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关于陕南三市移民搬迁的政策建议
13市搬迁安置240万人,相当于秦巴山区8-9个中等县人口。
要让搬迁人口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搬迁安置地需要建设必要的水、电、路、信等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发展必要的科、教、文、体、卫等社会事业。
参照近年来陕南农村新社区建设实践,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人均约3万元左右,按此推算,240万人需要投资920亿元,每年需要92亿元,远远超过陕南三市政府可支配财力总和(2010年陕南三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43.81亿元,其中:汉中18.6亿元、安康13.2亿元、商洛12.01亿元)。
3、加大移民建房补助投资规模。
目前仍然居住在地质灾害带、生态脆弱地、边远中高山的农民,长期在“十年九灾”当中煎熬,多数是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骨头”,安康现有75万贫困人口中90%是这部分农民。
要让这部分居民般地动,一方面需要提高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标准。
目前农民建130平米的砖混结构房每户投资8-10万元左右,按照现有的异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和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算,人均建房补助2500-3800元,每户约1-1.5万元,特困户加补1万元,地方政府对农户3万元贷款贴息,农户建房补助加上政府贴息贷款共计5万元左右,仅为建房费用的一半,因此,这导致贫困居民“想搬家、搬不起”。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搬迁人口的投资计划规模,现有的国家安排的异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搬迁投资规模,陕西省每年合计4亿元左右,安排建房补助总人口20万人左右,其中安排陕南三市仅仅约6万人,远远少于陕南三市移民搬迁24万人年度任务。
4、加大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陕南三市搬迁移民多数将走出大山,原有的宅基地、耕地必将退耕还林、还草。
也就是说,搬迁农民将放弃我省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
由于该地山体多为板岩、片岩、页岩等岩性松散的岩石,地形陡峻、相对高差较大,受“5.12地震影响,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多点域、突发性、毁灭性的地质灾害。
心得体会: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思考(最新)2011年,X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研讨,痛下决心,打响了一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扶贫避灾移民搬迁”战役。
在涉及279.2万山区群众的移民搬迁中,X 并不是简单地“一搬了之”,而是系统实施了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脱贫成效,确保搬迁群众不仅离开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更走向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简单说就是,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更要“能致富”。
挪穷窝:精准搬迁摘穷帽汉中、安康、商洛,地处秦巴连片贫困地区,群众深受地质灾害之苦,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前的10年时间里,陕南地区共发生地质灾害2000余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
“受灾—重建—再受灾”,当时的陕南群众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基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无法保障,根本无力摆脱因灾害所形成的“循环式返贫”泥沼。
就地改善、靠山吃山的路子不可行,那只有一个办法——移民搬迁,通过挪穷窝达到斩穷根。
哪些人符合移民搬迁条件?据了解,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三种:一种是经济状况较好的,一种是无劳动能力、无家庭积累、无安全住房的“三无户”和特困户,一种是介乎两者之间的。
其中,第三种人数较多且经济条件较差,这就在客观上加大了工作推进的难度,对针对性服务的要求也更高。
X省在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的基础上,与搬迁户一次性签定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就业脱贫“三项协议”,在协议签定入户调查过程中,再次甄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借助每年国务院扶贫办对象调整窗口期,实施搬迁对象动态调整,对不符合条件、不愿意搬迁的对象及时清退,对符合条件并且通过思想动员愿意搬迁的对象及时纳入,确保搬迁对象精准识别“零差错”。
其后,X省实现人、地、房、业精准对接,按照先人后房、先业后搬、人岗相适的要求,做到安置住房、基础服务、脱贫致富规划一体编制,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协调推进,就业、就医、就学措施配套跟进,充分发动政府、市场和群众的力量,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顺利入住、精准脱贫。
陕南移民扶贫搬迁的看法和建1
陕南移民扶贫搬迁的看法和建议中原镇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在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坚持以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扶贫移民现状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移民搬迁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农为主,有土安置;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实行整体规划,分年建设,逐步实施的方针,捆绑相关项目资金,加大项目实施力度,重点对居住在边远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陡坡峡谷地带,生存空间狭小,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区域的贫困户;远离集镇和交干线,信息闭塞,修路、拉电、通水一次性投资成本过大,孩子上学不便的自然村组和贫困户;地裂、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无法在当地生存的贫困户等进行移民扶贫,为其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贫移民补助标准从2001—2008年执行“1+5”的补助政策,即中省财政按每搬迁1人补助1000元,每户补助5000元的补助标准执行。
2009年起,省上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政策调整,启动了“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将原分散移民搬1迁改为以村为单位进行整体集中移民搬迁,补助标准按“每搬迁1人,省上补助3800元,每户补助1000元宅基地整理费,在享受省上人均补助的基础上建房仍然有困难的绝对贫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数量控制在搬迁贫困户的10%以内”。
同时,对移民村每村安排10—15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重点用于解决项目村水、电、路等公益项目建设。
通过扶贫移民开发,使移民搬迁户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1、需移民搬迁贫困人口多,移民搬迁任务艰巨。
根据2011年组织新一轮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我镇尚有1.2万人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急待移民搬迁。
关于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9上旬,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安排,对白河、旬阳两县的6个移民安置小区及新区进行了视察、调研。
