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2)
3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PPT课件
![3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78374e910ef12d2bf9e7ae.png)
考点1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 过 度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 职 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运用) 九、十二
l.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是 什么?
(1)世界上的一切物体只有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的才能;
(2)在人生的旅程上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把握人生的方向,从而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活 出自己的阳光,亮出真我的风采。
①流行风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②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流行有物质的,也有 精神的; 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颓废的; ④面对流行风,我们应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适 合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流行物,摒弃不健康的、 低俗的、不适合自己的,切勿盲从。
5
5-2.如何跳出流行风的漩涡 ?
① 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认清自己的真实 需要; 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克服盲目从众心理; ③培养正当的兴趣和爱好; ④提高自己的控制和辨别能力;积极参加集体组 织的有益活动。
1.怎样面对挫折 ?
14
6.面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青 少年应当怎样做 ?
(1)确立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而努力 奋斗的 志向,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 (2)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 观念; (3)培养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15
考点13.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 应对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理解)八下二
(2)要认识到各种诱惑的存在与危害。
(3)敢于拒绝诱惑 ,学会健康生活。
(4)从小努力树立健康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
积极热情开朗的性格 ,主动学习 ,积极锻炼 ,科学
规划自己的人生等 。
2
3.怎样做到健康文明上网 ?(怎样抵御游戏的诱惑 ?) ( 1 )上网应利用网上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提高 学习成 绩,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发展; ( 2 )学会信息节食,抵御网络的不良诱惑 , 不浏 览不良信息的网址、网页; ( 3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有节制地上网;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1d8b4a6a417866fb94a8ecc.png)
第六讲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收养子女和过继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有什么关系?☐过去的亲子关系——自我状态、人格、心理健康☐现在的亲子关系——情绪状态、人格发展☐未来的亲子关系——新家庭的亲子沟通、反哺一、过去的亲子关系①: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在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立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脱敏感到很压抑,脱敏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
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
回避型依恋: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
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极度压抑,他们似乎对于是要接近还是回避母亲表现出犹豫不决。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尔突然跑掉。
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依恋模式与成人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自我模型他人模型积极消极积极安全型(安全型依恋)过度型(抗拒型依恋)消极消极型(回避型依恋)恐惧型(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对将要面临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过度型依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消极型依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心理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44758b55b4daa58da0114ad4.png)
第一讲现代健康观由中学进入大学,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年龄阶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状态应对现实压力,因而大学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在有效应对新的挑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着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总体地、长远地影响着国家大业。
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增强维护心身健康的意识, 提高心身健康水平!一、现代健康观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
那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综合性的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健康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无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
