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三会
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三会
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三会”是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现实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意味着学生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这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使他们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这意味着学生要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
通过数学思维,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准确性。
3.用现实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意味着学生要学会将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现实世界中,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这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与他人交流数学思想和成果。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核心素养“三会”旨在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和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各种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促进全面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当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观察力时,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
利用日常生活: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数学观察。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孩子观察不同商品的价格、重量等数学信息,或者在公园中数树木的高度、观察不同形状的云等。
游戏化学习: 利用数学游戏和谜题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数学谜题,要求孩子观察并推理出其中的规律,或者通过数学游戏来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几何图形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几何图形,如道路上的标志、建筑物的形状等,并让他们尝试用数学术语描述所观察到的图形。
探索数学之美: 引导孩子发现数学之美,例如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几何图形、规律性变化来培养数学的审美和观察力。
教育科技工具: 利用一些教育科技工具,如数学App、互动数字游戏等,来引导孩子进行数学观察和推理,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思维导图: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整理和理解数学概念。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数学观察力,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希望这些建议对您有所帮助。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课程教育研究 教学方法 ·136· 要,突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整课内容的脉络系统,了解总体结构和相互衔接,有利于学生的连贯思维。
二是能加快授课内容的消化。
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看清听明,便于做课堂笔记,掌握讲课重点,加深理解和印象,更好地消化讲课内容。
三是提高授课的准确性。
有些生字、生词、音同字不同的字、词,有些古典语言、专业性强的术语,有些以口头解释易产生歧义的语句等,都可以通过板书让学生看懂原有的本意,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为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板书。
2、要掌握板书的方法。
板书一般分为详写、略写、画图三种方法。
详写,即对讲课的课题、文章主要结构及线索、重要的字、词语、人物等要详写,显示出讲课的大致轮廓,这样既便于讲解,也便于学生记笔记和消化。
略写,只写章、节的标题和个别重点词句,具体靠口头语言的表述。
画图,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画草图。
课堂上画图要快,简明扼要,大致相像就可以了,不要求过于逼真。
画图一般都与文字相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
3、要规范板书的内容。
板书要简洁、醒目、规范。
规范化的板书,应力求做到书写流畅,字迹工整;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层次清楚,突出重点。
三、作业设计的艺术性。
说到了课堂结构,很自然的就联系到了作业设置。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精心设计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我一般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来设计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我比较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灵活性。
很多字词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几遍、抄几遍,就没有多大作用,应该根据词语特点进行各有侧重的训练,有的重在读准字音,有的重在比较中掌握字形词义,有的重在理解中运用等。
2、阶段性。
小学有低、中、高三个阶段,一个学期也有初期、期中、期末三个阶段。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江县万福镇中心学校中江 618106)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使客观世界能动地服务于人类,人类才能得以向前发展。
观察生活有多种方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是其中的一种。
如看到一块麦田,学生会去思考如何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推算出它的产量;出去郊游,会科学合理地安排路线,计划时间;上街买菜,会预先计算出需要多少钱;看到一块不规则的石块,会思考如何计算出它的体积等等。
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任何数学问题,都要从观察数学对象开始。
数学上的发现都起始于观察,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科学地认识生活的能力。
因为: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数学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巩固。
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会把知识学得活,记得牢。
如教师在教学圆周率及圆的周长公式时,可让学生在课前量出5分币、笔筒、茶杯等的直径和周长,并统计好数据,让学生独立分析每个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出各个物体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从而轻松地得出圆周率和周长公式。
再比如学生在生活中多测量和估算物体的长度,就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生活是美好的,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生活中处处是知识,对生活的刻意留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小学生自己统计一次成绩,并分别用分数、百分数、比例进行分析,就会进一步理解分数、百分数、比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使知识成为一个网络,使学生的思维灵活。
再比如学习了比例尺,学生试着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是测量、计算、绘图各种能力的综合作用。
学生随时把身边的现象和数学联系起来,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包含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用数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包含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用数1.引言1.1 概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现实世界,并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现实世界中,数学无处不在。
从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测量,到科学研究中的建模和数据分析,数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只有具备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第一部分将以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为主题进行探讨。
通过介绍背景和目标,我们将深入探讨发展数学模型的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学会把握问题的本质,将复杂的现实情境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第二部分将聚焦于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对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将介绍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重要性。
数学方法是一种高效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和复杂化的现实问题。
最后,通过总结全文的内容,我们将回顾并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同时,对未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进行展望,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全面框架,并帮助读者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拥有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整体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如何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数感走进学生的心理,给他们一双“慧眼”,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与反思:
一、体验生活,趣中启蒙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二、动手操作,动中发展数感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皮亚杰语)”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三、引导观察,思中优化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
透过表面现象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我们要努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只会“做数学题”,而不会“做数学”。
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小学低段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黄金期,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逐步拥有一双数学的慧眼,自觉地用数学分析理解现实世界。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生活本身是一个大的社会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可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组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加深对数的认识,形成数感意识。
教学一年级"生活中的数"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字"1到5"的含义,在交流中丰富拓展这些数的内涵。
活动一:讲一讲,和1到5有关的数学小故事。
出示快乐的家园的情境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数字讲述图中发生的故事,初步感知数字1到5的现实意义。
活动二:数一数,图片中物体的个数。
认一认对应的数字。
活动三:找一找,生活中的1到5。
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对数字1到5的概念逐渐丰满起来,对数字在生活中的具体含义理解也更加深刻。
通过让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示,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丰富的活动拓展了学生对1到5的数感的建立。
二、体验、操作,增强数感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活动、探索的机会,并在活动、探索中注意引导交流。
