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决策支持系统

合集下载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与落实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与落实

03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目标与原则
规划目标
确保在灾难发生时,居民能够迅速、安全地 转移到避难场所,保障生命安全。
科学性原则
根据地区特点、人口密度、灾害风险等因素 进行合理规划。
实用性原则
确保避难场所的设施和设备能够满足实际需 求,方便居民使用。
安全性原则
确保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性能,能够 抵御可能的灾害影响。
日本
日本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 理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同时注重提高居民的应急意 识和自救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案例介绍
要点一
案例一
某市在地震后快速启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根据人口密度 、地理环境等因素,选定了多所学校、体育馆等公共设施 作为避难场所,有效保障了市民的生命安全。
要点二
案例二
某社区在台风来临前,迅速组织居民进入预先指定的避难 场所,由于准备充分,整个社区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情况。
0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
根据灾害类型选择避难场所
地震避难场所
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 质稳定的场地,远离地震 断裂带和陡坡。
洪水避难场所
选择地势较高、不易被淹 没的场地,同时考虑周边 河流水势和排水状况。
火灾避难场所
选择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有充足水源和消防通道 的场地。
考虑人口密度与分布
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情况,合理规划 避难场所的数量和规模,以满足不同 区域的需求。
社会组织和志愿愿服务,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监督与评估机制
监督检查
政府应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应急避难场所 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是供灾民临时停留、疏散的场所,是保障灾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一、选址规范1. 应急避难场所需远离易被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的区域,同时要避免选择河道、湖泊、水库等易发生水灾的地段。

2. 选址时要考虑交通便利性,临近主干道或有较好的交通网络,方便灾民疏散和救援物资的进出。

3.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尽量避免选择工业区、污染源附近等有安全隐患的地段。

二、场所规模与布局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需根据周边居民数量、易受灾情况、交通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可容纳足够数量的灾民。

2. 场所布局要合理,包括设置通道、疏散出口、安全设施等。

应保证场所内部的通道畅通无阻,避免拥堵。

3.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符合防火、防水、防震等基本安全要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1. 水源供应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设立供水设施,保证饮用水安全。

2. 电力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有配备发电机等备用发电设施,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卫生设施要完善,包括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保证环境卫生。

四、救灾物资储备1.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时要考虑到灾民的基本物资需求,如食品、水、药品、毛毯、衣物等。

2. 物资储备要有相应的仓库或储物间进行存放,按照不同物资进行分类、标注,方便取用。

3. 物资储备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保证其有效性。

五、安全管理措施1.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场所的管理与维护。

2. 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安全巡查和日常管理。

3. 强化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培训,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序地疏散灾民。

以上是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可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更好地保障灾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确保建设更加适应实际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编制说明1.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年,省政府印发了《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号)明确了“十一五”、“十二五”、年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目标,提出最终达到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平方的长远目标。

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陕政发〔〕号),要求积极开展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规划在全省建设个规范化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完善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根据《“十二五”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分工》(陕政办发〔〕号),陕西省地震局牵头承担我省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工作。

协作单位本标准由陕西省地震局提出,由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应急办、宝鸡市地震局共同起草。

主要工作过程年,陕西省地震局组织相关人员调研全省应急避难场所情况,摸清现状,发现问题,了解市县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需求,总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

年月月,陕西省地震局针对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申报《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地方标准制订项目,由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应急办、宝鸡市地震局部分同志组成标准编制组,开展工作。

年月,《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地方标准列入陕西省“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年月,编制组在北京调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详细了解了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的过程、成果、场所建设的方式、场所疏散方案、场所宣传与演练等场所相关信息,并与北京市地震局有关同志讨论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

年月日,编制组在陕西省地震局召开启动会。

会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标准制订工作进行了安排,落实工作职责,明确人员分工。

编制组成员按照分工,开展工作。

年月日,编制组召开碰头会,分析收集资料,梳理编写基本思路,安排下一步工作。

年月月,编制组广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对比现有同类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陕西省地震局的编制组成员在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标准编写大纲,并征求了意见。

应急避难场所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规范首先,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灾害发生时,为了迅速疏散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而建立的安全场所。

它是灾害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应急避难场所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

下面是一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的参考。

1.合理选址: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该考虑到易于疏散、安全可靠、地理位置方便等因素。

一般来说,应急避难场所应尽量建在远离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如河岸、山脚等地不适宜选址。

2.科学建筑设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设计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标准来执行,包括建筑结构、消防安全设施、通风设备等方面。

