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安全管理

合集下载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下面将从新生儿安全人员管理、新生儿设施管理、新生儿护理管理、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培养以及新生儿家庭安全教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新生儿安全人员管理。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新生儿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职责,并配备专门的新生儿护理人员。

同时,要求新生儿护理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和考核,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医院还应定期组织新生儿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其次,新生儿设施管理。

医院应确保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整洁、通风良好,设备和设施运转正常。

病房内应配备监控设备,随时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同时,要在病房内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保持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三,新生儿护理管理。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新生儿护理指南,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新生儿护理,确保每位新生儿都能得到全面细致的护理。

护士应定期对新生儿进行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在新生儿喂养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并确保合理的喂奶量和喂奶间隔。

第四,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培养。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操作规范、精细化。

医护人员在进行新生儿护理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确保自身不会成为传染源或伤害新生儿的因素。

最后,新生儿家庭安全教育。

医院应与新生儿家庭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向家庭传授新生儿护理知识和相关安全知识。

特别是对于新生儿的洗澡、喂奶、抱抱睡等操作,要进行详细的演示和讲解,帮助家庭正确掌握操作技巧,避免因家庭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意外情况发生。

总结起来,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有效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可以确保新生儿在医院的护理过程中得到全面细致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生儿居家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居家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保障新生儿在家庭环境中的安全,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家庭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新生儿家庭护理及家庭访视工作。

三、安全管理制度1.家庭环境安全(1)新生儿房间应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室温保持在22-26℃之间,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

(2)新生儿床铺应平整、柔软,床单、被褥要经常清洗、消毒。

(3)家中应避免放置尖锐物品、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品等,以防新生儿误食或误伤。

(4)家中的电源插座应安装防护盖,避免新生儿触电。

(5)家中地面应保持平整,防止新生儿跌倒。

2.新生儿护理安全(1)新生儿洗澡时,水温应控制在37-38℃之间,防止烫伤。

(2)新生儿穿衣应选择柔软、透气、吸湿性好的面料,避免使用硬质、粗糙的衣物。

(3)新生儿喂奶时,应注意观察其吞咽情况,防止呛奶。

(4)新生儿睡眠时,应将其放在婴儿床上,避免与成人同床睡觉,以防压伤。

(5)新生儿喂奶后,应保持其右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3.家庭访视安全(1)家庭访视人员应佩戴工作证,着装整洁。

(2)访视前,应了解家庭情况,评估新生儿居家环境安全。

(3)访视过程中,应指导家庭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护理,宣传安全知识。

(4)访视结束后,应向家庭护理人员进行反馈,了解新生儿居家环境安全状况。

四、责任与奖惩1.家庭护理人员和访视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新生儿居家安全。

2.对违反本制度,造成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应追究相关责任。

3.对严格执行本制度,有效预防新生儿意外伤害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附则1.本制度由XX医院护理部负责解释。

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一、制度目的为保障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的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和疾病传播,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新生儿抢救室等相关区域。

三、职责分工1. 医疗机构应设立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相关区域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

四、安全管理措施1. 设备管理(1)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应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完好。

(2)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投入使用。

2. 人员管理(1)医护人员应接受新生儿护理专业培训,具备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新生儿护理工作准确无误。

3. 环境管理(1)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应保持清洁、整齐,定期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2)病房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应符合新生儿生理需求。

4. 交接管理(1)新生儿出入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时,工作人员应进行身份核对,确保信息准确。

(2)新生儿出入院时,医护人员应与家属进行交接,并做好记录。

5. 陪护管理(1)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实行母婴同室,加强母婴同室陪护和探视管理。

(2)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婴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6. 感染管理(1)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2)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五、监督检查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六、奖惩措施1. 对在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新生儿安全问题的个人和集体,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生命的开始,他们无比娇嫩和脆弱,需要我们给予最精心的呵护和最周全的保护。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以下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出生管理1、新生儿出生时,助产士或医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接生,确保新生儿顺利娩出,第一时间对新生儿进行评估,包括呼吸、心率、肌张力等,并记录在案。

