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艺术学概论分析题
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是诗人、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用主观心灵去观照客观事物(景物)或者广义的说包含宇宙、自然、社会、人),主观心灵与客观事物充分交流融汇,物我两忘,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从而创造出富有情感、富有特色、富有神韵、富有想象的空间的意蕴和境界。
中国文学艺术高度重视艺术创造中的主观与客观、我与物、情与景、情与境等等关系的有机统一,强调借景抒情,托物寄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境融汇,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审美体现。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
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
“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
“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
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
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解读齐自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前言
我国著名画家齐 白石提出 : “ 作 画妙在似 与不 似之 间 , 太似为媚俗 ,不似 为欺世 。”这段话被许 多人所推崇 ,在众 多作 画者之 间广 为流传 ,大 意是说 ,作画时所描绘 的对象不 能太像 ,也不能不像 。太像则太俗气 、太直 白,这样的画没 有 品位 , 不能 给观看者 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不像则观看者 看不懂 ,理解 不了画的意思 ,就等于欺骗世人 。因此 ,作 画 的精髓应该在二者之间 。 二、 “ 似 与不似 ” 的美学 原则
一
第二 , “ 太似 为媚俗 , 不似 为欺世 ”。 “ 不似”与 “ 太 似”是相对立的。 “ 太似”指完全受制于对象的原初形貌及其 特点 ,把忠于原物作为艺术的最终追求 目标 ,这就将 “ 现实的 真实”代替 了 “ 艺术的真实” ,扼杀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与 创造性。例如陈家祠里的木雕 《 蟹笼 》,作品太过追求真实 , 因此整个作 品缺少 了艺术 的美感 。 “ 不似 ”是指完全脱离对象 的形 态及其特征 ,丝毫不求 “ 形似 ” ,在完全不顾及客观对 象真实性的前提下,盲 目地进行主观化的变形与改造 。脱离了 “ 形似”的主观臆造 , 会导致 “ 欺世”的弊端。 第三, “ 妙 在似 与不 似之 间” 。这指 艺术创 造 贵在把 握 “ 尺度 ”与 “ 分寸 ” , “ 似与不似之间”揭示 了艺术 创造 中 “ 主观与客观 ”既对立 又统一 的艺术辩证规律 。正确 掌握 “ 似 ”与 “ 不似 ”之 间的艺 术规律与准则 ,才能在 “ 形 似” 与 “ 神似 ”之 间纵横捭 阖 、游刃有余 。齐 白石 的 “ 似与不似 之间 ”具有奇特 的想象 和平淡 的夸张 。这种想象 和夸 张是使 得齐 白石笔下 的人 物、山水 、花鸟都具有化平凡 为神奇的特 征 ,充满 了智慧与 幽默 。
论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
论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我们来谈谈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
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主要包括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蹈服装、舞台布景等元素。
这些元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舞蹈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舞蹈动作是舞蹈作品的核心,它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客观性,是舞蹈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舞蹈音乐则是舞蹈作品中的灵魂,它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舞蹈作品。
舞蹈服装和舞台布景也是舞蹈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它们为舞蹈作品的呈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构成了舞蹈作品的基本框架和外在形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蹈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来谈谈舞蹈作品中的主观表现。
舞蹈作品中的主观表现主要包括舞者的情感、意识、个性等因素。
舞蹈作品是舞者通过舞蹈动作对内心情感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舞者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在舞蹈作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是主观的,是个人的体验和表现。
舞者的个性特点和表演风格也是舞蹈作品中的主观表现,不同舞者会因为个性和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表演效果。
舞蹈作品中的主观表现是舞者内心世界的呈现,是个体对外界的主观认识和表现。
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客观存在为主观表现提供了舞台,主观表现为客观存在赋予了灵魂。
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为舞者的主观表现提供了舞台和条件,它们是舞者表演的物质基础和外在条件。
舞者的主观表现又为客观存在赋予了情感和内涵,使得客观存在具有了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在意义。
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只有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相互融合,舞蹈作品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舞者和编舞者通常会在舞蹈作品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个性,使得舞蹈作品呈现出更加鲜明和生动的特色。
他们也会借助于客观存在的元素,如舞蹈动作、音乐、服装等,来实现自己的主观表现。
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论辩题
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品鉴赏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艺术品鉴赏是一种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存的活动。
首先,我们来看看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
每个人对艺术品的感受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文化背景、情感体验等因素。
正如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是一个个体的表达,它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天空。
”因此,每个人对艺术品的感受都是主观的,无法完全客观地衡量。
然而,艺术品鉴赏也具有客观性。
艺术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还要考虑到艺术品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手法等客观因素。
比如,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品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人对其神秘微笑的喜爱,更在于其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和达·芬奇独特的绘画技巧。
因此,艺术品的客观价值是可以被客观评判的。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艺术品鉴赏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
我们不能否认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艺术品本身的客观属性。
因此,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反方,艺术品鉴赏更具主观性。
