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探讨

合集下载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其中蕴涵了无穷的智慧。

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而中医术语英译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中医药交流的枢纽。

本文对中医术语语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医术语英译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同时结合一些翻译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几点翻译策略。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1.引言中医术语英译是科技翻译,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翻译,翻译时要根据中医语言的风格和读者对象,实现内容准确完整,语言简练规范。

要达到中医英译标准化,就必须先从中医语言特点着手。

2.中医术语英译的困难2.1医哲交融导致中医语言模糊。

中医是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科。

一方面,中医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人生、生命,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中医学上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原本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其中“相生相克”的学说包涵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后被中医学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生理和病理状况。

另一方面,中国哲学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棱两可,晦涩难懂,如阴阳、五行很难找到对等的英文翻译。

2.2文学性强导致中医英译文化障碍。

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特点之一。

许多中医经典著作都以文言写成,其文体包含歌咏、诗赋等,语言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特点。

因此,中医英译时常面临以下两方面困难:一方面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中医中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难让西方人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中医术语英译的翻译原则针对中医英译的困难,中医英译时应遵循忠实、准确、统一的原则。

3.1“忠实”原则。

这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不苛求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却要求信息内涵的对等。

奈达关于顺乎自然的对等的论述,同样适用于中医英译。

中医理论中有一些概念,如阴阳、五行、藏象等,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

因此,中医术语英译是向读者传达的是中国古老的医学科学知识,译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如“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的“贼风”是指引起人伤风感冒的致病因素,即可翻译为现代的医学术语pathogen,无须为了保持外国人并不能欣赏的古典文学及哲学而生硬地翻译为thief wind。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的若干问题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的若干问题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的若干问题黄鑫【摘要】目前中医术语英译存在许多混乱现象,应逐步加以规范。

在归化法和异化法之间,应以归化法为主,适当采用异化法;在音译和意译之间,应以意译为主,没有合适意译方法时,方采取音译;释译法行文冗长,应尽量少用;拉丁语翻译本质上仍是一种注释,应尽量避免。

%The confus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for ter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gradually regulated. We suggest that naturalization is prior to alienation, translation is prior to transli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Latin trans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their lengthy wording.【期刊名称】《中国科技术语》【年(卷),期】2012(014)002【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作者】黄鑫【作者单位】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4;H059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与日俱增。

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医的翻译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了其对外传播与交流。

中医术语作为中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的基石,可以分为基本理论术语和名称术语两类[1]。

中医术语具有中华文化色彩浓厚、内涵深奥抽象、规范性差等特点,并且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较普遍,故翻译难度较大,翻译状况比较混乱。

鉴于目前中医名词英译的混乱状况,本文就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一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

所谓归化翻译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

中医术语汉译英的基本方法专家讲座

中医术语汉译英的基本方法专家讲座

假如直译,无法正确表示出方剂正确功效;假如
依据功效意译,则英译名繁杂冗长,所以,依据方
剂汉语拼音对名称进行音译,是方剂惯用翻译
方法。比如:
玉屏风散 Yupingfeng San
仙方活命饮 Xianfang Huoming Yin
保济丸
Baoji Wan
中医术语汉译英的基本方法专家讲座
第14页
3)古典中医专著 《黄帝内经》 Huangdi Neijing 《伤寒论》 Shanghan Lun 《金匮要略》 Jingui Yaolue 《温病学》 Wenbing Xue
中医术语汉译英的基本方法专家讲座
第10页
泰山磐石散 细脉
Powder for calming fetus Thready Pulse
中医术语汉译英的基本方法专家讲座
第11页
三.音译
音译即拼音翻译法。因为中西方文化及中西医之 间巨大差异,中医理论中特有一些概念在英语 中极难找到对应语。如“气”、“阴阳”、“气
采取意译手法则能够得其“意义”而不拘泥于“字面”。
中医术语汉译英的基本方法专家讲座
第8页
因而,我们应该将金、木、水、火、土意译为lung,
liver, kidney, heart, spleen, 而不是译成metal,
water, fire, earth.
“木火刑金”可意译成liver fire impairing lung. 如
富,在英语中没有对应对应词。假如采取辞典式
释义方法,无疑违反了翻译简练性标准。因
此,采取音译是一个不得已但主要方法。
“阴”、“阳”、“神”、“脏”、“腑”、 “寸”、“关”、
“尺”、“风”、“气”、“命”可分别翻译成Yin,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1. 嘿,你知道“阴阳”在中医药里怎么英译不?“Yin - Yang”呀。