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为其佩戴标识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母亲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时间等关键信息,且字迹清晰、不易脱落。

3、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健康状况、喂养注意事项等。

二、新生儿护理管理1、护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2、保持新生儿病房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严格控制室内温度、湿度,为新生儿创造舒适的环境。

3、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如沐浴、抚触等,应在专门的区域进行,操作前严格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吃奶情况、大小便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新生儿喂养管理1、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母亲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提供合适的配方奶,并严格按照配方奶的调配说明进行操作。

2、喂奶时要注意喂奶姿势,防止呛奶、吐奶,喂奶后要及时拍嗝。

3、记录新生儿的喂奶时间、奶量等,以便观察其喂养情况。

四、新生儿安全防护管理1、新生儿病房应设置门禁系统,限制无关人员随意进入,进入病房的人员需严格执行消毒和穿戴防护用品的规定。

2、新生儿床应配备防护栏,防止新生儿意外坠落。

3、加强对医疗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五、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1、在进行任何诊疗、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核对新生儿的身份信息,包括腕带标识和床头卡信息。

2、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时,应有专人陪同,并携带新生儿的身份识别信息。

3、如发现新生儿身份信息有误或腕带脱落,应立即重新核对、确认,并更换腕带。

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的安全,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新生儿科所有新生儿及其家属。

三、职责1.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的安全。

2.新生儿科护士长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

3.新生儿科护士负责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安全。

四、安全管理措施1.环境安全(1)新生儿科应保持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减少交叉感染。

(2)病房内禁止吸烟、饮酒、使用手机等可能影响新生儿休息的行为。

(3)病房内应设置防滑、防撞、防坠等安全设施。

2.物品安全(1)新生儿科使用的物品应定期检查、消毒,确保质量合格。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新生儿感染。

(3)药品、医疗器械等物品应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损坏。

3.护理操作安全(1)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操作失误。

(3)加强新生儿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预防意外伤害(1)对新生儿进行翻身、喂奶、洗澡等操作时,应确保新生儿安全,防止坠床、烫伤等意外发生。

(2)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应掌握新生儿急救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

(3)加强新生儿家属的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避免因家属操作不当导致新生儿受伤。

5.家属安全(1)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了解家属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

(2)家属应遵守医院规章制度,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护理。

(3)新生儿科应设置家属休息区,为家属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五、培训与考核1.新生儿科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2.医护人员应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安全知识考核,确保掌握相关技能。

3.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进行严肃处理,并纳入绩效考核。

六、监督与检查1.新生儿科护士长负责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

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旨在规范新生儿护理工作,确保新生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和舒适,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室)、产科及新生儿护理相关岗位。

1.3 基本原则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安全性、科学性、人性化、规范化、持续性。

二、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内容2.1 新生儿接收与交接2.1.1 接收新生儿时,护士应详细查看新生儿出生记录,确认新生儿身份,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2.1.2 交接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新生儿安全。

2.1.3 新生儿接收后,护士应立即进行新生儿评估,了解新生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

2.2 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2.2.1 护士在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新生儿安全。

2.2.2 护士应熟练掌握新生儿各项护理技术,包括沐浴、喂养、换尿布、口腔护理、脐部护理等。

2.2.3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2.4 护士应定期对新生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评估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和发育水平。

2.3 新生儿喂养管理2.3.1 护士应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

2.3.2 护士应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新生儿,确保新生儿摄入充足的乳汁。

2.3.3 护士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消化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2.4 新生儿安全管理2.4.1 护士应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预防新生儿意外伤害。

2.4.2 护士应严格执行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

2.4.3 护士应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安全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2.5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控制2.5.1 护士应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工作,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

2.5.2 护士应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病区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区安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新生儿病区患儿的安全,预防和减少新生儿病区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成立新生儿病区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新生儿病区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安全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成员包括护士、医生、药师、保洁员等。

三、安全管理制度1.人员管理(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2)严格执行护士准入制度,确保护理人员的资质符合要求。

(3)加强医生、药师、保洁员等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2.设施设备管理(1)定期检查新生儿病区的设施设备,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完好。