实际上,这一传统健康观是既消极又不全面的。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深入到机体的神经细胞膜以及生物化学物质的分子水平去探究人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医学,特别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时就在宪章中向全世界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
”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又重申了这一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及体质虚弱,而为身心健康、社会生活幸福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所演变,反映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最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件教学讲义ppt
![最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件教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a21f84ac27284b73f342500d.png)
不同人对同样事件的不同理解
压力(stress)
大多数人认为压力只是指某些特定的事件,比 如交通事故、考试失败、约会迟到或者丢失钱 包。尽管这些事件有一些共同点,但是并不是 所有人都认为它们是压力事件。例如,有人认 为经历求职面试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也会 有人把面试看做是一次机会。也就是说,当人 们认为这件事充满压力时,这件事情就是压力, 而人们不这样认为时,它就不是压力事件了。
后来又提出了健康人应达到的10条标准
以上10条既包括了可检测的生理标准,也包括了明确的 心理标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把健康概括为:
1. 躯体健康、2. 心理健康、3. 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这个概括把健康的涵义再一次拓宽和加深,从生理、心 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去全面地理解健康,人们通常称这种 健康概念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 健康一词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指称健康 与 疾病的向度,也可以指称个别的疾病与笼统的健 康状态
3. 健康心理学不只是强调研究与病理的发展与建 立,同时亦强调临床上的应用、预防性措施的应 用、以及建立服务系统的应用
4. 健康心理学者的关心包括属于个人层次的健康 或 疾病,也包括属于团体或社会系统的健康或偏差
自我常常是“三个暴君”—外部世界、超我 和本我的仆人。也可以说,自我是外部东西 与内部东西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过滤器。
超我 super-ego
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 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2)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2)](https://img.taocdn.com/s3/m/7a742a0879563c1ec5da71d7.png)
第三讲探索自我状态,完善自我意识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状态在随时发生变化。
有时我们像小孩、有时像成人、有时像父母。
一、自我状态的基本类型自我状态是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表现于外的自我的状态。
自我状态可分类三大类:儿童自我状态(C)、成人自我状态(A)和父母自我状态(P)。
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
代表从前小时候的人格部份。
最典型的字眼是:“我要”、“我不要”。
儿童自我状态是创造力、娱乐消遣及生命力的来源,是生命常新的来源。
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它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而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份,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亦然。
父母自我状态的功能在于照顾或控制别人。
其注重价值观、道德、伦理、文化,主要来自自己的父母,且会在不知不觉中会做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等。
当人的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能利用我的能力,我就是在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一个人利用既有的资源来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以不带感觉的方式来表现。
属于此时此地的一部份。
它像监听器一般,监督自我状态,分析来自父母或儿童自我的讯息。
A重视思考,对事情做选择,做决定或评估。
父母自我状态拷贝自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成人自我状态针对此时此刻所反应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儿童自我状态重演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二、自我状态的功能分析在人际交往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状态可根据其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五种:控制型父母自我、养育型父母自我、成人自我、适应型儿童自我和自由型儿童自我。
(1)控制型父母自我(CP),一种以控制、批评为倾向的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部分。
控制、批评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是什么,用自己的思考去对待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但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ppt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27e1d703d8ce2f01662386.png)
走向成功
----0 - 1 - 100/不做 - 做 - 做好
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 纵使宇宙间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
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 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也不知道
走向成功
----人生如同长跑
• “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 学校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
原始性动机和习得性动机
原始性动机
(1)饥饿动机 (2)渴动机 (3)性动机 (4)母性动机 (5)瞌睡动机
衍生性/习得性动机
(1)恐惧动机 (2)攻击性动机 (3)亲和动机
挫折(frustration)
• 指因个体动机性行为遭到阻碍而体验到的不 快、烦恼和沮丧忧伤情绪
• 挫折产生的原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睡
心理生理角度 醒觉状态
导致失眠的原因
躯体疾病
