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量的观点,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观点及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微观粒子与物质的量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实物展示台、PPT 课件;2. 准备实验器械:托盘天平、砝码、烧杯、滴管、试管、胶头滴管;3. 准备教学材料:氯化钠、水、蔗糖等常见物质;4. 准备学生材料:记录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数量及有关计算。

2. 提问: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区别?(二)新课教学1. 物质的量基本观点教学(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以摩尔为单位时,一摩尔物质所含基本单元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 强调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不是个数。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钻研中的应用。

2. 摩尔质量教学(1)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物质的质量与摩尔体积的比值。

(2) 导出摩尔质量观点并总结有关摩尔质量的规律。

(3) 学生实验:用托盘天平称量颗粒状固体物质及用量筒测密度。

通过实验稳固有关化学计量方面的计算能力。

3.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1) 在一定条件下,一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相同,叫气体摩尔体积。

指出气体摩尔体积必须强调在标准状况下,即$25^{\circ}C、101kPa$时。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 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观点可推出有关气体体积的几个规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教学(1) 阿伏加德罗常数观点产生的条件及符号。

(2) 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干系。

(3) 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教学。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与应用, 利用物质的量将宏观的物理量与微观粒子的个数联系起来,并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

2.在有关物质的量计算过程中,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计算的方法, 建立摩尔质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题目的解答模型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与黑板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 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问题二: 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 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一张纸, 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 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 许多大米的质量。

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 即: 聚少成多, 聚微成宏。

生活中一些物品个体单位和生活中常用的单位分别是什么?(PPT)[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大的物件一般就用它的个体单位表示, 如电脑用“台”, 而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 当做一个整体来表示, 如大米, 一般用“个”的集合“包”、“斤”来表示那么我们怎么去计量微观粒子呢?需要用集合体的形式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1.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n(2)单位: 摩尔,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符号为mol物质的量同长度, 质量, 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摩尔是它的单位。

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集合体数目的多少。

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2.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3、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一般使用化学式)。

表示: 数+单位+微粒名称设问: 每个基本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基准, 如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那么物质的量的基准是什么呢?多少是一摩尔呢?问题1:我们需要100支粉笔, 同学们要去数100支粉笔吗?100支粉笔我们可以取两盒粉笔, 一盒是50支。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篇一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和计算物质的组成、质量、体积等相关物理量。

3. 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运用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课件、教案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配比、饮料的制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和计算物质的组成。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解释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含有的基本单位数目的一种物理量。

3. 讲解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介绍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如连续性、离散性、守恒性等。

4. 讲解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介绍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解释摩尔的定义和与其他计量单位的关系。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如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和描述。

五、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总结物质的量的关键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后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的其他计量单位:除了摩尔之外,还有阿伏伽德罗常数、分子量、质量分数等计量单位,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1)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物理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mol)。
2.摩尔的定义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定义为包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的集体。
(2)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2×10^23 mol^-1。
6.总结与拓展
-对物质的量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拓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1.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
1.教材与教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相关教辅材料。
-通过回顾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引入物质的量的主题。
2.知识讲解
-详细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摩尔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案例分析
-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实验操作中的应用案例。
4.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活动。
5.探究与讨论
-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总结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数,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方程式、溶液浓度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摩尔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和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1)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的数量,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及其换算。

- 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

-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如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的能力。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

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的关系。

3.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应用。

4.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它与质量、体积有什么区别?2. 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中,如何更精确地描述物质的多少?(二)新课讲解1. 物质的量的概念:- 解释物质的量的定义,即物质所含粒子的数量。

- 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及其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的关系:- 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解释其意义。

- 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将物质的量转换为物质的粒子数。

3.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讲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摩尔质量。

- 介绍摩尔浓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摩尔浓度。

-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给出一些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物质的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成绩: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以物质的量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场景的描述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例如,我们在烘焙蛋糕时,为了保证蛋糕的口感和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配方和比例使用原料。

那么,如何确定使用多少的原料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即物质的量是物质中粒子的数量。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一个宏观上的观念,表示的是物质中存在的粒子数目。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并解释1摩尔的含义。

3. 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以化学方程式为例,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计算的基本原理。

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4. 应用实例(1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以及利用物质的量计算反应的产物和剩余物质的数量。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例如,物质的量在化学工程、药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这些领域中起到的作用。

