京大学2002年3月—“问题”,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2月—“从半岛出发”,北京2002年1月—二十一世纪建筑新视点”研讨会,北京2002年1月—“国外建筑设计潮流:极少主义”,“二十一世纪建筑新视点”研讨会2000年11月—“可能墙”,云南理工大学2000年11月—“帘空间”,中国戏曲学院2000年11月—“安藤忠雄及其他”,北京工业大学四、参与项目2008年8月—“建筑与现象学”,苏州城市展览馆2008年6月—“活的中国园林”,ChineseGardensForLiving,德国德累斯顿2006年~2008年—膝园(已建成)2003年~2006年—清水会馆(已建成)2003年~2006年—祝宅(已建成)2002年—水边宅(已建成)2002年11月—“都市营造”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2002年9月—“建筑、实验、人、伦理、空间”,天津美术学院2001年5月—梁思成纪念展,中国美术馆2001年3月—“中国房子”5人展,上海顶层画廊1999年—家具建筑——作家住宅(方案设计)1999年6月—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北京国际会议中心1999年—中国实验家具艺术展,北京焦应奇艺术中心1998年—大地窖Ⅰ、大地窖Ⅱ(方案设计)相关新闻董豫赣YuganDONG。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欣赏
5
芭比上海店 地点:上海南京路 建筑设计:Slade Architecture
6
北京百岛园 地点:北京 建筑设计:马达思班
7
北京德胜尚城 地点:北京 建筑师:崔恺
8
北京复兴路乙59-1号 地点:北京 建筑师:李兴钢
9
10
北京积木阳光公寓Bumps 地点:北京 建筑设计: SAKO Architects
71
72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地点:苏州 建筑师:王澍
73
台北Wender警察局 地点:台北 建筑师:黄明威
74
台湾云林县劳工娱乐中心 地点:台湾云林县 建筑师:廖伟立
台中彭宅 地点:台湾台中市 建筑师:林友寒
75
天津田丽小学【张家窝镇示范小学】 地点:天津 建筑设计:直向建筑+中建院(CCDI)
65
数字北京 地点:北京 建筑师:朱锫+吴桐
66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 地点:重庆 建筑师:刘家琨
宋家庄艺术家公寓 地点:北京 建筑师:徐甜甜
67
68
宋庄艺术博物馆 地点:北京 建筑师:徐甜甜
69
苏泉苑茶室 地点:苏州 建筑师:童明
70
苏州博物馆 地点:苏州 建筑师:贝聿铭
苏州沧浪新城规划展示馆 地点:苏州 建筑师:张应鹏
88
新保利大厦 地点:北京 建筑设计:SOM
89
新城托儿所 地点:台湾花莲 建筑师:王伯仁、林祺锦
90
新店高中学生活动中心 地点:台北新店 建筑师:戴嘉惠
91
新金带小学 地点:重庆梁平县 建筑设计:TEKTAO
92
93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 地点:南京 建筑师:张雷
封面瓦当介绍
2021年第2期(总第398期)青年。
王磊小时候在四合院长大,心里装着个大院儿生活的梦。
2000年前后,他租下这块15亩的地,想造个院子。
在一本时尚杂志上,王磊翻阅到董豫赣设计建造的水边宅,图片里的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大量使用的红砖,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透出油画一般的诱人光泽。
王磊果断放弃最初造仿古四合院的念头,找上了董豫赣。
回想当初王磊找上门表明自己也想建红砖房时,董豫赣说当时的自己其实有些害怕。
此前自己造过的水边宅不过200m 2,王磊的房子占地超过2000m 2,“全拿红砖做,风险很大”。
董豫赣犹豫,王磊倒是坚决,他给董豫赣签了个不平等条约,写明之后设计建造中,如果自己和建筑师意见不一致,都得听建筑师的,他永远是那句“你说了算”。
其实早年做水边宅时,董豫赣和屋主闹得有些不开心。
由于女主人长年在国外,回来后觉得房子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想重建。
董豫赣心里也受了伤,觉得责任都在自己,专门写文章反思,并且下了决心未来要跟甲方处好关系。
从业20多年,董豫赣盖成的建筑数量不多,但在甲乙方关系总很紧张的这个行业,他却和甲方们都处成好朋友。
