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36例
针药联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疗效观察
坐骨神经痛好发 于青壮年 , 多单 侧 , 痛位 于部及 腰 疼 骶部 , 向膝关 节、 并 小腿外侧至外踝 部放射 , 呈牵扯痛 或灼
痛, 行走 、 活动及牵拉坐骨神经可使疼痛加剧 , 往往伴 有血
于人体一定部位 , 并用 力作单 方 向直线 移动 , 常用 于 面积 较大的部位 , 适用 于治疗各种 痛症 ; 掌揉法 为用 手指指 腹
胀满 、 腹泻 、 便秘 以及外伤 引起 的肿胀 、 疼痛 等 ; 拐压法 为
按压体表一定部位的方法 , 常用于治疗 周身 穴位或 痛处 , 具有接触面积小 , 激量易调 节 的特 性 , 刺 临床应 用范 围极 广, 由于坐骨神经痛 的治疗范 围较广 、 部位较深 、 肉较 丰 肌
等 。临床治疗 以镇静剂 、 局部理 疗或 神经 阻滞术 、 引等 牵
经络 , 久病则正虚邪恋 , 虚实夹 杂 , 既可伤 及气血 , 可损 又 及肝 肾。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或按摩推拿疗法 , 是在 中
医基础理论指导下 , 在人 体体 表的一定 部位施 以不同手法
[ ] 黄培新 , 2 刘茂才. 神经科专病 中医临床诊治 [ . 版 . 0 : M]2 2 5 0
7 1—7 3.
技巧 , 或配合某些特定 的肢体 活动达 到防治疾病 目的的特 色疗法 。从 中医学角度来看 , 推拿人体某些特定部位 或腧 穴, 可舒筋通络 , 活血化瘀 , 筋整 复 , 整 营卫 、 理 调 气血 , 协
[ ] 孙传兴. 1 临床疾病诊 断依据治 愈好转标 准[ . S]2版. 京 : 北 人 民军医 出版社 ,0 2 1 8 2 0 :9 .
频率约 为 2 5 z的 电磁波作 用于皮肤脂 肪 、 肉组织 4 0MH 肌
而产生热量 , 达到活血、 消炎 、 止痛作用 。
针刺内关、人中穴治疗中风呃逆25例
经 根 自身 出 现 明显 退 行 性 变 , 起 神经 牵 涉 痛 、 木 等 。 引 麻 中医 学认 为 , 属 “ 背 痛 ” “ 痛 ” “ 痹 ” “ 疣 病 ” 本病 腰 、腰 、骨 、骨 等范畴 。《 素问 ・ 六元 正纪大论》 : 风湿 相搏 , 乃后 , 云 “ 雨 民病
自溢, 筋络拘强 , 关节不利 , 自身筋痿 ……感于寒, 则病人关节禁 固, 腰椎病 。 《 ” 丹溪心法 - 腰痛附录》 又云 :肾气一虚 , 中寒 、 “ 凡 受湿、 伤冷 、 热 、 涩 、 滞 、 积 、 伤 、 失 志 作 劳 、 种 腰 蓄 血 气 水 堕 与 种 痛, 迭见而层 出矣。 《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 : 因而强力 , 云 “ 肾气 乃伤, 高骨乃坏。 其病 在脊柱 , ” 属督 脉 , 脉起 于胞 中, 于脊 督 行 里, 上通于脑 , 并与 肾相络 , 与六阳经相会 , 统帅一身阳气 。治 当
强盛 , 免疫功能增强 , 培肾固本 , 疏通 腰背部经络 , 气血畅通 , 通 则不 痛 。故使 腰 背 痛 等 症 状 缓 解 乃 至 消 失 。整 脊 、 刺 与 丁 桂 针 散 隔姜督灸治疗退行性脊柱炎, 集整脊、 针刺 、 中药外治法 、 督脉 灸法为一体 , 能激发机 体识别 和抗 御疾 病的 能力, 调动 自身 的 内在 因素消除炎性 反应 , 改善血 管通透 性 , 疾病 日趋康复 且 使 无 不 良反 应 , 扬 了 中 医治 病 的 特色 和优 势 。 发 收 稿 日期 :0 8一l — 5 20 1 2
4 典 型 病 例
( 宁省 盘锦 市 第二 人 民 医 院 理 疗 科 , 宁 辽 辽 关键 词 : 中风 ; 逆 ; 刺 法 呃 针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观察
循 经推 拿联合乳疾灵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确切 , 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 中 国人 口协会 . 中国乳 腺疾 病 调查 报告 [ E B / O L] . w w w .
r k x h . o r g /d e t a i l s, 2 01 0-2 —1 .
