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劳动力兼业型就地转移研究——基于新余市A村的实证调查

农村劳动力兼业型就地转移研究——基于新余市A村的实证调查
入, 只来 自于水 稻 和棉 花 。所 以家庭 收 入 主要 还是 非农 领 域 的 务 工 收 入而 不是 务 农 收入 。通过 社 区 调查 发 现 . 村农 村 劳 动 A 力 兼 业 型 就地 转 移 是在 2 o 0 2年之 后 实 现 的 .0 2年 之 前 有 少 20 数 人 选择 异地 转 移 . 以未婚 青年 为 主 。 且
等等 . 他 们 没 有 脱 离 农 业 . 但 还是 在 原 来 的 农 村 居 住 。 们 与 他 农 村 的 联 系依 旧存 在 . 们 仍 然 承 包着 土地 . 然保 持 着 农 民 他 仍 的身 份 . 们 没 有 把 农 田荒 废 , 外务 工 的 同 时 也 兼 顾 农 活 , 他 在
地 区 出现 了“ 工 荒 ” 象 。在 金 融 危 机 背 景 下 . 出 现 了大 民 现 又
量 的 农 民工 回 流 现 象 .所 以 探 讨 和 分 析 实 现 兼 业 型 就 地 转 移 的 前 提 条 件 . 有 迫 切 的现 实 需 要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 具 乡 镇 企 业 和 就 地 务 工 是 农 民 的 首 选 工 作 目标 .实 在 是 无 法 进 人乡镇企业 或者无法就地 务工 . 会走 出家乡到外 地打工 。 才
随 着 工 业 化 、 市 化 和 现 代 化 以及 农 业 产业 化 的 快 速 进 城 程 , 业 中 积 淀 了 大 量 的 “ 值 劳 动 力 ”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积 农 零 . 累 加 速 。如 果 从 劳 动 力 的供 给 角 度 看 . 传 统 农 业 本 身 富 余 由
出 来 的劳 动 力 将 会 越 来 越 多 . 0 0年 预 计 达 到 19亿 多 人 。 21 .

农村就业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农村就业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农村就业与劳动力转移研究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日益加剧。

农村就业和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关于农村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影响、挑战和对策是什么呢?一、农村就业状况当前,我国农村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至城市,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匮乏,许多乡村劳动空心化。

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劳动者只能从事农业劳动,劳动条件较为艰苦,收入较低。

二、劳动力转移现状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

主要表现为青壮年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老年化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农村经济结构的空洞化,也给城市带来了就业压力。

三、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城市的经济活力更强,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二是城市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更好,可以提升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四、农村就业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就业压力。

农村劳动者在城市中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容易陷入低收入、低技能的困境,难以融入城市的发展。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是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缺乏,缺乏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

六、农村就业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村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是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机会。

二是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适应城市发展的能力。

七、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为农村就业和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支持。

八、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同时,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共享。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本文将从就业政策的背景、政策的实施情况、政策的效果等角度展开回答。

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闲置和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决定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二、政策的实施情况政府积极推行了一系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城乡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供了各种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农民提升就业竞争力。

其次,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有技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产业。

总体来说,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政策的效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政府提供的培训机会使农民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鼓励农村人才返乡创业,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

第三,政府扶持农村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四、政策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由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和技术门槛较高,很多农民工选择继续在城市打工,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不均衡。

其次,农村地区的产业基础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进一步改善政策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民就业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I. 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II.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农村劳动者希望通过转移就业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III. 农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尽管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潜力大,但由于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这导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中面临竞争的困境。

IV. 城乡发展差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发展差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更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以促进农村人口转向城市。

V. 如何解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问题为了解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培训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VI. 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和发展,吸引更多的就业机会。

VII.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VIII.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的不足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供给能力。

IX. 鼓励农村创业就业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政府可以推出更多的创业就业政策,鼓励农村劳动者在乡村创业,提高就业机会和收入。

X. 总结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鼓励农村创业就业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农民工转移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