笔者提出如下感悟、体会和建议。
一、总体印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虽直接启动时间不长,但其政策背景可追溯到早些时候的"迁移式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7.18"灾后恢复重建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举措,移民搬迁安置与上述工作有极大的相关性、连续性甚至交叉性,同时又以集中安置为突出特色;2010年"7.18"后,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从2011年起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决定,提出了用10年时间完成240余万人(我市共22.6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的战略任务;今年此项工作全面启动以后,县政府高度重视,机遇意识强,积极性主动性高,在目前已确定的具体政策背景下,从县情实际出发,迅速启动,初步形成了规划引领、高点起步、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初见成效的局面。
白河县按照"1630"--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5万人)、6个重点集镇(5万人)、30个生态社区(5万人)的总体规划,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迁建"三种方式,先后捆绑投入各类资金6亿多元,累计已有5400户2.5万人迁入城镇、社区。
截至8月底;旬阳县按照建设"万人集镇、千人社区、500人以上中心村、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的总体思路,已累计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建房2902户11521人,占年度任务的83%,其中已竣工558户2381人,占年度计划的16%,分散安置启动776户3165人,目前80%的农户已完成房屋主体建设。
而且,从认识理念上看,已形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省委省政府此项决策切合安康实际、符合山区发展规律、为民惠民利民,是一项治根治本、长治久安之策,并深信此举现实意义重大、战略意义深远,坚定不移推进,必有卓越成效。
陕南搬迁的理想与现实
陕南搬迁的理想与现实10年,搬迁近240万人,接近三峡移民数量的2倍,投资近1100亿元――作为建国60多年以来,涉及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项目,陕南移民工程的意义绝不是几个数字能概括得了的。
一位在安康从事扶贫工作近30年的老干部曾这样说:“对于多灾多难的陕南地区而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老干部的评价并不为过。
并且,陕南移民工程与以往单纯的贫困救济不同,这是一次彻底的搬迁。
“搬迁不仅仅是让群众改变居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改变一种生活的方式。
”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曾经说过。
陕西举全省之力能否如期完成如此规模巨大的移民工程?能否为中国的避害移民工程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大移民会否引发一系列新的生态、社会问题?搬迁是否是远离地质灾害的最佳抉择?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资料,2001-2010年,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总数量为780万人,保持这个进度,那么未来每3个扶贫移民就有1个在陕南。
已经开始并进行中的陕南移民大搬迁,答案远未揭晓,任重而道远。
灾难后艰难起步陕西省为何提出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大部分解读认为起因于发生在2010年7月的陕南大洪灾。
2010年,安康市“7・18”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的第三天,时任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去安康现场考察,站在汉滨区七堰村吞噬了多名遇难同胞的泥石流废墟旁,他第一次公开提出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山民搬迁出去的想法,“要让灾区民众能到更安全、便利的环境中生活”。
那次灾难,七堰村共有12人死亡,17人失踪,几十个院子被深埋进了四十余米深的泥石流下。
“灾害让省政府下了决心。
”陕西省国土厅一位参与规划制定的官员说,在2010年12月方案原则获批的那次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上,赵正永曾感慨,“一个村子二十多人瞬间就被埋了,很痛心”。
此后,七堰村的灾难成为当地官员接受采访时引用最多的例子。
但事实上,在陕南的240万移民计划中,因为地质灾害、洪劳灾害的避灾移民数加起来不到三分之一,近半数属于扶贫移民。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政协商洛市委员会主席王甲训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决策,也是着眼于陕南立地条件,消除自然灾害威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山区群众安全持续发展、稳定脱贫致富的德政工程,更是加快幸福商洛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
围绕助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顺利实施,近期商洛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组织对全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集中视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一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粗浅认识。
一、商洛市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成效和特点商洛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灾害频发,群众因灾毁家致贫的教训十分深刻。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无疑是商洛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的重大历史机遇。
工程实施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度统一,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财,强化措施,稳健推进,整体工作实现了高点起步、良好开局。
2011年底,全市完成移民建房16721户67797人,占省下达计划1.6万户6.4万人的103%。
其中,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213个,占计划任务的102%;集中移民安置完成建房13439户52991人,主体建成封顶7797户28615人;分散安置完成建房3277户13307人,主体建成封顶的有3146户12507人。
2012年,各县区移民搬迁对象审查确定、计划方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
全年确定集中安置点272个,搬迁安置2.1万户8.2万人,目前大部分安置点已开工建设。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扶贫措施、最根本的防灾避灾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机遇,成立了以市、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明确由市县(区)长抓综合协调、常务市县(区)长抓政策落实、分管市县(区)长抓工程推进,市上调整编制组建了市、县(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管理办公室,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逐级夯实了市、县(区)、镇、村的工作责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
移民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一是配套资金缺口大、筹措难。
按市、县财政配套每户建房补助资金1.5万元,特困户2.4万元,石泉县10年规划期内共需县级财政配套资金 2.06亿元,对于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的秦巴贫困山区县,县级财政配套资金难以筹措。