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交流中,体验数感,加深数感。
比如,学过厘米后,让学生相互比高矮,用"谁比谁高多少厘米或谁比谁矮多少厘米"的形式来感受厘米;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在操场上走走、量量、测测,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量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站到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学过质量单位后,让学生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严谨的学科,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对它产生畏惧心理。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生活化的体验和实践。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应该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和应用。
在教学中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数学原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
可以通过购物、做饭、测量等情境来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的应用。
我们需要提倡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系,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引入数学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而且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原理。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观察、测量、推理,从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数学游戏也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数学游戏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方法,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生活
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生活我们需要让数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尽管数学问题通常看起来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但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老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购物、厨房烹饪、玩具、运动等,设计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和趣味性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数学就应该乏味和枯燥。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可以设计简单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可以组织数学竞赛或数学趣味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
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图形和实例,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提供丰富的互动方式,如数学游戏、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数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探究式教学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感受数学的魅力。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基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或者设计一些小实验来探究数学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推理题目,让学生进行推理和证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心得)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数学论文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
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
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生活
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生活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是一门智力的艺术,也是一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
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数学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他们觉得数学和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只需要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和计算方法就可以了。
我们应该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从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一、数学和生活融合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购物时计算价格、量体温、测量角度、算账、算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的例子。
我们可以通过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融合,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
在购物时鼓励孩子亲自计算价格、算找零;在做饭时让孩子帮忙量材料,比如米、面、水等等;在出游时让孩子帮忙规划行程、计算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好方法。
二、游戏中学习数学小学生喜欢玩游戏,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玩耍、比赛,这样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增进友谊。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一些数学知识。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方式来教孩子计算,学习算术等基础知识;也可以通过数学拼图、数学问答等游戏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数学知识。
三、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来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魅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学会测量尺寸、计算比例等数学技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烹饪,在烹饪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计算比例、测量材料等数学知识;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展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通过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刻和直观地了解数学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四、培养数学思维数学不仅是一个计算问题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 、“体验” 、“操作”等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应用题前可布置学生做一回小小调查员,完成下列表格:品名黄瓜白菜萝卜猪肉单价(元)数量(千克)总价(元)这样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减缓他们在学习上坡度,对他们深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写一篇数学日记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写一篇数学日记
今天早上,当我走进厨房准备早餐时,我突然意识到,生活中处
处都蕴含着数学的奥秘。
数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通过它,我能
更深入地理解世界。
首先,我们可以从几何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
在准备早餐时,我
发现切割水果可以通过几何学中的切线和角度来进行。
比如,当我切
割一个圆形的苹果时,刀的切线与水果的切面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角度。
这使我想起了数学中的正切函数,可以帮助我计算出这个角度的大小。
此外,我们也可以运用概率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以购物为例,每当我在商场购买商品时,我会运用概率论来判断折扣商品的优势。
通过计算商品原价与折扣后的价格之间的比率,我可以预测在不同情
况下节省的金额。
这就是概率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还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交通运输中,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交通流量及道路状况,从而优化交通系统。
在
金融领域,数学用于预测市场趋势,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医学中,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疾病传播以及药物的剂量计算等等。
通过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我意识到数学深深渗透在我们的日常
事物之中。
它不仅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还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数学让我懂得了逻辑推理,培养了我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
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应用数学,我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为生活带来
更多美好。
让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让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一要求明确了现实生活是数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数学又必须回归生活,它是为生活服务的。
陶行知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因此,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使数学与生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从生活中体验数学,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相联系,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事实上,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数学课上才接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但这些数学知识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些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学前儿童在生活中能准确地判断一把糖比几块糖要多,但他们没有数的概念,不会数数的方法。
在一年级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学生就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数的概念,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从而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再如,二年级上册“亲近大海”中“可能性的认识”这节课,在判断“每个班都被评为优秀班级可不可能”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可能,他们只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判断。
当真正理解了可能性的含义后,他们就明白了这样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所以,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
怎样才能顺理成章地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呢?从建构主义角度看,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如下两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创造”新知的需求和欲望,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