就好比白天和黑夜,一个是阳,一个是阴,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呢。

比如说,一个人身体太“阳”了,可能就容易上火,就像夏天太阳太猛,大地都干涸了。

2. 咱来聊聊“气”这个词的英译,“Qi”。

这“气”啊,就像身体里的小发动机。

我有个朋友,老是没精打采的,中医就说他“气”不足。

这“气”在身体里到处跑,推动着身体各个机能运转呢。

3. “经络”的英译是“Meridian”。

这经络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网哦。

我上次去看中医,医生说经络不通会导致很多毛病。

就像高速公路堵了,车就没法顺畅地跑,身体里的气血也一样。

4. “穴位”的英语是“Acupoint”。

穴位就像身体上的一个个小开关。

有次我头疼,中医在我头上的一个穴位按了几下,哎呀,就像打开了止痛的开关一样,立马感觉好多了。

5. “中药”的英译是“Chinese materia medica”。

这中药可神奇啦,就像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医药宝藏。

我奶奶生病就爱喝中药,那些草药熬出来的汤,感觉就像把大自然的力量都喝进肚子里了。

6. 你了解“方剂”的英译吗?是“Prescription”。

方剂就像是一个医药团队。

比如说一个治疗感冒的方剂,里面有好几味中药,就像团队里不同的成员,各自发挥着作用,一起把感冒这个“敌人”打败。

7. “炮制”的英语是“Processing”。

这炮制就像给中药做一场精心的改造。

我见过中药师傅炮制药材,把原本普普通通的药材,经过各种工序,就像把一个灰姑娘变成公主一样,药效都变得更厉害了。

8. “辨证论治”的英译是“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这就像医生当侦探呢。

我去看中医,医生又是看舌头,又是把脉,然后判断我的“证”,再根据这个来治疗。

就像侦探根据线索破案一样精准。

9. “四气五味”的英语是“Four natures and five flavors”。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标准探析_刘畅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标准探析_刘畅

如今中医走向世界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

中医的翻译工作已经广泛的开展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医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医翻译工作者往往在翻译中遇到很多困难。

因而,目前中医英译的花样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中医术语的英译标准不一,给读者造成混乱。

为了更加好地将翻译出能准确体现中医内涵的中医,制定中医英译的标准尤为重要,有了标准才能作为中医英译的引导,为能够准确翻译出符合中医内涵的中医的提供保障。

1 中医英译的标准针对英语翻译的标准,诸多中外学者和翻译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远在唐代,把翻译佛经当作终身事业的玄奘法师就创造出了一种优于前人的直译兼意译的新译法。

玄奘精通汉梵两种语言,又深通佛学,译文严谨。

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通顺易懂。

大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

他的翻译取材严谨,态度严肃,在当时影响极大。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在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三字标准。

这一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

“信”“达”“雅”是英语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然也是中医英译必须追求的目标。

英译中医,必须要先弄懂中医的基本内涵和外延,详细弄清中西医对应概念的差异以及英语对应术语的基本概念。

这是中医英译的大前提,是必需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2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特点和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李照国教授指出中医词汇翻译主要有5个特点:(1)普通英语词语特殊化;(2)借用西医用语;(3)通过仿造法生成新词;(4)通过构词法生成的词语;(5)借用中医语言[1]。

徐艳丽、毛红提出中医的翻译原则应遵循以下几点:(1)能中不西,宏扬中国传统医学;(2)保持中医语言特色,再现原文信息;(3)能同不异,尽量用相同或相近的中医术语;(4)保持中医名词术语概念的民族性,再现原文内涵[2];姜雨孜等[3]提出了中医英译的5点建议:(1)换位思考,力求易于接受;(2)突显文化,力求原汁原味;(3)直接英译,力求清晰明了;(4)意译传达力求形象逼真;(5)提高素质,力求科学合理。

浅议中医病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浅议中医病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浅议 中医病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文◎
摘要 :本 文 探 讨 了中 医 病名 的 翻译 原 则 和方法 在 翻译 中 医病名 时 ,我 们应遵循
忠 实、准确 和比照 的原则 ,并适 时采用直译 法 、意 译 法 、音译 法和 象译 法 的翻 译 方 法 。 关键 词 : 中 医病 名 ; 原 则 : 方 法
达方式。
[】 ie W m n e g e 实用英文 1 N g l ie a F n Y . s 中医辞典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0 02
【】 2 李春 梅 医学英语 的特 点及翻译 [】 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1 9 1 ):5— 0 9 9( 2 9 6
【】 3 南燕 英语医学术语翻译技巧 【】 卫 J.
生职 业教 育 ,2 0 1 03( 0): 1 8 0
如 痿 病 。 痿病 指 肢 体 筋 脉 弛 缓 , 软 弱
2 2 4
医的概 念 的。如 心悸 ,它 的英 文名为 h a t w t h r q i k b e t s 指 喘 息 。 (《 e r i h s o t u c r a h 牛
p l j a in a P t t o ,而 在 中 医 理 论 a p t o 。P 1 i a i n t 叶 ,心 悸 进 一 步 被 划 分 为 惊 悸 、 怔 忡 。 惊 悸 1 津 高 阶 英 汉 双 解 词 典 》 )这 样 就 可 以 把 哮 和
sn r m  ̄可 。 yd o e 24 象 译法 .
元 代的朱 丹溪 首创 “ 喘 ”之 名 ,阐 明 哮 病机 专主于痰 ,提 出 “ 发以扶正气 为主 , 为 既发 以攻邪 气为急 ”的治疗 原则 ,后来 的医 家鉴 于哮必兼 喘 ,故一般称之 为哮 喘 ,为 与

