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哲学导论

合集下载

草、法、儒、哲

草、法、儒、哲

草、法、儒、哲作者:邵洪波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3年第03期商人的格局决定结局,境界决定边界,道理尽在于此。

中国管理的四种境界《道德经》(十七章)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葛荣晋先生在其著的《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中,将上述四种管理者类型称之为草商、法商、儒商、哲商,并进而总结为四种管理境界:管理实践、管理科学、管理道德、管理艺术。

为利于对比分析,将上述四种管理境界,整理如下。

1.草商——“管理实践”境界所谓“侮之”,是管理者依靠权势羞辱被管理者,使彼此处于严重的对立和仇视状态中。

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称为“草商”。

他们对于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性认识,主要是依靠某些人生经验实施管理,管理还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管理实践”的境界,有待于进一步从盲目的、无序的实践层面向理性的有序的理论层面升华。

2.法商——“管理科学”境界法家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境界。

“以术治吏”、“以法治民”,全面实施“法、术、势”相结合的刚性管理。

优点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意义,较之盲目、无序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社会进步。

缺点是在这种管理境界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相互关爱与信任,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冷酷的利害关系。

管理者只能管住员工的“身”,而不能管住员工的“心”,得不到下级发自内心的真正拥护。

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被称为“法商”。

他们还只处于重“技艺”而轻“道德”的“管理科学”阶段。

所以,必须进一步以正道匡之,实施道德教化为主,法令制裁为辅的治企方略,由“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转向儒家的“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

3.儒商——“管理道德”境界从管理主体上要求以德“修身”,将管理者培养成“智、仁、勇”三位一体的管理者,使之达到“三忘”的道德境界,构建“义以为上”的道德人生。

从管理手段上,要求管理者实施“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

只有如此,方可使管理者形成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管理境界。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近期读了《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这本书,第一次领悟到哲学方面的管理知识,深有感触。

该书宜常读,仔细领悟。

我的读后感是: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做好组织协调,共同完成事情。

一个会管理的组织是单位最大的财富,能使单位永立不败之地。

以下内容为读书笔记。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精神。

虽主观上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利他即是利已,奉献即是索取,施舍即是获得。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埋头做事,低调做人。

知雄守雌,知荣守辱。

知道别人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已知彼,百战不怠。

对自己了解,对别人对社会各个方面均尽量去了解,才能扬长避短。

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人在社会上,不能锋芒太露,言语过苛,过于突出自己,就会败亡。

“四不”之德,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人一旦功成名就,就会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

实践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

“我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和社会民众要有慈爱之心,关怀之情。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美德,建设现代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企业。

不敢为天下先,以退为进。

从本质上讲,“退”是为了“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

“不言之教”,少说话多做事。

一是在教育方法上,“贵行而不贵言”,“身教重于言教”。

二是在“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

在现实生活中,讲话要注意特定的对象、场合和背景,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能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这叫“知者不言”;如果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一生后悔,这叫“言者不知”。

物质快乐是一种“减法哲学”。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儒商面对着沉重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多选择的机会,只有通过“减担”的简易功夫,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担子才会减轻。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及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及管理智慧
03 价值观差异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 统价值观;西方管理哲学则更强调自由、平等、 竞争、功利等现代价值观。
02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
儒家管理智慧
仁爱原则
儒家管理智慧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提倡仁爱和关爱 ,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诚实等品质,以赢得 员工的信任和忠诚。
中庸之道
儒家管理智慧主张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谐,避免过度 或不及,强调适度原则,以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礼制管理
儒家管理智慧重视礼制,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组织 稳定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应该遵循礼制,以规范员工的行 为和促进组织的和谐。
道家管理智慧
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智慧主张无为而治,即管理 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干预、不强 制、不执着,让员工自由发挥自己的 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国际先进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本土的应用和改进,促进中外管理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管理哲学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时代的管理变革
分析数字化技术如何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以及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 效率。
管理哲学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探讨在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如何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 。
如何将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等管理哲学应用 于现代企业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核心 竞争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式
探讨传统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理论如何相互借鉴 、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的国际化
中国管理哲学的国际传播
如何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推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国际管理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道家思想
02
灵活应对变化,适时调整战略方向。
法家思想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19章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19章