(2)对损坏的设施设备及时维修或更换,确保新生儿病区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3)对新生儿病区的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校验,确保设备准确无误。

3.药品管理(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2)加强药品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药品管理意识。

(3)对过期、变质、失效的药品及时处理,防止患儿用药安全事故的发生。

4.新生儿护理(1)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护理质量。

(2)加强对新生儿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护理技能。

(3)加强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医护人员、家属及访客的手卫生。

(2)加强新生儿病区的消毒隔离工作,确保新生儿病区环境清洁、卫生。

(3)对新生儿及家属进行感染控制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6.安全管理措施(1)加强新生儿病区的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2)设立安全管理监督员,对新生儿病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3)建立安全管理信息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安全事件。

(4)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安全事件处理1.发生安全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儿安全。

2.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3.对安全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公示,接受患儿及家属的监督。

新生儿十大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十大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确保新生儿在医院得到妥善照顾,预防新生儿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以下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一、新生儿入院管理1. 新生儿入院时,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产妇或家属病史,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做好登记工作。

2. 新生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尽快完成新生儿各项检查,确保新生儿身体健康。

二、新生儿病房(室)管理1. 新生儿病房(室)应保持清洁、安静、舒适,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 新生儿病房(室)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新生儿突发状况得到及时救治。

三、新生儿护理管理1. 护理人员应具备新生儿护理专业知识,定期接受培训,提高护理技能。

2.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新生儿感染。

3.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四、新生儿安全管理1. 新生儿病房(室)实行24小时巡视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

2. 新生儿病房(室)禁止吸烟、使用明火,防止火灾事故。

3. 严禁新生儿病房(室)内人员随意出入,确保新生儿安全。

五、新生儿出入院管理1. 新生儿出入院需经医护人员签字确认,并由家属签字交接。

2. 新生儿出入院时,应核对新生儿身份信息,确保无误。

六、新生儿监护管理1. 新生儿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新生儿监护工作。

2. 产妇或家属应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得擅自将新生儿带离病房(室)。

七、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治疗1. 护理人员应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疾病。

2. 医院应加强新生儿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传染病病例。

八、新生儿信息管理1. 医院应建立新生儿电子病历,详细记录新生儿出生、住院、治疗等信息。

2. 医院应确保新生儿信息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九、新生儿家属沟通与教育1. 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沟通,及时告知新生儿病情及治疗方案。

2. 医院应定期开展新生儿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家属护理能力。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生命的最初阶段,他们无比脆弱,需要我们给予最精心的呵护和最周全的保护。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以下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出生时的安全管理1、产房和手术室环境管理产房和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定期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

医疗设备和器械应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检测。

2、新生儿出生时的身份确认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或医生应立即为其佩戴标明母亲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等信息的标识腕带,且确保标识清晰、准确、不易脱落。

3、新生儿出生时的健康评估医护人员应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呼吸、心率、肌张力、肤色等,并记录在新生儿病历中。

对于存在异常情况的新生儿,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二、新生儿病房的安全管理1、病房环境管理新生儿病房应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 24-26℃,湿度控制在 55%-65%。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严格限制人员流动,避免交叉感染。

2、新生儿的安置新生儿应根据病情和护理级别安排在相应的区域,重症患儿应安置在监护病房,病情稳定的患儿可安置在普通病房。

每个新生儿应有独立的床位,床上用品应保持清洁、干燥。

3、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管理病房内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应定期检查、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急救设备应处于备用状态,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三、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1、护理操作规范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喂奶、换尿布、沐浴、采血等。

操作前应洗手、消毒,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避免对新生儿造成损伤。

2、新生儿的观察与监测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哭声等,定时测量体温、心率、呼吸等,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防止新生儿意外损伤新生儿病房内应避免放置锐利物品,防止新生儿坠床、烫伤、窒息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一、新生儿安全目标1. 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护理。

2. 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意外伤害和医疗差错。

3. 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提高新生儿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 新生儿病房管理- 建立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确保病房环境安全、清洁、安静。

