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测井第4章非稳态导热的计算与分析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课件:1-4 感应测井
BR
M cos 2T3
nT ST IT cos 2T3
Z
BR
C) 通过部分球面的磁通量 P
' BRdS S
球面上面积元 :
O T
0
dS r 2 sin d d T2 sin d d T
GaoJ-1-4
T
17
'
2
BRdS 0
0 0
nT ST IT 2T3
cosT2
sin d d
GaoJ-1-4
11
2. Doll几何因子理论概述
假设单元环的电磁场之间互不发生作用 假设电磁波瞬间便可通过地层(即时场)
(1)线圈系周围介质由无数个单元环组成
(2)发射线圈引起的涡流分别在单元环中流动
(3)每个单元环都单独存在,且在接收线圈中产生
感应电动势dVR(二次电动势)
(4)接收线圈中感应电动势VR是所有单元环产生 的dVR之和 :
nT ST IT 0 sin cos d
T
0
nT S T IT T
1 2
sin
2
0
'
nT ST r 2 2T3
IT
sin 0
r
T
GaoJ-1-4
18
D) 单元环的感应电动势dV:
'
nT ST r 2 2T3
IT
dV
'
d' dt
nT ST r2 2T3
dIT dt
IT I0eit
dV
'
inT ST r2 2T3
➢在通过z的子午面上,用 drdz面积元表示单元环
GaoJ-1-4
14
(1)单元环中感应电动势dV、涡流dI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第四章资料
与三侧向比较,七侧向分层能力不如三侧向高, 主要是由于三侧向的电流层厚度约0.3m比七侧 向电流层度(约0.8m)小,受井眼影响大,二者 探测深度几乎相等。
五 双侧向(深、浅双侧向)
双侧向吸取了三侧向和七侧向优点,它的探测深度和分层能力均优于三 、侧向,可用来划分地层剖面,求取地层电阻率Rt,定性判断含油性。
根据电位叠加原理求UM、UN R a=KUMN/Io
七侧向小结
与三侧向一样,七侧向也是一种聚焦电阻率测井法,其 极系特点是七个电极,以主电极Ao为中心,两对监督 电极,一对屏蔽电极上下对称分布,测井时自动调节 屏蔽电流强度,使主电流聚焦,并水平地进入地层, 七侧向记录的是任一监督电极的电位,该电位大小与 地层电阻率有关,所以七侧向测井曲线反映地层电阻 率变化情况与三侧向一样,七侧向受围岩,泥浆的影 响也很小;分层能力强,但受侵入带影响,在高矿化 度泥浆井中使用效果最好,用其于求地层电阻率Rt。
第四章侧向测井 Laterolog 或Focused Log
•总 述
• 1. • 2. • 3. 电流聚焦测量深、中、浅三种不同径 向电阻率Rt、Ri、Rxo • 4.用于划分岩性、
一、为什么要提出测向测井
• 1. 盐水泥浆、高阻薄层,将产生泥浆分流、测不到地层电阻 • 2. 高阻屏蔽使普通电阻率法无法进行,所以提出聚焦测井法 使电流进入地层。其办法是把主电流聚焦,用电子线路把电 流挤入地层,与普通视电阻率差别在于供电方式不一样。
六、其他侧向测井 1.微侧向
六、其他侧向测井 2. 邻近侧向和微球形聚焦
• (ii)侵入带影响: Gi Ri的影响,侵 入深、电极聚焦 能力差,Gi值大, • Ri在总测量值中 占的分量大,所 以高阻侵入比低 •
地球物理测井ppt课件
3.1.1 动电学作用与动电学电位 • 当岩石中的固体颗粒被地层水润湿 时,就形成双电层。
9
3.1.1 动电学作用与动电学电位 • 泥浆滤液通过孔道进入地层时,带走正 电荷(阳离子),在地层一侧形成正电荷 的富集,而井眼中的正电荷填补被带走 正电荷所形成的空缺,这样井眼中就有了 过剩的负电荷,从而产生了过滤电位 (动电学电位)。
泥浆滤液的粘度a过滤电位系数与地层水的矿化度化学成分所通过的介质的类型及泥浆滤液的性质有关1314在扩散过程中正负离子迁移率速度不同通常是负离子快这样在某一时刻通过同一截面的正离子数与负离子数不同结果是浓度低的一侧形成了负离子电荷的富集而浓度高的一侧形成了正离子电荷的富集从而产生了扩散电位
3 自然电位测井(SP)
Ed
Kd
log aw amf
式中 ——扩散电位系数,主要取决于溶液的离子成分、溶液的温度;
——地K d层水的电化学活度,与地层水的含盐浓度 、盐的类型和温度有
关,
, 为活度系数。
a——泥浆滤液的电化学活度, w Cw
aw fCw f
a mf
amf fCmf
17
1.1.2.1 扩散作用与扩散电位
面带有了强的负电荷之后,固体颗粒将阻止负 离子的通过(好象负离子被吸附住了一样),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扩散吸附作用。
20
1.1.2.2 扩散吸附作用与扩散吸附电位 由于扩散吸附作用,其结果是浓度高的一侧形成了负离子(电荷)的富 集,而浓度低的一侧形成了正离子(电荷)的富集,从而产生了扩散吸附 电位。
10
3.1.1 动电学作用与动电学电位 • 动电学电位(过滤电位)的大小:
Ek
A P Rmf
11
3.1.1 动电学作用与动电学电位
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
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非稳态导热问题是研究物体内部或者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温度分布变化的数学模型。
其核心是通过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来描述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本文将从导热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维问题和二维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非稳态导热问题是描述物体内部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在一维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为描述物体内部温度分布随空间变化的微分方程。
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u/∂t = α∂²u/∂x²其中,u(x,t)表示温度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α是导热系数。
二、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在一维情况下,我们考虑物体的温度分布只与空间变量x有关。
根据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来求解问题。
具体的求解方法包括分离变量法、格林函数法等。
例如,我们考虑均匀杆的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初始时刻杆上各点的温度分布u(x,0)已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恒温热源接触。
边界条件可以表示为u(0,t)=T1和u(L,t)=T2,其中T1、T2为两个恒温热源的温度。
通过求解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我们可以得到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u(x,t)。