中医经典名词术语英译_2

中医经典名词术语英译_2
■ 组“catching cold”,然后用副词“usually”和“often”来修饰。
■ 联合术语的翻译: 联合的四字格术语一 般可用动词(ing)+名词+and+动词
■ (ing)+名词的形式来翻译,如: “补 火壮阳”译为reinforcing fire and strengthening yang;“补脾健胃” 译 为supplement the spleen and fortify the stomach,这两个术语的 两个动宾结构都分别翻译出,并在中间 加上and连接。
■ 肝 liver ■ 心 heart ■ 脾 spleen ■ 肺 lung ■ 肾 kidney ■ 手 hand ■ 脚 foot ■ 四肢 extremities ■ 关节 joint
■ 此外,由于疾病属于客观存在物,不管人们如何称呼它,它总是客观 存在的。所以,中西医在疾病名称方 面,也有部分情况时完全对应的 ,在翻译这些术语时,也可以借助西医术语进行英译,例如:
系, 转折关系等。以目 的关系为例, 可以用英文介词to或者for来表示 如“护肝明目”译为reinforcing the liver’s function to improve the acuity of sight;“活血调经”译为promoting blood flow for regulating menstruation。
I .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and expressions into English:
■ 1.六淫 ■ 2.七情 ■ 3.五行 ■ 4.津液 ■ 5.营血 ■ 6.肝火
II.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常见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及中文释义

常见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及中文释义

常见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及中文释义-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郑州市管城中医院肿瘤科整理常见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及中文释义常见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及中文释义中医术语的中英文参考对照治则 principle of treatment 在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而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 treatment aiming at its pathogenesis 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急则治标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acute condition 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及时救治标病。

缓则治本 radical treatment in chronic case 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针对病势缓和、病情缓慢的情况,从本病的病机出发,采取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标本兼治 treating both manifestation and root cause of disease 针对病证出现的标本并重的情况,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治未病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同病异治 treating same disease with different methods 表现相同的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病型的各异、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same method 表现不同的病证,由于发病机理相同,采取相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因时制宜 trea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seasonal conditions 考虑到时令气候寒热燥湿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中医中药中医药的英译探析——兼论其对新内涵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英译的启示.docx

中医中药中医药的英译探析——兼论其对新内涵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英译的启示.docx

“中医” “中药” “中医药”的英译探析一一兼论其对新内涵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英译的启示任秀兰赵霞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摘要:目前“中医” “中药”“中医药”存在多种译法。

由于中陕药的发展,中陕药基础核心术语内涵也反映了中医药的发展趋势,涵盖中医药新学术理念。

怎样在翻译中医基础核心术语吋既保持中医药传统理念,同时又反映中医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关系到屮医药的发展,也是屮医英译的重要命题。

故通过对“屮医”“中药”“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的语义辨析,研究其英译,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提出概念细化的翻译原则,以期对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新内涵的英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中药;中医药;英译;术语内涵;作者简介:任秀兰(1990-),女,山西大同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

作者简介:赵霞(1962-),女,副教授,硕-上研究牛导师,从事中医英语翻译与教育研究,Tel*************,E-mail:*****************0收稿日期:2017-03-25基金:国家国际科技专项(2015DEA309101)Analysi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ngyi" , "Zhongyao” and "Zhongyiyao" ---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ew Connotationof Basic Core Terms of Chinese MedicineREN Xiu-lan ZHAO Xia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ere are several translationsabout “Zhongyi” “Zhongyao” “Zhongyiyao”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rmotation of basic core terms in Chinese medicine, which covers new academic concepts, also reflec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ow to translate the core tcrms, which both maintain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reflect the latest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basi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s wel1 a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 into English. Through a semantic analysis of“Zhongyi" “Zhongyao” “Zhongyiyao" from it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ncepts and studying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refin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n the basis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ee”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ee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new connotation of basic core te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Zhongyi; Zhongyao; Zhongyiyao; English transl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term;Received: 2017-03-25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承载着深厚的传统中医药学术思想,是中医药的基础。

中医药常用诊断方法的中英翻译

中医药常用诊断方法的中英翻译

中医药常用诊断方法的中英翻译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由于中医药理论的独特性,其中的专业术语在中英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常用的诊断方法,并给出相应的中英翻译。

1. 望诊(Observation)望诊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

望诊通常包括望色、望舌、望脉等方面的观察。

中医药的望诊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Observation。

例如,“医生通过望诊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舌苔厚腻,脉象细弱。

”可以翻译为,“The doctor observed that the patient had a pale complexion, thick greasy tongue coating, and weak pulse.”2. 闻诊(Olfaction and Auscultation)闻诊是中医药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闻气味和听声音来判断疾病情况。

其中,闻气味主要是指通过嗅闻患者体味来判断病情,而听声音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药的闻诊可以翻译为Olfaction and Auscultation。

例如,“医生通过闻诊发现患者体味异味,呼吸有喘息的声音。

”可以翻译为,“The doctor used olfaction and auscultation to detect an unusual body odor and wheezing sound in the patient's breathing.”3. 问诊(Inquiry)问诊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收集病史的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等来获取诊断信息。

问诊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主观感受、病程、伴随症状等方面。

中医药的问诊可以翻译为Inquiry。

例如,“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

”可以翻译为,“The doctor inquired about the patient's condition, symptoms, and the progression of the illness.”4. 切诊(Palpation)切诊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身体等来判断疾病情况。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04(中医诊断学)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04(中医诊断学)

04.001诊法diagnostic method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临床收集病变资料,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判断疾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