跟甲方关系处好了,建成的房子仿佛也是自己的。
在红砖美术馆的园林里倘若见着一个瘦瘦小小的身影,独自抽烟又在静静观察游客,八成就是董豫赣。
清水会馆动工前的半年里,董豫赣和王磊约着在北京各处见面、喝茶、吃饭,还见齐了王磊家里的老老少少。
王磊不要求具体的房子面积、数量,董豫赣也不说什么建筑理论,两人聊的都是未来王磊一家老少要怎么过日子。
跟甲方沟通顺畅后,效率也高了,两个施工季(两年)就把清水会馆做完了,几乎没有返工重做的工程。
董豫赣说曾有朋友过来看,以为造价要到2000万元,后来一问得知花了230万元,表示完全不敢相信。
如今,董豫赣有些遗憾房子没等到王磊描述中一大家子十几二十口人住在一起的场景。
长久以来小家庭的使用,使得像中餐厅的地方变得多少有点像文物,仅供观看了。
他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当初许多场景的设定更依照一家三口居住的模样,或许可以更高效地被使用。
建筑外墙材料
不管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建造建筑,我们的目的是在材料和建筑之间寻找一个特殊的相遇,材料是在诠释建筑而建筑...1.PC板PC板学名聚碳酸酯板,学名阳光板.半透明外墙材料.夜晚效果甚佳.聚碳酸酯板颜色常有无色透明,蓝色透明,绿色透明,茶色和乳白色等,可制成单层平板,双层中空平板,三层中空平板,断面板(梯形,波形板等).赫尔佐戈&德梅隆伦敦拉班(现代舞)中心外墙细部室内墙面微微弯曲,淡雅的橙色,紫色,宝绿色PC板在阳光下闪耀。
表皮是半透明的,双层的。
外部的聚碳酸酯表皮与建筑的混凝土结构,砖墙,半透明的玻璃窗分开,形成一个隔声,隔热系统.在这里,赫尔佐戈和德梅隆重新诠释了双层表皮覆盖系统的意义,建筑呈现一种朦胧抽象效果.参考: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在冈山住宅中运用乳白色波形PC板作为外墙面.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广东省体育馆大面积运用其于屋面.2.ETFE薄膜目前最强韧的氟塑料,耐辐射,与金属附着能力突出.建筑师尼古拉斯.格林肖创新性将其用于伊甸园工程后,这种材料得到了广泛认可德国慕尼黑足球场Jacques Herzog &Pierre de Meuron 设计足球场整个外围用光滑可膨胀的ETFE材料(ETFE的中文名为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TFE膜材的厚度通常小于0.20mm,是一种透明膜材)做成,并可以发出不同的光,红白或是蓝白的菱形让整个建筑看上去是一个LED大屏幕,透亮的顶看上去和体育场的墙壁分开。
水立方Arup &澳洲悉尼的建筑事务所PTW以及来自北京和深圳的CSCEC共同合作.细部参考:除水立方等外,鸟巢实际上也运用了ETFE薄膜作为屋顶及墙体围护材料,只不过大家的视线集中在鸟巢的造型罢了.3.PMMA(有机玻璃)PMMA学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俗称有机玻璃,这是我们低年级做模型时最爱用的模型材料了,质轻高强,透光性隔热性好,易于回收利用.受热或被加热了开始熔化,避免用于温度高处.它在建筑中常用于屋顶,围护墙以及玻璃替代品等.德国慕尼黑第2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场由斯图加特建筑师拜尼施设计外观简介:半透明帐篷形的棚顶,覆盖面积达85,000平方米,可以使数万名观众避免日晒雨淋。
董豫赣宅间造园艺术中的画境与化境
董豫赣(1967-)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先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五年,后被张永和教授聘至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书至今。
近年来其迷恋造园,并在北京大学除开设“现当代建筑赏析”大课之外,另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这正能满足其教书与造园两种陈旧不一的癖好[1]。
董豫赣的造园活动涵盖从几十平米的膝园,一百来平米的君山小院,十余亩地的红砖美术庭园。
作为中国当代少有的拥有建筑师背景的造园家,董豫赣的园林经营与建筑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中国新一代的宅间园林艺术。