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数学走进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针对此种现象,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思想。
提出要学习有用数学的理论。
因此、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数学、体念数学、捕捉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没有语文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艺体学科那样的多姿多彩,而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数学带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给学生讲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通过有些幽默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接着让学生再举出类似不断重复的例子,从而引出数学”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念数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
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
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
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
观察现实世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购物、计算时间、测量距离等都离不开数学。
3. 通过真实情境进行探究: 通过真实情境进行探究,例如去到市场上让学生进行购物,去公园里让学生测量树的高度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获得对数学的真实认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观察、发现、思考的学科。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问题,并教授正确的求解思路和方法。
5.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维习惯:教育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数学的思维习惯,学会用数学的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带着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带着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似乎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但实际上,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却未曾注意到。
而我,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让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门学科。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假设你经常买一种牌子的牛奶,你可能会注意到牛奶包装上印有一些数字,例如“500ml”或“1L”。
这些数字代表着牛奶的容量,而容量的计量单位是“升”。
但是,你有没有好奇过升是如何被定义的呢?事实上,升是一种长度、宽度和高度之乘积的测量单位。
我们可以想象为一个立方体的盒子,边长为10厘米。
如果把这个盒子填满水,那么这个盒子里所含的水的体积就是1升。
这样,我们就将升定义为10厘米立方。
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那就是单位换算。
比如,如果你想换算1升有多少毫升,你可以利用10厘米立方等于1升这个关系来计算。
由于1升等于1000毫升,那么10厘米立方等于1000毫升。
这说明,我们只需要将原来的体积乘以1000,就可以将升换算成毫升。
除了容量的换算,时间和距离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需要换算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小时、分钟和秒来度量时间,用米、公里和英里来度量距离。
你是否想过这些单位之间是否存在一些隐藏的关系呢?事实上,时间和距离之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关系,那就是速度。
速度可以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比如,如果你开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那么你在一小时内会行驶60公里。
这个速度的计算就涉及到两个物理量的换算,即距离和时间的换算。
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速度与时间和距离之间存在着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那就是“速度=距离/时间”。
如果我们知道两个已知量,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这个公式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交通运输、体育竞技和物流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数学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中江县万福镇中心学校中江 618106)
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使客观世界能动地服务于人类,人类才能
得以向前发展。
观察生活有多种方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是其中的一种。
如看到一块麦田,学生会去思考如何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推算出它的产量;出去郊游,会科学合理地安
排路线,计划时间;上街买菜,会预先计算出需要多少钱;看到一块不规则的石块,会思考
如何计算出它的体积等等。
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发展的重要
手段,研究任何数学问题,都要从观察数学对象开始。
数学上的发现都起始于观察,教师应
培养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科学地认识生活的能力。
因为: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数学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巩固。
数学知识是从现
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会把知识学得活,记得牢。
如教师在教学圆周率及圆的周长公式时,可让学生在课前量出5分币、笔筒、茶杯等的直径
和周长,并统计好数据,让学生独立分析每个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课堂教学时教师引
导学生计算出各个物体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从而轻松地得出圆周率和周长公式。
再比如
学生在生活中多测量和估算物体的长度,就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生活是美好的,对美的事物的
感受,可以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生活中处处是知识,对生活的刻意留心,可以丰富学生
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小学生自己统计一次成绩,并分别用分数、百分数、比例进行
分析,就会进一步理解分数、百分数、比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使知识成为一个网络,使学
生的思维灵活。
再比如学习了比例尺,学生试着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是测量、计算、绘图
各种能力的综合作用。
学生随时把身边的现象和数学联系起来,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
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比较理性的
知识,如果不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如果让学生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就会使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如让学生自制圆柱体笔筒,使学生既理解圆柱体面的组成,面与半径、高的关系以及体积的概念,又体会到知识丰富生活的乐趣。
另外,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家人买
卖付钱,计算存款利息等,都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培养适合21世纪的开拓者、创新型人才。
只
有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科学地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才能创造出更美的生活。
而让学生用数
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创造的好习惯,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生搬硬套的书呆子。
数学教师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用数学眼
光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观察的能力呢?
第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广泛的
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
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平常,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郊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第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数学公
式时,教师要在课前或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
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再如测量长度、度量角等,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动脑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能力。
又如学习了物体表面积,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
一下本班教室的内粉面积等。
在解题时,鼓励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养成独立
思考的好习惯。
第三,教师要提出要求,让学生有所指向地观察生活。
学习了元、角、分后,让学生扮演售
货员进行商品交易。
教师可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只书包88元,一
只文具盒18元7角,一块橡皮7角……”。
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两位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
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
在
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
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定会争先恐后地想为教师出谋划策。
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之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思考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学习了统计图后,让学生
到工厂、商店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第四、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做到自觉地认识生活。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怀疑是创
造的前提。
鼓励学生对生活现象多问问什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创造的热情,如
当学生提出“银行”的存款利息为什么用百分数表示时,通过思考,就会充分理解百分数的优
越性。
又如“为什么自来水会流到很高的楼层,而江河里的水却只能往低处流”等,对现实世
界的不完全认识会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热情。
第五、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可以拿几幅挂历出来,让每个学
生找一找,一年有多少月,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吗?哪几月是31天?哪几月是30天?每年
的二月是一样吗?又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
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
如此切身动手操作和
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
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是提升学生数学兴趣,提高数学素质,培养数学能力的必要
措施之一,需要教师从小培养,不断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