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系列】中国-才是我们最珍视的奢侈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系列】中国,才是我们最珍视的奢侈品

01荆楚网网评:理性消费才能让“奢侈品降价”成必然

香奈儿等欧洲高档品牌日前在中国内地实施商品降价,引发了一场奢侈品降价潮。3月3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对这一现象表示“欢迎”。他还称,商务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分析,尽量做到让国人不出国门也可以买到价位比较合理的高端消费品。(4月1日《北京晨报》)

国外奢侈品一贯给人高高在上的印象,销售价格让人仰视。近段时期,内地国外奢侈品销量持续下滑,与之相对应的是,国人在境外大量抢购奢侈品。为何国外奢侈品销售出现“内冷外热”的现象?据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奢侈品境内外的价格差。一些国外品牌商把国人当成冤大头,在境内的销售价格远高于境外。

奢侈品销售价格内外有别,说到底是国外高档品牌商对中国内地巨大消费潜力的漠视,是对内地消费者的歧视。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奢侈品消费不再是少数人的快乐,高端奢侈品进入一般家庭被普通百姓享有,已成为稀松平常之事。国人奢侈品消费历程,经历了不问价格盲目选购的阶段。正是内地消费者这种盲目消费行为,促使国外品牌商将销售价格定的高高在上,把内地消费者当成了“傻冒”。

随着国人对奢侈品消费渐趋理性、国产高档消费品崛起和出国旅游快速增长,大量奢侈品在内地的销量一落千丈,把国人当“钱多人傻”的冤大头、靠“价格差”赚取高额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国外高档品牌商再不调整价格,内地消费者将选择“用脚投票”,这些奢侈品品牌将难以在内地市场立足。

在奢侈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商务部作为规范商业行为的政府职能部门,除了对国外奢侈品“降价潮”表示“欢迎”外,还应当主动作为,规范国外高档品牌商在中国内地的定价和销售,严厉打击违反市场规则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除此之外,还需加大宣传力度,让国人在选购奢侈品时清醒头脑、擦亮眼睛。只有理性消费,才能让奢侈品降价成为必然。

02光明日报:先让中国消费者“爱上中国造”

海外代购俨然成为当下消费新风尚。不过,近期一些海外代购的中国消费者却颇觉尴尬——千里迢迢从海外淘回的洋品牌,一看标签赫然标着“中国制造”,但质量确实比国内同款好。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海外兜了一圈,又被中国消费者买回国内消费,并且“留过洋”的产品质量比国内的好。在这令人费解的流通背后,是国内日渐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与“中国制造”价廉质次的传统形象之间的矛盾。中国消费者信赖海外商品的品质,国外品牌找中国企业代工降低成本,这一来一去,产品还是家门口的产品,不过把钱花在了国外,让海外品牌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果说中国消费者对“海淘”的偏好反映了对更好生活品质的追求,那海外淘回“中国造”则凸显了目前内外销商品标准迥异的积弊。传统“中国制造”经营方式粗放,造成很多人对国货缺乏信任度和认同感。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超过西方国家,但消费者信心的重建需要时间。反观发达国家,在终端环节培育品牌,占据价值链上游;在生产环节控制标准和质量体系,面向全球寻找合格的代工厂。在这种情况下,海外淘回“中国造”也就不足为奇。

近年来,“海淘”已经从零散的个人行为发展成规模产业,从海外抢购奶粉、化妆品、奢侈品甚至马桶盖,无不展现了中国消费者的巨大潜力。据报道,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6.3万亿元,是2013年的两倍多,“海淘”用户规模达4100万人次。这些海外消费的背景就是消费升级。只有通过创造有品质的供给,理顺需求和供给的链条,才能把消费潜力留在国内,为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添动力。

打破海外淘回“中国造”的尴尬,切入点在打破内外销产品品质“倒挂”的局面,以质量升级重建消费者信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只有把市场秩序管理做扎实,建立内外销商品统一的质量监督标准和售后服务体系,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国内外市场上的商品质量没有差别,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才有基础。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首先得让中国消费者爱上中国造。以国内一家企业为例,他们耗时5年精心打造水槽式洗碗机产品,在功能、能耗、操作便捷性上都远超竞争对手,上市后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追捧。如果这样的“中国造”多一些,“海淘”的人自然就会少一些。

03光明日报:国产奶粉要靠品质赢回信心

君乐宝公司近日宣布,以“陆港同质同价”进驻香港市场,首批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将在香港药店销售。虽然销量前景等尚不清楚,但这一举措意味着经过一系列监管洗礼,国产奶粉具备了走出内地、迈向国际市场的信心,将接受来自全球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考验。

香港是会聚全世界消费者的国际化市场,也是品牌竞争的高地。严格的制度法规和高标准监管,加之便利的地理条件,使得香港成为国内消费者采购高品质进口奶粉的主要市场。对于国产奶粉进驻香港市场,并且采取与内地同奶源、同配方、同品质、同价格的方式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有专业人士认为,这是国产奶粉达到国际品质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国内奶粉市场持续壮大,但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利好并不多。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民众对国产奶粉几乎失去信心,进口奶粉成了品质首选。短短数年时间里,洋奶粉占据了中国绝

大部分市场,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的口碑差距很明显。2015年,我国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货值24.7亿美元,同比增长59.5%。

除了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在国内奶粉市场的销量差距,更让人五味杂陈的,则是近些年频频见诸媒体的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抢购奶粉的新闻。如何改变这一局面?企业要自律,监管更要担责。国外乳业企业是在监管严密、法规严格的市场中摸爬滚打而成长起来的,其品质塑造靠的未必是“良心”,而是法规制度的打磨。在乳制品监管上,我们曾吃过失之过宽的苦头。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被称为史上监管“最严”的注册管理办法,将严格检查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产品检验报告等,着力于给企业责任加码,有力倒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国产奶粉进军香港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国产品牌走向国际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的努力。我们更期待的是,国产奶粉不仅能摆上国际市场的货架,而且生产工艺、监管水平都能与国际接轨。如此,国产奶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质量,赢回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也才能在全球化的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04人民网评D&G辱华:中国,才是我们最珍视的奢侈品

近日,意大利奢侈品牌Dolce&Gabbana(杜嘉班纳)以一种傲慢无知的负面形象,进入中国普通民众的视野。不仅在一则关于“起筷吃饭”的广告片中涉嫌歧视,更有一名设计师在与网友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