2、“易视以改其泽,执见以得非常” 君主要善于不断地变换观察事物的角 度,分析臣下的言行,排除各种假象和现 象,以获取奸邪活动的实情。
3、其他妨奸之术 (1)勿使大臣“富之贵之”,以防大臣 “贵主而断”。 毋富人而贷寡,毋贵人而逼焉,毋专 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 《韩非子· 扬权》 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 虎自宁。 《韩非子· 扬权》
四、“除奸之术”
1、“去五奸” 为人臣者,有侈用财货赂以取誉者, 有务庆赏赐予以移众者,有务朋党徇智 尊士以擅逞者,有务解免赦罪狱以事威 者,有务奉下直曲、怪言、伟服、瑰称 以眩民耳目者。 《韩非子· 说疑》
2、“破四拟” 孽有拟适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 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 四拟者破,则上无意,下无怪也
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 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 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 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 用私。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 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藩 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 私也。 《韩非子· 孤愤》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 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 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韩非子· 内储说下》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 言,其次禁其事。 《韩非子· 说疑》 2、“八奸”之术 一曰“同床” 五曰“民萌” 二曰“在旁” 六曰“流行” 三曰“父兄” 七曰“威强” 四曰“养殃” 八曰“四方”
君主对于“八奸”,应如何加以防御呢?
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 《韩非子· 八经》
3、“六微”之法 “六微”是指“大臣”、“左右”行奸篡 权所惯用 的六种隐蔽手法。 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 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 六曰敌国废置。 《韩非子· 内储说下》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第2版)内容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第2版)内容

第一章:我国管理哲学的历史背景1. 我国管理哲学的发展现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管理哲学自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管理哲学正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商业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管理哲学的现状,是我们研究和探讨我国管理哲学的起点。

2. 我国管理哲学的起源我国管理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思想。

孔子的《论语》、《孟子》等著作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领导、管理和组织的思想。

而《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中也蕴含着独特的管理智慧。

这些经典学术著作对我国管理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我国管理哲学的演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管理哲学也在不断演进。

从传统的家天下观念,到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理论,我国管理哲学经历了从“家长式”管理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演变过程。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对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1. 我国传统哲学对管理的影响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道、墨、法等思想对管理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义礼仪,道家追求自然和无为,墨家提倡兼爱和非攻,法家注重法治和严明。

这些理念贯穿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家族管理,也影响了当今我国的商业和组织管理。

2. 中西管理哲学的比较相比于西方的管理哲学,我国管理哲学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共生和整体观念。

与之相对应的,西方的管理哲学更加强调理性、权威和个人利益。

通过对两种管理哲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利益。

第三章:我国管理哲学的现实应用1. 我国传统管理的价值我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人文关怀和整体利益,这种管理理念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家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管理的价值观念,发展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2. 当代我国管理哲学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管理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管理理论,如人本管理、共生共荣管理等,正逐渐成为当代我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3章-精选文档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3章-精选文档

确方法。 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 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 盲者穷矣。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 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求 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 矣。夫欲得力士而听其自言,虽庸人与乌 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 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 智分矣。
1、“因任而授官”(用人之术) “因任而授官”即“程能而授事” (《韩非子•八说》),“官贤者量其能” (《韩非子•八奸》)。 用人标准:一是“能”,二是“贤”。 韩非由此批评商鞅的用人之法。
根据“因任而授官”的原则,韩非主张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韩非 子•说疑》)。 在选拔方式上,韩非主张“迁官袭级” (《韩非子•显学》)。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 圆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 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 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故有术之 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韩非子•显学》
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 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 。不以小功妨大务, 不以私欲害人事,丈夫尽于耕农,妇人力于织纴 , 则入多。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 五谷殖,则入多 。明于权计,审于地形、舟车、 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入多。利商市关 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 俭于财用, 节于衣食,宫室器械,周于资用,不 事玩好,则入多。入多、皆人为也。若天事,风 雨时,寒温适,土地不加大,而有丰年之功,则 入多 。人事、天功二物者皆入多。 《韩非子•难二》
二、“明主治吏不治民”
1 、“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 其力,而任众人之力。 《管子•形势解》 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 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申子•大体》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5章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5章