艺术品鉴赏更多地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
首先,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
就像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艺术是人类的个人表达,它是每个人内心的一面镜子。
”每个人对艺术品的感受是独特的,无法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因此,艺术品的鉴赏更多地是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
其次,艺术品的鉴赏也受到文化、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会对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感受产生影响,这也进一步加强了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
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雅艺术,而在西方可能并不被理解和喜爱。
这就说明了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是无法避免的。
综上所述,艺术品鉴赏更具有主观性。
虽然客观因素也会对艺术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更多地还是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文化背景。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而不是过分强调其客观性。
美与审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美与审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美是一种抽象而又难以界定的概念,它随着每个人的不同背景、文化和经历而发生变化。
然而,尽管美是主观的,我们可以发现它也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存在。
首先,美的主观性在于它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有关。
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都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喜好和价值观。
有些人可能认为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宏伟是美的体现,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艺术作品中的细腻和纯粹才是真正的美。
因此,美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尽管人们对于美的看法不同,但有些审美标准是普遍适用的。
比如,在自然界中,我们往往会觉得对称和平衡是美的体现,而对于艺术作品,人们普遍喜欢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品。
这些共同点表明了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的。
此外,美也与文化和历史有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会对个体的审美观产生影响。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常常强调自然的朴素和谦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创造力。
这种不同的审美观可以追溯到各自文化的传统和历史发展。
然而,尽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的主观经验中。
美学理论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美的本质。
通过研究不同的审美哲学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普适的审美原则,这些原则可以作为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总之,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有关。
然而,美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这可以从普遍适用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背景中得出证明。
了解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主观和客观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相对的,但又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主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感受和思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而客观是指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实在,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存在。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体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主观起着主导作用,客观则提供了认识的对象和基础。
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主观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经验,这使得我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同一个电影对不同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理解。
这种主观的差异是由于每个人的历史和环境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因此,主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然而,主观认识不是绝对的,它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前提。
客观实在是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它存在于物质世界中,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客观实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对象。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主观认识就没有基础,将变得毫无意义。
客观实在一方面为主观认识提供了对象和基础,另一方面也对主观认识进行了限制和约束。
客观事物具有自己的规律和规定,不受主观意识的支配。
我们的主观认识必须依据客观实在的规律性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和偏差。
比如,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以客观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而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客观实在的规律性对我们的认识起着指导作用,它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发现真理。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体现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主观认识是在与客观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人们通过主观认识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反思,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进行相互作用,并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主观认识。
这种相互作用和反馈的过程,促使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还体现在各个领域的认识过程中。
在科学研究中,主观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家的创造力、好奇心和思维能力对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科学研究又是以客观实验和验证为基础的,只有通过客观实证,才能验证和证实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美与艺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美与艺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美与艺术的主体性与客观性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形式。