农民工转移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
9 %,高级 技 工仅 占 9 的 目的多集 中在 聊天 、 息查寻和娱乐 方面。这说 明 ,依靠 高 中以 及 中专 、技 校 、职 高 学历 者 3 . 信 7 3 %的农 民工 主要 从事 服务 员 、建 筑工 、保安 、后 8 以地缘和血缘 为媒介 的社会 关系网是农 民工实现转移就 业的 6 %;6 - 勤 、厨 师 、美 容 、清洁 、司机 、维 修等 低层 次工 种 ,只有 主渠道 ,由于这种方 式的便利性 、真 实性 、可靠性 ,绝 大多
产 业结构升级和 新型工业化道 路的实现具有现 实意义 ,而且 工 经过 城市先进文化 的洗礼 ,不论 是个 人素质 、生活 方式还 也 是制约个人职 业发展的重要 因素。 目前 ,我 国农 民工约为 是价值 观念都超前于 仍然生活在农村 的驻守农 民,这是农 民 3 %的农 民工外 出务工 2 人 ,主要 集中在我 国二 、三产 业的劳 动密集型行 业 ,已 工最容易萌发的 自豪感 。调查显示 ,6 5 亿 经 成为工业化 、城 市化建设的一 支生力军 ,然 而 ,由于 中国 的 目的是有所发展 ,将 来有机会成 为城 里人 ;在择偶观 的调 2 %的人认为农 民工选择对象不限城乡 ,只要双 方认 4 长期存在 的城 乡二元结构 ,农 民工备 受户籍 、身份 的桎梏 , 查 中 ,8 .
仅 占 3 %,通过 网上 求职的 不到 2 9 %;在被调 查的农 民工样 距 ,文化水 平低 ,技能单一仍 然是制约农 民工职 业发展的瓶 0% 3 本 中 ,只有不到 l%的农 民工 会熟练使用 网络 ,但使用 网络 颈 。据农 民工样 本的调查 显示 ,初 中以下者 占 4 . ,拥有 0
— .
4 - 9 -
} 民同麓 】 农 ’
农业经济
2 1/0 0 11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迁移的动因研究——基于992份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迁移的动因研究——基于992份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2 江西 省 农 村 劳 动力 就 业 迁 移 的经 济 原 因
与任何 经 济行 为一 样 , 为一 个理性 的人 , 过 迁移 寻找 就业 的过 程是 一个 在 成本 和 收益 之 间进行权 作 通 衡 的选 择过 程 . 以托 达 罗为代 表 的主流迁 移理 论认 为 , 同地 区之间预 期 收入 的差 异 , 不 是迁 移 的基 本 动力 .
第 9期
陈 文 红 罾 平 : 西 省 农 村 劳动 力 就 业 迁 移 的 动 因 研 究 — — 基 于 92份 问卷 调 查 的 实证 分 析 江 9
6 5
益越 高 , 使 人 口流动 的驱 动力量 越 大 . 促 为了生 存 , 村 劳 动力 选 择 了外 出务 工 , 农 以改善 家庭 的生 活状 况 ,
农 村劳 动力 流 出的成 因 , 术界作 了许 多有 益 的研 究 和探 讨 , 别是 “ 一拉 ” 论 , 于解 释 当前 农 学 特 推 理 对
村劳动 力 向城 市 流动 的原 因 , 具有相 当的说服 力 . 仍 黄平 认 为 , 存压 力 下产 生 的 “ 存 理 性选 择 ” 生 生 是农 民 外 出就 业最 根本 的原 因 . 其是 在现 实的 生产经 营 条件 下 , 村 的生产 资源 难 以创 造 出维持 农村 人 口生存 尤 农 和发展 的劳 动成果 . 仅 如此 , 地 面积 的递减 、 动力 数 量 的递 增 、 不 耕 劳 生产 手 段 的 不 断更 新 , 得 农 村 中相 使 对“ 剩余 ” 的人 口 日益增 多 , 生存 压力也 由此 不 断增 加 , 为谋 求 生 存而 外 出就 业 , 成 为 农 民 不得 不 考 虑 的 就
流动预 期效 益 =流 动预 期收 益 一流动预 期成 本 . 口流 动的 驱动 力是 流动 预期 效益 的增 函数 , 人 流动 预期 收

农业现代化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

农业现代化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

农业现代化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调整和转变。

这一变化既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

一、农业现代化下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主要以种植、养殖等体力劳动为主,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二、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增加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村外就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三、新型职业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一些新兴职业开始崭露头角,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参与。