• 结论: 实践证明,老子的“三 宝” 特别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思 想, 对于现代管理者具有深刻的指 导意义。西方管理学家将其奉 为现代管理学的“金科玉律”, 认 为它是企业成败的重要保证。
四、“大巧若拙”
• “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 章),也称“大智若愚”。其 含义有二: 1.“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俗 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老子》二十章 • 西汉名相曹参“宽而勿察”的 原则。
• 老子把“不敢为天下先”的原 则,贯彻于用人之道,提出了 “善用人者为之下”,主张以 谦下礼让的态度待人。 • 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 •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 老子以“不敢为天下先”的原 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主张无论大国和小国,皆应持 谦恭居下的态度。
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 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 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 宜为下。 《老子》六十一章 • 蒙牛集团的“老二哲学” • 德国出口业的“隐形冠军” • 联想集团在国际市场上遵循的 “老二哲学”
1.“和光同尘”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五十八章
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 晓阴阳,怀德而行,和光同 尘,不为皎皎之操。 《太平御览》卷八二八 • 东汉名将张奂: “吾前后仕进,十要(腰) 艾银(指官印),不能和光 同尘,为谗邪所忌。” (《后汉书》卷六十五《张 奂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 不居。 《老子》二章 • 春秋时期介子推不居功自傲的 典故。 • 《庄子•山木》中的寓言。
4.“四不”之德的重要性 道家对管理者提出的“四不” 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是极为重 要的。 • 项羽、李自成的失败。 • 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 会的演说》中,一再告诫全党 同志: 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 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 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

C理论: 中国管理哲学第一篇C理论的基本内涵第一章管理的哲学省察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 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 分为不同的层次, 并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以达到一个综合的管理目标, 而预测与决策则是整个管理活动的灵魂。

一、管理过程论管理的五个特点: 目标性、方法性、投入性、时空性、发展性首先, 管理具有目标性, 它体现着管理的方向和价值。

其次, 为了目标的实现, 必须有计划和方法。

再次, 管理是一种意志的投入。

是一种理性和意志结合的行为。

又次, 管理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 管理是一种不断改善、不断完美的过程, 是一个“净化”的过程。

二、管理阶段论从历史上看, 有目标有组织的行为即为管理, 但是要达到高度自觉的管理则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管理的文化时代(人文管理时代)(治国治人之道)特点一, 伦理性, 讲个人的修身养性。

特点二, 整体性, 从个人讲到国家与社会的管理。

第二阶段: 管理的科学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管理内容主要是经济管理, 特点一是理性, 特点二是分析性。

第三阶段: 管理的哲学时代(哲学管理时代)(C理论管理模式)综合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长处, 把伦理与管理、文化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分析通通结合起来。

这就是“C理论”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层次论从纵向看,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从横向看, 管理则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这一结构由手、脑、心、道四个层次组成, 涉及到管理的运作与组织等各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手的层次(包括手的延伸――工具与机器), 这是管理的最基本的层次。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第二个层次是脑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脑之上的层次――心的层次, 就是要掌握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不仅限于脑的沟通、手的协作, 而且是心灵的感应、情意的互动、相互的协调。

心的管理与脑的管理的关系, 大致相当于哲学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论文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论文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论文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哲学,指引着企业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论文篇一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哲学,指引着企业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而且企业家、管理者们每天的工作都蕴藏着丰富的管理哲学。