董豫赣说:“中国园林的智慧是且造且化,以‘匠’造,且以‘意’化。
”[2]这种对意境化的向往是中国艺术文化中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董豫赣的造园作品中的意境化可概括体现为园林艺术中的“画境”与“化境”。
以其所著《玖章造园》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其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法与画境文化的研究,并通过造园实践实现其艺术化与生活化的园林表现。
一、“董式”园林艺术中的画境(一)画艺术之境董豫赣在进行造园实践中一直遵循造园要有“眼前之景”,这也正是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于中国园林中抽离出的核心。
同时童寯在《画论》中指出,造园与绘画同理,经营位置,疏密对比,高下参差,曲折尽致,使得园林之景更具有如画之境,这样的“画境”是使得场景画面要能“入画”,同时也要具有“画意”或者说是“画境”,寻求“眼前有景”成为赏园和造园中的关键点。
一直以来无论是私家园林或是皇家园林,其规模之大而层次颇多以形成“庭园深深深几许”,更具“画境”。
但当代城市用地除却公园外似乎无法实现私家园林景观,大多人对于山水田园诗意的向往,都被置于自家有限用地的阳台上或是小区内的景观之中。
“膝园”(如图1)是董豫赣所建真正置于城市之中的宅间园林,位于两座十七层公寓塔楼之间的屋顶平台上,通过将植物与花格景墙之间建立联系,使得视觉视线上移,将杂乱无章的其余之物置于植物之后。
花格景墙离房入景“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从而“达画之变也”。
浅析基于“巧于因借”的传统园林思想的建筑设计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巧于因借;中国园林
1 引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中国文化形象,比如古代传统建 筑上的大屋顶,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笔 者认为对于传统符号的运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中国文 化意境的追求了。毕竟几个歇山顶,几扇冰凌窗并不能解释 清楚中国建筑文化,真正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如“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的意境美,从生活琐碎中获得的点滴感受。
2 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和空间意境 2.1 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也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 条件加以改造加工。白居易在《大巧若拙赋》里,以“随物成 器,巧在其中”为韵,也将中国文人造园因借自然的巧匠之意, 带入到建筑的建造之中。他对匠作提出“因物不改”“事半功 倍”的思想贯穿中国园林场景意象塑造的始终,同时也是一种 以研究园林为代表的建筑学价值观:强调建筑创作应依托于 现有环境条件生长,创新超越形式,真正的去考虑文化,地域 因素,建筑实体结合建筑室外虚体,使得现有的自然元素和人 工元素放在等同地位去推敲。这个时候体会到的文化,不是 一种形象,而是真实的体验。
当 代 的 很 多 建 筑 讲 到 的 中 国 风 ,常 常 只 是 提 到 传 统 形 式。然而形式和内容决不能分成两截,而风格正存在于内容 与形式的统一。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挖掘所谓传统文化 风格时应该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入手,而不仅仅看到表面化的 形式,否则就会很容易的陷入盲目借用传统形式的拼贴式的 建筑和不伦不类的组合之病。
声环境设计的共生性
・
4 ・ 0
第3 3卷 第 2 6期 20 0 7年 9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 TURE
Vo . 3 No. 6 I3 2 S p 2 0 e . 0 7
文 章编 号 :0 96 2 (0 7 2 —0 00 10 —8 5 2 0 )60 4 —2