二是立地条件差、选址难。
省上规定集中安置点必须安置30户以上,石泉县山大沟深,部分镇村集中安置点受地形限制,选择一次性集中安置30户以上且适于居住的地点十分困难,导致不能享受省上的集中安置基础设施配套政策。
三是审批程序多、开工难。
启动实施30户以上规模集中安置点需规划报批、土地审批及各类评估申报,涉及5部门11个审批环节,特别是市级有资质的地质灾害评估专家人员较少,导致审批时间较长,影响建房进度。
对策及建议:一是整合项目资金。
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扶持,整合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陕南移民搬迁。
二是因地分类施策。
针对陕南山区的实际,以10户集中建房为单元,分类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标准。
三是简化审批程序。
实行部门联合办公,分期集中审批建房手续,并通过专家评估、委托评估等方式,加快审批进度,促进安置点早日开工建设。
(石泉)。
陕南移民搬迁个人工作总结
陕南移民搬迁个人工作总结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一个个体,我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个人工作总结中,我想回顾一下我在移民搬迁中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困难。
首先,我要感谢在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
他们给予我鼓励和支持,使我能够坚持下去。
我还要感谢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的一系列政策和帮助,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多机会和资源。
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我首先面临的挑战是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由于地理、气候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需要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我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努力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就业是我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移民搬迁后,我需要重新找工作或创业。
我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利用就业中心和招聘网站等资源,广泛地投递简历。
我还参加了一些职业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我努力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我与同事和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我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个困难是语言障碍。
我在搬迁后面临的新生活环境中需要使用当地的方言或口音普通话。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我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总的来说,在陕南移民搬迁中,我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步。
通过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我成功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我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我将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拓展人脉和帮助他人。
我还计划创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努力和坚持,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我将继续致力于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
对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
陕南位于东经 105°30' ~ 110°1',北纬 31°42' ~ 34°24'之 间,因地处陕西南部而称为陕南。东西最长 525 km,南北最 宽约 300 km,面积 69,950 km2 ,占陕西省总面积的 34. 01% 。 区域内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 3 市 、31 个区( 县) 约 920 万 人,人口约占陕西省总人口的 24% 。历史上陕南山区一直属 于自然灾害多发区。2010 年底,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陕 西移民搬迁的重大决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不 久前,陕西省政府通过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 2011 ~ 2020 年) 》、《白于山 区 移 民 搬 迁 规 划 ( 2011 ~ 2015 年) 》,正式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 移民搬迁工程,分别涉及搬迁居民 240 万人和 39. 2 万人,共 计 280 万。目前,陕南移民搬迁已经进入实施阶段,2011 年 24 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正在抓紧落实。
二、陕南移民搬迁的特点 陕西移民的重点在陕南地区。这次陕南移民搬迁,和以 往的移民搬迁比较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1.(10).18
·7·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18 期
( 一) 搬迁规模宏大。未来 10 年,陕南计划移民搬迁 240 万人,约占陕西移民搬迁 280 万总数的 86% ,占陕南总人口 的 1 /4。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此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历史上是没 有 过 的,上 个 世 纪 的 长 江 三 峡 工 程 涉 及 移 民 约 140 万,而此次陕南移民搬迁人数几乎相当于三峡移民的两 倍,正因为如此,有 人 将 陕 南 移 民 称 之 为 有 史 以 来 规 模 最 为 宏大的移民搬迁工程。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陕南地区作为中国的贫困区域,长期以来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
为了摆脱贫困,陕南地区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本文将对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调查与思考。
首先,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修建了道路、桥梁、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为移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许多原来偏远贫困的地区已经得到了有效改善,交通便利程度提高,电力供应稳定,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其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对于陕南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来贫困地区的农民纷纷搬迁到新的安置点,得到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机会。
一方面,政府鼓励农民从事现代农业,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民众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陕南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然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一,部分移民对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适应有困难。