三、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在二维情况下,物体的温度分布与空间变量x和y都有关。
同样地,我们需要给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来求解问题。
二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u/∂t = α(∂²u/∂x² + ∂²u/∂y²)例如,我们考虑矩形板的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初始时刻板上各点的温度分布u(x,y,0)已知,板的边界上的温度分布也已知。
通过求解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我们可以得到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u(x,y,t)。
结论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是研究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通过分析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可以求解一维和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并得到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
最新第四章-井温测井教学讲义PPT课件
第一节 热力学基础理论
岩石的比热:指1g地层岩石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 量,对沉积岩,比热的变化范围在0.19~0.25cal/ (g·℃)之间,而一般岩石的比热范围在0.15~0.5cal /(g·℃)
岩石的热导率表征岩石热传递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岩石中矿物的组成成分、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 等。热导率的单位可以是cal/(cm·s·℃),也可 以是kcal/(m·h·℃)。例如大庆油田,泥岩的热导率 平均为1390.68kcal/(m·h·℃),砂岩为1668.24k cal/(m·h·℃)
T0——电桥处于平衡时的温度 。
第二节 井温测井基本原理
梯度微差井温仪,桥式电路中有两个灵敏臂,如图: 理论关系为:
T T 0 2 R V I M T N 0 C V I MN
( 4 — — 2 )4
显然,式(4-24)与式(4-22)的差别仅在于仪器常数C 。
第二节 井温测井基本原理
如下图所示的信号处理电路可以将井下温度信息转化为普通 井温和梯度微差井温两种信号加以记录,实现了一次下井同时 获得的两种测量结果,简化了下井仪器结构和操作过程 。
m 式(4-7a )f的Cf边q界 rzt 条r w 件r为w 3:fCf x tQ
(4 — — 9 )
T m a ( t,z ,r )|r r T i( z ) ( 4 — — 1 0 )
第一流体达到平衡状态, 故初始条件应为:
T ( 0 ,z ) T m ( 0 ,z a ,r ) T i( z ) ( 4 — — 1 )1
第二节 井温测井基本原理
一、仪器结构 二、测量原理 三、井温仪参数的标定方法
第二节 井温测井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测井》-测井资料整理
标准测井:在全地区的各口井中用相同的深度及横向比例,对全井段进行几种测井方法的测井,这种组合测井叫标准测井.泊松比:物体自由方向的线应变与受力方向的线应变之比的负值串槽:固井后,由隔膜相隔的两个或多个渗透性地层流体通过一界面或二界面相通的现象.窜槽:油井投入生产后,由于固井质量或固井后由于射孔及其它工程施工,使水泥环破裂,造成层间串通,即形成窜槽.侧向测井:在电极系上增设焦距电极迫使供电电极发出的电流径向流入地层,从而减小井的分流和围岩的影响提高纵向分辨力的方法.储集层岩性:指组成地层的矿物属性和泥质含量的大小电阻率:描述介质导电能力强弱的物理量.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西门子/米.地层密度:单位体积地层质量.地层压力: 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地层水:地层孔隙内的水.电子对效应:当入射伽马光子的能量大于1.022MeV时,它与物质作用会使伽马光子转化为电子对,其本身被吸收.电极系:有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按一定规律组成的测量系统.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不成对电极间距离.电极系的探测深度:以供电电极为中心,以某一半径做一球面,如果球面内包括的介质对测量结果的贡献为50%时,此半径定义为该电极系的探测深度.二界面: 水泥环与地层间的界面.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产生核衰变的核素.放射性活度: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核数.单位为居里.放射性比度:放射性活度与其质量之比.光电效应:γ射线与物质原子中的电子相碰撞,并将其能量传给电子,使电子脱离原子而运动,γ光子本身则被吸收,释放出的电子叫光电子,这种效应称为光电效应.感应测井:通过交变电流反应电导率.感应测井曲线:感应测井得到的一条随深度的变化的介质电导率曲线.含油饱和度:地层含油体积/地层孔隙体积./含油气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核素:原子核中具有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并在同一能态上的同类原子,同一核素的质子和中子数相等.滑行波:当声波以临界角入射时,折射角为90度,折射波在介质二内以速度V2沿界面传播.以地层的速度沿井壁滑行的折射波.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释放一种带电粒子蜕变成另外某种原子核同时释放射线的过程.绝对渗透率:岩石中只有一种流体时的渗透率,通常用岩石对空气的渗透率值来表示.孔隙度:地层孔隙体积/地层体积./岩石内孔隙总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矿化度::溶液含盐的浓度.康普顿效应:中等能量的伽马射线穿过物质时,伽马射线与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作用,部分能量传给电子,使电子从某一方向射出,此电子为康普顿电子,损失了部分能量的射线向另一方向散射出去叫散射伽马射线,这种效应称为康普顿效应.快中子弹性散射:中子撞击一个原子核,撞击后中子和靶核组成的系统快的总动能不变,中子能量降低,靶核仍处于基态,此作用为弹性散射.扩散长度:从热中子产生到被俘获热中子移动的直线距离.离子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接触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的现象.