- 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和急救设施,保障新生儿紧急救治需求。

2. 新生儿护理人员培训- 定期对新生儿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护理技能和安全意识。

- 强化新生儿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应对紧急情况。

3. 新生儿身份识别- 实施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的身份准确无误。

- 使用新生儿手环等标识,避免新生儿身份混淆。

4. 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 制定新生儿护理操作标准和流程,规范护理人员操作。

- 强化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护理操作的规范执行,确保新生儿安全。

5. 新生儿安全监控- 实施新生儿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新生儿生命体征和护理行为。

- 定期对新生儿安全监控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6. 新生儿感染控制- 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控制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 定期对新生儿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病房环境卫生。

7. 新生儿药品管理- 制定新生儿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 规范新生儿药品使用流程,避免药品使用错误。

8. 新生儿安全教育- 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新生儿安全教育,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和护理能力。

- 定期组织新生儿安全知识讲座,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

9. 新生儿安全事故处理- 建立新生儿安全事故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理新生儿安全事故。

- 对新生儿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0. 新生儿安全监督管理- 建立新生儿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定期对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 对违反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5篇)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5篇)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为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保障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而应遵循的制度。

一、目的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保证新生儿的健康需求。

二、标准1、人员管理⑴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科主任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士长由具备主管护师____年以上护士担任。

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病房进行管理。

⑵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⑶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⑷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⑸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

2、科室管理⑴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3)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4)应当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

(5)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6)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7)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8)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9)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

(10)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____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____米。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特制定以下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1、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熟悉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护理要点。

2、限制非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必须进入时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并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

3、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二、环境安全1、新生儿病房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地面、墙壁、家具等表面应采用适合的消毒剂进行擦拭。

2、病房内的温度、湿度应适宜,保持在新生儿舒适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温度控制在 22-26℃,湿度在 55%-65%。

3、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通风换气。

4、病房内的设备和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如婴儿床、暖箱、监护仪等。

三、医疗护理安全1、新生儿入院时,应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生命体征、外观、体重等,并详细记录。

2、严格执行医嘱,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如输液、采血、吸氧等。

3、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正确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和器械,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5、对于需要使用特殊药物的新生儿,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时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身份识别1、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为其佩戴身份标识,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等信息。

2、在进行各项护理和治疗操作前,必须严格核对新生儿的身份信息,确保无误。

3、对于需要转科或外出检查的新生儿,应再次核对身份,并与相关科室做好交接。

五、母乳喂养管理1、鼓励母乳喂养,为母亲提供母乳喂养的指导和支持。

2、对于需要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应选择适合的配方奶,并严格按照配置要求进行操作。

3、喂奶时应注意新生儿的体位和吸吮情况,防止呛奶和窒息。

六、安全防护1、婴儿床的护栏应随时保持升起状态,防止新生儿意外坠落。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5篇)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5篇)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1、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应衣帽整齐,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时严禁与新生儿接触。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每日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并有记录。

3、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新生儿查对制度、身份识别流程,严防差错隐患发生。

4、新生儿床旁周围严禁悬挂危险物品,确保患儿安全。

5、遵医嘱进行母乳或人工喂养,喂养时应将患儿抱起,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喂毕后轻拍背部排气后置侧卧,防止呛咳。

____年____月补充____年____月执行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2)新生儿病房是为了保护和照顾新生儿的健康而设立的特殊病房。

在新生儿病房中,安全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因为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需要特别的护理和保护。

以下是一份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议:一、病房入口安全管理1. 病房入口应设有门禁系统,并由专人控制进出,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进入。

2. 进入病房的工作人员应经过身份确认,并佩戴特定的身份证明牌。

3. 病房入口处应设置监控摄像头,监控摄像头记录的画面可以作为安全管理的证据。

二、室内环境安全管理1. 病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应适宜,以保持新生儿的舒适感。

2. 室内应保持干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3. 床位应安排合理,避免拥挤,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新生儿的安全。

4. 床边应设有牢固的护栏,以防止新生儿摔落。

5. 床上用品应定期更换和清洗,并确保干净卫生。

三、设备设施安全管理1. 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的功能,并确保其正常运转。

2. 使用医疗设备时,应经过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 医疗设备操作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使用人员、使用时间、使用情况等。