它可以是绘画、音乐、文学或舞蹈等。
而美则是对这些艺术形式的欣赏和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艺术的主观性体现在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
艺术家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经历使其作品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
例如,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结尾可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
在欣赏时,观众也会因为各自的背景、文化和经验不同而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然而,艺术也有一定的客观性。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规律,例如绘画需要掌握色彩、形状和构图等基本知识。
音乐需要掌握音阶、和弦和节奏等技巧。
这些规律和技巧使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使其更易于被他人理解和欣赏。
同时,有些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
例如,绘画可以通过色彩运用、构图和表现力等方面来评判其好坏。
音乐可以通过技术造诣、和声处理和演奏水平来评价。
虽然不同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评价可能存在差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一些客观的标准可循。
此外,艺术还可以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客观事实。
艺术作品往往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述社会现象、人物性格和价值观念来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绘画作品可以通过描绘风景、人物和社会事件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都使艺术具有一种客观的意义和功能。
美与艺术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关系。
美是主观的感受,是因为个人的审美观念和观看经验的差异而产生的。
一个艺术作品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是美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却不是。
这种美的感受是因为艺术作品的主观性和观众的主观性加之所致。
然而,艺术作品也具有客观的美。
艺术家通过运用技巧和表达情感来创作作品,观众对这些技巧和情感的感知与艺术家意图相契合,从而感受到作品所传递出的美。
这种客观美的存在,使观众能够跨越个人经验和观念的差异,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普遍价值和情感。
论美术作品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教案
论美术作品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艺术作品是一种表达文化和情感的方式,其创作过程包括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对艺术的理解。
美术作品也同样如此,在其创作过程中,既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意识,也有客观存在的元素。
如何在美术作品中理解和区分主观性与客观性?如何教授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客观和主观元素?本教案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
一、什么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美术作品中,主观性指的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感受和思想,通过对这些个人元素的表现来达到艺术作品的目的。
例如,画家画一张自画像,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情绪、情感和经历,并通过绘画技术和图像元素呈现出来。
与此相反,客观性指的是作品中能够被普遍理解和认可的事物,也称为事实性元素。
在美术作品中,客观性包括了作品的主题、色彩、构图、形态和技术等可对象化的元素。
例如,一个山峰画作品中的山峰和草木是客观存在的,而它们被表达的方式、构图和表现手法则是主观性的。
二、如何分析美术作品的主观与客观元素?当我们分析一幅美术作品时,应该先从客观元素入手,逐级推导出主观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创意和意图。
以下是一些分析美术作品的步骤和方法。
1. 主题和构图分析主题和构图是美术作品最基础且最重要的两个元素。
通过观察和研究画作中的主题和构图,我们可以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情感和理念。
主题通常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可以从画面中的人物、场景或角色中推断出来。
构图则是画面中各个元素的组合方式,包括了画面元素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可以反映作者的审美和技巧。
2. 色彩和形态分析色彩和形态也是美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
色彩可以通过颜色的明暗、饱和度、对比等来分析画作的色调和色彩变化。
形态则是画作中具有表现力的形状和空间,可以通过线条、形状、光影等来理解。
这两个元素往往也反映出了画家的个人风格和审美观。
3. 技巧和表现手法分析技巧和表现手法是一幅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手段。
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表达他们的创意和想法。
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
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美,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境界。
它既是纯粹的主观感觉,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
然而,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常常出现矛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矛盾对我们的生活、艺术和哲学产生的影响。
首先,美的主观性体现在每个人的审美观念和个人经验中。
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准,因此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评价可能会存在差异。
例如,在艺术作品中,有人可能认为某幅画是世界上最美的,而有人可能对它毫无兴趣。
这种主观性使美成为一个相对的、个体化的概念。
然而,美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在自然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些普遍认可的美。
人们普遍赞美日出的美丽、星空的壮丽以及大自然的奇妙。
同样,在艺术领域,有一些作品因其技巧、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而被广泛赞誉。
这些共同的美感经验使美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然而,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常常引发争议和困惑。
人们常常争论什么是真正的美,以及如何评价艺术作品。
这种矛盾体现在美学领域,即关于美的哲学和研究的学科中。
美学家们试图解决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提出各种理论和观点。
例如,一些人主张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真理。
他们认为人们的主观观念只是不完全的理解和认识美的表现。
另一些人则认为美是完全主观的,没有任何客观基础。
在生活中,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给我们的选择和决策带来困扰。
我们经常需要评估事物的美感,做出判断和决定。
然而,由于个人的主观经验和偏好,我们往往陷入选择困难或争议之中。
例如,当我们购买衣服时,我们可能受到时尚潮流的影响,也可能受到个人喜好的引导。
这种选择的难题也存在于我们对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和生活选择的判断中。
艺术是美的表达和体现的一种方式。