零源距: 超热中子探测器的计数率,不随地层减速能力的变化而变化泥质含量:地层泥质体积/地层体积.泥浆侵入:泥浆滤液取代地层原始流体的现象称为~.含有泥浆的区域称为侵入带.泥浆高侵抛面:侵入带电阻率大于原始地层电阻率,常见淡水泥浆钻井的水层.泥浆低侵抛面:侵入带电阻率小于原始地层电阻率,常见淡水泥浆钻井的油气或盐水泥浆钻井的水层及油气层.泥浆:钻井时在井内流动的一种介质.泥浆滤液:在一定压差下进入到井壁地层孔隙内的泥浆.泥质:地层中细粉砂和湿粘土的混合物叫泥质.热中子寿命:热中子自产生到被俘获所经过的平均时间.热中子俘获:热中子形成后,有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散,在扩散过程中,被靶核俘获,形成复核,处于激发态的复核以伽马射线的形式放出多余的能量,靶核回到基态.释放的伽马射线叫俘获伽马射线.声波时差:声波传播单位距离所需时间.水泥胶结指数:目的井段声幅衰减率/完全胶结井段声幅衰减率.渗透率:一定粘度的流体通过地层的畅通性的度量.水泥面:套管外固体水泥与泥浆之间的界面.视石灰岩孔隙度:纯石灰岩骨架计算出的孔隙度.声波测井:以介质声学特性为基础,一种研究钻井地质剖面,评价固井质量等问题测井方法.套管波:沿井轴方向在套管内传播的声波,其时差大约为57微妙/英尺.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小于不成对电极间距离.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绝对渗透率的比值.探测深度:以供电电极为中心,以某一半径作一球面,如果球面内包括的介质对测量结果的贡献为50%时,此半径定义为该电极系的探测深度.一界面: 套管与水泥环间的界面.异常高压地层:地层压力大于正常地层压力.有效渗透率:为非单相流体渗滤过岩石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定饿渗透率.岩石骨架: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称为岩石骨架.源距:快中子源与超热中子探测器之间的距离.有效孔隙度:流体能够在其中自由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周波跳跃: 由于地层声衰减大,在时差曲线上出现“忽大忽小”的现象.自然电位测井:沿井轴测量自然电位变化的测井方法.自由套管:套管外为流体介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根据铀、钍、钾放射性核素在衰变时放出的射线能谱不同,测定其含量.正源距:大于零源距的源距中子源:以某种方式,给原子核以能量,引起核反应,把中子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的装置.填空1.岩石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钍th铀u钾k)2.地层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主要取决于:氢h(地层对快中子的弹性散射截面)3.地层对热中子的俘获能力主要取决于氯cl(地层对热中子的俘获截面)4.储层基本参数:岩层厚度h,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sh,渗透率k5.地层倾角测井蝌蚪图的四种基本模式:绿色模式,红色模式,蓝色模式,黄色模式6.地层GR,SP幅度与地层泥质含量关系SP:泥质含量越多,异常幅度越小GR:泥质含量越多,数值越高,异常幅度越大7.放射性核素在核衰变过程中产生的伽马射线去照射地面会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岩性密度测井利用了伽马射线与地层介质发生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8.地层孔隙压力大于其正常压力时,称地层为异常压力地层,其声波速度小于正常值9.地层中存在天然气时,可导致声波时差变大或发生周波跳跃,密度孔隙度值变大,中子孔隙度值变小10.地质上按成因和岩性通常把储集层划分为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两大主要类型,描述储集层的基本参数主要有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等11.声波测井时地层中产生滑行波的基本条件是: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和地层速度大于泥浆速度12.窜槽层位在放射性同位素曲线上的幅度和参考曲线相比明显增大13.对泥岩基线而言,渗透性地层的SP可以向正或负方向偏转,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相对矿化度,在Cw>Cmf时SP曲线出现负异常,层内局部水淹在SP曲线上有泥岩基线偏移特征14.深侧向,浅侧向和微侧向所测量的结果分别为原状地层,侵入带,冲洗带的电阻率15.感应测井测量地层的电导率,与地层的电阻率有互为倒数关系16.在石油井中自然电场主要是要扩散电动势和扩散吸附电动势组成,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含盐浓度的差异,是产生扩散电动势及扩散吸附电动势的基本原因;.比值大于1,在渗透层段出现负异常;比值小于1在渗透层出现正异常.17.泥质在地层中的存在状态:分散泥质,层状泥质,结构泥质18.根据岩石导电方式的不同,把岩石分为:电子导电类型的岩石(导电能力差)和离子导电类型的岩石(导电能力强)19.微梯度电极系的测量结果主要反映泥饼的导电性,微电位电极系的测量结果主要反映冲洗带的导电性20.根据三侧向电极系的结构特点,可以把三侧向分为深三侧向和浅三侧向两类三侧向电极系21.深,浅三侧向电极系的电极距均等于两个屏蔽电极与主电极间的缝隙中点的距离;记录点为主电极中点22.声波测井分为声速测井和声幅测井23.根据中子能量的大小,将中子分为慢中子,中能中子,快中子,其中,慢中子又分为热中子和超热中子,中子与物质作用分为快中子弹性散射,快中子对原子核的活化,快中子的弹性散射,热中子的俘获24.描述靶核俘获中子能力的参数:扩散长度,宏观俘获截面,热中子寿命25.不同核素与快中子作用产生的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能量不同.不同核素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也不同,氢核素减速能力最大.不同核素对热中子的俘获能力不同,镉,硼,氯的热中子俘获能力最强26.根据岩性,储集层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特殊岩性储集岩,根据储集空间结构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和洞穴型储集层,27.碎屑岩的孔隙结构主要是孔隙型,各种物性和泥浆侵入基本是各向同性的28.淡水泥浆的砂泥岩剖面常选用微电极;盐水泥浆的砂泥岩剖面,碳酸盐岩剖面,膏盐剖面用:微侧向或微球聚焦;当泥饼比较厚,泥浆侵入时,可选用邻近侧向,低侵剖面,应用感应测井确定电阻率比较好.高侵剖面,应用侧向测井确定地层电阻比较好,碳酸盐岩剖面,一般选用侧向测井.砂泥岩剖面视泥浆侵入特点确定选用感应测井还是侧向测井29.