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药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 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制成制剂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时量曲线:给药后药物随时间迁移放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药物浓度/对数浓度的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图。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降低或活性减弱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数量进行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 药动学(药代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即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4 守关消除:一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被该处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守关消除。

5 肝肠循环:药物经胆道排泄,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入血形成肝肠循环。

6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7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8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称为停药反应也称反跳。

9 效能:指药物所产生的最大效应,反应药物内在活性大小。

10 效价强度:反应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11 治疗指数:代表药物的量安全性。

12 双向反应:静脉注射较大剂量时,典型血压变化呈双向反应,即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升压作用。

13 翻转:如果先给予α受体阻断药后再给肾上腺素,则使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减弱或取消,而保留其激动β2受体的输血管效应,使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翻转为降压作用。

此即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14 反跳反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使心绞痛高血压等原有病情加重,称为反跳反应。

15 后遗效应(第十二章节):服药次晨可出现头晕、困倦、嗜睡、精神不振及定向障碍等,亦称“宿醉”。

16 戒断症状:生理依赖性是指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状态,突然停药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症状称为戒断症状。

17 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耳鸣、视力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中毒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高热、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18 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19 瑞夷综合症:病毒感染的青少年应用阿司匹林退热时易发生,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不良合并脑,较少见,但预后恶劣。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1.药理学: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3.首过效应: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和肝脏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降低。

4.血脑屏障:是位于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者之间的屏障,它可限制某些物质由血进入脑组织。

5.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

6.房室模型:该数学模型视身体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若干房室。

房室为假设空间,与解剖部位或生理功能无关,转运速率相同的部位均视为同一房室。

7.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血浆中药物浓度为纵坐标,得到反映血药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

8.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9.消除率Cl: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体内被清除。

10.表观分布容积V d:体内药量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比值11.A UC: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下面积。

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

(药物吸收程度)12.生物利用度: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到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13.稳态血药浓度c ss: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时的血药浓度。

(坪浓度)。

14.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使动因素。

15.药理效应: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16.局部作用: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17.全身作用:药物经吸收入血,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后再发挥作用(吸收作用)。

18.治疗作用: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9.对因治疗:用药后消除了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0.对症治疗:用药后改善了患者疾病的症状。

21.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一、名词解释1.首关消除:2.药酶诱导剂:3.药酶抑制剂:4.药时曲线下面积(AUC):5.稳态血药浓度(C SS):6.一级动力学消除:7.生物利用度:8.表观分布容积:9.半衰期:10.副作用:11.毒性反应:12.后遗效应:13.二重感染:14.撤药反应:15.耐受性:16.耐药性:17.效能:18.效价强度:19.半数有效量:20.半数致死量:21.治疗指数:22.受体激动药:23.受体部分激动药24.受体阻断药:25.隔日疗法:26.化疗:27.化疗指数:28.抗生素:29.抗菌谱:30.抗菌后效应(PAE):1.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后,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药效降低。

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2. 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敏活性或增加药敏合成的药物,加速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减弱。

3. 药酶抑制剂:凡能减弱药敏活性或减少药敏合成的药物,抑制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增强。

4.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药时曲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区域面积,与药物进入体内成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5. 稳态血药浓度(CSS):临床治疗中常需重复给药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当给药速率与消除速率大致相当,药物浓度将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波动,此恒定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6. 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体内药量减少百分比相同7.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减少的药量相同。

8. 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百分比。

9. 表观分布容积:测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表观空间,是通过药物在体内的总量除以血药浓度计算出来的参数。

10. 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1.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12. 毒性反应: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3.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浓度以下时有残存的药理效应。

血药浓度与药理

血药浓度与药理
1.0
1
• 结果表明剂量翻两翻,作用持续时间增加了两个半衰期;当剂量增加 了10倍,作用持续时间仅增加了50%。
具有效应室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
• 效应室不是药物动力学模型的一部分,而是与含药物的血 浆室连接的虚拟药效动力学房室 • 效应室的归属
– Wagner法:药物所产生的效应变化与其在作用部位的药量变化应 是平行的关系 ; – Gibaldi法:药物所产生的效应与其在作用部位的药量应是一一对 应的关系; – Paalzow法:通过作图的方法来确定归属; – Sheiner法:效应室作为一个独立的房室,而不是归属在哪一个房 室中,效应室与中央室按一级过程相连。
• 单室PK-PD模型
– 静脉注射给药的PK-PD模型 :
– 血kt e ke 0t ) Ve (ke0 k )