比如电商渠道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农村青年成为电商创业者,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

四、教育水平的提升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逐渐提高,他们更容易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更容易在非农领域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教育水平的提升也间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五、政策导向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着重要影响。

比如一些扶持农村创业的政策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自主创业,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模式。

六、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年轻人逐渐向城市就业,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

七、城乡差距的缩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市的就业机会也逐渐向农村延伸。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也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村的生产和建设。

八、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配合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

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职业指导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题目: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姓名:贺伯雄身份证号:622424************准考证号:所在省市:甘肃省所在单位:共青团甘肃省委驻京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定西市委驻京工作委员会定西市青少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以陇西县农村为例贺伯雄共青团甘肃省委驻京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定西市委驻京工作委员会定西市青少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变迁、与文化程度相关的变迁、就业地点变迁和就业结构的特点就业环境的改善这几个方面描述了变迁的表现,并从个人、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分析了这些变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国家应当继续完善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要降低信贷的门槛,扩宽贷款的渠道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引言(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显著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在有利的国内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地提高。

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和城镇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农村和城镇社会发展差距显著,因此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之中,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模式主要分为:青年人的区域间流动就业模式和中老年人的当地农业就业模式为主。

而他们从事的工作又具有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低劳动报酬,高风险压力等等这些特点。

虽然从事这些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也没有余力去从事的工作,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因此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但是通过和陇西农村劳动者的实地接触,并通过收集陇西县劳务办近年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发现他们的就业模式和就业状况和我们传统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外出打工或者是在家务农,并不是仅仅从事那些城镇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处处受到城镇人的歧视,也并不是拿着比城镇人低的工资生活;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的就业模式?他们的就业状况到底发生了怎么的变化?他们具体从事怎样的工作?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对农村劳动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对近年来陇西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统计资料进行了收集,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希望对以上问题的解答有所帮助。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背景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指农村人口在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中向城市劳动力市场进行转移的过程。

由于城市工作机会相对较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二、现行政策分析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包括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创业支持、城镇化建设等。

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这些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制定缺乏整体统筹思维,农村的政策规划与城市的政策规划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资金短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缺乏财政支持,导致很多人无法得到培训和创业的机会。

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时,往往只注重数量和速度,忽略了质量和后续支持。

过于追求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可能导致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和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加大。

三、政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 加强政策协调与整合。

各级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2. 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投入,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农村创业支持。

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业培训,鼓励他们在家乡寻找创业发展的机会。

4. 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5.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解决,通过与企业、NGO等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一、问题的背景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背景。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的农民工作岗位减少,劳动力空闲时间增加;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包括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原因要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其原因。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城市就业要求不同,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农村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多样化的岗位选择。

此外,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个问题,农民工往往缺乏准确的就业信息,不知道如何寻找合适的工作。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存在对农民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量的农民工闲置在家,无法有效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源,这不仅浪费了劳动资源,也给农民本身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压力。

其次,就业问题也影响到了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四、政府的角色与责任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其次,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保障和扶持政策。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监管,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五、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城市就业的需要。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创业环境。

六、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城市可以通过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

同时,城市可以向农村提供一些技术和创新经验,促进农村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就业研究论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研究论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研究论文一、开阳县1999年到2007年就业结构情况开阳县劳动力就业结构,主要是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从1999年的181600人、30800人、28900,转变为2007年的114500人、35700人、27300人,其占开阳县劳动力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75.26%、12.76%、11.98%,转变为2007年的64.51%、20.11%、15.38%。

开阳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1999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181600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92%,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6764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8%;2007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114500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74%,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为40391,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6%。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的问题和障碍1.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加工企业工人需求萎缩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长三角不少外向型加工企业出口严重受阻,就业市场用工需求萎缩,劳务输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2008年全年新增外出就业人数仅为74.65万人,比2007年减少28.5万人,减少27.6%。

我省在外务工人员大约525万人左右,09年春节前后是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我省约有97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占输出总数的18.5%。