4. 对于使用不当或存在隐患的医疗设备,应进行及时维修或更换。

四、护理和医疗管理1. 护理人员应实施严格的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 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新生儿护理培训和技术研讨,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和发展,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1. 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新生儿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要求护士或医生需经过相关培训和资质认证,以确保其具备专业的护理能力。

2. 安全设施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入院登记制度、新生儿专用床位、安全保障措施,如防摔护栏、安全固定装置等设施,同时,对于耐用设备,要定期检查和维护。

3. 安全交底制度:新生儿家属在入院时接受相关安全知识的交底,包括新生儿抱持、喂养、洗浴等方面的操作规范,以确保家属正确的护理新生儿。

4. 健康监测制度:建立严格的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制度,包括每日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感染控制制度:加强新生儿疫情报告与传染病预防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在接触新生儿前进行手卫生、消毒等措施,确保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不受感染。

6. 紧急救护制度:建立快速反应的紧急救护制度,包括对窒息、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流程和培训,以及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7. 安全教育制度:通过提供相关资料、举办培训和讲座等方式,加强新生儿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抱持、防摔、危险物品的存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总的来说,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从医护人员、家属到设施、设备的全方位管理,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健康和幸福。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一、新生儿出生时的安全管理1、分娩室环境与设备准备分娩室应保持清洁、安静、温度适宜,设备齐全且功能正常。

在分娩前,应检查并确保产床、新生儿复苏设备、吸氧装置等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2、新生儿出生时的身份确认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应立即为其佩戴标有母亲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和时间的腕带,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3、新生儿出生后的初步处理助产士应迅速清理新生儿口鼻中的黏液,评估其呼吸、心率、肤色等生命体征。

若新生儿出现窒息等紧急情况,应立即按照新生儿复苏流程进行抢救。

二、新生儿在病房期间的安全管理1、病房环境管理新生儿病房应保持空气清新,定期消毒。

温度应控制在 24-26 摄氏度,湿度在 55%-65%。

每张病床应有足够的空间,避免新生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2、新生儿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给新生儿喂奶、换尿布、洗澡等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皮肤。

3、新生儿的喂养安全提倡母乳喂养,若因特殊原因需要人工喂养,应严格按照配方奶的配制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奶液的温度、浓度适宜。

喂奶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吞咽情况,防止呛奶。

4、新生儿的睡眠安全新生儿应睡在专用的婴儿床中,床垫硬度适中,床上不应放置过多的物品,以防堵塞新生儿口鼻。

三、新生儿的医疗安全管理1、医疗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为新生儿进行采血、输液、注射等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

2、药物使用安全新生儿用药剂量应根据体重精确计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有无不良反应。

3、疾病筛查与预防接种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流程为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和预防接种,确保操作规范、记录完整。

四、新生儿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管理1、身份识别在新生儿住院期间,每次进行护理和医疗操作前,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都要核对新生儿的腕带信息,确保身份准确无误。

2、交接管理新生儿在病房与产房、新生儿病房与其他科室之间进行交接时,交接人员应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病情、治疗护理情况等,并双方签字确认。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生命的初始阶段,他们极其脆弱,需要我们给予最精心的呵护和最严格的安全保障。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特制定以下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1、医护人员所有参与新生儿护理的医护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具备扎实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且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对待新生儿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不得有任何疏忽和懈怠。

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2、家属管理新生儿住院期间,原则上只允许一名固定的家属陪护,并需进行身份登记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性疾病。

家属应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得随意触摸、摆弄医疗设备,不得干扰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

对家属进行必要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培训,指导他们正确照顾新生儿。

二、环境管理1、病房环境新生儿病房应保持清洁、安静、舒适,温度控制在 24 26℃,湿度在 55% 65%。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门窗、家具等,使用的消毒剂应符合卫生标准,且对新生儿无害。

病房内的物品摆放要整齐、有序,避免杂物堆积,防止造成安全隐患。

2、设备环境新生儿使用的医疗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性能良好、运行正常。

对设备的操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故障或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如急救车、氧气装置等,并定期检查其性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

