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区域合作治理机制的选择
我国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在区域行政的强大惯性、地方“分权”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区域治理缺乏超越各地方政府的区域权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治理呈现权力真空,阻隔了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流动无界化的要求。
为此,树立“整体政府”的理念,打破既有行政区行政的制度安排,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官员素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是我国区域治理优化落实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区域治理;区域行政;区域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国际上,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经济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
这期间,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逐步兴起。
在区域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经济体推动了生产组织结构的重组和区域治理的施行。
欧洲、非洲等国家通过区域内各种政治经济集团的对话、协调和合作,构建了大都市区的各种制度、政策和管治方法、机制,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动员和利用区域资源,最终实现区域治理的目标。
在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入,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区域公共问题也不断凸显,这种状况促发了彼此的合作需求。
因此,建构各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合作结构,推动现代化区域治理模式的运行,统筹共治、协调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当前区域治理的问题及原因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各地、各领域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相互合作、共同协调以推动区域治理和解决区域间的共同问题成为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三大城市集群的协调发展,印证了这样的选择。
随后,武汉城市群、山东半岛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区、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正在稳步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进一步将我国的区域发展和治理推向纵深。
可以看出,区域竞争合作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特征。
但长期以来,在行政区划基础上形成的行政区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是按行政条块为域来组织经济的,这种刚性和闭合式的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惯性管理模式。
长吉图区域合作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机制探析
无序竞争是导致长吉 图地 区政府治理创新机制 流动 , 区域 内统 一 市 场 的形 成 就成 为一 纸 空文 。 由
长吉 图先 导 区位 于 吉林 省 中东 部 地 区 , 是 中 国 河和永吉 ; 延边等市县, 涵盖三个地区。经济区面积 3 0 0 0 平 方公 里 , 占吉林 省 总 面积 的 3 9 %; 经 济 区 唯一的沿边近海地区。从 区位空间来看 自然条件优 约 7 0 9 5 万, 占全省 总人 口的 4 0 %; 经济 区G D P占 越, 地 理位 置 极 其重 要 。它位 于新 欧 亚 大 陆桥 的 中 人 口 1 5 %以上 。大型城 市 2 个, 9 个 中小 城 心, 同时也是东北亚区域的核心 , 同时长吉图开发开 全省 的百 分之 5
No. 2 Ma r . 201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5 6 7 4 . 2 0 1 4 . 0 2 . 0 2 2
长 吉 图 区域 合 作 下
地 方政 府 治理 创 新机 制探 析
常志军
(吉林 师范大 学 管理 学 院 ,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
第 2期
2 0 1 4年 3 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n )
[ 摘 要] 新经济条件 下 ,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取得可喜成果 的时候 , 2 0 0 9 年, 国务 院批复 了《 中国图们江区
区域治理的机制
区域治理的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区域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区域治理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合作和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区域治理的机制是指在实施区域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制度和方法。
区域治理的机制应该建立在多元共治的基础之上。
多元共治是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实施和共同监督。
通过多元共治,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形成合力,提高治理效果。
区域治理的机制应该强调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
在区域治理过程中,各方需要共享信息,了解问题的全貌和各方的需求。
同时,各方之间需要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第三,区域治理的机制应该注重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在区域治理过程中,各方都会涉及到权力的行使。
为了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当行为,需要建立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
政府应当依法行使权力,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和参与监督来约束政府的行为。
第四,区域治理的机制应该注重法治的建设。
在区域治理过程中,需要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各方的行为。
法治是保障区域治理顺利进行的基础。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区域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合理的制度安排。
第五,区域治理的机制应该注重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区域治理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因此,公众的参与和民主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当积极倾听公众的声音,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治理的民主化和人民的主体地位。
区域治理的机制是在实施区域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制度和方法。
在区域治理中,应该建立多元共治、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权力制衡和监督、法治建设、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等机制,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环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机制与模式
区域环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机制与模式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间的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环境挑战,各国纷纷加强区域环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机制与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区域环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机制与模式,并对其优劣势进行评估。