据调查统计,春节后,大约20%的返乡农民工没有返回原务工地就业,城乡就业矛盾非常突出。

开阳县目前有10万外出务工农民,是贵州省劳务输出大县。

2.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开阳县虽然正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多数农民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小规模和分散性生产方式,政府“对三农”财力投资数额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而社会投资者则因为农产品加工特有的周期长和风险大,对此缺乏积极性,导致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很少,许多农副产品以初级产品形态直接进入市场,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难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引言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有限,导致就业压力较大。

其次,农村劳动力技能普遍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的要求,限制了他们就业的机会。

再次,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时涉及到的户口问题、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不少限制。

此外,信息不对称、职业培训不足等也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造成了劳动力质量偏低。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较差,很难迅速适应城市就业的需求。

再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相对传统保守,不愿意离开家乡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此外,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吸纳劳动力的多元化产业。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分析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增强竞争力。

其次,要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建立良好的城乡人才流动机制,使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的公开,提高他们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创业,发展农村经济。

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来提升其就业能力。

可以在农村建立职业培训中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各类培训课程,如农业技术培训、工艺品制作等。

同时,可以加大对高技能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懂农业科技、懂经营管理的农村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农村工作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展开探讨,从产业结构调整、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首先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传统的农业为主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转变。

通过引导资金流入,加大对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高农村工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与转移就业。

二、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或学徒制度,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机会。

三、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和困难,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保障措施,减少就业风险。

四、土地流转在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之一。

但农民依靠种地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因此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于土地流转,政府可以提供土地流转的指导和咨询服务,推动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让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降低他们创业的成本,同时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

五、发展乡村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发展乡村产业。

乡村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发展,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乡村产业的壮大,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就业结构的状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低技能、低薪酬的职位上,缺乏高技能、高薪酬的工作机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许多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就业市场的了解不足,无法获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信息。

第二,职业技能的匮乏。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的职业技能,缺乏竞争力。

第三,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缺乏保障和安全感。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胜任城市更高端的工作。

其次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方便农村劳动力获取城市就业市场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针对农村劳动力,应确保其在城市就业期间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使其转移就业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此外,可以鼓励创业和发展农村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后续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据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及带来的效益。

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

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

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和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需求逐渐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对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不仅影响着农村的生产稳定和农民的生计,也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带来了挑战。

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探讨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

而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就业,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农民外出务工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创业、经商等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趋于多元化。

杭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杭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二- ■ 0 曲 力 蔓 哆 _ 、 - : 刃
我市农村劳动 乃转移 就业 的基水特点 j
j 暑 蟾 够 与勘 ■ 0 罩
1农 村劳 动力资 源情 况。2 0 年 末 ,全 市共 有农村 劳动 . 06 力资 源总量 为2 09 万 人 ,其 中 男性 占5 .%。 全市 农村从 7 .6 23
关键 词 :农 村 劳动 力转 移 ; 实证 分析 ;杭 州 市
我 国是 农业人 口大 国 ,农村存 在着 大量 的剩余 劳动 力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全 市 非农总 人数分 别为 1 27 、 1 2 1 、1 41 万人 ,农村 2 .3 2 .9 2 .6 劳动力 转移一直 处于徘 徊状 态。 第 六 阶段 ( 0 O 2 0 年 ):平 稳 增长 。 随着 经 济 结 2 0一 0 6 构 进 行 战 略性 调 整 ,至 2 0 年 末 ,全 市 转 向非 农 劳动 力 总 06 数 超 过 1 0 ,达 1 30 万 人 , 比 1 9 年 末 新 增 5 .8 8万 8 .4 99 88 万
变 ,加上 亚 洲金 融危 机 的影 响 ,1 9 、 1 9 、1 9 年 末 , 97 9 8 99
看 ,2 — 0 占3 % ; 3 — 0 占 3 .% , 两 者 合 计 占 13岁 1 14 岁 25
《 浙江 统计 》2 0 年3 0 9 期
区域发 展
杭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卢学法
( 杭州市统计局 ,浙江
杭州
302 1 0 6)
摘要 :本 文基 于 时间序列 以及 第二 次农业普 查 资料 ,分析 农村 劳动 力转 移与就 业 的基 本特 占,并对影响农村 劳动力转移 的因素进行 实证 分析 ,根 据分析结果提 出对 策建议 。 、