通过研究 , 挖掘传统建筑的精 华 , 丰富当代建筑设计语 汇 , 探
满足人们对传统元素缅怀 , 而实现对传统空 间语言进行 现代转译 索传统建筑元 素的现 代性转换 手法 也越来 越迫 在眉 睫。而先 进 的 目的 , 同样是 为了在现代建筑有限 的空 间中实现传统 园林 的飘 的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 的实质相结合 , 才是中国建筑 的发展之路。 逸情怀 。俞挺在设计上海 九间堂别 墅时采取 了另 一种手法 , 他将 参考 文献 : 极 简主义尺度跟 中国园林 尺度联 系了起来 。在 方案 中将空 间形 [ ] 1吴焕加 . 中国建 筑传 统与 新统 [ . M] 南京 : 东南 大学 出版社 , 式 上运用 中国传 统园林 的处 理方式进 行切 断、 打碎 、 组合 、 沟通 ,
空间上对传统 的一种模拟 , 但更主要 的则是要营造一种 中国的文 文化的价值 , 足于本 民族的根本 , 立 发挥 本地域 的特色 。建筑设
化 氛围和意境 。在董豫赣所设 计的“ 清水会馆” , 中 他就 希望通过 计艺术也一样 , 只有 仔细 认真地 分析 传统建筑 的美 , 出传统 元 找 这个北方建筑呈现一种 空 间的意 向、 一种 山西大 院的感 觉 ; 这里 素和现代创作施工 手法上 的交结 点 , 能创 造 出优美 的建 筑。贝 才 面有各种 大院 、 院的组合 、 小 有园林的感觉 , 也有一些极其时 尚的 聿铭认为 :新 材料 、 “ 新技术固然重要 , 但对建筑 艺术创 作来说 , 更 现代建筑 的意味 。他继承 了传统建筑秩序感 很强的特点 , 尝试在 为重要 的则是要找 到正确 的民族化 道路 使建筑 具有独 特 的民族 空间里加入 了生活 , 出很 多路线 , 不同 的人在不 同 的空 间发 形式 与 风格 。 做 让 ” 生故事 , 来接触古典 园林 中“ 曲水流觞” 的神髓 。在空 间片段 层面 声 环 境 设 源自 的 共 生 性 徐摘
砖
蒸压灰砂砖是以砂和石灰为主要原料,允许掺入颜料 蒸压灰砂砖是以砂和石灰为主要原料 允许掺入颜料 和外加剂,经坯料制备 压制成型、 经坯料制备、 和外加剂 经坯料制备、压制成型、经高压蒸气养护 而成的普通灰砂砖。 而成的普通灰砂砖。
分类
分为蒸压灰砂砖、蒸压灰砂空心砖
特点
蒸压灰砂砖、蒸压灰砂空心砖在一定条件下可 用于承重结构墙体。
三 .尺寸 尺寸
①普通粘土砖、灰砂砖、粉煤灰砖 砖的尺寸:240×115×53 砖的等级:MU7.5,MU10,MU15,MU20 ②烧结多孔砖(承重) 砖的尺寸:P型:240×115×90; M型: 190×190×90; 砖的等级:MU7.5,MU10,MU15,MU20 ③烧结空心砖(非承重) 砖的尺寸:240×240×115, 300×240×115; 砖的等级:MU2,MU3,MU5
“二三八一”砌砖法具有以下特点: 二三八一”砌砖法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此法能较好地保证砌筑质量,它是基于“三一”砌 砖法,而且动作连贯不间断,避免了铺灰时间长而影响砂浆 的粘结强度。 操作过程中对步法、身法和手法等都作了优化,明确规 定远、近、高、低等不同操作面和操作位置应做的动作,消 除了多余动作,提高了砌筑速度。 使用这种方法,使现场操作平面的布置和材料的堆放, 能够达到布置合理,作业规范,文明施工。 符合人体生理和运行特点,能够大大减轻操作人员的疲 劳强度,对防止与消除工人职业性腰肌劳损具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 操作方法简单易学,一般一个新工人通过两三个月的强 化训练即可掌握要领。
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
路易斯.康问砖喜欢什么 路易斯.康问砖 喜欢什么?砖答:“喜欢拱。” 康是早期现代主义大师中较多用砖在外 墙材料的,他的设计哲学之一是设计应 该发挥材料自身的特点.屈灵顿游泳池 更衣室的确被普遍认为是康在建筑实践 中的转折点.
清水会馆
——鲁豫赣
砖房 园林 设计起点
Tsingshui Hall
在对于清水会馆的解读中,我林空间的灵动尽兴,然而建筑本体的精致 明确却反映出截然不同的西式审美。
顶棚,过道和墙体用砖
鲁豫赣究竟想表达什么?他的设计起点在哪里? 砖成为了理想蓝图中的一个角度。砖在清水 会馆中成为了一种装饰,整个建筑用砖包裹起来 不暴露任何结构形式,砖只提供一个实现审美需 求的平台。
Tsingshui Halltha' s Vineyard H
建筑的细节部分运用砖不同砌筑方式营造不同意境的空间。
1. 2.
