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原文

合集下载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6)原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6)原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6)原文【评析】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

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

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15 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释】(1)食:食禄,俸禄。

【译文】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15 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15 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15 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15 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译文】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

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

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一起学《论语》15.9卫灵公篇——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起学《论语》15.9卫灵公篇——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起学《论语》15.9卫灵公篇——⽆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起学《论语》15.9卫灵公篇——⽆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原⽂】⼦⽈:“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

”【⽩话】孔⼦说:“有志之⼠和求仁之⼈,不会为求活命⽽有害仁道,却能牺牲⽣命来成就仁道。

”【释词】志⼠仁⼈:志⼠,有志之⼠、忠节之⼠。

仁⼈,则成德之⼈也。

⽆:不要。

求⽣:苟且求活命。

唐⽂治:“⽈求、⽈害,其本⼼失矣。

”仁:仁道。

张栻:“夫仁者,⼈之所以⽣者也。

苟亏其所以⽣者,则其⽣也亦何为哉?曾⼦所谓‘得正⽽毙’者,正此义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此章⾔志善之⼠、仁爱之⼈,⽆求⽣⽽害仁。

张栻⽈:⼈莫不重于其⽣也,君⼦亦何以异于⼈哉?然以害仁则不敢以求⽣,以成仁则杀⾝⽽不避,盖其死有重于⽣故也。

朱⼦⽈:理当死⽽求⽣,则于其⼼有不安矣,是害其⼼之德也。

当死⽽死,则⼼安⽽德全矣。

郑汝谐⽈:志⼠不以死⽣为惧,仁⼈则明死⽣之理。

可以死,可以⽆死,惟⽈不惧,或未免于徒死,荀息、⼦路是也。

惟仁⼈之⼼,天理昭融,见之之明、处之之审,其死也必可成吾仁也,故以志⼠仁⼈兼⾔之。

陈祥道⽈:“⽣,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舍⽣⽽取义”,此“⽆求⽣以害仁”也;“死,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此“杀⾝以成仁”也。

⽆求⽣以害仁,伯夷是也;杀⾝成仁,⽐⼲是也。

⾮特仁⼈为然,志⼠亦能之,故孟⼦⽈志⼠不忘在沟壑,⼦张⽈见危致命。

志⼠则利仁,仁⼈则安仁。

或安⽽⾏之,或利⽽⾏之,其成功⼀也。

蕅益⼤师⽈:如此,⽅名志⼠仁⼈。

今之志⼠仁⼈,宜以此⾃勘。

《论语集说》⽈:⼠尚志,⾮仁⽆守也,⾮义⽆⾏也,夫是谓之志⼠。

仁⼈,则成德之⼈也。

仁者,⼼之德,求⽣以害仁,则⾝虽存⽽⼼之德亡矣。

杀⾝以成仁,则⾝虽死,⽽⼼德之全、天理之正,浩然充塞乎天地之间。

唐⽂治⽈:志⼠之杀⾝成仁,如不忘在沟壑,不避⼑锯⿍镬(huò),夷、齐、龙、⽐是也。

仁⼈之杀⾝成仁,如御灾捍患,鞠躬尽瘁,以死勤事⽽不惜,⼤禹、周公是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

卫灵公篇第十五

卫灵公篇第十五卫灵公篇第十五(共四十二章)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今译】卫灵公问孔子军队怎样列阵。

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行军打仗的事,我没有学习过。

”第二天,孔子就离开卫国走了。

【注释】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

陈:同“阵”,古代作战队伍的布置或组合的方式。

俎(zū)豆之事:指祭祀礼仪方面的具体事务。

俎:古代祭祀时,用以盛放牲肉的器具。

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二者均是古代祭祀宴享用的礼器。

尝:曾经。

军旅之事:军队方面的事物。

未之学也:即“未学之也”,没有学习过。

遂行:就走了。

【评点】孔子是主张先礼后兵的,即首先要教化民众,然后才能谈到打仗。

卫灵公贸然向孔子询问军阵,说明他不仅对孔子的学说不感兴趣,而且不了解孔子。

更何况,“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是反对诸侯使用武力侵略别国,妄想行霸道,所以孔子就说自己不懂军旅之事。

实际上这只是托词,孔子很懂得军事。

鲁哀公11年,齐国派兵攻打鲁国。

冉有当时任季氏家总管,他奉命领兵和齐国作战。

在鲁国右师溃退的情况下,他率领左师击退齐军,取得了胜利。

季康子问他是跟谁学的军事本领,他说是跟随老师孔子学的。

这章是记叙孔子不满卫灵公妄图实行霸道,不施行仁政的行为。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今译】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饿坏了。

不能起身行走。

子路带着埋怨的情绪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困厄时尚能安守,一般人困厄时就不能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注释】病:困,苦,此指饿极了。