ke0 FD0ka ekt e ka t e ke 0t Ce ( ) 静脉滴注给药的 : k ) (k k )(k k ) (k k )(k k ) Ve PK-PD (ke0模型 k )(k a e0 a a a e0 e0
• PK-PD模型的属性
– 直接连接与间接连接模型 : 直接连接模型是指被测血药浓度直接与效应位点处药物浓度相连 间接连接模型血药浓度与效应时间有暂时错位 – 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模型: 直接反应模型所观察到的效应是由效应位点处浓度所决定 间接反应模型是指药物作为诱导源最终作用于受体部位而产生效应 – 时间依赖和非时间依赖模型: 时间依赖型药动学参数可能升高或降低 非时间依赖型的药效学参数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维持恒定
1 teff (ln D0 - ln Ceff V) -将C0 = D0/V代入得: K
eff

(临床医学)药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药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药理名词解释药物:一般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一般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

ADME系统: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可分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简称为ADME系统。

吸收: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血管外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的相对分量或百分数,简写为F。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分布:指药物由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

转化(代谢):指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排泄: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除体外的转运过程。

肝药酶:是存在于肝微粒体内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尚有辅酶2(NADPH)及黄蛋白,能转化数百种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

如异烟肼、氯霉素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半衰期:一般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开放)一室模型:血液浓度的衰减速率始终保持一致,不因分布、代谢、排泄这三中方式的影响,在药时曲线上表现为一直线。

药理学名词解释中英文

药理学名词解释中英文
药理学名词解释
Pharmacology
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Pharmacodynamic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
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Bioavailability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即药物由给药部位到达体循环的量
Abstinence syndrome戒断综合征
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转态,中断用药会可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发面的损害即为戒断综合症
Addiction
精神依赖性是使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连续地用药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满足或避免不适感,也称成瘾
Drug interaction
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候,其中一个药物收到另外一个药物的影响而发挥明显的改变,称药物相互作用
Reye’s syndrome瑞夷综合症
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使时,偶见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症
Arrhythmia心律失常
是指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发生异常
Action potential,AP动作电位
心细胞兴奋时,膜两侧离子跨膜转运,细胞两侧电位发生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Depressive disorder抑郁障碍
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
Analgesics镇痛药
是一类主要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及疼痛引起的烦躁不安等不愉快情绪,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而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药理名词解释 附口诀

药理名词解释 附口诀
42、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浆内具有醛固酮的受体,被醛固酮激动后,可产生排钾保钠保水的作用。螺内酯及其代谢物的结构与醛固酮的相似。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产生与醛固酮相反的作用,故称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3、 ACEI: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是一类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使血管紧张素1转化为血管紧张素2减少,从而降低循环与血管组织RAAS活性的药物。
26、 胆碱能神经:凡是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即为胆碱能神经
27、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凡是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即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28、 M样作用:直接或间接激动M胆碱受体,可引起心脏抑制、血压下降、腺体分泌增多、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和调节痉挛等效应
29、 N样作用:直接或间接激动自主神经节上N1受体和运动神经终板上的N2受体,作用较复杂。N胆碱受体兴奋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小血管收缩、缩瞳、调节痉挛及骨骼肌收缩等效应。
30、 抗胆碱药:是一类能过与乙酰胆碱或拟胆碱药竞争胆碱受体,妨碍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或拟胆碱药与胆碱受体结合,产生抗胆碱作用的药物。
31、 N1胆碱受体阻滞药:能选择性地神经节细胞的N1受体结合,而阻滞了交感神经节与副交感神经节的传递功能,故又称神经节阻滞药。
32、 N1胆碱受体阻滞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运动神经终板模上的N2受体,阻滞了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正常传导,导致肌肉松弛,故又称骨骼肌松弛药。
10、 上增性调节:长期应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产生强而持久的阻滞作用时,可使受体的数目增加,称为上增性调节或向上调节。
11、 第二信使: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是胞外信息与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水杨酸反应:水杨酸样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
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金鸡纳反应: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称为安全范围。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身体产生依赖性的成瘾性镇痛药。
配伍禁忌: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能引起的药物编织,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必须禁止合用,称配伍禁忌。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称为治疗指数。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反跳现象:突然停药后出现原有疾病的症状复发甚至加重的现象。
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耐药性:指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
交叉耐药性:指病原体对某一种抗菌药产生抗药性,对其他抗菌药也同样产生抗药性。
二重感染:久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则乘机大量繁殖,造成菌群失调,导致新的感染成为二重感染。
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是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活动,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1.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