微梯度电极系的探测深度小于微电位电极系的探测深度.30.钙质层在微电极曲线上显示为刺刀状,泥岩地层在微电极曲线上显示为无幅度差.31.岩性相同,岩层厚度及地层水电阻率相等的情况下,油层电阻率比水层电阻率大.32.岩石电阻率的大小与岩性有关.33.在一定条件下,地层水浓度越大,则地层水电阻率越小.34.梯度电极系曲线的特点是有极值不对称.35.储层渗透性变差,则微电极曲线的正幅度差变小.36.理想梯度电极系是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趋近于零,理想电位电极系是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趋近于无穷大.37.疏松砂岩电阻率比致密砂岩电阻率低.38.沉积岩的导电能力取决于地层水的导电能力.39.石油的电阻率高,所以测出的油层电阻率高.40.完全含水岩石的电阻率与所含地层水电阻率的比值称为岩石的地层因素.41.电阻增大系数主要与含油饱和度有关.42.沉积岩导电是靠空隙中地层水的离子导电.43.自然电位曲线以泥岩为基线,油层水淹后.水淹层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基线产生偏移.44.井中巨厚的纯砂岩井段的自然电位近似认为是静自然电位.45.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岩性.厚度相同的地层,水层的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值大于油层的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值.46.泥质含量增加,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值减小;层厚增加,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值增大;当地层厚时,可用自然电位曲线上的半幅点分层.47.扩散电动势是浓度高的一方为正电荷,浓度的的一方为负电荷.50.侧向测井电极系加屏蔽电极主要是为了减少泥浆的分流影响.51.在感应测井仪的接收线圈中,由二次交变电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地层电导率成正比.52.对于单一高电导率地层,当上下围岩电导率相同时,在地层中心处电导率曲线出现极小值.53.1号沉岩层的电阻率头型是100欧姆米,2号渗透层的电阻率是20欧姆米,两层都不含泥质,且厚度相同.地层水矿化度与泥浆滤液矿化度比值也相同,那么1号层的SP异常幅度小于2号层.54.井眼参数:井径,井斜角,井斜方位.55.基线偏移反映水淹层.56.统一深度处,冲洗带,过渡带,原状地层的岩性,孔隙性相同.但孔隙流体性质不同,声波时差反映原生孔隙度,密度中子反映总孔隙度.57.深三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主要反映原状地层电阻率,而浅三侧向视电阻率曲线反映侵入带的电阻率.当R mf>R w时,在油层层段,(泥浆低侵)深三侧向读数大于浅三侧向,含油饱和度越高,差异越大.在水层层段(泥浆高侵)深三侧向小于浅三侧向,含水饱和度越高,差异越大. R mf<R w时,无论是油层,还是水层,均为泥浆低侵.但油层视电阻率高于水层,且幅度差比水层的幅度差大.58.线圈系纵向微分几何因子定义为:纵向探测特性,即地层厚度.59.深浅双侧向测井:纵向分层能力相同,横向探测深度不同(在渗透层由于泥浆侵入RLLD,RLLS不同,在非渗透层由于没有泥浆侵入所以RLLD,RLLS相同),RLLD,RLLS关系反映泥浆侵入特点.60.声波通过裂缝时,其幅度都会减小,表现在波形图上就是声波幅度减小.声波幅度衰减程度取决于波的性质,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等因素.水平缝对横波幅度影响大;高角度裂缝对纵波幅度影响大61地层波与套管波的区别表现为:套管波到达时间比较稳定;地层波的到达时间随地层速度的变化而变化62.纯砂岩地层的视石灰岩孔隙度大于其孔隙度;含气纯灰岩的视石灰岩孔隙度大于其孔隙度;含水纯白云岩的视石灰岩孔隙度小于其孔隙度63.地层对快中子的弹性散射截面越大,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越强,快中子的减速距离越短.64.超热中子密度与介质的减速能力有关,减速距离越短则在源附近的超热中子密度越大;反之,在远处潮热中子密度大65.当地层含有天然气时地层密度减小,密度孔隙度增加而井壁中子孔隙度减小66.地层GR,SP幅度与地层泥质含量关系:SP泥多幅小,GR泥多,极值大,幅度大67.水泥胶结测井:相对幅度越大,固井质量越差68声波时差确定的孔隙度是地层原生孔隙度,密度确定的孔隙度是地层总孔隙度.69.在一定条件下,地层水浓度越大,则地层水电阻率越小70.声波沿井壁岩石传播的条件之一是:声波入射角等于临界角71.沙泥岩剖面上,砂岩显示低的时差值,泥岩显示高的时差值72.声波时差曲线出现“周波跳跃”常对应于气层或裂缝滑移等地段73.气体的存在使实测的密度孔隙度较真孔隙度偏大,中子孔隙度较真孔隙度偏小74.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但核性质不同,这样的元素称为同位素75.在相同间隔时间里,逐次测量的放射性强度,总存在一个放射性涨落,这是由于核衰变的随机性,但这种统计涨落总在一个平均值附近起伏76.沉积岩导电是靠空隙中地层水的离子导电77.井中巨厚的纯砂岩井段的自然电位近似认为是静自然电位78.根据伽马射线与地层的康普顿效应测定地层密度的方法称为密度测井法,利用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同时测定地层岩性和密度的测井方法称为岩性密度测井法79.测井用的中子源有两类,一类为连续发射的脉冲中子源,另一类为脉冲式发射的加速中子源80.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上,泥质含量增加,曲线读数增大81.在充满泥浆的裸眼井中进行声波全波列测井时,接受探头可依次接受到滑行纵波、滑行横波、伪瑞利波、斯通利波等几种波形.82.油基泥浆井中,可使用感应测井方法,而不是使用测向方法;盐水泥浆井中,两种方法中,以测向方法为好.83.在渗透性地层处,当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或地层水电阻率大于泥浆绿叶电阻率)时,砂岩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出现正异常,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或地层水电阻率小于泥浆滤液电阻率)时砂岩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出现负异常.84.在砂泥质剖面中,SP无异常、Ra低、井径缩小的是含油砂岩地层;SP幅度很大、Ra低、井径缩小的是含水砂岩地层;SP无异常、Ra低、井径扩大的是泥岩地层。
地球矿场物理测井4
DCF(不连 DCF(不连 续传导缝) 续传导缝)
DCF(连续 DCF(连续 传导缝) 传导缝)
DL-137H1井 DL-137H1井
DL-128H1井 DL-128H1井
DL-128H1井 DL-128H1井
DL-128H1井 DL-128H1井
成像测井系列简介
TK457H井5850~ TK457H井5850~ 5870m网状裂缝 5870m网状裂缝
