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客观题常考知识点 ppt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ppt精品课件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ppt精品课件

高考试题回顾
不定项选择题
28. (2002年高考)某地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 要由“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 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调查研究。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 ) ABD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意识现象的有(AD ) A.梦境奇遇、神话传说 B.股票、证券市场 C.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外,还有意识现象。 所以,世界既是物质的,也是意识的
3 世 界 统 一 于 物 质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4.说练就练
高考考点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唯 物 论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关系 3.一切从实际出发 4.实事求是
相关基础知识
1.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2.意识 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说练就练
1.(最佳选择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的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商品和货币 C.“九五”计划 D.日月星辰
物质具有一种与物质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
侧重点不同
人的主观能动性 则重在说明人类所具有的人是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这种属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的辩证关系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者的关系体现唯 物论、辩正法的统一
这既是一条原理, 又是一条方法论
(2)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哲学常识-PPT文档资料

哲学常识-PPT文档资料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失,他的阅读范围在发 生着巨大的质的变化,即他在最后的几年中所 阅读的全是关于哲学和神学的书籍。至此,他 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哲学和神学是可以把几乎 所有的学科联系起来的学问。只有在关于哲学 和神学书籍的阅读和理解中,人才有可能达到 最崇高的思想或精神境界,达到一种最为自由 的境地。于是他的由于缺乏运动和营养的衰弱、 瘦削、苍白的脸上逐渐地露出了安详、平和、 悠然的神色,大有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悟 道成佛的神采。
具体科学
哲学
世界观
指导
理论化
统一

用来观 察、处 理问题 方法论
具体科学
哲学
以整个世界及人和世 界关系为研究对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 一般规律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 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对 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 象 事物为研究对象
区 别 任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 务 的特殊规律
作 用 联 系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 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 哈特的《历史上最有影响 的一百人》。其中,宗教家13人,非宗教思想家1 4人,文学家和艺术家6人,政治家和军事家30人, 科学家和发明家39人。 其中,有八个中国人在榜上有名,即:孔子 (5)、蔡伦(7)、秦始皇(18)、毛泽东(2 0)、成吉思汗(21,作者列为蒙古人)、老子 (75)、隋文帝(82)、孟子(92)。由此可 见,世界级的非宗教思想家,中国至少有三人:孔子、 老子、孟子。
物质世界 自然界——自然观
①整个世界
客观世界
精神世界 主观世界
人类社会——历史观
——人的认识领域(认识观)
②世界观中的看法和观点必须是“根本”的观点、看法。 ③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但往往是零散、朴素的,并 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哲学常识总复习(知识体系)ppt

哲学常识总复习(知识体系)ppt

【重点理论归纳】 重点理论归纳】
1.一个观点:实践的观点. 一个观点:实践的观点. 两种意识: 创新意识( 2.两种意识:①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 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及发展,矛盾, 求,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及发展,矛盾,联系都要 求树立创新意识) 求树立创新意识).②责任意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责任意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三个标准: 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三个标准:①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决定意 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②区分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承认联系,发展和矛盾, 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承认联系,发展和矛盾,根本标准 是是否承认矛盾.承认联系,发展和矛盾是辩证法, 是是否承认矛盾.承认联系,发展和矛盾是辩证法,反之 是形而上学.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根本标准: 是形而上学.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根本标准:自觉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四种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四种方法: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正确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要求)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要求).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题.④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这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 盾
(7)原理 :①矛盾是对立统一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方法论 ——方法论:①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方法论: 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对待 矛盾的态度);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具体分析矛盾和事物) );坚持两点论 矛盾的态度);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具体分析矛盾和事物) (8)原理:①矛盾具有特殊性;②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③ 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方法论: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复杂问题时,首先要抓住重点, ②面对复杂问题时,首先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 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在分析简单问题和认识事物时, ③在分析简单问题和认识事物时,既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 方面,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面,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 (9)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方法论 遵循从特殊到普遍, ——方法论: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 方法论: 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10)原理: (10)原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分歧 ——方法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方法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方法论:

最新哲学基础知识幻灯片

最新哲学基础知识幻灯片
①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因此,“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 括和总结;哲学的派别众多,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其他哲学流派都有其片面性,有 的甚至是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对研究具体科学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它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二者研究的 对象是不同的。因此,题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研究应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只有坚 持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去进行科学研究, 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科学研究将会失去方向,甚至 陷入混乱和失败。
考点3 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⑴区别:研究对象和回答问题不同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 域的规律和奥妙。 ②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 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 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 遍的规律。
⑵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 着哲学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富有 生机和活力的基础,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 涸和枯萎。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 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 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的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高考哲学课本的知识点总结PPT

高考哲学课本的知识点总结PPT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分析材料中的具体事物,阐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 动作用,强调树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结合材料中的具体情境,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发展的观点
分析材料中的事物发展趋势,阐述发展的实质、动力和途径,强调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 符合客观,做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 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 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考验与挫折 。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 2 3
唯物论与辩证法
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 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认识论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认识过程 、认识结果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强调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社 会历史现象和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受主 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真理的 认识也会存在偏差,需要在辩论
中得到普遍的认可或接受。
真理的有条件性
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条件 和范围而言的,如果超出这个范
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01
02
03
认识的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 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