用砖叠砌出各种有趣的图案。 建筑的处理很简洁,基本上是以实 墙为主,然后根据需求在上面开出 各种样式大小的洞。
1.对于中国文化中“聚精会神”与“断章取义”的演绎和表述 是清水会馆的另一特色。 2.整个院落空间套叠、完整统一,局部空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 关联,但其中的节点部分却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逗留在青桐院内,在一个狭长的空间内树木、铺地、草坪都被
明确的秩序引导着,它们共同指向了尽端跌落生动的砖墙。
Tsingshui Hall
桐院
红果园
杏园
青桐园 合欢院
Tsingshui Hall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里面,设计了一系列可供 对仗的空间——院子与建筑之间的大小,高低,狭 窄,明暗,在清水会馆中都有体现。
北京清水会馆
BeiJing "Tsingshui Hall"
工程名称:清水会馆 坐落地点:北京昌平区 主要用材:红砖 建筑结构:砖混结构
•
“当我决定将我的博士论文题目从西方的“大地艺术”转为“中国园林”
的时候,让我吃惊的是,回过头来试图阐明这种差异时,发现我对中国园林 的认识非但不比我小有所知的西方的“大地艺术”了解更多,我对园林的那 些片段知识甚至也不超过那些职业导游。”
红砖美术馆庭园三识
[周仪]Zhou Yi作者单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收稿日期2013/01/06红砖美术馆庭园三识Brief Talk on the Rear Garden of Red Brick Contemporary Art Museum1 槐谷庭:小径分叉的空庭每游留园,每于石林小屋一带流连。
此区面积颇小,不足五峰仙馆建筑之半,然而,入则迷,迷于难寻回路;出则恍,恍于不知不觉间已回到起点。
一日携童寯先生手绘旧图与实景相比照(图1),发现此区的迷离空间,平面竟极简单,如忽略植物及与五峰仙馆交界处的局部扩大,则规整近于九宫格。
且9块方格似无差异:线段纵横相交处为实墙,实墙上留窗洞门空。
这些几何般匀质的空间,如何成就了迷幻之境?大致因其几何的匀质,使得在其中徘徊,没走几步便得似曾相识之所在,混淆了空间差异;相似的景物如芭蕉、奇石,在各角度不断得以复现,又迷惑了时间的记忆辨识,最终导致方位和时间感的缺失。
数游董豫赣设计的北京红砖美术馆后园,从十七孔桥方向进入山间的槐谷庭,留园石林小屋之“迷”,常常浮现。
空庭中,4座一模一样的青砖门洞,洞后一律的斜墙,半遮前路,掩住即将展现的景致(图2)。
除开来路,三个洞口三条路,虽要做个选择,却总生遍览的贪念。
最终任选一门,先前的顾虑立即兑现:每到一路口,中途还有歧路要选,似乎永远无法像事先设想的那样抵御住诱惑,迅速原路返回,去一探其他门内的其余景致;直到阴差阳错地又回到空庭当中,还来不及恍然大悟,又立即陷入先前的困惑,因为稍不留神,又在4座一样的高门斜径前忘记来路。
虽然在槐谷庭施工阶段,早游过几回,如果不是偶然从东南墙的山窗中看到明月东升,因而刻意拿图来对,我怕永远不会发现,方庭之方,实则刻意扭转了45°,遂有4个门洞门内的挡景斜墙。
于图纸操作来说,其扭转方形的简洁程度,堪比石林小屋。
同样的匀质,同样的“迷”。
然而,如果“迷”是匀质几何操作及人的行游所共同得到的结果,这还仅仅是如迷宫的迷。
“片段的独立”——由建构的逻辑看董豫赣的建筑空间
似方 形 的平 面 图 中 , 不 同尺度 的庭 院 , 水池 , 走廊 , 体 现一 种 强烈 的 园林 空 间 , 然 而平 面 形式 却 是 方 的 , 如 四合 院一 般 强调 轴 线 、 秩序 与对 称 。 在这 个 程 度 上, “ 清 水会 馆 ” 的空 间 与表 现形 式融 合 了两 者 。
分狭 窄 的仪 式 空 间—— 四水归 堂 , 向右一 转 , 空问 更 开 敞了 。可 以 看 出 , 在 近
“ 经 由希 腊 来 到威 尼斯 的拜 占庭 人 ” S c a r p  ̄ 然受 到 了东 方文 化 的巨 大影 响, 布 里 昂家族 墓 园呈 现 出近似 中国园 林漫 游式 的布局 以及充 满 东方 情调 的 细部 设计 , 不能 不 看做 是在 西方 建 筑文 化语 境 中对 东 方文 化 的一 种应 。董豫
4 结语
清水 会馆 可 以说 是一 个 复杂 与矛 盾 的产物 。 东 西方 文化 影响 的 力量在 这 个 设计 中 互相 撕扯 。 有 时 这个 占上 峰 , 有 时是 那个 。 建 筑 的语 言 由此而 变得 含 糊 不 清—— 尽管建 筑 师使 用 了毫不 含 糊 的统一 的 清水砖 。 这 种文 化影 响 的矛 盾 与 混合 不 止表 现 在 董豫 赣 身 上 , 中国 当代 很 多 建筑 师 都遭 遇 了相 同 的问 题, 如 何在 西 方建 筑 体 系 占主 导地 位 的 今 天 , 真 正 挖掘 出中 国建 筑 自身 的语
Co mp l e t e W o r k , F r a n c e s c o Da l Co & Gi u s e p p e Ma z z a r i o l , E l e c t a / R. i z z o h , 1 9 8 4.
