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中国各省资本存量数据(1952-2005)

合集下载

我国农业资本存量估算

我国农业资本存量估算

我国农业资本存量估算作者:杨伦来源:《时代金融》2019年第05期摘要:利用永续盘存法,本文对1990~2015年省际层面农业资本存量进行重新估计。

基于估计结果,通过分析全国四大区域的资本存量额和资本产出比来比较各地区农业资本的差距,并得到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对于我国资本存量的估计,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全国或各省市区、整体或分行业资本存量的估计。

张军(2004)等对1952~2000年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单豪杰(2008)利用永续盘存法对1952~2006年全国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徐杰等(2010)利用投入產出表对1986~2007年中国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陈昌兵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出了1978~2012年的中国资本存量。

贾润崧等(2014)利用经济计量的方法计出不同省份的资本折旧率,进而估算了1952~2012年的省际资本存量。

田友春系统地估算了1990~2014年中国分行业的资本存量。

相对于全国或省际、整体或者二三产业资本存量估算的文献来说,农业资本存量估算的文章相对较少。

吴方卫(1999)采用永续盘存法对我国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王金田等(2007)对1978~2005年全国及各省份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罗浩轩(2013)对1980~2011年全国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李谷成等(2014)对1978~2011年省际层面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

许多相关问题的研究,例如农业资本深化特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结构转变效率的问题,都要建立在对农业资本存量估计的基础上。

目前,从省际层面估计农业资本存量的文献很少,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弥补这一空缺。

二、省际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一)永续盘存法Goldsmith所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在测算资本存量中倍国内外学者所普遍使用,Hall & Jones (1996,1999)、张军(2003、2004)、金戈(2012,2016)、李谷成(2014)采用永续盘存法测算了各行业资本存量,本文也将沿用这种方法对中国省际层面的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估计,其计算公式为:(公式1)其中,与分别表示当期和上一期期末的资本存量,表示当期投资额,表示经济折旧率。