脑病急症科研 协作 组起 草制 订 的《 中风病诊 断 与疗 效评
定标准 》( 试行) 1 9 9 5年 的 规 定 ; 西 医 诊 断 标 准 参 照
1 9 9 5年 中华医学会第 四届全 国脑 血管病 学术会 议通过 的
“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 ’ 。 全部 6 1例均为 2 0 1 2— 0 1— 2 0 1 2— 0 9黑 I . 2 . 2 纳入标准 ①经 C T或 MR I 确诊为脑 出血或脑梗
l 9例 , 女1 1 例; 年龄 2 7— 8 1 岁, 平均( 5 2 . 8± 5 . 7 2 ) 岁; 脑
出血 8 例, 脑梗死 2 2例 ; 平均 ( 3 . 4 3±1 . 7 5 ) 个 月 。2组 患
1 . 3 . 1 治疗 组 给 予针 刺联 合穴 位 注射 治疗 。针 刺选 穴: 患者 取仰 卧位 , 取人 中、 天突、 膻 中、 中脘 穴及 双侧 合 谷、 攒竹 、 内关 、 足 三里 、 公 孙穴 。操 作 : 穴位 经 7 5 % 酒 精 常规消 毒后 , 用3 2号 0 . 3 5 mm×4 0 m m 毫 针针 刺 , 产 生 疫、 麻、 胀、 痛针感后 , 再施 平补平 泻手 法 , 留针 3 0 a r i n , 每 日治疗 1 次 。穴位注射 : 取双侧 内关 、 足三里穴 , 穴位消毒
1 黑龙 江 中医药 大学 2 0 1 0级硕 士研究 生 , 黑 龙江 哈尔 滨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疗效观察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
方法:将6O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和穴位注射内关、足三里、中脘、膈腧穴位,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顽固性呃逆【中图分类号】R7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33-01 呃逆俗称打嗝,又称膈肌痉挛,它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生的短促声响,其发作频率可在4~60次/分[1]。
持续呃逆3天以上称顽固性呃逆[2]。
呃逆的发生是膈肌痉挛所致,直接支配膈肌的是膈神经或迷走神经,此神经来自第3、4颈椎的N节(此处称呃逆中枢,此中枢上面还受延髓控制)凡有影响上述部位的某种因素存在,即可引起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膈肌痉挛,发生呃逆。
顽固性呃逆病情迁延日久难愈,呃声频频,妨碍咀嚼、呼吸、睡眠、谈话,或因手术而发生呃逆,增加创口疼痛,影响伤口愈合。
现将笔者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3月~2010年8月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6岁,其中,普外科9例,神经外科4例,消化内科24例,传染科5例,神经内科10例,门诊8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1月余。
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呃逆症状轻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纳入标准:对于偶发轻型功能性呃逆者可用深吸气后屏气,或吞咽食物,或快速饮水或取嚏等方法使呃逆停止者,不予纳入临床观察;对精神性(癔症性)呃逆者可用暗示疗法,并辅以镇静剂或氯丙嗪等药物口服者,均未纳入本临床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呃逆31例
呃 逆 俗 称 打 嗝 , 称 “ ” 是 指 气 逆 上 冲 , 于 喉 问 , 呃 古 哕 , 出 呃 连 声 , 短 而 频 , 能 自制 的病 症 。 轻 者 可 白愈 , 继 发 于 中 风 声 不 而 者 一 般 不 能 自愈 , 往 往 揭 示 患 者 的病 情 危 重 。 因此 , 极 治 疗 且 积 本 病 , 疾 病 的转 归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笔 者 采 取 针 刺 治 疗 本 病 3 对 1 例 , 得满意疗效 , 报道如下。 取 现
收稿 日期 : 0 2 9—0 0 9—1 4 修 回 日期 : 0 2 9—1 0 0—1 4 本 文 编 辑 : 庆 文 朱
2 2 操 作 方法 .
