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称谓词变迁趣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称谓词变迁趣谈

摘要:称谓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新中国的成立,时代、社会的变迁,称谓词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随着男尊女卑观念成为历史,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关于女性的一些称谓词发生了尤其显著的变化。本文拟选取其中具代表性的数例称谓词变迁做一分析,并试图思索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人们的心理和思想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女性;称谓词变迁;自我意识的觉醒

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为了区别亲疏远近或者表示某种等级高低而定的一套严格的相互称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所以,就特别注重称谓之间的亲疏及等级,所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不同的称谓等级彼此之间区别相当严密森严,难以跨越。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外开放以来国外思想的融合渗透,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观念的席卷进入,新的家庭结构形式的出现与新的社会观念的形成,许多称谓词出现了新的含义,或发生了含义的泛化、变迁,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称谓现象。本文旨在现当代的社会背景下,择取几例较具代表性的称谓词的变迁现象做一特征分析,并试着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称谓词的要求

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妇女的地位只是由于其婚姻关系而存在,是基于其配偶的身份而确定自己的身份。在男性主导的封建社会中,未婚从父,已婚从夫,已婚女子的身份只是丈夫的附属,她的称谓只能随着丈夫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丈夫被称为哥,她就是嫂,丈夫被称为叔,她就自然变成了婶。更有甚者,一位妇女即使自己经营商业,在她生活工作的周围环境中,也依然会被看作老板娘,不被称作老板。

随着受教育的普及,女性越来越多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其成就与贡献也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肯定,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与经济的愈来愈独立,她们不再依附于丈夫而生活,她们以更加独立自由的身份出现在以往男权主导的社交场合中,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渴望以独立的身份被社会所认可。因而有了独立的姓名权, 孩子随母姓的现象普遍存在。女性与男性作为平等的交际主体有自己独立的职业称谓、职务称谓和姓名称谓。这是对血缘宗法观念的否定, 也是对男权中心思想的冲击。

从叔叔,婶婶对应到叔叔、阿姨的对应,从哥、嫂子对应到哥与姐的对应,种种现象都可以看出对女性的的称呼不再以男性为本位,这种变化背后也反映出时代观念的变迁,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心理也在发生着巨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某女士和丈夫一起参加一项社交活动,在过去往往会被介绍为XX夫人,现在却通常会被称作XX女士或小姐。

二、称谓的不对称性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伦理,重男轻女观念在称谓中的一个表现,就是称谓的“不对称”现象,就是一些称谓只有描写某一种性别的词语,另一性别却没有对应的词语。如,“遗孀”、“未亡人”等缺乏相应的男性称谓,而“英雄”、“大丈夫”等缺乏相应的女性称谓。还比如,生活中有“怨女”、“妒妇”一类词语,却没有相应的词语描写这样的男性。但是并不是说生活中就没有好怨、好妒的男性,只是因为汉语称谓词是以男性为视点而形成的,目前还没有以女性为视点而形成的词,是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语言世界中的反映。

称谓不对称的另一表现是一些看似对应的两性称谓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比如拿“叔叔”和“阿姨”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前者来称呼“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等相对社会层次高一些男性工作者,而后者经常用于称呼保洁员、宿舍管理员等社会层次相对低一些的女性工作者。用于称呼某人,“ ×叔叔”让人觉得年轻有活力,而“ ×阿姨”则会给人感觉体态臃肿、罗嗦、爱唠叨。在网络语言中有“很阿姨”一说。如评价长相一般,会说“长得很阿姨”;评价衣着老土,会说“打扮很阿姨”。

三、从称谓词变迁看家庭观念的变迁

在传统的宗法制家庭里,男性和女性的地位绝对不同,男性被赋予继承家庭、宗族财产的权利。计划生育使得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继承权的变化,使过去继承权只给儿子不给女儿,女儿也没有赡养父母义务,由此形成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的宗法社会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新婚姻法明确规定妻子、女儿都享有继承权,因此,提高了女性的地位。这一点特别明显的反映在女孩子从过去的有姓无名到现在有名有姓。

与此相关的是,过去,女婿称呼岳父岳母为“叔叔”和“婶婶”,表明他们之间只是一种亲戚的关系,与此相反,媳妇则必须称呼自己的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表明她是“嫁”到男方家的事实。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家庭结构的变化,新婚夫妇可以在任何一方的家里安家,相应的岳父岳母对于女婿就不再是亲戚,相应的称呼也变为“爸爸”、“妈妈”。

四、婚否观念的淡化

上面说到女性在社交场合的称谓变化,从作为男权为中心的附属中解放了出来。其实,女权运动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女性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权利的争取。目前,很多女权主义者正在致力于取消社会对于女性婚否的不同对待,希望淡化称谓上的婚否区别,比如说把“小姐(Miss)”与“夫人(Mrs)”统称为“女士(Ms)”。虽然这场历史性的斗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其中的是非还有待人们进一步评说。可是作为一位职场女性,一个人的婚否的确会影响你在事业上的竞争性,从这一点出发,似乎不能不说这项举措具有很明显的实际意义。

五、称谓词变迁的典型案例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片革命的热情当中,最先流行开来的通用称谓词是“同志”。“同志”本是志同道合的意思,所谓“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原为同一政党或集团内部各个成员的互称,后来更扩大为“革命队伍”中所有的成员。进而除了“地、富、反、坏、右”,几乎所有参加工作(亦称“革命工作”) 的人都可以称为“同志”。“同志”几乎成为一个万能的称呼,适用于男性和女性、所有年龄、所有职业、无论职位高低的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同志”由一个泛称称谓变为一种政治待遇,人人以称同志为荣,不能被称为同志,便意味着被剥夺了政治权力,甚至意味着属于反动派或资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最后是非颠倒,人妖难分,“同志”的圣洁光环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师傅”。师傅,原义是指从事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它明确表明称谓与被称谓人之间的师徒关系。60、70年代,由于其回避了鲜明的政治色彩而大肆流行。直到70 年代后期,人们才开始对“师傅”这个可谓全民性的泛称称谓进行了彻底的反思, “师傅”一词又回归到它的本体意义上去,指称在工商、服务业中真正具有师徒关系或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下海经商一片热潮,“老板”称谓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老板”这个称呼,刚开始只是在港台地区以及沿海的经济开发区流行,随着港台影视的大陆热播,人们对于金钱观念的改变,大陆地区就普遍流行开来。生活中,一声“老板”出口,听的人不论从事的究竟是什么行业,是职员还是老板,职位有多高,总是乐意接受,似乎被称为老板就是对己事业成功的肯定,彼此的关系一下拉近了许多,气氛一片融洽。

曾经在文革那个是非颠倒混乱的年代,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蹲牛棚,挨批斗,被打在了社会的最底层。“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遭到人人唾弃。近些年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观念深入人心,知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尊师重教”之风重新弥漫开来,老师成为很多人心里受宠的职业。“老师”,本来只是指“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工作者,即“教书先生”,后来则扩展为对知识分子的尊称。如今,喊他人一声“老师”,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于对方的有知识、有素质的身份地位的肯定评价。从“老师”称谓的逐渐升温,反映出时代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慢慢进步,知识与理性重新回归于主流。

参考文献:

[1]罗长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2]王安国,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戴云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及其成因考察[J]期刊交流,200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