04.002四诊four diagnostic methods望、闻、问、切4种中医诊察疾病基本方法的合称。

04.003症状symptom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

04.004内证interior syndrome患者身体内部的疾病征象。

04.005外证exterior syndrome表现于机体外部的疾病征象。

04.006四诊合参comprehensive analysisof data gained by fourdiagnostic methods 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

04.007司外揣内governing exterior toinfer interior 通过诊察机体外部的异常征象,推测与分析身体内部相关状态的中医诊断方法。

04.008审症求因differentiation ofsymptoms and signs toidentify etiology 通过审察病变的各种表现,来推求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并指导治疗的中医诊断原则。

04.009平人healthy person气血调和的健康人。

04.010望诊inspection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排泄物、小儿指纹等的异常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

04.011望神inspection of spirit用视觉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和精神状态的诊断方法。

04.012得神fullness of vitality人精神饱满,目光灵活,反应灵敏,语言清晰,面色润泽,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等生命活动正常的表现。

音译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音译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曲倩倩音译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的应用内容摘要:音译是处理文化差异的重要翻译方法之一。

本文从中医名词术语的特点入手,讨论了音译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必要性及其应用,并指出音译的推广对于中医的传播起到积极意义,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音译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方法音译(Transliteration)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

方梦之(2004:96)解释说:“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现代双语汉语词典》解释道,音译即译音,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术语带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有很多根本没有对应的英译,这使得中医基本术语的翻译大量运用音译手段。

1.音译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的理论体系创立已有两千多年,其理论体系非常完善。

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基础之上,因此很多名词术语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何处理翻译中遇到的文化因素,前人的研究值得借鉴。

朱自清在《译名》中认为,“所重在音的”(如人名、地名的大部分)和“意义暧昧的”(如“以太”之类)名字的翻译就离不开音译。

另外,黄德新(1996:39-41,46)认为音译法的使用范围包括专名翻译、民族特有事物名词的翻译、其它无对应词的词语和特殊情况下某些名词的翻译。

中医的名词术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事物名词,有很多无对应的英译,使用音译是最佳方案。

2.音译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广泛应用音译在医学名词翻译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早期的西医名词lymph 音译为“淋巴”、penicillin音译为“盘尼西林”、gene音译为“基因”、Vaseline音译为“凡士林”、Rifampin音译为“利福平”等都是音译在医学名词翻译中应用的很好的例子。

很多西医名词在中国已经被接受106. All Rights Reserved.2012.08学教育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浅议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

浅议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

浅议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摘要】研究、制定并发布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语翻译标准是更好地传播中医药知识,开展国际合作,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根据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和方法,总结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原则,并加以简要介绍。

【关键词】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规范化在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人们为了交流的需要,就开始给事物订名,并注意名称的统一,这可以看作是名词术语的最早出现。

医药卫生对人类自身关系最大,因而医药学的名词术语也出现较早。

在我国,很早以前中医药名词术语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中医药对许多疾病有确切疗效,且毒副作用较小,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近年来的世界“中医热”。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的障碍等原因,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非常不规范、不标准,几乎每个名词术语都有多种译法,阻碍了中医国际传播和应用,影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很有必要对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进行规范化工作。

根据中医药名词术语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科的翻译原则,可以总结出以下英译规范原则。

1 对应性就这点而言,所选英文术语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医术语内涵,也就是中医概念与相应的西医概念在语义上完全对应。

一些疾病名词,不管如何称呼,它总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中西医在疾病名称方面,有很多完全对应的情况。

例如,感冒cold,梅毒syphilis。

另外,在治疗方法上,中西医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所以这方面词语完全对应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例如,放血bloodletting,止血stopping bleeding,止痛stopping pain。

2 系统性术语是概念的指称,这点强调保证中医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

中医理论自成体系,在翻译的时候,除了照顾中西医术语的对应关系,还要照顾要中医学术体系本身的系统性,相同系列的概念术语翻译应该注意其系统性。

例如,可以按照这种原则进行外科术语“瘤”及其下位概念术语的英译。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一个具有一定困难的问题,因为中医术语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医学含义。

在翻译中医术语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误区,如果不加以正确对策,就可能导致翻译的不准确或失误。

下面将以1000字讨论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

中医术语的翻译误区之一是直译。

直译是指生搬硬套地将中医术语直接翻译成英文,忽略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文化背景。

“气血不足”直译成“qi and blood deficiency”,虽然表面上翻译准确,但却无法传达中医对于气和血的深度理解。

对于直译的误区,我们应当摒弃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注重传达中医的精神和内涵。

中医术语的翻译误区之二是术语漏译。

中医理论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术语,在直接翻译时容易被忽略或遗漏。

“脾”在中医中既是一个脏器的名称,也是一个功能的概念。

如果仅仅将其翻译为“spleen”,则无法传达出中医对于脾的整体观念和功能的丰富内涵。

对于术语漏译的误区,我们应当在翻译过程中引入中医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医术语的意义和用法。

中医术语的翻译误区之三是术语混译。

由于中医术语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容易造成术语的混淆和混用。

“阴虚”和“阳虚”在中医理论中分别指代阴阳两个方面的虚弱,但直接翻译时往往会将其混淆成“yin deficiency”和“yang deficiency”。

对于术语混译的误区,我们应当加强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从整体上把握中医术语的内涵,避免混淆和误用。