地层倾角测井( 地层倾角测井(DIP)及裂缝识别测井(FIL) )及裂缝识别测井( ) 4.2.2 裂缝识别测井基本原理
• 将地层倾角测井的 四条(六条) 四条(六条)电导 曲线直接输出, 率曲线直接输出, 用于对地层裂缝进 行识别。 行识别。
地层倾角测井( 地层倾角测井(DIP)及裂缝识别测井(FIL) )及裂缝识别测井( ) 4.2.2 裂缝识别测井基本原理
电磁波传播测井( 电磁波传播测井(EPT和DPT) 和 ) 4.1.2 测井资料解释
反映探测带内的水的相对体积。 反映探测带内的水的相对体积。 ①确定探测带内地层的含水孔隙度: 确定探测带内地层的含水孔隙度:
φt =
t p − t pma t pf − t pma
②确定含水饱和度(重要方法) 确定含水饱和度(重要方法)
地层倾角测井( 地层倾角测井(DIP)及裂缝识别测井(FIL) )及裂缝识别测井( ) 4.2.1 地层倾角测井基本原理
TZ5井倾角测井解释奥 TZ5井倾角测井解释奥 陶系白云岩地层逆断层
断裂带“破碎” 断裂带“破碎”带裂缝发育密度相 对较高,裂缝产状不稳定, 对较高,裂缝产状不稳定,常常表 现出产状较乱的特征 现出产状较乱的特征
地层倾角测井( 地层倾角测井(DIP)及裂缝识别测井(FIL) )及裂缝识别测井( ) 4.2.1 地层倾角测井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测井》Ch04.感应测井
∫
∞
−∞
g ( r , z )drdz
可以证明,一般几何因子满足归一化条件:
∫ ∫
0
∞
∞
−∞
g ( r , z )drdz = 1 VR 有用 K仪
故
σt =
s σ − −电导率, m ; R − −电阻率, Ωi m 。
(2)在非均匀介质中,双线圈系的视电导率为:
σa =
VR 有用 K仪
© 2012 Yangtze University Production Logging Lab.
§4.1 感应测井原理
一 均匀介质电导率测量原理
3、基本思想(双线圈系)☆ T线圈在单元环中产生交变的电 磁场,产生一次感应电动势; 因为单元环为岩层导电介质,会 产生交变的涡流(大小与其电导 率有关); 单元环上的涡流在R上产生二次 二次磁场 感应电动势(有用信号,大小与 涡流大小成正比); 通过测量R上的二次感应电动势 可反映线圈系所处介质的电导率 变化。
第4章 感应测井 © 2012 Yangtze University Production Logging Lab.
§4.1 感应测井原理
一 均匀介质电导率测量原理
5、测量原理(双线圈系)
由电磁感应原理,在单元环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dϕ1 jwμ nT sT r 2 =− ⋅ I 磁导率μ:表征磁介质 dV = − 3 2lT dt
第4章 感应测井 © 2012 Yangtze University Production Logging Lab.
第4章 感应测井
电磁感应原理: 交变电流可以产生电磁场,电磁场强度与交变电流 强度有关,电磁场感应出电流,通过电流接收,达到 测量目的。 测量项目与供电电流频率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要勘探开发石油就要打井;要认识油层,直接的办法就是从井中把地下油层的岩石取上来,加以分析和研究。
但这样做既费时,又很花钱。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除在油田勘探开发的初期,钻为数有限的取心井外,主要采取一种间接认识油层的方法,即地球物理测井。
岩石的地质特性与物理性质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当岩石的地质性质变化时,它的物理性质也相应发生变化。
所以人们通过对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性质的测量可以间接认识岩石的各种地质性质。
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研究储集层的物理特性和含于其中油、气、水的物理特性技术称为地球物理测井,取得这些物理特性是通过已钻的井,用电缆带着仪器沿井筒从下往上测量井壁以外地层的物理量(见图4-4)。
测量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岩层的电化学特性、导电性、声学特性、放射性及中子特性等等。
岩层的这些特性称为地球物理特性。
至于岩层结构方面的特性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裂隙等,可用岩层的几种物理特性来综合计算求得。
所以对勘探开发石油来说要求得每个沉积地层中的含油、气性,进而计算油气资源量,包括划分地层,储层在纵、横向的变化,开采后每个层出多少油,每个层还剩多少油,存于何处以及近年来钻定向井、水平井的定向参数等的求得都是以测井资料为依据的。
所以人们称誉“测井是地质的眼睛,油田开发的眼睛,也是特殊钻井的眼睛”。
这充分表明地球物理测井在解决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改进油井技术的巨大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物理测井这门边缘学科,技术密集的程度随之增加,方法也日新月异。
进入80年代后期,地面仪器以数控为主,下井仪器品种多,组合能力加强,电缆传输率也不断提高,测井资料的采集、处理与解释的更新换代很快。
电法测井不同的岩石和岩石孔隙中所含的流体不同,他们的导电性也不同。
利用这一特点认识岩石性质的测井方法,叫电法测井,包括自然电位测井、电阻率测井、感应测井等。
自然电位测井。
大地本身由于地磁或空间电磁场的作用,地层由于导电性能的差异,各层中电流大小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地球的电场、磁场是自然存在的。
地球物理测井复习
第一章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以扩散电动势(砂岩)和扩散吸附电动势(泥岩)占绝对优势。
静自然电位:产生自然电场的总电动势E 总:E 息二Ed-Eda,通常把E 总叫作静自然电位,记作SSP 。
此时Ed 的幅度称砂岩线,Eda 的幅度叫泥岩线。
U$p =l*r m =E s -l(rsd+rsh)=E$/(l+(r S d+rsh)/r m )对于巨厚地层,砂岩和泥岩的截面积比井的截面积大得多,所以5比』和Gh 大得多,因此AUSP-SSP,而对于一般有限厚地层,AUSP<SSP 0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1)划分渗透性岩层:在砂泥岩剖面井中,一般为淡水泥浆钻进(Cw>Cmf),在砂岩渗透层井段自然电位曲线出现明显的负异常;在盐水泥浆井中(Cw<Cmf),渗透层井段出现正异常,这是识别渗透层的重要特征。
画自然电位曲线:(2)估计泥质含量:Vsh= SP-SPmin SPmax —SPmin第二章普通电阻率测井地层因素:(见作业一)电阻增大率:(见作业一)电极系分类:电位电极系、梯度电极系P29(记录点位置、电极距大小)对于高阻厚层模型,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理论曲线特征: P32(底部梯度曲线分析图)(1)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理论曲线(根蜒上式分析曲线得变化过程)a以下:氏=%a-b段:高阳4t斥J\N刁。