但对绝大多数的管理者来说,管理哲学却是一个模糊、笼统的概念——有的认为管理哲学太高深,企业高层会用就行,对一般管理者也没什么用;有的则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管理哲学或认为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就是管理哲学;还有的认为管理原理是管理哲学但管理方法不属于管理哲学……以上对管理哲学的错误或片面认识,都是因为我们缺乏对管理哲学体系的框架性把握。

鉴于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提出一个明晰的管理哲学体系框架,以更好地体现管理哲学在整个管理科学中的母系学科地位,并更好地指导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管理实践。

一、管理哲学研究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国内管理哲学的研究基本上分布在三个领域:一是传统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哲学的研究及其比较研究;二是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管理哲学的研究及其比较研究;三是管理哲学定律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只是把管理哲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对管理哲学的内容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清晰和具体的认识。

笔者认为,把管理哲学研究内容形成具体认识的,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哲学著作是钱学成、全林的《管理哲学》,该书把管理哲学分为四大部分,即管理价值观、管理思想论、管理方法论、管理系统论。

而以前的研究,往往只是把管理伦理(价值)归到企业文化当中去研究,把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系统归到管理学原理当中去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把管理价值、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系统统一提升到管理哲学的研究高度,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管理哲学的研究内容,是对管理哲学体系框架的最大贡献。

不过,它也仍未清晰地体现出管理哲学体系框架的来龙去脉。

二、管理哲学的定义及其理解要搭建出清晰的管理哲学体系框架,首先要理解好管理哲学的定义。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
《荀子•性恶》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批评孟子的 先验主义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
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 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 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 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又) 恶用圣王、恶用礼仪矣哉!虽有 圣王礼义,则曷加于正理平治也 哉!
《荀子•性恶》
(2)“其善者伪也”。荀子吸收 了孟子从人的社会性来考查人性 的合理思想,把人性和动物性区 别开来。
第一编 管理与人性 第1章 中国管理与人性假定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与孟子的性善论
二、“宽猛相济”、“礼法合一”的管理之道 与 荀子的性恶论
三、法家的“循法而治”与韩非的“自为”人 性 论
四、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超善恶”的自然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 与孟子的性善论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孟子的性善论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荀子•礼论》
➢荀子人为教化在人性由恶趋善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 由此,荀子十分强调“师法”的作用。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荀子•儒效》
结论:
➢ 性恶论是荀子“礼法并 举”、“王霸合一”治国之 道的人性论基础。

如果从管理学角度,将
荀子的“礼法并举”、“王
霸合一”治国之道加以现代
转换,也是现代“宽猛相
济”、“文武兼施”和“以
礼治国”管理之道的人性论
根据。
三、法家的“循法而治” 与韩非的“自为”人性

1、人性“好利恶害” 2、人与人之间皆是“用计算之
心 以相待”
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中国式管理哲学

中国式管理哲学

精心整理中国式管理哲学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贯通融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要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色,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卓有收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中国管理哲学最初由成中英先生提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诸子百家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管理哲学—— C理论,确定了中国管理学的基础。

北京大学人本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专家阎雨先生在 C理论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精髓和西方管理工具订交融,使得 C理论得以与实践相接轨,进而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系统,这就是中国管理哲学。

北京大学人本管理中心研究员、管理专家阎雨先生又将的西方管理系统与中国国学相结合,以 C理论为母体,结合多年纪例研究和管理实践,成功研究出中国管理哲学的导入和应用系统—— C模式。

这使得中国管理哲学不再是理论的说教,而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性学科,其价值对于中国管理学而言同样拥有开辟鸿蒙的时代意义。

一、阎雨先生从管理结构、根本动因,认识到西方管理的必行将枯木。

金融危机以及过去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失败,其应用危机表现形式是:( 1)肥胖化危机。

( 2)机械化危机。

( 3)文化更新危机。

( 4)治理老化危机。

( 5)功利化危机。

北京大学人本管理中心阎雨先生认为,现代管理理论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第一,价值观的偏差。