由于陕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习惯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移民可能面临适应新环境的困难。
政府应该加强对移民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第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可能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对生计的依赖。
在搬迁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妥善处理土地征收和补偿等问题,确保受影响的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补偿和就业机会。
否则,他们可能会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政府应加强对移民的培训和辅导,妥善处理土地征收和补偿等问题,确保移民能够顺利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从中受益。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关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促进陕南地区的发展和脱贫攻坚。
陕西省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工程的调查研究与思考
陕西省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工程的调查研究与思考摘要:2006年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陕西省千村贫困人口移民的战略决策,为了使陕南人民搬离地质灾害频发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快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陕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开展移民搬迁工作。
本文基于2010年对陕西省旬阳县的108户搬迁农户的实证调查系统了解搬迁的实况,并对实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得到启示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期对其他地区的移民搬迁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政策建议1 旬阳县贫困人口搬迁影响因素1.1 搬迁工程的开展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为了加快推动陕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地质灾害频发、生态脆弱地的居民长久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旬阳县政府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移民搬迁工作。
1.2 致使搬迁的自然环境因素陕西省旬阳县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年均降雨量大,地形以山体为主,多为松散的岩石,形势高峻,遇强降雨天气时,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尤其是居住在落后山区的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更弱了,所以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是促使搬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优劣势对比促成农户搬迁的动力从经济学理论中机会成本分析,农户搬迁后会为他们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因搬迁而带来的损失。
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资金补助、更好的居住环境等优势条件形成的搬迁拉力,居住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交通不便、教育落后,自然灾害频繁等)形成的搬迁推力,这些原动力更增加了农民搬迁的主观意愿。
2 旬阳县搬迁工作的成效经过旬阳县政府和广大的搬迁户的共同努力,旬阳县的贫困搬迁工程取得了实质的进展和一定的成果。
2.1 搬迁户的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变搬迁的贫困农户原来的生存环境大多位于偏远高寒的山区、那里基本上水、电、路都不通并且还受到了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讲解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政协商洛市委员会主席王甲训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主动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决策,也是着眼于陕南立地条件,消除自然灾害威胁,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确保山区群众安全持续发展、稳定脱贫致富的德政工程, 更是加快幸福商洛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
围绕助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顺利实施, 近期商洛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组织对全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集中视察, 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一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粗浅认识。
一、商洛市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成效和特点商洛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 地理条件特殊, 自然灾害频发, 群众因灾毁家致贫的教训十分深刻。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无疑是商洛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的重大历史机遇。
工程实施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度统一,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财,强化措施,稳健推进,整体工作实现了高点起步、良好开局。
2011年底,全市完成移民建房 16721户 67797人,占省下达计划 1.6万户 6.4万人的 103%。
其中, 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 213个, 占计划任务的102%; 集中移民安置完成建房 13439户 52991人, 主体建成封顶 7797户 28615人; 分散安置完成建房 3277户 13307人, 主体建成封顶的有 3146户 12507人。
2012年,各县区移民搬迁对象审查确定、计划方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
全年确定集中安置点 272个, 搬迁安置 2.1万户 8.2万人, 目前大部分安置点已开工建设。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扶贫措施、最根本的防灾避灾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机遇,成立了以市、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明确由市县(区长抓综合协调、常务市县 (区长抓政策落实、分管市县 (区长抓工程推进, 市上调整编制组建了市、县 (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管理办公室, 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逐级夯实了市、县(区、镇、村的工作责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
移民搬迁扎实推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对汉中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