PHYSICAL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癌症 帕金森病 甲亢 消化性溃疡 哮喘
精神障碍
PSYCHIATRIC
心理因素
PSYCHOLOGICAL
生理因素
PHYSIOLOGIC
药物因素
PHARM ACOLOG ICA L
焦虑症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脑器质性精神病
正常
不正常
• 目前倾向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
•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一词,此词 尚无严格的定义
• 狭义的说,可以作为“精神医学”的同义词 • 广义的说,包含有“提高人群心理素质,预
• 全球大约14%的疾病可归因为神经精神障碍,主 要为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二章适应环境讲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二章适应环境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69da8f06294dd88d0d26b6c.png)
(六)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和亲朋好友,在新的环境也渴望与人 沟通和交流。 但在新环境中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勇气, 不愿向新同 学和新老师敞开心扉、吐露心里话。
我也想与你们做 朋友,但我 还是缺乏主 动的勇气。
四个学会
学会 做人
学会 做事
学会 发展
学会 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 把自己当作别人 把别人当作自己 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三分,心平气和。 克服自我中心倾向 小技巧: 善用微笑 善于语言 注意倾听 自我表露 换位思考
“独生子女”的问题 自我中心,过分地受人关注,这 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 受到家人过多的关怀时,他以为自己 永远是中心,他们会表现出缺乏爱心。
2、人际交往对象的变化 中学:亲人、同学、教师
大学:转向宿舍、班级、院系
异性交往、谈恋爱 3、人际交往要求的变化 中学学习为主,人际交往技巧没那么高。 大学对人际交往能力有较高要求。
案例
案例: 李某,女,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 在一个县级市,她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一切由父母料理。李 某从小学习就好,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他们的市重点高中, 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喜欢,父母高兴,同学们也都将她视 作中心围绕着她。 高考结束李某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到了校园大家都 用普通话交流,可李某说话带有浓厚的乡音,李某开始变得不 爱说话,尤其在英语口语课上总是十分紧张,怕被老师提问。 大学生活开始后,学校举办了各类文体活动,同宿舍的其他同 学都来自大城市,或会乐器,或爱好表演,积极地参与到了学 生活动中,李某没有什么特长和特别的爱好,也没有参与其中。 她感到很孤单寂寞,觉得自己万分痛苦,快要发疯了。
(二)学习环境的变化
当代社会心理与个体社会适应2
![当代社会心理与个体社会适应2](https://img.taocdn.com/s3/m/81b3c3c7aa00b52acfc7ca78.png)
? 影响的手段多种多样,有效而易被接纳的方法是使受影响者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处于影响之下,这就减少了反抗性。这时较有效的方法是树立一些参与者让对方模仿、学习。。
一、遵从
? 遵从表示没有直接要求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对群体压力的一种服从。
? 这种遵从现象的发生从某种角度上讲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刺激因素也是含糊的,没有其它有效的方法可证实。
对失去控制的反应
? 在许多情况下,屈从于社会影响是一种适应。
? 每个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是不同的。
? 当你想出门时,你却没有收到任何邀请,没人做伴;
? 当你收到邀请时,你却想呆在家或你已另有安排。
? 这种被人控制的感觉虽不太强烈,但却会引起一些不快。另外,疾病也可能引起失去控制的感觉。
四、大众心理的连锁影响
? 2)受暗示者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意志与个性倾向性;
? 3)当时的情景;
? 4)暗示者的影响力:同样一句话,出自有社会地位的人比普通人更有效果;
? 暗示的意义:在医学、体育运动和教育ຫໍສະໝຸດ 的作用。 3 社会舆论:
? 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也可以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三、服从
? 当要求以命令的形式出现时,依从就会采取一种特殊的形式——服从。
? 控制感觉中的个人差别
? 内部控制:自己
? 外部控制:其他人或物,命运,世界太复杂
? 人们对待积极结果的信念与对待消极结果的信念是不同的。一个人可能认为他或她能有效地控制积极结果,而对消极结果却无能为力,其他人的信念可能正相反。
? 这种遵从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自信心很强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遵从的一些特点
第2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第2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https://img.taocdn.com/s3/m/3fb5511a0b4e767f5bcfce00.png)
案例一
李某,高一女生。初中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 很好。进入高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 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 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 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 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
(1)考虑时代性和文化意义。
(2)不健康心理不等于心理不健康。
(3)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非对立的双方。
(4)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具有不稳定性。
(5)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1)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逐步学会进行恰当的判断,作出 合乎逻辑的推理。思维品质(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 批判性、灵活性)发展正常。 2)对学习有一定的信心和耐心,有一定的学习动力,在 成绩面前不盲目骄傲或自暴自弃,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有探求的欲望。 3)具有青少年应有的朝气,不一味地沉溺于孤独苦闷的 情感状态中,乐观开朗,一般情况下能正常表达和懂得 各种情感。 4)有一定的行动自主能力,常态下能做到不盲从、不轻 率或优柔寡断,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一般情况下能控制 自己。 5)性格发展正常,热爱集体,富有同情心,公正诚实, 爱劳动,谦逊大方,不过于内倾或外倾。