建筑物应尽量多层,以提供足够的避难空间和方便疏散。

3.足够容量:应急避难场所的容量应根据周边居民的人口数量来确定,以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容纳足够的人员。

一般来说,应急避难场所的容量应考虑平时的常住人口和周边的流动人口。

4.储备应急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应储备足够的食品、水、药物等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同时,还应储备一些急救用品,如医疗器械、药品、急救知识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伤亡情况。

5.明确管理责任:应急避难场所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

管理人员应具备灾害应急救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灾害发生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提供必要的帮助。

6.加强培训和演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人员和居民应定期进行灾害应急培训和演练,加强应急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通过培训和演练,能够提高人们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7.建立信息通讯系统:应急避难场所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通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灾害情况和指导信息。

这样能够更好地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

8.做好卫生和环境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卫生用品等,防止疾病传播。

同时,还要做好对环境的管理,保持安全和整洁。

以上是一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的参考,通过建立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能够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应急物资储备点选址多目标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应急物资储备点选址多目标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应急物资储备点选址多目标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冯舰锐;盖文妹【摘要】为应急物资储备点的选址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响应能力,基于运筹学中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紧急情况下物资运输调度的时效性与经济性特征,构造相应目标函数,引入权重综合考虑时效性和经济性,并利用可变权重因子构造辅助函数,进而建立应急选址问题的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借用智能算法中系统动态演化方法,提出求解权重的算法,并拓展到多目标决策,将多目标问题逐步转化为单目标问题进而解决;实例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及优势,以及求解效率、辅助函数性质的正确性,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在灾变条件下的选择方案;此外,提出的算法也可用于应急管理领域中其他相关优化与选址问题.%To provide a reasonable solution for the problem of site selection for the reserve sites of emergency materials,and improve the response ability of emergency rescue work,based on the threory and method to solve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the corresponding objective functions were constructed accor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liness and economy i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scheduling of emergency materials under the emergency situation.The timeliness and economy wer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by introducing into the weights,and the auxiliary functions were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variable weight factor,thus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emergency site selection was established.On this basis,the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weights was put forward by using the system dynamic evolution method of the intelli-gent algorithm,and it was extended to the multi-objectivedecision-making to convert the multi-objective problem into the sin-gle objective problem step by step for solving.The correctness and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new algorithm were verified b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ase,as well as the solving efficiency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erties of auxiliary functions.It can provide various selection schemes under the catastrophic conditions to the decision makers,and can also be applied in other relevant optimization and site selection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期刊名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年(卷),期】2018(014)006【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应急管理;多目标优化;应急物资;选址【作者】冯舰锐;盖文妹【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913.40 引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各类网络系统工程密集程度增加。

应急预案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如何建设

应急预案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如何建设

应急预案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如何建设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这些突发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建设一个高效、可靠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和作用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集成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模型算法和专家知识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性系统,旨在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它能够快速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实时的态势感知、风险评估、方案生成和决策优化等服务,帮助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合理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算法的应用,能够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准确预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避免了仅凭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的盲目性和主观性。

2、缩短决策时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信息,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方案,大大缩短了决策的时间,提高了应急响应的速度。

3、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应急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增强协同决策能力应急决策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协同配合。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促进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数据采集与监测模块负责收集、整合来自各种渠道的与突发事件相关的数据,包括传感器数据、监控视频、社交媒体信息、气象数据、地理信息等。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情况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情况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情况总结首先,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在灾后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灾情发生时,它能够快速地调度和布置避难场所,提供临时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

系统中的各项信息,如避难场所的位置、容纳人数、设备设施、卫生状况等能够被准确地记录和管理,方便救援人员进行资源调配和准确评估灾情。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统能够对受灾地区的避难场所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记录,为灾后重建提供数据依据。

系统可以记录避难场所的使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今后改善避难场所设施提供经验。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还能与其他应急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流。

例如,它可以与应急救援系统、医疗救援系统等进行数据对接,实现快速响应和资源整合。

这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效率,最大程度地保障受灾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各地区的信息化程度和数据标准不一致,导致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困难,影响了系统的整体效能。

其次,由于突发灾害的时效性和不可预测性,系统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数据更新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最后,人员培训和使用普及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救援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标准化工作,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其次,要加强应急响应机制的研究和建设,提前制定好突发灾害应急预案和各类操作指南,为救援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导。

最后,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组织系统使用培训和操作演练,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基于gis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与布局研究