移民搬迁扎实推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对汉中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移民搬迁扎实推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对汉中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和战略举措,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汉中市共需搬迁24万户、85.25万人,搬迁建筑面积2853.4万平方米。
一、移民搬迁规划的背景和搬迁类型、规模(一)严重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威胁和贫困影响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地理环境与地质环境复杂,地质构造发育、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且分布点多面广,是陕西省地质灾害较多发区之一。
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4263.1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6%;中易发区面积685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2%;低易发区面积10239.4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7.6%。
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为21359.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8.4%,高出全省18.9个百分点,不易发区面积5886.39平方公里,仅占21.6%。
据统计,截止目前汉中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297处,威胁5.29万户、20.87万人安全。
2001—2010年间,共发生地质灾害600多起,造成253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99亿多元,特别是2010年入汛以来的强降雨,新增地质灾害160处,造成28人死亡、5人失踪、19人受伤、18万间房屋受损、1.57万公顷耕地损毁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汉中市气候属南暖温带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毫米,但年内分配不平衡,局地时有强降雨发生。
区内河网纵模,水系密布,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岩石风化、剥蚀严重,山洪危害极为严重,属陕西省山洪危害最主要的群发区和危害地带。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汉中市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其中不乏50年一遇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关于我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宏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也是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今年5月,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之后,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群策群力,迅速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年度重大民生项目之一,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快实施,从人、财、物等力量上给予重点保障,努力克服任务、时间和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按计划完成了年度任务,移民搬迁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一、全县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主要情况(一)搬迁任务。
按照《规划》,我县未来10年要整合运用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四种搬迁安置方式,以县城和重点集镇为中心规划布局集中移民点,以减灾减贫为目的确定移民搬迁类型和对象,以集中安置、上楼安置为手段,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0352户40467人,每年实施规划总量10%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10年全县规划建设50个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集中安置8800户,分散安置1552户,分年度组织实施,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
(二)搬迁目的。
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
陕南移民搬迁就是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或养不旺一方人的问题,破解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恶性循环怪圈,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安全隐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速脱贫致富,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结合我县实际,移民搬迁主要瞄准五类人群,即:受滑坡体、泥石流、尾矿库威胁区域的农户;长期受洪水灾害威胁的农户;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脱贫致富奔小康无望的农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口;对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和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区域内的农户;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搬迁的农户,(三)规划选址。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促进产业发展:移民搬 迁安置工作可以带动当 地产业发展,提高当地
经济水平。
改善民生:移民搬迁安 置工作可以改善当地居 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
活质量。
促进社会稳定:移民搬 迁安置工作可以促进当 地社会稳定,提高社会
和谐程度。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移民 搬迁可能导致原有生态系 统的破坏,影响生物多样
民自筹等多种渠道
安置服务:提供就业、 5
教育、医疗、养老等 基本公共服务
监管机制:政府相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
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政策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01
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脱节:政策制定与实 际需求不符,导致政策实施困难
政策执行不力: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敷 衍塞责、推诿扯皮等问题,导致政策效 果不佳
政策效果: 改善了贫困 地区居民生 活条件,促 进了区域协 调发展,提 高了民生福 祉。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制度安排
政策依据:国家有关
1
移民搬迁安置的政策
法规
安置方式:集中安置、 2
分散安置、自主安置 等多种方式
安置标准:根据移民
3
的户籍、家庭情况、
安置地点等因素确定
安置资金:政府财政
4
拨款、社会捐赠、移
总结评估:对整个搬 迁安置工作进行总结 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搬迁安置资金 不足
解决方案:政府加 大投入,社会多方筹
措资金
问题:搬迁安置政策 不完善
解决方案:完善政 策法规,加强政策宣