兴:起身,站起来。

愠(yūn):恼怒,怨恨。

固:安守,固守。

滥:像水一样漫溢、泛滥。

比喻人不能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

【评点】一个人能不能处变不惊、居穷不滥,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

鲁哀公4年(前491年),孔子辗转来到陈国、蔡国的边境,正好遇上吴国与陈国交战,秩序混乱,所以断绝了粮食。

《论语》解读:卫灵公第十五

《论语》解读: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话,却不和他谈,就会失掉友人, 错过贤才;不可以和他谈话,却同他谈,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 错过朋友、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zǐ yuē zhì shì rén rén wú qiú shēng yǐ hài rén yǒu shā shēng yǐ chéng rén
子 曰:志 士 仁 人,无 求 生 以 害 仁,有 杀 生 以 成 仁。
【大意】孔子说:“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 却为成就仁德而献出生命。”
成语:杀生成仁
求生害仁
杀生成仁
zǐ gòng wèn wéi rén zǐ yuē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 bì xiān lì qí qì
zǐ yuē wú wéi ér zhì zhě qí shùn yě yú fú hé wéi zāi gōng
子 曰:无 为 而 治 者,其 舜 也 欤。夫 何 为 哉。恭
jǐ zhèng nán miàn ér yǐ yǐ
己 正 南 面 而 已 矣。
【注释】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舜沿袭尧的旧法来治国,好像 没有做什么就使天下太平了。后来指以德化民,无事于刑政。
zǐ yuē zhí zāi shǐ yú bāng yǒu dào rú shǐ bāng wú dào rú shǐ
子 曰:直 哉,史 鱼。邦 有 道 如 矢,邦 无 道 如 矢。
jūn zǐ zāi qú bó yù bāng yǒu dào zé shì bāng wú dào zé kě juǎn ér huái zhī
本篇主题:记录孔子及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wèi líng gōng wèn zhèn yú kǒng zǐ

国学经典《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权威直接打印)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lún yǔ
《论 语》
zǐ gù qióng xiǎo rén qióng sī làn
子 固 穷 ,小 人 穷 斯 滥
wèi líng gōng piān dì shí wǔ
卫 灵 公 篇 第十五

矣。”
wèi líng gōng wèn zhèn yú kǒng
chá yān zhòng hào zhī bì chá yān
móu shí gēng yě něi zài qí zhōng yǐ
察 焉; 众 好 之,必 察 焉。” 谋 食。耕 也,馁 在 其 中 矣;
zǐ yuē
rén néng hóng dào
xué yě lù zài qí zhōng yǐ jūn zǐ
zhí zāi shǐ yú bāng
其 舜 也 与?夫 何 为 哉? 15.7 子 曰:“直 哉 史 鱼!邦
gōng jǐ zhèng nán miàn ér yǐ yǐ
yǒu dào rú shǐ bāng wú dào rú shǐ
恭 己 正 南 面 而 已 矣。” 有 道,如 矢;邦 无 道,如 矢。
zhēng qún ér bù dǎng
争 ,群 而 不 党 。”
zǐ yuē
jūn zǐ bù yǐ yán
15.23 子 曰:“君 子 不 以 言
jǔ rén bù yǐ rén fèi yán
举 人,不 以 人 废 言。”
zǐ gòng wèn yuē yǒu yì yán
15.24 子 贡 问 曰:“有 一 言
笃 敬 ,虽 州 里 行 乎 哉? 15.8 子 曰:“可 与 言,而 不

国学宝典《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翻译卫灵公第十五【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15卫灵公篇及翻译

论语15卫灵公篇及翻译

15卫灵公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5)原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5)原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5)原文【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15 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

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15 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1)知及之:知,同智。

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临,到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15 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

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15卫灵公第十五

15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陈,就是向孔子问军阵作战的事情。

陈,释文作阵。

阵是后起的俗体字,经典仍作陈。

孔子不答复,只说尝闻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第二天便离开卫国。

俎豆,是祭祀等所用的礼器,即代表礼仪。

军旅之事,就是军队作战的事情。

郑注,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

历代军队编制不相同,这是古代军队编制。

孔子到卫国,希望能够行道。

卫灵公待孔子也很友善。

可惜灵公只知讲求用兵,而不及其它。

因此,灵公问陈,孔子便对以未学军旅之事,而且明日遂行。

足见圣人不合则去,十分明快。

郑注:「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邢疏:「孔子之意,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本未立,则不可教以末事。

」竹氏会笺:「灵公一生错处,俱在礼教上,是时蒯聩出亡,公年老而无嫡嗣子,欲其修身齐家,夫妇父子之间讲求礼让,靖内为急,盖逆知其内乱将作,故为此言导之,正是夫子救时手段,欲使灵公深思而自悟之耳。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陈国遭厄,断了粮食,随从的弟子都饿得起不来。