三、医疗护理管理1、日常护理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规程,包括喂奶、换尿布、洗澡、口腔护理、眼部护理等,操作过程中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的皮肤和黏膜。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大小便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医疗操作进行任何医疗操作,如采血、输液、穿刺等,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操作前要向家属详细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风险等,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

保障新生儿的安全是医疗机构、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建立一套完善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一、新生儿出生时的安全管理1、分娩室环境管理分娩室应保持清洁、安静、温度适宜,并定期进行消毒。

医疗设备应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随时可用于应急处理。

2、分娩过程中的监护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产妇和胎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胎儿娩出过程中,要确保操作规范,避免对新生儿造成损伤。

3、新生儿出生后的即刻处理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进行清理呼吸道、断脐、称重、测量身长等操作。

同时,要对新生儿的身体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呼吸、心跳、肤色等,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二、新生儿病房的安全管理1、病房环境要求新生儿病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

室内空气应清新,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和消毒。

2、感染防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应洗手或消毒。

新生儿的衣物、被褥等应定期更换、消毒。

3、医疗设备管理病房内的医疗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性能可靠。

对于生命支持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等,应配备备用设备,以防突发故障。

4、人员管理限制非医护人员进入病房,进入病房的人员应穿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

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三、新生儿护理的安全管理1、喂养安全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配制和喂养。

喂奶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防止呛奶和窒息。

2、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疹。

对于有皮肤破损或感染的新生儿,要及时进行处理。

3、睡眠安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使用过软的床垫和过多的被褥,以防发生窒息。

4、预防意外伤害新生儿床上不应放置杂物,防止物品掉落砸伤新生儿。

在为新生儿洗澡、换尿布等操作时,要注意固定好新生儿,防止滑落受伤。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从医院、家庭等多方面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措施。

医院方面:1. 新生儿的识别和匹配:医院应采用多种方式对新生儿进行标识和识别,如脚踏纸、手腕带等,确保新生儿和母亲或家属的身份匹配。

2. 新生儿的保暖和护理: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新生儿护理设施,确保新生儿保暖、清洁,并进行正确的喂养和护理。

3. 感染控制:医院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消毒、洗手、换装等,防止交叉感染。

4. 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医生、护士等,提高他们对新生儿安全管理的认识。

家庭方面:1. 安全设施:家庭应为新生儿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安装防止跌落、触电等事故的安全设施,如安全门、防滑垫等。

2. 安全知识宣传:家庭应加强对新生儿安全知识的宣传,如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抱婴技巧、婴儿窒息预防等,提高家庭成员的安全保护意识。

3. 提供适当照护:家庭应提供适当的照护,包括喂养、抱婴、换尿布等,确保新生儿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 定期体检:家庭应按时带新生儿到医院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结起来,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院和家庭两个方面,医院要加强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和护理,家庭要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和适当的照护。

这样才能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二)的目的是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机构或家庭中的安全。

它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定,旨在保护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和福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关键措施和规定。

一、医疗机构中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 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当对从事婴儿护理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包括新生儿护理技术、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医疗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2. 环境安全:医疗机构要保持婴儿护理区域的洁净和安全,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洗手和消毒的规定,保持清洁卫生。

3. 安全设施:医疗机构应当设有适当的婴儿床和相关设施,确保新生儿在睡眠过程中的安全。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成长,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该制度涵盖了新生儿的喂养、护理、保健等方面,以确保他们得到最好的照顾。

以下是我们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新生儿喂养管理1. 定时喂养: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制定喂养计划。

确保按时喂养,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母乳喂养优先:鼓励母乳喂养,并为新妈妈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和必要的指导。

3. 奶粉喂养规范: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选择适合新生儿年龄段的奶粉,并按照包装上的说明进行配制和喂养。

4. 饮食卫生:确保喂食器具和奶瓶的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二、新生儿护理管理1. 温度控制:保持新生儿的体温适宜,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