基于gis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与布局研究

基于GIS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与布局研究学位论文答辩日期:指导教师签字: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并同意以下事项:1、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2、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用于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基于GIS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与布局研究摘要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频繁发生,给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而我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之一,有45%的城市地震烈度大于等于7度,这使得地震成为威胁我国城市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的首要灾害。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加速的过程中,城市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但城市的整体防震减灾能力及防震减灾系统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的速度,如果发生地震,会给城市造成莫大的损失。

所以,如何提高城市抗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应急管理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北科技学院

应急管理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北科技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下列风险与突发事件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突发事件的发生与风险有关B:风险是尚未发生突发事件,会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C:突发事件是风险的潜在状态D:“风险”与“突发事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答案:C2.城市地铁事故属于()。

A:事故灾难B:公共卫生事件C:自然灾害D:社会安全事件答案:A3.以下哪几项是突发事件具有的特征()。

A:确定性B:社会性C:严重性D:突发性和紧急性答案:BCD4.应急管理的客体包括()。

A:事故灾难B:社会安全事件C:自然灾害D:公共卫生事件答案:ABCD5.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

A:应急处置与救援B:监测与预警C:预防与应急准备D:事后恢复与重建答案:ABCD6.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最高级别为Ⅰ级,用()表示。

A:橙色B:红色C:蓝色D:黄色答案:B7.要转变传统的重救治、轻预防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注重预防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

()A:错B:对答案:B8.突发事件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使应急响应行动与突发事件潜在的危害相适合、相匹配。

()A:错B:对答案:B9.应急管理重在救援。

()A:错B:对答案:A10.在PPRR模型中,2P比2R重要,做好2P,才能搞好2R。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以下不属于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的是()。

A:志愿者团队B:政府C:保险公司D:社区答案:B2.以下属于国际应急管理拓展期的特点的是()。

A:由政府主导应对向普通民众应对转变B:由单向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C: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D: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转变E:从单纯应对一个方向、一个区域的突发事件向应对更多领域、更大区域的突发事件扩展答案:BCDE3.我国在()时期,逐渐形成“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

A:改革开放——2003年非典事件B:2003年非典事件——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C: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D: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答案:B4.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调研考察时,提出“两个坚持、三转变”,其中,“两个坚持”是指()A: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B:坚持标本兼治,关口前移C: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减灾相统一D: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答案:AC5.我国未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总体思路是以“三移”推动“三靠,其中“三移”是指()。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而设立的一种临时避难场所。

以下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准:
1.选址合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选择地势平坦、空旷、不易发生次生灾
害的区域,如远离山丘、河流、水库等易发生地震次生灾害的区域。

2.设施齐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如帐篷、临时厕所、
水源、食品等。

同时,还应根据场所规模和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的医疗、卫生、食品、供水、供电等设施。

3.面积适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应根据场所规模和容纳人数来确定。

一般来说,场所的面积应该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考虑到
人员密度和安全因素。

4.标识明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明确的标识,包括场所名称、位置、
规模、容纳人数等信息,以便受灾群众快速找到并进入避难场所。

5.管理有序: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建立有序的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进出管
理、食品卫生管理、安全保卫等。

场所管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经验。

6.信息畅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系统,包括广播、
通讯设备等,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及时获得避难信息和相关指导。

应急预案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有哪些要求

应急预案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有哪些要求

应急预案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有哪些要求在面对各种突发灾害时,应急避难场所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暂时的安全庇护,成为了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

而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究竟有哪些要求呢?首先,安全性是选址的首要考量因素。

这包括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要避开容易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

比如,避免选择在地震断裂带附近、陡峭的山坡脚下或者是曾经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的地方。

同时,也要远离可能存在火灾隐患的区域,如易燃易爆的化工厂、加油站等。

此外,场所选址应避开洪水容易淹没的区域,比如地势低洼的河谷、河道附近。

交通便利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交通便捷的地方,便于人员疏散和救援物资的运输。

最好靠近主要的交通干道,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但又不能太靠近,以免在灾害发生时受到交通堵塞或道路损坏的影响。

周边要有良好的道路网络,能够保证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和车辆的顺畅通行。

而且,场所附近要有足够的停车场或空地,以容纳大量的救援车辆和疏散人员的交通工具。

场地的面积和容纳能力要满足需求。

根据预计的受灾人口数量,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大小。

要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人员,提供足够的空间搭建临时帐篷、设置医疗救治点、存放救援物资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人员活动的空间,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秩序混乱和卫生问题。