艺术作品既包含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经验,也反映了观众的个体体验和意义。
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观众则通过欣赏和解读作品来体验和感受美。
这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使艺术作品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入的主题。
艺术和创作是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概念。
在主观层面上,艺术是一种个体创作的表达方式,是创作者对于对世界、对生活、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感受的呈现。
在客观层面上,艺术又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形式和传媒来传达给观众的一种信息和情感的载体。
艺术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是创作的结果。
艺术家通过个人的独特观点和审美眼光,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介,如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等,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情感。
艺术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于世界的看法传递给观众。
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对于美和真理的追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和创作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
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创作,没有创作就没有艺术。
艺术家通过创作,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于世界的看法呈现出来,而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创作让艺术得以存在,而艺术则反过来影响创作。
艺术作品的存在和影响能够激发和推动其他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形成艺术潮流和推动艺术的发展。
艺术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创作过程中。
创作是一种个人的创造行为,是艺术家通过个人的思考和创意,将情感和观念转化为艺术形式的过程。
但是创作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家和创作者往往通过创作来反映和批判社会的现实,表达对于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和创作相互诉说,相互挑战和影响。
艺术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上。
观众是艺术作品的接收者和解读者,他们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与创作者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在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中被感知和确定的。
观众的理解和解读又会影响到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方式。
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这种互动和共鸣,使得艺术和创作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学概论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艺术学概论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四.问答题1.简述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答:(1)、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2)、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2.简述艺术的主要特征。
答:艺术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形象性。
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3.如何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答: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三方面。
审美认知,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审美教育,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特点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
浅谈艺术的主观性与设计的客观性
浅谈艺术的主观性与设计的客观性作者:黄小格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浅析了艺术与设计的概念。
艺术与设计在精神功能和物质功能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艺术是主观的,是富有情感或某种精神的表达,侧重精神功能;而设计则是客观的,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侧重物质功能。
关键词:艺术;设计;精神功能;物质功能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169-02许多学者都曾探讨过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而笔者拜读了李超德教授的《艺术是我,设计是他——关于艺术设计活动的再思考》受益匪浅,由此对艺术的主观性、设计的客观性进行了自我思考。
艺术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艺术,主要强调人的精神功能,是艺术创造者个人情感的表达。
设计则是以客观事物的物质功能为出发点的,为满足人们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一、艺术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艺术更多的是强调人的精神功能,而精神功能既涵盖了人们的主观情感,还包括了人们对事物的审美创造。
设计师原研哉曾在《设计中的设计》中这样阐述:“艺术说到底是个人意愿对社会的一种表达,其起源带有非常个人化的性质”。
针对艺术的真正含义没有一个具体的定向,各种大家有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而诸葛恺先生曾在《设计艺术学十讲》中提到:“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活动。
”那么,艺术创造者从主观出发,贯穿自己的个人情感,创造出具有审美性、具有自我情感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是自我创新的表达方式艺术的情感表达有多种形式,艺术家们擅长于在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自我创新,用艺术表达自己的精神和想法。
波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通过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进行重复、印刷制作,以表达当时商业社会人类内心冷漠且空虚的感情。
不是仅仅靠单一地模仿、复制就是艺术,艺术是需要自我创新、自我发现的。
杜尚起初是一位立体主义者,后来他开始将捡来之物“创造”为新的作品,称之为“现成品”,这种新的观念所造成的挑战,与起初立体主义的拼贴相比,又有了它新的意义,杜尚充满讽刺、荒诞的机械装置作品,就是他的表达方式。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与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就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认识、掌握与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就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就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与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与“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