中释西式——北京清水会馆
中释西式——北京清水会馆
刘珏;李宝童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清水会馆很简单,因为它只用了一种材料——砖;同时它又很复杂,因为它拥有太多解读的可能性。
在对于清水会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某种中西结合的痕迹——平面清晰的表达出园林空间的灵动尽兴,然而建筑本体的精致明确却反映出截然不同的西式审美。
对于传统符号的运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中国样式的追求了。
毕竟中国文化,中国建筑文化远远不是几个歇山顶、几扇冰凌窗能解释清楚的。
【总页数】8页(P50-57)
【作者】刘珏;李宝童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3.126
【相关文献】
1.北京清水河流域古泥石流堆积物的热释光测年研究 [J], 刘俊新;魏明建;周锐;张彬;刘田田
2.北京清水河流域古泥石流堆积物的热释光测年研究 [J], 刘俊新;魏明建;周锐;张彬;刘田田
3.北京清水河流域现代稀性泥石流表层物质热释光本底初步研究 [J], 周锐;魏明建;
刘超;何友兵;李东旭
4.超大面积清水混凝土在北京环球影城停车楼中的应用 [J], 张万宾;吴滨;李海清;杨发兵;郭天宇;杨华
5.北京东郊污水与清水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比较研究 [J], 孙雷;赵烨;李强;刘希涛;王水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清水会馆2006年8月27日17︰00 - 18︰30edited by 秦蕾《Domus国际中文版》004期(2006年10月刊)转载请注明摄影黄居正宏大叙事与个人微叙事周榕:我看了清水会馆的平面图,感觉它还是对基本的形式咬得比较紧,整个建筑环环相扣,逻辑、对位的手法等等都相当紧密。
设计本身的质量肯定没问题,而且国内现在能做到这种质量的房子很少,但我想问的是,如果你现在再设计这栋房子,会不会还是按这种方式做,因为你已经研究了几年的中国园林,可能会有很多改变。
你以前做的那个“水边宅”,和这个清水会馆有异曲同工之效,都有很紧凑的平面,以一种非常紧凑、自足性的空间为特征,具有仪式感,比如厕所啊、餐厅啊。
每一个单独空间的这种完整性会使得它的物体感比较强,尤其是你又采用了一种特别突出材料的做法,就是清水砖的做法,这就把建筑的“物质”属性突出了很多,而把中国园林的那种灵动感(减弱了),虽然你这里用了很多花窗的做法,但我还是觉得它的西方性比较强。
这和我所了解的你的中国园林情趣颇为不同。
这里很多小空间和中国园林非常相似,但就是因为用了这种纯粹的清水砖材料,每个部分都感到物体在膨胀,而不是内敛退隐的,每一个空间的规定性都太强,而自由性就削弱了。
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就是西方的建筑语言系统,和你所醉心的中国园林的这一套搭接的不是很自然。
董豫赣:可以借用我的业主对这个房子的评价——它既不是园林,也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变形的四合院”,就是说,还是有某种仪式感,但又叠加了一些园林的东西在里面。
说到空间的自足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等同于西方建筑学的“自明性”,但有一个前提我承认,就是做这个房子的时候,东西方的东西在我头脑中交织得非常厉害,就像我在写博士论文时感到的,我觉得我对东方的了解不如对西方的了解,这非常让我受刺激。
所以后来我理解的自足性就渐渐有了另一个角度,不再是科林•罗或者埃森曼在讨论柯布西耶的建筑时的那种自明性角度,因为那里的自明性强调物体是可以自我发生的,而我觉得这里如果用独立性就比较好解释一些。
而“独立”恰恰是我对中国园林的一个理解,这是我读中国诗、山水画等等感受到的,它有一个很强的特点,就是片段的独立。
当然独立以后怎么发生关联,这是区别的开始。
中国有个词叫“对仗”,这是西方没有的,而对仗的前提就在于,如果这个东西不独立,那下一步就不可能做,所以必须第一句话就把话说完,并成为下一句的起点,这里强调的是片断的独立。
我思考的就是将不同的片断搁在一块,我相信自由就发生在这些原本各自独立的、且差异性非常大的片断的对仗并置之间。
至于把哪些片断放在一起以及依据什么来进行对仗,我到现在做中国园林研究已经第五个年头了,但还是觉得根本不够。
从这个角度说,你可能会觉得它里边有一些硬的东西,但我觉得这个阶段已经非常好了,因为你已经开始自觉地意识到有些个人的东西要做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认为建筑学是一个集体的目标、是人类的目标。