一、联合研究与科研合作联合研究与科研合作是一种常见的区域环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机制。
各国可以共同设立科研项目,共享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通过合作研究,各国可以共同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例如,欧洲联盟在环境领域设立了多个研究项目,通过共享科研成果,提升了欧洲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然而,联合研究与科研合作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各国在科研投入和研究方向上存在差异,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冲突。
其次,合作项目需要长期投入,时间周期长,各国需要共同维持利益平衡,才能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是促进区域环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另一种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各国可以共享环境治理和资源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并从中汲取灵感。
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有助于各国在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方面相互学习,促进合作与创新。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立了全球环境信息平台,供各国共享环境数据和信息,以推动全球环境合作。
然而,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共享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和保护个人隐私。
其次,各国的环境情况和资源利用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在资源共享和交流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特殊需求和实践经验,确保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合作机构与协议建立合作机构和签署合作协议是推进区域环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
各国可以共同设立合作机构,制定合作协议,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合作机构和协议可以提供一个框架,规范各国的合作行为,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利用。
例如,上合组织成员国签署了《关于环境保护合作的协定》,共同致力于推动区域环境合作。
环境治理的区域合作与共享机制
环境治理的区域合作与共享机制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并建立区域合作与共享机制,以共同推动环境治理的进程。
一、区域合作的重要性1.1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面对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不论是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对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产生着影响。
因此,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1.2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状况存在差异。
通过区域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促进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区域合作,不仅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各国可以共同投资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区域合作的形式2.1 跨国合作机制各国可以在全球层面建立合作机制,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环境合作。
此外,各国之间也可以通过签订环境合作协议、共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等方式展开合作。
2.2 地区合作机制在地区层面上,各国也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解决区域内的环境问题。
例如,亚洲国家可以借鉴欧洲的经验,建立亚洲环保合作机制,通过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推进亚洲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
三、区域合作的共享机制3.1 知识共享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知识的共享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国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将环境治理的最佳实践和先进技术进行分享,提高各国的环境治理能力。
3.2 资金共享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通过建立资金共享机制,各国可以共同筹集环境治理所需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也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
3.3 数据共享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各国可以共享自己的环境数据,建立起共享的数据库,以便更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环境问题,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协调共享治理措施
区域协调共享治理措施引言在当前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下,区域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单一城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域协调共享治理措施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区域协调共享治理的概念、重要性,并探讨一些实施该措施的方法和步骤。
区域协调共享治理的概念区域协调共享治理是指各个区域或城市在解决共同问题时,通过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共享。
该治理模式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作,消除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区域协调共享治理的重要性1.资源优化利用区域协调共享治理可以使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通过合作与协调,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问题解决的综合性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往往跨越不同区域和城市,单一城市的治理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区域协调共享治理,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城市的资源和优势,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各类问题,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
3.公平共享与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共享治理可以促进资源的公平共享,避免资源不均衡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通过合作与协调,可以实现各个区域的共同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生活水平和人民的福祉。
区域协调共享治理的实施方法和步骤1.建立联盟和合作机制首先,各个区域需要建立联盟和合作机制,形成协调共享治理的合作平台。
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建立联合机构来加强合作与协调。
2.制定共同目标和政策在建立联盟和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各个区域需要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政策。