,目J MX,,b-c段△电极流出的电流在界面上法向量连续.Ra只与界面两边电阻率有关.bc-LR-常数C-d®:Ry I x=R1->R2J\fx<=Jx£y d,d-c段:R\[、=R?J M、T O,R3>R2t.muflib…”e点及附近:J\N=J O®凡=R?bf段;b<入&禹治。
7・皆段:fC.凡二常数ff-h段:,j。
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第一节概论 (2)第二节测井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第三节测井方法原理 (9)第四节测井资料的应用 (19)第一节概论一、概念及其与之相关学科的关系在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中,地球物理测井是发现和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手段。
岩层有各种物理特性,如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声学特性、放射性及中子特性、核磁特性等。
岩层的这些特性称地球物理特性,以区别于岩层的其他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
采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沿井身(钻井剖面)测量地球物理参数的方法称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
测井学科包括测井方法、测井仪器设备、测井资料处理及地质解释等内容。
地球物理测井属于边缘学科。
测井方法的建立、测井仪器的制造和测井资料的解释,与电化学、电磁学、声学、核物理学以及电子学、计算机学、机械制造学、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和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自70年代以来,测井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可用于地质解释的测井信息日趋增多与完善,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地质研究中,测井资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
二、发展过程1927年开始有了电测井,50年代进入横向测井时代,60年代发展了声波测井、感应测井、中子测井、密度测井等,70年代增加了地层倾角测井和电缆式地层测试器,并采用磁带数字记录,这样,测井就不仅反映了地层的一般岩性与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性质,而且还描述了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压力和流体性质。
80年代发展了数控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发展为地层学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后期还出现了微电阻率扫描的成像测井,地层测试器改进为重复式多点测压,还有反映地层中矿物或元素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元素测井(地球化学测井)、岩性密度测井、碳/氧比测井等也日趋完善。
进入90年代,成像测井系统快速发展了起来。
测井技术的发展,表现在测井系统上已发展了五代:即半自动记录测井仪;全自动模拟记录测井仪;数字化记录测井仪;数控测井仪;以阵列测量和成像显示与处理技术为特征的第五代测井系统(曾文冲,1995)。
第4章-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分析
是与物体几何形状
Biv
h( V
A)
1、非稳态导热的分类
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作周期 性的变化 非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瞬态导热):物体的温度 随时间不断地升高(加热过程)或降低(冷却过 程),在经历相当长时间后,物体温度逐渐趋近 于周围介质温度,最终达到热平衡,物体的温度 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近于恒定的值。
❖ 300℃的铁块在冷水中的冷却
x, 0,
cos
1
x
它表明:当Fo>0.2后,虽然θ(x,τ)与θ(0,τ)各自均与τ相关, 但它们的比值却与τ无关而仅取决于平壁的几何位置(x/δ) 和Bi数
这意味着初始条件的影响已经消失,这就是正规状况阶段
❖ 计算正规状况阶段的温度需要根据Bi数确定相应 的特征值,使用时不甚方便
❖ 工程上常采用两种简化的计算方法,由海斯勒 (Heisler)提出的诺模图(nomogram)方法和由 Campo提出的近似拟合公式
数时,即 τ=τr,
=e1 0.386 0
0.386 01
τ/τr
τ=4τr,
=e4.6 0.01 工程上认为 =4τr时导热
0
体已达到热平衡状态
瞬态热流量:
Φ( ) hA(t( ) t ) hA
总热量:
hA
hA0e Vc
W
导热体在时间 0~ 内传给流体的总热量:
Q
0
Φ(
)d
一、无限大平板加热(冷却)过程分析
厚度 2 的无限大平壁,、a 为已知常数;=0时温度为 t0;
突然把两侧介质温度降低为 t 并保持不变;壁表面与介质之 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为h。 两侧冷却情况相同、温度分布 对称。中心为原点。
地球物理测井第四章
感应测井: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和几 何因子理论)测量地层电阻率的一种测 井方法。 适用条件: 油基泥浆和无泥浆井 淡水泥浆井中,对中低阻地层、泥浆低 侵等情况比普通电阻率测井效果优越。
§4-1 感应测井原理
无用信号 有用信号
接收 线圈R 感生电流
涡 流
发射 线圈R
感应测井原理
一、感应测井仪 地面仪:是一个高压控制面 板 井下仪:线圈系,由发射线 圈和接收线圈按一定方式组 合而成,线圈分别用匝数N 和截面积S表示。 电子线路,其中的振荡 器与发射线圈相接,作为感 应测井的交流信号源,放大 器与接收线圈相接,把接收 线圈接收到的感应电动势放 大后经电缆送至地面进行记 录。 线圈距L:发射线圈与接收线 圈中点之间的距离。
单元环中的感应电流为:
dI′= de.G
其中,G为单元环的电导,
drdz G 2r
式中,σ——介质的电导率,单位为西门子/米;
inT ST r dI Idrdz 3 4lT
2.二次磁场
单元环中的感生电流是以井轴为中心的环形电流, 称为涡流。涡流在周围导电介质中产生的磁场称为 二次磁场。 二次磁场在接收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deR为:
3
deR Kg drdz
所有单元环在接收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R 为:
ER
0
deR K
0
gdrdz
ER 是地层中涡流在接收线圈中产生的二次 感应电动势,称为有用信号,它与I同相位。
单元环的几何因子满足归一化条件,即 所有单元环的几何因子之和为1.