价值弃取的偏差,只看重显性的价值,忽视了隐形的价值!第二,建立在人性假设上的基础偏差。

无论是 X人的假设,还是 Y人的假设,直到此后发展的 XY双要素理论。

从利益的角度解析人性,而不是从人性解析人性,是人的工具化。

现代管理中缺失“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恶知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见解。

第三,终极目标的偏差。

西方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点主要表现为:主客二分,还原论,静态解析,孤立实证。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轨迹,阎雨认为西方管理理论应用危机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模式的改变。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第1章共58页文档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第1章共58页文档
《荀子•礼论》
➢荀子人为教化在人性由恶趋善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 由此,荀子十分强调“师法”的作用。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荀子•儒效》
结论:
➢ 性恶论是荀子“礼法并 举”、“王霸合一”治国之 道的人性论基础。
《孟子•告子上》
(2)人既生而具有善性,那么 恶从何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人之后天之恶性,完全是由 “耳目之官”与外物相交、为 外物所蒙蔽所造成的。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道
➢孟子所谓“善教”:主张在修 心养性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善政”:“仁政”, 即儒家“为政以德”的柔性管 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二、“宽猛相济”、“礼法合 一”的管理之道与荀子的性恶

1.“性伪之分”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性伪合而天下治”
《荀子•性恶》
➢在“起礼义、制法度”中,荀 子强调“以礼治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 与孟子的性善论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孟子的性善论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中国管理哲学概览PPT课件

中国管理哲学概览PPT课件
一、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是什么? 管理哲学是一门新兴的、 年轻的交叉学科 ,是
一切管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管理哲学 ,至今 没有明确概念。有些学者将管理哲学定义为研 究管理中的各种根本问题 ,如管理的目的、 本 质、 范围、 对象、 价值、 效益、 组织职能和 过程等;另一些学者 ,则按照哲学理论的体系来 研究管理哲学。英国学者谢尔登首次明确提出 “管理哲学” ,并界定其原则。他认为 ,管理哲 学是 “一套原则、 一套科学地确定出来并被 人们普遍接受的原则 ,由于它是实现最终目标 的基础 ,所以应用它们来指导日常的职业实 践” 。
.
22
管理哲学与商业伦理的研究范畴
它是研究管理的性质和管理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 管理经验进行理性反思的实践哲学。主要内容包括四 个方面:
管理思想论,包括管理思想发展史、当代管理思想及 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等;
管理系统论,包括一般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 境、组织的系统运行等;
.
1
管理哲学与商业伦理的研究范畴
它是研究管理的性质和管理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 管理经验进行理性反思的实践哲学。主要内容包括四 个方面:
管理思想论,包括管理思想发展史、当代管理思想及 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等;
管理系统论,包括一般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 境、组织的系统运行等;
管理方法论,包括管理研究方法、管理研究过程等; 管理价值论与商业伦理,包括管理价值观与伦理、企
……
.
15
四、中国管理哲学的理论架构 和管理模式
中国管理哲学的理论架构应由五个层 次构成:
1.人性假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恶 论”、“超善恶论”、“性善论”
.
16
2.管理主体:在人性假定的基础上,通过 “自我管理”来塑造管理主体的理想人 格。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27页文档资料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27页文档资料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第一篇C理论的基本内涵第一章管理的哲学省察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达到一个综合的管理目标,而预测与决策则是整个管理活动的灵魂。

一、管理过程论管理的五个特点:目标性、方法性、投入性、时空性、发展性首先,管理具有目标性,它体现着管理的方向和价值。

其次,为了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计划和方法。

再次,管理是一种意志的投入。

是一种理性和意志结合的行为。

又次,管理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管理是一种不断改善、不断完美的过程,是一个“净化”的过程。