“神经病”与“精神病” 心理异常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的顺序是:
——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 ——心理疾病边缘状态 ——精神病(含精神分裂症)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 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正常 4.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捷,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有弹性,走路步履轻松匀称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079d4402de80d4d8d15a4fcb.png)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1.挫折在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努力去做的事会失败,需要的东西却未满足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中把这种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遭受挫折总是难免的。
挫折常使人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胃液分泌减少,失眠、焦虑、抑郁等。
挫折似乎只有消极意义,其实不然,若处理得好,挫折同样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
心理素质坚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极大,面对困境,主动积极地迎接挑战,以百倍的力量去努力奋斗,以摆脱挫折的困扰。
在挫折面前,强者常利用挫折对个体的有益作用来提高自己的活动力量。
而对弱者,挫折则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减弱自我控制力,使弱者显得更加无能为力,甚至发生行为偏差。
与强者不同的表现是,弱者面对挫折悲观失望,畏缩后退,冷漠无情,焦虑,甚至采取攻击、压抑、倒退、轻生等方式来自我解脱,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这些消极方式的利用,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个体动机、认识、情感上的障碍。
2.影响人们对挫折忍受力的因素(1)个体生活经历一帆风顺的人比经历坎坷的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挫折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太少,日后的生活中将不知如何应付挫折;太多,则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容易形成自卑、怯懦等人格特点。
(2)躯体状况有躯体疾病和缺陷的人较常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3)认知评价同样的挫折,却由于人们的判断不同,挫折感受也就不同。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和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忍受力,将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使心理健康。
3.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人们遭遇挫折、伤害等不测事件时,为了度过难关,平衡心理,主观上通常不自觉地会选用某种调节的“心术”,以达到“内适应”,这种过程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自卫机制或自我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有学者将心理防御机制概括为以下特点:1)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2)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以某种行为模式而表现的;3)防御机制保护自我或自尊在面临威协时免遭可能的伤害,或以间接满足需要的方式提供出路;4)防御机制用以对抗挫折引起的焦虑、痛苦、不安等情绪;5)防御机制并不改变事实,而仅简单地改变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思考方式;6)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地与歪曲事实、自我欺骗相联系;7)防御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8)大多数防御机制虽可暂时免除或减轻痛苦或不安,但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回避现实的作用,有时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景之中。
2-2 第二章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2 第二章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https://img.taocdn.com/s3/m/2b48852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c.png)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选用的教材是《体育与健康》中的“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章节。
该章节强调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通过合理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基础,同时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好奇心强、乐于参与、个性张扬,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
针对这些特点,本教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了解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心理压力和提高自信心。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如放松训练、压力管理、自信心训练等。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五、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学生,他们在年龄上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针对这些特点,本教案注重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教案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益处,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朱明zhubob心理学_当代社会心理与个体社会适应 (2)
![朱明zhubob心理学_当代社会心理与个体社会适应 (2)](https://img.taocdn.com/s3/m/48be0ac1a58da0116c1749a9.png)
第四讲 自我设计(角色定位)与 社会适应
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 心理根据的科学。(金盛华等,1995) – 、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 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胶其 变化的规律的科学。(时蓉华,1989)