感应测井上提仪器测量时,记录有用信号随深度 变化的曲线,经上式刻度即可得到视电导率随深 度的变化的曲线,就是感应测井曲线。
地球物理测井4
4.2.4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应用
⑴划分岩性及识别渗透层: ③含泥质碳酸盐岩: 粘土(泥岩、页岩):GR=max 石灰岩、白云岩: GR=min 过渡性岩石: GR=min ~ max 由于泥质的存在给渗透层的划
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水无 放射性时,渗透层的GR最低; 水有放射性时之后,与泥质 的响应相混淆 。
4.3.2分析各种放射性元素含量的重要性
⑴有助于准确、详细地划分岩性: 不同的岩石,U、Th、K的含量不同:
①砂泥岩剖面: 泥岩中的Th和K含量较高,且粘土类型 不同(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 Th、K的含量不同。 泥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成为了生油 岩之后,U含量高。
4.3.2分析各种放射性元素含量的重要性
透层 对于厚层,层界面的位置用半
幅点确定,而非厚层,则应借助其
它测井方法确定层界面 。
4.2.4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应用
⑴划分岩性及识别渗透层: ②纯碳酸盐岩(不含泥质): 致密石灰岩:GR=a1(某一低值) 致密白云岩:GR=a2(某一低值) 致密的过渡型岩性:GR=a1~a2 渗透层:GR≤a1(或a2)(地层中水无放射性)
• 一种是:脉冲数/分; • 另一种是:API。
API是一种美国石油学会所 采用的单位。两倍于北美泥岩平 均放射性的模拟地层的自然伽马 测井值的1/200,就定义为一个 API。
4.2.1自然伽马测井的测量原理
自然伽马测井反 映的是以探测器中点 为球心,半径为45cm 的球体内物质所具有 的放射性 。
低,K很低; 泥质含量增加,则Th、K的含量
增加 。
4.3.2分析各种放射性元素含量的重要性
③蒸发盐岩: 钾的蒸发盐,K的含量比粘土中K的含量
地球物理测井重点知识
地球物理测井重点知识第一章自然电位1 石油钻井中产生自然电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扩散电动势ED扩散吸附式电动势EDA和过滤电动势EF产生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自然电位形成原因:由于泥浆与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岩层后,在井壁附近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动势,形成自然电场.一般地层水为NaCL溶液,当不同浓度的溶液在一起时存在使浓度达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要向低浓度溶液一方迁移,这种过程叫离子扩散.在扩散过程中,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如氯离子迁移速度大于钠离子(后者多带水分子),这样在低浓度溶液一方富集氯离子(负电荷)高浓度溶液富集钠离子(正电荷),形成一个静电场,电场的形成反过来影响离子的迁移速度,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如此在接触面附近的电动势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叫扩散电动势记为Ed同样离子将要扩散,但泥岩对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部分氯离子,扩散的结果使浓度小的一方富集大量的钠离子而带正电,浓度大的一方富集大量的氯离子而带负电,这样在泥岩薄膜形成扩散吸附电动势记为Eda此外还有过滤电动势,这种电动势是在压力差作用下泥浆滤液向地层渗入时产生的,只有在压力差较大时才考虑过滤电动势的影响.2 影响SP曲线幅度的因素是什么?想想在SP曲线解释过程中,如何把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得到与实际相符的结论?在自然电位测井时一般把测量电极N放在地面上,电极M用电缆放在井下,提升M电极,沿井轴测量自然电位(M电位)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叫自然电位曲线(SP).影响因素:1 溶液成分的影响;2岩性的影响砂岩泥岩3温度的影响;4地层电阻率的影响5地层厚度影响厚度增加SP增加6井眼的影响井径扩大截面积增加,泥浆电阻变小,SP变小3 SP的单位是什么?毫普第二章普通电阻率测井1 岩石的电阻率和岩性有什么关系?沉积岩属于什么导电类型?沉积岩石在水中沉淀的岩石碎屑或者矿物经胶结压实而成,其结构可视为矿物骨架与空隙中流体的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τ
ρct
x
λ
t x
y
λ
t y
z
λ
t z
Φ
t
a
2t x 2
0 x , 0
❖ 定解条件:
❖ ——几何条件:平壁、一维
❖ ——物理条件:常物性、无内热源
被传导 ❖ ——吸收的结果:不但使进、出平壁的热量不等,而
且导致自身温度升高 ❖ ——传导的结果:热量能够影响到的区域,平壁温度
都将发生变化
❖ 首先,受流体加热的影响,壁面两侧的温度立即发生 变化,由初始温度t0跃升至tw
❖ 进入平壁的热量一边被吸收使平壁温度升高,一边被 传导使热量的影响范围扩大
4.2.2 平壁内温度分布的分析解/数学模型
❖ 为了定量计算平壁内的温度场 ,需要建立描述平壁内温度分 布的数学模型
❖ 由于平壁两侧受流体对称加热 ,中心面为对称面
❖ 由于温度场对称,只需研究
厚为δ的半块平壁即可
❖ 将坐标原点置于平壁中心面 ,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 按照物理模型的假设:常物性、无内热源、一维平壁