二、管理阶段论从历史上看,有目标有组织的行为即为管理,但是要达到高度自觉的管理则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管理的文化时代(人文管理时代)(治国治人之道)特点一,伦理性,讲个人的修身养性。

特点二,整体性,从个人讲到国家与社会的管理。

第二阶段:管理的科学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管理内容主要是经济管理,特点一是理性,特点二是分析性。

第三阶段:管理的哲学时代(哲学管理时代)(C理论管理模式)综合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长处,把伦理与管理、文化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分析通通结合起来。

这就是“C理论”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层次论从纵向看,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从横向看,管理则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这一结构由手、脑、心、道四个层次组成,涉及到管理的运作与组织等各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手的层次(包括手的延伸――工具与机器),这是管理的最基本的层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个层次是脑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脑之上的层次――心的层次,就是要掌握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脑的沟通、手的协作,而且是心灵的感应、情意的互动、相互的协调。

心的管理与脑的管理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哲学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第四个层次在心之上则是道的层次。

道是一种本体的存在,它是自我圆满、自我创造的。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4章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4章

四、“言善信”与“正善治”
1.“言善信”:水是言而有信之物。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二十三章 轻诺必寡信 《老子》六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东西文化虽有很大差异,但在“诚信上”
却惊人地一致。
2006年美国一所中学的物理学教师反对
学生剽窃作业的事件。 一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经历。 2006年“欧典”地板丑闻案。
“无为而治”形象地讲,就是“治大国
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 政善治,则能端拱无为而自治,化育万 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无名也。 肖天石《道德经精义》
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企业,都要按照
“无知无欲”的自然人性,坚持“无为 而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和管理 者不能凭借手中的权力“瞎指挥”,违 背市场经济和资本运行规律。老子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四十九章)这就说明企业家 和管理者不能以私利和个人意志来决策, 必须深入广大群众,进行社会调查,保 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 “动善时”:河上公释曰“夏散冬凝,应 期而动,不失天时。” 美国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在企业创新中 反复强调:“只有改变、改变、再改变。 要整装以待,注视它、预测它、超前它、 创造它。” 万科董事长王石——一位善于在变化中 发现商机的优秀企业家。 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认真研究的课题—身 处顺境与身处逆境的智慧。
晋商王文显:夫商与士同心。故善商者
赴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 不污。 乔致庸: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
“李嘉诚基金会”——李嘉诚的“第三
个儿子”
“企业公民”: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企 业,不但要提供公司本身的经济绩效, 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提高企业行为对社会 和环境负有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团体公民。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21世纪是一个管理哲学、哲学管理的时代,人类从朴素的经验主义走向理性的科学主义,再走向智慧型的哲学主义,这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管理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的管理必须进入一个科学化的时代。

同样,中国的科学管理必须“中国化”,科学管理必须和文化结合,和中国的基本哲学结合,科学化和哲学化必须同步进行。

管理科学必须上升到管理哲学层次才可以整合不同经验,才可以借鉴、整合美国、日本和欧洲成功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创造出适合于中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西方的管理具有理性的权威、科学的基础,但缺乏人性的灵活,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切入,社会的协和力明显不足;而日本的管理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却过分压抑了个人的活力和独创性。

规避西方理性管理和日本式人性管理的缺陷,整合两者的长处,以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哲学为基础,在整体性的原则之上便融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中国管理哲学——C理论。

所谓“C”指中国(China)的《易经》(Change)的创造性(creativity)。

它表明,这套新的管理哲学是以中国的文化历史经验为背景,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基础,对现代管理问题所做的思考和回答。

同时,C理论也是在借鉴西方管理和日本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下面,我们就从这开始谈起。

第一节西方管理危机管理是有意识、有组织、有目标的规范和约束行为,但管理除其特定的目标,比如企业目标外,尚有其一般性的目标,其一般性的目标,表现为建立社会的秩序,发展文化的创造力和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等。

如何运用管理的一般性目标以达到管理的特定目标,是当前管理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运用管理的特定目标来实现管理的一般性目标,更是当代管理思想的重大问题。