可复制性与经验研究的透明化

可复制性与经验研究的透明化

㊃学界动态㊃可复制性与经验研究的透明化∗吴小康内容提要:要提高经验研究的可信度和经济学期刊的品质,复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㊂本文首先阐明了复制的价值,包括防止研究者的有意错误㊁减少研究者的无意错误㊁降低其他研究者的成本㊁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㊁增加文章的引用率和影响力㊁提高初学者的研究水平等㊂然后,通过对全部S S C I来源经济学期刊投稿须知的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不到10%的期刊采用了强制复制政策;高质量期刊更倾向采用强制复制政策;采用强制复制政策的期刊数量正在逐年增加㊂最后,本文分析了中文经济学期刊引入复制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现中文期刊还不具备实施强制复制政策的条件,但部分高质量期刊可以尝试引入非强制复制政策㊂期望本文能引起更多中国经济学者对研究可复制性的重视㊂关键词:可复制性㊀数据和程序开放㊀经验研究方法㊀㊀2014年1月,‘自然“(N a t u r e)杂志发表了两篇在干细胞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㊂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年仅30岁的博士小保方晴子,声称她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制作出一种可以生成人体各种组织的全新 万能细胞 S T A P㊂论文一经发表,即引来学界巨大反响㊂然而不到两个月,便传来负面声音㊂多位署名作者先后对实验结果的可复制性提出质疑㊂同年7月2日,‘自然“正式撤回这两篇文章㊂理由是论文存在图片造假㊁数据篡改和不可复制等学术不端问题㊂8月5日,年仅52岁研究中心副主任㊁小保方的导师㊁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笹井芳树不堪日本舆论批判,在研究室自缢身亡㊂事情的真相,至本文发表之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㊂为了自证清白,小保方从2014年6月开始直到11月,将在24小时的全面监控下尝试重复该项实验㊂无论结果如何,作为从事经济研究的旁观者,笔者真正关心的是,为什么类似事件在自然科学界屡见不鲜,在经济学领域却很少发生呢?难道是因为经济学期刊发表的都是没有错误的论文?还是因为经济学家比自然科学家有更高的学术素养?恐怕都不是㊂经济学文章,特别是许多经验研究类文章,不是没有错误,而是根本谈不上对错㊂大多数经济学期刊都不要求作者提交数据㊁程序和相关说明文件,使得读者根本无法验证,也就无从辨别真伪㊂经济学家,也并不比其他学者更高尚,他们有同样的激励伪造研究结果㊂不同的是,他们不那么担心自己或同行的研究会给学术发展和经济运行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因而也无意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沉闷的复制工作上㊂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复制在经济学领域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㊂近年来,国外逐渐认识到复制的重要性㊂顶级英文经济学期刊开始强制要求作者公开数据和程序并将复制纳入匿名审稿程序,部分一般刊物也开始鼓励作者发表复制性研究㊂但在国内,还很少有学者认真对待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期刊对文章的可复制性做出必要规定㊂本文旨在阐述复制工作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并介绍复制政策在国外期刊的采用情况,以引起更多国内学者对复制问题的重视㊂121‘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0期∗吴小康,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邮政编码:210008,电子邮箱:w o o x i a o k a n g@g m a i l.c o m㊂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1Z D X M005)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 2009J J D790022)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 J L080)㊂一㊁复制和可复制性的内涵顾名思义,可复制性是指一项研究可以被重复或再现㊂ 复制 从 R e p l i c a t e 一词翻译而来㊂‘牛津英语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 重复(一个科学实验)以得到一致的结果 (R e p e a t(as c i e n t i f i ce x p e r i-m e n t o r t r i a l)t oo b t a i nac o n s i s t e n t r e s u l t)㊂‘梅里厄姆 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则是 复制,再现一个统计实验 (D u p l i c a t e,r e p e a t,a s i nas t a t i s t i c a l e x p e r i m e n t)㊂由此可见,复制主要针对的是实验性质的研究㊂由于涉及到大量无法以文字呈现的环节,在实验性研究中,研究者的信息通常多于审稿人和读者,导致研究的正确性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㊂经济学中的经验研究虽不是科学意义的实验,但其中涉及的数据搜集和计量估计过程同样存在不可文字化的问题㊂严格来讲,词典中的复制是狭义的复制,是用完全相同的数据和模型甚至相同的软件重现作者的研究结论㊂在大多数文章中,作者都会不吝笔墨来介绍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以确保其研究是可复制的㊂然而,由于经验研究实在太过复杂,其他研究者很难依据文字描述即全盘复制原文㊂这或许是由于作者使用的数据本身发生了变化,诸如国内生产总值(G D P)㊁消费者价格指数(C P I)和汇率一类的宏观数据会由于新资料的出现或新方法的产生而不断被修正;或许是因为作者对使用的变量和数据未能交代清楚,例如许多文章会忽略说明变量是水平值还是对数值;或许是因为作者没有交代计量所使用的软件,M c C u l l o u g h&V i n o d(1999)就发现不同软件就同一个问题可能得到不同结果㊂因此,公开数据和程序是实现狭义可复制性的必要条件㊂广义复制①则是说用任意其他数据和方法来检验原文的主要观点㊂比如,原文用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发现国际贸易导致国内收入差距扩大,其他学者用其他时期或其他国家的数据所做的研究都可视作复制,因为广义上他们都在研究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㊂由于大多数期刊将广义复制视作原创性研究并愿意发表这样的论文,因而广义复制并不少见㊂在中国经济学界,广义复制型研究甚至占有相当比例㊂本文主要谈的是不常见的狭义复制㊂对于研究者,狭义复制是一项高投入低回报的工作㊂一来很少有期刊会发表此类文章;二来揭露其他人的错误也是 损人不利己 的非理性行为㊂二㊁复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无论复制工作本身多么乏味,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都是不可否认的㊂随着科研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科学的进步愈发依赖于不同学者的合作㊂每一项或大或小的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出微薄的边际贡献,并为后人铺路㊂(一)复制能防止研究者的有意错误作为一个理性人,经济学者会追求真理之外的其他利益,并采取 造假 等手段来实现其利益㊂很难想象庄严的学术界会与 造假 一词联系在一起,但事实胜于雄辩,当下的学术界的确假货泛滥㊂原因之一是科研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㊂根据G o y a l e t a l(2006)对收录于E c o n L i t②中的文章的统计,从20世纪70至90年代,经济学领域作者数量从33770位增加到81217位㊂虽然科研资源也相应增加,但仍赶不上科研工作者增加的速度㊂为了争取有限的职位和经费,为了不被 不发表即发臭 的管理体系淘汰,科研人员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表更多的论文㊂在如此竞争格局下,造假的增加也成为了必然㊂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期刊更倾向发表 肯定结果 ③㊂任意挑选一本规范的经济学期刊,便不难发现大多文章的结论都是 甲显著影响乙 ㊂然而,即使在一个精心规划的科研项目中,研究者也很可能发现,他们最关注的甲在统计和经济上对乙都没有显著的影响㊂但为了迎合期刊的择稿标准,并考虑到前期在数据搜集和整理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研究者可能被迫篡改结果㊂经验研究的特殊性也创造了造假的条件㊂理论研究可以在文章中详尽地阐述其假设条件和推理过程,但经验研究往往无法完整地报告数据和计算程序㊂虽然已发表的文章无一例外地声称 经验模型是有理论基础的,变量测度方式是科学的,样本是有代表性的,估计方法是合适的,结论是稳健的 ,但有过研究经历的人都清楚,仅凭作者一面之词,这几乎是不可能确定的㊂特别是那些依靠调查获得一手数据的研究,读者几乎无法确认数据搜集过程是否可靠㊂没有数据和程序,不通过复制,即使是匿名的同行审稿专家,也无从得知作者是否更改了数据,是否选择性地报告了结果,是否得到了稳健的结论㊂造假对学术的发展有致命的危害㊂制假者的不公平竞争极大损害了求真者的利益,假文章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污染㊂强制要求作者公布数据和程221序,能大大减少造假的机会㊂即使编辑部没有能力详查每一篇文章的数据和程序,复制政策本身也能对造假构成威慑㊂(二)复制能减少研究者的无意错误作为一个普通人,经济学家也会犯各种无意的错误㊂犯错的原因很多,包括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㊁对计量工具了解不充分和对数据产生过程认识不全面等㊂L