紫阳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紫阳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一、紫阳县移民搬迁现状紫阳县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轄21个镇,210个行政村,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
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4万人,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境内最高海拔2522米,最低海拔331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118座,地貌复杂,农业资源及生产条件的垂直和水平差异十分显著。
山高、坡陡、土薄是紫阳县土地资源的三大基本特征。
紫阳立地条件极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极易形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据长安大学调查统计,全县地质隐患点高达1201处,涉及6万余人。
全县60%以上的农户居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这些农户只有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安置,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困扰。
紫阳县移民搬迁工作自1997年开始,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搬迁,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梯次安置三种安置形式,逐步解决居住在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的迁移安置问题。
到2010年全县累计搬迁贫困户7250户30000人,建移民新村30个。
通过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贫困户生存和发展空间,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这项工程被群众称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十二五”期间紫阳县移民搬迁任务十分艰巨。
据2011年调查摸底统计,全县21个镇210个村共有32213户132525人在2011-2020年间需要搬迁。
其中“十二五”期间需搬迁20000户80000人。
二、紫阳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主要特点紫阳县自2011年5月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年度20件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快实施,从人、财、物等给予重点保障,努力克服任务、时间和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按计划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移民搬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陕南移民搬迁个人工作总结
陕南移民搬迁个人工作总结在陕西南部进行移民搬迁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我在这段时间里收获颇丰,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我个人对这段工作的总结和反思:首先,我认为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是能够见证一个地区的风貌从贫瘠落后到步入现代化的转变。
通过搬迁工作,我们帮助了许多居民脱离了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看到他们能够住进新房,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
其次,在这段工作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对于当地居民的观念和习惯的改变,许多居民对于搬迁持有疑虑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他们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理解我们的工作意图和目的。
其次是在搬迁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由于对当地环境了解不足,我们在搬迁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
最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移民搬迁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会通过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于当地环境和社会的了解,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总而言之,参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很多收获和成长,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会继续努力,为这项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居民受益于这项工作,让陕南地区的风貌得到更好的改善。
在陕南移民搬迁的工作过程中,我所经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群众沟通协调、搬迁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对搬迁后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帮扶等方面。
在这期间,我与同事们一起面对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积极应对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接下来,我将对这些方面做进一步详细的总结。
首先,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群众的沟通协调是移民搬迁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与政府部门协商方案时,我们要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和要求,确保我们的工作方案符合当地政策、法规和规划。
同时,也需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和需求,在搬迁过程中不断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协商,营造一个理解和支持工作的良好氛围。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讲解
2023-10-29
目录
• 调查背景与目的 • 调查方法与过程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思考与建议 • 参考文献与致谢
CHAPTER 01
调查背景与目的
调查背景介绍
陕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给当地 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政府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出了移 民搬迁安置政策。
调查目的和意义
了解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 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 如何更好地推进移民搬迁安置
工作。
分析移民搬迁安置政策对当地 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 响,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
的政策提供参考。
通过调查与思考,为改善陕南 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 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
王晓云, & 杨雪. (2014).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4(2), 109-116.
李明, 王卉, & 张伟. (2018).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03), 50-62.