– 定义强调了三方面的问题: – 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重视对社会情境的探讨,强调个 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 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第一讲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界定
• 一、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课题:
• • • 从众、依从、服从;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问题; 人身侵犯与暴力犯罪;
一、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课题: • • • • •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群体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大众媒介与人们行为的关系; 领导与权力的实现; 环境背景与人们行为的关系等。
2、重要技术:
– 瑟斯通的态度量表 – 社交测量法(sociometry):从群体的角 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人际关系状 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 状况的一种方法。
五、人的心理活动概况:
• 外界的刺激(影响) • 个性:个性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 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信念等)
•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 情感过程 • 意志过程 • 外显的行为
•三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社会学的关系:研究取向与侧重点 •社会心理学: •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 作用对人的影响; •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注重揭示行为与社 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1、与社会学的关系:研究取向与侧重点 • 社会学: • 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 功能、变化等问题; • 多采用社会调查法和相关性研究,较少揭示 因果关系。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https://img.taocdn.com/s3/m/a278e916b4daa58da0114a91.png)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学目标:1、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2、正确理解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4、了解人的社会化含义5、知道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教学内容:一、心理健康(一)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表现1、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行、情、意等方面保持持久、稳定的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判断标准人际关系方面:(1)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与同学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与同学交往中能够真诚地赞赏别人的优点,善意地批评对方的缺点。
(3)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学习方面:(1)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因此而增强自信心。
(3)能够合理用脑,张弛有度,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我方面:(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2)对于新事物充满兴趣并勇于尝试,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立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
(3)具有自制力,能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能够摆脱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的困恼。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提高唤醒水平2、降低应激反应3、消除疲劳心理4、增加社会关系5、治疗心理疾病二、社会适应1、人的社会化(1)了解人是如何由一个自然的人(生物)逐渐转化(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社会成员)的,以及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强调每个人都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3)说明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2、体育队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运动为人们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2)通过体育中的角色承担和角色学习,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人际关系。
(3)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们可以体验和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心理平衡与社会适应2
![心理平衡与社会适应2](https://img.taocdn.com/s3/m/81d8d5bfdd3383c4bb4cd2ce.png)
高一学生肖杰,在班里是班长,为人 热情,工作认真,成绩优秀,深得老 师同学的信赖与喜欢。他觉得自己的 工作得心应手,学习成绩也在班内名 列前茅。 请大家思考:肖杰处于一种怎样的 心态?
心 理 平 衡
有一次, 肖杰代表 班级参加 学校的知 识竞赛, 前几轮比 赛他都处 于领先地 位。
最后一轮比赛, 肖杰只要再选 一道十分的题, 就无论答错还 是答对,他都 稳拿第一。可 是肖杰选择了 三十分的题, 不料他答错了, 倒扣了三十分, 他与第一名失 之交臂。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了解、接受、顺应环境
正视自己、面对现实、客观评价
作业
形式:调查报告 内容:通过你在三林中学所见、所问、 所想,自选角度写出你眼中的三林中学: 三林中学的历史、现在;三林中学的老 师和同学等等。并提出你对三林中学的 建议。 要求:真实、丰富。
请于第八周交。
GOOD BYE
3、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适应问题 4、与自我有关的适应问题
苏老师:
我是一名刚入学不久 的高中生,不止为什么, 看见许多陌生的老师和同 学总有一种孤独感,我变 得不爱和同学说话,上课 总是走神,本来在初中成 绩优异的我,现在学习也 变得吃力,老师也不喜欢 我了,所以我心理特别难 过。我想把成绩赶上来, 让老师同学喜欢我。我该 怎么办?
面对纷纷议论
肖杰怎么办?