e v i t t在‘美国经济评论“(A m e r i c a nE-c o n o m i cR e v i e w)发表一篇题为‘使用警察雇佣中的选举周期来估计警力对犯罪率的影响“(1997)的文章中,巧妙地以美国地方选举周期为工具变量识别了警察数量和犯罪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警察数量增加是犯罪率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㊂时隔五年, M c C r a r y(2002)在‘美国经济评论“发文指出了这篇著名文章的错误:L e v i t t(1997)本意要给那些方差小的犯罪数据更大的权重,但由于编程的错误,实际上给了方差大的犯罪数据更大的权重㊂纠正这个错误后,警察数量增加导致犯罪率下降的结论不再成立㊂更有趣的是,对于文章中最关键的工具变量地方选举周期,由于作者没有明确说明数据来源,M c-C r a r y(2002)无法根据原文的介绍构建出这个变量㊂为此,他写信向L e v i t t求助,后者的答复则是自己也不能再构建出这个变量㊂第二个例子也与L e v i t t和美国的犯罪率有关㊂D o n o h u e和L e v i t t在发表于‘经济学季刊“(Q u a r-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n o m i c s)的‘堕胎合法化对犯罪的影响“(2001)这篇颇有争议的文章中指出,美国20世纪70年代堕胎合法化是90年代犯罪率下降的主因㊂他们的论据有两点:一是堕胎降低了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年轻人比老年人的犯罪倾向更高;二是堕胎减小了父母不想要的孩子的出生可能性,这些孩子由于缺少教育更可能沦为罪犯㊂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F o o t e&G o e t z (2008)仔细检查了这篇文章的数据和程序后发现,由于编程错误,二位作者遗漏了一个重要变量㊂纠正这个错误控制变量后,他们否定了此文的主要结论㊂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R e i n h a r t和R o g o f f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文章‘债务时期的增长“(2010)㊂他们考察了20个发达国家二战后的经济增长,发现债务与G D P之比低于90%的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4%,而高于90%的国家增长率低至-0.1%㊂由于两位作者强大的影响力,此文尚未发表即被广泛引用㊂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甚至一度将90%视为债务的警戒线㊂然而,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三位研究生H e r n d o ne t a l(2014)在复制后对这项研究提出了质疑,他们通过对原数据和程序的检查发现,原文至少存在选择性排除样本㊁计算代码错误和描述统计量权重选取不当三个问题㊂更正这些错误后,他们发现债务与G D P之比高于90%的国家增长率为2.2%,而非-0.1%㊂以上三例给我们的启示是:(1)即便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和最好的经济学期刊,也不能完全避免错误,更不用说一般的学者和普通的刊物了㊂(2)如果没有像M c C r a r y一样的学者去从事枯燥的复制工作,那些著名文章中的错误可能永远无法被人发现㊂(3)如果错误没能被发现,错误的观点将对经济研究甚至经济运行造成负面影响㊂(4)如果编辑部在发表文章之前就对作者的数据和程序进行查对和存档,事前错误文章被发表的概率会降低,事后的辩论也有据可依㊂(三)复制可降低其他研究者的成本与理论研究相比,经验研究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㊂从模型设定到数据搜集到估计程序编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时间㊂数据和程序的共享,能大大减少其他学者不必要的重复劳动㊂近来国内学者广泛使用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很好地体现了共享的价值㊂由于原始数据是截面形式的,并且用来确定企业身份的代码十分混乱,研究者必须综合使用法人代表姓名㊁企业地址㊁电话邮编等一系列信息来匹配企业以构建面板数据㊂为此,B r a n d te ta l (2012)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方法并将其S T A T A程序公布,方便了其他研究人员㊂另一个例子是O P和L P生产率估计方法㊂由于生产率是微观实证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变量,这两种估计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㊂P e t r i ne t a l(2004)和Y a s a r e t a l(2008)编写并公布了这两种方法的S T A T A代码,大大减少了同行的成本㊂数据和程序的共享在国外经济学界已经非常普遍㊂不少领域都有自己专业的数据网站,联邦贸易委员会的J o n H a v e m a n建立了专业的国际贸易数据网站,免费提供许多国际贸易研究常用的数据,如各种不同版本的产品分类方法转换㊁引力模型常用的贸易成本数据㊁移民数据和R a u c h产品差异化分类等㊂由美国经济史学会管理的E H.n e t网站则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经济史研究方面的数据㊂由艾尔弗㊃斯隆基金资助,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合作创办的国际家庭金融网站则整理了大量家庭金融研究321‘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0期领域的数据④㊂类似更加综合的网站还有美国经济学联合会的数据资源板块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数据栏目㊂然而,国内经济学界在数据共享方面还十分落后㊂张军等发表的‘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1“(2004)一文估算了1952-2001年期间中国各省的实际资本存量,其估算方法很快获得一致认可㊂作者也将其数据张贴在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网站,但至今该数据只到2005年止㊂若能更及时地更新数据,将使更多学者受益㊂事实上,就连许多中国经济数据,也大多是国外学者系统整理和公开的㊂例如,对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转换,可以从耶鲁大学P e t e rS c h o t t的个人主页上下载⑤㊂再比如,查找中国地级市层面的经济数据,最便捷的去处不是国家统计局或国内某个研究机构,而是密歇根大学创建并维护的中国数据中心⑥㊂(四)复制可促进经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是保持一个学科活力的必要条件,但对每一个问题刨根问底才是彰显研究价值的关键㊂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研究的困难在于数据资料的欠精确和研究方法的不成熟㊂当两项相似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结论时,经济学家往往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很难确定结论的差异究竟源于数据还是方法㊂数据和程序的公开,将有助于减少这一不确定性,并降低其他学者从事相同研究的进入成本,从而吸引更多人在同一框架下将问题彻底澄清㊂R o s e所发表的‘我们真的知道WT O会促进贸易吗?“(2004)一文发现,G A T T/WT O并没有显著地增加贸易,挑战了大众的直觉㊂由于原始数据完全公开,其他学者得以快速重复R o s e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㊂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得真相逐渐浮出水面㊂S u b r a m a n i a n&W e i(2007)认为世贸组织虽然在整体上没有促进贸易,但在局部国家和产业范围起了作用㊂T o m ze t a l(2005)则认为R o s e的自变量 世贸成员 出了问题,如果将那些名义上没有加入但实际已经加入的国家算作世贸成员,那么世贸组织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㊂H e l p m a ne t a l(2008)和L i u(2009)则发现,在对贸易额取对数后,贸易量为零的样本被人为截尾,因而R o s e的估计存在样本选择偏误㊂根据作者的统计,目前已有20多篇跟进的文章㊂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这一问题,作者将这些文章全部张贴在个人主页㊂对于原文和数据中的错误,他也一一在网上更正并感谢了这些错误的指出者⑦㊂国内经济研究之所以缺乏公信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研究范围不够广泛,而是深度和精度不够㊂近年来,国内学者已能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发现许多有趣的问题并引起国外学术界的注意,但分析过程还欠缺说服力,讨论深度也有待提高㊂在中文刊物上,几乎很难看到不同学者就同一问题展开深入辩论㊂引入复制政策,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深度㊂(五)复制可增加文章的引用率和影响力根据‘期刊引用报告“(J