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本文著录格式】王尊.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以双簧管改编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01):255-256.众所周知,与哲学、社会科学不同,艺术作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创造的”。
本文主要以双簧管的改编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研究其包含的相关创作技法、演奏表现方式等,结合杨琪老师的著述《艺术学概论》中的有关内容,对艺术作品中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之间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浅要分析,并加以自己的理解感受。
一、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杨琪老师在《艺术学概论》中对艺术形象的客观性的阐述是: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是指艺术形象包含着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
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双簧管改编作品中,从曲式结构及材料的选择上都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
(一)从作品内容来看作品主要描绘了陕北人民在革命时期的生活状态,反映的就是当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通过演奏和欣赏这首作品,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当时陕北地区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这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在这首作品中的表现。
(二)从创作手法来看从曲式结构来看:这首作品改编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我们的音乐文化事业还没有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待建的领域,双簧管作品作为“舶来品”更是如此,作曲家将创作的立足点主要放在了程式化的原理上,尤其是曲式结构这一部分,基本沿袭欧洲传统模式的结构原则。
因此我们在分析这首作品时,就不难看出当时我国音乐创作的客观环境。
从调式特征来看:全曲明朗开阔,结合了陕北地区民歌开阔嘹亮的特性,引子部分就运用双簧管高音明亮婉转的特点来模仿原本作品中竹笛清丽自然的音色,再现出信天游经典的高亢曲调。
将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展现在听众的眼前。
中的主观与客观性表达
中的主观与客观性表达主题:中的主观与客观性表达在文学创作中,主观与客观性的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文学作品既是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宣泄,又需要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和人们的普遍关切。
本文将探讨主观与客观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一、主观性的表达主观性是指作品中作者个体的情感、思想和立场的表达。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魅力。
1. 人格化的描写主观性的表达常常通过人物形象的处理来体现。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和与其他人物的互动等方式,展示自己对人性、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反思。
2. 感情化的描绘主观性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对情感的渲染来实现。
作者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浓厚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融入作品中,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冲击和情绪共鸣。
二、客观性的表达客观性的表达强调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和准确描绘。
它超越个体的主观情感,追求客观真实和客观规律的再现,使读者能够通过作品来认识和思考社会现实。
1. 客观事实的呈现客观性的表达首先要依据真实的事实和现象,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进行客观的描述。
作者通过对客观事件的选择和展示,使读者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2. 多角度的叙述客观性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叙述来实现。
作者通过多种人物的视角和立场来呈现事件和问题,以此揭示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和思考。
三、主观与客观性的平衡在文学作品中,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
一个成功的文学作品需要在表达个体情感和反映客观规律之间找到平衡点。
1. 主观与客观的互动主观性和客观性是相辅相成的。
在表达个体情感的同时,作者需要通过客观事实的呈现来支撑和佐证。
相反,客观性的表达也需要借助主观性的情感渲染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2. 知识与创作的结合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需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准确地反映现实和诠释问题。
艺术创作辩论辩题
艺术创作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传达深刻的内涵,因此艺术创作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艺术创作能够丰富个体的内心世界。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升个体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比如,莎士比亚曾说过,“艺术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作品,都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们在艺术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和愉悦。
其次,艺术创作对于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作品能够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引起社会对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梵高的《星夜》通过对夜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讨论和思考。
艺术作品还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如毕加索所说,“艺术是一面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它能够让人们看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因此,艺术创作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丰富个体的内心世界,激发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艺术创作是一种有益的表达方式。
反方,艺术创作虽然能够表达情感和思想,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
因此,艺术创作并不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首先,艺术创作存在主观性。
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对于世界的个人理解和表达,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往往取决于观者的主观感受和理解,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因此,艺术创作并不是客观的表达方式,它无法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原意,也无法被所有人接受和理解。
其次,艺术创作存在局限性。
艺术作品往往受到艺术家个人的经验和观念的影响,无法完全呈现客观的事实和真相。
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受到艺术家的技艺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文化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culture and art177浅谈艺术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程心怡(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要:人类艺术的起源一直有着纷繁的答案。