子路现出愠怒之色,但非由于饥饿而愠,而是为孔子行道行不通。

他问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复:「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依何晏注,君子固然也有穷的时候,但不同于小人,小人穷则滥溢乱作。

孔子之答,足以令人平心静气,以道自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

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唤子贡说:汝以为我多学而识之者欤。

识,音义同志。

识之,就是述而篇所说的「默而识之」的意思。

多学而识之,是说博学而都默记在心。

子贡对曰:「然,非与?」然,是子贡承认孔子多学而识之。

非与,子贡反问孔子,我猜想的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我不是多学而识之,而是一以贯之。

里仁篇,孔子曾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

」此处告诉子贡:「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原文及翻译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原文及翻译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原文及翻译卫灵公篇第十五【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那么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假设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那么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注释】(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

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

孔子答复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

〞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

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答复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

子路很不快乐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方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假设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

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论语》卫灵公篇第一到八章讲义

《论语》卫灵公篇第一到八章讲义

《论语》卫灵公篇第一到八章讲义卫灵公篇大义15.1-15.8【15·1】【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

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

”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孔子对其评价很复杂。

首先他是善于识人的。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14·19 )孔子说卫灵公无道,但是呢,有这三位贤人撑着场面。

但是这三位贤人怎么被发现、任用的?他们能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不也是说明卫灵公本人至少是知人善用的。

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姬姓,名元。

其生于“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即昭公二年,前540年),卒于哀公二年(前493年),寿47岁。

因卫襄公夫人宣姜无子,嬖人婤姶生絷与元,而絷“恶疾”,不良于行,故孔成子与史朝借梦废长立幼,昭公七年卫襄公卒,元登基,是为灵公,在位42年。

(百度百科)据《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载,在鲁哀公问“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时,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卫灵公在当时的诸侯国中还是很有分量的,而《论语》卫灵公篇,以卫灵公问对开篇,或许还是有考量的。

但是呢,所问之事,还是当时的主流“军事”方面,孔子就离开这里了,这里我们也可以想见,孔子后面的路更难走了。

那是否说明,通过从政这一条通达德治仁政之路,就是不通的呢?上一篇章《宪问篇》,是当时士人的人生困境,进退之间,如何做出选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境呢?接下来的三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就给出了当时的社会境况,从诸侯到士大夫,到陪臣等这些阶层,这是一个渐渐无掉“礼乐之道”的天下,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天下,相互征伐,争斗。

首章就谈卫灵公无道,有《春秋》褒贬诸侯之意。

卫灵公第15原文及注释

卫灵公第15原文及注释

卫灵公第15原文及注释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译: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

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

”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译: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

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

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

”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

卫灵公篇第十五 原文及解析

卫灵公篇第十五 原文及解析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卫灵公篇第十五【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原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孔子说:“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原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听从花言巧语就会丧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搅乱大事情。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了。

”季氏篇第十六【原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落,要戒贪婪。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

卫灵公第十五感化自己感化他人

卫灵公第十五感化自己感化他人

《论语》导读卫灵公第十五感化自己感化他人朱昌球《论语别裁》(南怀瑾)里说,本篇以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内容为主,其中专论“君子”有十章。

『1』卫灵公问陈於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就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的事。

孔子说,代表礼乐文化的真精神——我还懂;军事学我还没学过,对不起,我不懂。

第二天就离开卫国。

新释:应以文德感化人。

『2』在陈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到了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新释:有操守的人经得住困难的考验和检验。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告诉子贡说,你以为我的学问,是从多方面的学习而记闻来的吗?(后世所谓“博闻强记”这只是知识。

)子贡说,对呀!我们认为你是这样来的,难道我们错了?孔子则说,是错了。

我的学问是得到一个东西,懂了以后,一通百通。

新释:真理只有一个,贵在持之以恒。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告诉子路说,子由啊!时代变了。

德是用,道是体。

现在的人,知道由道的基本,起德业作用的很少了。

新释:德才兼备难得。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就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北向南临朝罢了。

‛新释:要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

『6』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通达顺利。

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即使到了边远的部族国家,也能够通达顺利。

一起学《论语》15.31卫灵公篇——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一起学《论语》15.31卫灵公篇——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一起学《论语》15.31卫灵公篇——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一起学《论语》15.31卫灵公篇——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白话】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啊。