政治:历年高考哲学典型客观题集锦(课件)

政治:历年高考哲学典型客观题集锦(课件)
1.下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C
)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解析 漫画中的文字是漫画的点睛之笔,是准确理解漫画的关 键点和切入点。特别是标示漫画名称的文字更是对漫画意图和 主旨的直接点化。该漫画名为“顾上不顾下”,是典型的片面 看问题的观点。
D
19.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 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 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舍,金石可镂 (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 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
法思想。
11..古人云:“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灾难使党经受考验, 更加伟大坚强;灾难使人民经受考验,更加团结爱国;灾
难也使民族性格得到磨砺,更加坚韧不拔。“多难兴邦”
表明 ( )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B
②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
件向对立面转化
A.①②③ C.①③④ 解析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B.①②④ D.②③④
2.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给我们的
哲学启示是


①必须反对“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好工作的前提 眼于整体 A.①② B.②③
②分工协作是做
③整体居于统率的地位,办事情要着 ④搞好局部,整体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以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为素材,考查
学生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整体是由部 分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工作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 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 工作方式是把一项完整的工作机械地加以分割,表面上 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实际上是割裂了工作内部的有 机联系。②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答案 C

政治:哲学常识复习课件.ppt

政治:哲学常识复习课件.ppt
(3). 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 从简单 地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使因地制宜的正确决策得以实施。
(4).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 脱贫不能仅依靠政府救济, 更要靠自力更生, 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
巩固练习 30
考点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
(3)主观能动性 A、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B、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制约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 的因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客观规律 客观条件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其哲学依据 是什么? (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原因
立场不同 知识构成不同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就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 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 西,从而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不同性质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
王建强
哲学常识体系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人生观和价值观
前言 一、正确理解几个重要概念 1、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二者关系是怎样的?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 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哲学常识复习课件

哲学常识复习课件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话, 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 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 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 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 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 自身的生存。
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 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 (1)人们对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 处?
(1)①从自然到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 自然是人的朋友,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 的认识是不断的深化、发展的; ②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实践,每一阶段人们对人与自 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水平,并随着 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2)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 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承认自然界 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 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 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 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③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自然的客观性,正确处理主观 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了具体科 学知识和哲学 (1)具体科学知识 ①形成的基础:实践中积累的具体经验; ②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③特点: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④对人类活动的意义:指导人们怎样具体地处理人与外部 世界的关系。 (2)世界观 ①研究对象: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 ②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和根本观点。是一般性、根本性的观点和看法; ③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区别与联系; ④世界观人人都有,一般人的世界观是朴素、自发、零乱 和缺乏理论论证的。

一轮复习哲学常识PPT课件(唯物论等18个) 人教课标版10

一轮复习哲学常识PPT课件(唯物论等18个) 人教课标版10

【答案】
D 【解题思路】 做好本题要注意几个关键 词“查阅”“走访”“搜集”“塑造”。 作者的查阅、走访、搜集体现了坚持调查 研究的工作方法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杜撰的,而是有 事实依据的,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次次”体现了量的积量。
(2010年郑州模拟)昆虫祸害庄稼,青 蛙吃昆虫,蛇吃青蛙和老鼠,野猪又吃蛇。野 猪多了不行,成群结队糟蹋庄稼,但没有野猪 也不行;蛇多了,青蛙无法生存,庄稼照样不 保。上述事实说明 ( ) ①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着的 ②世 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③事 物运动有一定的规律 ④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 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 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 联 系 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 发展的途径

特别提示:全面把握 该知识点应注意以下 知识“路线图”
2.区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指
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不是指事 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 步的方向。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 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 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 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 退的,这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 帆风顺的,只能是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有 曲折、有起伏。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就必然承认事物 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 也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把原因归 结为外力的推动。

哲学课复习课件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哲学课复习课件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 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 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9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1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总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决定
(经济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建筑
12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C.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D.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
23
[解题指导] 本题以人们的观念变化为背景,考查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相关哲学知识。A项与题意无关; B项错误,主体的认识能力无论发生何种变化,主观都 要符合客观;社会发展了,但实践依然是社会生活的本 质,C项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因为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存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在人们 的社会意识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考点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考点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重点 把握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5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哲学常识复习》PPT课件

《哲学常识复习》PPT课件
前言 唯物论
生活与哲学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 第二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
辩证法
第三课 把握联系 第四课 分析矛盾
促进发展 辩证思维
认识论 人生价值观
第五课 改造世界 第六课
追求真理
创造价值 承担使命
前言
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处 处有哲理
(一)体验生活 中的哲理
(二)生活是 哲理的源泉 1、哲理与哲学的关系 2哲学是关于世 界观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时代发展领航
※考 点
识记 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考 点