o u r n a lC i t a t i o n R e-p o r t)的统计,2013年合计332份S S C I来源经济学期刊,共发表17308篇论文㊂其中,前五大期刊共发表379篇⑧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2013年合计73份C S S C I来源经济学期刊,共发表17061篇论文㊂其中,前五大期刊共发表802篇⑨㊂在这样一个论文批量化生产的时代,任何一篇文章要吸引其他学者的注意,都非易事㊂影响一篇文章能否脱颖而出的因素很多,包括作者的声望㊁刊物的口碑㊁媒体的宣传和文章的主题等等㊂G l e d i t s c he t a l(2003)的研究表明,数据和程序是否公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㊂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和文章可信性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公开数据和程序实际上是在向读者发信号,以证明作者的文章是真实的可复制的;另一方面,分享数据和程序能够减少其他研究者的成本㊂通过对发表于‘和平研究期刊“(J o u r n a lo f P e a c eR e s e a r c h)的416篇文章的研究,G l e d i t s c he t a l(2003)发现,同时公开数据和程序能使文章的引用率提高一倍㊂(六)复制有助于初学者提高研究水平对研究新手们而言,最大的困难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㊂虽然已系统学习过计量理论,也接受了一些实验训练,但在面对一项未知的研究任务时,初学者仍会感到无从下手㊂对于部分有条件的研究者,可以跟随导师边干边学,在实战中积累经验㊂对于没有条件的,复制无疑是入门的最好方法㊂实际上,复制是在作者的指引下模拟整项研究,其效果远远大于单纯阅读文章㊂当然,由于作者只公开了最终结果,读者仍无法完整地看到中间修改和逐步优化的过程㊂这使得复制的作用多少打了折扣㊂无论如何,复制经典文献是初学者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高效方法㊂德国哥廷根大学的J a n H.Höf f l e r和T h o m a sK n e i b两位教授专门开设了复制经济学的课程㊂在他们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并不总能找出前人研究的错误,但时常能就文章的模型和数据等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㊂前文提及的马萨诸塞大学阿默421斯特分校的三位研究生,正是在学习和复制的过程中发现了著名研究者的错误㊂三㊁复制政策在国外的推行情况虽然复制对实证研究如此重要,但这一制度尚未得到普及㊂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对作者而言,提交数据和程序会耗费时间㊂为保证自己的数据和程序能被读者理解,作者可能需要在研究完成之后,用额外的时间整理和完善文件,包括对变量加标签,对程序附注解等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可能还要用一些时间给予复制者相关的指导和帮助㊂(2)公开数据和程序减少了研究对手的成本,损害了作者的利益㊂实证研究,特别是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可能80%以上的时间都用在前期的数据搜集和准备工作上㊂处理数据的速度直接决定了完成和发表论文的速度㊂(3)大部分经济学文章只是流于形式,内容空洞,并无多大复制的价值㊂并且,由于缺少原创贡献,复制型研究很难得到发表㊂(4)对编辑部而言,强制实施复制制度会增加管理成本,包括网络维护费用和匿名审稿费用等㊂并且,公开数据和程序意味着更彻底地公开文章,编辑部的风险和责任相应增加㊂(5)包括‘经济学季刊“和‘金融学期刊“(J o u r n a l o f F i n a n c e)在内的知名期刊坚持不采用强制复制政策,但仍然保有较高的影响力㊂(一)复制政策在国外经济学期刊的采用情况目前,国外部分期刊,特别是高质量期刊,已就复制做了明文规定㊂早在1982年,‘货币㊁信贷和银行期刊“(J o u r n a l o f M o n e y,C r e d i t a n dB a n k i n g)就采取了非强制性复制政策:应读者请求,作者有义务向其提供数据和程序㊂D e w a l d e t a l(1986)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文章,评估了这项政策的效果㊂令人失望的是,在54篇文章中,仅2篇可成功复制㊂他们还发现,除非作者在发表文章之前就提交了数据和程序,否则几乎不可能成功复制原文结果㊂作为回应,‘货币㊁信贷和银行期刊“采取了强制性复制政策:要发表文章,就必须先将数据和程序交予编辑部备份⑩㊂然而,包括‘美国经济评论“在内的部分期刊仍坚持采用非强制复制政策㊂M c C u l l o u g h& V i n o d(2003)的研究再一次表明,在非强制复制政策下大部分作者都不会向读者提供数据和程序㊂他们联系了‘美国经济评论“㊁‘国际产业组织学期刊“(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 I n d u s t r i a l O r g a n i z a-t i o n)和‘国际经济学期刊“(J o u r n a lo f I n t e r n a-t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的部分作者,只有约1/3的作者按要求提供了数据和程序㊂面对这样的尴尬,‘美国经济评论“时任主编本㊃伯南克终于决定改革这种名不副实的政策,转而在2005年开始实施强制性复制政策㊂包括‘计量经济学刊“(E c o n o m e t r i c a)㊁‘经济研究评论“(R e v i e wo f E c o n o m i cS t u d i e s)和‘政治经济学期刊“(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等在内的众多顶尖期刊也陆续响应◈1㊂那么,强制性复制政策的效果如何?在此项政策的约束下,有多少文章能够被成功复制呢?答案再次让人感到悲观㊂M c C u l l o u g he t a l(2008)以‘圣路易斯联储评论“(F e d e r a lR e s e r v eB a n ko f S t. L o u i sR e v i e w)为例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强制约束下,也只有极少数文章能够被复制㊂该刊自1993年开始施行这一政策,在1993-2003年期间共发表406篇文章,其中251篇应该公开程序和数据㊂但M c C u l l o u g h发现,只有143篇(57%)文章按要求公开了数据和程序㊂在这143篇中,18篇使用了作者无法得到的计量软件,8篇涉及数据版权㊂剩余的117篇文章,仅9篇(7.7%)被成功复制㊂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作者对数据和程序的注解不够清楚(M c C u l l o u g he t a l,2006)㊂这说明,即使表面上采取了强制复制政策,编辑部也没有认真审查作者提交的数据和程序,或者对文件提交还未作足够细致的规定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复制政策在国外的施行情况,笔者搜索并分析了主要期刊的投稿须知㊂以汤森路透集团2013年‘期刊引用报告“收录的336家S S C I期刊为分析对象,并在E l s e v i e r㊁W i l e y-B l a c k w e l l㊁S p r i n g e r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网站以及期刊的官方网站搜索到它们的用搞须知,然后分析了其复制政策㊂截至2014年,这些期刊的复制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强制复制政策㊂所谓强制复制政策,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除非涉及到版权或机密问题,作者必须向编辑部提交数据㊁程序以及如何使用数据和程序的相关帮助文件㊂其二,数据和程序必须公开供读者下载◈12㊂其三,数据和程序必须在文章发表之前向编辑部提交;(2)非强制复制政策㊂只要不属于强制复制政策的,但也对复制做出一定要求的,统称其为非强制复制政策㊂这包括强制要求提交和公开数据但不提交程序的,强制要求提交数据和程序但只在编辑部备份不对读者公开的,自愿提交数据和程序但应读者请求作者有义务提供的,鼓励作者提交数据和程序的;(3)不对复制做任何要求㊂521‘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0期。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内容摘要:本文在农村人力资本估算的框架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对全国和各省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全国和各省的农村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支出占农村总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还不高,我国各地区农村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表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在扩大。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框架本文借鉴了张帆(2000)采用的估算方法,并结合农村的具体实际,努力实现估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可实现性,具体估算步骤如下:首先,结合农村实际,综合考虑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途径,本文认为,农村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投资、健康投资、研究和发展投资。