患 者 取 仰 卧位 或 半 卧位 。穴 位 常 规 消 毒 , 针 后 , 用 提 插 进 采 捻 转 手 法 。 内关 穴 平 补 平 泻 , 阴交 补 法 , 三 里 采 用 补 虚 泻 实 三 足 手 法 , 冲 、 隆 、 泉 用 泻 法 。 每 1 i 行 针 1次 , 针 太 丰 涌 0 mn 留 3 i, 天 治 疗 1次 , 疗 3次 后 统 计 疗 效 。 0m n 每 治
针 刺 治 疗 中风 呃 逆 3 1例
蓝 先 金 , 晓 虎 邱
( 建 省龙 岩人 民 医院 , 建 福 福 关键词 : 中风 ; 逆 ; 治 法 呃 外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3 文 献 标 识 码 : R 5 .1 D
3 疗 效分 析
3 1 疗 效 标 准 .
治愈 : 呃逆 症 状 消失 , 个 月 内无 复 发 ; 效 : 逆 发 作 次 数 半 有 呃 龙岩 34 0 ) 60 0 减少及持续时间缩短 ; 效 : 逆症状无改善 。 无 呃
中风后呃逆不止的针灸治疗法
中风后呃逆不止的针灸治疗法
中风后出现呃逆,尤其是呃逆声音很高,连续不止的患者,病情重笃,是阴虚阳亢,肝风上逆或者是气阴两亏,厥气上逆所导致的。
取穴:内关,天突,膻中,中脘。
治法:
1、针内关和天突,用泻法。
天突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一寸处进针,向后下方刺入1.3寸,用这种取穴法及刺法,得气感就好,且安全。
膻中和中脘用拔罐,刺三拔五。
2、直接刺膈神经法,在颈部平环状软骨上缘旁开至胸锁乳突肌前缘进针,针刺方向略偏向外侧,进1.5~2寸时,可刺中膈神经,然后接通电针仪,予低频脉冲连续波刺激,用这种方法治疗,原因的呃逆效果都非常好,对颅脑手术后,脑水肿引起的顽固呃逆也有效。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中风后呃逆是指中风患者因口咽部运动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呕吐、干呕、打嗝等症状。
中风后呃逆的发生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危险因素的多少、脑损伤范围及部位等因素有关,常常成为中风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医经络学认为,呃逆的发生与膈肌及膈部神经的紊乱有关,因此可以通过针刺下合穴进行治疗。
本文旨在对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随机临床试验共选取来自某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的中风后呃逆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61.2岁(范围47~76岁)。
在入选患者中,17例有吸烟或饮酒等不良习惯,16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1.2 方法1.2.1 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随机分配到两组中,其中研究组25例采用针刺下合穴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生理盐水对照。
对研究组患者,在下合穴(位于胸骨下端,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处进行穴位定位,采用1.2 cm的银针,插入穴位至约1 cm深度,同时进行“得气”操作,然后保持10 min,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4天。
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样的针刺定位方法,但针刺入穴后未进行“得气”操作,每日一次,共连续治疗14天。
1.3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呃逆发生率、呃逆发生次数、打嗝次数、治疗后恢复情况等。
二、结果观察和分析2.1 观察结果在进行治疗后的第7天和第14天,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观察。
2.1.1 呃逆发生率研究组的呃逆发生率为40.0%(10/25),对照组的呃逆发生率为80.0%(20/25),两组呃逆发生率相差明显(P<0.05)。
2.1.3 打嗝次数研究组患者的打嗝次数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均明显减少,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2.1.4 恢复情况在治疗后的第14天,研究组患者的中风程度有所改善,强度也减轻,但对照组患者则无明显改观。
中风后呃逆的发生与膈部神经的紊乱有关,下合穴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穴位之一,其治疗原理即在于调整人体膈肌的张力,激活膈部神经,溶解气血局部淤滞,改善膈部气血循环,从而达到调整膈部肌肉的作用。
呃逆方配合西药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30例
射 。结果 : 治疗组 总有 效率 9 3 . 3 3 %, 对照 组总有 效 率 6 6 . 6 7 %, 治疗组疗 效 明显优 于对照 组
( P< 0 . 0 1 ) 。结论 : 呃 逆 方 配 合 穴 位 注射 治 疗 本 病 疗 效 明 显 优 于呃 逆 方 配 合 肌 肉 注 射 疗 效 。
( 收稿 2 0 1 2 - 1 0 - 1 2; 修回2 0 1 2 1 2 - 1 0 )
危及 生命 。传统 的激 素类 化学药 物 只在疾病 发作 时对
症治疗 , 治标 不 治 本 的局 限性 , 且 随 着 服 用 时 间 的延 长, 具 有不 同程 度 的不 良反 应 可 能 产 生 一 定 的 耐 药 。
以上各穴 均可 强壮 机 体 , 加 强免 疫 , 调节脏腑功能, 使
哮 喘得 以缓解 或痊 愈 。本治疗 方法 消除 患者长 期依 赖 激 素类药 物缓 解症 状 的毒 副 作 用 , 重 在人 体 自身 脏 腑 功 能 的调理 和恢复 , 做 到了全 面 系统 治疗 , 既有 中医整 体观, 又 有西 医 的快 速起 效 。本方法 具有 疗效好 , 不 易
药 科 技 出版 , 1 9 9 4: 4 9 6 .