1、哲理源于何处?(一般了解) 哲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理。 2、什么是哲理?(一般了解) 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道理。 3、哲理与哲学的关系(一般了解) ⑴相同点:本质上相通,都蕴含着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道理 (2)不同点:哲理只是从局部和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哲学是人们对客 观世界和人生更全面、更深刻因而也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系统化的哲理,是“哲理”的升华 4、什么是哲学?(理解)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5、什么是世界观?(理解) 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 对象 揭示 的规 律
哲学
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 研究整个世界 某一局部问题 揭示自然界和社会的特 殊本质和规律 揭示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 质和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常识复习内容一唯物论.ppt

哲学常识复习内容一唯物论.ppt

④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含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
么,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3、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 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机械、形而上 学的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哲学常识复习内容一: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①意识的产生②意识的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的三方面内容:本质或来源③意识产生的生理
基础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世界统一于物质:
②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①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认识的基础、深度和广度) ②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反作用) ③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2)人类如何才能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
①承认世界的客观性,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 ③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人类为什么能认识 和改造客观世界?)
④产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表现
①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②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③ 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的根本目的(即坚持了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坚持 了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观点)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1、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关键是要做到主观和客观具有的历史的统一 ①研究客观: A、客观事物的属性、状态等;B、客观事物运动的规
唯心 主义
①客观唯心主义 ②主观唯心主义

高考考点复习哲学常识部分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高考考点复习哲学常识部分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考点076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 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趋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和意识 谁是世界的 本原?
问关
题 系 人的意识可
问 题
否认识物质 世界?
唯物 主义
哲 学 基

唯心 派
主义 别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考点068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 客观唯心主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1)含义: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旨大 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是趋灭亡的事物。
(3)(注判2)意断判几方断种法新错旧误事物的的标准出 力现 量符强时 的合大间 强客生的弱观 命规 力先律后 速度远的大快发慢展前途 成熟和完善程度
考点067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 唯
质 物质决 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
辩 证
和 定意识 意
意识是客观事物 在人脑中的反映
主 义
唯识
物的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
主 义
辩 意识具 证 有能动 关 作用 系
映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 客观事物
考点068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 质
不同回答划分
哲和 学意 基识 本的
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物主义:
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 上
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系 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 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为具体 科学提供指导,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 的发展。
3、哲学是抽象的,其作用是双重的, 不起决定作用,并非科学之科学。
1
-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核
心与实质是矛盾,要求是树立创新意识。 2、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
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自
在、人为事物),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
建立起新的联系,造福人类;联系具有多样
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
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居于
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既要重视量的积累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也要防微杜渐。另外量
不变,内部结构优化也能引起质变。
10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7、发展的内因是根据,前途是光明, 道路却曲折。
8、矛盾基本属性是斗争性与同一性。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 性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对立 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二者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坚 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工作方法。
11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0、矛盾的斗争性、普遍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特殊性是相对的,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及
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11、主次矛盾(常跟“重点”“关
键”“核心”“突破口”有关,强调在做事
情,对象为事物)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常跟
“主流”“主体”“形势”“性质”有关,
强调在认识事物,对象为同一个矛盾)要区
分。“既要又要”“同时”为两点论。
12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2、辩证否定为事物自身的否定,既肯
定又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树立创新意识
(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
创新是动力)。
1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
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
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
否承认矛盾。
14、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要敢于破旧
立新。
13
-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
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
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存在,突出表现为
4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反应特
性→植物反应→动物心理 →人类意识(反
映)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实践)的产物。
1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其内容是客观
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
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
的具体的统一。
1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
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矛盾,社会主义的矛
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解决,改革是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
人民群众不具体化,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和群
4、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批判、 塑造、激励功能),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人 类的实践活动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5、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产生的阶级基础、 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自然科学基础, 以实践性为其本质特征,实现了唯物主义与 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并不断 发展形成毛泽东思想与中特理论体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8、物质世界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 统一,运动是永恒和无条件的。
9、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因此规律不能消除、创造、削弱、发明,也 无好坏之分,规律不等同于定律、规则、法 律、规定。
10、人类可以在把握和认识规律的基础 上,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满足人类自身需 要,造福人类。
实践具有反作用。
16、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对特定的
对象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
性(范围)与具体性(过程)。
6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7、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有本质区别。
18、认识具有反复性(主客体、本质暴露 需要过程)、无限性与上升性;追求真理是 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螺旋式 上升的过程。
和主动创造性,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对物质
具有反作用。
5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4、实践(生产、变革社会。科学实验)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团队与时间)。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获得认
识)、动力(需要、工具、认识提高)、唯
一标准(正误)、目的(应用)),认识对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基本矛盾为生产力(工具、劳动者、
GDP)与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文化、思想、法律、政治制度),
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内容相同。
14
-
第四单元 认社会与价值选择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发展的,阶级
19、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直接经 验与间接经验为途径,真理不能被推翻在实 践中不断超越、丰富和发展。
7
-
常考主观知识点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 证关系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5、意识的能动作用 6、认识论 7、唯物论
8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其中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 (古朴、近形、马哲)与唯心主义(客唯、 主唯)的唯一标准。
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不等同于具体 的物质形态。
3
-
主导,统率着部分。
9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4、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
起决定作用,材料中的整体与部分要区分。
5、整体与部分具有不可或缺性就上升
为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常跟体系有关。
6、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发
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旧事物要
区分;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