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变化。

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作用规律的学科。

主要任务包括: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检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对已上市的药物进行评价,为药品管理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 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也称坪值。

3、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4、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级毒性间的关系,用以评价疗效或确立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20155、累积系数药物达稳态的平均血药浓度(C)与一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1)之比值称为积累系数。

RC= C /C1=1/(1-e-kτ)20156、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通常认为静脉给药制剂生物利用度是100%)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7、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8、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药理名词解释大题

药理名词解释大题

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7 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疾病的恶化或复发,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8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9 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0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1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2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3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4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5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16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7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18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

19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0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1.药物(drug):凡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在理论上说,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

在药理学中,该词泛指以不同方式(有害的、有利的或其它的)改变活体组织(动物或植物)生物活性的任何物质,但一般仅指可产生有利作用的药理活性物质,主要用于人和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Drugs are the substances that bring about a change in biologic function through its chemical actions. It may be broadly defined as any chemical agent which affects living protoplasm , and few substances would escape inclusion by this definition .化学药物(drug):具有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化学药物。

(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任何化学物质(包括药物)与生物系统(包括整体动物、离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组、单一细胞或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科学。

Pharmacology is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chemicals with living systems through chemical processes, especially by binding to regulatory molecules and activating or inhibiting normal body processes.The subject of pharmacology is a board one and embraces the knowledge of the source ,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compounding , physiological actions , absorption , fate , and excretion ,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drugs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和病原体作用的性质、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的“量”的规律的科学。

药理学考前冲刺之名词解释

药理学考前冲刺之名词解释

29 受体向上调节: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时,受体数目增加。向上调节与长期应用拮抗剂后 敏感性增加有关。 30 受体向下调节:在激动药浓度过高或长期激动受体时,受体数目减少。向下调节与耐受 性有关。 31 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 32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其大小与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成正比。 33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34 继发反应: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不良反应,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 重感染。 35 毒性反应:由于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敏感性过高,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 或有害反应。 36 量效关系:药物的药理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间的规律性变化称量效 应关系。 37 抗代谢药:有些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正常代谢物非常相似,掺入代谢过程后抑制或阻断正 常代谢的生理效果。 38ED50: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39 选择性作用:药物只对某个或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或无 作用。 40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41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42 受体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43 兴奋作用:机体器官原有的功能提高。 44 原发(直接)作用:药物与器官组织接触后所产生的作用。 45 继发(间接)作用:药物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联系引起远隔器官的机能变化。 46 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可逆性结合,从而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 47 非竞争性拮抗药:这类药物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分解很慢或是不可逆转,从而阻断激 动剂与受体结合。 48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 50%解离时的 PH 值。 49 肝药酶:肝药酶又称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由细胞色素 P450、细胞色素 b5和辅酶Ⅱ 组成,其功能是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 50 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是母药中加入极性基团,产物的多 数是灭活的代谢物。 51 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是母药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结合。 结合物一般是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 52 肝肠循环:一些药物从肝细胞经胆汁排入肠中,结合型药物在肠中受细菌或酶水解后被 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53 被动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深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54 主动转运:药物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 抑制。 55 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时,按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 的体液容积.。 56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经过肝、肠药物代谢酶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 57 首过代谢:药物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经受药物代谢酶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 少。

血药浓度与药理.

血药浓度与药理.
– 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模型: 直接反应模型所观察到的效应是由效应位点处浓度所决定 间接反应模型是指药物作为诱导源最终作用于受体部位而产生效应
– 时间依赖和非时间依赖模型: 时间依赖型药动学参数可能升高或降低 非时间依赖型的药效学参数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维持恒定
• 单室PK-PD模型
– 静脉注射给药的PK-PD模型 :
• 例题:某抗生素符合单室模型,表观分布容积为10L,消除速率常数 为1.0 h-1,它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1μg/ml,如单剂静脉注射100mg, teff为多少?如剂量增加至400mg,teff为多少?如剂量增加至1000mg, teff为多少?
• •