参考 文献
E 1 3 欧 阳 忠兴 , 柯新桥. 中医呼吸病学 [ M] . 北京 : 中 国 医
E 2 ] 赖新 生 , 许 能贵. 针灸 基础 与临床 研究 纲要 E M] . 北
京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8: 1 8 2 .
性 期未 能及 时治愈 , 转 为慢性 , 再加 上遇 有过 敏物质 刺 激 而反 复发 作 , 咳嗽、 哮喘, 进 而合并支气管炎 , 肺 感 染、 肺气 肿等 症 , 使人体虚弱、 气 血两 亏 , 免疫力下降, 病 情进 一步 加重 而形成 慢 癌 症 的世 界 第 二 大致 死 和 致 残疾 病 , 据透露 , 我 国有 2 5 0 0 万 人 患有此 病 , 它是 严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呃逆117例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呃逆117例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引起的喉间发出“呃呃”声,持续数秒钟至数十天不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临床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02年-2010年8月之间在我科治疗的患者,其中男63例,女54例,年龄在19至82岁之间,病程最短半小时,最长37天。
2. 治疗方法2.1 针刺取穴攒竹穴、膈俞穴、公孙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均取双侧,膻中穴。
2.2 针刺手法攒竹穴用1.5寸毫针向眉梢方向平刺得气,采用强刺激捻转手法,以患者出现前额部胀痛、两眼湿润为度、膻中、膈俞、内关—公孙穴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40分钟。
2.3 穴位注射用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6针50mg,维生素B1针100mg混合后取双侧足三里穴回抽无血后,快速推注药液,以穴位局部产生明显酸胀感为宜,一日一次,5-7次/疗程。
3. 疗效标准治愈:呃逆症状消失,3月内无复发。
好转:呃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间隔时间延长。
无效:呃逆症状无缓解。
4. 治疗结果117例患者中,治愈79例,占67.5%,好转29例占24.8%,无效9例占7.6%,总有效率为92.3%。
5. 典型病例和×× 男47岁,于2009年10月12日就诊。
主诉:频繁呃逆27天,现病史:患者27天前因患“肾小球肾炎”收住我院肾内科,给予静滴头孢曲松及氨基酸针后出现呃逆,呃声低沉无力,伴胃脘部、胁肋部胀痛、不思饮食、疲乏无力、小便5-6次/天,大便2-3日一次,曾先后给予肌注阿托品针及氯丙嗪针以达到镇静解痉,但停药后呃逆又发作,患者要求中医治疗,查:精神差、面色萎黄、口唇发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弦、证属脾失健运、肝气横逆犯胃,治宜:舒肝理气、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先给予针刺攒竹穴、强刺激、膻中、内关-公孙、膈俞、丰隆、三阴交,太冲,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留针过程中呃逆次数即减少。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虚证性呃逆24例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虚证性呃逆24例呃逆又名“哕”、“发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
中医认为该病证是由胃气上逆,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有声无物,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中虚证性呃逆多见于久病和术后等正虚气逆患者,每由其胃气衰竭、身体虚弱、脏腑阴阳俱损、气机运化失常而至。
对于虚证性呃逆患者,该证的发生往往会导致病人体质更加虚弱和病情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中风后虚证性呃逆最为难治,因此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呃逆是提高中风后虚证性呃逆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临床上没有治疗呃逆的特效药物,且见效慢而且复发较普遍。
临床上单独使用针灸疗法或中药汤剂口服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笔者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采用针灸疗法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中风后虚证性呃逆24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略陈心得体会,就正于诸同道,以资参考。
1 临床资料本组24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86岁;病程最短者3月,最长者4年。
经颅ct确诊脑梗死18例,脑出血6例。
均为中风后出现虚证性呃逆者。
2 治疗方法2.1针灸疗法2.1.1取穴穴取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双侧攒竹、内关、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2.1.2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环球牌一次性规格为0.25*40mm无菌针灸针,攒竹穴直刺入穴1~2分(至骨),有酸胀感觉后,反复提插(幅度很小,提针时针尖不出皮肤)。
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0.5~1寸(不留针,以免刺伤肺及相关动静脉);膻中穴向下平刺0.3~0.5寸;足三里穴直刺1~1.5寸,针感要求放射至足趾或上窜过膝为度;内关穴直刺0.5~1寸;余穴均常规操作,留针20~30min。
每日1次,30天为1疗程,若未满1疗程症状消失,则坚持针1疗程,以巩固疗效。
2.2中药汤剂辩证口服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003年版,将虚证性呃逆分为脾胃阳虚证及胃阴不足证。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
疗效 。
[ 作者单位] 宁夏中宁县中医医院 , 宁夏 中宁 750 51 0
惟元气败竭者, 乃最危之候也。 _针刺取中脘为胃之 ”1 募穴, 腑之会穴 , 和胃降逆 , 可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
一
,
有宽胸解郁理气之功。膈俞位置近膈膜 , 又为血