这些目标和政策应该符合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以共同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整合和共享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各个区域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
可以通过资源交易市场、资源共享项目等方式,促进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4.信息共享和协作信息共享和协作是区域协调共享治理的重要环节。
各个区域可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加强协作与合作。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乡发展差距的增大,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发展目标。
其中,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导、多极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了首要目标之一。
从2016年至今,我国一直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建立。
二、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财政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不具备独立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权,导致政府间横向合作和纵向协调能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2.产业结构单一。
一些地区依赖单一产业,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多元性与韧性,区域发展不均衡。
3.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第三产业过度扩张,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
4.地理区位条件差异大。
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差异很大,难以实现资源协调和优化配置。
以上问题阻碍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实施方案1.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推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权的改革,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合力扶持地方经济发展。
2.多元化产业结构。
鼓励本地区优势资源与现有产业深度结合,发展多元化经济。
3.城乡发展统筹。
加强城乡规划能力,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4.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由地方政府牵头的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跨地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4.1推进跨地区基础设施联通和信息通信技术建设,实现跨区域优势资源共享。
4.2完善飞地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5.建立区域发展评价机制。
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区域发展进行定期评估与监测。
6.建立区域协调治理机制。
加强政府部门协调合作,建立区域协调治理机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结论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一个更加有效的机制来确保其顺利进行。
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多元化产业结构、城乡发展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区域发展评价机制和建立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等措施,可以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构建多极支撑、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新发展格局。
区域治理的机制
区域治理的机制区域治理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措施,实现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和协调的过程。
区域治理的机制包括制度安排、政策配套、组织协调等方面。
首先,区域治理的机制在制度安排方面,需要建立协调一致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应包括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确保对区域发展的各项要素进行规范和约束。
此外,还需要建立区域性的机构和管理体系,如区域发展委员会、区域环保局等,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监督区域内各项工作的实施。
其次,区域治理的机制需要建立政策配套体系。
各级政府应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以激励和引导各方面的行为。
这些政策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
比如,对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可以推出有利于招商引资、减税降费的政策,以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推出限制性政策,以减轻环境负担。
在组织协调方面,区域治理机制需要建立各级政府间的合作机制。
由于区域发展往往涉及到不同级别政府的协调与合作,因此需要建立政府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是跨级联席会议、区域合作组织等形式,通过各级政府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计划。
此外,还可以建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机制,让他们参与到区域治理中来,为区域发展的决策和执行提供力量支持。
区域治理的机制还包括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的机制。
专家咨询机制是保证区域发展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环节,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公众参与机制是保证区域治理决策公开透明的重要手段,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公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增强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区域治理的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措施,实现对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和协调的过程。
这些机制包括制度安排、政策配套、组织协调、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通过建立协调一致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政策措施、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引入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
调一 国应生产 自己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品 .通 过 国际
本 文 系 20 0 7年 度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一般 项 目“ 西
部地 区承接东部地 区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项
目编号 :0 B Y 8 )的 阶段性研究成果。 7 J0 1
2 . 2 01 2 l 5 1
设。
动的空间格局演化 的最佳 结果将是集 聚。法 国经济 学 家佩鲁 提出 了增长极 理论 ,后来法 国经济学 家代 维 尔 、美 国经济学家弗 里德曼 、瑞典经济学家缪 尔
达尔等进 一步 丰富 和发展 了该理论 ,该理论 认 为 : 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 或数个 “ 增长 中心”逐 渐 向
● 经济
区域 合 作 的机 制 与政 策 选 择 米
蒋 瑛 郭 玉 华
摘要 :区域合作是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 的重要 措施 ,是 资 源约束 条件 下区域 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