致谢
1
首先,我们要感谢陕西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 导,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为我们的调查和 思考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指导。
调查过程概述
设计调查方案
根据调查主题,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方法、时间安排、 人员分工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 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确定调查主题
围绕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明确调查的主题和目的。
实施调查
按照调查方案,开展实地调查 工作,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杨冠军陕南移民搬迁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的宏大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对商洛来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按照“建设小城镇、产业支撑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集中精力把这项最大的惠民工程组织好、实施好,努力让广大山区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和近期对七县区工作情况的深入调研,认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问题《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提出,从2011年起到2020年用10年时间,对陕南三市居住在深山半坡和地质灾害点上的60万户24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其中商洛71.8万人,2011年要完成1.6万户6.4万人,这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县区都成立了工程推进办公室,各项工作正紧罗密布地开展。
但通过近半年的工作实践,在基层干部群众中还存在着思想不统一、认识有偏差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四种心理”:第一种是畏难心理。
一些干部认为搬迁任务大,安置空间小,资金难落实,群众难发动,承诺难兑现,工作放不开手脚;一些群众担心政策会变化或落不实,思想上有顾虑。
第二种是观望心理。
一些地方总是等等看,看上级怎么办、他人怎么干,就是不研究自己怎么做,迟迟不作决定、不下决心、不付诸行动,群众也是互相观望,主动参与不够,影响了整个工程推进。
第三种是等靠心理。
一些地方把困难摆出来、把问题提出来,等上级资金支持,靠上级政策推动,怕担风险、怕担责任,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群众总想国家多给钱,等政府特别照顾,依赖心理严重。
第四种是贪功心理。
一些地方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清,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打算,急功近利、急干蛮干,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为尽快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各级政府必须做到“四个加强”:即加强政策宣传、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工作指导,把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精力集中到移民搬迁的具体工作中去,坚定信心、不折不扣,全力推进工程实施。
第二,搬迁对象问题陕南移民搬迁有两个目的,一是“挖险根”,二是“挖穷根”。
所谓“挖险根”,就是着力解决长期受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威胁的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幸福美满问题;所谓“挖穷根”,就是着力解决长期居住在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或一方水土难以使一方人脱贫致富和迈向小康问题。
为使搬迁工作不偏离初衷,做好搬迁对象确认工作十分重要。
一要合理确定对象。
结合商洛实际,移民搬迁应瞄准五类人群,即:受滑坡体、泥石流、尾矿库威胁区域的群众;长期受洪水灾害威胁的群众;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脱贫致富奔小康无望的农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口;对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和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的居住群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搬迁的群众。
二要严格审核程序。
以上范围内的搬迁对象应通过自愿申请、村组初核、乡镇初审、县区审定,并通过“三级公示”的办法确定,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三要建立完善档案。
对于确定的移民对象要建档立卡,建立档案资料,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库。
今后每年要从移民库中提取搬迁对象,确保搬迁者都是真正需要搬迁的人。
第三,规划选址问题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把规划工作放在首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防止盲目搞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具体要把握好三点:一要合理选址。
坚持“四靠一避”原则,即安置区域尽量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公路、靠近大川道,尽可能方便搬迁户群众生产生活;避河道、滑坡体、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
二要全面规划。
对于移民集中安置区的建设规划,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综合考虑水电路视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污水垃圾处理、新能源利用、综合防灾减灾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移民后续发展预作安排。
三要量力而行。
坚持注重特色、实用为本、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要着眼长远、超前设计,又要充分考虑搬迁群众承受能力、民风民俗等综合因素,不能过分追求新、奇、亮、大,把“惠民工程”搞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第四,建房标准问题商洛立地条件差,土地承载能力弱,移民安置空间小,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安置占总人口近30%的农村人口,实现搬得出的目标,必须通盘考虑、分类指导,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严控建房面积。