会, 有理气和血、 祛痰舒膈之功。足三里是 胃之合穴, 主健脾和胃, 降逆 之呃。穴位 注射是将药物注入 穴 位, 把针刺与药理 、 注射药物等对穴位 的渗透刺激作 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 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 效 。阿托 品为胆碱能药 物 , 解除 平滑肌 痉挛 从而 止 能
1 资料 与方法
122 穴位注射 : 品 05m .. 阿托 . g注射于两侧 足三里 ,
用 1 2次。 —
13 疗效 判 定标 准 : 愈 , 逆 消失 , 内无 复 . J痊 呃 2周 发; 好转 , 呃逆 消失 , 2周 内有 复发 , 呃 逆程 度 减 但 或 轻 , 次数减少一 半 以上者 ; 效 , 发作 无 治疗 后 呃逆 发作 次数减 少一半 以下 , 或者症状无 改善 。 14 治疗结果 : . 3 中, 0例 痊愈 1 , 9例 好转 7例 , 效 4 无 例 , 效率为 8.% 。其 中治疗 1次后 呃逆停 止者 总有 67
成此方 , 麻 、 蝎 、 蚕 以平 熄肝 风 而 止抽 搐 ; 贝 天 全 僵 川
针刺治疗卒中后呃逆60例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卒中后呃逆60例临床疗效观察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是因胃气上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对人民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致残率、致死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卒中后出现长时间、持续性的呃逆,不易被药物控制,可引起患者失眠、无力、精神弱、焦虑、感染和体重下降等,甚至使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加重。
笔者针刺治疗卒中后呃逆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0例对照观察,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诊断标准诊断卒中后呃逆多数依据症状及病史,全部卒中病例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及”脑出血”[1]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呃逆症状出现于卒中发生后,发作时间持续24 h以上,最长2 w,不能自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1.2病例选择全部60例卒中后呃逆患者均为2010~2014年间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45~85岁,平均68.5岁;脑梗死24例,脑出血6例。
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2~80岁,平均71.3岁;脑梗死26例,脑出血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治疗组予针刺治疗以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为基础。
取穴:内关(双侧)、人中、三阴交(患侧)、攒竹(双侧)、翳风(双侧)、中脘、足三里(双侧)。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先直刺内关1.0~1.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后与胫骨成45°角斜刺三阴交,进针1.0~1.5寸,施提插补法至下肢抽动3次止;其余各穴位施平补平泻法使针刺得气后,动留针30 min,1次/d,3次为1疗程。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
力, 多为初发 , 病程 较短 , 舌质 红 , 黄腻 , 苔 脉弦滑 。
治疗 1次 后 呃停 , 治疗 2次 后 呃停 , 6例 2例治 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虚寒 型 : 呃声 低沉 而长 , 气弱无 力 , 多反复 发作 , 持
续 时间偏长 , 舌淡 苔 白 , 脉细 。
3次后 呃停 ; 转 6例 , 中 1例 治 愈后 5 次 好 其 d再
出现 呃逆 , 但继 续治 疗 1次后痊 愈 ; 效 1 。总 无 例
有 效 率 9 . 。 72
治疗方 法
取 双侧 内关 穴 , 常规 消毒 , 1 用 寸
半 毫针 针刺 , 据 中 医辨证 , 根 实证 用泻 法 , 虚证 用
补法 , 均用呼 吸补泻 手法 , 5 i 针 1次 , 针 每 r n行 a 行
上 穿薄底 鞋长 跑或远行 。
( 稿 2 0 .11 ; 回 2 0—20 ) 收 0 70 — 1 修 0 7 0 . 9
上 述诸 法合用 可达 到改善 膝关节 局部 血液循 环 , 少 炎性 渗 出 , 减 促进 渗 出液 的吸 收 , 强对 膝 加
关 节的 温煦 和滋 养 , 进髌 骨 和 膝关 节软 骨 的修 促
20 0 5年 9月至 2 0 0 6年 6月 , 科 采 用针 刺 我 配 合穴位 注射治疗 顽 固性 呃逆 3 6例 , 取得 了满意
疗效 , 报道 如下 。
部 常规 消毒后 , 将针 头刺 人穴位 , 然后进 行上下 提
插 刺激 , 当病 人 出 现酸 、 、 、 等 针 刺 感 应 之 麻 肤 痛 后, 回抽 无血后 , 将安 定 注入每 穴 l , 日治 疗 1 ml每
针 剌 配合穴 位 注射 治 疗顽 固性 呃逆 3 6例
针刺配合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48例
针刺配合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48例【摘要】目的探讨胃复安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中风合并呃逆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7例,观察组予胃复安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并加用针刺疗法;对照组予胃复安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
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7%,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刺配合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呃逆;中风呃逆是以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俗称打嗝。
脑梗死后脑梗死病灶压迫脑神经或者脑的调节功能失调均可出现脊髓的传导及反射功能异常,膈神经接受异常冲动传导后可引起膈肌痉挛而致呃逆。