择 .适 宜 的合 作 机 制 是 区域 合 作 成 功 的 关键 。借 鉴 欧共 体 和 “ 三 角 ” 区域 合 作 机 制 的 成 功 经 验 , 长
全球 共有 1 9个 区域 经济一体化组 织 .到 了 2 世 纪 0
9 年 代 ,则 达 到 了 10多 个 。进 入 2 世 纪 , 区 域 0 0 1
区域之 间的利益 矛盾和冲 突 ,而在资源 约束 下 ,各 利 益 主体 又 必须 相互 依 赖 .才 能 使 “ 受得 到增 享
进 ”② 。因此 .区域合作 是 区域 内各利 益 主体共 同
国内区域合作应从 目标机 制、动力机制 、市场机 制 、协调机 制和利 益共享机 制等方 面建设 。为使 区域合作取得成功 。区域合 作各方应成立一 个行使公共权 力 的共 同体 ,形成 区域法律体 系,采取 激励措施 ,共 享区域发展 的成果 ,并通过协 商机制 ,协调 区域合作 的利 益,使 区域 经济共 同发展 。
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
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作者:蒋瑛郭玉华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02期摘要:区域合作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适宜的合作机制是区域合作成功的关键。
借鉴欧共体和“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成功经验,国内区域合作应从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市场机制、协调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建设。
为使区域合作取得成功,区域合作各方应成立一个行使公共权力的共同体,形成区域法律体系,采取激励措施,共享区域发展的成果,并通过协商机制,协调区域合作的利益,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合作;合作机制;法律体系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2-0025-04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合作在全球各领域展开并不断发展。
20世纪60年代,全球共有19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达到了100多个。
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更快,区域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
欧洲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一体化等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也开始启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国内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珠三角”区域合作和“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推进。
国家“十一五”规划也积极倡导区域合作、共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由此可见,区域合作是顺应国际、国内形势,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1、区域合作的内涵及类型区域合作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依据一定的规章、协议或合同,在贸易、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的交流与合作,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活动。
资源稀缺性的约束将导致区域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而在资源约束下,各利益主体又必须相互依赖,才能使“享受得到增进”。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一、背景介绍: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和复杂的治理体系。
为了有效应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各地区普遍采取了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协作,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协同治理的基本原则:全面协调:各相关方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进行全面协调,形成合力。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评估,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和政策措施。
依法治理:严格依法治理,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
公开透明:保障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增强治理的公众信任和合法性。
三、协同治理的主要参与方: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环境治理工作。
企业单位:承担环保责任,推动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组织:发挥监督作用,推动公众参与,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科研院所:开展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案。
四、协同治理的主要实施内容: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
污染防治措施:制定和实施污染防治规划,推动污染源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
资源循环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
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
应急响应与处置:建立应急预案,提升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处置污染事故。
五、成功案例分析:某市区环境改善:政府与企业联合实施了空气质量提升计划,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和减少工业排放,显著改善了市区空气质量。
跨境水体治理:多个地区共同开展跨境水体污染治理,通过建立联合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有效减少了水体污染的影响。
生态保护项目:多方合作开展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如湿地修复和森林保护,恢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六、未来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推动环境监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提高治理效率和成本效益。
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双向互动机制:中国区域治理的路径选择
策 网络 等 形 式 来 实 现 区域 治 理 。
关键词 : 区域 治理 ;自上 而 下 ;自下 而 上
中图分号 : 1 0 0 8 — 2 6 0 3 ( 2 0 1 4 ) O l 一 0 0 4 7 — 0 5
的事务愈发多起来 , 区 域 治 理 的 呼 声 也 越 来 越 大 。在 区 域 治 理 概 念 以 及 主 客 体 的理 解 方 面 我 国存 在 着 一 些
问题 , 需要对此进行重新理解 ; 同时 我 国 的 区 域 治 理 也 面 临 着 诸 多 障 碍 , 要使 区域治理 取得进一 步成果 , 应 从
t i m e,t he r e g i o na l go v e r na n c e i n o ur c o un t r y i s f a c e d wi t h ma ny o bs t a c l e s .To ma k e f ur t h e r a c hi e v e me nt ,we mu s t t r y ou r b e s t f r o m t WO a s p e c t s of t o p — do wn a nd bo t t o m— up .By f or mi ng f or ma l r e gi o n a l i n s t i t ut i ons ,r e gi o n a l a d mi ni s t r a t i ve a gr e e me nt a nd r e gi o n a l c o op e r a t i on p o l i c y n e t wo r ka n d t o i mpl e me n t r e gi o na l g ov e r na nc e . Ke y wo r ds :r e gi o n a l g ov e r n a nc e;t o p — d o wn;b ot t om— u p