中医术语的翻译误区之四是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医学知识的局限性。

中医术语的翻译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了解目标语言的医学术语规范和用法。

如果译者对于中医理论和医学知识缺乏深入了解,或者对于目标语言的医学术语不熟悉,就容易产生翻译的误差。

对于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医学知识的局限性,我们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对中医和医学的学习和研究。

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正确对待其中的误区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

85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校级项目“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17B10)。

作者简介:郭尚映,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郭尚映(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710105)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也备受关注。

在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术语翻译的挑战。

因此本文主要就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基于跨文化的视野做好中医术语翻译的专题研究,实现中医文化的世界发扬与传承。

关键词:中医术语 汉英翻译 方法探讨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85-02汉译英与英译汉是当前中西文化交流最为直接的途径,而语言是基于地域文化及当地人文实际形成的表达体系,两种语言之间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其在表达中自然存在差异。

要实现两种语言的无缝对接,这需要我们在翻译上多下功夫。

而中医作为博大精深的医学精髓,理应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而中医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术语翻译,因此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也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中医语言的特点要想做好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就必须做好其语言特点的把握。

总结来说,我国中医语言具有四个方面的表达特征,这些都是中医术语翻译原则拟定的依据。

其一是取象比类。

其通过直观和经验基础上的具象来比喻类推抽象事物。

我国古代医学家善于取象比类,五脏比喻为五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肺、肝、肾、心及脾。

而常说的“青龙汤”和“白虎汤”也是由东西方的神来抽象命名的。

其二是文学性特征。

中医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渲染影响,带有文学性的成分,很多文学著作中常用的夸张及渲染手法也在中医文献中有所体现。

例如治疗取得成效常说“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其三是关联性的特征。

中医用语貌似平常,实则意义深邃,多为一词多义。

例如同样的痰迷,对应不同的症状类型,有气血柔亏,有恼怒中痰等。

中医的望闻问切英文术语

中医的望闻问切英文术语

中医的望闻问切英文术语中医的望、闻、问、切是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听闻、询问、触摸病人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以下是望、闻、问、切的英文术语及其简要解释:1. 望(wàng):Observation望指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面色、神情、舌苔、舌质等来诊断疾病。

因此,英文中对于“望”的术语常用observation或inspection来表示。

例如:- Observation of the tongue and its coating 舌象观察- Facial observation 面部观察- Observation of the skin and hair 皮肤和头发观察2. 闻(wén):Olfaction闻指通过闻病人的口臭、汗臭及大便、尿臭等来诊断疾病。

因此,英文中对于“闻”的术语常用olfaction来表示。

例如:- Olfactory examination of the stool 大便气味的嗅觉检查- Odor of sweat 汗臭味- Smell of urine 尿液气味3. 问(wèn):Inquiry问指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及体感来诊断疾病。

因此,英文中对于“问”的术语常用inquiry或interrogation来表示。

例如:- Inquiry of physical conditions 身体状况询问- Interrogation about symptoms 症状询问- Inquiry of medical history 医疗史询问4. 切(qiè):Palpation切指通过触摸病人的身体或特定部位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因此,英文中对于“切”的术语常用palpation来表示。

例如:- Palpation of the pulse 脉搏触诊- Palpation of the abdomen 腹部触诊- Palpation of the meridians 经脉触诊总之,中医的望、闻、问、切是一种基于直觉和经验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触摸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探讨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探讨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探讨本文拟就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及现象进行探讨,以便于为中医术语的英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供中医英译的标准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推动古老的中医进一步走向国际。

标签:英译;跨文化;前言长久以来,对于中医的西方化,由于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研究,缺乏健全规范的中医理论翻译指导体系,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标准的翻译结果,翻译内容较为混乱。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古老的中医文化被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翻译成英文,成为世界医疗领域及文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及术语具有其独特性,与英语缺乏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它们的英译作为学术英语的一部分,简明扼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抽象和深奥是其本质性的显现,尤其是众多的由古汉语所形成的语言结构,以及因此中医术语的英译过程不是简单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同时还要兼顾文化背景和地域因素的影响,即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中医术语的汉文化特色,同时还要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需要。

翻译的特点通常来说,汉语英译的过程要兼顾“信”,“达”,“雅”三个方面,即不紧要以“忠实”和“通顺”为基础,同时也要追求语句的文雅和文化色彩。

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保持语句的文化色彩似乎是翻译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从翻译的成分和角度来说,中医理论包括两部分,即基本的中医理论成分(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部分)和专用的中医术语。

但是这两部分并非是截然分开、互不关联的,专用的中医术语通常情况下是融合在中医的基本概念里,使得这两部分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统筹兼顾,将二者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但是传统的中医术语的英译做法一般遵循两个原则,即“解释法”和“比照西医法”,这两种方法虽然能够暂时起到交际的作用,但是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即缺乏直观性和通俗性,不能科学合理地将中医理论及术语恰当地译成英文,难以实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令人难以信服。