公共设施的配套也是选址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要有稳定的供水设施,能够保证在灾害发生后为避难人员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排水系统也要完善,能够及时排出雨水和生活污水,防止积水和环境污染。

电力供应也不能忽视,要有可靠的电源或者备用发电设备,以满足照明、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的用电需求。

此外,通信设施要畅通,能够保证与外界的及时联系,让救援工作能够高效进行。

场地的地形地貌也会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产生影响。

最好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便于搭建帐篷和开展救援工作。

避免选择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的区域,以免给人员行动和救援工作带来困难。

应急避难场所系统

应急避难场所系统

第1章项目背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等人为灾害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正是基于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基础环境这一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应运而生的。

2006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 ~2020)》,要求“在省会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避震公园等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避险救生设施”。

中国地震局按照规划要求编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统一全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系列国家标准制定等。

2008 年汶川地震后,社会民众对所在城市的应急避难、政府应对措施等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希望有更加更全面的知情权。

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崭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和基础设施,如果不宣传教育,绝大多数民众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周边最近的避难场所的位置、到达路径以及功能,因此,在灾害真正来临之时,应急避难场所就无法发挥作用。

第2章方案设计本系统利用计算机、GIS等技术结合网页开发技术以现有地图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互联网络调用地图数据,将城市所有应急避难场所一一标注在地图平台上,向社会公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查询和服务,使社会民众可以快速、直观找到分布在城市各地的应急避难场所, 了解到各个场所的详细信息、 场所平面图及到达路径等服务2.1 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B/S 架构利用网页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具体系统架构见下图。

避难所属性数据库避难所地址库空间数据库地址匹配数据交换数据接口数据统计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地名查询应急避难所管理系统第三方地图平台信息查询分布管理路径查询公交路线数据库业务层平台服务层数据层电子地图2.2功能设计2.2.1避难点查询支持用户以所在地为中心查询指定范围内的所有避难所,以列表形式展示避难所地名信息,同时在地图上进行高亮标注。

点击避难所可以获取避难所详细属性信息,如名称、地理位置、类型、面积、周边环境、能容纳人数及平面图等,便于让公众快速了解每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情况;支持按照避难所类型进行信息查询,支持输入地名或地名关键字查询,获取相关查询记录,点击地名直接定位到地图。

GB1732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完整版式

GB1732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完整版式

GB1732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完整版式1.6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 21734 — 2008前言本标准第5.1条、第5.2条、第5.3条、第6.1条、第6.2.1条、第6.2.2条、第6.3.1条、第6.3.4条、第6.3.5条和第7.2条的技术内容为强制性,其余的为推荐性。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山东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国宾张敬军宋伟苗崇刚孙柏涛黎益仕周长兴李洋都吉夔范增节侯建盛。

本标准首次发布。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Ⅰ引言为了应对地震突发事件,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科学合理地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居民提供应急避险空间,快速有序地疏散安置居民,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所作的各项规定,是建立在“统一规划、平震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的基础上。

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场址选择及设施配置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经城乡规划选定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建设或改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8208.2—2001 地震现场工作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JGJ 50—200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随着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以及恐怖袭击频发,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成为了社会发展当中一项重要任务。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庇护,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就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进行探讨。

一、紧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和重要性紧急避难场所,顾名思义,是指在灾难来临时,供人们短时期内避难的地方。

它可以是学校、体育馆、医院、地下室、公园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一些特定建筑物或设施。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的庇护环境,保障其生命安全。

其次,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可以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减少混乱和恐慌。

此外,合理的场所布局还能够提供生活、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二、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要素在进行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场所选择:选择附近地理条件适宜和交通便利的场所,如公园、学校等。

此外,要与当地政府、救灾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确定最佳的场所选址。

2.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确保各个紧急避难场所能够及时收到灾害警报,并迅速响应。

3.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卫生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洗手间等。

此外,还需确保场所内的建筑物和设施符合防护要求,能够承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侵袭。

4. 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紧急物资,包括食品、饮水、医疗用品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急需。

5. 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紧急避难场所使用规则,培训相关人员,确保避难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能够高效有序。

三、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以下是某市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供参考:1. 场所选择:选定位于市中心的两处体育馆作为紧急避难场所。

这两处体育馆地理位置便利,交通便捷,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庇护。

2. 预警系统:在体育馆内部安装监测设备,并与市公共安全监测中心实现联网。

灾害警报发生时,监测中心将通过系统自动向体育馆发送警报,同时触发紧急求助机制。

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投资估算

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投资估算

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投资估算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灾害或紧急情况下,提供临时安全居住、生活保障和救助的场所。