周榕:我觉得你说到的一个论点挺好,就是建筑学不需要为宏大叙事负责,建筑学本身承载不了人类命运,承载不了一个集体性的叙事,而当代建筑师的一个趋向就是向个人微叙事回归。
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中国建筑师如何一直沉溺于宏大叙事中,老一代的都是新古典主义的宏大叙事,包括张永和也是用西方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来摧毁中国传统折衷主义的宏大叙事,总之,都是在用一个比较空洞的大词来对待建筑学,比如什么逻辑、法则等这些抽象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你能够觉悟到建筑学向个人的微叙事转变,这是挺好的一件事,但我要指出的是,你这个房子恰恰和你刚才的表述不一致,因为我在每个房子中都看到原型的力量,你其实在替很多背后的人发言。
比如那个卫生间,这其实不是你个人的微叙事,而是你比较偏好的宏大叙事。
董豫赣:我不知道你这里说的个人的微叙事和个人的偏好有什么差异。
周榕:我觉得是你一直受到这种宏大叙事的教育,这些东西已经进入你的潜意识,你虽然说不要宏大叙事,但一动手画图,这种潜意识又使你把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西方历史上的很多建筑原型做一个勾连。
比如这两个环,我们就很容易想到康,想到卡洛•斯卡帕,甚至从一些细部上想到马里奥•博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南美的建筑师、许多地区性建筑师,以及一些善于用砖的古典建筑师。
在你的潜意识深处,其实还是在跟他们进行勾连、进行对话。
你不自觉地一出手就做到这一点。
董豫赣:我必须打断你,是因为我上次和童明也聊起这事,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意识,你回避不了过去所学的以及现在正在学的一切,那假如人人都有自己的潜意识,人人都回避不了,那这就不是个人的问题,如果这不是个人的问题,那……周榕:当然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我的意思是你的这种紧张感是从哪儿来的。
就是因为在你的潜意识深处有一种恐惧,对失去法则的恐惧。
因为你现在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中规中矩的,都符合所谓的建筑学逻辑和建筑学法则。
董豫赣:这点我知道,上次史建也来说,你做房子就应该去一下罗马。
但我心里觉得,人不一定要做好所有的准备才开始做事,等你所有的准备都做完了,估计你也就不想做事了。
还有一个就是,很多人看到我那两个圆洞都觉得像斯卡帕,但其实那个想法非常简单,也没什么好解释的,因为把两个或者三个圆搁在一起的形式,在你能想到的人类史中可以列出一大堆名字,但每个地方用的都不一样,如果不能看出这其中的微观区别的话,那我觉得这恰恰是在用宏大叙事的眼光看问题或点评一切建筑,因为只要看到圆的,就会想起康,就觉得和康有关,可是如果你又看到古罗马的呢?那又不可能想起康来,那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些意义都不大,意义更大的地方在于,你为什么用这个圆。
比如斯卡帕用圆,可能是和他对数、对鱼的迷恋有关;而我做这个,是因为我去了苏州的半园,我觉得半园的那个廊子做得太有意思了,它特别狭窄,并且为了小中做大,又折了一下,然后又留了一个八边形——我原来一直以为是一个圆形——的缝隙里种了一点东西,所以我刚才带你穿过那三个圆洞的时候,和你说我打算在那里种东西的。
所以从一个形上来看,我们可以找出一堆我们知道的东西,但你知道的不一定是我知道的,所以如果用你知道的东西来定义我的东西,这就又变成了……周榕:我是说,一个建筑师做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是允许别人进行解读的,而这种解读就是建立在一个建筑学的背景上,如果他没有接受过建筑学的训练,那这种解读是不一样的,比如,如果他受到过建筑学的训练,那他一眼就会看出你对于比例、尺度这些方面的把握和对一些细节的处理。
我对这个房子其实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就是,它是中规中矩的,就是没有任何败笔,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现在中国建筑师做的房子,有时候你进去一看处处都是败笔。
而清水会馆没有什么败笔,但是,我也没有感到特别大的惊喜。
其实我对清水会馆是寄予了很大期望的,因为四年前你就和我说你在做这个房子了,我也等了四年了,而在我头脑中就存在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到现场看了以后,我就觉得做得稍显拘谨了,因为你太守规矩了,每一处都无可挑剔,比例、开窗等等,反正在这个房子里端详半天,好像也只能这么做。