其次,从投入的角度,用每年累计加总的方法(Aggregation Over Vintages,简称AOV)估算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

其中,运用累计加总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本估算时,所需的关键数据有:基期的人力资本存量、历年的人力资本投入、投资的价格指数、折旧模式。

其计算公式为:Ht=Ht+(1-δt)-Ht-1 (1)其中,Ht为t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Ht为t年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量,δt 为t年的折旧率。

我国各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样本的选择及相关的指标处理。

本文分析对象是我国各省(含直辖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其中,样本指标主要有六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教育业”、“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文教娱乐和服务”、“医疗保健支出”。

数据的样本期为1999-2007年。

在此样本期内估算人力资本所需的统计资料齐全的省份有29个(西藏除外),因此本文中分析的省份有29个。

本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各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及结果分析。

运用(1)式,可以对中国各省农村人均人力资本总存量进行估算。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统计与决策)资料要点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统计与决策)资料要点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1978-2007李国璋1,周彩云2,江金荣3(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0 )【摘要】本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整理出来的面板数据,分时段分区域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效率水平,同时分析了TFP 增长率及其组成。

本文的结论是:(1)1978-1990期间,我国的平均生产效率水平是上升的,但1990年代以后呈下降特点;且东部平均生产效率水平大于中、西部。

(2)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均是我国TFP增长的重要来源,不过在不同的时段,二者地位不一。