避免新生儿过冷或过热。

2. 明确安全措施:指导护理人员正确抱持、换尿布、洗澡和穿衣,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正确性。

3. 安全睡眠:提供安全的睡眠环境,避免窒息、头部受压等危险。

确保婴儿睡在背部,并使用适合的婴儿躺床。

4. 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和湿润,定期观察皮肤是否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新生儿保健管理1. 接种疫苗: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疫苗接种计划,及时为新生儿接种疫苗。

2. 疾病预防:加强新生儿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疾病传播。

3. 健康监测:定期测量新生儿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并进行健康记录和评估。

4. 心理关怀:提供温暖的陪伴和抚慰,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促进健康成长。

四、紧急情况处理1. 突发状况应对:培训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包括呼吸道阻塞、窒息、触电等突发状况的处理。

2. 及时报警:设置紧急按钮或报警装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寻求帮助。

3. 院内应急预案:制定院内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提高事件应对能力。

通过执行上述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我们确保每个新生儿得到高质量的照顾和保护。

同时,我们将持续改进,并根据新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本制度旨在加强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

为此,针对新生儿的特殊需求和脆弱性,我们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新生儿在我们的照顾下能够得到最佳的保护和关怀。

二、新生儿安全管理责任分工1. 医疗团队的职责:a. 医生:负责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医疗评估、监测和治疗,并制定个性化的医疗计划。

b. 护士:负责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监测和记录,并随时做好新生儿的急救准备。

c. 药师:负责合理配药,并且监督药物的使用和存储。

2. 家属的职责:a. 家属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并能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三、新生儿安全管理原则1. 安全优先: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原则,从而避免任何可能对新生儿健康造成损害的行为。

2. 预防为主:加强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接种疫苗、定期体检等手段,尽早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风险。

3. 个性化护理:根据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和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确保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

四、新生儿安全管理措施1. 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岗位培训,了解并熟悉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熟练掌握新生儿的急救技术。

2. 环境安全:保持新生儿活动区域的温度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3. 饮食安全:确保新生儿饮食的安全和营养均衡,避免给予不适宜的食物或饮料。

4. 安全设施:提供符合新生儿需求的床位、床上用品和温度调控设施,并保持其清洁卫生。

五、新生儿安全事件处理1. 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处理:如意外摔伤、烫伤等,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并及时汇报上级。

2. 感染事故的处理:如新生儿感染疾病,应及时隔离患儿,进行专业的治疗,并进行感染源头的调查和处理。

六、新生儿安全管理评估与监督1. 随访评估:对新生儿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有关部门。