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呃逆,不但影响中风的疗效,而且有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采用针刺配合胃复安穴位注射控制中风患者的呃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中风合并呃逆患者95例,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45~82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和癫痫患者或伴有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炎、尿路梗阻患者。
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8例,对照组47例。
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胃复安注射液10 mg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观察组在胃复安穴位注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1],依次取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关元、膈腧。
患者取仰卧位,穴位消毒,取28号15寸毫针,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1次/d。
以上两组疗程均为14 d。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治疗5 min内呃逆减少,10 min内呃逆症状消失,近期无复发;有效为呃逆症状减轻,次数明显减少,或症状消失后又因情志、进食等因素复发,但不影响呼吸和进食;无效为症状无改善。
穴位注射对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穴位注射对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穴位注射治疗对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6例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结果:36例脑卒中及脑外伤顽固性呃逆患者中,29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7.2%。
结论: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之后的顽固性呃逆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穴位注射;脑卒中;脑外伤;顽固性呃逆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膈肌痉挛性爆发性异常呼吸运动。
呃逆是一种反射活动,其产生机制为由各种刺激因素(包括胃黏膜受刺激后)所致兴奋通过迷走神经到达延髓呼吸中枢,然后一方面兴奋沿网状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
原则上讲,在膈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路上任何部位的刺激性病变均可导致呃逆发生。
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
临床上如呃逆的发作超过48h 未停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一般说,偶尔短暂的呃逆发作对大多数人是常见的,不会给人们带来明显的不适或损害。
但严重者,尤其频发者常因严重影响进食和正常呼吸运动以及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导致全身衰竭。
少数顽固性呃逆也常常是某些严重疾患或患者危重的信号。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呃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顽固性呃逆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其中尤其以重症脑出血、脑室出血以及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和小脑卒中等为多见。
颅内其他疾患如炎症、肿瘤、多发性硬化以及颅后凹病变、外伤等直接或间接累及延髓呼吸中枢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均可为呃逆的原因。
另颅外因素常见于消化道(尤其是胃与食管)黏膜的炎症等刺激性病变以及氮质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脑病、心肌梗死、严重脱水以及膈肌附近的刺激性病变等。
其他因素如冷空气吸入、干食吞咽过猛、术中麻醉过浅或较强的刺激膈神经、膈肌等。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中风后呃逆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治疗难度大,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本文通过对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具有显著的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引言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呃逆。
呃逆是一种因横膈肌和膈神经受累所致的呼吸肌肉不协调的现象,患者呼吸急促,出现呃逆声。
目前呃逆的治疗难度较大,仅依靠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认为,针刺下合穴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具有缓解呃逆症状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研究,探讨其临床疗效。
二、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中风患者中,因呃逆症状明显而需进行针刺下合穴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选取9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
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且有明显呃逆症状。
2.2 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针刺下合穴治疗。
具体方法为: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医师用无菌技术穿刺下合穴(在胸骨体下缘,肋软骨左侧与剑突之间),使用丁口针或三棱针,斜刺约1-1.5寸,左右穿刺各一次,后按压止血。
每次穿刺后,保持针头在位20-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呃逆频率、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等情况的变化情况。