(3)东部的TFP增长率大于中、西部;但是各区域TFP 增长的主要来源不同。

【关键词】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差距;追赶效应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在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

从1978年到2007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4倍(1978年不变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尤其是区域经济差距自90年代以来扩大非常明显(王小鲁、樊纲,2004),并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与之伴生的则是探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成果的大量涌现。

其中,有学者从诸如投入要素、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和制度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等方面来解释区域差距的现状和成因(张吉鹏、吴桂英,2004);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自然也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才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彭国华,2005;李静,2006;郭庆旺等,2005)。

总体说来,我国学者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探索和研究是相当多的,大量关于区域TFP增长率的研究集中于对其的测算与分解上,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等影响因素分析,以加深对区域TFP增长(包含效率改进与技术进步)差异的认识,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地区差距的认识。

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

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

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摘要】中国内地各省区的实物资本存量估算及相关研究一直是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利用永续存盘法对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的实物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通过对比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利用现有的资料与统计数据对永续存盘法估算每年实物资本存量所用到的几个指标:每年的投资流量、每年实物资本存量的折旧、每年投资流量的价格指数以及初始年份实物资本存量进行了详细的筛选与界定,并且对缺失的数据进行了研究与处理。

【关键词】初始年份实物资本存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折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各省区实物资本存量一、引言实物资本是生产产品的工具之一,经济学把生产工具——延伸人的劳动能力或者人类工作的实物称为实物资本(之所以叫实物资本是为了与人力资本相互区别)。

实物资本不仅包括工厂里的机器,而且包括我们工作的建筑场所、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运输商品和原材料的交通工具,甚至包括教学中所用到的计算机。

完成任何工作几乎都用得到实物资本,而对于大多数工作而言,劳动者在工作中用到的资本越多或者越好,那么其产出也会越多。

实物资本存量的估算对于描述生产的技术状况、估算资本产出比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都是十分必要的,其差异对不同地区的生产能力以及经济增长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估计我国内地不同省份之间的实物资本存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省份的经济问题进行有效分析。

本文主要以国家层面公布的统计数据为主,地方数据为辅。

数据的来源主要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正式出版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新中国统计资料55年汇编》、《新中国统计资料60年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0)》以及个别年份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

二、实物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及中国内地已有的估算在实物资本存量核算领域,属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简称OECD)内的国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_1978_2008

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_1978_2008
15 ] ( 2004 ) [ 。 ( Accumulation) 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 二是采用所谓“积累 ” 如邹 [ 16 ] [ 17 ] ( Chow , 1993 ) 、 贺菊煌 ( 1992 ) 以及张军 ( 2002 ) 、 张军和章元 ( 2003 ) 。 三是大部
I1952 g1952 ~ 1957 + δ
别是历史统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的困扰 , 对中国各地区 ( 省际 ) 资本存量的估计的研 [ 3] [ 4] 究仍然相对缺乏。 张军、 吴桂英和张吉鹏( 2004 ) 、 刘永呈和胡永远 ( 2006 ) 、 龚六堂
[ 5] [ 6] 和谢丹阳( 2004 ) 、 王广友、 陈清华和方福康 ( 2005 ) 分别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进 行过估计, 但是他们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 例如, 对基年资本存量的估算, 刘永呈、
具体可以参考张军和章元( 2003 ) 。 尽管国内很多学者采用各种假设和方法对基年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 但大部分研究都没有采用这个方
① ②
法。
·105·
系( SNA) 体系下都公布的一个投资指标, 其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除农村集体和农村个 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外 , 其他均为全面统计报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额的优点是:有较长的时序数据, 而且主要采用全面统计报表, 数据较为全面可信; 许 多关于投资的具体统计信息, 仍然以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额为总体指标加以细分。 但 是这个指标的主要问题是与 SNA 并不完全一致, 是中国投资统计特有的指标。 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 国家统计局在编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时就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2000 资额为基础, 通过一定的调整计算而得 ( 许宪春,
·104·
·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_1952_2000_张军重点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_1952_2000_张军重点

2004年第10期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复旦大学 200433)*内容提要: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本文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P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

关键词:省际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经济折旧率一、引言正如许多利用总量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指出的,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计量,特别是资本数据的计量尤其重要。

而对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来说,资本数据更是不可或缺。

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对中国的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Chow,1993),谢千里等(Jefferson,etc.,1996),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胡和阚(HuandKhan,1997),王小鲁(2000),杨格(Young,2000),王和姚(WangandYao,2001),张军(2002),黄永峰等(2002),宋海岩等(2003),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¹(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调整。

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1984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年至1977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年至1997年间进行的。

而第一次重大调整是在中国进行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的1994年和1995年间进行的。

中国TFP、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中国TFP、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中国TFP、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作者:王闯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12期内容摘要:本文把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载的经济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运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出我国分地区以及全国在四个发展阶段中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指标的平均数值。

经过对这三个指标具体数值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后发现:各地区以及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呈现出提高的趋势,但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各地区以及全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进步率高低不同,第二阶段政治对技术进步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甚至造成技术退步;各地区以及全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的后两个阶段稳步提高,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再明显。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贡献率引言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纪元。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余年中,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经济总量保持着快速、平稳、持续的增长,并为全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什么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便成为了众所瞩目的焦点。