4.2 对流边界条件下的一维非稳态导热
❖ 非稳态导热的控制方程:
τ
ρct
x
λ
t x
y
λ
t y
z
λ
t z
Φ
❖ t=f(x,y,z,t)
❖ 控制方程:偏微分方程,数学求解难度很大
❖ 对几何形状简单、边界条件不太复杂的情形,仍然可 以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获得分析解
❖ 这里以(无限大)平壁被流体对称加热的非稳态导热 过程为例,说明非稳态导热的基本特征、分析方法和 过程
❖ 通过两侧面进入平壁的热流量:——当平壁刚投入流 体中时,由于流体和壁面间的传热温差最大,热流量 Φ立即达到最大值
❖ ——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最终趋于零 ❖ ——从初始时刻到任意时刻,热流量曲线下的面积就
是这段时间内流体传给平壁的总热量Q。这些热量全 部被平壁吸收,用于增加平壁的热力学能
第4章 非稳态导热的计算
与分析
❖ 作业:习题4-2、4-4、4-5
❖ 稳态导热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 ❖ 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生活和工程中真正
意义上的稳态导热是不存在的 ❖ 只是对工程中的某些问题,忽略温度随时间
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误差不大,而将其简化 为稳态导热
❖ 生活和工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能简化为稳态导热 的现象和问题,其中物体内的温度明显随时间而变 化
❖ 关键:确定温度场t=f(x,y,z,t) ❖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温度场不仅与空间坐标有关,而且
还随时间τ变化,使物体内任位置处的热流量和热流 密度也随时间变化
❖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过程更复杂
❖ 研究方法与过程:与稳态导热的完全相同 ❖ (1)简化假设给出物理模型 ❖ (2)给出数学模型(方程+定解条件) ❖ (3)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求解 ❖ (4)分析讨论
❖ ——冷冻食品的解冻过程 ❖ ——烘烤食品(花生米、蛋糕等点心) ❖ ——热处理工艺中金属在高温火炉内的加热以及加
热后在水或空气中的冷却过程等 ❖ ——焖井过程热量在地层内的扩散过程
❖ 本章着重讨论非稳态导热问题 ❖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 ——对称加热的无限大平壁的非稳态导热过程 ❖ ——最简单的非稳态导热问题-集总热容系统 ❖ ——井筒周围地层的非稳态导热
❖ 热量没有影响到的地方温度维持初始值不变,壁的中 心区域此时尚未“感受”到两侧壁面突然受热所带来 的影响
❖ 随着时间的延续,壁面加热的波及区域将继续向平壁 中心推进
❖ 当温度扰动刚刚传到平壁对称 面的那个时刻,称为穿透时间 ,记作τc
❖ 此时整个平壁都“感受”到了 平壁两侧突然受到流体加热所 带来的影响
4.1 概述
❖ 非稳态导热的分类:
❖ ——周期性的非稳态导热(periodic unsteady heat conduction):由于边界条件(或内热源)随时间呈 周期性变化,使物体内的温度场也随时间按周期性规 律变化,这种状况通常称为准稳态
——非周期性非稳态导热,也称瞬态导热(transient heat conduction):物体内任意位置的温度随时间 持续升高(加热过程)或连续下降(冷却过程)
❖ 整个瞬态导热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正规状况阶段(regular regime):穿透时刻之
后,非稳态过程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平壁初始温度分 布的影响逐渐消失,此后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主要受 热边界条件的影响。这个阶段的非稳态导热称为正规 状况阶段 ❖ 相对于初始阶段,正规状况阶段温度分布的计算要简 单得多
❖ 边界条件或内热源不变时,过程将最终逐渐趋于 某个新的稳定温度场
❖ 研究目的: ❖ ——确定非稳态过程中的温度场:在此基础上确定
物体中某个部位到达某个预定温度所需经历的时间 ,或者在预定时间内可以达到的温度,或者物体的 温度对时间的变化速率 ❖ ——确定非稳态过程的热流量或热量:确定物体在 某一瞬间每一位置处的热流密度、从某一时刻起经 过一段时间后的总传热量
❖ τc时刻后,平壁内的温度 随非稳态过程的延续继续 升高,但温度升高幅度越 来越小
❖ 经过无限长时间后,平壁 内的温度又趋于均匀一致 ,并等于加热流体温度
❖ 整个瞬态导热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初始阶段(initial regime):也称为非正规状况
阶段,指在穿透时刻之前阶段,此时平壁内的温度分 布主要受初始温度分布t0的影响
❖ 定性地、定量两个方面
物理模型
❖ 问题描述: ❖ 厚为2δ、无内热源的常物性平壁 ❖ 初始时刻温度分布均匀,为t0 ❖ 某时刻突然投入到温度为t∞的高
温流体中对平壁内的温度变化过程
❖ 简化分析 ❖ ——平壁的长度和宽度远远大于
其厚度 ❖ ——平壁两个侧面上的换热条件
分别均匀一致,可忽略边缘散热 效应 ❖ 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平壁内的 温度只沿厚度方向变化
4.2.1 平壁内非稳态过程的基本特征 ❖ 从平壁投入高温流体中的那一刻(即τ=0)开始,平
壁内不同位置温度变化曲线在不同时刻是不同的 ❖ 原因是:由非稳态过程的特点造成的
❖ 非稳态过程的特点(以厚为dx的微元平壁为例) ❖ ——进入微元平壁的热量一边被吸收(蓄热),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