大开放背景下新疆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选择与构建
海合 作组 织框 架 下 的政 府 首 脑 定 期 会 晤机 制 、 经
贸部 长会 晤 机制 、 贸 高 官 委 员 会 和 专业 工 作 组 经 等 四层 对话 机制 ,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中各 成 员 国 之 就
间共 同关 心 的重 大 问题 进 行 磋 商 , 一 步 通 过 项 进
合 作 协议 的执行 能 力 不 足 、 域 经 济合 作 约 束 机 区
制 差等 问题 , 弱 了区域经 济 合 作的 效果 。 因此 , 削
应 从选 择 和构建 新疆参 与 中亚 区域经 济合 作 的机 制 着手 , 进 区域 经济 合作 效 果 的提 高 , 而提 高 推 进
新疆 对 外开 放水 平 , 进新 疆 经济跨 越 式发 展 。 促
区域 经济合 作框架 下 , 出 中国新 疆 在参 与 中亚 突 区域经 济合作 中 的协 商 和 决策 作 用 , 体 包 括建 具 立对 内协商机制 和对外 协商 机制 。在 国内协 商方 面 , 据 中国 巾 央政 府 外 交 政 策 , 疆 政 府 建 立 依 新 “ 中亚 区域 经济合 作协 调小 组 ” 由新疆 政府 与 中 , 亚 区域经 济 合作 框 架 下 重 点 合 作 领 域 ( 源 、 能 交 通 、 易投 资便 利 化 和 贸 易政 策 ) 巾 国 国 内相 贸 的 关部 门共 同 组成 。在 对外 协 商 方 面 , 疆 政府 应 新 积极参与 出席 中亚 区域经 济 合 作 的各级 别 会议 ;
与 决 策 机 制 经 验 研 究 表 明 , 果 能 够 以 固定 的 、 至 制 度 海合 作 组织 框 架 下 的 中 完 国与 中亚 国家在 国家层 面上 的对话 机制 。通 过 上
化 的形 式将 地方 利 益 纳 入 国 家 的最 终 决 策 中, 并 以地方 一级 决策 跻 身 国家 整体 决 策 , 必将 极 大 地 调 动地方 政府 参 与 区 域 经 济合 作 的积 极 性 , 使 促 地 方政府 根 据地 方 实 际 情况 , 积极 主 动地 推 动各 项 具体合 作 目标 的 实 现 。因 此 , 们 建 议 在 中 亚 我
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
为此,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政策协调机制。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加强协调,确保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避免出现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情况。
其次是产业协调机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产业的协调和联动,促进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是区域治理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对区域治理的协调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区域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第四是财税协调机制,合理分配财税资源,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鼓励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协调、推动政策落地,同时加强监管和问责,确保制度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协调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 1 -。
区域一体化下的城市合作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区域一体化下的城市合作及其治理机制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城市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
城市合作是维持区域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城市智慧化、较好地应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区域间合作的重要途径。
城市间的合作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是政治和文化上的虚实结合,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形象、吸引外资和外来人口,推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城市合作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探讨区域一体化下的城市合作及其治理机制。
一、城市合作的概念和意义城市合作是指不同城市之间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种现象。
它可以是城市间政府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企业、智库、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
城市合作的目的是增进城市之间的彼此了解和沟通交流,促进互惠互利,推动城市间资源的配置和开发转移,提高城市的科技、文化和经济水平,实现共同繁荣。
城市合作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城市合作是实现城市间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交流的增进、城市形象的美化和外交手段的重要途径。
其次,城市合作对于改变城市发展资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城市合作也可以加深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带动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整体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二、区域一体化下的城市合作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速,城市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城市间的合作也随之增多。
区域一体化下的城市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区域一体化指的是不同城市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和发展,强调在区域内实现资源整合和互信互利的局面。
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间的合作可以更加普遍和深入。
从国际视角看,当前国际城市间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推广:城市间通过市场、宣传推广手段,加大城市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加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
(2)商务合作:城市间为加强商业合作,增进贸易效益,发展产业制造,推动共同发展和繁荣。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模式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模式。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呢?首先,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一种统筹兼顾的治理模式。
这意味着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不能只关注个别地区的发展,而要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
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对于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侧重发展资源型产业,并加强生态保护;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则应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主。
通过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其次,建立健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至关重要。
这包括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补偿机制等。
区域合作机制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利益共享机制可以确保各地区在合作发展中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提高地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补偿机制则可以对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做出牺牲或承担更多责任的地区进行合理补偿,保障其发展权益。