郭庆旺、贾俊雪(2005)估算了我国1979-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做出了分析,认为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涨有跌且波动剧烈、频繁,1993年以前呈现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后出现攀升势头;1993-2004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

舒元(1993)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2-1990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02%,对产出的贡献率为0.3%。

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

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

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作者:陈秋明苟娟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06期摘要: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非参数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技术进步率TECHCH以及技术效率变化EFFCH。

除了江西省的平均增长率小于1外,其他省市的均为正增长,东部地区较中西部提升较快;我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阻碍了生产率的增长。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TFP;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311-02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Solow)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论文统一了生产的经济理论、拟合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方法,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在定量研究中,索洛将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程度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称其为技术进步率,这些未被解释的部分后来被称为“增长余值”(或“索洛余值”),也即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可以避免计算索洛剩余时遇到的强假设条件,既不要求生产处于有效率的路径之上,也无需得知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际份额,还可以分解为几个有意义的指数的乘积,从而能得到更为细致的动态分析结果。

具体说来,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能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技术进步,另外一部分是技术效率的改善,以便更好地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

MI=dt0(x t+1,y t+1)dt0(xt,yt)×dt+10(x t+1,y t+1)dt+10(xt,yt)12=dt+10(x t+1,y t+1)dt0(xt,yt)×dt0(x t+1,y t+1)dt+10(x t+1,y t+1)×dt0(xt,yt)dt+10(xt,yt)12=EFFCH×TECHCH=TFPCH即: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H)可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EFFCH)和技术进步变化(TECHCH),EFFCH是基于可变规模收益的效率变化指数,TECHCH表明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3顾乃华 李江帆 内容提要:本文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劳均服务业增加值区域不均衡的影响。

研究表明,东、中、西部服务业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这加剧了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失衡现象。

我国各省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服务业技术效率之所以不均衡,关键原因在于其市场化进程不一致。

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缩短地区服务业发展差距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服务业 技术效率 地区差距一、引言:问题的提出自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以来,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

按可比价算,1992—2003年间,我国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达8156%。

但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区域不平衡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1)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平衡;(2)增长率(包括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以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增长率等)不平衡;(3)劳均服务业增加值不平衡。

目前,探讨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文献多集中于前两种形式,仅有少数学者涉及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问题。

李江帆(1994)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

江小涓、李辉(2004)使用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

倪鹏飞(2004)借助模糊曲线原理,界定了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长具有关键作用的因素。

程大中、陈福炯(2005)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地区相对密度及其对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顾乃华(2005)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描述了1992—2002年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时序特征和区域特征。

上述文献的研究视角除程大中、陈福炯和顾乃华的研究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需求角度探讨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距的原因。

本文拟从供给角度切入探讨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不平衡现象。

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差距

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差距

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差距贾男;甘犁【摘要】经济学在研究地区差距形成的原因时,强调了地区之间要素积累的差异,但忽略了不同地区的生产函数可能存在的差异.本文首次允许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并以此来解释地区差距扩大:即如果不同地区的要素份额不同,那么它们的生产函数就是不同的,从而人均产出也不同,因此地区差距会不断扩大.本文以索洛模型为基础,用中国的省级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份额对实际人均产出有非常显著的正的影响,即资本份额越高的地区,实际人均产出也越高,因此地区之间的差距会不断扩大,生产函数差异能够解释地区差异的16%.,不仅如此,资本份额的差异性会引起各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的下降,从而也扩大了地区差距.最后,应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进一步说明了产业结构和行业构成是造成地区生产函数异质性的一个原因,由于不同产业和行业之间的要素份额不同,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因此地区之间会有不同的生产函数.【期刊名称】《南开经济研究》【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17页(P19-35)【关键词】要素份额;生产函数;地区差距【作者】贾男;甘犁【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610074;西南财经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 大学,610074【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经济学家在理论上从不同方面解释了国家或地区之间收入差异形成的机制,并且采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样本,对这些理论假说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

例如,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积累差异会造成人均产出水平的差异,但从增长率来看不同国家或地区将趋于“收敛”。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是通过不变或递增的规模报酬以及溢出效应所形成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内生累积,拥有这些资本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其增长速度也会比较快。

由于技术溢出和要素流动的障碍,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会不断扩大。

Mankiw、Romer 和 Weil(1992)在其经典文献中,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型,对 81个国家的样本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如果资本的含义扩大到人力资本的范畴,那么人口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的不同,能够解释国家间人均产出差异的80%。

张军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2000-2018

张军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2000-2018

1.034386452
1.003002
1.026071046
1.010021
1.034261504
1.025136
1.069216848
1.00902
1.0443357
1.005945
1.041153075
0.992015
1.00590321
0.989
1.039439
1.025154
1.054883466
9632.811575
9937.313776
19330.1
19559.80265
20024.68616
20657.83053
32254.2
32672.83648
33432.53696
35349.00821
22672
23130.34856
24135.86629
26108.61232
9280.9
79.24 77.32 422.87
1991年 107.3
106.8 107.8 107.1 108.2 111.9 107.6 107.3 104.5
114.8 108.6 110.4 112.4 109.4 108.3 108.1
1992年 112.2 119.4 129.3 116.8 109.3 121 116.4 113.5 113 112.1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1400.36
1592.50497
1932.508534
2361.727221
695.1
807.7632899
934.1088592
1159.885467
1846.29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视角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视角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视角蔡火娣;韩兆洲【摘要】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视角,文章将非径向非角度的RAM测度模型与三阶段DEA测度方法相结合,对中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忽视控制随机冲击和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得到的效率值是有偏误的;基于三阶段RAM-DEA模型测度的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效率2003-2014年间均值仅为77.5%,相对于效率前沿面尚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并且各省区提升效率的侧重点应有不同.【期刊名称】《兰州学刊》【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14页(P167-180)【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RAM模型;三阶段DEA模型;Kendall协和系数;Kruskal-Wallis检验【作者】蔡火娣;韩兆洲【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暨南大学统计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发展陷入了生态约束强化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困境。