答案其一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
而当后现代艺术的思潮席卷而来,这一答案就未免显得片面了。
艺术的发展都包含着超出日常生产生活的自我意识的表现。
从洞壁涂鸦到CG绘画,从堆石头到建筑艺术,人类将现实抽离,佐以想象力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各种表现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而目前,这些颇具意味的艺术形式还在伴随着反复的实践不断分化前进。
关键词:艺术创作;主观能动性;灵感一、主观意识是艺术来源和动力任何一项艺术都包含着主体(即艺术家)对客体(即创作材料媒介或手段)的主观能动作用。
即使是常被人认为仅仅是复制客观世界的摄影,也包含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
艺术作品直接反映着艺术家的思想品德、艺术素养、志趣情操和情感感悟,作为艺术家的审美对象和观念对象,它来自每个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是艺术家观察世界经验的产物。
它承载着创作主体的理念,而主体想要表达的欲望也正是艺术创作的内部动力。
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
因为一部作品给作者带来声誉,这就是说,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
[1]二、艺术在实践中发展艺术的发展始终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古今中外的历代艺术家在现实世界中实践中反复探索,不断地更新认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内部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在艺术活动中对现实材料进行提炼和运用,并在实践中分化出不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流派。
这种分化与发展准确地来说是呈螺旋式前进的,是曲折但持续向前发展的,其中有符合历史规律的循环,也有创造性偶然飞跃,但总的来说,不管是历史进程中艺术门类和流派的分化与汇流,还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是符合并且不会脱离实践的基本规律的。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淮南子》:“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 孟贲(本)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拾穗者》米勒
《巴尔扎克像》罗丹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
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同时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
• 1、艺术典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共性。 • 例如:《不相称的婚礼》 • 2、艺术典型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 例如:拉斐尔·《之竹;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散文
3.欣赏
美感的个性差异,欣赏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 的过程,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 审美价值。
三、审美性(具有审美价值)
1.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 (例:马踏匈奴)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例:伪君 子) 化真为美(艺术真实),化善为美(人生态度 和道德评价) 在艺术中,“丑”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达芬奇 蒙娜丽莎 顾宏中 韩熙载夜宴图
鲁本斯 画家的儿子
丢勒 画家的母亲
• 《米洛的维纳斯》 现代漆画
自由创作
• 总之就是说艺术是想出来的(意识形 态),同时也是做出来的(生产形态)。 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艺术亦是如此。
毕加索
•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
不 相 称 的 婚 礼 》
《
西 斯 廷 圣 母
》
二、主体性(体现在创作、作品、欣赏三个环节中)
1.创作
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 产有严格区别。
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 验和审美情感。
2.艺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创造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艺术美的产生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即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艺术技巧,客观因素即客观现实(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现实)。
艺术美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体现艺术美的作品既有客观现实的影子,是艺术家对现实事物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同时有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情感和理想追求,从而使艺术形象具有了不同于一般事物的鲜明个性特征。
从艺术创造中的主客观关系来看,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起决定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决定了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取舍。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艺术家反映同一客观对象时,常常产生具有不同艺术美的艺术作品。
同一个艺术家也会因为主观条件的变化而对客观对象进行不同的艺术反映。
(可查阅达维特的《雷加米埃夫人像》与达维特的学生热拉尔所画《雷加米埃夫人像》的比较分析资料、罗丹画《巴尔扎克像》的过程资料、钱绍武画两幅《舞蹈教师》比较资料等加深理解)。
2)艺术家能够通过审美理想赋予艺术美新的质。
即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比生活、自然美更美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典型化和理想化同时进行。
即艺术家为了表现美的理想可以不拘泥于某些现实生活细节的真实。
(可结合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和李苦蝉画的鹰来理解,齐白石画的虾既非河虾,亦非海虾,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化的虾;李苦蝉画的鹰是现实中的鹰、鹫、雕的综合形象,是艺术家理想化的结晶;可查阅相关资料等理解)。
3)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可以通过反映现实丑创造艺术美。
即在现实生活中是丑的一些事物,也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反映对象,并在反映这一对象的艺术品中体现艺术家的进步理想、精湛技巧,从而形成艺术美。
艺术美的性质不决定于它所反映的对象。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反映现实丑的艺术美也不能改变现实丑的性质。
这是因为在反映现实丑的艺术品中,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不在于客观现实对象本身,而在于艺术家赋予艺术形象的进步理想、深刻内容与精湛技巧。
(可查阅列宾的绘画《祭司长》和《国王的一家》等作品欣赏和分析资料来理解)
4)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赋予艺术形象以感染力。
艺术形象的魅力在于以艺术家深刻体验过、理解过的东西,去唤起欣赏者的共鸣。
(可查阅俄国19世纪画家柯勒惠支的作品《面包》分析资料等加深理解)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在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产生艺术美的决定因素在于艺术家的主观创造。
(可结合查阅郑板桥画竹的画论与作品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