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探讨

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探讨

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探讨
徐宁宁;李涛安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术语》
【年(卷),期】2018(20)5
【摘要】中医问诊术语英译是中医临床用语英译的重要部分.文章结合中医临床英译实践,以《中医药学名词》,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三大中医术语标准收录的中医问诊术语为蓝本,探讨对应性、自然性、通俗性和文化性原则在中医问诊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总页数】5页(P52-55,58)
【作者】徐宁宁;李涛安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H315.9;H083
【相关文献】
1.中医术语英译常见方法的探讨 [J], 李婷
2.中医脉象名称术语英译国际标准探讨 [J], 王蕾;尚倩倩;王忆勤;钱鹏;郭睿;燕海霞
3.关于中医药术语英译的探讨 [J], 张春梅;何大顺;邓文龙
4.从文化视角探讨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 [J], 彭昌柳
5.中医妇科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探讨 [J], 姜坤;韩冰;王奎;谢京红;尤昭玲;姜惠中;金哲;魏绍斌;吴育宁;薛赛琴;李亚俐;马平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探讨徐宁宁 李涛安(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4)摘 要:中医问诊术语英译是中医临床用语英译的重要部分㊂文章结合中医临床英译实践,以‘中医药学名词“,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三大中医术语标准收录的中医问诊术语为蓝本,探讨对应性㊁自然性㊁通俗性和文化性原则在中医问诊术语英译中的应用㊂关键词:中医问诊术语,临床用语,英译原则中图分类号:R24;H315.9;H0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5.010Discussion on Clinical Translation of Inquiry Terms of TCM //XU Ningning,LI TaoanAbstract:Inquiry terms are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clinical terms of TCM.In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we discuss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naturalization,popularity and culture in translation of inquiry terms of TCM.The statistical data in our research are collected based on three version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inologies,including Chinese Ter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Terminologie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inquiry terms of TCM,clinical term,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收稿日期:2018-06-26 修回日期:2018-09-28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50880)作者简介:徐宁宁(1994 ),女,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术语规范化㊂通讯作者:李涛安(1968 ),女,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世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常务委员,江西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㊁翻译理论与实践㊁中医翻译㊂通信方式:1356323140@㊂引 言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是 辨证论治”,包括 辨证”和 论治”两个阶段,辨证指辨别证候,论治指施行治疗,辨证是论治的基础㊂可见,中医需要充分收集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各症状间的联系,最终得出证候㊂因此确定证候才是治疗的前提,而收集症状又是确定证候的前提㊂中医收集症状不外乎 望闻问切”四诊㊂‘医宗金鉴㊃四诊心法要诀“指出: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㊂”[1]可见望㊁闻㊁切三者皆可通过中医师独自操作而获得,唯问诊一条,需要医者与患者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㊂并且问诊在四诊中地位极高,有关证候的很多信息如疾病发生㊁发展㊁变化的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史和家庭史都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㊂诚如清代医家赵晴初之言: 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㊂”[2]中医师在涉外诊疗工作中通过问诊准确收集病人症状是辨证的基础,用英语准确表达问诊问题是进行有效问诊的关键㊂而问诊术语又是问诊的核心内容,因此,笔者结合临床中医英译实践和问诊术语英译的难点和问题,对问诊术语的英译做进一步的探讨㊂25一 中医问诊术语英译难点和问题中医学作为华夏传统医学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逐渐积累了许多特定的问诊术语,这些问诊术语是历代中医师对症状精辟的总结,因此具有简短但含义丰富的特点,一字之别则意义相去甚远㊂中医术语的规范,纠正以往的错误,澄清混乱,不仅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词作为规范名,也是由此深入术语的内涵,涉及中医理论的研究,可为中医现代化做出贡献[3]㊂目前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有三种,即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4](以下称作名词委版)㊁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5](‘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以下称作世卫版)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6](以下称作世联版)㊂三大标准的建立对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做出极大的贡献㊂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标准的英译遵循对应性㊁简洁性㊁同一性及约定俗成性等原则,使得英译简练,更倾向于书面表达㊂临床上与外国患者面对面交流时如果直接生搬硬套三大标准的英译,很容易造成外国患者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㊂由此可见,中医问诊术语的英译,尤其在临床应用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㊂笔者在临床英译实践中应用前辈提出的中医英译对应性和自然性原则,取得了较好的问诊效果,并根据临床英译实践,总结出通俗性和文化性原则作为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原则的补充㊂二 中医英译原则指导下的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 1.