灾害与紧急情况的发生频率逐渐上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投资需求也随之增加。

本文将就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选择和投资估算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选择非常关键。

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应尽量靠近易受灾地区,以减少人员的转移距离和时间,增加救援效率。

其次,场所附近应有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供应,以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需求。

再次,避难场所的位置应尽量远离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如山体滑坡或河流溢出等。

此外,避难场所的位置应易于救援车辆和人员的进出,便于紧急救援和物资供应的到达。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还应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以保证人员的生命和安全。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投资估算比较复杂,需涵盖多个方面的费用。

首先,场所选址和购买所需土地的费用是必不可少的。

这其中包括土地收购费、土地征用补偿费以及律师费和审计费等。

其次,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建设所需的费用包括设计费、建筑材料费、人工费、设备器材费以及建设监理费等。

此外,场所的设施建设和布置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如电力设备、供水设备、消防设备、通信设备以及生活设施等。

另外还需要考虑购买和储备应急物资和救援器材的费用,如食品、水、药品、救生衣、救生圈等。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运营与维护费用也需要进行合理估算,包括人员工资、设备维修费、清洁卫生费以及安全检测和运维费用等。

总之,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选择和投资估算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结合地理环境、灾害类型、灾害频率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

在投资估算方面,需从土地购买、建筑物建设、设施建设、应急物资购买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估算,以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此外,还需注重场所的日常运营与维护,以保持避难场所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街道应急避难场所如何选址设置

街道应急避难场所如何选址设置

街道应急避难场所如何选址设置在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中,街道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设置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它关系到在突发灾害来临时,居民能否迅速、安全地找到庇护之所,保障生命安全。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街道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设置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和功能。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临时的居住空间、医疗救助、食品和饮用水供应、应急通信等,以保障受灾群众在灾害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选址时,要充分考虑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不同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对避难场所的要求有所不同。

对于地震多发地区,应选择地质结构稳定、地势平坦开阔的区域,避免在断层带、易滑坡地段或可能遭受地震次生灾害影响的区域设置避难场所。

对于洪水易发地区,则要避开河道、低洼地带和行洪区,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

人口密度和分布是另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避难场所应尽量靠近人口密集区域,以确保居民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

同时,要根据街道的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合理规划避难场所的数量和规模,保证每个区域的居民都能有足够的避难空间。

例如,在学校、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附近设置避难场所,能够方便周边居民快速疏散。

交通便利性也是选址的关键之一。

避难场所应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周边道路宽敞、畅通,便于救援车辆和物资的运输。

距离主要交通干道不宜过远,以减少疏散时间和提高救援效率。

此外,还应考虑周边停车场的设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为救援车辆和设备提供停放空间。

场地的面积和容纳能力要与当地的人口规模相适应。

一般来说,人均避难面积应不低于 15 平方米。

同时,要考虑到避难场所内的设施布局和人员活动空间,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不会出现拥挤和混乱。

对于大型的避难场所,还应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医疗区、物资储备区等,以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基础设施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守护生命的安全堡垒》嘿,你知道吗?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灾难就像是随时可能蹦出来的“捣蛋鬼”,给我们带来各种麻烦!而应急避难场所呢,就像是超级英雄的秘密基地,关键时刻能拯救我们的小命呀!要是不了解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那可就像是在灾难面前赤手空拳,太危险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的神秘面纱吧!一、场地选址:寻找安全的“避风港”“场地选址要谨慎,安全第一不能忘!”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哦!就像你找房子不能找在地震带上一样,避难场所也得找个安稳的地儿。

它得避开那些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比如地质灾害隐患点、洪水淹没区等等,这就像是避开游戏里的陷阱一样重要。

而且呀,还得交通便利,不然大家怎么能快速到达呢?比如说要靠近主要道路,这样才能让人们在紧急时刻快速找到这个“避风港”。

二、功能分区:打造有序的“避难小世界”“功能分区分得清,避难生活也安宁!”应急避难场所可不能乱糟糟的,得有清晰的功能分区。

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有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任务。

要有居住区域,让人们有地方休息;要有物资储备区域,保证大家有吃有喝;还要有医疗救助区域,万一有人受伤了能及时得到治疗。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高效运转嘛!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分区,那不是乱成一锅粥啦?三、设施配备:装备齐全的“生存百宝箱”“设施配备要齐全,生存保障不能缺!”应急避难场所里的设施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生存百宝箱”。