乡村振兴战略的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政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政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政策研究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动。

如何合理利用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并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政策的研究。

一、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多种问题。

首先,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不适应现代生产和服务的需求。

其次,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引发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部分农村劳动力也面临着就业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优化劳动力资源的方法要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符合现代经济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可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劳动力的结构和职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更多领域的就业。

三、实施就业政策的必要性制定和实施适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就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就业政策可以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其次,就业政策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的稳定和流动,减少农村人口的外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就业政策还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灵活就业制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灵活就业制度的构建是必要的。

灵活就业制度可以适应农村经济的特点和需求,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多样化就业需求。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选择自主创业和合作共享就业的方式。

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灵活的农村用工机制,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更便捷的就业机会。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融合发展是重要的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职业指导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题目: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姓名:贺伯雄XX号:8XX号:所在省市:XX省所在单位:共青团XX省委驻京工作委员会共青团XX市委驻京工作委员会XX市青少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以陇西县农村为例贺伯雄共青团XX省委驻京工作委员会共青团XX市委驻京工作委员会XX市青少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变迁、与文化程度相关的变迁、就业地点变迁和就业结构的特点就业环境的改善这几个方面描述了变迁的表现,并从个人、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分析了这些变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国家应当继续完善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要降低信贷的门槛,扩宽贷款的渠道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引言(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显著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在有利的国内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地提高。

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和城镇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农村和城镇社会发展差距显著,因此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之中,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模式主要分为:青年人的区域间流动就业模式和中老年人的当地农业就业模式为主。

而他们从事的工作又具有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低劳动报酬,高风险压力等等这些特点。

虽然从事这些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也没有余力去从事的工作,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因此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但是通过和陇西农村劳动者的实地接触,并通过收集陇西县劳务办近年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发现他们的就业模式和就业状况和我们传统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外出打工或者是在家务农,并不是仅仅从事那些城镇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处处受到城镇人的歧视,也并不是拿着比城镇人低的工资生活;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的就业模式?他们的就业状况到底发生了怎么的变化?他们具体从事怎样的工作?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对农村劳动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对近年来陇西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统计资料进行了收集,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希望对以上问题的解答有所帮助。

(二)文献综述1、相关研究的特点通过对1979—2011年来的35篇研究文献进行了仔细阅读和总结,发现具有明显的研究特点:第一、研究的视角单调,具有明显的学科偏向特点。

根据研究的学科视角,可以将这些研究文献分为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没有明显学科区分的新闻报道等视角,在这些文献中尤其以经济学居多,社会学次之。

由于劳动力就业问题即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及经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决定了在经济学的视角下研究农村劳动力问题更为合适;在社会学的视角下,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符合社会学一贯的研究思路。

在其它新闻报道方面,主要是记录报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财政收入的促进作用。

第二、研究的方法主要在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做定量分析为主,并且注重理论的检验。

就业模式本身宏观性,理论性较强的性质特征,决定了要讨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模式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这就决定了收集数据的工作量大,不易实施的困难,所以借助于国家或者是地区的统计年鉴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就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来说单纯的依赖于统计年鉴是缺乏精确性的,认为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导致对调查的不充分理解以及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受政策,人情,面子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调查的失真,因此采用个案访谈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定量研究和经济模型本身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导致研究者缺乏投入理解和对行动者的意义和动机的理解。

在分析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主要还是重点对以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观点的检验,并没有提出较多的提出新的见解,缺乏创新。

第三、研究的内容较为宏观,且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肤浅。

在人类工业化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紧密相连,社会保障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说,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反过来,社会保障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实现良性的互动,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与城乡劳动力市场同步发展,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的缺失依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社会保障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以往研究所忽视的地方。

另外,以往研究主要是对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分析讨论。

第四、所得出的就业模式分类过于肯定,没考虑到某些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新的变迁。

2、评价与展望综上所述,1979-2011年期间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科偏向特点,具有明显的研究方法偏向的特征,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较为宏观。

总的来说,研究的是成果还是很丰富。

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二手资料的定量研究,缺乏个案访谈,关于就业模式的变迁缺乏新的理论;其次是很少有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的实操性强的解决办法;再者,很少有对单独一个区域的细致研究;最后,缺乏缺乏对个案的实地研究。