2.4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呃逆指标变化情况,使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经过针刺下合穴治疗后,9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具体表现为呃逆频率减少、呃逆持续时间缩短、症状严重程度减轻等。
经统计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呃逆频率、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刺攒竹配合调息治疗呃逆36例
针刺攒竹配合调息治疗呃逆36例
薛大力;张晓哲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9(031)010
【摘要】@@ 2007-03-2009-01,我们采用针刺攒竹配合调息治疗呃逆36例,结果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诊断标准参照 <中医内科学>确诊[1].rn1.2 一般资料 36例为我院神经内科患者,门诊6例,住院30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17~72岁;病程2 d ~2个月.
【总页数】1页(P1539-1539)
【作者】薛大力;张晓哲
【作者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邢台,054000;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教研室,河北,邢台,0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1;R246.1
【相关文献】
1.针刺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疗效观察 [J], 路志鹏;张刚
2.针刺攒竹及天鼎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 [J], 李伟洪;白凌军
3.针刺第2掌骨诊疗区胃穴配合按压攒竹穴治愈呃逆68例 [J], 丁新伟
4.调息按压攒竹配合闪罐治疗呃逆79例临床观察 [J], 薛维华;陈分乔;张振伟
5.针刺攒竹、内关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 [J], 刘良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应用的疗效观察刘效娟【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年(卷),期】2015(0)1【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
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氯丙嗪片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25/40)(P<0.05),治疗后3、5、7d的呃逆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18/40)(P<0.05)。
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hiccup.Methods: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iccup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n=40) and control group (n=40)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s.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ere given 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treatment, while the study group of patients were give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therapy.Results:The total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study group 95.0% (38/4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2.5% (25/40)(P<0.05), the hiccups symptom scores 3,5,7d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5.0% (2/4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45.0% (18/40)(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hiccup is remarkable.【总页数】2页(P42-43)【作者】刘效娟【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县中医院针灸脑病科,北京 10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相关文献】1.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0例 [J], 王东平2.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效果观察 [J], 李艳3.刺络放血、针刺联合平胃散综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J], 陈桂珠;周松晶;刘朝晖;蔡燕4.针刺联合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J], 李莉;赵云燕;李小梅;戚淑娟;雷晓兰;赵鸿;张学宏5.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J], 姚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皮毛 , 内至筋骨 , 具有行气活血 , 祛风 止痛 的作 用 ; 当 归 可 补 血
行『 0 _ L ; 熟地和 白芍皆有滋 阴补 f f f L 的作 用 ; 而 当 归 与 熟 地 同用 , 具 有 滋 阴 养 血祛 瘀 而 又小 伤 阴血 的作 用 ; 决明子、 夏 枯 草 皆 有 消 肝 热 , 抑肝阳之效 ; 珍 珠 母 以平 肝 潜 阳 , 细 辛 则 通 窍 止痛 , 诸 药 合 用 具 有 滋 阴养 血平 肝 潜 阳 , 祛 风 止 痛 之 效 。养 血 清 脑 颗 粒 可 以改
g e s t i o n s E J ] . Ne u r o l S c I , 2 0 0 4 , 2 5 ( 3 ) : ¥ 6 7一 ¥ 6 9 . [ 2 ] S t e p h e n S D . P r a c t i c e p a r a me t e r : Ev i d e n c e—b a s e d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J i e p o ux u e b a o, 2 00 7 , 3 8( 5 ): 5 2 0—5 2 4 .