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那是必须的,不然怎么生活呀?还有卫生设施,总不能让大家随地大小便吧,那可太不卫生啦!照明设施也很重要,晚上可不能摸黑呀。

这些设施就像是游戏里的道具,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在灾难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比如说,有了充足的饮用水,就像有了“回血药水”,能让我们保持活力呀!四、标识系统:指明方向的“救命灯塔”“标识系统要显眼,逃生指引不迷路!”在应急避难场所里,标识系统就像是一盏盏“救命灯塔”。

企业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企业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企业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摘要:本文在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内容,并依据其影响时限划分为战略、战术和运营三类,按照决策支持系统需求,进行相应关键技术平台的概要设计,并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工作流程进行设计。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决策决策支持系统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任务分析(一)应急决策任务及分类按照决策结果影响的时效由长到短,可以分为战略、战术和运营三个层次。

决策层:预防策略,它们具体回答什么样的法律、政策和制度能够缓解应急事件危害程度;应急物资和设施规划,根据本地区应急需求信息,规划应急所需的物资和应急设施的地址与能力计划等;灾后长期重建计划的制订。

战术层:危险源风险评价,具体是对事故发生概率和造成不良后果程度的估计;详细预案的制订,包括从事故发生起到终止所需的各类响应的详细措施;演练计划制订,是按照预案的程序,培训和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和群众的应急响应能力。

运作层:企业危险源的实时监控和预警,采用各类技术手段获取危险源及周边区域的状态信息,并按照评估程序给出相应的预警信息;应急资源的分配计划,包括在实际响应和恢复阶段,按照灾害的需求信息,并结合相应的资源信息,实现物资、设备和人员的分配计划;响应调度计划,有了分配计划就需要在一定时间和运输条件的约束下,优化制订具体的调度方案;受灾人员救助和撤退方案,即根据灾害事故的危害程度和环境条件,提供具体的伤员救助计划与普通人员的疏散计划。

(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需求分析由于应急决策问题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时间紧迫性,决策人比常规决策时更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辅助,但在确定决策人和EDSS在应急决策过程的分工时,必须遵循人机能力有限性原理,过分依赖决策者或依赖EDSS的人机分工都将降低最终应急决策方案的有效性。

EDSS在应急决策过程中的实质作用是辅助而不是替代决策者,通过系统具有的能力来延伸决策者的理性能力,增强决策者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决策者能将主要经历集中在运用经验、直觉和顿悟对应急决策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判断和抉择上,以充分的事前准备减轻事发时的任务负载。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建设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灾害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本文将探讨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构成要素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性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是为了提高灾害应对效率、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而建立的一套综合管理系统。

它能够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包括场所的选择、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

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场所人员、物资、设施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二、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的构成要素1. 场所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场所基本信息、人员信息、物资信息、设施信息等。

通过该模块,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场所进行分类管理,掌握场所的基本情况,包括场所的位置、容纳人数、设施设备等信息。

2. 预警信息模块:通过接入气象、地震等相关部门的预警系统,实现对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一旦发生灾害,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将警报信息传输到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3. 人员管理模块:包括应急避难场所人员的登记、统计、分配等功能。

通过该模块,可以实现对人员的实时监控,确保人员安全。

4. 物资管理模块:包括物资的采购、储备、调配等功能。

通过该模块,可以实现对物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物资的充足供应。

5. 设施管理模块:包括设施的巡检、维护、报修等功能。

通过该模块,可以实现对设施的实时监测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1. 数据安全问题: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如人员信息、物资信息等。

因此,系统的安全性是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不被泄露或篡改。

2. 技术支持问题: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系统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与专业的技术团队合作,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临时安全避难、生活救助和医疗救治的场所。

建立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对于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规划应符合国家标准。

选址应远离可能引发灾害的区域,如河流、山体滑坡易发区等,同时要考虑交通便利、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规划应科学合理,包括场所面积、建筑结构、逃生通道、疏散指示标识等,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提供避难和救助。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装备应符合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应符合抗震、防火等安全要求,同时要配备应急照明、通风设备等基础设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另外,应急避难场所还应配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生活救助和医疗救治需求。

再次,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营应符合国家标准。

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和救助工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避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生活保障,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整体应急响应能力。

总之,建立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对于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广大市民也应增强应急意识,了解周围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设施,做好自我防护和避险准备,共同为应急管理工作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