对应性原则对应性原则表现为中医药名词术语在中英双语之间的词义㊁体例㊁结构和逻辑之对应性,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首要定名原则[7]㊂对于不懂中医甚至也不懂医学的外国患者,医者对患者问诊的首要目的是准确传达问诊术语的含义㊂因此对应性原则在临床问诊术语英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㊂首先,对应性原则要求译者能够准确掌握问诊术语的内涵,这样才能在临床英译时胸有成竹㊂以 红汗”为例,如果译者没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很容易照字面意思想当然地理解为 红色的汗液”,闹出英译成red sweat的笑话㊂世联版和名词委版(世卫版未收录)均将其英译为hematohidrosis,词根hemato⁃表示血液,⁃hidrosis表示汗液,显然也是对 红汗”的字面英译㊂其实 红汗”是指外感热病中出现鼻衄㊁鼻衄后发热得到缓解的症状,因为这种鼻衄起到了与发汗退热同样的效果,因此称为红汗㊂遵照对应性原则,在理解术语内涵的基础上,该术语可以译为fever alleviated after nose bleeding㊂其次,对相似症状做出鉴别是准确辨证的关键㊂对应性原则要求译者能够区分内涵相近的问诊术语,以便于鉴别相似症状,在临床问诊时做到有的放矢㊂以 寒热如疟”和 寒热起伏”两个术语为例:寒热如疟是指恶寒与发热反复而有周期性规律地交替发作,与疟疾的发冷发热定时发作相类似,是少阳证的典型症状;寒热起伏是指恶寒与发热反复出现而没有规律的表现,提示湿温病湿热郁阻三焦㊂两个术语所描绘的症状虽都有恶寒与发热反复出现,但仔细区别发现,二者的发热恶寒交替呈现不同规律,前者发热恶寒交替有定时,后者恶寒发热无定时,两个相似的症状因细微差别揭示完全不同的病机,提示的证候也就截然不同㊂临床问诊时若不能明确二者含义区别,只是笼统询问 Does chills and fever hit you alternately?”就草率辨证,将造成误诊的严重后果㊂倘若医者对二者含义区别了然于胸,细细询问患者: Does alternate chills and fever hit you in a regular way,if so,what’s the interval like?”就可以确定症状以保证精准辨证和有效施治㊂类似情况,还有头晕与头昏㊁午后潮热与日晡潮热㊁身热夜甚与夜热早凉㊁自汗与盗汗㊁绝汗与脱汗㊁心下痞与心下支节等㊂最后,对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准确掌握问诊术语所对应的英语词语的内涵㊂以 渴不欲饮”为例, 35世联版和名词委版(世卫版未收录)均将其英译为thirst without desire to drink,这种译法将引起逻辑理解困难㊂因为thirst的定义是the desire for drink[6],符合英语逻辑的表达是: Do you have a dry mouth,but do not want to drink?”因此准确掌握英语词语的内涵,于口译时找到贴切的表达方式,可以避免外国患者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㊂2.自然性原则自然性原则指英译的中医用语应是英语中自然的对应语,即在翻译时既要考虑中医语言的固有特点,也要考虑自然科学的共性,所以对一些与西医相同或相近的中医概念可采用相应的西医术语予以翻译㊂这不但使译语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自然性,因为这样的译语才是英语中自然的对应语[8]㊂李照国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研究“一文中将自然性原则作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第一原则㊂自然性原则对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有着很现实的指导意义㊂中医涉外诊疗的受众自小接受的是西医疗法,对于许多描述疾病或症状的西医用词耳熟能详,相比之下,中医词汇不仅陌生并且难以理解㊂而 语言国情学”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在别国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这些词是全人类语言的共核,反映了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事物和现象[9]㊂其实医学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无论何种医学体系,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致的㊂因此中医问诊术语与西方医学描述症状的词语有许多共同之处㊂在英译实践中,对于一些与西方医学名词意义一致的中医术语,应尽量借用相应的西医名词,实现译者表达自然,患者接受自然㊂英译疼痛性质的问诊术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㊂中医问诊术语中许多描绘疼痛性质的术语,如胀痛㊁闷痛㊁刺痛㊁窜痛㊁灼痛㊁隐痛㊁酸痛,在西医词汇中可以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如distending pain,crushing pain,stinging pain,wandering pain, burning pain,dull pain,soreness[10]㊂临床英译时不需要赘述疼痛的性质,直接搬用对应的表达,既省事又准确㊂以 刺痛”为例,相比赘述疼痛性质的译法the pain feel like being pricked by a needle,直接借用stinging pain这一现成西医用词不仅省事,而且便于外国患者理解㊂此外,一些描述症状的问诊术语其实相当于西医的一个特定疾病㊂如 腮肿”一词,描述的症状是一侧或两侧耳垂下红肿胀痛的症状,其实与西医的腮腺炎类似,因此直接译为mumps,可将中西医学的差异消弭于无形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中医问诊术语虽然与西医疾病名称一致,意义却完全不同㊂临床英译时必须留心,不能用惯性思维直接借用西医术语㊂如 偏头痛”,世卫版收录该词条,另两个版本皆译为migraine㊂西医词migraine指的是 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常有闪光㊁视物模糊㊁肢体麻木的先兆,约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疼痛,并逐渐加剧直到恶心呕吐后好转”[11]㊂中医术语 偏头痛”是指头部不同部位的疼痛,不同的部位提示不同的经络病变,如后头痛多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所致,前额头痛乃阳明经胃脏积滞,颠顶头痛乃寒凝厥阴肝脉,头部两侧偏痛为少阳经经气郁阻㊂西医传入中国时,翻译家借用中医术语,将migraine汉译为 偏头痛”埋下了错误根源㊂今天中医走出国门,再将 偏头痛”反译为migraine则是一错再错㊂笔者推荐译为localized headache,临床英译时需进一步问诊以确定头痛部位㊂3.通俗性原则笔者在临床英译实践中发现,中医涉外诊疗的受众几乎都不具备医学背景㊂因此在和患者交流中,尽量使用日常词汇替代专业词汇才能保证问诊的顺畅[12]㊂在此提出通俗性原则作为对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原则的补充,通俗性原则要求译者使用日常用语代替医学专业词汇㊂在询问患病部位时,通俗性原则的应用尤其明显㊂笔者整理涉及人体部位的中医问诊术语,结合中医临床口译实践总结容易被外国患者理解的通俗表达,并与名词委版英译术语进行对比,整理如表1㊂45表1 中医问诊术语英译之名词委版与通俗表达的对比问诊术语名词委版术语通俗表达胸胁苦满fullness and discomfort in chest and hypochondrium fullness and discomfort in chest and rib sides 阴汗perineal sweating sweat from genital area舌痛glossodynia pain in tongue身痛pantalgia ache all over骨痛osteodynia bone pain胁痛hypochondriac pain pain in rib sides关节疼痛arthralgia joint pain脐腹痛peri⁃navel pain pain around navel小腹痛lower abdominal pain pain below navel尾闾痛coccygeal pain pain in anal area 4.