6. 小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课件和教案。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3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本节课,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溶液的配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量的应用。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预留实验操作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7. 教学反馈表:在课程结束后,设计一份简短的教学反馈表,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 教学指导手册:为教师准备一份详细的的教学指导手册,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教学策略等。这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方向,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②物质的量的相关性质: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粒子数等的关系。
③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物质的量在工业生产、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④物质的量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的特性和重要性。
⑤物质的量的实验操作:物质的量在实验操作中的重要性,如溶液的配制、气体的收集等。
⑥物质的量的学习方法:如何有效学习物质的量,提高学习效果。
答案:氧气的摩尔质量M(O2)= 2×16.00 g/mol = 32.00 g/mol。因此,1mol氧气的质量为M(O2)×NA = 32.00 g/mol × 6.02×10^23/mol = 192 L。
例题4:
题目:计算1L氯化钠溶液(NaCl)中的氯离子(Cl^-)的物质的量。
答案:氯化钠的摩尔质量M(NaCl)= 22.99 g/mol + 35.45 g/mol = 58.44 g/mol。氯离子的摩尔质量M(Cl^-)= 35.45 g/mol。氯化钠溶液的浓度C = 58.44 g/L / 58.44 g/mol = 1 mol/L。因此,1L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物质的量为n = C × Vm = 1 mol/L × 0.100 L/mol = 0.1 mol。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其次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洁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学问,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熟悉。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忙学生把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根底。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把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把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熟悉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力量目标:提高规律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学问进展计算的力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信任科学、敬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把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1)实行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当进展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主要实行比照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比照指出化学反响中存在的一样状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根本物理量和单位的比照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忙学生通过比照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比照(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详细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留意的问题并帮忙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本节学问。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教师很快把握学生的状况,更能让学生准时地熟识所学学问。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摩尔、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能够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摩尔与物质的关系
3. 原子量、分子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
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学习: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并讲解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学会如何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

4. 总结:复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
1. 完成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参与讨论和答疑,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的深度。

3. 考试及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比如摩尔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拓展物质的量的应用领域。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篇一: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六、板书设计二、基本公式七、教学反思篇二:《物质的量》教学设计1、题目:请在总结教育实习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教学实践,设计 2、要求:①教学目标阐述准确、清楚,具有可操作性;②教学过程体现探究式教学,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③在教学思路、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学科知识处理方面有所④教案格式规范,教学思路清晰,文字表达准确、清楚。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学背景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

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

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摩尔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物质的量的应用。

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应用,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4.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计量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等,引出本节课的计量单位——物质的量。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介绍摩尔的定义及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的量的应用,如化学反应的计量、物质的组成等。

4.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如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5. 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的定义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熟悉程度,以及能否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

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 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1摩尔氧原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水分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氯离子约为6.02×1023个[讲述]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通过例题演示物质的量单位的 换算方法
物质的量相关计算
讲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质量、 气体体积等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 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加强学生 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实验演示与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演示物质的量在 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 验结果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物质 的量的理解和应用
逐步树立“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常 用的物理量的观念,并明确树立“物质 的量”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认,了解引入物质的量 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物质的 量与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 溶液浓度等之间的关系。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开发设计涉及物质的量的化学实验,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
跨学科资源整合策略
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在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时,引入 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如质量、 体积等,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
知识联系。
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在物质的量的计算过程中,融入数 学的比例计算、单位换算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跨学科应用 能力。
化学大师
在线视频课程网站,包含 物质的量等相关知识点的 讲解和实例演示,适合学 生自主学习和巩固。
化学之家论坛
化学教育领域的专业论坛, 可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分享教学资源,也可为学 生解答疑难问题。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质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conten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一般使用化学式)。
表示:数+单位+微粒名称
请同学们看PPT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告诉老师这个化学方程是的具体意义

回答老师的问题: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2.2.表示个物质间的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3.3.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4.4.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回答问题:表明了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表明物质间分子个数比的关系,2个H2分子和1个O2分子生成2个H2O分子。以及反应物生成物 质量比的关系。
PPT问:一滴水有多少个水分子,展示PPT
边看PPT边思考
激发学生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讲解技能、多媒体应用技能
提问技能
通过刚才的展示,我们知道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有千千万万个,数不清,接下来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几个问题:PPT展示。
听讲、用技能。
PPT展示
它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听讲
引入新物理量的学习
讲解技能
多媒体使用技能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及标准、以及物质的量的表征对象。
听讲
做笔记
讲解新概念及其所表征的对象
让学生初步掌握新概念
讲解技能
要求学生做练习
讲练习
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做练习
听讲
做笔记
讲练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概念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的涵义,了解这一概念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所表征的对象;
3、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和会正确的使用物质的量这个基本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景进行教学,增加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练结合、归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概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热爱科学的感情;
2、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结合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通过刚才的问题的讨论,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合适的度量单位是不是很重要?
听讲
回答问题:是
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合适的度量单位很重要。
形成连接
提问技能
结合数水分子的例子,提出问题:能否引入一个合适的度量单位把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听讲
思考
回答问题:能
提出问题
引入新概念
讲解技能
提问技能
接下来我们就引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二、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以及物质的量所表征的对象。
三、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提出问题,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生活,类比法,讲练结合,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现的教学技能要素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请同学们回顾并告诉老师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有哪些?
复习导入新课,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把所复习的知识具体用到例子中。把知识联系起来。
导入技能、提问技能
形成连接
提问技能
讲解技能
对,通过刚才的回顾,我们知道2个H2分子和一个O2分子生成2个H2O分子,如果我们要制一滴水,需要多H2分子少和O2分子?
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形成连接,提问技能
归纳、总结、完善概念的理解
讲练结合
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
归纳总结
六、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符号:n
2、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为mol;
3、标准:
4、表征对象:
5、注意:
a、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词;
b、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