2. 监督检查:定期开展新生儿安全管理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追溯原因,做好事故预防和控制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患者安全管理
新生儿科 邓朝辉 2015.6.24
新生儿科病房
集中救治危重新生儿的病室,由于24小 时无陪护,所有治疗、护理完全由护理人 员完成,患儿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工作量 大且家属期望值高,是容易引发护理纠纷 和投诉的高风险科室,同时是医院院感重 点管理部门,所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护 理行为,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满意度,是 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
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在进行 各项治疗、护理、检查等必须认真查对, 发现脱落、损坏时及时填写,双人核对确 认后更换。 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床号、入院时间、入院体重。 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如:出院时凭有 效证件办理新生儿出院、出院查对项目流 程并登记 。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3、双人核对医生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 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给药前双人核 对新生儿身份并准确记录输入量和输液速 度。 5、给药时,输液泵注射器、输液管有清晰的 标识,多管输液时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 区分,高危液体用红色标签警示。 6、科室抢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完好率 100%。
新生儿患者十母乳收集 方法。 5、指导家长,院内母乳现挤现送,院外母乳 将载有母乳的收集袋放入清洁防水袋内, 防止奶瓶直接接触冰块,在保温盒内再加 上冰块保存母乳的温度,确保母乳储存于 低温,如室温.<4小时,冷藏<24小时或污染 者,拒绝接收。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九、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 致窒息 1、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出生后遵 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 质由烯到浓,量由少到多。 2、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 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 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 护理安全的定义:护理工作服务的全过程 中,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 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 发生残疾或死亡。 • 护理安全措施:加强法制、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专业知识培训,以制度为核心以执行 制度为保障。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 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制订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 2、新生儿入院时在告知书盖毛毛脚印,并经 监护人签字确认。 3、登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号码及关系,当 面核对手腕带信息并佩戴,发放探视本。
六、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 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1、建立和完善钙剂等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指引。 2、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 功率。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的静脉通 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 3、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导管或脐静 脉导管。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 部和头部。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 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 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 期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 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 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 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管道安全谨记
• • • • • 护理规范 固定方式 清晰标识 保护约束 定时巡视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八、建立和完善新生儿病房内母乳的储存和 运送 1、建立完善新生儿病房内母乳的储存、运送、 接收、使用制度。 2、贮奶前,必须在容器上标明床号、姓名、 挤奶日期及时间。 3、母乳喂养时用40-50度的温水加热,禁止 用微波炉或开水加热。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 过24小时或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 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和 TCSO2。使用头罩给氧、温箱给氧时,必 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 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 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 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签用 氧告知书。
四、正确使用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 1、有新生儿气囊面罩给氧的指引、流程。 2、准确评估肺气漏发生的高风险新生儿:胎 粪吸入综合征、肺部感染、肺部肿物、肺不 张、肺发育不全、肺透明膜病、慢性肺部疾 病的新生儿。 3、正确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气囊容量240ml。 4、正确选择面罩的型号。
5、选择具有减压阀的气囊,使用前需要锁上 减压阀以检查气囊密闭性,然后打开查看 减压阀是否正常。使用前需确保减压阀处 于开启状态。 6、正确控制气囊给氧的压力:新生儿呼吸容 积的潮气量为6-8ml/kg。首次呼吸所需压 力为30-40cmH2O,以后为20 cmH2O。 用拇、食二指按压气囊,压力约为15-20 cmH2O,再加一指按压,压力递增5 cmH2O,有条件者连接测压仪。
3、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 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低于1000g), 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4、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在箱 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5、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 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6、肛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 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 减少蒸发散热。 7、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 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 液温度:38—40℃;热水温度:<50℃。
4、鼻饲喂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 胃中有枳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3,则不加 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 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 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 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分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急预 案进行及时处理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七、确保管饲安全 1、多采用经口保留胃管,减少经鼻留管导致 的通气障碍。 2、胃管插入合适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测量方 法,如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与脐连线的中 点;记录胃管的长度。 3、妥善固定,清晰的标识及正确的保护措施 防止胃管滑脱引起误吸。
4、管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a检查胃管刻度, b回抽胃液 。 5、间断管饲喂养时,采用重力喂饲。 6、持续管饲喂养时,奶泵及管道上明显标识, 分开放置。 7、喂养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避免反复使用 (5ml或10ml,避免压力过大)。 8、胃管每3天更换一次。
4、每次输注前后都应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 输液反应的发生。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 班。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 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 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 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及时上报,并采取正确处理。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 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 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度, 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 2、使用开放式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 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 温:感应面紧贴皮肤),防止过度加热发 生烧伤。温箱、抢救台内放温湿度计,加 强巡视,每班记录及时处理故障。
7、正确控制气囊面罩给氧的频率:40-60次 /min。 8、气囊面罩专人管理,使用后及时放回原地, 定期消毒维护,使之处于功能备用状态。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五、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建立NICU常 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复杂稀释 过程如氨茶碱、肝素等,建立配制流程, 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药物标签清晰易辨别,对于药名相似、包 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 好标识: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 单独存放,有红色标识。
新生儿的定义
• 新生儿 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 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 37W≤GA<42W • ELBW,VLBW,LBW,NBW,macrosomia 1000g/1500g/2500g/4000g • SGA,AGA,LGA 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第10、第90百分位 • 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 生后1周内/生后2~4周 • 高危儿 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十、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 发生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摔倒的防范制度 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带。 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谢谢聆听
新生儿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 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 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紧迫的表现, 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 <85%者,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SO2)50~80mmHg,或足月 儿TcSO2 90%~95%早产儿88%~93% 。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 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 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