但是这里面,立格和破格,我在这儿看到更多的是立格,而破格的地方比较少。
包括你刚才谈到的近体诗、韵文与园林的关系,其实立格和破格相间是一种最好的状况;而特别符合诗词的平仄、对仗、音韵这些规则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好诗,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它对仗完美,平仄讲究,但并不是好诗。
相反,比如李白、李贺、苏轼等人,常常会打破这些音律,那么这个在立格中掺进破格的东西,我觉得可能会更好。
在这里,我原来期望看到一些中国园林常见的看似蛮不讲理的破格的东西,但我看到的是很多条轴线、很多对位与呼应,一种建筑学的兢兢业业的态度。
这些毫无疑问是非常好的,但离我的期望还有距离。
董豫赣:关于立格和破格的问题,首先我觉得如果还没有立好就破,这也成为一个问题。
周榕:我不是假设不立就破,我只是说,这个房子和水边宅,都有非常严格的对位、转折等,显得紧张有余、放松不足。
我知道你在这个现场做了两年,现场本身会有很多即兴的成分。
其实现代建筑师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建筑师和工地分离,去推敲一个图纸上的完美的东西。
而我觉得现实里面,如果能即兴的出来一些华彩乐段、一些特别有趣的东西……但我看到的还是非常精确的执行一个抽象空间的完美模式,而不是即兴地让砖舞蹈起来。
比如这些大片的花墙,它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概念化的墙面,就是要把每一个花纹的纹式做好,它没有把花墙本身的那种可能性、对墙本身的挑战(挖掘出来),而还是规规矩矩的一排,这里所有的花墙我都仔细看了一下,做得都是这样,包括那边700平米的房子。
这是一种集群式的方法,而不是个人话语的表达。
因为你在替背后很多人发言,这点你自己都很难意识到,但确实是说了很多,比如你还要替半园发言。
我在想怎么能够把建筑师或者古典(工匠的工作借鉴过来),他(古典工匠)自己要砌砖头,要凿梁、锯木头,要做很多这样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灵感和新的创意会出现,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破除预设的东西出来。
实际上我总说建筑是戏剧,而不是电影。
一部电影可能是完美之作,中间不会出现瑕疵,不会出现有什么对不上的事,演员也不会摔跟头,不会突然失误,但是它确实没有生活里面那种特别真实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神秘性,一种现场的氛围,一种灵光所在,它应该根据现场做出来。
而我觉得你的现场工作更多是投入在如何坚决执行在另外一个空间里面构想出来的纯粹的东西。
董豫赣:我觉得你这是在帮我说话。
你说我的背后有个半园或者有一些什么,而我觉得关于“个人”,在罗兰•巴特以后,假定个人是万能的已经是荒谬的事了,因为你是一个建筑师,你只能做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你不再是神,你不是能满足所有的要求。
但是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东西你自己能接得上的,你就会变成什么都不是,所以你肯定要跟一些东西接上。
你刚才谈到的紧张和放松,我跟你观点不大一样。
比如你以前跟我说,斯卡帕、康、还有西扎中,你觉得西扎最放松,但对我来说放不放松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房子。
我的性格不是放松的,我可能更容易紧张,我做的东西就表现紧张。
所以紧张或者放松都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东西,关键是不是适合你的性格。
我做的窗格子都中规中矩,但每个地方的差异都有它的理由,因为我不能做一个我不肯定的东西,比如你说让砖舞蹈起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让它跳这种舞?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建筑物体》,讨论柯布的建筑怎么发生的。
所以它跳不跳舞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它是在这儿而不是那儿。
摄影李路珂周榕:我觉得建筑学的原则,其实是在代表大多数人发言,这恰恰是一种宏大叙事,是一个集体的说法,只不过经过多年建筑学的实践和考验,发现这些地方被大多数人接受,所以我仍然觉得你建筑学功底很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