”【释词】尝:曾经。

不如学也:不学而思,不仅无益,且有害。

李氏:“夫子非思而不学者,特垂语以教人尔。

”《集说》:“思至于忘寝与食,而不以学先之,则无益耳。

若不学而徒思,祗见其汗漫而无所依据矣。

故曰不如学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劝人学也。

朱子曰: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

盖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而自得也。

陈祥道曰:思而无益不如学也,老子曰为学日益。

张栻曰:学原于思,思固所以为学也。

然思至于忘寝与食,而不以学济之,则亦为无益也。

学者所以习而行之也,习而行之则其思为益矣。

此章非以思为无益也,以思而不学则无益耳。

圣人固不为无益之思也,即已而言所以教也。

蕅益大师曰:学、思,本非两事。

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

刘宗周曰:思者,圣功之本,即学中之能事。

然亦曰“慎思”而已,非荒唐无据者也,是之谓思。

诚若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则思而荒矣,何益之有哉?夫惟反而从事于学,乃知斯道。

只在当人之身学之,即是博而约之,好古而敏求之,进进不已则益矣,所为下学而上达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警人徒思之弊也。

精微之理,非深思不能入,而徒思亦未可据。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一意于思矣。

此时之钻研,不可谓不专也,然毕竟徒索于空虚,而于道终无所得,盖甚无益耳。

不如好古敏求致力于实学者,为足以启闻见而益修来也。

”夫思原不可废,但思而不学,则用其心于无用之地矣。

此慎思笃行之功,所以兼贯而不可偏恃也与!钱穆曰:人必学于人,尤必学于古之人,始获知道。

君子贵乎乐群而敬学,不贵离群而独思。

《新书》曰: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

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

一起学《论语》15.5卫灵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一起学《论语》15.5卫灵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一起学《论语》15.5卫灵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白话】孔子说:“无为而治理天下者,大概是舜了吧!他怎么做的呢?只是自己恭恭敬敬,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上而已。

”【释词】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是指自己不亲劳于事而任官得人。

与:同欤。

何为:怎么做。

按:思考孔子既曰“无为而治”,为什么又曰“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正南面,即“正君位”也,天子坐北朝南居于君位治理天下。

恭己,即“修己以敬”,修德正心,恭以自守。

正,端正自己而任贤使能,则群贤各任其职、各司其事。

这一句就是“垂拱而治”之意。

《注疏》:“《舜典》命禹宅百揆,弃、后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士,垂、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并四岳十二牧,凡二十二人,皆得其人,故舜无为而治也。

”【先贤精义】伊藤仁斋曰:此夫子赞舜之德,独度越于群圣人也。

《论语注疏》曰:此一章美帝舜也。

所以无为者,以其任官得人(贤)。

夫舜恭敬己身(德),正南面乡明而已。

蔡节曰:“无为”言不待有所作为也,“恭已正南面”言德容之盛无愧于居天子之正位也。

独举舜以为言者,舜绍尧之后,法度彰、礼乐著,尽循尧道,任五臣之贤,此其所以能无为也。

夫舜亦何所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谓“笃恭而天下平也”。

朱子曰: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

恭己者,圣人敬德之容。

既无所为,则人之所见如此而已。

张栻曰:独称舜者,礼乐法度至舜而备,人见其制作之盛,而不知其本无为也。

《论语正义》曰:恭己,固可以德化,然亦因辅佐得人,乃成郅治。

陈祥道曰:孔子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扬子曰:“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无为矣。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赞帝治之盛也。

盖舜之德盛,故其化神,然其所以能然者,以其绍尧,得人也。

知古帝之以君道立人极者,诚度越乎千古也。

《卫灵公篇》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篇》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篇》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小知:从小事上观察一个人的能力。

▲大受:承担重任。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在小事上察知他的能力,却可以让他担当重任,小人不可让他担当重任,却也有一技之长。

”【学而思】君子博学却未必事事都清晰明了,任用君子是看重他的德行。

小人虽然见识浅薄,但也有一技之长。

参读:《子罕篇》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路篇》13.4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朱熹《论语集注》: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知识扩展】《淮南子·主术训》: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或任百而尚轻。

是故审豪厘计者,必遗天下之大数;不失小物之选者,惑于大数之举。

譬犹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捕鼠也。

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岛,并方外,存危国,继绝世,志在直道正邪,决烦理挐[rú],而乃责之以闺阁之礼,奥窔[yào]之间;或佞巧小具,谄进愉说,随乡曲之俗,卑下众人之耳目,而乃任之以天下之权,治乱之机。

是犹以斧劗[zuān]毛,以刀抵木也,皆失其宜矣。

【译文】所以有雄才大略者不可用雕虫小技来苛求他,而只能耍小聪明者不可委以大任。

人有各种各样的才干,物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人任一份工就嫌太重太累,但有人任多份工都不嫌吃力。

所以能计较弄清毫厘小数的人,一定弄不清天下的大数;对于小事计算不差分毫的人,碰到大事就会糊涂困惑。

就像不能让狸猫去与牛搏斗、不能让老虎去捕捉老鼠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原文
【卫灵公篇】第十五全文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 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

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

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

第二天,孔子
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

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 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