痉挛, 抑制致 痛物质释放 , 提 高脑 细 胞 对 缺 氧 的 耐 受 性 , 可 起 到 保 护 脑 细胞 并 防 止 反 应性 内 外血 管扩 张 引起 的 头痛 发 作 。 本研 究结 果 提示 , 养f f 『 L 清脑颗粒 、 乙酰 天 麻 素 联 合 尼 莫 地 平 和乙酰天麻素 、 尼 莫 地 平 治 疗 比较 , 总有 效 率 较 高 。三 药 联 用 能 快 速 有 效协 同 调 节脑 血管 舒缩 功 能 , 使血管处于稳定状态 , 从 而 存 治疗 偏头 痛 发 挥 高 效 。
mi g r a i n e h e a d a c h e( a n e v i d e nc e b a s e d r e v i e w) — — Re p o r t o f t h e q u a l i t y s t a n d a r d s s ub c o mm i t t e e o f t h e Am e r i c a n a c a d e my o f
善 脑供 f f 『 L , 减 轻 脑 缺 血损 伤
。天麻素是 天麻提取 物 , 能 抑 制
n e u r o l o g y [ J ] . Ne u r o [ o g y , 2 0 0 0 , 5 5 : 7 5 4 7 6 2 .
[ 3 ] L i J i a n h u a , Ch e n Ch u n h n a , Ya n g L e i , e t “ z . Th e n e u r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作者简介 : 刘宗涛, 男, 硕士, 现工 作 于 安 徽 省 太 和 县 中 医院 ( 邮编: 2 3 6 6 0 0 ) ; 陈伟 、 刘磊 , T作 于 安 徽 省 太 和 县 中 医 院 ; 刘远新 , T作 于 新 疆 医科 大 学 附 属 中 医 医 院 。 ( 收稿 日期 : 2 O 1 3 0 2 0 3 ) ( 本 文编 辑 手雅 洁 )
氰、 TXA 、 DGF 2 u 、 组 织胺 , 能有效抑制平滑肌收缩 , 防止 脑 血 管
g e r b i l s [ J ] . J i e p o u x u e b a o , 2 0 0 7 . 3 8 ( 4 ) : 4 l 9— 4 2 3 . [ 4 ] Hu Qi n , ( ; h e n Ch u n h u a , Ya n g X i a o me i , e t “ f .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l
川 芎 为 血 中之 气 , 药性辛温走串 , 注入少 阳, 上行颠顶 , 下 至 血 海
参考文献 :
[ 1 ] Ma n z o n i GC, T o r e l l i P . He a d a c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 C r i t i c i s 0 ・
CHI NE S E J ( ) URNAI ( ) F I NTE GRATI VE MED I C I NE ON CARI ) I O一 / CE RE BROVAS C UI AR DI S EAS E J u l y 2 0 1 3 Vo 1 . 1 1 No. 7
e f f e c t s o f y a n g x u e q i n g na o k e l i o n h i p p o c a mp u s CA1 n e u r o n s i n
mo n g o l i a n g e r b i l s a f t e r g l o b a l i s c h e mi c r e p e r f u s i o n i n j u r y[ J ] .
o f Ya ng x u e q i n g n a o k e l 1 i n g l o b a l c e r e b r a l i s c h e mi a a n d r e p e r f u s i o n
血 小板 聚 集 , 降低血液 黏度 , 提 高血液 中的氧含量 , 提 高 氧 的利 用 率。 改善脑部循环 , 具有镇静 、 安眠、 镇 痛 等 中枢 抑 制 作 用 。尼 莫 地 平 为 双 氢 吡 啶类 钙 离 子 拈 抗 剂 , 容 易 通 过 血 脑 屏 障 而 作 用 于脑 血 管及 神经 细胞 , 可 拈 抗 K‘ 、 5 HT、 花 生 四烯 酸 , 过 氧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