解 当剂量为100mg时
t eff

1( 1.0
0
-将C0
=
D0/V代入得:teff

1 K
(ln
D0
- ln Ceff
V)
teff 1.443t1/ 2 (ln D0 - ln Ceff V )
-k值减小或t1/2增加时,可导致作用持续时间成比例增长。
即作用持续时间和药物的半衰期成正比。
-剂量和作用持续时间是按剂量每增加一倍,作用持续时 间就增加一个半衰期;
EC50 = lg-1 (b/m)。求出了m和EC50,也就确定了浓度-效应关系方程。
(三)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呈间接相关
• 药理效应在外周室
-当初始血药浓度很高时,其药理效应并不强,甚至很弱。 -当血药浓度进一步分布到周边室后,才逐渐产生药理效应,至中央室 和周边室血药浓度达平衡时,药理效应达最大,随后药理效应才随着 血药浓度的衰减而减少。
– Paalzow法:通过作图的方法来确定归属; – Sheiner法:效应室作为一个独立的房室,而不是归属在哪一个房

药理 名词解释

药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诊断或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2.兽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的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3.毒物:对动物身体机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5.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6.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7.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8.兴奋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引起兴奋的药叫兴奋药。

9.抑制:使生理、生化功能减弱则称为抑制及抑制药。

10.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11.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12.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喊声的作用。

13.间接作用(继发作用):通过直接作用的结果产生的继发性作用。

14.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对防治疾病产生有利的作用。

15.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是产生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有害的作用统称不良反应。

16.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性治病因子17.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18.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19.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实质上是免疫反应20.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21.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力效应。

22.二重感染:如成年食草动物胃肠道有许多微生物寄生,正常情况下菌群之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如果长期应用四环素类光谱抗生素是,对药物敏感的菌株收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抗药的真菌如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可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

血药浓度药理名词解释

血药浓度药理名词解释

血药浓度药理名词解释血药浓度药理学是一门研究患者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等药物治疗后在血液中如何影响药物的有关科学研究。

它涉及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

药物的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这种浓度可以表示患者体内的药物质量,从而反映出药物的效果。

血药浓度药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的规律,以确定有效的治疗水平,最大化药物的疗效,最小化其不良反应。

对药物的血药浓度药理学研究主要是通过药物体内及体外药理学研究,具体包括药物的运载能力、吸收、分布、代谢,以及药物-蛋白结合、药物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掌握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

血药浓度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有助于对药物的合理用药,指导临床药师、医生实施药物管理,以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某些药物耐药性与药物血药浓度有关,因此,血药浓度药理学也为药物耐药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血药浓度药理学还为敏感病原体侵染指导治疗及预测病人治疗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起到强化治疗的作用。

血药浓度药理学研究受到有关药物的浓度、时间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以及药物的血液浓度如何反映药物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如何利用血药浓度药理学的研究结果,开展有效的药物管理,降低患者接受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是血药浓度药理学获得更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血药浓度药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药物浓度对人体疗效质量的影响,其目的是确定有效治疗水平,最大化药物疗效,最小化其不良反应。

血药浓度药理学研究也为药物耐药性研究,敏感病原体侵染指导治疗及预测病人治疗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起到强化治疗的作用。

最后,如何利用血药浓度药理学的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药物管理,降低患者接受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是血药浓度药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药浓度药理名词解释
血药浓度药理学是一个关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药物毒性及毒性影响的学科,关注药物在体内不同部位的浓度及其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血药浓度药理学既可以为临床预测药物治疗效果提供指导,也可以为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可以推断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所可能的不良反应。

因此,血药浓度药理学对药物的临床开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度或精确浓度。

药物在体内受到许多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在血液中的度而改。

当药物通过呼吸道系统或胃肠道入体时,药物的血药浓度受到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它是由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使用口服药物时,药物的血药浓度受呼吸道系统、消化道和肝脏的吸收和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又受肾脏代谢和排泄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药物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

葡萄糖-6-磷酸酶(G6PD)是一种酶,是红细胞内糖原代谢的催
化剂,是合成维生素K的重要物质,它可以调节红细胞的胞质氧化过程,保持细胞功能及免疫系统的健康。

因此,葡萄糖-6-磷酸酶是影
响血药浓度药理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药物的吸收、分布等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因素,对药物的血药浓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治疗效果。

药物的血药浓度还受毒性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剂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药物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等。

当药物血药浓度超过一定水平时,药物会对身体造成毒性,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甚至有损健康。

因此,血药浓度药理学非常重要,可以为临床
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根据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推断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血药浓度药理除了关注药物的血药浓度及其对体内生理功能的影响外,还要关注不同动物品种和不同人群对药物血药浓度的反应。

血药浓度药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其关注药物血液中的浓度及其对体内生理功能的影响,同时也考虑毒性因素、药物代动力学及不同动物品种或不同人群对药物血药浓度的反应,可以推断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所可能的不良反应,为临床药物的开发及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血药浓度药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临床药物的开发及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