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坚持小面积、广覆盖的原则,严控移民建房面积。
总体考虑,搬迁户户均占地面积控制在1分地左右;重点镇、中心集镇安置的,每户宅基地控制在1分地以内;中心村和较大自然村的搬迁户,宅基地面积可以考虑1分地多一点;中心城镇有商业价值的安置区,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生产用地和商业用房面积。
二是严控建筑面积。
住安置楼的搬迁户建筑面积应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户型设计;重点镇和集镇安置的,户型应提倡2间2层设计,建筑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中心村、较大自然村安置的,户型应按小3间2层设计,建筑面积控制在125平方米左右。
同时,在户型风格设计上,应注意体现秦岭民居特色。
三是明确建房主体。
移民建房要坚持以政府统建为主、群众自建为辅,统建比例应达到总数的80%以上。
对于统建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两种办法实施:一种是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户型、提出统一标准,引导搬迁户成立工程代表委员会,由代表委员会采取招标的形式选择建筑企业,签订建房合同实施,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安全监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另一种是由政府与搬迁公司签订建房协议,统一为搬迁户建设不同面积的户型,政府按政策标准和建房合同办理资金兑付及房屋分配手续。
第五,安置形式问题根据省上的政策要求和我市的实际情况,移民搬迁安置应采取三种形式进行:一是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
积极引导群众向基础设施较好,社会公共服务齐全的城区周围、集镇和较大的中心村聚集,集中安置率应达到80%以上,最低不能低于70%。
二是无土安置与有业安置相结合,以有业安置为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允许进行土地重新划拨和调整,有土安置比较困难,应提倡有业安置。
因此,凡是有复垦土地条件的地方,应优先把新增农业用地调剂给迁入户;凡是有土地流转条件的,优先引导迁入户租地耕种。
搬迁户也可以将原承包地、林地流转给没有搬迁的群众,用收益补偿无土安置造成的生活困难。
同时,应千方百计为迁入户创造多种就业机会,引导迁入户从事三产、劳务等产业,移民安置小区和集中点建成后,公益岗位应优先安排给生活困难的搬迁户群众,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三是市内安置与市外安置相结合,以市内安置为主。
我市受土地承载能力的限制,应坚持市内有计划安置,市外有组织安置相结合,引导搬迁对象投亲靠友,自行联系向市外迁移,拓展移民安置空间。
自愿外迁的应提出申请、乡镇审核、县区批准,同时必须举家迁移、拆除原房或卖原房、腾出空间,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领取移民搬迁补助。
第六,资金投入问题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经初步测算,我市10年搬迁安置71.8万人,建房需投入132.7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43.05亿元,其中按现行政策算,省级配套需投入95.07亿元,市县配套37.67亿元,加之物价、工价上涨等因素,建设成本将逐步增加,资金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如何解决好资金问题,是移民搬迁的头等大事,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
因此,在资金上要做好两项工作:一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就是要积极争取中省提高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标准,加大搬迁人口的投资计划规模,争取国家对陕西的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向商洛倾斜,争取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资金投入。
同时,要加大市县区资金配套力度,有效整合各类资金用于移民搬迁安置。
二要完善资金监督机制。
在资金兑付上,对于政府统建的搬迁户,国家补助不发放个人,搬迁户交纳个人承担部分的建房资金,由政府与搬迁公司统一结算;对于分散安置的搬迁户,要采取“一折通”的办法将资金直接发放到搬迁户手中。
通过严格资金管理和规范使用,坚决防止四种情况发生:一是移民户一家分多户,多占移民指标,套取建房补助;二是移民户建房不住房,出卖移民新居;三是住新房不拆旧房,占用国家土地资源;四是搬少不搬老,把老人继续留在原居住地。
第七,推进机制问题移民搬迁这一宏大工程能否顺利推进,达到安民惠民富民的预期目标,关键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以保障和推动工作任务落实。
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政府是移民搬迁的责任主体,各县区要抓紧制定方案,细化分解任务,落实推进措施;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特别是要加强与上级对接,加快落实搬迁指标、项目和资金。
二是精心抓点示范。
这次移民搬迁与以往的扶贫移民、工赈移民、生态移民以及危房改造相比,在搬迁对象、搬迁规模、建房主体、投入强度、安置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很多问题需要在探索中解决,很多矛盾需要在实践中化解,很多措施需要在总结中完善。
为此,工作中应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市上抓3个左右“三位一体”示范点,每县区抓3-5个示范点,创造经验、典型引路,推动面上工作全面开展。
三是落实优惠政策。
实施移民搬迁后,广大移民居住到陌生的环境,要让他们实现搬得出、住得着、能致富,各级政府必须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帮助移民搬迁户加快致富步伐。
具体讲,应尽量减免移民搬迁工程有关税费,尽可能减轻移民搬迁成本;让搬迁户在子女上学、就医和农村低保等方面同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移民在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等等。
四是严格督查考核。
把移民搬迁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各级政府重点督办事项,采取月统计、季通报、半年检查评比、年终考核奖惩等方式,推动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实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实施之年。
全市各级干部要认真践行党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一线推进,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