例如,在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中,受益地区应当对生态保护地区进行经济补偿,以鼓励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再者,创新的区域治理方式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为区域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建立区域发展的大数据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区域发展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此外,鼓励公众参与区域治理也是创新治理方式的重要方面。
通过开展民意调查、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使区域发展决策更加贴近民众需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演进、机制与模式
国内环境协同治理的演进
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此时,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
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加剧。此时,我国开始加强环境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
环境公益诉讼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公众 对环境问题的监督权和起诉权。
04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
基于市场的协同模式
总结词
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 和资源节约。
详细描述
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生 态补偿机制等,让企业成为环 境保护的主体,实现区域内的
环境协同治理。
适用范围
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 业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的地区。
02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 机制分析
主要包括信息共享机制、协商谈判机 制、资金互助机制、技术支持机制等 方面,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 进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03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 模式研究
目前主要的模式包括政府主导模式、 市场主导模式和社会参与模式,每种 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需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行业协会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行业规范、 推广环保技术等手段,引导企业自我约束和协 同治理环境行为。
适用范围
适用于行业自律程度较高、环保意识较强的地 区。
05
案例研究:长三角区域环 境协同治理
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现状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01
长三角地区的环保合作领域已经从单一的污染防治扩展到生态
保护、环境风险防范等多个领域。
0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模式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模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模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合作与互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分析其特点、优势、面临的挑战及实施策略。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模式的类型(一)产业协同模式产业协同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例如,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凭借其金融、科技、人才等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江苏和浙江在制造业领域具有深厚基础,专注于发展各类工业产品;安徽则在资源型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产业协同,长三角地区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高了区域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基础设施协同模式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协同模式主要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交通基础设施协同方面,加强区域内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的衔接与优化,如京津冀地区构建了“一小时交通圈”,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动,降低了区域内的交易成本。
能源基础设施协同方面,实现区域内能源供应网络的互联互通,共同保障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如西气东输工程为沿线地区提供了稳定的天然气资源。
通信基础设施协同方面,推动区域内通信网络的一体化建设,提升信息通信服务水平,促进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科技创新协同模式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地区通过加强科技合作与创新资源共享,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一方面,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联盟,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与治理机制研究
供应商合作是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企业可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关系,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稳定性,同时降低采购成本。渠道合作则能 够帮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品牌合作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 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确定了合作模式后,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过程中的 权责、协作方式、沟通机制等,以保证合作顺利进行。首先,要明确各方的职 责和权利,做到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其次,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保持信息畅 通,及时解决问题。此外,为确保合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还需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通过联合投入资源、 共享技术、分担风险而进行的研发合作方式。常见的合作研发组织模式有:
1、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是一种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通过成立 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的模式。它具有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优点, 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和降低成本。
在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方面,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研发目标、 资源状况、合作伙伴以及市场需求等。常见的合作研发组织模式有产学研合作 模式、企业联盟模式、虚拟研发组织模式等。其中,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充 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联盟模式则有 助于企业间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加快技术推广应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合作治理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 施:
首先,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制定 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进行跨地区的重组和联合,从而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
其次,应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区域合作治理的有序推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 律法规,明确各地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保障区域合作治理的稳定性和可 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优区域合作治理机制的选择
2014-10-29 04: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邢华
区域合作是地方政府为实现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合作行为。
共同利益是区域合作的前提。
没有共同利益,地方政府就没有合作的动力,也就谈不上区域合作。
然而,即使存在共同利益,区域合作也很难达成。
这种情况称为“制度性集体行动困境”(Institutional Collective Actio n,以下简称“ICA困境”)。
ICA困境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即在分散化权威情况下,一方的决策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或者一方的决策取决于另一方的行动。
此时,如果地方政府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那么就有可能会采取有损于区域整体利益的行动,导致区域合作无法达成。
“制度性”是与“个体性”相对而言的,它表明集体行动的参与方不单纯是某一个体行为人,而且是具有特定的制度供给能力、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
有个典型的例子是“囚徒困境”:如果参与方进行合作,就会得到更好的结果,但由于参与方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所以就无法达成最优结果。
ICA困境表明了地方政府的个体理性与区域整体最优结果之间的内在矛盾,其实质在于行政区之间的利益冲突。
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矛盾性,区域合作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在实际运行中却经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使区域合作陷入停滞。
美国学者费沃克将现实中存在的ICA困境划分为四种情形。
一是由于无法协调利益而产生的ICA困境。
如果集体行动参与方具有互补性的资源,那么最优的方案是各方交换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但如果双方无法就利益协调达成一致,那么合作所带来净收益就无法实现。
二是由于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性所导致的ICA困境。
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性要求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以实现规模收益,降低平均成本。
此时,如果地方政府以邻为壑,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会导致各方成本提高。
三是在共有产权情况下出现的ICA困境。
当存在“公共池塘”等问题时,如果各方都只是按照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采取行动,就会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等问题,出现“公用地的悲剧”。
四是由于外部性所带来的ICA困境,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就会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当存在ICA困境时,就需要设计某种机制加以解决,这种机制称为“区域合作治理机制”。
区域合作治理机制的类型非常多样,最简单的是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非正式网络,最复杂的是由权威机构直接干预区域合作的情形,例如行政区合并等。
介于其中的类型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协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区域管理委员会、省部际联席会议、由中央授权的权威性区域管理机构等,由此形成了一个庞杂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的谱系。
不同类型的治理机制所面临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交易成本最小的机制被称作“最优区域合作治理机制”。
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区域合作性质。
区域合作性质表明该合作包括哪些参与者、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由两个维度构成。
一是区域合作的复杂性。
一般而言,参与者数量越多,所要解决的问题
越复杂,交易成本就越高。
二是外部权力介入的程度。
网络嵌入依赖参与者的社会人际网络来缓解ICA困境,法律和契约依赖参与者的自愿性协议,政治权力介入则需要第三方加入。
仅从治理机制自身设计角度来看,网络嵌入等横向机制的交易成本较低,而政治权力介入等纵向机制的交易成本较高。
其二,区域合作风险。
当存在ICA困境时,尽管区域合作的收益大于个体收益的加成,但是由于区域合作的风险比较高,合作也有可能无法达成。
区域合作风险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沟通协调方面的风险、利益分配方面的风险以及监督执行方面的风险。
当所要解决的问题关联性很高时,沟通协调的风险很大;当很难进行利益的合理分配时,就会存在利益分配风险;而当存在专用性投资以及机会主义等行为时,监督执行的成本就变得很高。
在不同的合作风险情况下,同一种类型的治理机制的交易成本会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当合作风险较小时,采用横向机制交易成本较小,但是当合作风险变大时,横向机制的交易成本会迅速提高。
相应的,当合作风险较小时,采用纵向机制的交易成本会比较高,但是当合作风险变大时,纵向机制的交易成本提高速度则会比较慢,因此在面临较高的合作风险时,纵向机制的交易成本反而会低于横向机制。
其三,区域差异特征。
如果目标区域具有较高的同质性,治理机制的交易成本就会比较小;如果区域内部辖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则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
因此共同的战略使命和目标是地方政府协作的重要前
提。
区域差异化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所在辖区的特征,包括该辖区的管辖范围、辖区人口统计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状况等。
如果辖区管辖范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相近,则交易成本就会比较小。
二是地方政府的级别和地位高低。
在我国的单一制政府结构中,地方政府之间有着严格的层级,在同样的合作风险情况下,不同层级之间的地方政府合作的交易成本会更高。
另外,地理位置的接近性也是影响地方政府偏好分布,进而影响区域合作治理机制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
其四,地方政府自主权。
地方政府的分权特征在不同的政府体制下是不同的,单一制政府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在联邦制体制下,地方政府享有更多的自治性权力。
在同样类型的政府体制下,地方政府分权的程度也会受到辖区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具有更高自治权的地方政府合作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区域合作情形的治理机制,最优治理机制的产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综合权衡治理机制本身的成本与区域实际需求。
当前,我国区域合作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协作为主要形式,在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要拓宽视野,推动纵向方面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通过横向协作与纵向嵌入的有机结合,来应对我国区域合作的复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