社会适应
1、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 己行为习惯或者态度的过程 2、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一种状态, 即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 协调、相宜适应)
自 我 调 适 心理失衡
(不适应)
环 境 变 化
1、生活习惯的变化
2、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高一(1)班住宿生陈丹,新学 期刚到校,她发现自己和高一 (2)班的五个人住在一室。她 觉得高一(2)的五个人是一个 班班的,互相照应,干什么事都 是她们五人在一块。久而久之, 她觉得没人能和她谈得来,她也 疏远了那五位同学。她对别人漠 不关心,渐渐产生了那五人联合 对付她的感觉,因此她不愿回宿 舍,一回到宿舍见到那五个人她 就心烦。,影响了学习、休息。 她向老师提出了调换宿舍,可老 师并没有发现别人欺负她。陈丹 怎么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支点,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业、事业的拓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适应更是社会适应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予你支持的力量,减缓你的压力,提高你的生活质量,然而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成为你烦恼的来源,甚至大部分适应不良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问题。
每个人内心都有被认可、被接纳的人际需要,人们也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来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并且通过人际交往来肯定自己。
大学里所有的学习、生活经历都与人际关系相关联,如果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障碍,必然给心理造成困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因此,大学时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1)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大学生知识互补。
(3)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完善。
(4)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5)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社会化。
一、人际交往当中的四种心理地位
二、三种基本人际策略
(1)接近人
需要受别人喜爱、想念、期待,希望得到承认、赞扬和赏识,同时愿意为别人所需要,成为在其他人,尤其是对某个特别的人看来是重要的和不能缺少的,他还期望得到来自别人的帮助、保护及指导。
甘居从属地位,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人际逻辑:“如果我顺从,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
(2)对抗人
对权力、对剥削他人、对社会声望、对个人崇拜和个人成就有强烈的需求。
这类人看待任何事情和关系都是“我能从它那儿得到什么?”,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因此,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多一点儿。
将生活视为一场博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努力工作但并不真爱工作;压抑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
人际逻辑:“如果我有权力,谁也不能伤害我。
”
(3)回避人
对自足自立有强烈的需求。
需要在他们自己和别人之间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决心不与他人发生情感上的联系,无论是爱
情的方式、斗争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还是竞争的方式。
他们在自己周围筑起一个任何人也无法穿透的圈子。
为逃避与他人的紧张关系而离群索居;保持与他人的距离,不以任何方式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好比在自己周围画了一个魔圈,任何人不得侵人;不介入;自立自强;限制自己的需要;凡事力求完善,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
人际逻辑:“如果我离群索居,什么也不能伤害我。
”
三、沟通分析
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事情都牵涉到他们自我状态的表现。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达某个信息(一种刺激)时,他期待对方有某种反应,这种一方传达某种刺激,另一方给予回应的过程便是一种最简单的沟通。
(1)平行沟通/互补沟通
互补沟通是指乙方发出反应的自我状态正是甲方原来所期待的自我状态。
沟通只要保持互补, 就可以持续下去,或进行到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为止。
(2)交错沟通
一方作出反应的自我状态非对方所期待的时,双方形成交错沟通。
当交流出现交错状态时,沟通会被打断,注意此处所谓的“沟通被打断”,是指沟通刺激发出者原来的交流意愿和主题不得不发生改变,或中断。
(3)隐蔽沟通
隐蔽沟通同时传达两种信息,一种是明显的社交层面的信息,一种是隐蔽的心理层面的信息。
隐蔽沟通的结果,是根据其心理层面的沟通来决定的。
四、常见的人际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刻板印象
(4)光环效应
(5)投射效应
人际交往当中的人际效应提示我们,在人际沟通中需要觉察因自我因素所导致的认识偏差,尽量做到客观识人与知己,以促进人际交往的良好发展。
五、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正确认识自己:
1、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2、客观的评价他人。
3、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悦纳自己。
(二)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与态度:
1、真诚;
2、尊重;
3、理解;
4、宽容;
5、给人以爱。
(三)优化个人形象:
1、良好的个性品质;
2、良好的个人风范。
(四)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1、树立自信
2、主动热情。
3、自我表露。
4、善于倾听。
5、掌握各种情景下的个人行为反应。
6、选择交往时机与空间。
7、避免激烈的争论。
8、避免造成敌对。
9、错了就勇于承认。
10、学会赞扬。
11、批评的艺术。
12、善于处理冲突。
(五)学习交谈的艺术
1、正确使用称呼。
2、措词文雅。
3、谈话态度要诚恳、适度。
4、交谈时目光要适时注意对方。
5、善于运用赞扬与批评。
(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艺:
1、选择恰当的交往距离。
2、选择合适的交往频率。
3、学会用语言沟通。
六、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保持个性,承认差异。
(二)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三)明确角色期待,学会角色扮演。
(四)相互赞扬,相互批评。
(五)既能敞开心扉,又能维护隐私。
(六)勇于竞争,善于合作。
(七)注重完善人格,巧于运用技巧。
(八)既要“取”,更要“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