当代西方管理界所倡导的“目标管理”,旨在控制目标以控制方法,增进效率,但却未能深化目标,开拓更深沉的、更一般性的方法以达到特定的目标。

这也是由于未能将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及管理技术相结合运用所致。

这从根本上显示了西方管理科学缺乏一个对演化管理目标和方法的管理哲学向度的确切认知。

中国管个理哲学导论ppt第25章

中国管个理哲学导论ppt第25章

四、“管理艺术”境界
1.“管理艺术”境界
•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追求的 理想管理模式。
• 无为而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六十三章
• 无为无事要求管理者顺应万物 之理和人的本性而不恣意妄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六十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
• 从现代管理角度来看,道家所 谓“无为而治”主要有三层含 义:
• 儒家认为“为政以德”胜过 “循法而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 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 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
2.道家对“管理道德”境界的批 评
(1)道家认为仁义道德是“大 道废”后才出现的一种文化倒 退现象。
们称之为“管理艺术”境界。他 们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 百
姓之心为心”,这种“不知有之” 的
处于这一“太上境界”的管 理 者已进入了“管理艺术”的阶段,
这是一种有别于儒、法、兵、墨
的“有为型”的“无为型”的管 理。
在道家看来,这才是人类孜孜以
求的最理想的管理境界。
• 帝尧是道家树立的“无为而治” 最高管理境界的典型。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
2.道家对“管理实践”境 界的批评
•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老子》四十六章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老子》七十二章
• 将亡之民,无不侮其政府者 —严复
• 结论: 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称
为“草商”。他们对于管理缺乏 系统的管理性认识,主要是依 靠某些人生经验实施管理,管 理还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管理
•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 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 之末也。

中国管理哲学7页word文档

中国管理哲学7页word文档

一: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儒家学说作为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1、儒家学说至中至正,中庸之道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叔孙弘:知时务者2、墨家学说有三大弱点:兼爱学说不切实际;节用学说难以实行;越级提拔、直接提拔在特殊时期可以,在社会的常平时代难以贯彻3、法家学说之弱点:认为百姓愚昧,只能看眼前利益;认为统治者无限理性,可不受制约;认为暴力万能,须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漠视民众力量,认为统治者将天然统治人民,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4、道家学说的弱点:太偏重“阴”、“虚”、“柔”等作用,须知,“阴”、“虚”、“柔”等的使用也有度;太强调转化,但忽视转化的条件,须知,要由弱变强,要积累力量,为此就要“积德”;太强调“退”、“隐”等作用,但忘了分析其消极的地方,退到什么程度不能再退,退的风险是什么?孟子曰,“士达不离道,失不离义”问题:如何看待“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儒商概念的提出和界定:“儒商”这一概念的提出,在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从先秦到汉初, “儒”与“商”的初步结合,称之为“良商”、“诚贾”或“廉贾”。

从西汉到明代,从职业到价值观念, “儒”与“商”处于绝对对立与分离的状态中,不可能提出“儒商”这一概念。

从明清至现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儒”与“商”的结合也逐步趋于成熟, 在“士贾”、“儒贾”的基础上,20世纪后半期,才正式提出了“儒商”这一概念。

可见“儒商”是一个历史范畴.明徽晋商等—胡雪岩、荣氏家族—荣毅仁、王光英、董建华、何厚铧、霍英东、李嘉诚、陈嘉庚、曾宪梓、包玉刚,邵逸夫等现代儒商的内涵和特质•从文化知识层面界定儒商,认为儒商即是“学者经商”,是亦文亦商者,即“文人型商人”•从道德层面界定儒商,认为儒商是具有高尚道德的商人。