因此,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在社会学的视角下,主要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发现并提出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化,包括就业地点的变化,就业行业的变化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社会保障等因素对这些变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完善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新的变化,开拓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鲜有学者通过个案访谈和个案研究对一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进行研究,本文尝试性应用这种方法对陇西县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变迁进行了研究,从而更为深入细致地发现其变迁。

2、实践意义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理论分析,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可操性较强的建设性建议意见。

当前我国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切实可行的举措,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转变,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具体的措施,因此,本文对于陇西县人民政府了解当地当前的就业状况,制定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就业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一)概念界定1、农村劳动力政治经济学对劳动力的定义是:劳动力(labour power)即人的劳动能力,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

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

可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密不可分的。

人口学对劳动力的定义是:一是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人口)中除了因病残而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外的人口和老年人口中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另一部分是后备的或潜在的人力资源即现在还不能使用,但未来可使用的人力资源它由少年儿童人口组成。

本文中的所研究的劳动力主要是指人口学中的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人口)中除了因病残而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外的人口和老年人口中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而农村劳动力是指存在于农村这一社会组织中的这部分人口。

2、就业模式在在35篇中,发现学者对就业模式有统一的定义,就业模式也没有分为具体的维度,其中有学者认为就业模式包含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括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劳动力的就方式,还包括政府促进就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的总和,总之就业模式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就业方面关系的总和[吴丽娟X晓英就业模式的分类及我国就业模式现状分[J] 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3期95-96] ;本文中的就业模式是指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地,就业行业等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制度条件,个人因素等。

(二)研究方法考虑到以往以往研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导致对调查的不充分理解以及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受政策,人情,面子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调查的失真,从而导致资料简单化,表面化,而个案访谈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行为,且具有效度较高、弹性较大,对于个人或小群体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来说,优点明显。

此外,就生长在农村,对于农村劳动力的状况比较熟悉了解,而且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在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霍桑效应的影响。

另外,为了增加研究的说服力,减少自身主观性的影响,收集二手文献资料也是采用的方法之一。

(三)调查地点的选取本研究选取的地点为XX省陇西县[XX省陇西县位于XX省东南部,西邻渭源县,北靠XX市,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研究点主要集中于巩昌镇靛坪村,该地区属于城乡结合部,全村有将近1500人,近年来,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接近城镇,得益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当地的经济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当地人的收入普遍得到了提高。

三、研究发现(一)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变迁在此次调查的过程中,在有意的将访谈对象分为三类,即70后、80后、90后,这些人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有形”的劳动力。

在研究中可以发现:1、70后的农村劳动力的男性就业行业是建筑行业,女性主要是农业。

就以往传统的70后就业特点来说,男性的就业行业以农业为主,承担家庭主要的,重体力的农活,而在农闲的时候,会偶然的出去打打小工,以补贴家用;但是众所周知,农闲的时候往往是冬季,而此时建筑行业由于气候原因而基本上处于停业状态,这就使得很多的男性劳动力者赋闲在家或者参与一些赌博之类的乡村娱乐活动,并无大碍;而女性劳动者的基业特点是:在农活很忙的时候,帮助丈夫做一些农活,但并不从事体力活,在农活不是很多的时候,她们往往是负责家里的家务活,比如洗衣做饭以及家畜的饲养等。

2、80后的就业模式与70后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靠天吃饭,无论是在就业行业上,还是在男女各自的就业分工上,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3、90后就业模式具有显著地特色,他们突破了以往上两代人就业模式的局限,也让是新一代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代表人。

(二)与文化程度相关的变迁文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转变模式相关,尤其是不同的人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决定着他们自身的就业特点。

对于70后来说,一方面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他们对他们的教育的投资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原因,教育的回报率不怎么明显,因而较少了人们的教育支出。

在这种条件下,70后的就业模式呈现出低技术、低声望、高劳动强度的特点。

80后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改观,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新重视和发展,知识分子得到了应有的待遇,教育的回报率也得到了提高,人们逐渐加大了教育的投资,但是农村地区在这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的,高中学历已经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对大众的提升作用还不是很明显;这就使得80后的就业特点依然出现低技术的简单劳动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