文化性原则关注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英译质量的保证㊂中医与西医在生命观㊁疾病观㊁伦理观㊁诊疗技术观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㊂中医强调从精神㊁功能㊁动态的层面对复杂生命现象做灵活的整体把握,而西医则是从物质㊁结构㊁静态的层面对复杂生面现象做数理的微观研究[13]㊂外国患者自小接受西方医学文化的熏陶,自然对医学有完全异于中医的理解㊂文化性原则要求译者熟悉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做到见微知著,避免造成重要症状缺失的医疗错误㊂如 骨蒸”这一问诊术语描述的是患者自觉有热气自内向外透发的感受,是阴虚内热的指示症状,许多外国患者虽然有过类似体验,却因为思维中没有骨蒸这一概念,常将此症状忽略或简单描述为出汗发热㊂针对这一现象,译者必须警惕,临床问诊时若套用三大中医术语英译标准的译法steaming bone fever或steaming bone,外国患者即便正经历此症状也会因无法理解而否认该症状的存在㊂因此译者应当仔细询问发热或出汗的性质,甚至可以引导性地提问: Do you feel that heat penetrates from inside to outside?”从而精准地确定症状㊂三 结 语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世界上的中医医疗机构已经达到8万多家,注册中医师有10万多名[14],中医师及口译人员与外国患者之间的顺畅交流是中医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贡献的保证㊂而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笔者因此结合中医临床英译实践,从译语准确性㊁西方日常语言习惯㊁患者接受程度和东西方文化及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探索对应性㊁自然性㊁通俗性和文化性四个原则在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中的应用,以期促进中医临床用语英译的完善㊂参考文献[1]吴谦.医宗金鉴㊃四诊心法要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8.[2]赵晴初.存存斋医话讲稿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4.[3]朱建平.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术语,2017(6):11-14.[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1-108.[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Pacific Region[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06-156.(下转第58页) 55方式㊂ 工读”是工读学校的教学特色,是工读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根本标志[3]㊂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工读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不能把工读教育与义务教育分割开来㊂对 工读学校”的条款进行规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工读学校是矫正教育的载体,是为那些脱离普通教育的㊁存在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提供义务教育的场所㊂第二,工读学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㊂根据中国‘宪法“和‘教育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㊂而那些离开普通教育,具有危险性的学生受教育权也应依法保障,因此,政府应依法设立具有矫正教育功能的专门学校保障受教育权㊂第三,工读学校的权利主体(对象)为脱离普通教育㊁存在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㊂工读学校不是惩罚措施,其设立不是为了对未成年人进行惩处,而是为了保护那些 特殊的”未成年人㊂因此,学校在履行教育管理责任时应符合适当原则,如该规定与建立安全的学习环境的目标相一致,并且与学生的不当行为相适应㊂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权㊁发挥工读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应对学校责任与学生权利进行更明确的规定,使履行学校责任与保护学生权利之间达到平衡㊂四 结 语总而言之,中国立法上对于工读学校概念上没有厘清,导致了社会对工读学校概念的误解,并且阻碍了工读学校发挥其保护青少年基本权利㊁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㊂此外,工读学校所采取的劳动教育方式是否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文化课学习?是否应当更强调其教育意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㊂因此,中国应尽快完善工读学校的相应法律法规,明确工读学校的责任主体㊁招生对象㊁教学内容,厘清工读学校法律概念,使这颗蒙尘之珠重放光芒,充分发挥其预防青少年犯罪㊁保护青少年权利的积极作用㊂参考文献[1]张振锋.对中国工读学校法律定位的再思考 以美国替代学校为参照[J].中国青年研究,2017(2):114 -119.[2]张攀攀.中国内地工读学校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张良驯.对工读学校 去工读化”现象的研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6(4):27-33.(上接第55页)[6]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183.[7]刘成,王小芳,洪梅,等.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之对应性原则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12):3877 -3879.[8]李照国.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㊁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8(4):63-70,96.[9]李照国,朱忠宝.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1.[10]Glendinning E H,Howard R.Professional English inUseMedicin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7:144.[1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57.[12]郑玲.中医英语译写教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97.[13]卢晓青.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J].外国语文,2009(5):97-101.[14]陈骥,乐意,何姗,等.‘中医海外传播“任选课的教学设计及教材编写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34-35,38.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