•从文化与道德相结合的层面界定儒商,认为儒商既是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企业家,又是有较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企业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人之后天之恶性,完全是由 “耳目之官”与外物相交、为 外物所蒙蔽所造成的。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道
➢孟子所谓“善教”:主张在修 心养性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善政”:“仁政”, 即儒家“为政以德”的柔性管 理。
3.“性伪合而天下治”
➢荀子根据他的性恶论,在治 国之道上,提出了“性伪合
而天下治”(《荀子•礼论》) 的命题。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 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 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 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 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 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 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 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 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 于治,合于道者也。
(1)“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 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 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 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 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 质。
《荀子•儒效》
(2)“化性起伪”。 凡人之性者,尧舜与桀、
跖,其性一也,君子与小人, 其性一也。
《荀子•性恶》
• 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较之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的观点,其内容要具体得多,从 而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中 的合理成分。
《荀子•礼论》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依据“性伪之分”的原则, 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的论断。
➢这一论断包含两层意思: (1)“人之性恶”。荀子吸取了
告子“生之谓性”的思想,并 且扩大了“人性”的内涵。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 情性也。……故顺情性则不辞 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2.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这一 根本认识出发,提出了系统的性善 论:
(1)人生而具有善性。 ➢ 人的善性包括:“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
《孟子•告子上》
(2)人既生而具有善性,那么 恶从何来?
第一编 管理与人性 第1章 中国管理与人性假定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与孟子的性善论
二、“宽猛相济”、“礼法合一”的管理之道 与 荀子的性恶论
三、法家的“循法而治”与韩非的“自为”人 性 论
四、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超善恶”的自然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 与孟子的性善论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孟子的性善论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第一次从哲学高度揭示了 人性的本质,提出了“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论语•阳 货》)的命题。
➢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含有后世各 种人性论的思想萌芽。
➢后世人性论的观点:
(1)世硕的“性有善有恶” 论
(2)宓子贱的“有性善有性 不 善” 论
()。礼义者, 圣人之所生(制定)也,人之 所学而能,所得而成者也。不 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 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 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 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 (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 就也。
《荀子•性恶》
➢在“起礼义、制法度”中,荀 子强调“以礼治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
《荀子•礼论》
➢荀子人为教化在人性由恶趋善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 由此,荀子十分强调“师法”的作用。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荀子•儒效》
结论:
➢ 性恶论是荀子“礼法并 举”、“王霸合一”治国之 道的人性论基础。

如果从管理学角度,将
荀子的“礼法并举”、“王
霸合一”治国之道加以现代
转换,也是现代“宽猛相
济”、“文武兼施”和“以
礼治国”管理之道的人性论
根据。
三、法家的“循法而治” 与韩非的“自为”人性

1、人性“好利恶害” 2、人与人之间皆是“用计算之
心 以相待”
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1.人性“好利恶害”
《荀子•性恶》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批评孟子的 先验主义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
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 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 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 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又) 恶用圣王、恶用礼仪矣哉!虽有 圣王礼义,则曷加于正理平治也 哉!
《荀子•性恶》
(2)“其善者伪也”。荀子吸收 了孟子从人的社会性来考查人性 的合理思想,把人性和动物性区 别开来。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 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 必,夫人不北矣。长行徇(殉) 上,数百不一人;喜利畏罪, 人莫不然。
《韩非子•难二》
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 得尽其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 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 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 去之,此人之情也。今为臣尽 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 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 奸利以弊人主,行财货以事贵 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 其泽;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 危害之处哉?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
下贵也。
《荀子•王制》
结论:
在荀子看来,人不只是生 物之人,也不只是道德之人, 除此之外人还具有认识能力、 道德观念,并能组成一定的社 会组织,能以力胜物的社会的 人。荀子的这一认识比告子、 孟子都要深刻。
➢荀子基于这一认识,对“其善 者伪也”这一命题规定了两方 面的内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二、“宽猛相济”、“礼法合 一”的管理之道与荀子的性恶

1.“性伪之分”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性伪合而天下治”
1.“性伪之分”
➢在人性上,荀子根据“天人相 分”的原则,主张“性(天性) 伪(人为)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