IEA认为提高效率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是实现节能减排计划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

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节能减排空间也不一致。

因此,考虑各地区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评价各地区碳排放效率的高低,对于制定合理且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个决策单元效率的表现,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决策单元的管理效率、外在经营环境,以及随机性质的好或坏运气的影响(黄镜如等,1997)*黄镜如、傅祖壇、黄美瑛:《绩效评估》,台湾:新陆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81页。

然而传统DEA方法未能考虑到各决策单元所处外部环境以及随机误差的可能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高估或低估决策单元的实际效率水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Fried et al.(1999)* Fried H.O.,S.S. Schmidt, S. Yaisawarng. Incorporat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into a Nonparametric Measur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9,12(3):249-267.提出了四阶段DEA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_1952_2010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_1952_2010

47
产投资价格指数最早的年份是 1990 年,而且还只局限在辽宁、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
甘肃等少数几个省份,广东省这个指标时间序列给出的最早年份是 2001 年,其他省市区的年份
则介于 1990 年与 2001 年之间。
对于缺失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是采用其他指数进行替代,或
者构造一些相应的指数 ( 黄勇峰等,2002; 宋海岩等,2003; 李治国等,2003; 张军等,2003;
郭庆旺等,2004) 。张军和吴桂英等在 2004 年提出用投资隐含平减指数代替投资价格指数的看
法,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同和采用,其投资隐含平减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 以 1985 年为例) :
P上年 = 1 1985
际上在区域经济分析时其他指标的时间序列样本大多没有这样长,考虑到尽可能使用与其他指标
相同年份的不变价格,运用距今更近年份不变价的实用性更大。综合上述两点,本文对资本存量
的估算以 1952 年为基年,但使用 1990 年价格作为 1952 ~ 2010 年时间序列的不变价格。
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主要有直接普查法和折旧 - 贴现法两种方法,迄今运用前者的文献很
少,后者则得到广泛运用。但是,运用折旧 - 贴现法时不同的研究也有不同做法,例如 Hall 和
Jones ( 1999) 、孙辉和支大林等 ( 2010) 的做法,Young ( 2000) 、张军和吴桂英等 ( 2004) 的
做法,张军扩 ( 1991) 、李宾 ( 2011) 的做法,叶宗裕 ( 2010) 的做法,郝琳琳和李林 ( 2008)
循着永续盘存法 “某年的资本存量等于上年的资本存量加上该年的新增投资额” 的思路设置的,

中国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水平:1979-2010

中国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水平:1979-2010

技术进步越偏向于非技能劳动。当技术进步偏向性
指数等于0时,表 明 技 术 进 步 呈 无 偏 中 性。 对 比 本
文技术进步技能 偏 向 性 指 数 与 Hicks定 义,可 知 二
者相一致,均是考察 要 素 投 入 不 变 条 件 下 技 术 进 步
引发要素相对边 际 产 出 的 变 化 率。 不 过,不 同 时 期
关 键 词 :技 术 进 步 技 能 偏 向 性 要 素 替 代 弹 性 贝 叶 斯 法
一、前 言
当 前 ,伴 随 着 技 术 进 步 和 教 育 事 业 大 发 展 ,拥 有 较高技能水平和生产率的技能劳动逐渐从普通劳动 中分离出来,劳动力 市 场 出 现 技 能 与 非 技 能 劳 动 报 酬 分 化 现 象 ,其 表 现 主 要 有 三 :一 是 同 一 性 质 劳 动 岗 位存在同工不同酬 现 象;二 是 同 一 技 术 水 平 的 劳 动 者由于行业不同劳 动 报 酬 差 异 较 大;三 是 异 质 性 劳 动报酬更是出现明显的技能溢价现象。对于传统劳 动力工资不平等问 题,研 究 文 献 通 常 结 合 劳 动 力 异 质性假定,依据教 育 程 度、性 别、行 业 和 城 乡 等 性 质 划分劳动力类型,利 用 计 量 方 法 如 线 性 回 归 和 分 位 数 回 归 等 ,分 析 其 对 工 资 差 距 的 影 响 ,尝 试 解 释 技 能 溢价的形成原因。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于技能溢价现象的解释
∗ 王林辉,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30117,电子邮箱:linhuiwang73@;蔡啸,吉林大学商 学 院,邮 政 编 码:130012;高庆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1。 本 文 是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12CJY007)和 教 育 部 新 世 纪 优 秀 人 才 支 持 计 划 项 目 (NCET-12-0818)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感 谢 匿 名 审 稿 人 的 意 见 ,当 然 文 中 错 误 由 作 者 负 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